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孤岛效应的防治方法

大学出版社孤岛效应的防治方法

 

时下,大学出版社已经基本完成转制,转制后如何适应市场竞争,获得进一步发展,已成为大学社当前的头等大事。由于大学是其出版社的惟一投资方,特别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在信息资源、资金实力和品牌优势等方面与出版集团和中央级出版单位实力相差甚远,这样容易使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形成“孤岛效应”。所谓“孤岛效应”,一般是指某一区域或单位由于其所拥有的资源有限,有被市场逐步边缘化的危险。因此,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要警惕“孤岛效应”的发生。   一、出版社“孤岛效应”的表现和危害   1.生存和发展空间不断被挤压,必将遭遇“丛林法则”   绝大多数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是地方性大学出版社,其出版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够强。大型出版社利用自身比较强大的经营能力和经济实力做后盾,使自己的品牌和知名度越来越高,进而表现为图书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明显。因为这些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较大,同样的图书由其出版后发行量就相对比较大,作者得到的实惠也就相对较多。面对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比如,教材的利润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前期出版成本比较高,定价受限制,特别是基础课教材后续的推广和培训费越来越高,只有大规模投入才能获取较高效益,一般的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却难以承受如此之重负,这就使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有逐步被挤出教材市场的可能。在实际出版业务操作中,笔者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经过一系列策划和营销的努力推向市场的教材,一旦市场反应不错,一些大型出版社就会采取各种手段,如承诺给高稿费、科研费等,说服作者将该书拿到他们社重新出版。如此种种竞争行为使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有效积累变得更加困难。另外,在信息就是生产力的今天,中央级出版社和出版集团一般都是厅级单位,所掌握的上层信息资源相对要多得多。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大学出版社,特别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作为信息资源相对贫乏的竞争者,在图书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不利地位。   2.市场开拓和经营能力不够强,必然遭遇“马太效应”   在市场竞争中广泛存在着“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中小型大学出版社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但由于种种原因,还是缺乏比较全面的市场运作能力和品牌经营理念,因此在图书市场运作能力、基础建设能力、资产运营能力等方面很难与大社、强社相抗衡。随着大学出版社企业化的实现,图书市场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同行间的竞争、潜在对手的竞争、读者的议价能力、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以及分销商的议价能力,也相应地不断增强。对于大型供应商和书店来说,中小型出版社如果没有明显的特色,也就变得可有可无,只是添一些品种而已。基于此,中小型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困难和冲击将有增无减。如对于部分用量大的基础课教材,个别有实力的大型出版社为了将自己的教材打入某些学校,甚至出现了将这些学校已经订购回来的其他出版社的同类教材,通过给相关人员做工作,采取各式各样的手段将这些教材全部自己购买下来,再用自己出版的教材替换上去。此外,当前各省陆续都成立了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这些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以及教育部门为了自身利益或多或少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性政策,外版图书进入本地市场相对比较困难,特别是外版教材进入本地市场就更加困难。如北师大社的中小学教材配套完整、整体质量上佳,但在一些地区也遭遇了围堵,发行量每况愈下。各种不利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得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很难摆脱一些地方出版集团和大社、强社挤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将不断被推向边缘化。   3.人才队伍不够稳定,广泛存在“天花板效应”   表面上看,大学出版社背靠大学容易吸引人才,其实,出版社在学校属于非核心附属单位,长期以来,学校几乎没有给其相应的正式编制,出版社招聘的人才时常遭遇“天花板效应”。如聘任制员工的职称、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学校不管,出版社也无法解决。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虽然已经转制,但还基本承袭了事业化管理的僵化体制,论资排辈的等级观念、薪酬分配的平均主义依然比较严重,一些有才华的员工收入偏低、晋升无望。相形之下,不少人才外流也就不可避免,一些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几乎成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相当一部分青年编辑学习锻炼几年,在考取出版资格证之后,就开始寻找机会到大型出版社发展,现在部分中小型出版社甚至出现“出超”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不公平的过度竞争和一些大型出版社对人才的掠夺和竞争。另外,当前大学出版社的社长还是由学校任命的,绝大多数是由其他部门调入,这就很难形成职业经理人引领出版社发展的局面。如从早期转制的出版社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在转制后由学校调任了新的社长。这些社长一般在学校还兼有教学或其他行政职务,对出版认识还有一个过程,一般至少要一年以上的时间,有的刚熟悉业务却被调走,这使出版社发展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4.缺乏和谐的企业文化,可能遭遇“破窗效应”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基本精神和凝聚力,以及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大学出版社对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一些社领导总是认为出版社每年搞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就是企业文化了,还有的认为企业文化那是大出版社、大集团要考虑的事,自身规模小、员工少,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开展企业文化建设。这就使中小型大学出版社难以形成系统、完善的企业文化制度体系;使员工的思想观念包括出版理念、价值观念和伦理观念难以有效统一,进而使出版社缺乏良好经营理念和工作环境以及开放的沟通氛围;使员工对出版社的认同感也不够强,价值观念与出版社的经营理念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错位,最终会引发企业文化的“破窗效应”,阻碍出版社发展。  #p#分页标题#e# 二、出版社预防“孤岛效应”的对策措施   1.依托学校优势,强化出版特色   大学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是为大学的教学、科研服务。因此,大学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要立足于所在大学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学校的优势学科转化成出版社的出版优势,集中精力策划出版一批具有权威性、学术性、标识性的高质量图书。同时出版社要坚持不懈地将这些优势资源做深做透,做强做大,形成自己的出版特色和品牌优势。大学出版社如果离开其大学的优势学科和强势学科谈思路、谈发展,无异于自断生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发展就是非常成功的例证,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外研社和其他大学出版社发展规模相差无几,但随后该出版社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的外语优势,持续不断地出版了大量高质量的外语学术著作,发展和积累了一大批外语作者资源,不失时机地举全社之力精心打造了多套高质量的大学外语精品教材,从而奠定了其在外语图书出版方面不可撼动的地位。外研社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出版过除外语以外其他方面的图书,这就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将外语图书做多做精,规模做大做强。然而,我们相当一部分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总是认为东方不亮西方亮,盲目扩张,不但出版理工科大学教材、中小学教材,还不忘记出版一些文学图书,战线拉得太长,结果出版方向不明确,整体优势不明显,导致出版的图书和教材很难形成规模协同竞争优势。因此,依托学校优势,强化出版特色,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的有效发展模式。   2.有效开拓外部资源,争取市场发展空间   借助外部资源发展是当前中小型大学出版社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快速发展的新干线。使社会资源形成“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良好竞争局面是出版社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中小型大学出版社,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力量有限,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必须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用他人之长,弥补自身不足,以实现资源和效益最佳化。这样,出版社不但可以分散市场风险,降低成本,缩短出版时间,同时还可以迅速有效地扩大规模,使图书形成规模协同效应,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有效利用原国防科工委“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和专著获资助费达500余万元,促使国防科技类图书在原来的基础上迅速上了一个台阶,形成了规模竞争优势,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在图书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出版社不但要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而且要借助科学的、量化的市场调查来有效分析和运作市场,可以委托一些像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样的图书信息咨询机构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并对调研数据加以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出版社能够准确把握图书市场的预期风险、基本走势和读者需求等要素,进而为出版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出版社也可以与一些民营策划公司和民营书商进行合作,优势互补、借力共赢。如今民营策划公司和民营书商客观上已经成为图书出版和营销的重要力量之一,成为部分出版社在选题策划、市场营销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力量。如《富爸爸,穷爸爸》、《谁动了我的奶酪》等一批畅销书成功的背后都有民营策划公司和民营书商积极运作的身影。此外,中小型出版社还可以借鉴国外出版公司的先进经验,在有效利用图书调查公司的基础上,将书稿的加工、校对、印刷以及储运工作交给外包公司运作,以减轻出版社的成本压力,使出版社能够将主要精力全部投放在前期的选题开发和后期的市场营销服务上,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稳定出版队伍,形成竞争合力   稳定和谐的出版队伍是出版社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创建强有力的竞争型出版人才队伍,首先要以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和谐的企业文化为基础。每个员工都应该有机会发言,能够为出版社的发展献计献策。要提高员工的凝聚力,使出版社的发展理念与员工发展愿望相互统一,实现出版社与员工共同发展。中小型大学出版社一定不要将自己变成出版人才的培养基地,对于人才不但要培养好,而且还要稳得住、用得上,以实现人才的有效利用。同时,在引进人才时还要特别注意和防止“引来女婿气走儿子”的现象发生。在制度上要以公平合理为基础,使员工的利益与出版社的利益挂钩,形成员工和出版社同舟共济和谐良好的关系。出版社不但要创新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创造自己最佳的出版运行体系,而且要使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责任、有义务为出版社的发展尽其所能。要为骨干人才提供和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出版社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要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招聘和配置关系,实行合理的内部岗位轮换机制,这也是解决制约和影响出版社发展的各种矛盾和不和谐因素的有效途径。这样不但有利于防止出版社内部个别人对公共资源的垄断,而且有利于形成公平、适度的竞争机制。   4.强化企业文化,形成良好风尚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主要领导人对于企业的价值及使命的理解,是超越金钱、权利、利益等东西的最终防线,也是企业的核心凝聚力。一个中小型大学出版社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企业文化的构建不能一蹴而就,也不仅仅是领导层的事,要靠全社员工的努力。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正视出版社现状和发展目标,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在深化企业改革的同时培植新型的企业文化,以克服“孤岛效应”的发生。   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论何种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以人为本不是对员工一时一事的关心,而是不但要关心他们的眼前利益,更要关心他们的终身发展,使员工能够对出版社产生向心力,要让员工感觉到出版社的发展和建设与他们是息息相关的。   其次,要强化领导在企业文化形成中的核心作用。成功的领导者不但会利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关注成员的个人目标,洞察其深层基础,而且会充分运用倾听、征询、尊重及个人魅力等能力和技巧,将员工个人发展目标向出版社发展目标转化集合。另外,企业文化也是培养企业共同愿景的基础,企业的共同愿景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和进取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建立共同愿景可以形成出版社的凝聚力,使整个出版社成为和衷共济的坚强集体,为日后的生存和发展提供长久的动力。#p#分页标题#e#   第三,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优秀的企业文化势必有一整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加以保障,什么事都有章可循,奖罚分明。良好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可以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激励每个人开拓进取。同时,也可以在出版社内部形成良好的沟通氛围,有效的沟通可以使大家的思想意识、价值理念、行为方式能得到统一和规范,进而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只有这样,出版社必能从企业文化中受益,也才能防止“孤岛效应”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