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25 15:21:07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标准化护理管理体系
本文以我院精神科收治的5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8例患者于护理管理中应用标准化护理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56例精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CCMD-3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25例,女31例;年龄18~62岁,平均(34.21±5.45)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8.66±1.61)个月。临床分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5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病例数均为28例。在包括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2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28例患者于护理管理中应用常规护理管理体系。观察组28例患者于护理管理中应用标准化护理管理体系。具体管理措施如下:(1)健全护理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范,成立护理质量管理督导小组,制定健全的护理规章制度,包括护理人员准入制度、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疾病护理常规、各级护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度、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查对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住院患者应急预案等等,确保各级护理工作有制可查,有章可循。(2)建设护理质控体系。成立由护理部、科室护士长、病区质控员、各护理小组组长组成的四级护理质量控制体系,重点对护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护理质量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和护理质量改进措施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督查,实施层级管理,落实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措施。(3)建立绩效考评机制。通过护理工作任务、责任轻重和技术难度等要素的综合分析,建立合理的护士绩效考评机制,并将绩效工资、晋升机会将与考核结果紧密联系,以提高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工作质量[2]。
1.3观察指标
1.3.1护理满意度
以患者家属为调查对象,由科室自行编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患者家属评价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满意度评价标准分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满意率、较满意率之和为护理满意度。
1.3.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于2组患者住院期间,对护理工作发生的差错、护士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发生的纠纷及被投诉事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版本号为SPSS20.0,计数检测数据的表现形式为(n,%),数据之间的比较检验方法采用x2,P<0.05提示数据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满意20例,较满意6例,不满意2例,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2.86%;对照组满意12例,较满意8例,不满意8例,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43%。2组比较,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可以看出,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的总发生率依次为7.14%、2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精神护理管理中应用标准化护理管理体系以提高护理管理水平为突破口,从规章制度、机制体系等全方位着手,完善科室质控管理,使护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3]。本研究中护理管理中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管理体系,观察组应用标准化护理管理体系。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于精神科护理管理中应用标准化护理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肖锐.精细化护理管理在精神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9):174.
[2]武东莉.探讨风险管理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1):5+8.
【关键词】急诊;胸痛;标准化分诊
在急诊科接诊的疾病中,急性胸痛是重要的病症类型。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全国三甲医院急诊科接诊患者中,因胸部不适或者胸痛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占比达5%左右[1]。胸痛成因较为复杂,肺栓塞、急性冠脉综合征、气胸等都会造成胸痛。因此,迅速的鉴别胸痛的类型,对患者进行急诊分诊,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意义重大。但是由于缺乏急诊胸痛标准化的分针流程,仅仅依靠护理人员的分诊经验,无法实现上述目的。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本文对我院急诊胸痛标准化模式实施前后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9年4月我院急诊科开始施行急诊胸痛标准化分诊模式,实施前共接诊54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后共接诊60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中有男248例,女301例;年龄19~89岁,平均(53.78±9.36)岁。实验组中有男298例,女311例;年龄18~89岁,平均(53.41±9.41)岁。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在14周岁以上;(2)发病症状在24分钟内有加重情况。所有患者在资料比较上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依然采用传统的依靠分诊护士个人职业能力和工作经验决定患者胸痛等级从而分配医疗资源的模式。实验组患者采用急诊胸痛标准化分诊模式。首先,分诊护士要对患者的相关病史进行询问和记录。内容包括患者个人基本信息、发病情况等,采用制式表格记录询问要点,确保真实性。整个过程控制在5min以内。第二步,将患者送入胸痛绿色通道当中,进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时间要求控制在10min以内。第三步,经筛查为高危胸痛的患者,要通过绿色通道予以积极医疗干预,办理住院事宜;而中低危胸痛的患者,转移到普通急诊救治程序,进一步查明胸痛病症缘由[2]。
1.3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停留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本次实验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用%表示百分数,百分数和例数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及其他指标采用t检验。实验组间数据以P值作为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重要依据,当P<0.05时,说明组间数据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比实施急诊胸痛标准化分诊模式实施前后的结果可知,实验组在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停留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等方面都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当前我国急诊患者中,胸痛患者数量占比高,加上造成胸痛的诱发因素多样,而且其中气胸、心包炎、肺栓塞等都属于高危病症,稍有不当,就会造成患者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一旦出现因为分诊不当而造成的治疗不及时出现医疗纠纷的情况,会给医院、患者、社会蒙受巨大的损失。鉴于这种情况,国家大力进行医疗改革,寻求一种高效组织的分诊措施,以避免延误病情。急诊胸痛治病原因较多,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首要步骤就是明确病因症状。目前医院急诊收治病人通常由分诊护士负责,但是由于分诊护士个人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差异,使得分诊护士不能准确的对急诊胸痛患者进行分诊。由此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医疗后果,例如由于分诊不当,造成病人病情急剧恶化甚至死亡,引发医疗纠纷,浪费医疗资源等。因而,需要科学快速的分诊程序及筛查流程以决定患者到急诊后接受何种级别、类型的治疗[3]。采用急诊胸痛标准化分诊模式,将问诊、检查等筛查过程标准化,从而准确区分胸痛患者的高危、中低程度,进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即使患者得到了相应的救治,减少医疗纠纷,也充分利用了医疗资源。从标准化分诊的实施情况来看,关键是要掌握两点。首先是对患者病史病情进行了解,该项做法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患者是否有可能存在五大高危胸痛疾病,以气胸举例,气胸高发患者的排查因子包括:患者吸烟,具有COPD史、气胸史和肺孢子虫肺炎,一侧胸部疼痛,疼痛感似针刺、刀割,疼痛时间过程表现为突然发作后的隐痛,一旦处于卧位或者呼吸时患者疼痛症状就会开始或者加重,呼吸有困难并伴有咳嗽。其次,在经过绿色通过到诊断后确定是否为高危胸痛,如果不是,需要转至普通门诊。标准化分诊所遵循的原则是患者胸痛的程度、合理对急诊医疗资源进行利用以及优先治疗原则。形成制式化标准化的分诊流程,有利于避免因为护理人员主观因素造成的延误病情的情况发生。尤其是针对胸痛这种发病人群多,病因复杂的疾病,实施标准化分诊更具有现实意义。在本文的研究中,采用标准化分诊流程和管理,实验组在分诊评估时间,急诊救治时间、停留时间和患者住院时间等方面都要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急诊胸痛标准化分诊模式,能够显著提高急诊胸痛患者的急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华.非创伤性胸痛患者急诊分诊流程的实施效果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6,29(22):16-17,23.
[2]黄可.急诊胸痛分诊模式及诊断思路[J].现代医药卫生,2017,31(20):3096-3097,3098.
【关键词】中药药剂管理;标准化管理;提高效率
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在国际上并未规范和出台管理办法。临床上应用的药物管理标准,仅针对于西药、化学药物、成分药物,对中药的管理尚为法规空白。我国目前已经针对管理规范空白进行改进,利用临床常规药物管理规范,总结中药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将管理规范细化、量化,产生中药标准化管理规范,但由于与常规管理方法有一定的差异,临床在接受和实施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对中药药剂的管理产生影响。无法达到管理标准,对中药临床使用效果和安全性产生影响[1]。本文对2016年间标准化管理实施效果进行分析,总结标准化管理对中药药剂管理的改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整理我院2016年1至12月516份中药药剂管理记录,按照时间分为实验组和对比组,258份/组。选择我院中药管理人员16名,男6例,女10例,年龄23~60岁,平均年龄(42.15±12.86)岁,工作时间1~15年,平均工作时间(12.53±2.41)年。技师3名,主任技师2名,普通管理员11名,两组管理人员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016年6至12月实施中药药剂标准化管理,第一,对中药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针对标准化管理方法进行培训,特殊药物的管理也进行相应的指导,在此基础上严格规范管理人员工作流程,对其进行考核并实行奖惩。第二,对中药加工进行规范,应对不同的中药制剂进行加工管理,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程序都严格化,具体参照《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进行管理,管理过程中对不符合管理流程、管理规范的行为进行几率,发掘管理问题。除加工管理外,对生产完成的药物进行实验,也需要完善实验管理,在实验时保证符合临床伦理学规定,严格农药残留的基础上对药品进行实验,减少对人体的损伤。第三,严格管理中药原材料的采购管理,采购时严格按照规范对药品进行检验,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临床制药、用药流程中,在购进中成药、药剂时,严格检查生产厂家、生产批号、生产时间,购买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包装的药剂。第四,完善药物存储规范,药物在购进后要按照存储需求严格管理,并在管理时按照购进时间、使用方式、应用时间顺序规范存储,定期对存储药物进行检查,对出现过期、异常的药物及时报废和更换,严格报废、更换流程,做到责任到人,详细到每种药的内容。第五,规范药物使用,药物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配伍效果,对出现药性相冲、过敏、产生毒性的药物,在存放时不可邻近存放,使用时注意相似药物的区分,避免药物使用产生危险。第六,规范药物使用开放性和创新性,开放性是指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及时告知患者使用禁忌、副作用,减少患者的疑问和不适,合理解答患者对药物使用的问题,创新性则指根据医院管理情况,适当选择新型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如引进管理软件,帮助管理更加系统化、实时化。
1.3疗效判定
对管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管理问题发生率=发生问题数/总数*100%。对比两组工作人员考核评分,满分100分,得分与考核结果为正比。对比患者对用药满意度评分,满分100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χ珋±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问题发生率5.03%,对比组11.24%,满意度、考核评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中药标准化管理规范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中的混乱现象进行规范,从药物的选购、制备、存放、使用和管理,都有详细的规范内容,终结中药药剂管理“各自为政”、“各执一词”的问题,此外,规范还对管理中比较模糊的管理内容进行量化,对药物报废、更换标准进行整理,从根本上减少药物滥用、过期使用对患者身体的影响,提高患者对药剂科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本次研究通过标准化管理,管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增加[2]。综上所述,利用标准化管理对中药药剂管理进行规范,管理效果明显提高,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许福高.标准化管理在中药药剂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4):88-89.
【关键词】综合系数;系数管理;绩效分配;绩效管理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绩效管理在强化医改政策导向、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出来[1]。绩效分配作为医院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已成为广大医院管理研究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很多医院对绩效分配体系进行了研究和改革,但因医院存在工作任务差异较大、工作人员构成复杂等特点,使得很多影响绩效分配科学性与公平性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妥善解决[2]。其中在绩效分配的系数设定方面,长期以来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即系数考量维度少,会使得人才价值体现不够全面;系数考量维度多,则又会产生放大效应而影响其公平性[3]。本文对标准化综合系数进行研究和探讨,旨在进一步提升绩效分配的科学性与公平性,为充分发挥医院绩效管理的功能作用提供支撑。
1标准化综合系数的概念
形成针对医院绩效分配中系数设定的两难困境,综合管理学理论与统计学方法而形成标准化综合系数的概念,即在系数化管理中,从多个维度按照各自规则分别设定独立系数,然后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上下限,利用统计学方法将各独立系数进行综合化和标准化处理,形成上下限适度、目标值分布合理、相互之间比例关系恰当的标准化综合系数。其中各独立系数值和目标上下限,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文献循证来设定,也可以利用德尔菲法等管理学方法来设定[4],各独立系数的综合化和标准化处理可根据数据特征选择适当的统计学方法。标准化综合系数不仅可以应用于医院绩效分配,也可以应用于涉及多维系数的其他管理行为。
2标准化综合系数实现步骤
2.1各维度分别设置独立系数
所谓系数,从本质上讲是对特定对象的一种效用评价[5]。因此,在标准化综合系数的实现中,首先要综合分析对特定对象效用构成影响的相关因素。就医院绩效分配来讲,个人分配系数反映的是个人能力素质对医院绩效生成的相对价值。因此,在医院绩效分配的标准化综合系数实现中,首先要综合分析与医院绩效生成相关的个人能力素质因素,以各因素为考量维度,分别设立独立系数。本文以医院绩效分配为例,假定与医院绩效生成相关的个人能力素质因素包括专业类别、技术职称、学历学位、工作年资4个方面,并分别为其设置独立系数(表1)。
2.2形成绩效分配综合系数
根据表1中的假设,将各维度的独立系数以“积”的关系进行综合,形成绩效分配的综合系数(公式1)。之所以采用“积”的关系进行综合,主要是因为每一维度内不同系数值之间是相对比的关系,如此处理可以使得在某一维度的系数值发生变动,其他各维度系数值不变时,变化前后综合系数之比与该维度的变动幅度保持一致。例如:1名工作9年的医技专业博士,由中级职称晋升为副高职称,该博士中级职称时综合系数为:0.85×1.0×1.2×1.1=1.1220,副高职称时综合系数为:0.85×1.1×1.2×1.1=1.2342,职称变化前后的综合系数之比为1.1∶1.0,保持了原有的相对比例关系。公式1:综合系数(MCi)=PCi×TCi×ECi×YCi
2.3确定标准化综合系数上下限值
对各维度的独立系数以“积”的关系进行综合后,必然会产生放大效应[6],造成不同系数值之间的比值明显增大。以表1为例,以“积”的关系综合后,最高综合系数值(MCmax):1.0×1.2×1.2×1.2=1.7280,最低综合系数值(MCmin):0.7×0.7×0.6×0.8=0.2352,两者之比为7.35∶1。因此,必须对综合系数进行标准化处理[7],以使上下限适度、各标化值分布合理、相互之间比例关系恰当。在进行标准化处理时,首先要设定标化后的上限和下限。如前文所述,上下限设定可以根据管理需要、文献循证来设定,也可以利用德尔菲法等管理学方法来设定。本文以前述为例,假定经论证后,上限设定为:SCmax=1.5,下限设定为SCmin=0.3。
2.4综合系数的标准化处理
经上述步骤形成的全院每名工作人员的综合系数,从统计学角度来说属于均匀分布数据,可采用同比调整的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得到每名工作人员的标准化综合系数(公式2),其处理原理如图1。根据表1、公式1~2以及上一步骤设定的上下限值,将某工作人员的各维度独立系数值代入其中,即可得出该工作人员的标准化综合系数值,所有工作人员的标准化综合系数值将按均匀分布数据的特点合理分布于0.3~1.5。公式2:
3各维度系数之间关系分析与处理
3.1各维度在综合系数生成中的关系
在分析与医院绩效生成相关的个人能力素质因素时,每个因素相互独立,由此决定了各维度均是综合系数生成的独立影响因素。即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因素的变动都将对综合后的结果产生与本维度系数设定规则相一致的影响,也就是保持本维度各系数值之间原有的相对比关系。再者,系数的本质是不同层级之间的相对比,在对多维度系数进行综合的过程,应当抓住系数的相对比本质,保持原有的相对比关系。因此,以“积”的关系对各维度的独立系数进行综合,抓住了各维度之间互为独立因素的特点和系数随概念而生的相对比本质,体现了系数综合过程中所应有的科学性。
3.2各维度重要程度差异的处理办法
按照“积”的关系对各维度系数进行综合,体现了各维度之间互为独立因素的关系。但客观来讲,各维度所代表的因素对医院绩效生成的相对作用和重要程度并不完全相等,因此在标准化综合系数中,必须对各维度重要程度的差异有所表达。所谓某维度的重要程度,实际上是指各维度系数综合后的结果对某维度指标层级变动的敏感性,即某维度指标的层级出现变动,综合系数变动非常大,则谓之为敏感,也就是重要程度较高,反之则谓之不敏感,也就是重要程度较低。因此,各维度的重要程度差异问题应当从各维度每一层级的指标具体值设置入手来解决。重要程度较高的维度,合理加大其各层级指标具体值之间相对比,反之则合理缩小各层级指标具体值之间的相对比,从而实现综合系数对各维度指标层级变动敏感性的调控,并以此来体现各维度之间的重要程度差异。
3.3标准化过程对各维度系数值相对比的影响
在以每个维度各层级指标具体值之间相对比大小来体现本维度重要程度的基础上,以“积”的关系对各维度系数进行综合,不仅保持了每个维度各层级指标具体值之间的相对比,也实现了各维度的重要程度向综合系数的科学传导,但同时却带来了多维系数综合所致的放大效应。从数理上看,保持相对比必然会产生放大效应,两者在系数综合过程中相伴而生,无论以何种关系综合,有其一必有其二。标准化的作用主要是克服放大效应,同时尽可能保持各综合系数值的原有相对关系。因此,对综合系数只能从数据分布特征入手来进行标准化处理,即按照均匀分布的数据特征进行等比调整。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在实现克服放大效应目标的前提下,虽然损失了一定程度的相对比例关系,但却按适当比率保留了其相对大小关系。概括起来就是,综合过程解决了相对比的保持和重要程度的传导问题,标准化过程则最大程度地解决了保持相对比和传导重要程度所带来的放大效应问题。
4标准化综合系数的特点分析
4.1科学性
标准化综合系数在保持各系数值原有相对关系的基础上,合理控制各系数值的分布区间,实现医院绩效分配各维度系数的科学整合。尤其是可以利用管理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让维度选取、各维度独立系数值设置和目标上下限值设定更加科学合理,体现了标准化综合系数的科学内涵。
4.2开放性
本文为了阐述方便,仅假定设置了4个维度的独立系数。在医院绩效分配或其他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可根据管理目标及需求,利用管理学原理及方法系统分析与系数相关的各种因素,科学设定系数维度的数量和各维度的设立独立系数值,体现了标准化综合系数很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
4.3可控性
标准化过程是依据统计学原理对原始数据进行科学、规范处理的过程。从上述步骤来看,标准化综合系数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多个环节均可根据管理目标及需求灵活调控。例如,通过上下限设定,可灵活调控最高标准化系数值与最低标准化系数值之比。通过此调控点,能够有效克服系数综合后的放大效应。
4.4便捷性
按照标准化综合系数的思路,完成维度选取、各维度独立系数设置和目标上下限值设定后,根据每名工作人员各维度的信息,利用公式可迅速得出其标准化综合系数值。如人力资源部门利用信息系统对员工个人信息进行管理,则可依据个人信息直接生成每名员工的标准化综合系数值,其过程非常便捷。
5标准化综合系数在医院绩效分配中的应用价值
5.1有利于从绩效分配上体现人才价值
人才的价值包括医疗、教学、科研、学术影响、医院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8-9]。绩效分配系数作为与个人绩效份额直接相关的具体指标,直接反映了个人能力素质对医院绩效生成的相对价值。标准化综合系数为评价个人能力素质的维度拓展创造了条件,并能够灵活应用管理学理论和统计学方法将各个维度的独立系数科学综合起来,将其应用于医院绩效分配中,对准确评估和充分体现工作人员在医院绩效生成中的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2有利于绩效考核结果的标准化处理
在当前各医院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包括很多基于RBRVS管理工具建立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大多数以科室人数或科室某特定人群人数为条件之一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以计算各指标的人均完成值来实施绩效考核[10-11]。这种方法虽然消除了人数因素给有关考核指标带来的偏倚,但却忽略了不同科室之间人员构成差异对绩效生成的影响。在绩效考核中,以科室人员或某特定人群的“标准化综合系数和”代替“人数”来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必将大大提升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5.3有利于科学核算各科室的绩效份额
科室人数作为体现科室规模的一个重要方面,与科室工作业绩密切相关,因此被很多医院作为科室绩效份额核算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有的医院在绩效分配中采用下列公式:某科室绩效分配额=[(某科室类别权重×某科室人数×某科室绩效考核得分)/∑(各科室类别权重×各科室人数×各科室绩效考核得分)]×全院绩效分配总额。该公式虽然考虑了科室人员规模因素,但却未解决不同科室之间人员构成差异问题。如以科室人员“标准化综合系数和”代替科室“人数”,则可让科室绩效份额核算更趋于科学合理。
5.4有利于准确评价院科绩效补贴水平
【关键词】中药;药剂管理;标准化管理;运用
中药是我国五千多年历史文化中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为华夏子孙的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我国地大物博,中药的来源广泛,产地遍布我国各个省份各个区域,中药的种类繁多,有的药材同名异物,有的药材异物同名,因此,易被一些不熟悉药名的人将药材混淆[1]。临床上使用的药材多为经过一定的工艺处理而成,而药物的储藏方式和管理方式均会影响到中药的活性和药效,因此,对中药药剂进行有效、标准化的管理方法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在中药管理中应用标准化管理的价值,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184例应用中药药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2例。2组患者应用药剂的药方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的中药药剂管理方法,在当前医院条件下正常作业。观察组应用标准化管理方法:(1)建立中药提取技术标准,以保护疗效显著的中药成分作为基础,对化学成分进行严格分析,建立特征指纹图谱;(2)制定炮制标准,对炮制方法、中药加工工艺等制定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管理流程及规范化质量管理流程,使药物的对应标准更为清晰明确;(3)完善中药临床试验标准,制定相应的实验管理标准,量化管理诊断标准;(4)设定农药残留标准,中药中可能含有农药,而农药会影响药效及患者健康,因此,应对农药残留标准进行设定,采用有效手段加以检测[2-3]。
1.3观察指标
观察2组平均取药时间,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对2组用药咨询满意度及服务满意度进行比较。观察2种不同管理方法下药品的审核、调配环节的工作情况,并进行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平均取药时间及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平均取药时间为(5.14±1.23)min,短于对照组的(14.62±0.8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用药咨询满意度及服务态度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药品审核、调配环节工作情况比较
观察组药品审核正确率、药品调配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在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中中药制剂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中药药剂的种类复杂,储备药品包括中药注射液、中成药、中草药等,而部分医院的规模小,药房的划分不够明确,药房的管理不规范,易引起药品的储存、派发流程出错。若患者在取药时需要等待时间较长,则易出现烦躁情绪和对工作人员工作不满意。因此,对中药药剂科室的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医院服务系统的有序进行[4-5]。标准化管理越来越被药剂管理科室所需要,通过建立提取中药的标准、药材加工标准、完善临床试验标准、农药残留标准等,对中药药剂进行标准化管理,可保留药物的有效性,保护药物的安全性[6]。标准化药剂管理方法使整个科室工作人员在紧张、有序的工作环境下工作,调动工作人员的热情,提高责任感。在以往的管理中,对药品的二次摆放不规范,因此常会有拿错药品及取药时间长的情况发生,通过标准化管理,对药品进行归类整理,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避免了取药时的出错率,患者不需长时间等待取药,对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及态度更加认可,利于良好医患关系的建立[7-8]。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平均取药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用药咨询满意度及服务态度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药品审核正确率、药品调配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对中药药剂的管理中应用标准化管理可提高管理效果,缩短取药时间,同时药品审核正确率、药品调配正确率均明显提高,患者对服务的满意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综上所述,将标准化管理应用到对中药制剂的管理中可有效提高管理的效率,优化了中药制剂管理的资源配置,缩短取药时间,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准确性大大提高,适合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家荣.中药药剂管理中标准化管理的运用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6):862-863.
[2]刘倩,陈军,谢岱,等.浅析如何对中药药剂实行标准化管理[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8):16,18.DOI:10.3969/j.issn.2095-6681.2016.18.008.
[3]刘翠荣.医院药剂科的中药管理方法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3):581,584.DOI:10.3877/j.issn.2095-8242.2017.03.137.
[4]许福高.标准化管理在中药药剂管理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4):88-89.
[5]郭朝民.中药药剂实行标准化管理的策略研究[J].医药前沿,2016,6(13):370-371.
[6]冯建春.中药药剂管理中标准化管理的运用分析[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8):47-48.
[7]朱海玲,夏黎明,王秀英,等.中药配方药剂坐浴在痔疮手术切除后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87-88.DOI:10.3969/j.issn.1674-9316.2017.01.057.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