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1

一、信息化建设成为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载体

近年来,内部审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为进一步提高审计监督和审计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审计理念和观念、审计体制和机制、审计手段和方法的革命,加快实现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标准化。

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的管理经验,通过建立标准化制度体系和制度信息化系统,追求和实践管理的“合理化”,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电脑化”。首先通过制度信息化建设,完善制度体系、规范制度管理;其次通过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标准化制度模板;最后通过信息化建设将制度的关键流程和主要控制点通过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标准化手段植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制度的标准化、信息化.提高制度的执行力。通过制度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协同,做到规范审计作业,有效提高审汁业务效率、管理水平,防范审计风险。

要做到信息化建设与审计制度化、标准化的协同必须审慎的做好制度和信息系统两个方面的梳理工作。

首先推进内部审计制度化建设。长远规划内部审计工作,探讨和提炼现代内部审计理念和工作实践经验,制定系统的、切合实践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保障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为进一步改善内部审计环境、规范内部审汁工作良好的提供制度保证。

其次制定统一“制度数字化”的业务流程和编码规则的规范。寻找管理制度与信息系统的结合点,分解制度要索,设置标准化字段录入信息系统。梳理现行制度,统一设计制度表单,把制度的实施对象、解决问题、推行步骤、评价标准等要素逐项分解纳入表单,分类分级编号,实现电算化。

最后通过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促进对规章制度进行优化、修订,规范制度运行。通过梳理工作清晰地发现制度建设落后于审计实践的现象。制度建设的完善是标准化建设的前提,标准化建设的实践会促进制度建设的完善提高。

二、审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中标准化的表现和作用

审计信息化建设中的标准化,是指通过制度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文书标准化、模板标准化、审计方法标准化、权限管理标准化等手段规范审汁计划、审计作业、项目管理、信息披露和成果应用等,整合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增加企业价值职能,起到建设性作用。

制度规范的标准化要求将制度各要素经过分解植入到审计管理系统,规范审计人员的业务行为: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要求分析各类审计项目类型,制定适合的审计项目业务流程,并固化在管理系统中,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用以规范审计过程,防范漏审风险;审计文本、模板的标准化要求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制定不同的模板,将其生命周期中涉及到的文本,如审计通知书、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根据审计规范形成标准化文档固化在管理系统中,示范审计过程中各文档的形成;审计方法的标准化要求通过审计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和审计文本的标准化,把以个人审计经验为基础的审计行为提炼凝结成标准的审计方法,做到审计经验共享、审计过程固化、取证模型明确、审理思路清晰,保证审计行为、审计过程的可复制性;审计成果应用的标准化是指求通过标准化建设,借助计算机技术增强审计成果分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透过表现现象发现潜在的普遍性的、趋势性的问题。

三、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标准化的内外部环境

审计信息化建设发展到集成应用阶段,对标准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要求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统筹发挥审计主体作用、整合审计客体资源,理顺审计查证业务流程,规范审计管理工作秩序、规范审计文书模板,纳人计算机信息系统标准化实施,实现E化管理。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建设要求标准规范的外部环境。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将计算机作为辅助审计的工具,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其计算机应用系统实施的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建设依赖于财务等领域的电算化水平,审计数据采集工作要求有统一标准的业务数据源。

中国石化审计信息化建设本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要求审计对象如财务成本核算、采购、销售、工程管理等应用系统的实现方式、载体的一致性。辅助查证系统、AIS等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的成功开发建设与应用分别得益于中国石化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中国石化ERP系统的统一模板化开发建设,保证了数据源的标准化。

实践中一方面要求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开发统一设计需求,分析不同企业业务信息化建设差异,甄别个性与共性,在实现理念上“逐步提高、抽象”,保证辅助审计系统的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辅助审计系统的推广及深化应用,发现企业业务系统中与推广模板冲突的领域,督促其修正,最终达到信息系统应用的规范化、统一化。

(二)审计集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要求标准规范的内部运作模式。

对决策层要求:以审计计划管理和审计项目管理为核心,强化审计信息分析,为管理层制定审计计划、选择审计对象、调整审计重点提供决策支持。

对管理层要求:规范审计业务、固化审计流程、防范审计风险,帮助审计人员实现审计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和监督,从而提升管理水平。

对操作层要求:标准化审计文书模板,自动化审计业务流程,提升审计业务质量,提高审计人员的协作能力和工作效率,并实现跨系统、跨部门的协同。

在标准化方面,集中体现有如下要求:

1 计划合理化。按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要求,建立审计计划编制、上报、下发、调整等的有效支撑平台,强化审计计划分析,达到对审计项目的科学管理和指导,为管理层制定选择审计对象、调整审计重点提供决策支持。

2 流程标准化。标准化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方案、底稿、报告、决定、统计报表等环节的在线集成;掌握项目动态;实现对审计项目全流程、各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促进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3 文书模板化。制定标准化的模板体系,主要审计文书均设计统一标准化模板。按需要进行添加和修改生成定稿,减少手工录入工作量和错弊发生。

4 依据规范化。建立标准的审计法规制度库、审计

问题性质字典,实现问题性质与引用法规条款的自动关联,使问题定性准确,引用法规条款便捷、恰当,提高审计业务和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5 数据集成化。建立标准数据接口,实现个业务环节数据的自然流动,支持审计成果的分析利用和报表统计。

四、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中需要标准化的内容

标准化的内容包括文档的标准化以及方法的标准化。文本的标准化指审计工作各个环节的中间产品、交付件,体现的是结果;方法的标准化指审计技术应用的标准化,规范审计作业行为,要求审计行为的可复制性。

1 为将管理控制嵌入信息系统和便于授权管理,审计项目流程需要标准化。

一类是标准流程。要求涵盖审计项目的全过程,包括确定组长和主审、审前调查方案、审计项目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跟踪落实整改情况、审计项目归档等,适用于常规审计项目。

另一类是非标准流程。根据审计项目具体情况自主选定标准环节中的若干个进行组合应用。

2 审计资源集中统一标准化管理。规范化归集审计业务涉及到的审计主体、客体多方面的信息,包括审计人员信息、组织机构信息、被审计单位信息、备审投资项目信息等。

3 创建文档模板,统一接口,实现信息智能关联。梳理、形成审计标准文本模板库并规范各种审计文档的常用内容。文档模板包括:审计计划、审前调查方案、审计方案、审计通知书、审计日记、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函、审理意见书、审计项目评分明细表、审计决定书、审计问题移交函、审理督导通知书、审计项目档案资料清单等。

4 标准化业务字典、知识库等。用于审计实务中方规范录人全局信息关键值或对知识库进行全文检索。

法律法规制度库:按照制度名称、时间、单位、法规级别、法规类别等维护,根据使用频率高低进行标识,智能化辅助法律条文的选用。

业务字典:用于模块间数据传递和标准化信息口径。主要包括:项目分类字典、立项依据字典、问题性质字典、问题认定依据字典、评价内容字典、整改处理字典、单位字典、学历字典、专业字典、职称字典等。

标准项目案例库:审计手段先进、方法科学、效果突出的审计项目,在审计项目管理过程中转入项目案例库,以期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标准化发展。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2

当前我国急需制定的冷链物流标准,包括冷链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准入标准、冷链物流服务企业资质认证和诚信体系标准、冷链物流服务的接收标准、生物制剂、血液制品、高档食品等特殊商品的冷链物流服务标准,以及冷链物流信息服务标准、冷链物流终端产品的接收标准等。

据悉,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指导准则与相关标准,包括整个冷链物流节点的相关标准和良好操作规范。如原料基地生产标准与规范、预冷与贮藏标准、加工标准、运输标准(特别是农产品运输温度标准)、销售标准、标签标准,以及检测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服务标准等,并制定以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HACCP(危害关键控制点分析)、ISO为基本原理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规程,从而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同时,农副产品冷链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也将得到加强。充分发挥现有国家和部门相关检测机构的作用,根据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的要求,补充完善检测项目和内容,并鼓励在大型超市、批发市场建立相应的检测平台,为农产品物流提供快速检测服务。此外,要建立健全检查与监督机制,积极推行专业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质量和安全屏障。建立有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具体运作、政府资金扶持并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监控、督导、监测的信息平台。

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理念,它需要现代新技术的支撑。即依托现代前沿网络技术——物联网资源,尽快建立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追溯信息系统,构建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备案制度,实施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运作中任何环节的信息备案,以备查询。该系统不仅对农副产品生产环节加以控制,而且对其冷链物流环节的质量和安全予以全程监控,追溯任何环节和过程的问题,从而找出真正原因,最终实现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冷链物流行业及其农产品和食品制造企业对农产品冷链物流全程的检测、监督和控制。

同时,我国也应尽快建立有统一标准数据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和电子交换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冷藏运输实施全过程控制,对各种冷藏车的运输进行全面的动态监控,简化冷藏车运输计划和空车调配方案。保鲜是消费者对冷冻冷藏产品的第一要求,由于冷冻冷藏产品的品种越来越多,储藏也就比较麻烦,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可将产品与其储架的货位输入到冷冻冷藏产品的数量及储放位置,进行及时的提货和补货,同时可及时了解到产品的保质期、库龄等信息,从而提高冷链物流的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3

从“十一五”到“十二五”的政策推动

2007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务,实践证明“十一五”期间,中医药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中医药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信息化基础建设得到改善和加强,以医院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为重点的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期间,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效,制修订了《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基本规范》、《中医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和其它一系列中医电子病历相关标准,初步建立了中医临床研究信息共享与开发技术平台。

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尚需完善,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不够,信息孤岛依然存在。

“十二五”是中医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医改、实现中医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全面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强调了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任务,首次提出中医药信息标准化建设,提出构建中医药标准信息平台和中医药信息标准体系,以推进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实现。

建设者的实际需求

就像不同国家的人一定要有共同语言才能沟通一样,中医药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的实现需要有共同的基础,标准就是不同信息管理系统之间数据交换和操作的基础。

由于缺少相关标准,各家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以满足自己医院的需求为实施目标的,各信息化建设厂家投入较大,存在开发、实施、测试、上线时间长等问题,造成上线前后医院内部协调工作过于繁杂,信息化建设阻力大,满意度低。

中医药信息化的标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其发展的瓶颈问题,阻碍了互联互通的实现。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一系列卫生信息标准中,特别是在《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卫生信息数据元值域代码》等35项强制性卫生信息标准中,中医药内容亟待补充。

应时而出的“标准”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4

1.1技术水平落后

虽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电子信息行业尤为突出。但在电子商务领域,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仍然同国际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技术都需要以国外的技术标准为准,国家自主设计的技术标准基本为空白。所以,在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没有相应的技术标准作为技术发展依据,也没有相应的约束。针对这类问题,我国亟需针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进行深入研究,加大关注,以此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

1.2技术水平同技术标准不相符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以及发展机制、管理体系相对落后,而在技术标准化的制定上同样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这就造成了我国技术标准化制定无法同目前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相匹配,无法适应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无法适应目前的技术发展环境。如此,在技术发展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受阻,技术标准化水平无法有效得以提升。这种阻碍影响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在电子信息技术市场中,我国的竞争力远远不足。

1.3缺乏技术沟通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技术标准化建设进程也同样远远落后。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缺乏同国际之间进行技术交流,这种标准技术交流能够有效促进技术标准化发展,但因为我国技术标准交流不足,使得技术发展过程中国,无法掌握国际先进的技术标准信息,无法有效评估自身发展水平,不能准确定位国际技术发展水平,因此就无法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这对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阻碍,是现实技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4企业缺乏标准化意识

企业作为电子信息技术的需求端,也是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中,企业对于技术标准化发展具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并没有意识到自身的重要作用,且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认识不足,对技术标准化建设更是缺乏正确认识,普遍存在标准化意识缺乏的现象。在实际的技术应用中,由于企业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因此国家在电子信息标准化中,就无法从企业获得有效的信息,在这样基础上制定的技术标准也就无法真正适应企业发展,这样制定的标准也就不具有实用价值。

2推进标准化建设的措施

2.1发展起点的确立

以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为了迎合社会发展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虽然针对电子信息技术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改变,传统的技术标准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技术发展需要。所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想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就需要确立同时代要求相符的技术标准,因此保证技术标准符合产业发展标准,在这样的标准化环境下寻求技术突破,并加大对研发技术的资金投入力度,合理的进行技术创新,打破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垄断形式,全面推动我国标准化工作的发展进程。

2.2转换思想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能够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建设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进程中,应该用“三联”思想来指导发展,所谓“三联”思想,就是要求做到部省联合、部门联合、和司局联合等三方面的联合,让各部门交流彼此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通过互相协商进行解决,以此来带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全面发展。

2.3技术标准链的创建

创建标准链就是在标准的制定、技术的改革等方面实行一系列的标准,并按照这个标准进行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工作,有利于实现自主创新,同时提高我国的科技竞争力。通过标准标准链的创建,使各项资源都能得到系统的整合,让政策、资金和技术都能有一个协调的统一,迅速提高我们的生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不断向前发展。

2.4先进经验的吸收

我们的电子信息发展技术标准大多都是在执行发达国家的标准,因此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的标准化发展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发达国家的标准化制定是在国内企业的标准化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要促进我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向发达国家学习,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努力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化事业。

3结语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5

会计信息化是指借助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获取、传输和加工会计信息,从而实现会计信息的有效应用。对于企业来说,要想让会计信息化建设发挥最大作用,就需要克服传统会计模式的种种弊端,广泛利用和开发会计信息资源,建立个性化、动态化、开放性和智能化的会计信息化建设系统。当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也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1.1 企业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受自身管理理念、战略眼光的影响,并未充分认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未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企业会计部门安于现状,对国际上先进的会计理念不熟悉、不了解,尚未及时更新观念,其发展仍停留在表面的信息化,即用计算机代替传统手工工艺,而没有运用信息化来促进经营机制的转化和企业制度的创新,这就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阻碍了企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因此,就需要通过变革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手段,对生产经营管理机制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出路。

1.2 现代企业缺乏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

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实施需要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的相关人才,即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从企业现有的人才趋势来看,存在两个相互矛盾的问题:一方面,工作人员精通现代信息技术而对会计知识相对贫乏,这样就阻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有效建设;另一方面,工作人员精通会计知识而对现代信息技术相对缺乏,不能处理在软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会计发展停留在电算化阶段,因此,企业就需要引进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实现现代信息技术和会计专业的有机融合,实现会计信息化的高效运作。

1.3 我国尚未建立成熟完备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标准的问世,我国就已经开始进行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这些标准的形成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社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资源和手段的不断完善,我国会计信息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发展。这些标准只能规范信息化领域中某一方面的问题,并未建立具有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方案,综合来说,现有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研究还处于瓶颈期,研究目标不够合理、研究内容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研究重点过于聚焦和集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科学建立,因此,需要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信息化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促进全面合理、科学完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形成。

2 会计信息化主要标准的构建研究

2.1 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标准急需建立

(1)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助推力。2009年6月26日,我国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拟建立具有系统性、协调性、适用性、前瞻性和面向国际的国家标准化体系。作为该工程的子工程,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备受关注。2008年,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成立,旨在为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协调机制和智力支持,为制定、完善、推广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随后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工程是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助推力。

(2)主要标准的制定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化主要标准的制订和实施,能够有效实现企业发展由会计电算化阶段向会计信息化阶段的过渡,对于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而且随着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化理论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有效地运用于企业的信息化、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3)主要标准的制订有利于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企业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经历了自然发展、全面渗透、爆炸式增长等无序发展阶段,而会计信息化自身却始终处于停滞状态,这对整个社会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是极大的限制。而企业信息化标准则能够作为一个顶层设计和总体架构,增强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有效开发,实现会计资源的共享共同,促进高端跨级人才的培养,从而有力推动会计信息化工作。

2.2 构建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标准

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它涵盖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因此其主要标准可以分为两个纬度,即顶层设计和分层标准的建立。顶层设计是标准建立的核心和基石,即依据主线抽取、阶段划分和活动识别的结果,完成分层标准的规划。主要用于设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标准,描述会计信息化主要标准建设中各子体系之间的层次关系,规范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局性的基础事项、管理事项、技术事项和工作事项的标准。

分层标准的建立主要涵盖如下几项: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会计信息化资源标准、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

①会计信息化人才标准是指会计信息化建设中,规范和培养专业化会计人员的标准。主要从职业道德标准、职业道德审定标准、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和会计信息化岗位标准等方面进行标准构建;②会计信息化安全标准是指用于规范与会计信息安全有关的基础事项、技术事项和管理事项的标准。主要从会计信息平台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和数据库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用户安全标准等方面进行标准构建;③会计信息化资源标准是指规范会计信息资源本身的标准。主要从会计信息化资源的初始状态到完成状态中会计信息化资源元素标准、元素关系标准的构建;④会计信息化技术标准是指用于规范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应用所直接涉及的技术事项、管理事项和工作事项的标准。主要包括会计信息生成、审计、交换、交换、挖掘和应用等标准的建立。

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 会计信息系统; 标准化建设; 紧迫性; 建设路线图; 功能技术

一、引言

标准化是指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建立可供共同使用或重复使用的关于实际已存在或潜在问题标准的活动(ISO/IEC Guide 2,2004)。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企业会计标准体系,持续提升企业会计标准体系的执行力和实施效果,同时提出要推进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和实施,研究制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加快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作为会计信息化核心与基础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其标准化体系建设无疑应当先行。我国信息化会计系统已经走过30年,成熟的会计信息生产流程夯实了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的基础,然而,面对SOX法案对会计控制与审计提出的高要求,面对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和信息系统审计的高标准,面对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亟待加强的严峻形势,我国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建设已成燃眉之急。

二、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体系的紧迫性

加快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步伐,未来几年面临着进一步推动企事业单位整合提升内部信息系统,逐步实现会计基础工作信息化、会计准则制度信息化、内部控制信息化、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信息化,为对外报告和内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决策支持等任务。而这一切,又必须在很大范围上通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得以实现。

(一)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企业信息系统标准化的重中之重

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离开以货币为基础的财务数据与信息的提供,企业的管理与决策就失去数据支持。作为企业信息系统的核心和关键,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子系统的数据集成需求与日俱增,为此,会计信息系统的接口标准化必不可少。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深入,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与集成、数据库设计和管理、编码标准、业务流程构建、系统维护和升级、系统评测等方面也亟需一系列管理和技术标准,以期将这些标准规范作为信息交换和互操作、信息安全、业务协同与信息共享的保证。我国信息产业部于2003年的《企业信息化技术规范第1部分: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规范》国家行业标准(以下简称《ERP规范》),旨在规范我国的ERP市场,确保我国的信息化建设有序、健康、良性地发展。而其中的总账、自动分录、成本、应收和应付等多个子系统与会计直接相关。从中不难看出,只有先形成以货币为基础的会计子系统的标准规范,企业的ERP系统标准规范才能进一步形成。

(二)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会计信息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

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火车头,离开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化,会计信息化就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会计信息化的过程可概括为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会计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四个核心内容(杨周南等,2011)。而无论后三个核心内容如何变化,都难以离开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这一首当其冲的核心内容。会计信息化旨在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推动IT在会计中的普及应用,而无论哪一层面,都离不开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化。可见,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制定,必须以会计信息系统为起点和基础,以避免不规范和不统一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会计信息化要建立一系列标准化体系,它既需要管理标准,也需要技术标准,但都必须以会计信息系统标准体系为依据。

(三)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

会计的核心竞争力高低体现于会计信息的质量,而高质量的信息又必须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为依托。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为会计信息失真所困扰,主要原因之一,是其数据输入、处理与输出的流程人为干预太大。虽然近30年来多数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仍然难以摆脱不规范的羁绊。会计信息的增值在于对会计数据的压缩与冗余的处理,但要使其数据压缩与冗余的处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唯有通过对会计系统这一“生产工厂”的数据、流程、信息等要素加以标准化,才能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真正得以提高,也才能不断提升会计核心竞争力。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尽管目前会计系统生产财务信息能力不断加强,但我国信息化会计系统开发应用,与SOX法案和信息及相关技术控制目标(COBIT)等要求尚存较大的差距,因此就可能给会计信息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如果我们不及时从标准化入手对会计系统加强控制,就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四)会计信息系统标准化是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内在要求

信息系统的优化演化与涨落有序等自然规律,决定其生命周期的永动性,处于IT深入应用的今天,会计信息系统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不断前行,要不断探求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律,顺应其日益变化的环境,就必须以其标准化作为起点与基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健康快速发展。

会计信息系统边缘化的议论不绝于耳,但其产出信息的质量特征,决定其有自己的边界和唯一性,而要使其更好地独立于众多的企业子系统,就必须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这一系统,才能保证其独一无二的竞争优势,否则,它就有被另外一个对如何提供信息、分析、鉴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的视角的行业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