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

新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水土流失问题日益严重,影响了国家经济建设,水土流失不仅会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同时也会导致土地板结、沙化、盐碱化等现象,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水土保持问题,加大对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提高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文章针对目前我国水土保持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并结合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案例,探索出一条适宜我国的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1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范围小,规模效益不明显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工程项目,而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政府资金有限等原因,造成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普遍规模小、投资少、效益不明显。项目一般都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整体连片治理,然后再进行分年度实施,使得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与实际情况脱节。如:黑龙江省黑河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全市的治理面积和治理程度进行了规划,确定了以治理小流域、梯田为主的目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水土保持工程大多是按照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要求进行建设。但是,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主要是为了治理水土流失而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建设一定规模的梯田和水保林,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利用率,但是在实际过程中,由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规模小,经济投入相对较少,成效难以显现出来。

1.2治理投资标准低,资金缺口大

从投资规模看,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资金需求量大,由于投资标准低,而经济效益偏低,造成国家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在一些地区的投入不足现象更为突出。首先,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上,不能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由于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资金配套难以落实,致使一些地区水土流失治理与资源开发利用相脱节,工程建设投资比例严重失调;有些地方对国家政策理解不深、不透,对生态建设规划不科学、不合理、缺乏长远规划和近期规划。其次,治理投入标准低,工程建设缺乏保障,造成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现行的《水土保持法》规定:“国家建立水土保持设施的投资体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投资进行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有些地区,由于认识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加之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政策保障,造成部分单位和个人“等靠要”思想严重,积极性不高。如有些地方认为要想治理好水土流失必须在“靠山吃山”上做文章;有些地区则认为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有些地区认为生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能保证正常投入。再次,部分地方把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当成了一般的市政工程,重建设、轻管理,工程建成后投入严重不足,维护费用不能保证。有的地方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水土保持工作,治理任务不落实;有的地方虽有水土保持工作部门,但没有专门机构,工作缺乏足够的人员;有的地方虽然设立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和人员编制,但没有足够的经费保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水土保持建设的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水土保持设施建设资金渠道尚未完全畅通,有些地区缺少稳定的财政预算资金来源;有些地区对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投资标准过低;还有一些地区存在着工程建设投资渠道单一的问题。

1.3科技含量低,制约了水土保持的快速发展

首先,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尽管国家组织实施了“八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但总体上看,还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水土保持科技推广队伍和比较完善的推广网络体系。全国的水土保持科技服务网络还未形成。其次,科研工作相对滞后,成果少,质量低。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我国的水土保持科研机构、技术队伍大都隶属于有关部门管理,科研人员没有编制,多为兼职,科研工作的重点是生产建设项目中的新技术、新设备和开发利用上来,而对水土保持这一涉及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则关注较少。再次,研究内容和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在原有的农业、林业科技基础上,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其服务水平,如在北方风沙区增加植被恢复;在南方坡耕地增加生态修复;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进行生态修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增加林草植被;加强监测技术、方法的研究和试验示范工作等。这些工作虽然对提高水土保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起了一定作用,但却忽视了水土流失产生的根源。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尤其是人为水土流失,以及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水土保持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促进作用等深层次问题。

1.4水土保持责任机制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水土保持责任机制是以行政管理和行政监督为主的,尚未形成以法律责任为核心的水土保持法规体系。首先,我国对水土保持工作在宏观决策、宏观调控方面没有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其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受市场经济调节不够充分等因素的影响,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法律意识淡薄,对水土保持工作的管理方式、方法、手段和力度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再次,由于水土流失地区大多位于边远、偏僻、交通不便或人烟稀少地区,地方政府在处理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关系上不能统筹兼顾。经济落后的地区,为了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片面地追求经济发展,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较少,甚至忽视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我国现阶段政府职能不清,政出多门,存在着多头管理、政策不配套、行政措施不协调的现象。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对水土保持工作仅有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尽管该法是一部具有综合性的法律,但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具体实施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此外,在土地管理方面法律法规较为齐全,而在水土保持方面则较为缺乏。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土地管理与水土保持方面的法律法规,现有法规主要是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管理。

2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

2.1统筹发展

从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来看,其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只有统筹规划,才能使区域经济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我们在进行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时,首先要通过调研分析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从而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施。在进行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时,首先要对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充分调查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规划。从宏观角度来看,在进行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时,我们应该将农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其次,在进行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时,应与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与此同时,还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在进行生态循环农业实践时,应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来实现。最后,我们还应将当地的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并积极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2.2生态优先

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能仅关注单纯的水土流失防治,还要着眼于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农业资源环境。例如,在国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要求在土地利用上“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在农业生产中“增施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生物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优化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应坚持生态优先。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的思想贯穿于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全过程,将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融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

2.3生态重建

在传统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重视地表径流治理、植被建设以及改善小农耕作环境的理念,虽然可以使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得到有效改善,但其对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调节效果较弱,在生态修复中效果较差。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中强调的是“生态重建”,即通过对区域土壤、植被等要素的改造,实现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的修复。在具体工作中,需重视植被恢复。由于土壤、植被等要素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点,在实际修复工作中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促进区域内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相关工作人员需通过对区域内土壤、植被等要素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制定合理可行的恢复方案[1]。

2.4综合开发

综合开发的理念就是在开发过程中,将水土保持工作与其他工作相结合,以水土保持作为主导工作,有效的实施综合治理工作,是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理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们要充分考虑到土地资源的特点,在有效合理的前提下利用好土地资源,对土地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和优化。同时要以开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主要内容,将其作为主导工作。通过综合开发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使得水土流失的危害得到有效的降低。通过合理有序的综合开发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保证。

3如何改善当前我国的农业水土问题

3.1优化土地资源

农业水土保持工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不仅需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基础,更需要有合理的施工方法。而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合理利用是改善当前农业水土问题最主要的措施[2]。对于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来说,农民往往只注重土地的肥力问题,而不注重土地利用率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民往往只重视耕地面积的数量而忽视了对土地质量的要求。另外由于农民通常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以及生产经验,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如土壤板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都会对农作物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3.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提高我国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占了农业用地面积的八成以上,因此,改变这一状况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加大对“粮改饲”力度。通过“粮改饲”不仅可以解决种植业用地紧张、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土地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同时也可以大大缓解农业用水紧张状况。其次,要提高农作物的单产水平。作物生产不仅需要大量的水和肥料等资源投入,还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增加生产成本。因此,应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采用高产高效品种来提高作物的单产水平[3]。

3.3实施生态治理工程

在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治理工程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在进行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对当地的环境进行分析,充分结合当地的环境状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对当地的农业水土流失问题进行解决,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土壤类型等情况,针对这些因素来确定具体的治理措施。首先是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要对农业水土流失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结合当地的环境情况和土壤条件等方面来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案。其次是对农业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在对农业水土流失地区进行综合治理时,要遵循“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等原则。

3.4大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

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的要求,所以要在现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进行新的技术引进与推广,以保证能够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农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首先,可以开展农作制度改革。通过对现有的农作制度进行改革,在保障原有土壤肥力不变的前提下,实行轮耕制与免耕制等先进技术,从而大幅度减少水土流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作物产量;其次,可以积极采用新型农业栽培技术。将农作物科学地种植在土地上,并使用现代化设备对其进行科学管理,从而达到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目的;最后,要积极开展清洁生产技术。

4结束语

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型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特别要加强与林业、果业、水利等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着力培育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产业,推广新型栽培模式和技术手段,积极培育特色林果产业,不断提高林业生态建设效益,促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杨健,王炳华,苏建铭.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分析[J].南方农业,2019,13(5):178-179.

[2]李雪蛟.试论农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智能城市,2018,4(5):154.

[3]王英敏,谢楠,邵子玉.浅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铁岭市农业防灾减灾的作用[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2(3):45-47.

作者:吴小萍 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水土保持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