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素质教育范例

安全素质教育

安全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本科实习阶段;安全素质教育;实效性

2015年4月5日,中国矿业大学某实验室发生一起爆燃事故,事故造成5人受伤1人死亡;2015年12月18日,清华大学化学系一实验室突发爆炸,致一名博士后身亡;2016年9月21日,上海东华大学化学化工与生物工程学院一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两名学生重伤。对在校大学生全面开展安全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在本科实习阶段开展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落实这项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让每位在校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以及较强的安全防范技能,是教育改革面临的重点与难点。

一、安全素质教育具有必要性

我国在1992年就已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各高校进行安全素质教育的必要性[1]。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是人类最基础的需要,同时也是确保学校和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是学校教学和其他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更是我们建设和谐校园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增强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是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举措。为了能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高校作为未来的人才储备基地,对大学生开展安全素质教育具有必要性[3]。

二、安全素质教育具有实效性

传统的安全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实践性差、教学模式单一,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长此以往,安全教育课程往往就容易被学生忽视,学生对实际经验与应对措施的掌握也就更无从谈起。对于高校本科生实习阶段,实验室是进行教学实践以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学校对学生全面实施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知识创新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场所[4]。因此利用本科实习阶段对学生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较传统的理论课程更具实效性,在实习阶段传承给学生一种安全素质,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觉营造安全氛围,同时这种素质也会伴随他们接下来的科研、工作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始终牢记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

三、如何形式多样地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并让学生参与其中,能最大程度地落实安全教育的实效性。有效地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可贯穿于本科生实习阶段的全过程。教师可将安全问题分析作为本科设计论文开题的一部分准备内容,让学生在实习开始前就对实验安全性有一定预估,增加实验顺利进行的安全保障。在本科实习阶段初期,让学生主动搜集校园安全事故案例来代替传统的由教师播放安全教育视频方式,达到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安全意识和安全事故间的必然联系的效果。我校已多年积极组织开展本科生参观实验室活动,让实验室的高年级学生及实验室老师进行安全教育示范,如向酒精灯内注入酒精不要超过其体积的2/3,带有一定毒性和挥发性药品要在通风橱内进行操作等细节实验,并让学生们分析类似这些看似细小的错误操作会带来哪些安全隐患,对参观过程中发现其他安全隐患进行讨论。实习阶段中实验室老师还可以组织本科生与高年级同学以实验室进行安全事故演习,让学生除掌握安全知识将安全事故防患于未然外,更加了解如何应对突发事件,从而在危急关头积极实施救人与自救。培养应对安全事故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更是当事故发生时挽救生命、降低国家损失的重要保障。

四、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提升本科实习阶段安全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大学安全教育课程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基础知识,同时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学艺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校应培训从事安全教育专业化系统化的教师,以便在实习阶段将最新、最贴近且最细微的安全问题实例及时传递给学生。同时学校还可以调用社会资源,例如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法律人士、安全专家、医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等共同参与实习阶段的安全教育活动。将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相结合,切实提升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利用科学的教学考核管理体系,督促学生将理论转变为真正的实践行为能力,也是决定这门课程的实效性的重要因素。健全教学文档、设立安全教育教学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建立安全教育资料室,搜集各种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安全教育师资队伍评价考核管理制度,完善教学考核体系,综合评价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检验出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高校安全教育的管理经验,制定更为健全并符合学院实情的安全管理制度[4],为进入实习阶段的本科生建立国际安全水准的实验室,让安全教育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工具课、实用课。

参考文献:

[1]尹红,张燕,王慧,等.试析我国大学生管理制度的演变[J].高等农业教育,2010,(9):15-17,33.

[2]亚伯拉罕•马斯洛(Maslow,A.H.).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鲍敏秦,张原.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措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204-205,217.

安全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管理

1建筑安全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安全素质教育是建筑企业开展安全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由人为违规操作导致,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避免危险发生的重要措施,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

2实现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和建筑安全管理的路径

2.1全面提高全员建筑安全素质,加强建筑安全教育是根本

实现安全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将安全生产理念融入到日常工作中,施工单位应综合考量工程人员的安全素质水平,提高建筑人员自身的安全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安全底线意识和管理理念,从而保证建筑施工的安全性。1)积极开展建筑施工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施工人员要认识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努力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工作。如该工程单位曾举办“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此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注重加强施工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在施工作业前应当组织施工人员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明确施工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保证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作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3)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有关人员应当严格把控工程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和事项,保证相关操作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减少问题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安全示范建筑企业和项目工地活动的建设力度,通过安全示范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来提高施工人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2.2全面提高全员建筑安全素质,强化制度管理是保证

1)完善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制度的相关要求,并以此为基础来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通过对以往建筑施工事故的调查研究中可以看出,安全事故的发生与施工人员安全素质能力的不足有着直接关系。因此,企业应努力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构建合理的安全防护网络。通过制度和管理的强制约束,使施工人员从被动遵守逐步转化为自觉执行,从而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监督管理人员(专职、兼职、值日等安全员)应深入实际施工作业,按照安全管理的标准,严格管控各个施工环节,确保各部分之间施工工序、质量和安全之间的连贯性。只有不断地提高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地完善安全管理内容,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及时查处施工中存在的违规现象,才能有效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3)保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全员安全素质水平,从而有效落实安全管理。各级建筑安全监管机构要深入贯彻贯彻落实国家、地区法律法规,坚决查处和制止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从源头上加强管控力度。

2.3全面提高全员建筑安全素质,增强文化建设是载体

建筑安全文化内涵较多,如员工的安全意识、集体安全理念、安全行为及维护自身安全的能力等。企业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可以更好地提升全员安全素质水平,保证建筑工程的整体水平和建设效果。1)建筑安全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明确理念定位,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安全行为和梳理心理动因,努力建立较为完善的安全理念系统。2)通过开展安全生产相关活动来强化建筑安全文化建设。首先,构建完善的建筑安全教育宣传机制,实现安全知识的普及,重点加强监督管理人员、高危作业人员及特种人员的安全意识;其次,要提高一线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水平,加强不同阶段施工作业的安全管理力度,保证施工生产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再次,施工人员还要做好自查自纠,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解决施工生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问题的发生。3)将建筑安全文化建设融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各级领导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建筑安全文化应与企业各部门的员工有机融合,加大安全教育的传播和覆盖面积,保证建筑安全文化的建设水平,努力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水平,进而推进建筑企业的良性发展。

2.4全面提高全员建筑安全素质,强化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是关键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对于领导的应变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施工负责人应充分了解工程建设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环节,高度重视不同生产设备的检查工作,及时处理和维修故障设备,完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序,保证安全防护工作的质量。企业必须具备较强的安全事故应急处理能力,促进安全管理系统的稳定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结语

随着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安全监管水平也有着更高要求。建筑工程负责人努力做好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施工人员的建筑安全意识水平。此外,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还要具有把控全局的能力,将安全管理措施深入贯彻落实到各项目环节中,避免安全隐患,保证工程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安全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素质教育;安全管理;路径

我国城市化建设的繁荣使得建筑行业呈现出了新的发展势头,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建筑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安全问题仍然是影响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其威胁了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也对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埋下了较大的隐患。对于建筑行业来说,强化安全管理是维护企业声誉、保障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加强建筑安全案例教育

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对于强化安全生产意识、推动建筑行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难免会使得安全教育缺乏活力,且不能有效地提升其对于现实生产的指导作用。因此应当强化建筑安全案例教育,以直观的案例形式向一线员工展现建筑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违背安全生产原则的惨痛结果,以形成强烈的警示效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彻底的变革时期,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因此其中涌现出的大量优秀案例对于当前的建筑安全素质教育与安全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在发展中过程中由于施工观念的错误、攫取不法利益的追求等,也使得建筑行业的安全事故多发,其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是建筑行业的惨痛教训,这也应当成为当前安全案例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引导建筑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形成对于安全生产的认同,自觉落实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

2重点宣传安全生产典型人物,形成榜样效应

为了切实提升建筑安全素质教育的实效,应当重视榜样效应的推广,重点宣传在建筑安全生产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这既可以为安全生产提供明确的参考,又能够赢得一线施工人员的认同,并鼓励其自觉以安全生产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施工人员及项目管理人员对于安全生产的深刻认同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内生动力,也是建筑企业维持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典型人物作为安全生产的榜样,可以构建一个更加优质的学习氛围,在日常的工作中实现防患于未然的理想效果。新时期,榜样人物的宣传也应当体现出与时俱进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榜样效应的感染力首先,要认识到新媒体对于建筑企业员工的影响作用,以更加轻松的形式展现安全生产榜样的强大力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安全素质教育;其次,在确定安全生产榜样的过程中,要严格甄别与筛选,在保证其真实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其事迹是否能经得起实践考研、能否赢得广大一线施工人员的认同;最后,要合理安排榜样人物的宣传节奏与时间点,时间安排的差异可能会直接导致截然不同的宣传效果,因此在实际宣传过程中要利用好工程起始阶段、主体工程攻坚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关键节点,实现更加优质的教育效果。

3提高安全技术培训水平

安全素质教育与安全管理需要强大的氛围依托,但如果脱离扎实的安全技术,那么安全管理也只会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对于日常施工的指导价值。因此,必须开展针对性的安全技术教育培训,强化员工的安全技术能力。受限于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建筑企业的施工人员存在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的情况,这也是由于曾经影响较大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造成的。但在新时期,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与规范要求,如果继续采用粗放式的人员管理模式,忽略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则会埋下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建筑企业提供培训引导,为建筑企业开展安全技术培训创造更加直观的参考。在开展安全技术培训的过程中,建筑企业要摒弃“走过场”的落后思维,要确保培训重点符合施工人员的实际工作特点、符合技术规范、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同时,要关注施工人员的实际获得程度,避免过于深奥、空泛的理论讲解,确保培训工作的务实性,重点聚焦于安全施工规范、安全技术应用、安全隐患排除、安全事故处理,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开展细致讲解,让培训中的内容真正成为施工人员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基础;最后,为了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在技术培训之外,也可以适当组织一些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对于表现突出的施工人员予以奖励。除此之外,要让员工理解安全生产同其自身发展的强大关系,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掌握安全生产技术作为其个人职业上升的必经之路,从而自觉形成强大的内在动力。

4结束语

综上,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对于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有效的安全素质教育、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新时期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建筑工程施工中涉及了大量的人员、材料以及机械设备等要素,任何要素中的安全疏漏均可能转化为破坏全局稳定性的威胁。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如果安全事故频发,不仅会造成额外的经济损失,还会严重破坏企业的社会形象与行业声誉;对于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本区域内建筑工程的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是一项基本任务,安全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不利于本区域的整体稳定及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发挥好引导职责,建筑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工程特点,切实提高建筑安全素质教育与安全管理的实效,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有序推进提供扎实依托,也为建筑工程安全质量的维护构筑起坚实的屏障。

参考文献

[1]宋莉,张荣.建筑安全素质教育与建筑安全管理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

[2]李芸.谈建筑安全素质教育及建筑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16(19).

安全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素质教育

0引言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于发电企业而言,是一种莫大的勉励和指示。“生产再忙,安全不忘”的俗语诠释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发电企业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但是,在新形势下,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生产任务艰巨,电力企业应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确保生产安全,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1发电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对策

1.1认真调研,未雨绸缪

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电企业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安全生产情况调研,并以月度为周期,以班组为单位,以班组长为责任人,加强各自班组安全生产情况调研。其次,每个月将问题汇总一次,相关负责人要加强分析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方案。最后,在制订安全生产管理方案时,企业要结合当前安全生产需求和未来的安全生产形势,确保安全生产管理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在安全生产管理方案中逐一分解部门、班组和个人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为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1.2高效落实,自查自纠

为了确保方案高效落实,发电企业要在制订安全生产管理方案的基础上,核实安全生产职责的落实情况。同时,在一线生产过程中,班组长需要加强对整个班组的安全生产指导,及时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切实加强班组成员安全教育,激发全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1.3提高认识,全员参与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发电企业还要切实强化全员的认识,在全体员工的支持下,更好地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此外,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发电企业要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大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力度,使其意识到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安全事故演练,对所制订的安全预案进行全方位检测,从而促进安全生产任务高效实施,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应急能力,实现安全生产和高效生产。

1.4勤能补拙,全面到位

由于安全生产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各方面的工作也较为复杂,因此,发电企业应确保安全生产管理职责落到实处,监督职责落实情况,及时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发电企业要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毕竟专业技术才是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员工只有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才能在生产现场中及时识别危险因素,同时主动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因此,发电企业需要确保安全生产教育学习常态化,并加大安全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优化配备,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保障。在此基础上,发电企业还要加强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监管,应用视频监控系统为违章取证与事故调查提供便利,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此外,发电企业还要设置安全违章举报与安全信息反馈中心,保证全体员工都有权利、责任和义务维护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信息举报渠道通畅,激发全体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在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利用微信搜集违章举报线索,也可以接纳企业员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建议,在安全管理方面加入技术手段,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安全,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1.5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助力安全生产管理

电力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行业,拥有复杂的作业环境,其行业特点十分明显,很多电气设备的部署具有诸多关联性,加上存在很多高温、高压设备,不管是锅炉,还是汽轮机,以及压力容器和热力管道,都属于易爆易燃物品,因此,电力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应利用现代技术推动安全生产管理。基于此,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例展开分析。近年来,不管是VR技术还是AR技术,都得到了快速发展,虚拟现场技术就是以这两种技术为依托,结合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发电企业主要利用其辅助电力安全生产管理。(1)在电力安全培训系统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关键流程开发。发电企业在应用三维模型时,应结合电力系统的特点针对性地选取建模软件,比如采用3DSMAX软件作为建模软件时,可以利用TGE作为引擎,并将其和3DSMAX软件来组合和优化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整合离散模型,搭建虚拟现实场景,采取针对性的人机交互设备,同时利用包围球算法与AABB包围盒算法,制订混合方案加强检测。(2)在事故案例培训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传统的安全培训主要采取安全生产警示教育,主要以文字和语言描述为主,整个学习过程十分枯燥,难以给员工带来直观感受,加上每个人对安全培训知识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使每个人获取安全知识的程度也不同。发电企业通过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安全生产事故现场,使员工置身在实地,快速接受真实的场景,从而更好地为员工提供现场安全教育。但是,在进行虚拟操作时,企业应以强化安全事故体验为核心,使员工深刻感受事故带来的可怕后果。企业要利用4D调节座椅模拟生产中的触点与高空坠落等,并配备通风系统和喷水系统,用于模拟大自然风雨交加的真实情境,同时,为了强化感受,员工要佩戴3D显示设备,从而更好地认识到安全生产作业带来的影响。(3)在技能培训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发电企业在技术培训模块中应安装现实设备来实现设备虚拟化和可视化,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帮助员工深入掌握电力设备的构成和特点,弄清输电线路的具体结构,掌握电力系统运行的特点,观摩标准化的作业流程,学会电力生产工器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大脑接收感受的信息之后,就会形成相应的思考和动作,并利用输入界面及时反馈到系统中,与系统进行有效交互,从而提升电力场景的沉浸感与真实感。

2加强员工素质教育的对策

发电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从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在员工素质教育中,发电企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完善员工素质教育机制。在新经济时代,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员工在企业中不仅是重要的生产力,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因此,作为发电企业,只有切实把握机遇,不断适应市场,不断增强员工自身的忧患意识,注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才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此外,发电企业在员工素质教育中,应切实融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精神与宗旨作为全体员工意愿的共同体现,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尽可能地为员工营造和谐的生产环境,将员工紧密团结起来,自主参与企业管理,从而为开展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2)完善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发电企业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需求,加大员工专业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培训力度,并将生产与学习理论有机结合起来,让员工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建立完善的职教体制。(3)培养员工的归属感。企业要为员工排忧解难,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工作,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获得感,将员工智慧与力量凝聚在生产经营中,并不断完善现有奖惩体系,激励员工发挥自己的价值。同时,发电企业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应始终坚持人本的原则,建立民主管理机制,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知。(4)加强思政教育。发电企业在平时工作中应加强思政教育,尤其要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识,切实加强集体荣辱观方面的教育,使员工在行动和思想上都以企业荣辱兴衰为关注点,将企业命运与自身利益密切联系起来,从而统一员工的思想认识,增强其责任感。

3结语

发电企业在日常生产中需要将安全生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员工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员工素质教育为依托,与安全生产管理进行有机结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发电企业只有不断从发生的事故中总结经验,寻求减少事故和杜绝事故的客观规律,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才能使供电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小伟,夏军.提升发电企业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2016(7).

[2]王永刚,孙玉龙.发电企业安全管理新思路探寻[J].工业设计,2016(3).

[3]郭才伟.浅谈发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员工素质教育[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8(25).

[4]彭鹏.浅谈风电场安全生产管理——员工的管理[C]//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全国风力发电技术协作网年会,2013.

[5]高权.浅谈火力发电厂热控班组安全生产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

[6]李海宁,蒲德柱.浅谈提高员工安全素质的重要性及途径[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1).

[7]张华.浅谈安全培训基层管理人员素质建设策略[J].科技与创新,2014(17).

安全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网络空间安全;教学;素质教育;《信息网络与安全》

为加快我国网络空间安全高层次人才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在工科门类下新增设了“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而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又是“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下的重要专业,对培养满足国家信息安全战略需求的高端人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信息网络与安全》课程以密码学基础、多媒体内容安全以及网络安全为主要的学习内容,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密码学、多媒体安全以及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了解这些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本文就如何在《信息网络与安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讨论。

一、关联先修课程,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模式存在这样的一个特点:同一大类学科的知识会首先被分割成不同的小学科知识,然后,不同的小学科知识再被分块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容易产生这样一种现象:不同课程之间相对而言比较独立,学生为了完成课程考核,可能会只在对应的一门课程上下功夫,从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而且,学生一旦完成了课程考核,很快会忘记课程专业知识,容易变成应试教育者。因此,我国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还存在一定不足。为此,以《信息网络与安全》课程为例,为了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应当在教学内容方面做到关联先修课程,使学生能够把握知识体系的总体结构。其优势在于,即使学生难以掌握知识点的全部细节,但由于对体系结构有深刻理解,就能根据需要,随时查阅和学习相关资料,达到巩固的目的。第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讲述《信息网络与安全》整个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还需要向学生讲述每个重要分支内容的结构,说明不同知识点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先修课程间的关联。例如,在介绍多媒体内容安全的知识体系时,教师要向学生讲解它与先修课程《数字图像处理》的关联,原因在于数字图像是多媒体内容安全的主要研究对象。第二,在课堂上讲解具体的专业知识点时,教师需要有的放矢地关联先修课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学习过的内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深刻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的重要知识点,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凝练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第三,教师在课后布置与先修课程相关的作业,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1]。

二、建立不同知识点的本质联系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如果教师采取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退回到应试者的角色,对改善素质教育质量不利。为此,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内容的本质联系,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建立知识体系,并达到理解所学习内容的目的。例如,《信息网络与安全》课程的主干内容包括密码学基础、多媒体内容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其中涉及了数据加密和信息隐藏两个重要的专业概念。这两者分别属于密码学基础和多媒体内容安全的学习内容,它们的本质都是安全通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安全通信的基本框架,可以将数据加密和信息隐藏都纳入基本框架当中,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就能把握知识点的联系。此外,将“安全”和“通信”进一步深化,可以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数据加密及信息隐藏的研究内容,如通信需要考虑率失真问题。由于信息隐藏也是某种通信手段,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信息隐藏也需要研

三、融合应用背景、研究动机和方法:提供逻辑清晰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直接给出结论或者直接介绍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困惑,容易在课后忘记所学习的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提供逻辑清晰的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既能够理解方法过程,又能够掌握最后的结论。例如,对于《信息网络与安全》课程而言,在介绍多媒体信息隐藏时,教师应当说明它的应用背景和研究动机。具体而言,虽然传统的数据加密可以保证数据的机密性,但是它容易暴露“正在进行通信”的事实,而多媒体信息隐藏可以做到双方在进行保密通信时,任何第三方不会察觉出异常。因此,多媒体信息隐藏能够弥补数据加密的不足,研究多媒体信息隐藏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四、浅入深出:通过形象的示例增强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照本宣科式教学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积极性,不仅没有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还耽误了学生和教师的宝贵时间。为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提供有趣的事例,既能给课堂带来活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教育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介绍多媒体信息隐藏时,可通过建立一个真实的应用场景来展开。具体而言,信息隐藏可以实现双方进行通信的同时,不被第三方发现。那么,在介绍信息隐藏之前,先向同学们提出这样的应用需求:小明希望和小丽约会,但是又不希望其他人发现,该怎么办?“和小丽约会”本质上等价于小明希望向小丽传递一段机密信息(如约会时间、地点等),但同时不希望被其他人发现。由此可以看出,信息隐藏可以用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五、需求驱动的课程考核: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通过布置习题和卷面考试,可以评估学生对所学课程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还需要提供实验任务。然而,目前很多课程的实验任务多针对单一的知识点,难以形成系统性。为此,可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对学生分组,提出应用场景需求,让学生相互协作以完成具有系统性的实验任务,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以《信息网络与安全》课程为例,在教授多媒体信息隐藏时,可安排学生分组开发一套相对简单的信息隐藏软件。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会涉及信息隐藏、界面开发、程序设计等知识。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增强对信息隐藏算法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实践技能,培养工程思维模式。

六、逐步常态化:教学过程中灌输科研思维

目前,教师主要关注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其成效主要通过考试和课后作业来体现,忽略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尽管有些学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任务,但是仍旧很难确定其是否已经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的能力。这意味着,有些同学可能还停留在应试者的角色当中,仍旧采取考核驱动的学习策略,尚未对科学思想或工程技术本身产生兴趣和深层次的理解,不利于素质教育培养。为此,作为具有专业业务能力的教师,应当在授课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教育背景,及时向学生灌输科研或工程思维,让同学们真正喜欢、主动和渴望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带着科研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以《信息网络与安全》课程中的多媒体取证内容为例,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多媒体取证的发展现状、热点和趋势有明晰的介绍,分析出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如现有技术很难发现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生成的虚假媒体),归纳总结学者们提出的方法,并指出未来学生可以突破的方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多媒体取证的重要性,培养其学术研究思维。

七、结语

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进大学生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信息网络与安全》是网络空间安全及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需要重点掌握的基础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把握不同知识点的本质关联。通过引入需求驱动的课程考核,灌输科研思维,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安全素质教育范文6

近些年以来,高职教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学校也蓬勃发展,校园安全属于职业学校成长的重要前提。为此,学生安全教育属于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中学生属于国家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高职院校中学生属于生产环节的关键力量,因此,安全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更加是对全社会安全水平的改善的巨大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以及形成人才中寄宿制管理的意义重大。为此,加强对寄宿制高职院校的安全性教育工作开展十分重要。基于“安全文明校园”为背景,寄宿制高职院校实践研究需要更进一步开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寄宿制;学生安全教育

当下结合安全文明校园建设的大环境,通过开展针对寄宿制高职院校方面安全教育工作的研究将可以更好的提升我国安全教育水平。通过案例分析,选择几所寄宿制高职类院校进行调查问卷与访谈,可以更好掌握现阶段寄宿制高职类院校学生实际情况。通过对问题及成因的分析,可以优化与完善措施,目的是为了可以实现寄宿制高职院校相关安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一、高职院校寄宿制环境的学生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1.领导认识与观念存在滞后性

在高职院校的寄宿制环境中,校领导为保障校园安全的关键负责人,是安全教育开展的方向标。通过调查了解可知现阶段高职寄宿制院校领导对校园安全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尽管经常通过会议进行讨论,但实际落实情况还存在一定差距。在调查中了解到部分小领导认为无论应用怎样的安全教育手段只要保证校园“相安无事”就好,这种管理方法使得安全教育效果较快、直接,对学生的教育形式为“管教”,以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规范管理为主。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寄宿制环境下的领导认为开展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付教育部门的检查,其实际效果微乎其微。缺乏对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直接影响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即使偶遇安全培训活动,大多也是流于形式,其安全教育效果较差,相关安全教育措施无法有效开展。

2.安全教育制度不完善

寄宿制高职院校中的安全教育制度缺乏一定的完善性,以安全教育培训制度与安全教育监督制度来看。安全教育培训制度是提高安全教育效果的重要保障,但在高职院校中对教师的培训大多较为零散,缺乏规范的制度管理。寄宿制高职院校中大多数的安全教育培训人员为校领导,在进行安全教育内容开展过程中缺乏专业性,达不到教育目的。另外,寄宿制院校中的安全教育监督制度也不完善,通过调查了解到超过90%的教师认为学校没有安全教育惩罚制度,即学校的问责制度、过错追究制度都不健全,这直接影响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3.寄宿制环境教师安全教育水平不够

在寄宿制高职院校中开展安全教育工作的主体人员为班主任,对学生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最高,但其专业性不够,在对安全事故处理时缺乏专业知识与客观处理能力。班主任兼职安全教育教师,缺乏专业安全教育培训,对安全教育方法、安全教育技能等掌握不够,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只是注重表面,其本质上的安全防范不足,造成安全教育表面化严重,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寄宿制环境的学生安全教育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中的安全稳定建设属于长期性的工作。寄宿制发展阶段,学生的安全教育需要从结构及内容上更加完善,因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调整观念,深入学习

1.从认知方面提升水平

校方应提高认知,充分开展安全教育工作,认真落实好对学生安全的各项工作,这也是素质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寄宿制安全教育开展不应当是形式上的,需要从基础做起,认真落实。相关领导需扭转错误观念,提高对安全教育意义的理解。

2.转变思路,消除误区

学校应转变对寄宿制安全教育地位及作用的理解,切实开展有效工作,提高办学效率。只有加强安全教育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维护好工作。除此之外,安全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属于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安全教育也不单纯是对安全防范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样也十分看重学生安全实践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需提高认识,充分协调知识教育与安全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完善机制,改善环境

高职院校中各项工作开展需结合教育部文件精神,结合学生特殊性加以完善。只有采取合理、科学的机制制度进行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条不紊,因此需要从几个方面对制度进行完善:

1.安全教育计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制定计划,工作才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才可以对工作进度及工作量进行考察,可以规避工作盲目开展。学校安全教育中需制定科学完善的计划,不断改善计划的可行性与操作性。因为计划的制定与实质都由领导以及行政人员决定,因此,计划与制度的层次与水平受到领导层专业水平影响。为了确保计划的合理与科学性,就需要在专业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更多征求专业人士的意见。因此,寄宿制高职院校方面应当由安全教育专家们共同参与,通过讨论的方式获得。

2.与时俱进,丰富内容

实验实训部分应当加强,其可以更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属于校外实习之前的准备工作。学生实训也应当与实践工作一样严格要求,完善校企之间的合作模式与沟通机制,促使学校实训与校外实习之间的连贯性与一致性。除此之外,利用网络环境开展教育工作,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互动性优势,通过网络阵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

(三)师资队伍水平提升

1.师资选拔专业化

寄宿制高职院校需建立职业化准入机制,对教师专业审核的指标要提高,结合专业标砖任用合格教师。一方面,安全教育教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知识储备也应当均衡且丰富。同时需掌握教育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管理与教育方法。更应当具备实践经验,不断提升教育活动的生动性及实操性。另一方面,心理咨询辅导教师同样需具备合格专业技能,在责任心、爱心以及能力方面都应当更加优秀。后勤及行政方面工作人员也需具备良好责任与道德水平。

2.教师安全教育培训

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及学校需完善教师队伍建设。需从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教师安全教育培训。教师的安全教育观念及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效果。因此,需不断培养教师学习能力,提高自身修养,以便可以更好适应工作。高职院校中安全教育教师有别于类别教师,因为责任不同,针对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也应当从层次及针对性方面进行考量,形成教师培训的考核系统。第二,形成制度化培训。通过培训可以很好提升教师的水平,同时也是更好激励教师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中寄宿制学生安全教育可以改善安全事故及隐患发生。加强培训工作开展,不断提升教师安全能力,可以通过教研活动及课题研究的方式完成。

综上所述,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校园安全教育更加成为了研究热点。寄宿制属于学校安全教育中的核心,这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但是,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不足,因此,研究空间较大,本研究也只是对此类问题的尝试。高职院校中寄宿制问题研究工作需要不断深化,针对性以及实效性也应当进一步提升,只有不断努力完善才能够真正将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新的高度上来。

作者:张明辉 单位: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陈鹏涛.新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36-38.

[2]陈鹏涛.新媒体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研究[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5:33-35.

[3]张文博.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及安全教育对策[J].中国市场,2015,44:169-170.

[4]崔德明.高职院校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06:115-116.

[5]李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J].教育与职业,2009,12:154-156.

安全素质教育范文7

关键词:民航院校;职业素质;创新实践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时期民航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了强化科教和人才支撑的重要性,为建设民航强国指明了方向。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构想,人才队伍是关键,民航院校肩负培养民航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效如何,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进而对民航行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产生影响。因此,为保障民航行业的持续安全和快速发展,民航院校以民航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职业素质教育体系,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1明确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任何一所民航院校均应根据中国民航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时因地制定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这个目标要经过科学的论证,并能够体现本校的特点和教育资源的优势,即体现可行性和独创性,才能有效推动职业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民航业的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一定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继续学习和岗位适应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明确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目标,有利于提升民航院校内涵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对满足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的需要,满足民航及区域经济建设特有专业人才需求,为建设民航强国提供人才支撑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民航院校应本着“育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理念,以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为先导,以科学文化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素质为核心,以职业发展素质为拓展,以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为保障,通过有效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使毕业生成为符合民航行业标准的准职业人,这就是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目标。

2构建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2012年7月8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强化科教和人才支撑”的措施和“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强化民航院校行业特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民航人才,推进民航强国建设,为建立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提供人才支撑是民航院校神圣而光荣的使命。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通过构建民航职业素质教育的理论课程体系、活动实践体系以及保障机制,形成德育为先、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2.1系统规划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将职业素质教育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心理健康课、就业指导课外,学校还开设“当代民航精神”“民航职业道德”“民航强国战略”“民航持续安全理念”“民航行业文化”等课程,开发《民航职业素质培养方案》《民航职业心理素质培养方案》《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实施手册》等配套方案;辅以几十门内容广泛、综合性较强的公共选修课;同时结合民航名家讲坛等专业专题报告,构成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该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对行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及职业道德要求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打下理论基础。

2.2搭建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活动实践平台

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广州志愿者学院、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企业文化实践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心理素质拓展基地为主体,以入学教育、军事训练、参观交流、拓展训练、企业见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为内容,搭建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活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科技人文、职业心理等方面素质,提升学生的社会活动实践能力与服务水平,满足民航各专业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

2.3健全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学校通过构建职业心理素质教育体系、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体系、素质教育工作绩效考评体系、教师队伍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搭建各种宣传平台,健全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使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能顺利进行,让整个教育过程更为清晰,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通过每年举办学生工作专题(案例)研讨会来提升工作队伍的整体理论水平,并以省部级研究课题为核心,相关科研项目为支柱,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发展进程,从而很好地将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更为有效地指导职业素质教育工作。

3设计实施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具体方案

在进行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民航院校应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民航所需人才为宗旨,针对行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开发并实施专业模块式、阶梯层进式、素质板块式的职业素质教育具体方案。

3.1开发并实施民航各专业(群)职业素质培养模块

学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实践,深刻理解和把握行业标准及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以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的技能素质为标准,以学生职业素质养成为抓手,研究、制定并实施针对具体专业(群)的学生培养、教育、管理办法,细化工作标准,全面打造基于行业标准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模式[1]。基于行业标准,依据民航各岗位胜任特征,开发飞行驾驶专业、航行管制专业、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民航运输专业、安全检查专业、空中乘务专业等各专业(群)职业素质培养模块,开发各专业(群)职业素质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分别开展具有专业职业特征的素质教育活动。依托专业(群)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力求教育特色鲜明、行业特色明显,为企业输送符合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在机务维修、安检、空乘、空保等专业(群)分别试行“准机务人”“准军事化”“岗位专业化”等管理模式,使广大学生在文化知识的积淀、积极职业态度的养成、正确做事方法的掌握、团队意识和纪律观念的增强等方面有较大的提高,进而为适应行业企业的专业岗位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凝练并实施阶梯层进式的职业素质教育方案

学校在实施专业模块式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时,针对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凝练并实施阶梯层进式的职业素质教育方案,即大学一年级注重基本职业素质的培养,大学二、三年级注重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大学四年级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每个阶段重点不同,但培养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开发民航各特有专业(群)的职业素质教育方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专业培养定位,按培养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明确各阶段的工作目标、内容和要求。这种阶梯层进式的职业素质教育有效保证了职业素质教育逐层深入、有序培养,实现了职业素质教育的系统化和全程化。

3.3设计并实施素质板块式的职业素质教育体系方案

学校围绕着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职业心理素质、科技与人文素质等五大素质板块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各专业培养方案都针对这五个板块明确具体培养措施。在育人的全过程,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营造具有民航特色的校园育人环境,全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敬业精神、诚信品质、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确保民航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4建设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管理与保障机制

为促进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整体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民航院校应建设科学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管理与保障机制。

4.1形成系统的民航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教育管理架构

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应由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院)长直接领导,包含三个层次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队伍,即管理和职能部门层、辅导员层、学生干部层。管理和职能部门层由学生工作处(部)、院(系)、团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学生资助中心以及宿舍管理中心等职能部门组成,主要从各自分管的领域着手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通过对学生各种组织机构的建设,学校搭建学生的自我管理平台。学生干部机构层包括学生会、宿舍管理工作学生委员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委员会、社团管理机构等,主要工作是协助各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组织、策划和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这一系统而紧密的管理架构能够强化民航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管理动力机制。

4.2采取灵活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管理手段

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应探索实施学生安全日报制度、胸卡制度、心理危机预警和监控制度;飞行、安检、空管等专业准军事化管理制度;学生“成长日志”制度等。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应鼓励各种学生组织机构进行自我管理,大胆创新;要求学生党员干部深入学生群体推动学校各种制度的落实,保障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些管理措施的执行,能够使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运行得以有序发展,形成严谨守纪,积极进取的整体风貌,体现出民航不同岗位人的职业风采。

4.3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考评监督机制

民航院校应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绩效考评体系。推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学生工作考核评估办法》《辅导员管理考核办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条例》和《优良学风班评比办法》等制度。为保障考评监督机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民航院校应在校外政府职能部门、行业、企业中聘请技术骨干、专家等作为兼职导师,组建各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控。

5营造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文化环境

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事业成败,而决定队伍素质的是文化[2],建设民航强国,要靠民航人才队伍,要以先进文化为统领。当前,民航业正在大力弘扬和践行当代民航精神,行业精神文化氛围浓厚。因此,民航院校应随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和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通过合作与交流,将校企文化深度融通,育民航精神、行业文化于校园文化之中,彰显行业特征明显、专业特点突出、国际特色鲜明的民航校园文化特色。

5.1校园文化应凸显民航行业文化特色

民航文化是维系民航安全以及高品质运行的关键影响因素,校园文化必须根植于民航行业文化,必须与民航企业文化深度融通,必须努力影响和引领民航文化。民航业以航空运输为主业,这种航空运输方式决定了所有从业人员务必时刻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务必时刻给旅客和货物提供优质的服务,务必时刻牢记人(飞机)与人(货)之间的和谐相处。民航院校为了培养学生“持续安全、优质服务、和谐民航”的行业意识,把以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和谐文化为内核的民航文化、精神品格内化为学生的良好民航职业素质,要将这种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是校内实训充分模拟民航企业的生产现场,严格按照安全管理要求和行业服务标准来进行;校外实习让学生直接到民航企业的相关岗位上,熟悉实际安全操作规程和操作流程并提升服务水平。

5.2校园文化应体现民航专业文化特点

民航院校应研究学校不同专业,特别是民航特有专业形成的文化,用专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使学生成为民航特有专业的准职业人。为了使学生成为民航特有专业的准职业人,学校应按照民航生产单位对飞行员、管制员、机务员、安检员、乘务员等专业人员的要求来培养学生。机务专业学生统一佩戴胸卡,穿着实训工服,恪守“敬业爱岗、诚信务实、遵章守纪、认真负责、严谨规范、精益求精、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机务作风。飞行、管制、安检、乘务专业学生实行准军事化管理,规范穿着制服,外化于形、内化于心,养成基于行业标准的职业形象、职业心理、职业能力、职业思维、职业交往与职业习惯。

5.3校园文化应突出行业国际化特征

民航业是国际化行业,民航院校要通过国际合作、引进留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等,营造国际化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具备国际化视野,成为国际化人才;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境外和国外就业;在众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提升民航院校学生特有的良好国际文化素质和国际沟通能力,充分体现多元、包容、合作、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

6打造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教师团队

民航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成效如何,师资队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是关键。民航院校应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按照“以学习追求知识,以知识提升能力,以能力促进工作,以工作创造业绩”的思路,以“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按“政治坚定、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要求,打造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教师团队[3]。

6.1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智囊团”

民航院校应以专业为单位,聘请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教学督导、辅导员等组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形成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智囊团”,为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提供决策指导;激励专业课教师参与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健全专任教师(含民航专业、思政、人文、体育等)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的考评机制。

6.2培养职业素质教育专项领域的专家

民航院校应努力发掘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队伍中具备某项素质教育领域专长的人才,并进行专家化培养,使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职业技能素质教育、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科技与人文素质教育、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组织策划、困难资助、突发事件应对等工作领域的一批行家能手脱颖而出,使之成为“政治工作师、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学业指导师、生活指导师、专业指导师、行为训练师、活动策划师”,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各个领域中不断创造新的工作业绩。

6.3鼓励教师从事职业素质教育改革与学术研究

民航院校在大力推进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同时应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工作,以各种改革尝试、学术研究促进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水平不断提升。应根据本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目标,制订鼓励教师进行职业素质改革与教学研究的政策与措施,以此进一步促进职业素质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激发教师从事职业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工作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吴万敏.行业标准与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0-291.

[2]李飞龙.安全文化与实施:从“安”到“全”[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10.

安全素质教育范文8

摘要:

茶道和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之间联系密切,学习茶道知识,能够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淬炼学生的人格品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本文从目前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探讨了茶文化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有效实现路径做了初步探讨,旨在为现代茶文化教育学科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

茶道;素质教育;作用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的培养问题一直是重点研究问题,而对其的素质教育则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如何使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文化冲击下仍能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学习茶文化知识,品悟茶道精神,可以深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进行。

1我国开展茶文化教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由于茶中蕴含着无私奉献、勤慎坚韧、平和超然等精神,学习茶艺知识的人,近年来不断增多,许多高校也开始逐步开设茶文化有关专业、设置了有关茶道的课程体系,此外,教育工作者们还积极尝试将教学管理与茶文化相结合,以有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目前还是存在着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

1.1我国的茶文化是体现了儒、释、道等丰富精神的传统文化精髓,要想使学生正确领悟其中的精髓,必须要避免纸上谈兵、教条灌输,而具体的方法创新问题则尚未有科学完备的解决系统。

1.2茶文化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大都侧重于教授茶文化的历史或茶艺方法,而缺少与时代紧密结合的知识。

1.3茶文化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而这既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茶艺,也使教学过程枯燥无聊,调动不起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4现今的茶文化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是由于茶道素质教育的专业模式还未形成规范,对其素质教育作用理解并不深入全面。由此可见,对茶道的素质教育作用做出详尽探讨,并形成有效实施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

2茶文化在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可以怡情、可以修身、可以明志的茶道精神对学生素质教育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以下即茶道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归类:

2.1激发爱国热情,弘扬民族文化

茶不仅仅是农学家们研究的物,茶还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者,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分支。起源于中国的茶和茶道,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并且自古以来就为其他国家所借鉴。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接受西方现代文化,而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作为茶叶原产地的中国,虽然拥有着丰富的茶文化精髓思想,但在现代,中国茶道却渐渐被我们遗忘。在大学生教育中引入茶文化教育,引领学生了解茶道知识,品悟茶道精神,能够使学生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同时不断增强爱国心和民族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价值观念。

2.2提高艺术修养,增加人生品悟

自古品茗似佳人,仅仅是一缕绿色,便能给人带来精神的享受。在我国古代,茶是一种大众饮品,茶文化是一种普及文化。在泡茶步骤、茶具设计、品茶环境等方面均有详尽要求,这其中囊括了种种礼仪、修养的艺术文化。而茶道精神更是融合了儒、释、道的文化精髓,蕴含着深刻的古代中国哲学道理,可以使人修身养性、舒展情怀、淬炼品行,而这些都是现代大学生需要品悟、学习的,必须深入理解并掌握的。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坚韧、果敢、乐观、奉献等的基本素质都是能够在茶道当中体现的。当今时代物欲横流,很多人早已忘记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奋斗,这时,一泓清香的香茶或许可以使得我们被污浊的思想得到再次升华。

2.3丰富知识结构,理论联系实践

根植于华夏传统文化的茶文化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学科领域也十分广泛,在政治、文化、宗教、经济、社会、哲学等领域均有涉及,由此引发的诸如《茶经》等的著作也非常之多。如今的茶文化已然登上了国际舞台,并且仍在不断发展,而当前社会正需要拥有多元知识积累的全方面复合型人才,因此,学习茶道知识,能够使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我们要重视茶文化教育的实践环节。理论必须要联系实践才能够得到验证和丰富发展,有所建树的伟大人物一定不是只会纸上谈兵的。要知道,《茶经》这部巨作的问世正是由于陆羽在潜心研究的同时跋山涉水、亲自实践努力的结果。因此,必须要摆脱我国重理论忽视实践环节的弊端,要多举办茶道竞赛、创新项目、茶艺表演、学生演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

2.4正确树立“三观”,开拓自身眼界

茶文化的研究者倡导的是茶中蕴含的平和喜乐、勤俭奉献的精神。茶有茶德———廉、美、和、静,茶德重的是精神的锤炼,心灵的洗涤。目前信息社会,面对大量信息的冲击,很多学生开始茫然浮躁,甚至是开始被诸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漠视等错误思想所洗脑,这时若能正确利用茶道文化,便可使大学生们能在繁杂的社会保持一颗淡然宁静的心,坚定自己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在树立了正确的“三观”之后,在了解了中华文化的比大精神之后,便能够真正开拓自己的视野,品悟到人生的独到魅力,学会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立足点,而不仅仅是拘泥于眼前的一片狭窄天空、方寸土地。

2.5树立正确校风,加强文明建设

校园是座美丽的象牙塔,同时更是学生真正迈入社会大染坊前的过渡期,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就必须要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树立积极向上的校风,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正如前文所述,茶道中蕴含着丰富的积极思想和精神,如若校风中有茶文化中所蕴含的宁静致远、坚韧勤慎的氛围,如若学生可以学习茶道知识,参加和举办丰富的茶文化活动,那么不仅学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等得到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有效提高。长此以往,校园暴力事件、大学生参与黄赌毒的现象、信仰缺失、诚信危机等等不良现象都会逐渐减少,校园文明建设会不断加强。

3高校茶道教学模式及有效路径分析

茶道教育确实在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且广泛的作用,但是目前茶文化的素质教育功能的发挥效果并不显著,这就需要我们对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对实施路径进行分析。

3.1高校茶道教学模式

第一,茶道教学要分层次,由浅及深。由于茶文化内涵过于繁杂,初学者很难一次性把握其中的精华,因此,教学过程必须要科学合理,将其中的哲学精髓分层次讲授,并做到因材施教,切忌急功近利,填鸭式灌输。第二,茶道教学要适当增设课程量,尤其是实践环节。目前的茶道课程大多是涉及茶史、茶文化等传统课程,未能很好的将传统茶道和现实结合起来,这就要求高校适当增设相关的实践课程和活动,使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理论的同时,亲自动手采茶、制茶,并在其中加入自己的创新,可以真正切身体验茶艺,接触到实用性知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茶道教学要引经据典,灵活变换教学方式。为了避免茶文化学习过程出现枯燥无聊的情况,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可以适当引用与茶有关的典故、诗词、名人轶事等,使茶道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使得学生们能在轻松的环境中陶冶情怀、丰富知识。

3.2茶文化的有效措施探究

了解了茶道的素质教育作用,分析了茶道教学应有的科学模式,就要在此基础上对具体路径进行探讨。首先,要增设相关选修课程。茶文化能够有效对大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各大高校要增设茶文化相关选修课程,抑或开设茶道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经由专门的老师教授讲解,更能增加茶道文化的教育作用。课程课涉及茶史、茶经济、茶文化等不同方面,可采取多媒体教学、网络授课、教师茶艺表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知识体系,更能够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学生“三观”得以塑造。其次,要举办多种活动,多渠道宣传茶道。可以在图书馆增设茶文化专区,可以在校园广播中宣传茶文化故事,可以举办茶道讲座,组织相关辩论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组织茶道社团,广泛招募社员…

总之,要利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宣传路径,使广大学生都接触到茶道文化,并从中品悟精髓思想,收纳到自身的知识和价值体系当中。最后,要与不同专业相结合。茶道可以和许多专业相结合,例如文学专业可以探讨茶文学,如《茶经》,如各种与茶有关的诗词歌赋;哲学专业可以以茶道中蕴含的哲理入手,引经据典;经济专业可以学习茶经济,以此为例讲授经济学理论;外语专业可以开设茶名翻译课程,等等。这样可以在更好帮助学生有效为就业做准备的同时,主动使其吸收茶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华。结语茶道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在急需加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普及茶道教育对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进行有重要作用。高校开设茶道课程,重视茶道宣传,能够让大学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健康积极灵魂,使其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作者:王晓惠 单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列部

参考文献

[1]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茶文化教学中素质教育实施的途径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0(35):20-22.

[2]吴华,冯小琴.茶文化与素质教育[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79-80.

[3]朱海燕,萧力争,刘仲华等.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154-156.

[4]高旭晖,张子强,刘桂华.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培养[J].中国茶叶加工,2003(2):36-38.

[5]孙勇.论茶文化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福建茶叶,2016(1):172-173.

第二篇:高校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分析

摘要:

针对大学生所面临安全问题日趋复杂化、多样化这一严峻形势,采用问卷法对大学生安全素质水平和安全素质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应在今后高校安全教育中加强针对性,丰富教育形式,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安全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安全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安全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合理的安全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服务社会、建设祖国提供有力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事物、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大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也日趋复杂化、多样化。面对这一情况,传统的高校安全素质教育方式、手段已很难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需要根据新问题、新矛盾积极做出调整,使其更具针对性,更有实效性。为了解大学生安全素质水平和高校安全教育现状,我们深入高校大学生中间,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问题并探究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

1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

问卷内容由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城镇户口)、被调查者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水平、安全技能水平和接受安全教育情况四个主要部分组成。采用纸质问卷和网络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出纸质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6分,其中有效问卷279份,网络问卷调查回收有效调查结果99份,有效问卷总数量为378份。调查中,“你对在校期间的安全问题关注吗”一题,仅有7人选择“从不关注”,选择“十分关注”和“偶尔关注”的分别为168人和203人。“外出时,你会检查宿舍门窗是否锁好吗”一题,290人选择“每次都检查”,80人选择“偶尔检查”,仅有8人选择“从不检查”。“对于来历不明的中奖电话或网络链接,你如何处理”一题,仅有3人选择“发财的机会来了,赶紧打开查看”。对于其他问题,只有1.9%的被调查者在财物被盗后选择“自认倒霉”,6.1%的被调查者在使用完电脑或其他电器后“从不拔下电源插头”,4.2%的被调查者在没有人行横道的路段过马路会“抓紧时间跑过去”,3.2%的被调查者独自外出时“从不向亲友告知去向”,1.3%的被调查者在人员密集场所“从不留意自己的财物”。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被调查大学生中严重的安全意识缺失行为较少,多数具备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在调查中,“你了解安全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什么”,选择“学校的宣传教育”者最多,有325人,选择“网络、电视等媒体”的略少,但也达到248人,选择这两个选项的人数远高于其他选项。由此可见,学校的宣传教育仍是学生获取安全知识、培养安全意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而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开始更多地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获取安全相关知识。在调查中,283人每学期都参加学校的安全教育,76人仅在入学时参加过安全教育,只有19人从未参加过安全教育。这表明,高校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十分关注,安全教育工作比较到位。

2安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大学生安全技能水平较低

在调查中,虽然340名被调查者都表示了解灭火器的使用方法,但其中只有91人进行过实际操作。这说明大学生安全知识水平和安全技能水平发展不协调,缺乏安全技能和应急逃生能力方面的培训。这是由于受到场地、资金等多方面因素限制所造成的,这会形成一旦发生突发安全状况,大学生难以将所学安全知识应用到自救逃生中去,使安全教育所应该产生的实际作用微乎其微。[1]

2.2高校安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调查显示,高校的安全教育形式以主题班会和安全知识讲座为主的,所选人数分别为347人和270人,而安全演习和安全知识竞赛分别只有127人和59人选择。这说明高校的安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且知识讲座和主题班会两种主要教育形式更注重安全知识的灌输,从而弱化了技能的培养。调查中,最容易被接受的安全教育形式是安全演习,超过半数受调查者选择了此选项。这是因为安全演习这种形式更贴近实际,参与性更强,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去学习、去练习,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使他们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技能,对学生安全素质的提升是全方位的。然而,对比目前高校主要的安全教育形式,安全演习却恰恰是最欠缺和亟待加强的。

2.3大学生主动安全意识较差

调查显示,仅有61人选择通过自己搜集的方式主动获取安全知识和技能,多数被调查者都依靠被动的接受安全教育,这说明大学生的主动安全意识较差,这是由于校园中相对宽松、安逸的环境造成的。然而,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仅仅靠被动地接受安全教育是远远不够的[2],必须不断强化锻炼其主动安全意识,完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3]的转变。

2.4安全教育所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的提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更加复杂、多样和易发[4],其中网络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调查显示,对于身边最常见的安全问题的选择中,选择网络安全问题的多达203人,排在第一位。而对于传统的安全问题,如交通事故、意外伤害、打架斗殴和财物被盗,也有较多的人选择,分别为159人、118人、115人和110人。由此可见,新的安全问题凸显出来,旧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整体安全形势变得愈发复杂多变。

3对策与建议

3.1注重高校安全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要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技能水平和应急逃生能力,使大学生综合安全素质得到改善,就必须先改变现有的较为单一的高校安全教育形式,转而采取更易被学生接受、更为丰富多样的手段进行安全教育。在安全教育过程中应在现有条件下克服困难,多组织类似于安全演习这种实用高效的安全教育活动,锻炼学生的安全技能和逃生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安全素质;同时辅以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墙报展览等安全教育形式,加强学生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结合情景演出、座谈交流、现身说法等安全教育形式,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水平和安全防范经验。要改变固有的说教为主、实践为辅的安全教育结构,增加实践环节,部分有需要、有条件的专业还可以开设专门的安全实践、实习课程。另外,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者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和情感问题,减少心里安全问题的发生。

3.2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安全意识发展

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应注重引导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安全意识水平。只有自主安全意识提高了,大学生才会主动去想要保证自身和周围的人的安全,才会主动去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把安全当成本能的渴望,实现自身安全素质的真正提升。大学生这种安全素质的提升是永久性的,不仅能保证其在校期间的安全,更会使他们在今后的事业和人生中受益无穷。主动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无法依靠一次或几次的讲座乃至演习就能成功,更需要的是一种长期的教育和引导。因此,必须把主动安全意识的培养贯穿大学阶段的始终,这就需要教师、辅导员相互配合,将主动安全意识融入到一次次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去[5],通过日积月累的不断努力最终牢牢铭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3.3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

首先,要针对安全问题变化的趋向性,调整安全教育重点。网络安全已成为最主要的安全问题之一,在今后的安全教育过程中,应加大网络安全教育的力度。针对近年来出现的网络诈骗、网络传销、网络贷款等网络安全问题,及时了解学生受影响程度,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性培训,有效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在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在信息传播上的优势,充分利用网络途径,比如在网络相关课程中加设网络安全内容,又或者开设安全教育宣传微信、微博公众号等,以此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其次,要针对校园环境差异,结合本校特点进行安全教育。大学生的绝大部分生活、学习活动都在校园内进行,保证其在校园内的安全,就杜绝了大多数安全问题的发生。然而,在调查中仍有超过1/4的被调查者不清楚校园内各安全通道的位置。因此,安全教育的开展应紧密围绕本校安全环境实际,逐步加大针对学生所在校区吃、住、学、行环境中易发生的安全问题的教育和防范力度。在安全演习、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教育情景剧等环节中,充分利用本校场所,结合校园内的应急逃生装置和相关安全隐患开展实施安全教育,即节约了人力物力,又能极大增强安全教育的实效。

4结论

采取多样的安全教育形式,使大学生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得到全面发展;坚持长期的教育和引导,使大学生逐步建立自主安全意识;通过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将以上对策落到实处,并持之以恒,就可以使高校的安全教育更好地适应错综复杂的安全新形势,发挥出更大、更好的作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潘滋涵 刘涛 吴效楠 崔喜贺 单位: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方怀芒.大学生校园安全问题对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

[2]邓国林.论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苏州大学学报,2005(5):127-129.

[3]毛少田.以人为本抓好安全管理[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1(2):109-110.

[4]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49-52.

[5]李波海,王冠蕾,吴效楠,等.预防和减少大学生安全事故的几点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6):101-104.

第三篇:高校健美操教学人文素质教育分析

摘要:

近年来,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健美操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强身健体的方式,健美操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较好地塑造学生的良好体型,促进学生身体的良好发育。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倡导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在在健美操的教学中,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关键词:

健美操教学;人文素质教育;高校体育

健美操是一种老少皆宜的新兴健身方式,在社会中广受欢迎,拥有很高的普及率,同时也是深受高校师生喜爱的体育教学项目。作为一种新兴的强身健体方式,健美操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身体柔韧性,较好地塑造学生的良好体型,促进学生身体的良好发育,其优势比起传统的体育教学项目是不言而喻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工程的不断推进要求高校在开展健美操教学工作引入人文素质教育[1],也就是把健美操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结合,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健美操教学中。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健美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健美操的同时,在人文素质方面也得到提高。

1在高校开展健美操教学的好处

在高校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把体育教学与学生通常较为感兴趣的形体塑造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并增强其肌肉、韧带、肌腱的弹性,使全身肌肉的力量得到强化,进而能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耐力。此外,高校健美操教学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由于其各套动作之间的连贯性较强,需要学生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充分的协调和配合,因此它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性,使学生的身体协调程度得到有效提高。

2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将单一的体育教学变为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对健美操的学习,全方位提高自己身心诸方面的素质。

2.1避免高校健美操教学沦为走过场

受高中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的部分新生并不重视体育课程,上体育课不认真,高校健美操教学很容易就成为走过场。但如果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就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地认识到高校健美操教学的重要性,认识到高校健美操教学对于塑造他们良好身心的益处,进而认真对待体育课,认真进行高校健美操的学习。

2.2有效促使教师因材施教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高校体育教师并不注意因材施教,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群体在体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来开展教学。如果在高校健美操教学当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就能有效促进教师带着对培养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的高度责任心来开展教学,进一步在真正意义上做到因材施教。

2.3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现代社会对团队精神日益重视。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很少会有机会单打独斗,而是必须进行团队合作。因此,不管个人能力有多强,专业技能再出色,如若缺少团队协作能力,也很难胜任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日常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协调能力的核心在于团结合作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倡导通过提升全体成员的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使无数个弱小的个体组成为一个强大的整体,并朝着同一目标努力前进[2]。而健美操作为一种团体性的体育运动,本身就要求其参与者做到个人服从团体,保持队列及动作的整齐性,并互相配合,互相激励,互相帮扶,使团队共同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这样,如果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有意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进行培养,那么对于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自然是大有裨益的。

2.4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有效践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可以说,健美操是体育和艺术的完美结合,对美感的塑造和对审美价值的挖掘,贯穿在健美操运动的动作、技巧、编排、力量的整个过程当中。美、力、健是构成健美操运动的三大基石。如果在高校健美操教学当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就能深化健美操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功能,让学生在健美操的学习中,同时得到美育,潜移默化地去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并有意识地塑造其正确的美丑观,启发其去正确判断和理解事物的美和丑,提高其对于美和丑的鉴别能力,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5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等院校的一大功能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说,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应该贯穿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并体现在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中。而中国传统的健身观向来提倡既修“身”又修“心”。过去的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心灵上的熏陶,忽略对正确价值观培养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需要。如果在高校健美操教学当中能够行之有效地渗透人文素质教育,那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同时还满足了德育方面的需求,使学生受到了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懂得应当怎样做一个具有高尚精神情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既提高了他们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了他们正确的善恶观,使他们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意识,做到了修“身”和修“心”并举。可以说这是对优良传统文化和传统健身观的有效弘扬。

3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说是高校体育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充分的支持,需要师生双方都更新观念,对高校健美操的教学定位进行正确认识,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模式。

3.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支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资金、政策及资源配置等方面,对高校健美操教学提供充分的支持,才能使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进展顺利。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重视高校健美操教学,加大对高校健美操教学在设施、场地、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为高校健美操教学尽可能地提供最优的资源。

3.2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无论什么课程改革,教师都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环,高校健美操教学也不例外。目前各高校的体育教师,绝大多数还是秉持原有的教学理念,对于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健美操教学模式还不够深入了解,因此,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可以邀请通晓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人士,采取组织学习和专业讲座等方式,进行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专门传授,使他们懂得怎样才能更好地驾驭同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健美操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教学。在教师已经接受新型的教学理念后,就要在教学中贯彻实施。这种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型健美操教学模式,学生在一开始可能会感到不太适应。因此,教师要先对此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充分说明,讲透其重要性,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配合教学。在具体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首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通过小组的学习,让学生在保持队列及动作的整齐性上不断规范。同时,教师要制订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意地引导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激励,互相帮扶,让每个小组当中的所有成员共同朝着统一的目标前进。最后,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样,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团队意识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也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观的培养,通过带领学生体验健美操当中的套路美、形体美和形体美,来开发他们对于审美的理解和鉴赏,启迪他们对美丑的判断,培养和提升其审美能力。另外,在教学中也要有意地渗透德育。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3]。所以,教师要在在高校健美操的教学中,有意地渗透德育,把健美操的教学看作是为学生塑造良好道德品质的土壤。具体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体育精神和人文情怀,比如可以将中国传统的提倡既修“身”又修“心”的健身观有意识地传授给学生等。

总而言之,现代化的教学理念不光强调知识的习得,更通过主张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高校健美操教学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体育教学项目,又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所以要通过高校健美操教学,在提升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耐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要求教师要及时地更新观念,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顺应全新的教学理念,驾驭全新的教学模式,使高校健美操教学得到升华,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而不断奋斗。

作者:梁爽 单位:晋中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延.高校健美操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科技风,2015,(25):132-135.

[2]徐?.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渗透[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106-109.

[3]郑红芳.浅谈德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3,(8):57-60.

第四篇:高校英语教学人文素质教育途径

摘要:

学生人格的形成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语的学习过程也促进了人生修养境界的提高。学习英语的过程不仅能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更有助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和创新性思维的形成,还能够进一步帮助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更是希望利用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关于人生道路、社会的思考,旨在提高高校学生整体人文素质的前提下,有效实现英语教学。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英语教学

1人文素质教育与高校英语教学

1.1人文素质教育的涵义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人文精神的一种长期过程。人文精神包含思想、情感和精神世界等方面,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追求,同时对内形成自我约束力来实现人格的升华。

1.2高校英语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之一就是在语言教学中能够有效深入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这也进一步指导了英语教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以传授语言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交际能力,最终实现人文素质的有效提高。西方的经典人文主义对外语学习的内涵进行了明确阐释,即基于优美、雅致的名家经典名著的广泛阅读与背诵,有效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与人文素质修养。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蕴含着大量人文精神,这对于学生道德的塑造提供了优秀、充分的示范内容,使学生在语言能力得到提高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情操的培养,发挥出高校英语教育的个性化发展,旨在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最高层次,即先进的科技信息同高尚人文精神的共同发展。作为大学中的基础课程,英语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输入多元文化,使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知识,丰富人文素养水平;第二,提高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众所周知,语言同文化水乳交融。任何语言的形成都离不开该语言使用国的民族、国家的文化、历史等因素。充分领悟与理解了语言文化内容,在加大学生关于语言意义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减少语言误用现象,有效实现与国外交流。

2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高校英语教学的有效组成部分之一就是人文素质教育,但目前我国部分英语人文素质教育尚且没有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这就难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难以适应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我国的外语教育存在盲目引进西方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现象,忽视了我国学习外语的文化环境与进行外语学习的优良传统,片面重视技能、听说能力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英语课堂中仅仅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这都构成了高校英语教学中进行人文素质培养的重大障碍,限制了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此外,受应试教育以及盲目遵循西方外语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落后。英语被看成为一门知识性学科,注重语法、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交际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交际能力较差,这是我国应试教育遗留的弊端。

3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高校英语教学实施路径

3.1确立教师的主导性及学生的主体性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教师一言堂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保持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本身作为传道者,自身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足,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不管是在专业知识方面还是道德素质方面,都必须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榜样,并关注学生的成长。作为学生而言,首先应该从情感上尊重教师,按照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自主安排学习,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其次对不懂的知识点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展开讨论,并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抛砖引玉打开话题,引导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教师自己也参与其中,做好讨论的记录;最后听取不同学生的讨论结果,然后教师再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和分享,进行查漏补缺。

3.2注重英语教学的实用性

高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高校的英语教学,与实施高校全面素质教育关系重大。而当前改革的目标是修正以应试英语为主干的英语教学内容,增加西方国家相关文化、风俗教学,为终身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以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放弃注入式的陈旧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愉悦性教学模式,以便开展多渠道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贯彻好素质教育。因此,高校英语在教学的环节中应重视以实用为主,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从事的英语锻炼活动尽量适应将来的职业和社会环境的特点,使其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各个不同情况下都能采用正确方法保证英语水平,为其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提供有效保证。

3.3改革高校英语课程设置,改革英语教学方法

首先,目前高校英语课教学内容及教学学时根本就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英语锻炼的目标只是想着达标和考试,这样的思维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对于现代社会创新人才的培养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其次,高校英语教学方法一直都比较单一,缺乏生机,使大学生的个性难以发展,使大学生创新精神难以尝试。所以必须改革高校英语教学方法,打破陈旧框架的约束,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营造出轻松欢乐的英语学习氛围,有效调动大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师生动态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培养学生的终身英语意识打好基础,同时为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4结语

在深化大学英语改革的今天,高校英语教学也是传扬民族精华、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过程中还应该统筹学生思想道德涵养的进步,让学生在知道并尊敬国外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更好地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构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大学英语课程应当有效地与其他学科发生联动,建造一支训练有素的教师队伍,为人文素养教学提供更强的动力。

作者:穆瑛 单位: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学工具与素质之争的意义[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

[2]张绍杰.全球化背景下的外语教学———行动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1).

[3]汪国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素质教育质量[J].外语学刊,2009,(5).

[4]刘继华,王文斌.高校外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弱化与强化[J].中国外语,2008,(5).

[5]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

[6]王立群.试论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7]顾宝珠,史爱华,廉勇,刘海斌.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第五篇: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摘要:

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学习态度,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风格、良好的人文主义思想和严密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本文将浅谈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在数学系列课程中的渗透方案,希望能为高校数学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数学系列课程;渗透

一、引言

人文素质教育充满了人文色彩和美学色彩,该项教育具有四大功能,即教育功能、影响功能、培养功能和塑造功能。大学数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精神和崇高的数学素养。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修养和品德修养。

二、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数学教育的内涵

人文素质教育属于一种有意识的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和塑造学生的教学活动,开展该项教育活动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人文精神,净化学生的思想。大学数学教育具有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潜能等特点,其主要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精神和崇高的数学素养。教师在开展大学数学教育活动时可以依据数学教育特点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来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新实践能力,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人文素质融入大学数学中的理论提出

人文素质教育和大学数学课程教育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大学数学教学工作中融合人文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学数学教育效果,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另外,大学数学教育工作可以反作用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执行数学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学生严谨、高尚的作风和艰苦奋斗思想,有助于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四、如何在大学数学中渗透人文素质

第一,借助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教师在开展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打造活泼、有趣的数学课堂,用中国著名数学家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以及德国数学王子高斯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其次,教师可以升华教学层次,将人文素质渗透到数学知识体系中,像解析数论、微积分、最小平方法等,引导学生刻苦钻研数学知识,树立崇高的理想,为创建辉煌的数学事业而奋斗。另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一切学习工具中探索为人之本,例如告诉学生圆规之所以能画出完满的圆圈和各种美丽的组合花瓣,是因为支点坚定,做人也应该坚守原则,具有坚韧、正直、不动摇的品质,或者告诉学生橡皮为了修改错误而磨平了自己所有的棱角,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刻苦、勤奋的精神和灵活的应变能力。第二,挖掘数学教材的美学因素。教师应注意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美学色彩,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学资源,像黄金分割、函数图像以及各种几何图形,在数学课堂中施以美育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制作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在欣赏教学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与呵护。第三,发挥数学教学工作的德育功能。教师在开展大学数学教学工作时要注意挖掘德育因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进行计数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遵守运算规律,认真完成每一道习题,教师可以为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告诉学生计数运算类似于去商店买东西,如果计算错误就等于算错了钱,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不符合节俭的传统美德,因此,要认真对待计算题,形成严谨的作风。此外,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品质,在此阶段,教师应意识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不仅是学生个人的,而且是社会的,既有特殊性,又蕴含着普遍性,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模拟演练“棋盘上的米粒”或者代表祖国参加国际数学竞赛,也可以指导学生用各种几何图形绘制社会主义模拟建筑和其他装备,参加数学合作学习小组,积极融入班集体,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严谨的作风,树立荣誉感和爱国思想,崇尚科学,增强团结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运算、假设、论证、分析的过程中形成数学道德规范,培养探索精神,勇于创新和质疑,不断开发自身的智力因素,养成良好的学习作风。第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成功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教师理应精心构建和谐、友好、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想法和意见,为学生树立高尚的榜样,将全部的工作热情应用于数学教育工作中,不断研究各种数学问题,带动学生努力学习数学,形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学数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风格和良好的人文主义思想。教师在开展大学数学教育工作时应汲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挖掘数学教材的美学因素,培养学生健康、高雅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工作的德育功能。而且,教师应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和数学教育的双向发展。

作者:邰志艳 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熊妍茜,张辉蓉.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在数学系列课程中的渗透途径探析——基于《艺术与数学》的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15(35).

[2]陈冠辉.加强学生德育意识培养是提高德育效果的根源[J].中华少年,2012(19).

第六篇:高校体育教学素质教育运用

摘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高校教育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在人才战略储备方面有着更高的目标。为了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将素质教育运用到高校体育的教育教学中。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在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很多缺失之处,比如过于注重体育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与品德教育,在教学方式方面缺乏紧随时代的创新,很多教师对于体育教育中的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也不够。本研究对素质教育在目前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对素质教育的教学应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学

前言:

目前很多高校在体育教育教学方面仍有许多不足,很多高校在制定体育教学方案的时候出现了重视技能而轻视学生素质的问题,教师对于素质教育的认识与应用策略的了解也不够,这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且阻碍学生体育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将素质教育与技能水平教育相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与意识、强化学生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1高校体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现状

1.1过于注重技能训练:

由于教育部对大学生体能的要求,当下很多高校非常注重对学生各种体能测试与锻炼,而忽视了体育的德育教育方面的培养。很多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去锻炼,忽视了体育锻炼中对个人身心健康的锻炼与个人品格的培养,没有很好的发挥体育课程的特点,即同时锻炼身体素质与提高精神风貌。体育教学基本的原始功能是强健身体,但是仅仅达成这一目标是不够的,为了符合社会要求与人才培养的实际所需,应该不仅注重学生的技能能力训练,也要强化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层次。

1.2人文素质教育缺失:

现代的体育教育教学就是要将学生的情感、观念、个性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人文素质教育来说,其核心就是对人文精神和人文知识的培养与提高。而在体育教学中,要将人文素质很好的融入体育课程。目前的高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体育精神人文教育的缺失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强健,但在品德方面却存在着问题,很多运动员出现了使用兴奋剂等违反体育精神的行为,这就是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缺失导致的结果。人文教育缺失,则不利于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形成健康的人格,无法跟上主流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不利于我国体育教育与文化教育的发展。

1.3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的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计划缺乏科学性等问题,对于学生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很不利。高校并没有对学生的运动精神与体育思想进行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没有令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去积极学习体育课程,导致了很多学生注重技能训练而忽视体育运动精神方面的提升,最终容易失去对体育课程方面的兴趣。应该努力令学生提升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形成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使学生具备努力拼搏的体育精神,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与心理素质,使得高校的体育素质教育变得更为科学合理有效。

2提高高校体育中的素质教育水平的措施

2.1提升体育教师素质: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对学生的身心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体育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也决定着学生素质与能力水平的上限,体育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意识与教学能力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发展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让体育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素质教育的内容和价值,重视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1]。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传统观念,树立新型的素质教育教学思想,将素质教育添加到教学大纲中,注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尽力提升自身的教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学科交叉方面有着专业训练,在人文教育与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专业培训,才能将素质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

2.2着重加强学生品德与心理教育: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品德教育,同时注意对学生心理的把握与引导,充分运用体育的教学特点,同时提升学生的体能与身心健康水平,这是当下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必经之路。体育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抗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高校开展体育教学的目标就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同时注重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高校应该着手完善学生的体育精神与人格的塑造,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技能教育,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我国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才要求来完善教学目标,将德育纳入其中,解决目前有些大学生出现的高能力而低素质的问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能力与素质并存的高水平人才。

2.3创新教育形式: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死板僵硬的训练计划,很难调动学生的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可以采用创新的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将枯燥的训练计划变更为更具趣味性的课程,提高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兴趣。教师在教学开始前应充分把握教学难点,贯彻教学理念,全力设计教学计划,采用发现教学法、合作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新式教学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更具积极性,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与思考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将体育训练计划变更为游戏的形式。例如,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成士兵去跨越障碍物营救战友,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障碍跑的能力,也令学生更为乐于学习体育课程,同时很好培养了团队合作的能力。

3结语

全面建立落实高校的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相结合,是当下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与基本出发点,能够有效避免当下大学生可能出现的有能而无德的现象的出现,尽力使接下来的数年出现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大学生,为我国高水平人才培养打下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体育教学中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也会与日俱增,教育部门应该努力思考如何引导与教学来培养出一批更高素质与能力的学生,使得大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吕坤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涛.高校素质教育再思考[J].江苏高教.2016(03).

[2]黎玉浓.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

第七篇:高校素质教育文化素质讲坛实践

摘要:

文章通过介绍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实践探索,然后从建设思路、举办形式、品牌效应和配套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思考,具体体现在:挖掘文化内涵,明确建设思路;创新举办形式,开拓广度深度;打造品牌效应,形成系统体系;完善配套制度,养成自觉行为,进一步提升高校素质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文化素质讲坛;素质教育;思考

近20年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素质教育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其中,文化素质讲坛的出现,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讲坛文化,开辟了全新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堂,成为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实阵地和提升素质教育效果的有效渠道。

一、文化素质讲坛的实践探索概述

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设帐讲学”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孔子的“杏坛讲学”。高等院校中的讲坛,与大学课堂教学不同,它是以公共讲座为主,包括论坛、辩论会、报告会等平台或形式[1]。而文化素质讲坛则直接指向提升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特殊功能,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利于师生继承和弘扬大学文化传统,彰显大学文化以学术文化和道德文化为主线的内在特点,利于大学生肩负起社会文化建设的使命。正是因为文化素质讲坛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全国各大高校纷纷设坛开讲,各类文化素质讲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们有的是直接以文化素质的字样命名,如暨南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华南师大的“文化素质大讲坛”等;有的是自创讲坛品牌,从古籍名句中引申命名或依托地域文化、校园历史传承、校园标志性景观或校训等来命名,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学而讲坛”、云南大学的“东陆讲坛”、复旦大学的“星空讲坛”、武汉大学的“弘毅讲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思索讲坛”等。笔者所在的大连工业大学自2012年创办“博慧讲坛”,取意“博采众家之长成就智慧人生”,以“传承文化素养,弘扬时代创新精神”为主线,是面向全校师生推出的文化素质教育讲坛,旨在活跃校园文化氛围,全面推进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博慧讲坛”由学校教务处主办,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学生工作中心承办,内容涵盖社会人生、文学艺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科学文明、创新创业、军事等领域,通过听取国内外高校名师、央视“百家讲坛”学者以及社会名流的精彩讲座,使师生能够在校园里零距离感受名师魅力,分享智慧人生,更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想、提高品味、成人成才搭建了阶梯。

二、文化素质讲坛提升高校素质教育效果的思考

现阶段,文化素质讲坛的开办虽受到师生的普遍关注和广泛欢迎,但据调查显示,一些高校仍存在讲座形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不高、个别讲座遇冷等问题,学生对讲坛需求的肯定与行动懈怠间的矛盾不断升级。随着文化素质讲坛的不断演进,如何引导其健康发展,成为高校通过文化素质讲坛提升高校素质教育效果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挖掘文化内涵,明确建设思路

教育的本质是“立人”而非“育才”。从哲学层面分析,素质教育即是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教育;从教育层面分析,素质教育即是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健全人格,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提高人的实践能力的教育。因此,文化素质教育责无旁贷成为高等院校全面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现如今的高校除了培养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之外,还要兼具文化传承创新功能。高校必须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大文化传承创新力度,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育人作用,推动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2]。厘清教育、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三者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文化素质讲坛的建设思路,即以促进高等教育以“文”化人、推进高校文化育人进程、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提高高校的素质教育水平。

(二)创新举办形式,开拓广度与深度

文化素质讲坛开办至今,其举办形式无非是学者登台演讲,学生席坐听讲,时间一长,即使内容再新颖,演讲者再知名都会造成台下的“审美疲劳”。久而久之,文化素质讲坛也会沦为知识传授的普通课堂,而非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显然,这是与讲坛的建设宗旨相违背的。教育的目标应该由知识的传播、分数的获得转向对人的关注与尊重,如果只是一味地传道,如何做到授业解惑?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素质讲坛既是第一课堂的课外形式,是第二课堂的课上形式,集两个课堂的优势和特点于一身,又是两个课堂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对两个课堂和素质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具有引导性的作用[3]。因此,文化素质讲坛除了在内容上更加多元化,邀请更具时代感的演讲者,拉伸讲坛广度与宽度,使之适合不同兴趣爱好的师生共同参加,更应该创新讲坛举办形式,开拓广度,增加深度,拓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打造品牌效应,形成系统体系

文化素质讲坛品牌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要将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学科核心竞争力、人才培养方向等作为理念支撑,借助多种物化、非物化的舆论宣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讲坛文化的精神和制度,使文化素质讲坛在实践中得到认可和升华[4]。它既要彰显一所大学的文化理念,又要体现大学师生的文化修养。因此,在举办讲坛时,高校要加大讲坛的普及力度,走近学生,构建较为系统的讲坛文化体系,该体系包括与讲坛相关的管理制度、标识、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同时要注重讲坛开讲前的宣传,高校可以通过校园媒体、校园广播等多种手段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另外,高校要注重讲坛周边产品的开发,一次讲坛的结束不是文化传播的终止而应余音绕梁。高校还要重视整理讲坛成果,使讲坛可以将内容记载与思想传播有机结合,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已发行的《学而讲坛:百年名校文化雅集》和云南大学出版的《东陆之声》,这些集册中对往期讲坛的精彩内容、观众反响等都做了详细记录,大连工业大学的“博慧讲坛”会在每一期讲坛结束后制作讲坛纪念册并将现场视频刻成光盘,由此,校园文化的源远流长性得以彰显。总之,优质的高校讲坛重视其自身的延续性,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育人的效果。

(四)完善配套制度,养成自觉行为

客观地讲,当代大学生极度缺乏学习自主性,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良好习惯不足,也缺乏自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的自觉性。所以,高校应采取合理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规范管理。例如:可以将听讲坛取得的学分纳入专业教学计划,或者设置素质拓展创新学分,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然而,硬指标并不能改变讲坛的“自主学习”本质,我们只是创造一种适合学生成长的制度环境,创新对学生的引导和管理机制,最终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学习主动性。此外,高校要逐渐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指定带队教师,建立学生团队,做好宣传、组织、会务等具体工作,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由学生自主来设计选题并组织讲坛,让讲坛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成果,促使学生在活动组织中得到充分锻炼与提升。

三、结语

大学之道在“育人”而非“制器”。然而长久以来,高等教育的工具理性导向制约着价值理性的复苏,进而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本文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以文化素质讲坛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提升高校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生的文化素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作者:张德鑫 房竣 房学军 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光华,王敬群.当前大学讲坛文化构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8):17-19.

[2]杨叔子.素质文化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