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难探讨3篇

农民增收难探讨3篇

农民增收难探讨篇1

[摘要]目前,制约山区农民增收的因素比较多,主要是土地零散,现代化机械利用率低,单位产出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农民文化素质低,融资难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公共性支出,改善山区基础设施,搞好成人教育,转移富余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农民增收问题。

1山区农民增收难的原因

1.1地理环境差

一是山区耕地零散。大多是磨盘岭地和陡坡地,水利设施、田间路等基础设施很差,机械化程度低,种植结构单一,耕作粗放,广种薄收,可以说是靠天吃饭。二是山区路况不佳。这直接影响与外界的生产、生活、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特色丰富的山区自然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三是信息不灵通。因为山区人口居住分散,电信公司因效益原因,在山区投入较少,以至于通讯设备落后,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介乏力,使农村货物流通缺乏信息。

1.2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现在国家学校教育投入力度大,成人教育相对投入较少,农村适用专业技能培训比较少,对新科技、新成果、新信息反应不灵敏,缺乏接纳、消化吸收,使科技在农村领域中的应用率较低。再者,农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低,对新技术、新机具和新机械接受慢、应用程度低,即便是外出打工,也多以体力型劳务输出为主,从事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收入不稳定的职业[1]。

1.3粮食作物种植比例高

山区独具特色的、效益好的农产品种植少,粮食作物种的多,也没什么深加工的价值延伸,以至于单位效益不佳。山区的林地不少,但多为生态经济林,难以得到开发利用。

1.4农民融资难

山区农民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生产周期长,资本积累率低,有许多农民想开发利用本地资源,苦于没有资金,只好罢手。而与此相反的是,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吸取了农村大量资金,使农村资本更加短缺。

2促进山区农民增收的出路

2.1加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

一是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兴修水利设施,加大土地整理,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加强田间路建设,普及新技术,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兴修道路。山区如果没有好的交通设施,就没有办法与外界进行生产、生活上的交流和联系,则山区的封闭状态无法打破,山区独特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也将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富,就修路”,道路畅通了,特色丰富的物产才能走出去,外面先进的东西也能引进来。三是建立信息市场,搞好信息服务。由政府创建山区市场信息中心,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为农民传递市场供需变化信息,引导农民及时调整种植方向[2]。

2.2加大山区教育投入力度

在对闻喜县山区的农村劳动力调查中发现,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特别是由于教育资源整合,使许多山村学校消失,孩子要上学就要到集镇学校或县城的学校上学,因孩子太小许多家长不得不陪读或每天长途接送,这极大地增加了家长负担,有的家境贫寒农户,无力承担过多费用,孩子被迫辍学。这就需要向山区农村增设教学点,师资要向山区学校倾斜,增加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数量,这便从长远角度提高了山区农民的素质。据统计,目前外出打工是农民家庭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和增收途径,绝大数家庭2/3的收入靠打工而来。因此,要把对农村成人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放在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充裕资金,培训农民外出打工技能,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

2.3扶持山区农业发展,挖掘农业增收潜力

由于山区耕地立体条件差,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劳动力、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种植比较单一,多为粮食作物,土地收益处于微利保本经营。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山区耕地水利设施,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产业,种植黑木耳和香菇;充分利用荒山坡地,种植牧草,发展养殖业[3]。闻喜县石门乡的臧星猪和短毛山羊已成为山区养殖业的优秀代表。另外,石门兜富专业合作社利用山区优质水资源和石门的豆子(石门的豆子,由于得天独厚自然条件,生长期较长,含各种矿物质比较丰富),做起了豆制品深加工,生产的豆皮、豆腐是很畅销的好食品。由于这个合作社搞了豆制品深加工业,不仅带动了当地大豆产业的发展,还吸纳不少富余劳动力,这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农民增收。

2.4完善惠农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搞好国家惠农补贴资金管理,整合惠农补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补贴直补到真正务农的生产者手中;出台惠农贷款办理办法,简化和完善担保办法,扶持发展农村扶贫互助社,解决农民融资难问题。对当地独具特色的农业可行性的项目,政府应给予扶持,可采用资金入股,进行股份制开发,也可以直接给予资金奖补或提供农业贷款。对于荒山坡地,对于农民自愿投资的,当地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可以运用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办法予以适当扶持。

作者:李小兵 单位:闻喜县农经管理中心

农民增收难探讨篇2

1农民增收的难点

1.1工资性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存在一定困难

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企业经营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务工工资在经过近几年快速提高后,已处于较高水平。农村居民务工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和空间,将受到一定的影响。

1.2家庭经营效益增长势头减缓

农业收入对家庭收入的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粮食价格的不稳定,种粮收益也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经营收入的稳定增长;受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农户非农经营效益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个体户和私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效益低下,生产经营后劲不足。

2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建立和完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拓宽渠道,挖掘农民收入增长点,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今后必须坚持创新思路,主动作为,迎难而上,围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目标任务,突出抓好以下九个方面。

2.1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素质

围绕提升能力素质,分门类、分专业、分层次、分结构、分期分批抓好农民培训,建立培训与需求相适应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培训农村劳动力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培训质量,重点突破热门技术,努力提高培训效率。帮助从事一产的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1~2门实用技术,对进入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和储备式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就业稳定性。

2.2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创业

自主创业是农民最理想的就业方式。充分利用农村能人技术优势、资金基础、发展能力等有利条件,鼓励其率先创业、二次创业,带动一般农民就业。大力帮助有创业愿望的农民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帮助他们进行创业项目咨询和论证,落实好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等优惠政策。积极扩大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通过发展家庭工业等多种形式的乡村工业,加快发展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中提供创业机会。

2.3加快农村改革,培育新型主体

农民组织建设是近年来增加农民多元化收入的重要举措之一。下一步继续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社,提升专业合作质量,在数量上加快培育一批,在利益联结上强化一批,在运作机制上规范一批,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经济人、农技人员等牵头创办专业合作社。同时,围绕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民开展多领域的生产经营合作,着力推进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

2.4农业内部挖潜,发展现代农业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产业化,鼓励涉农部门、经济技术部门、各类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创办龙头企业,积极引导组建各种类型的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形成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推进产业作用外向化,进一步整合农产品的品牌资源,集聚品牌功能,放大品牌效应,维护品牌声誉,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力,加大吸引外来资本,引进外来技术,开拓国外市场,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推进功能效用多样化,强化种植业的生态效能、推进农业设施和规模,突出“一村一品”建设,挖掘休闲观光和旅游功能,全面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化,大力实施农业园区化发展战略,坚持把农业园区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的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现有园区的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提升园区发展层次和管理水平,依托优势主导产业,突出特色培育,拉大产业链条,形成一园一特色、三产齐发展的新局面。

2.5引导土地流转,推进规模经营

在坚持长期稳定家庭经营体制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鼓励农户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推进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积极推进“两置换一转化”工程改革试点,引导广大农民以土地承包权置换城镇社会保障,以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推动农民向市民转化。农民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后,让其专心从事他业,并获取务工经商和土地志收益的双重收入,有利于巩固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双层经营成果,促进农民增收。

2.6扩大支农补贴,吸引“三资”投入

按照中央“二个高于、三个大幅度”的要求,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扩大财政支农资金的总量和增长幅度,扩大支农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形成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投入机制,探索建立财政专项扶农基金,明确资金投入使用办法,科学界定财政投入范围内容,建立健全相应指标体系,切实明确财政投入具体要求,促进财政投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大力推进“一企一村、多企一村、一企多村”结对机制建设,吸引外资资本、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不折不扣抓好农业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做好农民增收的“加法”,继续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做好“减法”;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农民素质,加强班子建设,发挥这些工作的乘数效应,做好“乘法”。

2.7完善农村金融,优化融资环境

通过政策支持、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等方法,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健全完善农村担保、再担保机制,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全县农村金融创新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提升金融支农的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不断增加对“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着力在全县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2.8健全社会保障,确保共同发展

大力提高养老保障范围、保障水平和保障层次,积极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向农村的覆盖延伸,推进社会保障接转。努力完善农村已有的保障制度,如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纯农民养老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逐步与城镇的保障制度并转,逐步做到各种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城乡全覆盖。全力扶持帮助低收入户增收。农村纯农户、贫困户、五保户等低收入群体的增收是实现农民整体增收的重点和难点,主动为他们创造和提供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条件,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增加收入,减少农民的收入差距,实现农民共同增收。

2.9突出发展工业经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

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县农民增收的第一功臣,当前我县依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只有坚实的工业基础,才能保障农民充分就业,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高效对接,形成信息互通、功能互补、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新格局。总之,增加农民的收入,就是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坚持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工作主线,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巩固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好形势。

作者:朱键鑫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农民增收难探讨篇3

一、税费改革带来的增收难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工业化体系的完善,国家开始采取“以工补农”的政策,实行粮食直补、降低和取消农业税费,使农民的处境得到较大改善,农村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好局面。但后来我们发现农民增收的空间仍非常有限,“谷贱伤农”的局面屡次出现,甚至出现了“农田丢荒严重,政府须予重视”的呼吁。笔者认为:诸多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制度变革忽视了农民的需求。取消农业费税,通过减负来增收,虽然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增强政权的合法性,但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弊端:致使基层政府资源短缺,被迫精简机构,地方基层组织难以有效运转,不能提供必要的农村公共服务;公共品供给不足,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民负担重新反弹。取消农业税使得农民增收和减负的空间都十分有限,这种情形下,国家考虑通过落实资源投入来增加农民收入。取消农业税后,国家开始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实际上,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转移支付,首先由于转移经费漏洞太大,“瞄准率”太低,效果并不明显;其次,最为关键的是公共品供给方与需求方错位,部门就可能在提供农村公共品时,从自己的偏好出发,比如优先建设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通过粮食直补、农资补贴等方式投入虽然可以直接解决农民的货币需求,增加农民的收益,但是这种增收的比重是微弱的,根本支付不起孩子结婚、教育以及自己养老的巨大开支。此外,农民的村庄共同体意识也在弱化,农民将更加“原子化”,村庄的人情味越来越淡。这极大地降低了农民在公共品供给上的合作性,在北方尤其体现在高成本的小水利设施盛行,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而且直接降低了他们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农民话语权的缺失

在现代国家建设道路上,体制变革是不可或缺的。而中国乡村虽然并不完全是“被土地束缚的乡村”,但是毕竟中国还有9亿农民,无数村庄,在这种情况下推行积极的发展战略、快速的制度变革必会破坏已形成的结构。加之变革又在混乱的转型期,各种利益团体必然会有意无意地抑制处于底层的农民的话语权。这种话语权的缺失是一直影响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最重要原因。这里所说的话语权,主要是指农民在政策的知情权、发展的决策权、管理的参与权、利益分配的监督权和公平的诉求权五个方面,充分、真实、公开地表达自己意志和想法的权利。农民的话语权作为一种公民权利,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但压力型体制中主要以政绩为主的评价机制严重压制了农民的话语权。尤其在一些富民政策中,地方政府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政策,不以农民需求为本位,而是以政绩取得的多少为导向,如对大棚蔬菜、烟草种植、果园扩建等“诱民致富”的政策实施中多强行摊派任务,根本不考虑农民的实际需求,致使政策变形走样,实施的结果就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地方领导干部由于不注重征求农民的意见,没有充分考虑农民的诉求,使得建设偏离了中央要求,有的地方甚至通过非法圈占土地搞开发,滥建示范园区,结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金资源,而且造成不少农民失去土地,失去生活依靠。很多农民不满地方政府的做法去反映问题,但是由于农民话语权缺乏保障,改革中的既得利益群体为维护自身利益,一定程度上压缩农民参与空间,使得下情上达存在严重的阻塞,问题严重的地方甚至引发了诸多群体性事件。除了变革对农民话语权的制约外,市场机制也在侵蚀农民的话语权,无论是作为弱势的农民还是符号化的农民工,都没有足够的可以与市场上其他阶层谈判的能力。最为明显的就是对粮食价格的担忧,粮价的微小波动都会对农民造成极大的负担,从今年的经验来看,一旦市场控制了粮价,就很容易下跌。而农资价格却在不断攀升,这使得农民苦不堪言。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各级政府也很重视稳定农资价格,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农资价格上涨过快,根本原因在于农民在市场中话语权过弱。农民话语权很大的国家,几乎很少存在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的情况。如日本,靠农协来增加农民的话语权。日本农协组合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龙头企业”,不仅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一系列服务,还为社员销售农产品、购买生产资料、提供仓储和加工服务、进行质量管理和市场谈判等。日本农民组织化程度高,农协掌握了70%的农资销售渠道,因此农资的价格由农协决定。

三、农民增收的出路

中国由于长期侧重于工业化的积累,农村起步较晚。在工业体系完备后,国家开始全力发展农业,各种现代因素也随之进入农村,乡村社会正在发生快速变迁。农民的消费开始附着于全国性市场体系,消费开支和消费欲望都在增长。但是农民的收入依然薄弱,根本难以应对快速增高的消费水平。因此,如何在国民经济年增长率持续高涨的同时,使仍占64%的农业人口的收入稍有提高,这是个既现实又极有战略性的问题。针对两大制约农民增收的外部性问题,采取以下措施很有必要:首先,当前改革引发的农村发展困境需要极力改善。这种困境是转型国家难以避免的,然而对于市场对农民的种种侵蚀,国家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从治理结构上完善乡镇政府的治理能力。国家支持不应仅仅以资金补贴到户或者转移支付的形式实现。因为资金转移到户只是增加了农民个体的收入,而且这种收入对农民来说非常少。转移支付虽然可以解决公共品供给问题,但是难以避免基层政府的截留。因此最为根本的还是需要考虑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真正改变政府“守夜人”与“撞钟者”的角色。这里,乡镇政府不再仅仅扮演一个消极无为的行政者角色,而要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者、发动者、组织者和服务者的功能,如让农民的合作组织能够免税地进入这些尚能产生利润的领域,给农民提供一定份额的资金作为基金,循序渐进地开展各种自助活动等等。其次,需要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一事一议等制度建设,在村民选举和公共品供给上真正使农民自主表达意见。在农民意愿能够充分表达的同时,使村庄干部可以代表农民的意愿,在各项政策的落实中以农民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促进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此外,要加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强化农民的法律意识,使农民的权利得到畅通表达。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在土地开发、市场交易中受到不必要的侵害。最后,落实这些策略的根本就是要使农民具有话语权,要增强农民的表达权利仅靠制度完善还不够。历史证明,把农民组织起来,农民才有真正的力量,农民组织起来也是让农民拥有话语权的最有效办法。组织农民就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树立起“要发展就必须自己帮助自己”的理念,利用各种传统的村社组织资源走向自助和合作化之路。例如通过开办乡村老年人协会、加强文化建设等方式增强村民的连接性、合作性,以组织本身的努力来增进成员的利益,通过合作的规模经营生成规模效益。这样,农民就可以在市场中争取有利于自己的利益分配,农民的话语权才可以得到切实保证,农民增收的目标才可以在局促的空间中得以实现。

作者:赵君 刘涛 单位:郑州市社会科学院 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