标准化教育范例

标准化教育

标准化教育范文1

1.1农机教育培训现状

镇雄县位于云南省滇东北,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部,具有“鸡鸣三省”的美称,全县辖28个乡(镇),24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52万余人,是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部级特困县及省财政直管县。全县现有拖拉机3549台,农机具5100台(套),农机技术及管理人员100余人,农机操作手8000余人,农机合作组织15家,农机总动力达31500万瓦特。镇雄县农机校自建校以来,一直承担着全县150余万人口的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多年的农机教育培训中,为提高农机教育培训的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根据全县农机发展现状,认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筹措资金,不断改善教学条件及设施。同时加强内部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农机教育培训程序,严格依法培训,农机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升,培训人数逐年递增。自2005年取得拖拉机驾驶培训许可证(云农拖驾培许37号)以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大力实施,农机培训的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培训人数平均每年以50%以上速度递增,发展到现在年培训量达1540人的规模。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目前已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农机技术人才(拖拉机驾驶员、农机操作手)总计达12000余人,特别是近5年来以开展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活动为契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农机培训稳步推进,取得可喜成绩,培训人数达7000人,占总人数的58.3%,其中,拖拉机驾驶员培训2000人,农机操作手培训5000人,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平均每年培训400人,如此培训规模在昭通市尚属第一家,2014年农机校拖拉机驾驶员培训计划突破500人,比前5年的年平均培训人数增加25%,到2014年7月底已培训30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60%,且每年的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经农机监理部门的考试考核,合格率均在93%以上,为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2存在问题

1)设施落后,师资水平低。

由于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和普及,传统的农机培训已远不能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加上对县级培训学校的发展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很多教学设备大多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各种培训设施和办学条件都很落后。由于对农机学校的投入不足,致使学校经费不足,培训教师得不到进修学习的机会,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理论知识,从而影响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2)培训内容更新缓慢。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气动化等高科技方向发展,农机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农业机械的管理范围不断扩大和更新。但目前镇雄县农机校培训内容相对落后,与现代社会农机的发展脱节,传统的培训内容已不适应农机新技术的发展要求。

3)培训人员减少,培训内容单一。

2004年《道路交通安全法》出台后,农机校培训的主要对象从拖拉机驾驶员以及三轮汽车、低速货车驾驶员减少为拖拉机驾驶员和少数三轮汽车驾驶员。同时,随着农机培训工作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机培训逐步走向社会化,新上户的农机驾驶员在培训上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造成县农机校的培训人员减少,从而影响培训质量,使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无法保证。

4)缺乏政策法规支持。

由于县级培训学校缺乏政策法规的支持,部分农业机械化学校失去了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主动权,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农机学校对走向企业化管理,一时难以适应。

2建设依据及优势

2.1依据

1)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它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工具、装备来武装农业,以及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来管理农业。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项目,能提高农民正确使用、操作农业机械的能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的提升,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七大在描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时明确指出:“坚持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镇雄县来说,“十一五”末农机总动力已达31500万瓦特,拖拉机拥有量达3549台,配套农机具5100台(套)。近年来一大批多功能、高性能、低能耗的农业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机械的利用率和土地的产出率,为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镇雄作为部级特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云南省财政直管县,拥有150多万人口,经济极不发达,农民的科技意识不强,大批农机操作手中经过正规、接受系统培训的屈指可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将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之一。因此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3)是农机化教育培训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也就是要用现代的科技提升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与现展水平相一致,建立科学培训体系。针对镇雄县培训工作小、散、乱、缺等实际,农机校制定了农机技术培训标准化建设的规划,旨在提高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推动农机技术培训向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因此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是农机化教育培训规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2.2优势

1)有党和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随着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推动全县农业机械化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大量优质、高效的农业机械不断涌现,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促进了农机具的更新,提高了农机的作业成本,农业机械化事业更上一个新台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对农机教育标准化建设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农民积极性高。

在有关惠农政策尤其是购机补贴政策的推动下,镇雄县农民购机的积极性异常高涨,掀起了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的热潮,农民手中农机的拥有量逐年提高,需要培训的农民就愈来愈多,甚至大多数农民改变了以前等、靠、要的观念,积极主动找农机技术培训部门咨询有关技术和主动接受正规系统的农机教育培训。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为标准化建设提供了基础条件。

3)农机化教育培训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镇雄县农机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机培训初具规模。学校占地面积2950m2,建筑面积650m2,教室面积120m2,办公室面积200m2,学员宿舍100m2,教练场地1000m2,现有大中型拖拉机教练车5辆,配有电脑、传真机、打印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

3建设原则及措施

3.1基本原则

1)坚持多元投入,完善扶持政策。

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鼓励和引导社会多方力量的投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

把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保障农业机械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突出重点培训对象,统筹组织实施。

3)坚持按需施教,注重实效。

以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机化发展需求为导向,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结合,农机化技术与农艺知识融合,加强案例和实践教学,提高培训效果。

4)坚持创新模式,完善机制。

采取灵活有效方式,通过集中办班、入户培训、现场演示、技能竞赛等形式开展培训,同时,建立健全培训评价、激励、监督和考核机制。

3.2措施

1)当前国家提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大兴人才优先战略,实施农机化教育培训标准化建设示范是贯彻落实全国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纲要、农业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通知、省农机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的重要举措,多年来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农机教育培训建设,以提升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实用人才整体素质,推动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这就要求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及农机培训机构,认真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在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中求真务实,科学创新教育培训经验、方法,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2)搞好全县农机装备水平及有关管理、专业技术、实用人员的调查研究,制定农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职工队伍素质建设,通过集中培训、科技下乡、现场会等多种活动把开展农机培训大行动引向深入。同时不断创新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办学水平及质量,建立教学评价和考核机制,推动农机教育培训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

标准化教育范文2

 

一、落实“以县为主”,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实现“三个增长”   年,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努力,因地制宜,尽快建立“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新体制,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了使“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落到实处, 年,市政府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在《决定》中对市、镇、村三级各自担负的农村义务教育责任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在当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对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行了安排部署。   1、撤消镇(街道)教育办公室,设立中心校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市撤销了镇(街道)教育办公室,各镇(街道)不再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镇(街道)有关适龄儿童入学、控辍保学、维护学校治安、划拨学校用地、筹措新建学校及校舍危房改造经费、改善办学条件等工作由镇长(办事处主任)直接负责。设立镇(街道)中心校,主要负责镇(街道)所辖小学、幼儿园的教学业务和人事管理、本镇(街道)“三教统筹”等日常业务管理及协调工作。   2、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形势,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新的经费保障机制   税费改革后,为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正常需要,我们专门下发了《关于农村税费改革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正常需要的意见》,决定在安排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时,优先划定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量,由市财政、教育局直接分解、下拨到学校。由于我们优先保证教育经费投入,近三年来,在财力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具体是: 年财政经常性收入10637万元, 年财政经常性收入11198万元,比 年增长5.27%, 年财政经常性收入12980万元,比上年增长15.9%;但财政的教育拨款分别达到了: 年4502万元, 年5198万元, 年6430万元。三年逐年增长率分别为8.1%、15.46%、23.7%,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生均教育事业费方面, 年为611.9元, 年为712.4元, 年为879.4元,逐年增长;生均公用经费方面, 年为82.1元, 年为83.9元, 年为101.2元。   3、将全市教师工资统一上收到市,建立教师工资按时发放的保障机制   年以前,我市农村教师工资的发放实行市财政拨至乡财政、乡财政拨至学校,再由学校发放给个人的模式。在建立“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过程中,市政府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将全市教师的工资全部纳入市财政预算,每月由市财政通过银行直接拨至教师个人在银行的帐户。每月优先保证教师工资,最后才是市委、政府领导。这样,就使教师工资的发放有了一个比较规范的保障制度,同时体现了市委、政府对教师的关怀。   二、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义务教育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不断强化政府行为,加大投入力度,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使义务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均衡、健康、持续发展。   1、合理规划,政策引导,大力调整中小学布局   年以前,我市共有中小学339所,其中单人校、薄弱校就有103所,这些学校基础设施差、校舍破旧、办学规模小、教学质量低,每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市办学的整体水平,我们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当作战略任务来抓,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结合全市实际,出台了《关于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在《意见》中明确了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标、原则、措施和要求。为了推进工作的开展和落实, 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市长同各镇镇长、办事处主任签定了目标责任书。随后,市教育局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实施方案》,就调整工作进行了分阶段细化。各镇(街道)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了本辖区内的布局调整实施意见,为调整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年,为了加大调整力度,实现规模办学目标,市委、市政府决定将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在栲栳镇召开了“全市农村学校危房改造暨布局调整工作现场会”,出台了《关于全市 ——2007年中小学布局调整意见》。《意见》明确规定:在确保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每镇(街道)集中办好1—2所标准化初中;在办好10所镇(街道)中心校的前提下,办好44所片完全小学,原则撤并100人以下的小学,坚决取消复式小学。依照《意见》,我们不断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划拨专项经费49万元,使布局调整工作大大加快。经过努力,三年来,我们共对149所小学实施了撤并,使全市小学数减少了115所,初中减少了4所,建立起了10所镇中心小学,44所片完全小学,140个初小或教学点,21所寄宿制小学。目前全市262个行政村共有小学194所,校均153人,节省教师489人,节省农民送子女外出借读费用3000万元。   2、以奖代补,对口帮扶,努力消除中小学危房   年,由于我市连续几个月阴雨连绵,全市中小学危房面积急剧增加,其中9所学校的校舍全部成了危房,面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急人民所急,想教育所想,将 年确定为我市的“危房改造年”。5月份,市政府专门就此问题在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了现场办公会。会上,市长针对危改工程受资金困挠,进展缓慢的难题,当场拍板,由市财政拿出180万元,以“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危改单位进行奖励补贴,市直单位和有危房的学校实行一帮一对口帮扶,切实加快危改实施步伐。7月份,市委、市政府在危改进展力度大的镇组织召开了全市危改现场会。通过动员、参观,各镇、村干部受到很大鼓舞和启发,进一步坚定了广大干部改造学校危房的信心,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攻坚战在全市打响。经过半年努力,全市共投资2328.52万元,改造危房面积38129平方米,改造危房学校57所,新建教学楼32幢,建筑面积达48923平方米,基本消除了全市中小学的危房。#p#分页标题#e#   3、加强配备,完善设施,强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结合布局调整和危改工作,全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设施、设备配套建设,改造、新建各种仪器室、实验室、微机室等67座,使全市初中和两轨以上小学都有独立的“五室”。在教学设施设备上,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的实施方案》,按照“整体规划,分类推进,点面结合,逐年提高”的方针,全面启动“校校通”远程教育工程,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全市“为民工程”,市长同各镇(街道)一把手签定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任务,并确定了工程进度时间表。在工程要求上,坚持“五统一”,即统一建设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操作步骤、统一组织实施、统一安排验收。工作中,我们采取融资租赁的方式,使工程速度大大加快。目前,共投资4500万元,装备计算机 2566台,配置彩电1100台,投影仪210台,录音机2800台,(VCD)321台,建多媒体教室132座,语音室30座,全市初中和完全小学已全部普及计算机,开课率100%。2005年,国家“百亿”工程启动后,我市配套资金迅速全部到位,目前正在紧张施工,预计12月上旬全部完工。到时,我市中小学将基本实现“校校通”。   三、坚持德育为首,实施德育工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市是“德育示范市”。近年来,我们认真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切实把德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德育人,以活动为载体,以课堂为主渠道,积极构建适应素质教育、体现时代特色的德育管理、环境和保障体系,使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明显增强。   1、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德育实践活动。三年来,先后在学生中深入开展了“文明城市建设小小志愿者”、“中华魂读书教育”、“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系列活动,开展了以“说普通话、写规范字、读名家书、做文明人”为主题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和“扶贫济困送温暖”、“不进营业性网吧签名”、“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等主题教育活动,增强了广大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加强德育基地建设。我市十分注重国防教育基地和德育基地的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国防教育基地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9个,法制教育基地5个。有市级“文明学校”31所、市级“文明学校”16所、省级“文明学校”5所、市级“德育示范校”11所、省级“德育示范校”4所。这些学校充分发挥着典型示范作用,成为了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3、启动创建“三结合”育人学校工程。我们选择城东街道为“三结合”育人学校试点,严格标准、创新方法、加强指导,取得良好效果。现在全市共创建“三结合”育人学校125所,特别是隔代教育先后在《 日报》、《 日报》、 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   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狠抓岗位业务培训,打造高素质的校长教师队伍   打造高素质的校长和教师队伍是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我们始终把这两支队伍建设当作“生命线工程”来抓,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狠抓岗位业务培训,使校长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年,根据省、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精神,我市以用人制度改革为重点,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校长聘任制,一改传统的校长任命制,使36名优秀人才通过综合测评走上校长岗位。改革后,我市校长队伍平均年龄为42岁,比改革前年轻5岁。学历专科、本科比例也分别由原来的70.8%和4.6%提升到现在的100%和48.3%,逐步实现了校长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教职工全员聘任制,进一步强化了竞争意识,促进了全市教育人才的合理流动。我们遵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布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共按编制聘任专任教师4021人,分流525人,清退代教临时人员732人,在全市教育系统真正形成了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氛围,不仅激活了用人机制,强化了内部管理,而且有效地解决了城区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短缺的难题,得到全市人民的好评。   2、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我市始终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创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基础工作来抓,不断提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讲奉献、创佳绩”活动,强调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二是制订《中小学教师“十要”“十不准”》,狠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不正之风;三是构建激励机制,对全市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三年来,先后在教育系统树立师德标兵30人,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创业精神、敬业爱岗、勇于进取、乐于奉献的干部和骨干教师队伍。   3、狠抓岗位业务培训   我们坚持以“校长岗位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师学历提升培训”为中心,不断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和教师的业务、文化素质。三年来,共完成中小学校长集中培训、岗位培训、提高培训794人次。目前,我市中小学校长的持证上岗率已达100%。同时,我们还完成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初、高级培训2431人,公共必修课培训12063人次,普通话培训1592人,初中英语教师培训631人,新教师岗前培训478人,学历提升培训2038人。通过培训,我市初中、小学教师学历提升率分别达到了64.8%和82.7%。另外,我市还有4021人通过了教师资格认定。#p#分页标题#e#   五、深化课程改革,创新评价机制,全面推进学习型学校建设    年秋季,我市所有初中、小学开始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两年多来,我们坚持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校本研训为基础,以课堂创新为重点,以评价改革为导向,扎实推进,全力促进学习型学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年,我市课改工作在省、市课改督查评估中,被评为市第一名,并在省课改工作总结会上作了专题发言。2005年,我市被省教育厅表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市”。初中、实验小学、小学、小学、小学被表彰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校”。今年4月份,课程改革阶段工作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先进的课改经验和先进校的扎实做法受到参会同志的一致好评。   1、加强领导,强化管理,为课改实施创设良好的氛围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规模之大,力度之强都是前几次课程改革不能比拟的。为了确保我市课改实验工作健康有序运行,市政府及职能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切实把课改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课程改革实验领导组,以及课改工作组、教科研指导组、学科辅导组。在改革的起始阶段,我们充分利用电视、广播、《 报》、标语等媒体广泛宣传课改新精神,强化舆论宣传。 年暑期,我们适时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员暨专家报告会”。市四大班子成员、教育局机关干部、学校负责人及实验教师参加了会议。会上,副市长作了动员报告,省教科院四位专家作了专题讲座,大大增强了我们搞好课改的信心。同时,为争取家长、社区以及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印发了两万余份《致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并积极探索建立家长、社区有效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另外,我们还加大投入力度,划拨课改专项经费50余万元,用于教师的培训和实验设施的购置。通过我们扎实、细致的做法,我市良好的课改氛围逐步形成,这为我们的课改工作能够顺利实施并不断推进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研训并重,科学安排,多渠道强化实验教师业务素质   课程改革实验能否顺利进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我们坚持“全方位、全参与、抓重点、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对全市所有管理人员、实验教师和其它有关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坚持一个原则,贯彻两条主线,实施三个结合。坚持一个原则,即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我们要求所有参加课改实验的领导和教师,人人参加培训,个个必须考核,合格者发给证书。贯彻两条主线,即领导干部以通识培训为主,任课教师以学科培训为主。对于校长,我们不仅对其学习情况进行追踪了解,还要求其善于思考课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矫正思路,确保课改顺利实施。实施三个结合,即管理层次上市、镇、校三级结合,各有侧重。在不同层次上,我们坚持以市为主的统领式培训,以镇为点的校际互动式培训,以校为本的问题探究式培训。为使培训取得实效,我们力求培训形式多样化,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专题讲座与参与互动式培训相结合,教材辅导与教学研究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实验年级教师与非实验年级教师培训相结合。两年多来,我们共聘请了25位专家学者来我市讲学,举办各种培训200余次,听课教师达25000余人次。   3、树立样板,典型引路,拓展课改实验基地校的辐射功能   课改实验中,我市非常重视先进典型的培养,以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我们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选建市级课改实验基地校13所,并以这些基地校为龙头,推动全市课堂教学改革。初中采用轮讲互听方式促进了实验教师的快速成长。小学实施“课堂教学三个三”,即三动(动脑、动口、动手);三问(能问、善问、会问);三敢(敢说、敢写、敢做),真正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实验小学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承担了部级实验课题“构建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小学在创造教育的基础上,提升理念,追求卓越,探索出具有本校特色,适宜大面积推广的“创新教育课堂教学评价”。基地校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做法,极大地推动了我市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同时,我们还注重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市关工委、教育局编写的《烽火》,实验小学编写的《可爱的。。》、《课改千千结》、《我们喜欢的课堂》,小学编写的《风情》、《陶行知儿童诗歌选》、《走进新课程大家谈》等校本课程已成为有效利用的课程资源,深受师生好评。   4、选好教材,科学评估,规范课改实验的教育行为   教材选用是课改实验的重要环节。我市在教材选用上以市为主,成立了教材选用委员会,通过民主的程序决定实验使用的教材。我们结合全市教情学情,大胆选用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性强、教学难度大、发展前景好的课程,为课改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课改实验的深入开展,评价作用尤显重要,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我们从制定评价方案入手,先后出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综合评价方案”、“小学课改、数学学科教师发展性评价方案”、“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学生学习能力评价方案”、“义务教育阶段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等多个指导性很强的评价方案,促进了课改实验的全面开展。   六、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督导评估,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   科学的督导评估制度和检查方案是各项工作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前提。在义务教育管理中,我们的思路是,“以督导强化管理,以督导促进规范,以督导推动发展”,通过各项工作的督导评估,全面提升我市义务教育的办学水平。   1、完善评估制度   为了强化督导评估工作,我们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先后制订了《关于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评估制度》、《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督导评估制度》、《各教办、学校年终教育工作考核细则》、《关于开展五好教办和五好学校竞赛活动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保障了督导评估工作的顺利实施。#p#分页标题#e#   工作中,我们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每次检查都是先选好人员,组织好队伍,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让督导人员掌握督导评估的内容及标准。检查中,突出重点,紧紧抓住问题关键,确保检查取得实质效果。 年,我们先后对义务教育的教学质量与管理、课程改革、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情况等七项重点工作进行了督导评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坚持依法治教   我们要求市直学校、中心校和初中每校都要从公检法系统聘请一名法制副校长,定期给学生和教师进行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同时,我们还要求中小学在校内设立“校务公开栏”、“收费公示栏”,聘请行风监督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目前,我市有省级法制示范校1所, 市级法制示范校3所, 市级法制示范校5所。另外,我们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严格执行《规范义务教育办法行为的13条规定》,每学年组织一次专项检查,在检查中发现问题,限期整改。   3、全力控辍保学   控辍保学是“普九”和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加强控辍保学工作,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学籍管理加强控辍保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实行“双线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双线责任制”即市长和各镇镇长、办事处主任,教育局局长和校长、校长和教师双线签订《控辍保学目标责任书》。“一票否决制”即对于不能完成目标责任的单位,年终考核时不能评优,个人不能晋职晋级。每学期开学初和年终,市政府都要组织专人深入各校进行检查,以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巩固率不能低于98%。   4、高度重视安全教育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为师生创造良好、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近年来,我们始终把学校安全工作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一系列整治活动,使全市中小学基本消除了各种安全隐患,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在校伤害事件大大减少,全市学校无一例重大责任事故发生。我们的做法一是健全组织,加强领导,形 全工作网络化管理。为贯彻中央综治委、教育部、公安部《关于深入开展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意见》, 年5月,我市专门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市长为组长,市教育局、综治办、公安局、司法局、文化局、工商局、卫生局等10家单位参加的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领导组,各校也成立了相应的安全组织机构,形成了市、镇、校三级学校安全工作管理网络;二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市长、各镇镇长(办事处主任),市教育局局长、中心校校长、学校校长、班主任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三是深入开展“安全教育周”、“安全教育日”活动。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在师生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师生的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自救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四是专项查改。先后进行了以安全、防火、防电、食堂卫生等为重点的学校安全整治活动,使校内各种不安全隐患得到及时消除;五是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活动。我们先后多次组织有关职能部门深入学校周边进行突击检查,清理校园内外游商、摊点23个,取缔不规范经营“黑网吧”5家,没收非法出版物2000余本,基本清除了校园周围各种不安全因素。   虽然我们在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主要表现在:1、受地域经济的影响,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增长速度,与飞速发展的教育需求仍有一定差距;2、城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影响了全市义务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3、教育教学设备仪器和图书资料仍有部分标准不高,适应不了新课改的要求;4、一些社会实践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的功能还不够全面,作用发挥也不够十分到位等。解决以上问题,我们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到位,确保实现“三个增长”;二是实行定点帮扶、轮岗支教,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落实学校购置仪器设备、图书“以奖代补”政策,使全市中小学的图书和仪器尽快全部达标;四是实行基地补贴制度,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同时,我们也希望上级政府部门在政策优惠、经费划拨等方面能够大力支持我市,使我市教育工作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各位领导,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是一项动态工作,我们将以此次评估验收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创新方法,完善措施,力争我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标准化教育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标准化

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时代的需求、祖国的需要,也是大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必须和大学生需要。当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因而我们需要以开阔的胸怀、恢弘的志气,全球的视野、专业的眼光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着力点,不畏艰辛,上下求索、地坚定远行,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为谱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新篇章,为把大学生塑造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努力奋斗。

1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的必然性

1.1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和新面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为国为民服务的人,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对人是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是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平等,满足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重要方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开阔人的眼界,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启迪人的智慧,解放人的思想,使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有着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文明的进步,思想政治也不断开拓创新和与时俱进,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由调控人的思想政治行为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当前的思想治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时代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需要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人性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1.2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需要

在中国,依法治国是所有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是党和国家需要贯彻落实的治国方略。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国家的相关活动都必须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鉴于此,依法治国的方针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符合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强有力的后盾,为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当前,在中国,最根本的法律还是宪法,其具有其他法律不可逾越和比拟的优越性和先进性。可以说,所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都一定要以宪法为主,把宪法作为所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和法律依据。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的重要特点就是法治,而思想政治教育也对法律程序和法律条款做了相应的解释。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需要,其对于民主和法制提出了至关重要的要求,要求参加教育的人员都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众所周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就是法律制度的重要表现之一——对所有公民一视同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要系统、科学和完整。也就是通过决策、实施、执行、反馈、调节、评估等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有序运行。总之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有章可循,有法可遵。

1.3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中国虽然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没有采用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而是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采用了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其本质就是法治经济,也就是说,法律和制度会对于整个社会主义社会的权利划分和关系协调起到一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中,各个主体或者当事人之间是通过协议或契约连接起来的,在约定中,他们是相互平等,不分高低的,也就是说,他们都平等地享有权利,同时也必须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程中,相关参与成员应当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公民意识,从而逐步形成公民的个人独立发展的品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市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人们要能够平等相待,合理的追求利益,更好地发展自己,总之,要有用规范化的方法和标准化的思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2.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规范化和标准化,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一个重要指向就是广泛应用新观念、新成果和现代技术手段。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更是要通过互联网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而且在新时代也对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了新概念和新提法。只有借助的媒介和各种载体才能讲丰富多彩和多种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递给每个人。但是,现在在各种媒体和各种场合中,我们总是可以见到一些非常空泛而且不切实际的想法和做法。思政教育教育工作要切实做到“三贴近”;牢固树立“三个意识”:认真落实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上述的这些方法和建议都是非常合适并且能够起到较好效果的,事实上,这些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不过,其执行方面依然会遇到不少的问题,比如,不少部门和单位在实际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项目的推进仅仅是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达到其根本的目的,更是缺乏创新,致使举办的活动大多默守陈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积极创新、与时俱进。当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就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统一指导下,适应时展的要求,讲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办法添加进去,从而让人们在思想政治中获得动力和力量,为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2思想政治教育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思想政治属于意识形态,主观性太强,因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求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也是任何工作都必须具备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些部门和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上走向了程序化的误区。这些误区指的是,出现各种事情都按照相应的程序汇报,不分事件的严重程度,也不分轻重缓急,只是按照程序层层推进,任何活动都要先写一个策划书,然后再进行后面的执行工作,问卷调查、调查报告和专家论证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既定流程;检讨书、个人谈话、发文处理等也是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的重要环节。这就是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没有考虑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够依据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来调整工作程序,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主观能动效果,人的信念、态度、道德、意志和情感实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如果不考虑这些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能陷入被动。思想政治教育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该以人为本,要以人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为基础,要贯彻和实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思想政治教育操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贯彻在具体的工作和学习中。

2.3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事实上,有关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价估测本来就是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考虑,这主要是希望能够让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地发现,并采取适当合理的手段迅速解决,进而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下去、更好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做出更大贡献。不过,在实际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评估过程的数字化倾向非常严重,数字化虽然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但是数字化不完全等于规范化和标准化。比如在高校就出现了以多少个学生参加并通过某项过级考试,多少个学生参加并考上研究生,多少个学生顺利就业等做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这种以数字化代替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式肯定不可取,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应该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评估的根本所在。以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忠实程度为基点,对党和国家的忠实程度表现了一个人思想政治水平的高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为评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时代,我们所在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新时代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也要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需要规范化和标准化,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2.4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遵循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一定要遵守相应的原则,如“坚持正确方向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师生相容的原则”、“因势利导的原则”等,一定不能够过于讲究直观的数据,不能够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展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人员一定要明确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方向,防止在对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过程中迷失方向;此外,还需要找到每一个参加教育的人的特点,要在深入、细致、耐心的工作中广泛了解每个人的思想动态和不同意见,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想要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一定要遵循人的发展变化规律,一定要让教育满足对方的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要告诉大家,人才是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必须在关注人和尊重人的前提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这一切都表明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规范化和标准化中必须以人为本,必须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范化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一种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一定要贯彻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领会和执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急功近利、搞“一刀切”。在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的过程中要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借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总之,大学生应当努力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努力让自己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青年,从而为决胜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3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显得更加可贵,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时代的需求,也是大学思想政治学科的必须和大学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是我国依法治国的必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化和标准化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因而,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操作方式和评估方式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李?.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2]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中国梦”相融合的几点思考[J].殷来宾.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3)

[3]精细化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成华军.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8)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现状及路径探析[J].文粉娟,叶飞霞.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管理[J].苏健涵.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6]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方位[J].邓纯余,李瑞希.攀枝花学院学报.2017(03)

[7]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创新[J].徐建龙.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8]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J].张耀灿.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9]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赵磊波,杜宁.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年08期

标准化教育范文4

1.1遏制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教育培训的实质是对企业员工的思想与行为形成安全规范和习惯养成,有了这些要素企业防止事故发生、遏制事故隐患就有了基础,形成企业安全的文化氛围,整体上消除企业生产与运行过程里的各类安全风险,做到对生产安全事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1.2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全面认知

安全教育培训通过普遍性的培养和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促进企业全体人员安全意识和理念的形成,以安全教育培训为基础可以在领导和管理层面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责任感,可以在执行和生产层面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自觉性,通过全面而正确的企业安全生产认知来控制企业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扩大。

1.3建设企业安全生产的团队

安全教育培训是通过系统性的组织结构进行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活动,安全教育培训倡导团队建设,以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企业生产的安全。以扎实的安全教育培训可以重塑企业生产的团队和组织,做到对企业生产安全目标、效益目标的有力维护,达到对现代化企业团队建设的全面支撑与保障。

2安全教育培训引入标准化管理的方法

健全的管理机制是保证安全教育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通过设立组长、副组长的层级机构将标准化管理引入到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之中,安全教育培训小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的载体,遵循四个三的教育模式,就是严厉、严谨、严格的安全管理,适量、适度、适情的安全奖惩,能干、能会、能知的安全培训,还有利用柔情、爱情、亲情进行安全教育。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在小组标准化管理的有事下可以把握四项基本教育内容,即对有关安全法律法规的教育、对有关安全操作技能的教育、对安全形势的教育及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和教育。

3标准化企业安全教育管理促进安全生产的措施和要点

3.1制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计划

计划是系统性、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关键性第一步,用该从企业安全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企业生产特点和组织形式制定出适于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计划,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指导和引领。

3.2做好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实施

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应该做好如下几个环节,一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登记,建立起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档案,在促进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化的同时,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组织与教学工作,应该结合企业生产的特点,确定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重点,以此来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质量,培养出适于企业安全生产目标达成的高素质员工。三是要做好教育培训的考核工作,建立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的机制,严格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质量进行考察,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顺利开展获得即时而真实的反馈信息,更好地指导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的继续开展。

3.3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落实

应该加强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方面的管理,应该根据工种和生产环节的不同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划分为不同的层级和水平,有针对性地落实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教学的重点,建立起适于员工发展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应该强化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环节,突出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重点,激发员工在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中的积极性,确保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教学质量。应该针对企业的特点进行企业安全教育培训思路的不断创新,敢于打破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的传统,实施现代化的网络教学、学分制体系、反馈系统,针对不同的需求和基础建立起新的企业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做到对学员差异性发展需要的满足。企业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采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细节、重点,既做到对企业安全教育培训的现代化管理。

4结语

标准化教育范文5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完成“教”的任务,还要承担“管”的任务。有效、科学、合理的课堂管理,不仅有助于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有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还可以协调师—生、生—生关系,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从事积极的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教师对课堂的管理控制能力是受到班级规模限制的。有研究表明,教师站在讲台上视线控制的宽度一般少于10人,视觉纵深少于10排。当班级学生人数超出这个范围时,在教师视线之外的学生就会成为课堂管理的盲区,游离于课堂之外,变成影响课堂秩序的不利因素。

再加上物理空间太大,在教室后排和两侧的学生与教师心理距离也加大,直接导致其自我约束力降低,课堂参与度不高,甚至破坏课堂纪律。事实上,在一些教育学的公共课堂上,学生们讲话、睡觉、手机上网、聊天的现象司空见惯。教师想管,但心有余力不足。另外,由于班额过大,学生太多,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非常有限,使得师生关系疏远甚至冷漠,教师无奈之下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至于质量和效果无法顾及。其次,大班教学导致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难以发挥。

从理论上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很多,如讨论法、参观法、案例教学法,等等。多年来,很多学者还就这些方法在教育学课程中如何运用作了许多探索,理论成果也很多。然而,遗憾的是,理论成果终究没有转化成现实的效果,几乎等于是“纸上谈兵”。究其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但就笔者多年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分析,教学班额过大是制约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在课堂上,面对几百个学生,教师能用的只有讲授法,至多用几个提问来调剂一下沉闷的课堂气氛,辅助教师维持课堂纪律(教师提问一般都点名让那些讲话或睡觉的学生回答)。“教师应付性地讲,学生被动地听”是多数教育学大班课堂的常态。

一个学期下来,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使师生双方疲惫而烦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说学生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教育学课程还有一些好奇和期许的话,那么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不仅没有得到激励和唤醒,反被消蚀殆尽,更为严重的还将导致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错误认知和厌倦心理,动摇他们对师范专业的信念,影响职业态度。特别是一些院校将教育学课程三节课连排,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绪非常严重,使师生双方都感到压抑而无奈。教育学的教师们在教育学生要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自己恰恰在违背教育规律,以“粗放”、“填鸭式”的教育行为颠覆着自己讲述的“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其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只有小班化的教学才能为《课程标准》的实施提供支撑。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体现了国家对教师教育课程的要求,是制定教师培养方案、编写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的依据。《课程标准》将教师教育课程的理念概括为“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也就是说,“教师教育课程应该关照中小学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应紧密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关注教育学专业的实践性质;应培养课程学习者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我国已有学者就《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育学课程教学提出了很好的设计思路,如:“在设计理念上要为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的交叉互动作好安排”;“要重视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情境,结合鲜活的实践,引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尽可能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系列问题解决的过程”;“要创设条件使学习者有机会到实践中去观察实践、验证理论”;“教学中要与中小学课堂实践紧密结合,强调在情境中学习,从案例中学习,……倡导案例教学、对话教学、合作学习等多种教与学的方式……,发挥教师教育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的示范性”等等。这种关注学习者的情意体验、强调实践取向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育学课程开发思路,有利于从根本上革除教育学课程知识陈旧、脱离实际、教与学方式单一的积弊。然而,很显然,要将这些设计理念和思路落到实处,在大班教学的形态下,教师是无能为力的。可以说,不改变教师教育课程大班教学的现状,《课程标准》就无法得到贯彻实施。

二、高师教育学课程小班化教学的实施条件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和欧洲等西方国家就开始研究小班化教学问题,政府也拨付大量经费用于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计划(简称CSR计划,即ClassSizeRedution)。这项改革被视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上海、北京、杭州、南京等多地的中小学相继开展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本世纪初,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宁波大学等多所高校就部分本科课程探索了小班化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如果说,高师院校由于受到经费、教学设施、师资数量的限制不可能将全部的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那么,要执行《课程标准》,作为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基础性入门课程———教育学必须率先实施小班化教学改革,在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的同时为其他课程的改革奠定基础。

首先,任课教师要转变课程与教学观。在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形态下,教育学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材里高度学科化理论化和学术化的知识通过讲授传递给学生,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书本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地听、认真地记。教师就是既定知识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就是既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种机械、封闭的课程教学观和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师生关系直接导致教育学课堂的枯燥、沉闷和低效。实施小班化教学,不仅仅是改变班级规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角色要发生转变,要从长期习惯了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根据《课程标准》“实践取向”的要求,教育学课程要结合实践情境讲授教育基础理论,要通过设置真实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学习、探讨、领悟教育理论,并进一步学会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来分析、评价、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

面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持续变革和层出不穷的教育现实问题,教育学课程必须突破固有的内容体系,教师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和敏锐的眼光,关照丰富多彩的教育现实和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从学生的基础和实际需要出发统整、优化课程内容,丰富教学组织形式。这样,高师教育学课程就不仅仅是由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和教材构成的文本课程,而更是师生共同开发的、开放的体验课程;教学就不仅仅要传递与接受,更要创生与体验、生成与转化,从而实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促进师生双方的交流和沟通,最终达成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课程与教学观转变的意义,不仅体现在教育学这一门课程的效果上,还将对学习者未来的教学实践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其次,要多途并举提高任课教师的学识水平和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相对大班教学,小班化教学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更高。比如,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更多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更广阔,在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定会层出不穷,这将直接考验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又比如,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实践性知识,教师本人必须不断追踪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有清晰的了解和把握,由此才可能对课堂进行精细的设计,唤起学生的直接经验,带领学生在教育理论和现实问题之间自如地“切换”,把学生不断引向思维的深处。再比如,教师在组织课堂互动和讨论时,既要引导学生打破条条框框,积极思考,又不能无边无际,离题万里;既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不能过于松散,更不能放任不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超的课堂管理技巧。为此,我们建议:

1.加强教研组建设,创设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共同成长进步的教研文化,形成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的氛围,共同确定教学专题,设计教学流程,共享教学案例、课堂录像等各种课程资源,一起说课听课议课,以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为媒介促进任课教师之间形成专业教学共同体。

2.任课教师要定期深入中小学一线开展调研,走进中小学课堂,了解中小学教与学的实际;走进中小学教师,参加中小学教研活动,感受一线教师的工作状态;走近中小学校长,了解中小学管理现状……。总之,高师教育学的任课教师必须深入到风起云涌的教育改革实践之中汲取养料,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滋养理论,架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弥补从高校到高校、对中小学教育实践缺乏了解的先天不足。

3.任课教师要拓宽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教育学以外的其他教育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等等)的学习,提高教育科学理论修养,提升教育理论思维的层次。因为在真实生活情境中的任何一个教育问题都不是单一的教育学理论就可以解决的。

4.学校应组织相关培训,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组织技能。

标准化教育范文6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好教师”;标准

“你要记住,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先要造就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1]99”。作为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担任着塑造学生人性的责任,其思想、言行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人生道路的走向产生着影响。西方文化在历史上随着民族的兴衰而在冲突和动荡中更迭、再生,在这一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有实践意义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过分析比对中西方在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视角中“好教师”标准的差异,反思在我国文化影响下“好教师”在当前不同视角中的标准及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学习西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促进我国“好教师”标准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中西方文化指导思想的殊异:专业视角下“好教师”标准截然不同

中西方指导思想的殊异导致评定教师质量的标准存在不同。我国传统的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意识与西方源于古典的文化传统学说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并且影响至今[2]302。虽然我们当前对优秀教师的评选实行了专门的评选制度,但从考核的要求和过程来看,其指导思想仍然是传统的或古典的文化传递学说教育思想。而西方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文化嬗变的过程中是不断变动、更新的,对于优秀教师的标准也不是一直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在修改、更新和完善。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专门的优秀教师认证机构,从最初的评选到最终优秀教师的认定几乎都是某些相关教育职能部门的特权。在专业标准方面,不仅没有具体的评选细则,也没有具体到学科的教师标准。在我国,对教师的学历没有具体的要求,若教师满足从事教育工作5年以上,无违法违纪问题,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推进教育创新,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成绩显著;在培养人才等方面成绩显著;在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取得创造性的成果,且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3],即可参与评选,且评选的方式严格按照自下而上、逐级推荐、民主择优进行。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对于优秀教师有专门的认证机构与标准。如美国的NBPTS针对不同课程和教学对象制定了相应的22条优秀教师标准,参与评选的也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首先,必须获得学士学位、至少有三年的幼儿、小学初中或高中的教学经验、获得教师资格证。其次,在线提交三个方面的材料,即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能力(学生作业和书面说明材料)、教学实践与教学环境的影视材料、教学的有效性及教学反思的材料。再次,通过所选择认证学科的背景测试。最后,在所有成绩均合格的情况下通过认证[4]。在英国,教育部颁布的《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Standardforteachers'pro-fessionaldevelopment)中,也对“达到优秀”的标准进行了详细界定,即教师要引导并激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努力让学生不断地在学习上取得进步;教师自身则要拥有夯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教学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要适当得体;及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回应,并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评价应做到客观、充分;积极地为学生营造良好、安全的学习氛围;对专业应主动承担责任[5]。

2中西方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视角下“好教师”标准有所不同

中西文化的差异折射出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判断。“诲人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等传统观念经历了数千年的洗礼,依然深入人心,学生的思维方式受此影响,从而在对教师做出判断时也会将这些观点作为依据。西方国家学生在对教师做出判断时,其思维方式很少受到类似于中国传统观念影响,因此能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对教师的标准能做出正确、客观的判断。通过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学生心中的好教师》的研究报告发现,中西方学生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是大同小异的。一方面,学生认同的“好教师”的素质都集中在教师的人格、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一是关注教师的人格魅力,即教师是否有耐心、是否对人友善、是否注重自己的仪表等;二是关注教师的教育能力,即教师是否有组织课堂、活动的能力,处事是否有伸缩性等;三是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如教师是否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是否对学生做到了尊重、关注、宽容和公正等[6]。另一方面,从构成“好教师”各项标准所占的比重及具体排序出发,那么,中西方国家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的标准还是有差异的。首先,中国历来讲究做人要讲道德,而作为教师更应讲究以身作则,在这些文化及环境的影响下,很多学生会把教师的职业道德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把师德看成是好教师最重要的指标。和中国的传统不同,西方国家崇尚自由、个性,因此教师的人格特征被学生们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仪表、对学生是否持友善的态度等都被看成优秀教师的重要素质。其次,在传统教育的视界下,教师的知识容量显得十分重要,如人们在日常语言中往往会表达出“要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之类的观点,折射出对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及传授知识的能力的强调[2]316,学生的思维方式受此影响,会对教师产生较高的期望,因而希望教师在知识素质、教育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全面发展,而在西方国家,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素质在取得教师资格之前就已经严格把关,在学生眼中,这些均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因而在考虑优秀教师的标准时,能更加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关注教师的人格特征和职业道德。

3中西方文化价值取向不同:家长视角中“好教师”标准各有侧重

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缘于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急功近利的思想,功利文化在当前社会价值体系中表现得愈加明显,大多数家长们功利性太强,因而对“好教师”的标准会侧重于能否提高孩子的成绩。而西方大多数家长的功利意识相对淡薄,其侧重点自然也不会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2014年,HSBC就全球15个国家(地区)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亚洲与西方国家的家长在来自孩子学业的压力方面差距很大。近年来,全球家长都将学业看作是孩子们一等一的大事看待,因此,在调查中有五分之二的家长称孩子的学业是家长的压力之源。在调查中,台湾地区的家长以69%的高比例在压力榜中排名榜首,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均不到40%,而法国仅有17%的家长称孩子的学业给家长带来了压力,不到台湾地区的四分之一。在孩子学业压力的推动下,各国(地区)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但均有自己的侧重所在。在中国,由于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特征,许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了学校,教育的事情自己就可以置之不理,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应该老师管,将孩子成绩的好坏归因于老师。从孩子的学业成绩出发,家长会关注教师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因而对教师的学历、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如果一个老师拥有高学历,又是名师,那在家长眼中就是对自己孩子成绩有帮助的“好老师”。此外,从个体家长的角度出发,每位家长关心的重点始终是自己的孩子,也希望作为一名好老师,能够对自己的孩子格外照顾。在西方国家,由于价值取向不同,家长们渴望孩子成名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并不会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更不会说要求老师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孩子的独立成长和自由发展,因而自然不会将教师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列入“好教师”的标准,家长们更侧重的大多是教师能否让自己的孩子适应学校环境,是否能使孩子自由成长、与同学相处是否融洽等,作为教师,他的性格、态度及人格魅力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才是家长眼中的“好教师”。

4反思与启示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所不入,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中西方指导思想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上,还在价值取向上有所体现。目前,我国对于“好教师”的认证没有具体的相关标准,也没有特定的认证机构,虽然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在一些可以量化和测化的方面有一定的保证,但没有像美国等西方国家那样建立起较完备的体系。在中西方文化不同的背景下,一方面,我们要借鉴西方教育发达国家的指导思想,建立必要的“好教师”认证标准制度,设立专业与权威并行的认证机构,制定严格明细的“好教师”标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但也不能脱离我国当前文化形态而只是单纯地实行量化的知识或技能考核,我国当前文化正处于现代性文化的起始阶段,应考察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相似文化背景下的“好教师”标准的发展经验,而不是一味地对西方国家“好教师”的标准照抄照搬,囫囵吞枣,虽然西方国家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一些问题,但对于没有完整体系的我国来说确实值得借鉴。另一方面,在制定“好教师”的标准时,应明确教师只是普通人,我们不能像董仲舒那样将其“圣化”,对“好教师”的标准不能定得太高。此外,文化一直处于嬗变之中,如果按照传统的思想观念对“好教师”的标准加以规定,不及时更新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那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会取得新的突破,更难以满足人们所需求的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西方的精髓文化并不只是导致了传统儒家伦理根基的动摇,而是更能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抓住机遇,吐故纳新,焕发生机,不仅有利于“好教师”的标准的制定,对于教师专业的发展甚至是整个教育的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卢梭.爱弥儿:上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2]冯青来.文化与教育———教育理念的文化哲学沉思[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3]王颖华.卓越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4-95.

[4]徐富明.中美“好教师的标准”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1999(6):50-51.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8.

标准化教育范文7

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规定。站在不同的视角,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阐述也不同,呈现出多元化质量标准观。因此,应根据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诉求以及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规律,建立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关键词:

职业教育质量;多元化;标准

从质量学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质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职业教育在办学、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特性或品质。当它符合人们心目中的“审美”标准时,质量就好,反之就差。人们所持的“审美”标准不同,评价尺度不同,评价结果也大相径庭。从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具有主观性,它反映的是社会或个体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或体验、经验。二是职业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包括培养的人才,实施职业教育的过程、结果、产生的影响)满足社会或个体需要的程度。当“产品”的规格、质量、效益等符合标准,满足了社会或个体需求时,职业教育质量就会有好的评价。这是职业教育质量的客观性体现,可以用数据测量其满足社会或个体需求的程度。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规定,是职业教育质量优劣的评价尺度。职业教育质量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多元化特征。

一、一元标准

职业教育质量的一元化标准观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实施职业教育的依据,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因此,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依据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体系可以从3个方面构建,一是预设质量标准,即要达到的预期质量规格,包括职业教育一般质量标准和具体质量规格;二是活动质量标准,即培养过程质量标准,包括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标准,教育质量保障标准和受教育者自塑质量标准;三是结果质量标准,即达到教育预设目标标准,包括社会目标、教育目标和个人目标3个维度。[1]由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涉及多方因素,因此,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评价体系,集中考察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唐以志通过对各种质量标准的理论考察,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经验,提出了“以效果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2]的观点。这种质量标准认为,职业教育过程是一个“投入—过程—产出—成果”的“效果链”,而作为质量目标的学习结果(学习者能力),在职业和社会实践中的运用、迁移以及在工作中产生的效益,对职业世界的影响,则是质量标准评价的核心。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可以分为3个方面,即结构质量标准、过程质量标准、结果质量标准。以效果为核心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强调职业教育效果的重要性,使职业院校专注于办学成效而不是追求外在形式。职业教育质量的一元化标准,强调以一个核心要素为导向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目标导向以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教育目标为依据,效果导向以教育成果或教育效果为依据,前者有利于形成统一规格标准,后者有利于职业院校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二元标准

谢维和认为,确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取向,一是根据高等教育本身的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来建立高等教育大众化质量标准,强调高等教育质量的办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高等教育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标准评价教育质量高低。[3]按照这一观点,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建立内部和外部两个标准体系。其中,内部质量标准包括职业学校设置标准、学生入学标准、教学标准、员工考核标准、教育教学评估机制、专业标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建设标准等方面。外部质量标准包括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社会服务能力,学生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满意度、企业忠诚度、职业道德、社会影响、毕业薪酬、就业率等标准。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内外部质量标准体系既要强调教育性,符合职业院校自身办学要求与规律,又要强调市场性,以职业教育适应市场需要及变化的能力为评价指标。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还可以从质的标准和量的标准两个方面来分析。[4]职业教育量的标准包括教育与人口、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环境、财政投入、入学与就业、师生比等标准,重在考察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办学影响、办学效果。质的标准包括职业教育战略规划、职业教育理念与价值观、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学生身心发展等方面的标准。职业教育质量的二元化标准强调构建两个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或从内部规范与外部要求,或从内隐与外适两个方面构建职业院校质量标准体系,前者重在办学自身要求,后者重在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从内外要求的视角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三、三元标准

教育质量有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3种,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也相应可以分为宏观质量标准,即国准;中观质量标准,即类标;微观质量标准,即校标。[5]国标是国家教育部委托专家或机构编制的,从宏观上提供质量指标体系、框架、权重、基准。如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中涉及的《学校评估主要信息列表》,分别从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效果、特色和创新等7个方面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这就是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标准。类标即学科与专业标准,是教育部委托专家编制的专业和学科质量标准,如教学标准、专业标准、课程设置、学历标准等。校标是校本标准,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根据自身办学要求、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情况,提出的教育质量标准,包括学校办学条件、办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师考核、学生毕业等学校内部管理与发展要求,是微观层次的质量标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可以分为内适质量、外适质量和人文质量标准。[6]内适质量标准是指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成程度和在知识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部分知识对另一部分知识的准备,即学生学习知识标准及过程标准。外适标准是指学校培养毕业生满足国家、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的程度,即社会标准。人文标准是指学生个体在校期间认知情况、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发展程度以及作为个体的独立化、完整化程度。将职业教育看作一个社会客体——社会组织或机构,来考察其质量,可以分为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教育过程质量标准和教育体系质量标准。[7]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标准是指职业教育对社会、对个体提供社会服务质量的好坏,职业教育过程质量是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体现出的质量高低;而职业教育体系质量标准则是指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在结构、组织体系、课程、评价、管理指标等方面的完善程度,成熟程度等。职业教育质量的三元标准是从职业教育质量的层次结构,或者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的内容结构,或者从职业教育的组织体系结构,对职业教育质量进行的规定。主张从职业教育质量的3个维度来构建质量标准体系,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

四、四元标准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投入资金的政府、雇佣学生的用人单位和社会、职业院校、对教育寄予期望的家庭和学生都是职业教育的利益相关方,要构建完善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必须考虑到利益相关方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因此,从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的诉求角度,可以构建四元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根据职业教育质量观、话语权及评价主体,可以将职业教育质量标准分为资源价值取向、知识价值取向、消费者价值取向和自我价值取向4个方面。[8]资源价值取向是从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属性角度,政府会把发挥职业教育资源优势作为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首选。因此,政府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是职业教育资源是否得到合理利用,其考察方式是职业教育投入的人、财、物等资源与教育产出如就业率、贡献率、社会效果等的匹配度。知识价值取向标准则是从职业教育知识的传播效果、发展建设和适用范围等方面来衡量职业教育质量,如知识的迁移、运用、成果、影响等。消费者价值取向是指职业教育产品的消费者——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质量的要求。如松下电器公司的用人标准是顾客第一、企业家精神、自主、专业和普适管理等。自我价值取向标准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学习者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主要标准是职业教育能否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个人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否获得阶段性成果。不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四大职能,因此,从职业教育承担的社会工作角度,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文化传承四大标准。[9]职业教育质量要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社会服务是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社区服务、技能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创新等服务企业与社会。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技术支持的重要保证。文化传承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工匠精神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质量的四元标准从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评价主体和办学功能角度构建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利益相关方质量标准体系重在反映主体责任诉求,评价主体质量标准体系重在照顾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取向,功能质量标准体系重在强调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三者都主张建立4个方面的质量标准体系。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跨界的教育体系,职业教育质量并不像企业产品质量有固定的、严格标准,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职业教育。“应该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10]因此,应该根据职业教育教学的诸多环节、影响办学的诸多要素,确立分门别类的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这样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化建设,才有利于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

作者:叶学文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谢延龙.论教育质量标准的三维分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50.

[2]唐以志.以效果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6):12-14.

[3][8]李华萍.高等教育普及化及质量标准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7-47.

[4][7]史娜.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探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3-25.

[5][6]黄蓉生.关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2,(4):5-11.

标准化教育范文8

关键词:翻转课堂;标准化病人;临床技能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求转变基础性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加快“互联网+医学教育”步伐,广泛开展翻转课堂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和在线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临床实践能力,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变轨超车。翻转课堂颠覆传统“老师教,学生听”的教育模式,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知识到主动探索内化知识的转变[1]。标准化病人(SP)又称模拟病人,指没有医学知识的正常人,通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逼真表现出临床病人的预设症状[2]。近年来,SP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和考核。临床技能是医学生必备的职业技能,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存在着内容繁多、临床实践机会少、学生学习积极性差等诸多问题。翻转课堂和标准化病人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虚拟的临床环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1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应用于临床强化技能中的优势

1.1增强学生学习临床技能的自主性

传统的临床技能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角。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改变这一现状。首先,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课前,教师将视频资源上传网络平台,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计划,在自己的最佳状态下学习。其次,学生可以自主把控学习进度。学生对每项技能的接受程度不同,较熟悉的内容可以“快进”处理,做到“学而时习之”;难度较大的操作可以反复观看、“细嚼慢咽”,达到“温故而知新”。

1.2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培养的高效性

根据《临床医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3],初步临床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最基本目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课堂与课下的教学流程进行逆转,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将大部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旁边给予针对性点评、指导,从而使临床操作技能在“练习—反馈—练习”中不断提升。

1.3缓解临床教学资源短缺

医学教育是一门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学科,通过反复性、规范化、标准化的实践训练,才能培养出好的临床医生。近年来,随着高等医学院校日益扩大招生规模,同时国家对毕业后教育、继续医学教育逐渐重视,医学院校的实习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等去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的人数不断增加,使临床教学不堪重负;加之患方日益增强的自我保护及维权意识,真实病人提供给医学生开展临床实训的机会微乎其微[4]。标准化病人的运用恰如雪中送炭,可以解决临床教学的燃眉之急。学生先将标准化病人作为练习对象,进行技能训练、医患沟通练习,熟练后再在临床病人身上实施操作。同一名标准化病人可给多名学生提供一致的练习机会,而不必担心重复操作会激惹病人或对病人造成伤害。

2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开展的基础

2.1设计基于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的临床技能强化培训方案

培训方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指挥棒,因此制订一份好的培训方案对实施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首先,明确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大学四年级学生已接受了临床技能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各项技能操作的流程,但时隔一年部分操作已生疏,面临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第一阶段)考试和临床实习,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为清晰,最适合开展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其次,制订培训内容。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国家执业医师分阶段(第一阶段)考核方案,访谈部分骨干教师及学生,构建以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操作技能为主的三大模块六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培训体系。

2.2组建开展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师资团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优质的师资团队是开展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首要保障。临床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需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有机结合,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新的要求。首先,教师在课前要熟悉教学内容,归纳学生的共性问题,开展课堂教学设计。其次,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开发兼具灵活性、生动性、引导性的教学资源。再其次,教师要善于观察、总结、反馈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临床教学情景设置,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注重临床思维能力、医患沟通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临床教师要不断提升医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勇于开拓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医学院校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一是加强校内培训,通过教学工作坊、教学观摩、教学研讨、临床带教督导等,加强对临床骨干教师的培训。二是举办微课、慕课等培训及相关比赛,提高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培养一批能实施翻转课堂的师资力量。三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措施,积极鼓励教师前往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培训,同时邀请教学名师不定期来校讲学、指导,不断引导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2.3制作支撑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

完善的教学资源为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1)制作微课操作视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学生课下学习为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微课视频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操作制作,具有短小精悍等特点,符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视频资源的要求。依托学校精品课程临床技能学的建设,制作了大量满足教学需求的微课视频。(2)组建标准化病人团队。将标准化病人引入临床实践教学、考核,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缓解临床教学资源紧缺压力、减少医患矛盾,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3]。通过标准化病人招募—面试—培训—考核等环节,组建一支相对稳定、标准化程度较高的标准化病人团队。另外,医学院校还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训低年级学生作为标准化病人,减少教学经费的投入。(3)打造临床技能训练“超市”。临床技能训练除了短暂的课堂时间,离不开课下大量的自主练习。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为翻转课堂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提供配套的学习环境,单独开辟3间开放式技能实验室,分别打造问诊、体格检查及基本技能训练“超市”,配置标准化病人及操作用物,供学生预约练习。(4)构建操作考评标准库。规范化、科学化、客观化、系统化的技能考核体系是提高技能培训质量的前提[5]。统一规范的操作评分标准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依据,也是教师开展同质化教学的重要保障。临床技能操作评分标准以最新版《诊断学》《外科学》等教材为标准,在内容与范围方面与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大纲接轨,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人文关怀、医患沟通及临床思维的培养,通过与内科、外科及相关专科专家的不断讨论、修改及论证,对操作项目、实施内容、分值逐一细化,构建具体化、可量化、可操作的考评标准库。

3翻转课堂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在临床强化技能中的应用

3.1课前教学资源的推送

翻转课堂强调学生课前主动、积极学习[6]。教师课前通过网络课程平台,根据教学进度,将问诊、体格检查及技能操作教学视频、病例摘要等资料发给学生,并任务,学生根据任务复习相关理论知识、熟悉操作流程,教师在后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构建答疑讨论版块,提供师生交流平台,便于教师及时总结出共性问题、疑难问题,为课堂知识内化做好铺垫。

3.2课堂模块式知识内化

根据知识结构体系及多站式考核要求,将强化技能分为三大模块8个内容,将学生分成8组,每组10~12人进行循环式技能内化。(1)病史采集模块。包括发热、皮肤黏膜出血、水肿、心悸、呕血与便血等常见症状的问诊。学生根据给定的“病人”基本情况:姓名、年龄、主诉、生命体征,对标准化病人实行一对一问诊,时间10分钟,教师和标准化病人对学生的问诊情况评分。问诊结束后,教师根据Mini-cex量表,从医学面谈技巧、人道关怀/专业素养、临床判断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效率、总体临床能力6个方面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标准化病人从交流能力、人文素质方面就学生的问诊表现给予反馈。小组学生依次问诊,其他学生观摩。最后,教师从问诊方法和技巧等方面进行总结。(2)体格检查模块。包括一般、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检查,神经、脊柱及四肢检查。学生随机抽题,对标准化病人进行肺部、心脏、腹部的系统体格检查或者重点部位的查体,时间10分钟。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并运用Mini-cex量表反馈。小组学生依次操作,教师逐一点评,最后从职业素养、体检手法、操作顺序等方面进行总结。(3)技能操作模块。包括急诊(心肺复苏、简易呼吸器)、护理(静脉穿刺采血)及外科基本操作技能。学生依次随机抽题,根据给定的临床情景进行操作,时间10分钟。教师根据评分标准打分,并运用DOPS量表反馈。所有学生操作结束后,教师就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完整性及无菌操作原则等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3.3课后自主强化练习

扎实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临床技能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必备的专业修养,是适应现代医学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职业能力。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多临床、反复临床,方显成效。开放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采用微信小程序实行预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技能训练“超市”自主练习、互评,并对照操作视频、评分标准找出技能短板,形成实践—反馈—实践的良性循环,促进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培养。

4翻转课堂联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机制

课程考核是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翻转课堂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考核采用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核的方式,不仅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而且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在考核内容上,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前自主学习情况、课堂实践技能操作情况、课堂出勤情况等。在考核形式上,课程考核采用多站式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运用标准化病人,通过模拟临床场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及医学职业素养。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