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范例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范文1

所谓企业标准化就是“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在这里所指的活动包括建立和实施企业标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和贯彻实施各级标准的过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标准化经营与管理可以提高劳动者效率,减少企业资源浪费,从而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形象,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企业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企业;标准化;管理

1企业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意义

1.1有利于企业现代化生产,实现科学化管理

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企业标准是对企业内部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要求、工作要求和管理要求所制定的标准,完善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是企业运输生产、强化企业管理和保证安全生产的“堡垒”,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组织管理目标在质量方面具体化和定量化,为服务生产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是企业获得最佳秩序和最大经济利益的前提。

1.2有利于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市场竞争力

产品质量的优劣管理离不开标准,服务水平的高低也离不开标准,没有严格和先进的标准,就谈不上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产品和服务质量是消费者最直接的感知反馈,是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致胜的法宝,标准化能把企业有限的人、财、物、产、销等生产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管理,指导企业开展标准化工作,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规定,消除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操胜券。

1.3有利于企业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建立有效规定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可以把各项工作内容、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各自承担的责任、工作流程等用标准化加以管理,使企业内部各个体系有机地融合起来,管理方式精细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严格控制成本支出,动态满足发展需求,及时发现生产经营各环节不利因素,最大限度消除隐患和不必要的浪费,确保生产安全强化、作业效率优化、管理精益最大化,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构建企业最优价值生产链,谋求效益效率最大化,从而建立企业可持续性发展长效机制。

2企业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现状

随着社会明文的进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已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面临着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以提高市场竞争力,适应瞬息万变的国外内市场坏境。尽管标准化管理对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极大推动力,但是企业标准化工作依然不被重视,主要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2.1管理层标准化管理意识薄弱

很多管理层人员对标准化管理认识不清,甚至认为企业在市场经营创效上,只要有相应制度就可以,认为标准化工作可有可无,没有配备专职从事标准化管理工作人员,对标准化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上存在“散”“乱”现象,组织落后,模式单一,在标准化管理问题上存在很大漏洞,没有从企业管理、市场经营的角度去认识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企业生产没有配备相应技术、管理、工作标准,导致标准化管理工作束之高阁,让企业经营发展不能满意足市场日益增长需求,给企业长效机制埋下潜在危机。

2.2标准化人员水平有限

由于管理层对标准化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标准化管理工作有限,企业标准化管理兼职人员较多,致使标准化管理从业人员对自身要求不高,只有企业需要起草标准时,才翻阅一些标准文件作为参考,平时不追求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仅限于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更谈不上业务培训和学习,给标准化管理增加难度,企业标准化工作形同虚设。

2.3标准化管理系统不完善

首先企业对标准化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在制定标准时没有参照国家行业标准,更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从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出发,有些标准制定不符合企业经营形式,存在“假、大、空”现象,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科学性。其次,标准制修订时间冗长,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不能及时有效匹配市场发展的更新,标准没有真正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标准化管理成为“纸上谈兵”。

3当前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对策及战略规划

3.1建立健全标准组织结构,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

企业要合理调整标准化管理组织机构,成立标准化管理专项管理科室,配备专业管理层及技术人员,形成高素质、严要求、标准化工作队伍,负责企业全方位标准化管理工作,制定长期有效的标准化管理制度,组织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有序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维护企业内部管理秩序,为企业营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2加强标准化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专兼职人员素质

转变管理层人员标准化管理薄弱观念,强化标准化管理的意识。同时,积极调动标准化管理人员从业积极性,定期对专兼职人员进行有关理论知识、业务技能的培训,从业人员要加强标准化学习,及时掌握国家标准化制定的新方针、新政策,提高业务技能,提升专业素质。

3.3完善标准化管理责任机制,实现企业标准化管理

大力推进标准分类管理,健全标准化协调机制,做到企业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每项工作都有标准可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让企业职工明确标准、遵守标准,事事有标准、人人讲标准,让标准化管理深入人心,真正地做到企业标准化管理。

结束语

标准化管理范文2

一、机关服务的标准化管理与质量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的引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机关服务中心于1997年正式挂牌成立之初,同一些机关后勤单位一样,也存在“脸难看、事难办、人难管”等普遍性问题,既影响了服务机关职能的发挥,也经常招致服务对象的诟病,甚至对机关服务中心是否还需要存在提出疑问。如何尽快转变服务中心的工作作风,树立服务中心的良好形象,取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任和支持,愿意并且放心地将事务性工作交给中心做,成为机关服务中心生存和发展的紧迫课题。借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等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服务中心生存的关键是向机关提供满意的服务,确定全面引入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标准),以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以引入流程管理来规范服务过程,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作为后勤服务发展的工作方向,建立后勤标准化管理制度,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和能力。以此为契机,中心开始了塑造品牌形象,全面构建以全方位满足服务对象需求为核心,向机关提供高效、优质的科学化、标准化机关服务管理模式的探索实践。

二、探索机关服务标准化管理的途径

1、通过全员培训来强化服务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服务意识是全体员工在与一切企业利益相关的人或组织的交往中所体现的,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念,即自觉主动做好服务工作的一种观念和愿望,它发自服务人员的内心。认证贯标过程中,我们采取“一手抓思想教育,一手抓学习培训”的方式,制定了内审员认证培训、员工岗前培训等一整套人员培训计划。把开展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变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学习知识,明确做法的过程,将“中心”的决策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同时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2、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健全标准化、指导性文件。ISO标准化管理体系已成为为需求方对服务方提出质量要求和服务方证实自已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国际通用准则。后勤部门获得ISO9000系列标准认证,意味着后勤服务工作达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水平,是与国际接轨、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和“通行证”,对后勤部门贯彻“以质兴业”战略,抓住机遇,面向未来,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ISO9000的核心是以规范化、文件化的操作代替个人随意的操作,将质量作为一种意识贯穿于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增强过程的可操作性。通过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共同参与,决策层提出质量方针、发展规划和服务目标,管理层制定“科学的管理,诚信的理念,满意的服务,创新的精神”的工作理念,贯穿于全中心的各项服务工作,并将质量的意识深入人心,执行层建立健全与自身相适应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控制制度,来实现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围绕质量方针和目标,我们梳理了39项服务流程,建立和完善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工作手册》以及《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13本执行文件,共计30余万字,目前运行E版。(如图1所示)3、建立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讲,服务质量就是服务对象的预期与其感知的服务质量之间的比较。如果服务对象的感知水平符合或高于其预期水平,则满意度较高,服务质量较好;反之,则会认为服务质量较低。我们分析了涉及服务全过程的服务构成要素、形成过程、考核依据和评价标准;考量了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评价的一般要求,以及对服务安全性、适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的特殊需求,制定了有效的内部沟通、服务对象反馈机制和满意度调查表。通过一会(每月例会)一表(质量管理体系月报表)和日常巡查制度,以及有效的内部沟通机制,完成对服务全过程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质量保证和持续提高的有效控制机制。13年来服务满意度均保持在95%以上,同时也营造了一个和谐、协作的良好氛围。(如图2所示)4、应用信息化办公平台,实现高效优质服务。为了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2006年我们按照“创建知识后勤”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要求,进一步引入质量管理体系PDCA的管理方法和“高效源于协同”的管理理念,通过编制岗位职责和职能分配表,规范工作流程中的管理接口、工作行为中的沟通、任务分配和资源整合,形成了以事件、时间、资源等为要素的服务流程,建立电子化的管理与服务平台(CMS)。把握关键的“人”和“事”,通过授权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多范围、多对象的全面知识共享;实现以“人为中心、角色驱动、事件驱动、流程导航、表单呈现、内外互通、应用整合、集中共享”的电子政务。以“人找事”、“事找人”、“人找人”、“事找事”等不同类型的操作方式,实现部门之间的网络协同配合,工作记录完整保存、有源可溯,方便查询和总结,提高了执行力,分清责任,避免了推诿扯皮的现象,使服务更加及时、准确。营造了良好的协作氛围。建立了管理、服务和信息交流三大功能模块。管理模块具有审核审批、计划管理、综合办公、远程操作、异地办公、短信提醒等功能,解决公文、人事、考勤、工资、财务、资产、资源管理等事务性工作;服务模块包括会议管理、征订发行、车辆管理、机票预订、文印等功能;交流模块则包括公共信息、个人信息、电子邮件、即时对话、BBS论坛等功能。

三、对未来机关服务发展的展望

标准化管理范文3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融合

0引言

现代标准化理念发端于西方,引入中国数十年,为中国现代企业管理发挥巨大推进作用,基本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衔接配套的标准体系。但是在标准化管理引进过程中,大量外来思潮和知识涌入,由于忽视融合,容易在广泛接纳而未及消化中脚跟轻浮,许多不适合中国传统观念的地方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源上,中国传统观念对方法的采纳,侧重综合,融合多学科并强调价值判断。以宋朝理学家朱熹的“朱子学”为代表,以“人本”为逻辑出发点,注重整体统一,崇尚中庸调和,偏重直觉体验;以标准化管理为代表的西方管理具有另外的风格,泰勒指出,科学管理不一定就是什么大发明,也不是发现了什么新鲜或惊人的事,而是将过去曾存在的诸种要素结合,即把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收集、分析、提炼成为工艺、流程、标准制度和规范等,在企业中推广应用。其核心就是对各项业务的管理及作业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持续的分析、优化,以最佳的程序和方法替代原有的程序和方法。可见标准化管理对方法的把握侧重分析思维,强调技术手段。两者在本源上的差异,影响了标准化管理在中国土地上的施行。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标准化管理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分歧,以求扬长避短,促进融合。

1标准化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观念比较分析

标准化的原理在于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管理,从本质上说,标准的作用是为了减少生产活动的不确定因素,降低交易成本。目的与达到目的的手段之间不仅是形式上的因果关系,还是实质上的评价关系,需用人的最高价值观念去评价目的和所使用的手段。然而标准化管理却把追求功能,讲究效率的理念突显到极致,这种理念在企业管理领域中推广开来,逐渐变异成完全用功利的角度选择手段和工具,偏离了本来的目的。标准化管理一经确立就把本来属于手段的事物当作目的来追求,抛弃了价值,忽视了手段和工具合理的行动可能导致的价值后果,这是标准化管理的弊端。以绩效考核为例,起源于西方文官制度的绩效考核在中国企业施行多年,绩效考核作为人事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企业员工在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进行以事实为依据的评价。为提高企业的绩效而行绩效考核之举,本无可指责,可以说出发点与采用形式都有依有据。采用横向打分、纵向打分、末尾淘汰等的做法,迫使员工互相提防猜疑,为免末尾淘汰互相倾轧,其结果没有正面效果。中国传统观念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而绩效考核的实施方法违反中国传统伦理习俗,偏离了绩效考核初衷。单纯从功利角度追求工具或手段的理性,是标准化管理取得成就的主力,同时也是弊端的源泉。思维方式理性化分为“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片面追求“形式合理性”的后果。形式合理性和实质合理性之间的区分,既体现不同价值之间的对立关系,也体现标准化管理理念与中国传统观念的对立。中国传统观念主张实质公道的原则,老百姓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思维和行为方式多倾向于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学,崇尚矛盾的调和统一,不注重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差异、排斥、斗争。如果只关注手段的有效性,而忽视目标的价值,就会造就一个畸形企业。要承认这种现实并把它纳入“形式合理”的对应关系,认识传统观念“乏力进取,不尚竞争”的性格。为此,企业管理的标准制定者不能脱离历史和传统,一味单纯倡导“形式合理”而无视“实质合理”。要承认两者都对建立和维护良好秩序至关重要,善于协调两者关系。既要坚持吸收现代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又要兼顾自身的文化和民意基础,化解两者的矛盾。

2标准化管理的内容与中国传统观念的抵牾

企业管理可分为物质层、制度层及精神层三个层次。精神层是企业中所有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它为物质层和制度层提供了思想基础;制度层为对企业员工的行为产生约束性、规范性影响的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物质层和精神层的建设;物质层是形成精神层和制度层的条件,包括生产设备、各类设施、厂容、产品、企业标识、文化传播网络等内容,是企业管理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标准化管理注重物质层和制度层,忽视精神层。以“7S”管理模式为例,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作风STYLE,、共同价值观SHAREDVALUES、人员STAFF、技能SKILLS共七个方面。前三个3S是管理的硬件,属于物质层、制度层,后四个S是管理的软件,属于精神层。标准化管理的内容偏重前战略、结构、制度三个S,忽略了后面四个S。其实精神层的管理内容体现并作用于组织气氛,在企业经营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从国家标准中涉及人力资源的条款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对精神层的忽视倾向。从以上标准条款看到,《标准化工作指南》对制定、论证标准时应该考虑到的各方人员均仔细列出,唯独没有考虑到组织(企业)内员工,说明标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不重视员工(见图2)。由“5.2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的关注点是顾客,对内部员工不关心,仅仅视作生产工具。由“5.5.3内部沟通”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的内部沟通,只是为了产品,不是为员工利益。员工甚至比不上“顾客”,因为在“7.2.3顾客沟通c)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中说明顾客拥有反馈、抱怨的权利,而员工却没有。由“6.1资源的提供”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认为企业所需的资源仅仅为了生产经营,不需要配置满足员工所需的资源。由“6.2人力资源”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没有提及组织(企业)如何为员工着想,员工仅仅有义务“胜任工作”,没有其它权利。由“6.4工作环境”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只有客观工作环境,没有提及人际、人文环境。以上国家标准条文均“采用”自相关国际标准,从中可以看出标准化管理的内容过分重视理性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情感;管理模型化、数据化造成管理机械化行为,把人的情感排除在外。标准化管理把管理的核心放在对“物”的管理上,同时把人也视为物来管理。一方面在对物的管理上注重生产工具和工艺流程的设计与控制,另一方面对人的管理侧重于动作研究,制订和实施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作定额。走的是科学技术之路,侧重于组织内部结构、功能等具体事务的研究。中国传统观念从大局方面来强调管理的重要性。重视“人”的作用并强调“知人善任”,讲究激励的艺术,偏重管理手段的艺术化、柔性化。双方管理思想的不同,必然导致在管理内容上的差别。技术标准的简化、互换原则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标准化管理试图抹煞员工个性、能力的差别,认为有一本技术规程在手就可以忽略技术人员的存在,每个岗位均无技术壁垒,人员可以随时更换,对员工采用单纯简化的管理方法。这种人力资源的管理粗糙,将员工视若设备来管理,有用时加以利用,无用时予以裁减,缺乏对技术人员的尊重。

3标准文本的语言文字背离汉语言规范

现行国家标准通过采用国际标准而形成,由于忽视文字规范,现行国家标准的文本中存在很多文字缺陷。最突出的缺陷在于大量使用英语式语法文字,违背规范中文的语法与语言习惯。其后果,严重阻碍基层企业学习领会。GB/T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第7部分: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见图3)。在该标准文本中使用“缩略语”,而且为英文字母缩略语,显得极不恰当。英文缩略语比起中文缩略语,可以用任何方法缩略(将一些字母部件组合在一起),所保留的原义信息微少,仅仅剩下符号功能。在汉语文本中通篇多处出现英文缩略语,打断汉语行文,阻碍文意理解。而且作为工作指南,公然违反自己倡议的“易于理解、含义明确、无文化偏见、易于翻译”原则。其实,在GB/T20000《标准化工作指南第7部分: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中提出以下原则(见图4)。其“易于理解”原则要求管理体系标准应易于理解、含义明确、无文化偏见、易于翻译,但是在现行国家标准中却背离了这个原则,似乎“国家标准”起草人只关注标准的行业作用,漠视语言文字的教化功能。诸如滥用被动句,滥用介词结构;遣词造句不当,意思表达含糊,甚至歧义;滥用长句、从句;同类概念表述用不同形式,违反“统一性”原则等文字缺点。坚持使用符合规范的中文,摒弃英语式句法,使“国家标准”容易为国人理解,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

4结语

标准化管理关注物的使用,希望获得高效率,注重制度、规范管理,属于“硬性管理”;中国传统观念强调人的重要性,以柔见长,努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属于“软性管理”。中国传统观念和标准化管理思想虽然有不同的管理方向,却并不存在根本性冲突,应该相互补充,尽量做到人物相宜。不应该以“对错”、“优劣”之类字眼来简单评议标准化管理与传统观念的关系,用这种粗砺的价值观来看待事物有失偏颇。既不抹煞标准化管理的作用,也要看到传统观念在充分掌握现代视野后其内在智慧深度开发,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极具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工作指南第7部分: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GB/T2000[S].2006.

[2]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0[S].2016.

标准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信息技术

随着管理理念创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管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应用,不仅可以更好规范和约束物流的每个工作环节,同时还有利于加快物流速度,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提升物流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重视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应用,注重落实各项管理制度与措施,促进物流管理水平提升。

一、物流标准化管理的概念及内涵

(一)物流标准化管理的概念

物流标准化管理是指在物流管理过程中,注重落实标准化理念,通过制定健全完善的标准和规章制度,对运输、存储、装卸、包装、物流信息处理等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从而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协调统一,促进物流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提升[1]。该理念的应用,不仅推动物流管理创新发展,同时还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促进物流行业发展,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也具有积极作用。

(二)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内涵

物流标准化管理涉及多方面内容,既包括物流管理、物流业务标准化,也包括物流网络、物流信息标准化。实际工作中,应该加强物流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推动标准化管理顺利进行。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需要构建并落实不同作业流程的各项标准,包括物流仓库、堆场、货架等,都要制定并执行相关标准。而在软件设施建设方面,要实现物流信息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操作规程等的标准化管理[2],从而更好约束和规范物流管理活动,推动标准化管理理念得到全面落实。

二、物流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物流系统作业效率

落实物流标准化管理理念及各项措施,建立企业内部物流标准体系,并完善相关制度与措施,有利于对物流运输各环节实现有效管理。同时,在货物存储、运输、装卸、物流信息处理等环节,根据标准化管理要求开展各项工作,有利于加快流通速度,提高物流系统作业效率。

(二)提升物流服务质量

标准化管理理念有助于提升物流服务质量,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和满意服务。当前,在市场竞争环境下,物流企业要更新管理理念,落实标准化管理措施,并根据客户和市场需求,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化管理制度[3],有效规范物流存储、装卸、运输、物流信息处理等各工作环节,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物流成本是指整个物流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总和,包括货物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搬运、物流信息处理、物流管理等各环节的成本。为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企业发展和经济效益提升,实际工作中必须落实标准化管理理念,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物流作出科学合理安排,制定标准化管理方案,并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同时,还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安排资金支出,减少产品积压,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减少不必要损失,降低物流企业运行成本。

三、物流标准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为推动物流标准化管理得以全面落实,使其有效发挥规范和约束作用,首先就应该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认识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然后结合实际需要落实各项制度与措施,提高物流管理水平。然而调查显示,目前很多管理者和员工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的认识不到位,也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相关规范标准,更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和员工培训机制。

(二)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不健全

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既能规范和约束管理人员各项活动,还能确保物流各工作环节有章可循。然而调查显示,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的宣传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物流标准化管理的作用,甚至错误认为标准化管理会制约企业发展[4]。此外,企业从事快递业务的工作人员综合技能偏低,他们在具体工作中,每天面对的是顾客与货物,缺少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相关制度的系统和全面学习。这不仅影响快递各项业务顺利进行,还制约顾客满意度和物流服务质量提升。

(三)物流标准化管理监督被忽视

部分企业虽然制定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注重完善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的执行力度不足,监督工作被忽视,难以提升物流管理水平。事实上,物流标准化管理不仅需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与措施,还要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使其有效发挥规范和约束作用,促进物流管理水平提升,为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创造条件。目前,一些企业虽然制定了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但却没有严格执行和落实规定。

(四)信息技术应用存在不足

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实现物流标准化管理带来了便利,但目前一些企业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忽视信息技术应用,没有根据标准化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数据库,这影响了物流信息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活动的顺利进行,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和物流企业服务质量的提升。

四、物流标准化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提高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的认识

转变思想观念,找准定位,提高对标准化管理的思想认识。企业要充分认识物流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注重调动工作人员的参与热情,实现全员管理,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将物流标准化管理作为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并在制度、资金、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积极推动标准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5]。要引导员工正确理解标准化管理的作用和意义,进而确保他们严格按物流标准化管理要求开展各项工作,主动参与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活动。

(二)健全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

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情况,结合物流标准化管理工作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与措施,并严格执行和落实相关规定。要重视员工日常培训活动,深化员工对物流标准化管理的理解与认识。要根据物流企业实际情况,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物流标准化体系,并建立科学的标准化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使其更好约束和规范企业物流各项工作[6]。

(三)加强物流标准化管理监督工作

在物流标准化管理过程中,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标准得到严格执行与落实。要设置监督管理部门,科学配置工作人员,加强检查监督,对物流标准化管理全过程严格监督,对违反标准的行为要及时纠正,并给予一定的处罚。同时,还要及时反馈标准存在的不足,不断推进物流标准化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四)构建物流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

在物流标准化管理过程中,企业要顺应大数据和“互联网+”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构建物流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工作水平提升。在建设管理数据库过程中,要做好数据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跟踪、查询等工作,有效提升工作水平。同时,要建立适合物流企业实际需求的信息管理平台,确保平台的准确性、兼容性和安全性,使其有效满足物流标准化管理需要,推动物流标准化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物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升。总之,物流企业应该充分认识物流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根据存在的不足采取完善措施,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并注重信息技术应用,从而提高物流标准化管理水平,有效规范企业流程,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柳飞,武赟,戴铭卿.物流标准化发展现状研究综述[J].中国标准导报,2015(11):38-41

[2]张俊杰,华宁.浅谈物流标准化的现状及其对策[J].交通标准化,2005(11):31-34

[3]王嵬.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07):7-9

[4]文武,王小侠.企业内部物流的标准化管理与信息化应用[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1-13

[5]关堂春.基于系统分析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构建思考[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04):14-17

标准化管理范文5

邵岙水库是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试点县中的示范工程,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创建时间节点安排,管理单位利用4个月左右时间,按照《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验收办法(征求意见稿)》的要求开展了一系列创建工作。在创建过程中,管理单位分析了邵岙水库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部分典型性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最后,就本次标准化管理创建提出了几点感想。

关键词:

邵岙水库;标准化;管理

1工程概况

邵岙水库位于慈溪市匡堰镇南部山丘区,大坝坝高32.00m,坝顶高程48.50m(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坝顶长220.00m,宽5.20m,坝体为砂壳心墙坝,水库总集水面积10.51km2,总库容493万m3;正常水位44.50m,相应水域面积0.375km2,库容379万m3,是一座以防洪和供水为主的小(1)型水库,供水0.6万t/d、供水200.0余万t/a。水库库区年平均降水量1450mm,坝址年均径流量730万m3。因邵岙水库年供水量远小于径流量,加之水库可调蓄水量相对较小,故防洪和抗旱调度极为频繁,近几年数次出现过旱涝急转的现象,由于靠近慈溪中心城区,是慈溪市防汛压力最大的小(1)型水库。

2创建过程

2016年初以来,浙江省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慈溪市被列为20个省级试点县(市、区)之一,是宁波市唯一一个省级试点,邵岙水库被宁波市列为市级示范工程之一。面对这一契机,慈溪市水利局和邵岙水库管理所积极谋划、上下联动,抓紧时间开展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全力争当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排头兵”。从4月中旬开始,邵岙水库管理所就在慈溪市水利局的指导下,开始开展标准化管理前期工作。一是对照管理要求从硬件和软件2方面查找自身存在的差距,分析其中的原因,以及能否在短时间内解决等问题;二是配合设计单位做好市级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的编制;三是按照标准测算所需创建资金,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6月初,浙江省水利厅下发了《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验收办法(征求意见稿)》,基本明确了各类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验收标准,分类分项地细化了赋分原则,理清了基层单位标准化管理创建思路,明确了创建方向。为此,克服时间紧、任务重、部分问题解决难度大的困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创建任务进行了分解,并按照难易程度对一些重要的或尚未完成的分项任务进行时序倒排,制定了创建时间表。根据时间节点安排表,于7月初完成管理制度和操作手册的编制,对覆盖本单位的所有管理事项均明确了要求,做到事项—岗位—人员三对应;7月底初步完成划界方案,明确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同时在原有各类标识标牌基础上,按新标准对标识牌的设置内容和数量进行完善;8月20日前完成水库部分管理区域形象面貌的升级改造工作;8月底对照验收标准完成创建台账的梳理,迎接上级有关部门的验收考核。

3化解难题

3.1管理人员难题

邵岙水库管理所是慈溪市水利局下属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数共7人,目前实有在编人数8人(含部队转业1人)、其中长期借调到外单位6人,长期借用外单位有编制职工3人,另有2人为临聘人员,实际在岗人数为7人。从年龄结构看,在岗人员中50岁以上4人,且2人今年底将退休,40~50岁1人,30~40岁2人。从学历水平看,仅有1人具有水利相关专业本科学历,2人具非水利函授大专学历,其余4人均为中专或高中毕业。从专业技术能力看,仅有1人为中级职称,2人为初级职称。显然,邵岙水库的管理团队无论年龄结构还是专业技术结构都存在明显缺陷,与标准化管理的要求不相符合。对此,一方面主动向上级主管单位反映情况,要求借老同志退休的契机为水库管理所补充符合标准化管理要求的新鲜血液,优化管理队伍结构;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内部挖潜,充分调动“中人”的积极性,派遣不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几位同志去参加日常巡查、工程监测、闸门启闭以及电力维修等各项业务培训,力争人人“一专多能”,从而实现一人可上多岗的目标要求。

3.2管护资金难题

邵岙水库管理所每年的收入主要源自供水,近些年来由于受全市供水结构调整影响,水费收入下降十分明显。在实现足额按时收缴水费的前提下,水库近5a的年平均供水收入仅有60余万元,再加上渔业资源承包及部分土地房屋出租的收入后,也只有70多万元。与此同时,在不包括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的情况下,水库每年的管理经费开支已经达到了170余万元,年亏损额超过100万元。作为一家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显然无力承担如此巨额亏损。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和市财政积极协调,目前临时填补了管理经费缺口。但同时,对于水库的日常维修养护资金,就无法做到按标准每年固定下拨了,只能在上报年度岁修计划后,按轻重缓急的原则有选择性地批复工程维修养护项目资金。针对这一问题,应积极向主管部门建言献策,一是增水量:建议继续优化调整市域内自来水的供应格局,在保证一定备用水源的前提下,减少境外引水规模,多取包括邵岙水库在内的慈溪市境内水库原水;二是提水价:建议在适当的时候向市物价部门提出提高水库供水价格的要求。通过两条腿走路,力争实现邵岙水库扭亏为盈、自收自支的既定目标。

3.3管理范围难题

划界确权是标准化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原因,很大一部分水利工程都存在产权界线不清的问题。邵岙水库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建设主体是余姚市,后经历史变革,水库被划归慈溪市管理。20世纪90年代,慈溪市国土部门曾根据邵岙水库提供的原始资料和申请,为水库管理所颁发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原本有了土地证就不该存在争议,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一来土地证中的图纸仅是一张手绘的示意图,既没有界线经纬度,又没有明确文字说明水库管理范围高程线,实际可操作性不大;二则附近部分村民也能提供林业部门颁发的林权证,以此证明他们对部分土地拥有使用权,因此邵岙水库管理范围的划定仍然争议不断。考虑到实际情况,暂时按照《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将库区内校核洪水位以下的地带、大坝两端以外50m内的地带、以及大坝背水坡脚以外50m内的地带,划定为水库的管理范围,并设置相应界桩。如今后条件成熟,再视情完成确权。

3.4服务外包难题

将水利工程管理和养护工作由政府推向企业的服务外包策略是近年来上级水利部门大力推广的改革内容,也是慈溪市今后水利工程管护体制机制的调整方向。经过简单梳理,认为邵岙水库在日常巡查、工程监测、库面及库区日常保洁、绿化养护、生态渔业养殖以及白蚁防治等几大方面都有服务外包的可能。而实际上,目前水库仅有白蚁防治和生态养殖委托给了专业机构或第三方,日常巡查和工程监测仍由水库职工负责,保洁及绿化养护工作则根据需要临时雇佣小工来完成。一方面,当前水库职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不一定能满足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临时雇佣小工的做法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将以上工作通过市场行为打包委托给具有相关资质的水利服务公司,可能是较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解决2个问题:一是需有足够的服务采购资金,在水库自身尚未实现扭亏为盈之前,市财政不太可能同意服务整体外包方案;二是需有足够的水利服务公司,由于水利工程管护服务外包概念刚刚兴起,市场上具有相关资质的公司很少,可供选择的余地不大。

3.5信息化管理难题

“互联网+”的兴起,对水利工程管护工作提出了数字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要求。在本次标准化管理创建工作中,管理信息化被提升到与传统水利工程管护要求相提并论的高度,对没有开展信息化管理的单位实行一票否决制。之前,邵岙水库除了零星的水雨情遥测和部分视频监控外,从未系统地开展管理信息化工作,与创建要求差距较大。但作为一座小(1)型水库,建立独立的信息化运行管理平台既无可能也无必要,主要还是考虑依附市级水利工程管理平台,通过统一的途径和要求建立电子台帐,同时尝试开展信息化巡查。

4几点感想

(1)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不是一项独立工作。标准化管理是一项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不是靠某个单位或某几个人动动笔杆子耍耍嘴皮子就可以完成的目标。在创建过程中,既需要上级有关部门进行统一领导并明确创建方向,又要充分发动基层水利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对照创建目标和要求,统一思想、上下联动,才能取得成功。

(2)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不是一个工作目标。标准化管理表面上是短期的创建目标,但从深层意义上看,它更是扩大水利影响力、提高水利地位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各地水害频发,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老百姓开始关注水利建设。应当借此契机,通过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向社会高调宣传水利工作,力争获得广泛社会认可,从而争取更多人力和财力资源更好地发展水利。

标准化管理范文6

关键词:实验室档案管理;档案标准化;标准化管理路径

一、实验室档案标准化管理综述

实验室的档案记录有着溯源的特性,作为实验室平时档案管理的原始凭证,在法律证据、科研研究、增强领导决策、维护所属实验室的行业名声等方面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档案材料通过建档、分类整理、编制成册等一系列流程后,形成比较系统的文件,是撰写文件报告的重要参考依据。实验室档案标准化管理的水准,也是实验室认可评审的重要参考依据,对实验室能否顺利通过评审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室档案标准化是以实验室档案工作范畴内的重复性的事务为对象而制定或修订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实验室档案工作中有关单位或个人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依据。实验室档案标准化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创设结构合理、配套齐全,服务高效、科学管理的档案室,进而在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符合新时代要求及科学的需要,促进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验室档案标准化建设中,要结合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实际,按照一定的程序流程,科学制定有关实验室档案管理的管理标准,让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朝着统一性、规范性的方向发展,以保证条理性与效率性。

二、实验室档案标准化管理意义

实验室的档案资料作为第一手原始凭证,是实现标准化管理的基础,是实验室日常工作的重要范畴。日常的档案记录工作,能够有助于了解到总体的运行情况,给我们的监督、考核及改进工作提供抓手。通过规范化管理,将材料文件归纳归总和分类,使实验室的档案具有可读性和条理性,让档案信息可以被利用,真正起到为实验室管理和调整工作提供参考。实验室档案管理的质量与实验室档案标准化密不可分。实验室档案标准化主要是进一步规范实验室档案管理各类信息的接口,统一各类动作规范,明确方面。实验室的档案工作有着实践性,往往必须借助一定的理论标准指导进行,实验室档案管理中如果没有标准化体系,工作中极易出现如档案格式不统一、标识符号不明确、整理与检索方法衔接不一致等情况的出现,这样不仅给实验室档案的利用带来很大的影响,而且可能会出现重复梳理实验室档案工作的问题。当前,伴随着我国信息科技化的不断发展,实验室档案的各类信息环境资源逐步实现共享,因此,建立一个系统的实验室标准化体系来约束与规范档案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样在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中,根据各项标准要求来进行操作,减少或避免了循环工作,提升管理质效。为了高效的为有需求的人提供资源共享、搭建通畅的纽带桥梁,实验室就需要建立档案标准化,将实验室的各类文件分类组合成档案,进而将实验室档案部门与相关单位部门联系起来,为信息共享机制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实验室标准化的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可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有效实施,也保障了实验室档案管理系统的高效运作。

三、实验室档案标准化管理的现状

(一)实验室档案内容概述

实验室档案涉及到实验室工作的各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可分为综合类、质量控制类、检验过程类、人员档案类、仪器设备类、耗材类、辅助记录类等七大类。

1.综合类档案

综合类档案是由内部文件和外部文件组成。内部文件包括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建设情况、实验室年度计划、实验室年度总结、工作人员情况一览表、仪器设备一览表等;外部文件是指外部接收来的外来文件,包括法律法规、评审准则、技术标准、上级部门下发实验室的文件等。

2.质量控制类档案

质量控制是为了使检验报告或实验室服务达到客户所需的质量要求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方面的活动,其一系列活动所产生的文件是实验室内部的法规性文件,是实验室检测鉴定工作必须遵循的准则,其包括:程序文件、受控文件、质量手册、质量监督、作业指导书、方法证实、能力验证结果、实验室内部质控记录(标准物质/参考物质验收登记表、检验质量控制)、仪器检定计划、仪器检定确认记录、年度仪器设备校准计划及证书、质控计划、合格供应商等。实验室应保存并及时归档影响检验鉴定结果的诸多质量控制类文件和记录,并标识区分,同时文件修订及版本情况应有记录,作废文件按相关程序文件进行销毁。

3.检验过程类档案

检验过程类档案是整个检验过程的真实反映,涵盖了检材从取样、送检、受理、检材前处理、进样和报告出具等各个阶段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其内容的完整准确对于溯源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包括鉴定委托书、受理案件登记表、受理鉴定事项确认书、检材出入库登记表、检验鉴定分析记录、检验鉴定原始谱图、检验报告、报告发文登记表等过程资料。实验室检验鉴定报告结论是否准确有效直接反映着本实验室物证鉴定能力,并直接影响着检验报告能否作为有效物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检测类档案的记录应内容全面,结构合理,以保证其能够再现检材从受理到报告发文全过程,并规定合理的期限进行安全保存。

4.人员类档案

人员类档案包括人员档案、人员培训及考核档案。人员档案指实验室所有在职人员的学历情况、鉴定人员鉴定资质、上岗证书、资格证书、科研成果、论文奖励情况、年度考核情况等。人员培训及考核档案包括人员培训计划、培训记录、继续教育及培训情况及考核结果。人员档案反映着实验室人员的业务水平,是整个实验室鉴定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有助于根据人员自身能力和专业特长进行科学分工、明确责任分配。

5.仪器设备类档案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是进行日常检验鉴定工作的重要工具,其使用情况是否正常对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仪器设备从购买、使用到报废等各个阶段的详细情况都要及时记录并归档。其归档内容包括仪器设备购置申请表,仪器设备基本信息(名称,制造厂商,规格型号,出厂编号,出厂合格证),仪器设备验收记录,使用部门及放置地点,使用管理人员,使用说明书,操作规程,检定/校准证书,仪器期间核查记录,维护维修记录,申报降级、报废记录等。

(二)实验室档案进行标准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档案标准化意识薄弱

实验室需要归档的内容较多且繁杂,涉及到人员、仪器设备、检材、检测过程、法律法规、各项规章制度、实验室环境等多个方面,这就更需要按档案标准化管理。然而实验室工作人员往往更重视实验检验过程及实验结论,而忽略档案资料标准化管理。档案仍存在分类不清晰、归档不规范、无统一标准、缺失的情况,对实验室建立档案标准化管理制度产生了消极影响。在实验室认可现场评审或调用案卷取证时就会出现资料残缺丢失或不规范,检索不便捷的状况,从而导致认可成绩不理想或案卷无法成为有效物证的结果。

2.档案标准化管理监督不够

目前本物证鉴定所针对各个实验室建立实施统一的档案标准化管理制度。质管办负责对各个项目档案标准化管理进行监督。但是由于各专业实验室档案内容多且繁杂,对各档案检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一般只进行年度检查、档案部分抽查、各个专业内审员相互检查的方式,这样就导致对档案标准化管理执行情况监督不够全面、不够彻底。

3.档案移交过程中的管理脱节、疏漏

档案人员由于晋升、岗位变换造成档案管理岗位人员变动,而进行档案交接的档案人员往往是新进人员,一般还未经系统的培训,对各项业务还没有熟悉和适应就开始接手档案工作。这些档案员本身对实验室的各项档案工作制度不甚了解,档案意识薄弱、缺少档案标准化的认知,交接后又没有经过及时的培训,造成了实验室档案管理的脱节和疏漏。同时这些新进人员一般身兼数职,在工作中往往分身乏术,对档案管理无法足够重视,从而造成一些档案缺失,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档案标准化建设。

4.档案管理的理念相对滞后

档案管理人员存在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够到位、不够充分,认为日常档案工作就是收集、整理、保管、编目、档案检索和档案统计,保证其完整性和安全性就是档案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因此在工作中墨守成规,管理方式上不思进取,直接导致许多档案管理工作还保持着比较原始的管理方式,这些方式耗时耗力,不能适应实验室发展的要求以及档案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

四、档案标准化管理的完善

(一)健全档案标准化管理制度,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实验室整体水平在科学技术支撑下也是不断取得进步,实验室整体水平的进步离不开档案的管理,档案是实验室发展的记录见证及重要参考,实验室相关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根据质量体系文件,结合各实验室实际情况,积极制定相关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各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权利义务及职责,采用问责方式,将责任分配落实到位。制定统一的档案管理标准规范,使得档案工作的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和统一,档案工作的各项程序和质量要求做到有章可循,从而避免重复时间和劳力,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二)加强实验室档案管理标准化机制建设

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重视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档案管理标准化机制的建设,要优化实验室工作中档案的收集、汇总、整理、归类、保管、统计、提供利用等工作流程,管理工作中所涉及的档案室建设、经费、设备、档案用品等问题应高度重视并相应解决,进一步改善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条件和工作环境,建立科学、方便、快捷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让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与其他相关各项管理工作同步发展,进而将此项工作落到实处。把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列为领导考核项目,以引起领导重视;将实验室档案工作列入实验室工作计划;详细规定各个项目档案管理制度等。由于物证鉴定所实验室档案内容多、繁杂,各个实验室业务方向不同,要求各档案管理人员对各专业业务水平熟悉程度高等实际情况,完全集中一部门管理有很多困难,存在工作量大、因各实验室档案业务不同导致档案交接汇总困难、对整个鉴定所综合业务熟悉人才缺乏、因业务不熟致监督不到位等许多弊端。故可采用档案管理部门、质管办、各专业实验室共同管理的方式。档案管理部门侧重档案业务的指导和物证鉴定所各部门汇总的档案管理;质管办侧重实验室机制建设与规划,负责档案用房、经费保障和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监督与检查计划等档案收集整理;实验室负责实验室的实验鉴定、实验室建设、人员及仪器设备等方面档案的收集整理等。

(三)设立专人管理,落实档案管理工作

实验室档案中的许多内容是进行实验室认可评估的重要项目,同时实验室鉴定过程中的一些档案数据又是鉴定结论的重要参考,因此实验室建立标准化档案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室档案管理过程中从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一、编目、利用、编研等环节是一项各环节联系紧密而且要求精准的工作,这就需要设立专人对实验室的档案进行收集、整理与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责任追究机制,严明奖罚,强化单位责任意识,以确保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与完整性。

(四)增强档案意识,夯实档案标准化的基础

档案规范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档案标准的最大效益,有效实现档案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档案管理相关人员提高对对档案标准化管理的重要认识,从档案管理的现实地位及作用出发,有效把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工作纳入到档案监督、指导、考核的范畴。质管办要加强统领与指导;档案管理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大家确实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健全档案管理工作作为全部门实现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方面来抓,把档案标准作为指导档案工作的指引。同时要做好档案规范化的培训学习,进一步加强档案监督指导人员的培训与学习,培育档案标准化人员,把档案标准化、规划化学习纳入岗位培训、纳入档案的基本课程,扩大档案规范的实施范围和力度,全面推进档案标准化的进程。

(五)实现实验室档案管理信息化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以计算机、网络为工具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优势日益明显,其具有档案利用检索方式方便高效、服务范围广、实现共享的优势,故应逐步创造条件在保证现有的手工纸质档案管理的情况下,采用信息化管理,逐步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相结合管理的模式,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网络技术实现档案共享和高效利用。

五、综述

建设档案管理标准化体系是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需要档案管理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机制建设、加快人才培养、提高软硬件配套设施等;需要档案管理相关部门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适应新时展的新观念,不断创新,探索档案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充分掌握科学信息技术,不断提高档案服务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实验室发展对档案管理质量的需求,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素琴.档案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01(03):34-36.

[2]杨朝芳.档案管理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的作用[J].大众标准化,2015(07):69-70.

[3]孟祥喜.我国档案标准化工作建设研究[J].浙江档案,2017(01):18-21.

[4]徐谨.实验室档案管理初探[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91.

[5]梁桂芹.科技档案标准化:21世纪档案事业发展趋势[J].兰台世界,2017(04):22-23.

标准化管理范文7

关键词:企业;标准化管理;行业竞争力

引言

当今社会的环境发展日益迅速,但在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传统的管理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并通过开展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1我国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

在企业中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可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企业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但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相对缓慢,因此无法对企业开展有效的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这就导致我国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较为缓慢,并且无法为企业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1.1标准化管理的优势

随着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的增快,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主要会对企业带来以下三点积极的影响:首先,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时可以在落实国家相关的政策方针时具有更多的主动权,更加有利于国家政策方针在企业中的落实,并且也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的生产服务质量,使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可以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接受[1]。其次,在企业中开展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使企业内部的核心部门日常的工作更加严格规范,并且也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起到约束的作用,规范工作人员的工作步骤,使其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企业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对市场的经济起到推动的作用,也可以使企业向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使企业在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自身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也可以得到提升。

1.2企业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采取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很多实质性的效益并可以有效地提升企业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但由于在我国的企业中推行标准化管理的时间还较为短暂,因此在利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对企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取得很多成就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对于我国的企业开展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还是任重而道远的。对企业开展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缺乏对于标准化管理的认识,并且安于现状,不愿在企业的内部做出改变,因此意识不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对企业所带来的危机。这就会使在一些企业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例如有的企业虽然已经颁布标准化的管理方案,但在实际的管理中却去无法得到有效的落实,使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在颁布标准化企业管理方案的企业中也普遍会存在着标准化管理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或者是颁布的管理机制相关的细节不够具体,并且还可能存在着方案修订时间过长等问题,使颁布的标准化管理方案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也有可能存在企业不够重视标准化管理的问题,因此没有投入大量的金钱与成熟的技术,使标准化的管理在企业中无法有效地实施。

2对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建议

通过对近年来成功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研究可以看出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已经成为了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可缺少的条件之一。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逐渐地显露出其自身存在的弊端。并且由于没有采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使企业无法融入国际化的市场竞争中,因此会对自身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为了减少企业的损失,就需要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企业开展标准化的管理方式[2]。

2.1将标准化管理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企业应当对标准化的管理产生足够的重视,对于采用标准化管理为企业带来的积极影响做到正确的认识,并将对企业开展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与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结合。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要认清如何通过标准化的企业管理来达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认识。并且为了保证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可以顺利地实施,还需要依据企业的发展特点来建立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负责人在对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过程中的工作内容,使企业在开展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和部门的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2.2学习先进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机制

在我国的企业内部无法有效地开展标准化管理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我国企业目前的管理标准仍低于国际的标准。因此在我国企业内部开展标准化的管理方式之前可以先对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方式进行学习,吸取先进的标准化企业管理机制为我作用。这样做可以为在企业制定自身的标准化管理方式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使企业的管理可以向着国际化的水平接近。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企业在日常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更加贴近实际,了解到市场的行情,从而向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企业标准化管理方式,从而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方向的标准化企业管理机制,并且将该机制逐渐落实在企业的日常生产和发展之中,使企业可以通过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提升自己在行业内的竞争力并且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

2.3在企业内部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

想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切实地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日产的生产过程中将标准化的管理方式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之中,建立并且完善企业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使企业日常生产全部都按照标准化的管理来完成。而且为了使企业标准化的管理可以顺利地实施,还应该对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进行不断地完善与建设,可以通过出台各种标准化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来明确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内容等问题[3]。当然在建设企业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习国际上优秀的管理经验,还要与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突出标准化管理的重点,覆盖到企业日常生产的方方面面,建立系统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使各项相互独立的管理目标可以做到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对企业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工程中也要明确标准化的管理始终要为企业的发展而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为企业提供更快更好的发展环境。

2.4将标准化的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相融合

在对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有人员的参与,因此在对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打造一支高素质、高纪律性的人才队伍。并将对于人才队伍的建设与企业的标准化管理相互融合,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发挥出人才队伍建设的优势,在实践中完成对企业标准化的建设,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标准化的管理不断地进行完善。并定期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标准化管理的知识培训,及时地对培训的内容进行考核,使人才对于标准化管理企业的模式更加的了解,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与工作能力,将其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实现对企业进行标准化管理与人才队伍建设之间相互促进的循环模式。

总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在企业中开展标准化的管理方式将会对企业的日常生产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我国企业内部的标准化管理水平相较于国际标准仍处于落后状态,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人员针对企业自身的发展现状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制定出适合自身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方案,以此来提升企业的标准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在同行业内的竞争力,使企业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严峰.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J].四川建材,2018,44(08):243-244.

[2]陈永志.企业标准化管理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标准化,2017(08):76.

标准化管理范文8

关键词: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

在采购管理中,物资标准化是非常重要且非常基础的工作,牵扯到各项业务是否能够正常的进行,如生产、财务等,与采购、管理等环节是密切关联的,物资标准化管理工作影响着管理的整体水平。在石油物资采购中,物资的数量往往是非常大的,因此要提高物资管理的效率,采用标准化的、统一有序的管理是提高采购效率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效益的有利保证。在我国,各大石油公司都意识到了物资标准化管理在企业发展、保证企业利益中的意义和价值。在旧的物资标准不再适合行业的发展需要和企业的现实情况时,各企业也相继紧锣密鼓的展开了新的物资标准的制定和修订,不断形成新的物资标准化管理理念,在体现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特点的同时,也提高了海洋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效率,最大化的提升了相关的经济利益。

一、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含义

关于标准化管理的含义,英国的相关研究者在其著作《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中明确的指出“标准化是指在保证产品使用安全的基础上,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则,以促进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保证各环节或各方面的根本利益”。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或经济利益的不断扩大,各相关企业越来越重视管理过程的标准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成为企业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标准化管理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不断的重新制定或修订现有的物资标准,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物资标准化管理也被赋予了不同的且较为深刻的内涵,即标准化管理中的各个管理环节应是相互联系、一脉相承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单元。此外,关于标准化管理的实践表明,要真正的做到标准化管理,将标准化管理带来的长久的经济效益最大化,重要的是根据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不断的制定新的标准化管理方案,并根据行业或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已有的管理标准进行革新或修订。因此,实现管理标准化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循环往复,可能现有的阶段会用到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为准,切不可想当然,这样是不可取的,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让管理原则发挥实质的作用,相应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效益也会得到成倍的增加。

二、在石油领域进行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物资标准化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并且能够给相关的部门或企业带来各种效益的方法,因此,在石油石化领域进行标准化管理是大有裨益的。就如经验所证明的和我们所知的,相关物资采购部门采用标准的、统一化的管理体制,能够优化该部门在采购过程中的流程,对相关的人员、现有的资源进行集约化管理并优化资源配置,即能保证利益的持续提升,又能够为石油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石油行业自身的特点,使得物资涉及到的范围较广,且物资的种类繁多,数量也非常的庞大,随着石油在各行各业中的所用之处越来越多,石油企业的业务量也在成倍的增长,业务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因此在石油行业中采用标准化的物资管理也就显得非常重要。科学有效的物资管理标准是企业得到良性的经营并且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因为它能够提高物资供应链的供应能力和反应能力。所以物资标准化管理在石油企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应当是企业发展战略中重要的一部分。值得重视的是,我国石油相关企业都意识到了物资标准化管理在在提高物资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并制定了相应的物资标准化管理,尝试通过将物资管理标准化在管理水平方面取得质的突破。

三、修订物资标准的规范

对于旧的物资标准的修订要继续传承传统的物资标准所具有的专业、简练、实用性强等标准,尽量的保留优秀的管理方法,淘汰不适用的规范。物资标准化管理的框架要简明、易懂,易于对物资的统计分析等。具体来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层级分类鲜明

由于石油领域涉及到的物资种类较多,因此将物资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有利于增强物资标准管理的专业性。如原中国海油61类物资标准的逻辑性特别差并且种类非常的多,在将物资分类为“大、中、小”三类后,可以很好的简化物资的分类结构,避免对物资重复分类,提高了可操作性。

2.规范属性模板

在物资管理中常常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同一种物资,存在属性值不同或无法进行属性分类的情况,因此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在修订物资规范管理条例时应重视属性模板的编写,提高物资管理的规范性。

四、关于提高石油物资标准化实践的建议

1.发挥物资专家在物资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物资专家是使物资管理标准化的保障。物资专家有着丰富的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其丰富的知识背景可以保证物资分类的规范和科学性,实践经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物资标准化管理中的纰漏,使得物资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在编制物资标准以及对制定的物资标准进行修订时,都需要相关的物资专家参与其中,并且发挥关键的作用。具体的做法为将不同领域的、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作为物资标准化管理的主力,无论是在物资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在之后的工作中,发挥其主导作用,保障物资标准化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2.定期开展培训工作,重视开展推广活动

在物资管理领域使用的物资标准和主数据并不是单一的只应用于管理工作中的,在销售、生产、财务和工程等领域中也有所应用。所以在编制物资标准、对其进行维护以及使其发挥良好作用的过程中,需要多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因此,保证合作的有效性,开展培训工作和推广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多个部门对物资管理工作的了解有助于合作顺畅,减少阻碍。特别是在制定物资标准和对制定的物资标准进行修订的过程中多个部门一同参与有助于各部门充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对物资管理标准的原则更加认同,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最终起到优化管理模式的效果。

3.物资标准化工作要继承前期的优良因素,同时重视物资管理工作的前瞻性

在石油石化领域,相关的公司已经有一定标准化的物质标准化管理体系,在此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公司应当注重现有的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将优良的因素继续充分的利用,包括有利于管理的工作流程、分类方式以及管理制度等,发挥这些优良因素的促进作用,保障目前的物资标准化工作有序进行。同时,公司在制定或修订物资标准时,要注重前瞻性,即要综合全面的考虑到公司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创新物资标准化管理的运作方式。

4.物资标准化工作要循序渐进

物资标准化是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因此,该工作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物资标准化管理标准的制定、修订仅仅是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开始,良好的物资管理工作要紧跟企业和时代的发展步伐,物资标准化管理要认识到这一点,对其机制的维护也是一个动态的、需要建立长期的维护机制的过程。因此,物资标准化管理的过程是螺旋式的,相关的工作人员要重视物资管理工作标准的修订的动态性,切实的保证物资标准化管理标准与时俱进,并得到不断的改进。

五、总结

在石油行业实行物资标准化管理是提高石油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在简要介绍了石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含义、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对物资标准化管理的修订和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期提高在石油行业物资标准化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l]陈云鹏,柯丁,张馨予,等.浅析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中物资采购进度管理的重要性[J].化工管理,2015,(3):279.

[2]王文霞,孙义新,孙宝.石油企业物资采购标准化管理措施分析[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5):221.

[3]王庆军.关于油田企业物资采购标准化管理的探究—以中原油田分公司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