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方式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方式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篇1

图书馆发展历史较为悠久,传统的图书馆在保存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文化发展的历程中,图书馆已经成为资料信息储存的机构,对文化传承有着积极的影响[1]。近几年,智能技术在图书馆领域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这使得图书馆的各项工作逐渐智能化,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也实现程序化。与传统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相比,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馆藏资源主要包含线上图书资源和线下图书资源,线上图书资源就是常见的数字图书、电子图书等,线下图书则为纸质版书籍[2]。这就需要图书馆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模式,提高图书资料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随着人们对图书馆资料的需求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图书馆应该按照读者需求开发信息资源,以期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充分满足读者的各种阅读需求。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工作的特征

数字化管理

在智能技术的影响下,数字化管理成为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的首选模式。可以说,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数字化管理都为图书馆实现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角度看,数字化更易于图书信息的传播。搭建和应用网络管理平台,可以打破地域限制,为更多网络用户提供借阅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图书馆的服务范围。近几年,常见的互联网数字阅读平台越来越多,如超星阅读器、当当阅读器等,图书馆与其实现对接,能够为网民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从读者角度看,信息时代,图书馆实现数字化管理,更加方便,优于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智能技术在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在借阅过程中为读者节约了更多的时间[3]。

共享资源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资源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等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向读者开放。读者可以通过信息检索的方式,高效地获取图书资源,并促进热爱读书的读者参与阅读和分享活动。现阶段,实现资源共享是图书馆核心价值的一部分。首先,图书管理人员与其他管理工作者要开通访问权限,依据读者的需求,向读者开放图书阅读功能、留言功能等,为读者提供线上答疑服务。其次,通过设置线上阅读平台特殊功能,实现读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让读者之间建立共享资源的关系,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与此同时,通过RFID技术实现图书信息、用户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智慧互联,实现信息共享。

多渠道互动

信息时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实现了多渠道互动。目前,互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线下互动。线下互动是针对喜欢在实体图书馆借阅的读者实施的,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的需求为读者提供服务。线下互动的工作内容很多,如帮助读者快速找到要借阅的图书,整理并将书籍归位等。第二种,线上互动。现阶段,图书馆可以通过三种方式实现与读者的线上互动,即检索、查询、线上人工服务,图书馆可以通过这三种方式尽可能地为读者解难答疑。第三种,线上与线下服务同时进行。为了能为读者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体验,图书馆需要在线上设置“24小时机器+人工”服务模式,线下设置专门的人工服务[4]。

多元化检索

信息时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实现了多元检索功能,这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首先,从检索方法上看,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检索方式更加丰富,如很多图书馆为线上检索设置了关键词检索、作者检索、出版机构检索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检索方式。其次,从检索平台建设来看,信息时代图书馆不仅建立了独立的线上数字图书馆平台,同时还与其他官方阅读平台成功实现对接,让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真正“走出去”,如百度网盘、移动硬盘等,都为读者提供了检索和下载的链接入口,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了快速查阅。

信息时代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滞后

新型图书馆管理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但图书馆改革的效果往往和预期存在一定差距。此前,图书馆图书资料的管理仅仅局限在对传统纸质资料的摆放和管理上,新的信息技术应用在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之后,图书资料的相关管理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5],以往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经验很难与之相匹配。在纸质资料管理的工作内容之外引入数字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图书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熟练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目前大多数图书馆资料管理工作人员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有所不足,导致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水平也受到限制。

信息时代图书馆硬件的落后

传统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主要围绕纸质图书资料展开,其硬件设施也主要根据纸质图书资料进行购置。但是,随着新兴技术在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的大量应用和实践,传统图书馆的硬件设施显然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6],因此需要引入计算机等硬件设施。目前,很多图书馆都比较重视对图书馆建筑的建设,但是对数字化硬件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图书馆在为读者提供数字化文献查阅等服务时受到一定限制。

传统纸质资料利用率较低

传统图书资料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使用效率偏低的问题。图书馆通常倾向于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对图书资料的管理上,对图书馆提供的服务重视不足,这些问题导致图书馆难以满足读者的需求,降低了读者对图书馆图书资料的使用兴趣。首先,纸质图书资料占用了图书馆大量的空间,但由于图书质量差、种类少等问题,图书资料难以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出现图书资料被长期闲置的问题。其次,纸质图书资料会因为保管不善出现破损,影响图书资料的使用效率。最后,图书馆内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建设滞后,明显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信息技术给图书馆资料管理带来的影响

带来了新的管理方式

传统纸质图书资料的管理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收集、整理和检索,新技术的产生改变和优化了人工操作存在的图书资料处理效率偏低、图书资料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为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排除了不稳定的人为干扰因素,在图书资料进一步数字化的同时提高了馆藏文献的利用效率[7]。为了使图书资料的管理更具效率,可以研发和使用图书资料管理的应用程序,以期进一步提升图书馆工作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图书资料管理方式。大数据技术的运用,使文献的收集更加智能,为读者提供了更加准确的服务。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要求工作人员强化自身能力,以适应新的管理方式。

提升了工作效率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处理文献资料的速度加快,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得以进一步提升。技术进步也带来了知识的爆炸性增长,这给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新兴技术与图书馆管理工作结合以后,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技术优势克服困难。这种新型图书资料管理方式在文献的收集、整理和查阅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通过这种方式,图书馆文献资料的价值得以最大程度地实现。除此以外,与传统纸质资料的查阅和检索相比,新技术带来了全新的管理体系,在更加系统的管理方式的加持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

对图书资料进一步整合

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管理的结合,实现了管理方式的改革,改变了纸质图书资料管理方式单一的情况,使其更趋向多元化,可以针对读者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具体而言,传统纸质图书资料的管理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如纸张易损坏,检索效率低等,这些都会给读者在检索、阅读图书资料时带来不好的体验。信息技术与图书馆资料管理结合以后,图书资料进一步数字化,高度的整合性使其分类管理变得相对容易,工作效率也随之提升,而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更使数据的整合迈上新台阶。

信息时代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和创新路径

加强对新技术人才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图书馆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工作效率的提升程度。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应该从两方面入手:第一,引进熟练掌握新技术以及拥有实践经验的人才,为图书馆工作团队引入新鲜血液,帮助现有工作人员强化新技能的学习,提升整体素质;第二,对图书馆内部原有工作人员展开关于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具备信息技术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便独立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工作理念。

形成全新的管理体系和理念

信息化技术在图书馆图书资料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实践越来越多。为了满足读者越来越多元化的需求,图书馆有必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并在实践中逐渐优化和完善。新的管理体系要以信息化为背景,以技术的革新促进制度的完善。在全新的制度下,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划分应十分明确。同时还要更新与管理体系相配套的图书馆管理理念,因为只有理念与时代相契合,管理体系才能与时俱进,管理工作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馆藏资源的价值。信息时代提升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切入点包括:实现图书馆硬件设施与应用程序的高度融合,完善文献资源数字化以后的共享机制,依托新兴技术向读者提供服务。

强化新技术在信息资源收集整理过程中的应用

为了应对读者日益多元化的阅读需求,需要加大新技术在信息资源收集整理过程中的应用力度。目前,图书馆普遍较为重视信息资源的收集和整理,而利用信息技术,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能更为有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数据进行。而这种对信息数据的有效利用能够针对读者的多元需求为其提供质量更高的文献资源服务。利用统计信息在线分析、检索,在建设资源数据库的同时强化各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最终达成高效完成资源收集整理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来说,这种变化就是以为读者提供精准、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为目的,对图书馆自身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和优化。图书馆管理工作方式的改变可以促进图书馆工作人员技术能力的进步,提高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满意度,使图书馆与时俱进。

实践证明,新技术的引入对图书馆工作是有积极作用的,并且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随着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效率进一步提高,质量也有了较高的保证。将新技术引入图书馆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水平及相关经验提出了较高要求。新兴技术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催生了全新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这也是新技术对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最直接的促进作用。更深入地分析,它对管理模式的创新与优化同样也产生了较为积极的影响。所以,加强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与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结合,将推动图书馆行业从技术到体系的革新,其产生的结果将带来更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作者:孔铮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篇2

图书馆是公众学习各类知识,获取各种信息,以及各种技能发展变化状态的重要平台,是获取知识极为便利的一个途径,同时也是实现文化传承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枢纽。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图书馆的馆藏更为丰富,图书馆的阅读形式更为多样化,图书馆结构更为复杂,为保证图书馆发挥应有的价值,吸引更多的阅读者,推动阅读实现全民化,进而推动文化的演变发展,需要优化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使阅读的便利程度更高,阅读的服务机制更为完善,能够保持阅读者的愉悦情绪,以及阅读的氛围更为和谐舒适,实现馆藏资源最大化利用,吸引更多的阅读者,推动图书馆的进一步结构优化。现今主要使用传统的读者服务形式,即应用特定的排列方式,来帮助读者定位书籍的位置,这种方式会随着书籍的增加,以及工作交叉性的增加而出现各种偏差和错误,导致读者阅读体验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图书馆的服务专业性会受到质疑,不利于图书馆的发展,以及不利于阅读环境的优化。因此,需要针对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所具备的特点,而提出合理的可行的变革措施。

一、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特点

(一)服务内容多样化。

信息时代图书馆一大特点就是资源知识信息化,同时信息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也应用到图书馆运行中,实现文献资料、图书资料以及书籍的更好保存,保证资源的完整性全面性,能够降低资源管理的成本以及资源管理的难度,保证资源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也能够保证书籍的丰富度以及书籍的相对全面性,实现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兴趣、不同专业、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人的阅读需求。图书馆阅读内容的丰富化,以及阅读形式的丰富化,使得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内容多样化,具体表现为:检索服务形式多样化,同时人们的阅读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所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化,例如,需要针对阅读者的环境需求以及阅读的网络交流需求进行合适的引导服务,来保证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全面性以及高质量性,以此来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目的,来提升阅读的氛围以及质量,来提升阅读的人数,继而推动图书馆发展,间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二)服务工作者要求提升。

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技术性要求提升,服务工作的内容复杂化,以及服务工作的质量要求提升,为保证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对读者服务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要求服务人员掌握全面的图书馆网络检索方式,图书馆书籍列表查阅方式,以及高效的指导阅读者掌握最便捷的获取方式,来保证阅读的愉悦体验,以及阅读的轻松体验,增加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以及阅读的频率,使资源的使用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要求服务人员掌握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服务方式给予一定的调整,保证服务的整体效率质量达到高水准,还需要服务人员具备一定的阅读素养,能够设身处地地给予阅读者更为合适的服务以及更为优质的阅读环境。高水平高素养的读者服务工作者是现今信息时代图书馆所需求的。

(三)网络化服务。

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较之普通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最大的不同点就是网络化服务,也就是阅读者能够通过网络的形式咨询读者服务工作者,来获取资料以及获取相关的信息,对图书馆进行提前了解,以及便捷化资料的查阅途径,以及优化阅读形式。同时读者服务工作者也能够通过网络形式,来向读者进行寻求询问,以及意见询问,进而获取改进的方向以及优化的措施,实现工作的整体完善化,以及实现图书馆的整体发展顺利化。网络形式还能够收集读者对于图书馆的体验感受,以及对于服务工作的感想,将其作为工作整理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变革

(一)转变读者服务工作者的服务意识。

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工作人员服务处于被动状态,需要由读者主动发起询问以及读者主动要求,服务者才会提供对应的服务,这导致服务工作的效率低,以及读者的体验差,服务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存在巨大阻碍,两者之间的联系较为疏松,这与服务者存在的价值相违背,并且也不适应信息时代复杂的图书馆结构。需要强化读者服务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认知深度,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对于读者服务者的需求程度,了解自身的重要性,提升工作责任感,转变自我的服务意识,实现主动观察读者,主动接触读者,主动提供便利以及服务,主动与读者沟通,聆听读者的意见,能够及时满足阅读相应的需求。还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充分利用电子设备以及通知工具,来展示书籍的位置变动,书籍的内容更新,以及更新的软件工具等,能够保证读者随时掌握图书馆动态,保证读者阅读舒心状态。

(二)更新读者服务工作方式。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整体结构更为丰富,更为完善,图书馆不仅仅是书籍汇聚的地方,同时也是志同道合者的重要交流场地,也是文化沟通的重要渠道,因此,图书馆设立更为丰富的休息区、交流区、阅览区以及活动区等,能够实现阅读的整体优质化,阅读的劳逸结合,阅读的效率以及质量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对于知识的认知也会更为深刻。传统读者服务工作主要内容就是检索服务,已然不适用新环境,因此,需要更新服务工作方式和提升服务的质量,提升交流区各版块的设置,方便交流合理进行,阅览区进行独立室和共享区的设置,来满足不同的需求,以及增加活动服务,来实现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汇聚,进一步融洽,实现服务工作的全面涵盖化。服务工作者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文化修养,进而实现应对各种需求,例如某一典故所相关的书籍等,来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质量。

三、结束语 

信息时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变革的价值在于,现今所采取的服务工作形式、方式、方案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会阻碍图书馆的发展,阻碍阅读的扩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急需变革,需要及时地实施变革策略,来改变这一局面。

作者:张霜叶 单位:铜川图书馆

信息时代图书馆管理篇3

图书馆除了储存大量的图书文献资料外,它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人类智慧的集中体现地。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图书管理的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和社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管理程度。而相对于我国国内各个层级的图书馆的管理和发展而言,强化图书馆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是时代赋予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

一、地方文献的特点与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重要性

地方文献作为图书馆最具自身特色的馆藏资源,是图书馆的灵魂,其具有地域性、资料性、史料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从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图书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随着整个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实现国家稳定运行和正常发展的必然途径,只有实现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才能紧紧跟随未来的发展方向,才能为各种用户提供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撑。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和图书馆地方文献管理深度结合,那么不仅能够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快速存储以及传播,还可以从应用和管理性能等方面来提高整体数据运用的安全性和效率性。

(一)地方文献的特点

1.地域性

地域性是地方文献的显著特点,地方文献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对于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地形地貌、山川河流、语言文字、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了记载,同时也对该区域的历史发展情况以及现代化社会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记载。从定义上来说,地域性是一个地理空间的概念,而地方文献中的地域性主要是相对于国家而言的,是我国领土所辖中的某一部分。例如,有关于我国湘西地区知识的相关文献资料大多数都是从湘西地区的地方文献中获取的,再如《湘西自治州志》《凤凰县志》等都是反应湘西地区的地方性文献。

2.资料性

地方文献的资料性特征也比较显著,从呈现方式上来说,地方文献可以是公开的出版物,也可以是内部的资料,同时也可以是日记和手稿等,甚至视频和光盘等都是地方文献的具体呈现方式,只要能够反应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习俗、山川河流等均可称之为地方文献。从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地方文献并没有统一的判断标准,主要取决于采用者如何采用。

3.史料性

地方文献是我国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在日常应用过程中起到了励志、存史、资政的功效,其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是非常大的,但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地方文献主要是以纪实为主要表现形式,一些资料虽然没有公开发行,但也不失为史料的价值,所以这些文献也是属于地方文献范畴。

4.系统性

地方文献是不断的产生的,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时,地方文献更是某一地区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我国的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一直在编辑出版各种县、市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文献对于某一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记录,从内容来看,其内容之间是存在着有机联系的,地方文献来源于地方文化,同时也是地方文化的载体,该区域内的多种文献共同反映出了该区域方方面面的发展面貌。

(二)作为信息资源的地方文献重要性

1.区域经济开发的重要信息资源经济新常态以来,我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进入了转型时,在这个过程中,各地都在找寻自身新的经济发展增长点,而就文化而言,地方文献则为区域经济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源。地方文献对于地方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特点以及科技文化等方面有着详实的记载,而且大多数地方文献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实用性的特点,其功效是其他文献所不能具备的。

2.经济决策与科研的依据地方文献中记载了方方面面的史实,还有很多不见于其他记载的原始资料,其不仅可以帮助地方的执政者制定出科学而符合实际的政策,而且还能够帮助地方政府着眼于地方施政的实际情况,避免短期行为以及部门决策上的孤立行为,为经济决策以及当地的科研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编史修志的重要史料地方文献被称之为地方性的百科全书,是经过历代政府官员和学者不断记载、整理、编撰而成的,从而使得该区域的历史发展能够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可以通过地方文献来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以及风土人情等的情况。如果没有地方文献,编史修志的工作是难以继续下去的。

4.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教材地方文献中所记载的内容较为全面而且十分详实,有着丰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杰出的历史人物等,对于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有一定的记载。地方文献的这部分内容不仅具有历史真实性,而且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教材[1]。

二、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必要性来分析,文献信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当前推动我国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地方文献对当地的历史发展以及现实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记载与分析,是一种可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种文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地方文献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但是,地方文献所记载的内容又十分庞大,进入图书馆往往让人觉得置身于浩瀚的文献海洋之中,无所适从,从而出现了需求的特定性与文献信息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正因为此,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建设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认为只有加强图书馆数字化管理建设,才能化解图书需求的特定性与文献信息的无形性之间的矛盾。所以,图书馆需要结合当前的先进技术对馆藏的文献以及地方文献信息的内容进行多种方式、多种层次、不同深度的加工与整理,使得原本无序的、分散的文献资料成为目标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有序信息产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图书馆开发的产品品种越多,就会更加契合用户的需求,那么文献的利用率也就会更高。因此,只有构建出一种适合于不同层次的、不同用户需求的文献交流体系,才能够使得用户与文献之间建立起便捷使用的关系,这样丰富的地方文献才能够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进而能够激活情报信息,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挑战,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2]。

从可行性上来说,第一,在技术条件方面,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在发展的过程中对技术性的要求比较高,例如对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信息采集技术等均有所要求,而近些年来,这些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增长。从应用情况来看,这些技术已经开始与图书馆数字化管理深度结合,推动着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的发展进程。第二,网络基础建设条件成熟。网络基础建设条件对于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需要利用网络对于地方文献的内容进行归档和整理,实现对原始文献的保护,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网络来实现对地方文献的有效利用,因此,网络基础建设条件的具备是做好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网络基础建设条件主要有物联网建设、局域网建设以及网络基站建设等。从目前我国发展情况来看,这些网络基础建设条件已经相当成熟,而且随着5G网络的逐渐覆盖,为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提供了必然的优势。第三,资金条件和人才条件。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对于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大,也开始在资金方面有所扶持,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中也逐渐开设了图书管理方面的专业,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人才队伍,为我国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3]。

三、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所以我们必须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其提供必要的基础和支持,从而发挥出图书馆管理体制在图书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以后的建设过程中能够深入推进图书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层次,对于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建设的有效途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

(一)重视图书馆信息化建设工作

提升图书馆相关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知程度,首先,要使得图书馆的人员彻底转变对传统图书管理的认识,在具体的工作中,各级图书管理机构要持续做好强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建设意识,将信息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策内容来付诸实践,并做好监督。其次,各级图书管理机构的领导也应当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对社会和民众的诉求及时关注,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的状况,树立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同时在日常的工作中还要加强对内部工作人员的信息化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培养。最后,各级图书馆的管理机构要以图书管理信息化应用作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在本机构内要增强人员培训,使得每一个岗位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得到显著提高,同时要明确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加速推动数据资源共享的实现[4]。

(二)梳理工作流程,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实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相关配套技术的支持,这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我国各级图书馆应当立足于科学发展理念,进行全方位的协调和多方筹措资金,以增加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并且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每一笔资金都使用到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来,同时要使不同图书管理部门之间的图书管理系统进行互通互联,全面推动我国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5]。不仅如此,还要根据目前的情况进行工作流程的梳理,可将图书馆的内部管理工作划分为读者、图书和管理员三个部分,按照流程、内容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整个机构的运行效率。以西宁市图书馆为例,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是西宁市图书馆作为市民“身边的图书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将本土文化输送到市民身边的重要手段,目前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相对滞后。因此,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前期需要定专题,以课题组的形式来开展工作;后期需要电子化、信息化建设,在西宁市图书馆官网及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专栏,向读者开放。为充分发挥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职能,锻炼并培养一批文献研究和信息开发人才,提高图书馆课题、项目等服务水平和地方文献学术研究的能力,打造西宁地区河湟文化咨询中心,西宁市地方文献中心在资金有保障的前提下,筹建“河湟之光”专家工作室,与河湟文化专家合作,就如何建立河湟文化史料专题库,如何带动河湟文化专题收集,如何培训图书馆等工作委员会成员,如何开展地方特色品牌活动等做了大量工作。第一,在经费有保障的前提下深化信息服务工作,筹建“河湟之光”专家工作室,以专家带动地方文献的收集与研究,同时,提升图书馆为政府部门、经济建设、科研领域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探索科技查新、文献信息传递等业务,尝试开展服务联合体内的网上联合参考咨询工作。第二,为配合国家图书馆“中华记忆”数据库建设,在经费保障的前提下,开启“西宁记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项目,继续补充完善现有的“河湟文化”地方文献数据库。第三,继续做好地方文献、特色文献征集工作,扩大与四区三县、政府部门及各相关单位、阅读推广社团、省内各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地方文献的征集力度,推进河湟文化等特色文献建设。第四,做好地方文献的图书采购工作与青海人民出版社、青海民族出版社联系,索要地方文献书目单,向馆委会递交购书申请,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地方文献,不断充实特色馆藏。通过多种收集方式,拓宽了西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收集的渠道,丰富了地方文献特色馆藏内容,为构建河湟文化特色馆藏奠定了基础,对今后构建河湟文化收藏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西宁市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数字化信息化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6]。

(三)进一步完善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久而复杂的工程,因此必须有长期的准备与积累。相关部门除了要制定好长远的发展计划外,需要构建能与信息化建设相匹配的人力、财力保障体系。不仅如此,还需要综合地考虑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化解各个方面的矛盾。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单个的图书管理机构是不能够完成其使命的,所以,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全社会发展力量,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使各种人才都能够参与到图书管理的优化进程中来,进而构建起先进的、范围广泛的信息化资源系统,提高图书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使得图书管理信息化朝着更加便捷、更加先进、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使得图书管理更加符合现代人的需求,能够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文化方面的支持[7]。

(四)整合数字资源

在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数字资源的整合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在目前的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过程中,数字资源的整合是需要依据一定独立而分散的资源来进行类聚和重组,使得其形成一个效能更加良好的、处理效率更高的数字资源体系[8]。首先,需要基于OPAC书目系统进行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从目前OPAC书目系统资源整合的内容来看,其中包含馆内和馆际两种方式,馆内的OPAC系统资源整合可以分为核心和相关资源的整合,核心资源整合主要有OPAC书目的信息与其电子全文图书、电子全文期刊以及试听资源的对接内容,而相关资源整合主要是指书刊与其评论信息、来源信息的对应与连接,当用户使用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时候,用户通过系统检索到相关的书目信息之后,就可以点击阅读全文的内容,同时该系统还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可以向读者提供该地方文献中与读者搜索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文字、音频以及视频方面的资料内容。而馆际间OPAC系统的资源整合主要是通过执行Z39.50协议来进行,可以将不同平台上的异构OPAC数据聚合起来,然后在使用的过程中,用户仅仅需要通过一个OPAC的系统界面就可以检索到图书馆中有关于地方文献的OPAC资源[9]。其次,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的建设还要基于网络数据库资源系统的整合,其主要的整合思路为:将不同的网络数据库检索界面统一到同一个检索界面之中,用户在查阅地方文献的过程中仅仅可以通过一次性的操作进而实现在多个网络数据库中的检索。同时,还需要做好基于知识体系的资源整合,这种资源整合是目前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中的一种新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通过对某学科数字资源进行分解与重组,然后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内容以及关联性的内容在网络系统中形成立体的网状结构,同时还形成相互联系的知识资源系统[10]。从整体上来说,对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数字化的整合,用户在查阅地方文献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和多个角度来利用地方文献的内容,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数字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做好文献资料的收集,制定建库的标准

在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的技术特点以及文献的总体情况来做好文献资源的收集工作,需要坚持全面收集与重点收集相互结合的策略,在明确收集地方文献范围的前提之下,首先做好全面的采集工作,从目前行业内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的建设成果来看,高质量的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与利用价值高的数据库建立有紧密的联系,而利用价值较高的数据库则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过程,所以,图书馆在地方文献资料收集过程中应采取全面收集的策略,根据各地区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确定其收集的重点,并且在经费上给予保障,可以在区域内树立标杆,建立地方的特色,从而实现地方文献的全面与重点收集相结合的战略构想[11]。同时,要制定出建立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库的标准。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不仅仅是地方图书馆的责任,同样也是当地政府与社会的责任,为了使得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具有成效性,应当结合当地的特点,建立规范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如在西宁市图书馆将地方文献的类型、载体、学科的分布情况以及语言特色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还需要参照各个地区的文献工作管理制度以及地方文献收藏的现状,在西宁市建立统一的地方文献标准库。同时,在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中还需要讲究配合工作,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是一项系统性较高、工作量庞大的工程,所以,应当在政府、社会以及图书馆管理机构之间相互协作来完成[12]。

(六)争取政府、社会的资金支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与社会应充分地认识到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的可行性以及必要性,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同时把地方文献的数字化工作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内容,基于本地的情况,招募地方文献工作者来进行文献的采集、开发与利用。此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态度是数字化建设工作的关键因素,从业人员只有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将这份工作做好。因此,政府应针对图书馆图书情报类专业人员少的问题,一方面,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图书馆的工作层次;另一方面,鼓励本地大专院校开设地方文献或地方历史文化方面的选修课,使学生对当地文化有初步的了解,进而为图书馆培养专业人才[13]。当然,图书馆也可以与大专院校合作,根据需要开展地方文献学方面的培训,也可针对地方文献工作数字化进行专题培训和辅导,从而进一步提高图书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水平。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是适应当前网络发展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信息管理模式,信息化、数字化是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技术支持,而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在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不同的方面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保证其实施。本文结合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的相关内容展开了研究与分析,希望本文的论述能够为图书馆地方文献数字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韩莉.关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借阅服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J].知识经济,2020(07):117-118.

[2]李绍杰.大数据背景下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优化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3(01):160-161+168.

[3]郑静.图书馆对绝版图书数字化利用的版权法依据和完善立法的建议[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04):83-84+87.

[4]唐燕,刘小榕,李健.智慧图书馆空间再造与数字人文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2020(05):74-80.

[5]陈昊琳,刘亭亭.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趋势解读———基于国外部分国家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分析[J].文献与数据学报,2020,2(01):102-111.

[6]黄建军.我国对图书馆数字化利用馆藏作品的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创新摭谈———以中欧立法比较为视角[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40(06):129-131.

[7]胡妍.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医院图书馆嵌入临床教学服务思路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08):52-53.

[8]周文杰,万瑞.现状、边界与逻辑框架———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职业转型发展风险研究述评[J].图书馆论坛,2020,40(09):53-59.

[9]张达那.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与场景探析[J].西部学刊,2020(19):128-130.

[10]吴婧.公共图书馆数字化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州数字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0,38(05):91-94+99.

[11]丁宁宁.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移动图书馆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初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18):96-98.

[12]任磊.完善公共图书馆数字化信息服务建设的研究[J].传媒论坛,2019,2(06):131-133.

[13]李伟,李慧,常青.浅析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21):95-96.

作者:曹彩 单位:西宁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