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生态经济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范文1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增长,生态休闲、养生养老日益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和发展趋势。遂昌县发展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地理区位和区域特色。为此,着力推进遂昌县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发展,符合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导向,符合省委关于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的要求,对遂昌立足生态资源、发挥后发优势、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转型升级、实现绿色跨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遂昌县资源优势   2.1自然资源   遂昌县生态环境优美,水、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9.86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达1.25万m3,为全省人均的4倍多。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2.1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7%,人均1.13hm2,森林覆盖率达82.3%,是浙江省林业大县。   2.2养生资源   遂昌县养生养老资源禀赋较高,山清水秀,生态资源优越,素有“钱瓯之源、江南绿海”之誉。拥有江浙地区非常稀缺的温泉资源,且温泉单井日出水量居全省第一;并拥有全国首个以县域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遂昌国家森林公园,全县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出世界清新空气标准6倍以上;全县多数茶园为优质绿茶的一类生产区域,同时拥有竹林面积2.3万hm2;拥有南尖岩、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神龙谷、千佛山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4处。此外,汤显祖文化、昆曲文化、黄金文化等人文旅游资源较为密集。   3遂昌县生态休闲经济发展现状   3.1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十一五”期间,全县紧紧抓住山水生态优势,深入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特色产业得到了有效培育,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步伐明显加快。   3.2原生态农业产业水平得到提升   至“十一五”期末,全县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原生态精品农业异军突起,构筑起了“五区五园百基地”的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格局,为休闲养生农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相继建立了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建洋原生态米等原生态农产品培育基地,形成了以茶叶、毛竹、高山蔬菜等主导品牌和原生态畜牧业、烤薯、菊米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构成的农业产业体系。   3.3文化发展成绩斐然   “十一五”期间,遂昌县文化产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长率,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旅游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以“汤显祖文化节”为龙头,金竹山茶油开榨节、高坪杜鹃节、北界红提节等20多个节庆活动为支撑的特色乡村文化品牌。文化产业项目深入推进,开展中国汤显祖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晚明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及三墩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文化产业项目前期研究。传统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与传承,“昆曲十番”和“班春劝农”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龙洋茶园武术”等7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4生态品质日益彰显   “十一五”期间,立足山区实际,加快推进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全县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关停低附加值、高污染企业,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能耗降低20%的目标,荣获“中国绿色名县”称号。积极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创建2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和16个省级生态乡镇。实施全省最大的“森林保护计划”,省级以上重点公益林总面积达到13.0万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8.8%,居全省第一。全县出境水质常年达到Ⅱ类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生态环境状况位居全省前列。相继建成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以及红星坪温泉度假村、汤沐园温泉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顺利启动湖山旅游度假区、石姆岩景区、王村口红色旅游等旅游项目的前期工作,“全县大景区”的发展格局已经成型。   4存在的问题   4.1养生养老专业化程度不高   对于养生养老经济的产业发展以及实际项目的经营都处在起步阶段,养生养老产业的中高级研究和管理人才、专业化服务队伍、先进的养老理念等都还比较缺乏,仍需要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提高养生养老专业化水平。   4.2设施条件依然有待改善   受“九山半水半分田”特殊地理条件的影响,县域道路、环卫、水利等基础设施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对当地生态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制约。接待设施方面,旅游接待服务企业仍然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服务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升。   4.3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未来一段时期内,丽水市各县市区都将把养生养老经济定位为重点发展产业,且各县市区存在着资源上的相似性,因此在发展养生养老经济上必然面临激烈竞争,因而,亟需通过科学定位,利用比较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4.4旅游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县域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主,但是旅游主题的定位不够清晰,且虽然景点众多,但是比较零散,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核心旅游区相对缺乏。   5对策与建议   5.1规划引领,科学发展#p#分页标题#e#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规划先行,不断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突出规划引领统筹作用,注重管理机制创新,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规范遂昌县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生态优先,低碳发展   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县”理念,注重生态保护与发挥生态优势,加快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转化,探索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促进遂昌县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3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养老(养生)产业作为一个多元化及复合型的新兴产业,具有带动性强、产业链长等特点,需要着力推进养老(养生)思路、政策、制度和服务的创新,按照多业协同、融合发展的思路,切实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以促进三次产业共同发展。   5.4整合资源,集约发展   坚持集约高效发展,全力打造一批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核心旅游区与养生养老基地,通过重点区块、核心基地的辐射与带动示范作用,促进全县生态休闲养生养老经济较快发展,推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生态经济范文2

关键词: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发展;影响

淮河生态经济带以淮河干流、一级支流以及下游沂沭泗水系流经的地区为规划范围,跨越五个省份,规划面积24.3万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横跨豫、皖、苏、鄂、鲁五省,地域广阔,人口密集,是我国未来区域经济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已成为国家一项重大的区域发展战略。2018年10月《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准,标志着淮河生态经济带进入快速发展期。

一、淮河生态经济带总体战略定位

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包括5省25个市3个县。规划提出以千里淮河黄金航道和陆路交通为纽带,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集聚,将形成“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带动流域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其中,规划对淮安城市的定位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和重要枢纽。淮安位于淮河下游,地处苏北几何中心,历史上的淮安府曾管辖苏北大片区域,明清时期淮安是全国漕运指挥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漕粮储运中心和淮北食盐集散中心,具有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坚定不移地推进大交通、大产业、大流通、大文化、大旅游等“五大建设”,全市综合实力得以持续显著提高。从当前淮河干流沿线城市发展来看,淮安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三核中最重要的一核,是实现淮河入海航道与港滨海港区、盐河航道与连云港港区“无缝”对接的重要枢纽,未来将发展成为通江达海的现代物流中心、以现代煤盐化工为主的新材料基地、包括精密电子设备制造在内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绿色食品工业中心和科技教育中心等五大中心,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起重要“龙头”引领作用。

二、淮河生态经济带对淮安的机遇和影响分析

淮安地处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核心地区,长三角城市群成员,苏北重要中心城市。东北接连云港,东南接盐城,南接扬州,西南邻省会南京、和安徽省滁州市,西北连宿迁。邻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区位优势独特。

(一)淮河生态经济对淮安的战略机遇

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的关键时期,淮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在显著提升,后发优势带来增长潜力巨大。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可以填补淮干流域国家战略空白,而且也为淮安乃至苏北地区的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淮安处在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最便利对接的交汇点和关键区域上,是淮河生态经济带较为便捷的出海门户,具有为淮河中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拓国家市场,以及为海外进军淮河流域内地销售市场提供服务的良好条件。

(二)淮河生态经济对淮安的重要影响

一是加快淮安融入“一带一路”,为江苏沿海开发和苏北新一轮发展拓展广阔腹地。淮河横贯东中部,连接沿海与广袤的内陆。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支撑腹地,有利于淮安融入多个国家战略,打造淮安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开放格局。二是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加快淮安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加快苏北地区发展,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为淮安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将带动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扩大内需,带动多个行业尽快摆脱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利于扩大东西双向开放,优化投资硬环境,推动供需两侧协同改革优化,对淮安保持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强化淮安在淮河流域开发中的枢纽地位。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是苏北几何中心,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和重要枢纽。通过建设沿淮铁路、高速公路、运输管道网络和国际航空运输体系,进一步凸显淮安区域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地位,有利于淮安在更高起点、更大平台上开放开发。四是促进沿淮流域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淮河流域内的几个省份山水相连,资源结构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合作已十分密切。淮河中上游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能源、矿产、生态和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而下游珠三角地区则具备雄厚的资金、技术竞争力。近几年来,在高铁、高速公路、内河航道等贯通后,上中下游之间的产业互动越来越紧密,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支撑条件更加完善。

三、淮安淮河生态经济带经济建设路径

从全流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视角,研究淮安主动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与改造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建设、淮河流域共同市场建设等发展思路和路径。

(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1.交通运输通道网建设抢抓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等战略机遇,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快递企业、航空运输企业入驻,集聚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和配送等物流资源,提供完整的一体化综合物流服务。进一步集聚集约打造空港经济,形成示范效应,发展具有临空经济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淮河流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继续抢抓国家、省、市加快水运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聚焦补齐短板,深入推进淮安航道规划建设。抓住国家加大铁路投资和建设的机遇,全力构建“米”字型高铁网,提升淮安铁路枢纽地位,促进淮河生态经济带沿线城市及其与周边地区资源、信息、资金、人员等要素加速流动。2.现代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沿海区位条件、深水港口、空间腹地和水陆联运优势,立足沿海,服务长三角,辐射淮河流域,高效清洁化利用化石能源,规模化开发可再生能源,多渠道开拓能源资源,加快培植新能源装备产业,以能源储备开发和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努力构建稳定安全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把淮安建成长三角北翼综合性的能源储备开发战略基地,长三角地区有较大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基地、能源中转储运基地、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二)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

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机遇,充分依托国家经济区和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沿线地区的产业联动,发挥淮河生态经济沿线城市层面产业合作与共建园区的优势,有序推进临港产业集聚及产业向沿淮地区梯度转移、联动发展。1.发展现代规模农业发展农副产品现货与期货贸易,打造“买全球、卖全球”商业模式,建设国际农业合作试验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基地,形成国家农副产品贸易中心。2.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壮大电子信息、工程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生物技术、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医药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3.提升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现代金融、国际贸易、现代航运、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科技、新型、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和改革创新示范区,实现服务业转型升级。

四、保障措施与政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保障

建议从江苏省各市层面,加快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工作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加强综合协调、指导监管、政策法规及重大问题研究,强化进度考评,形成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合力及保障。成立专家咨询组,跟踪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开发进程,研究制订相应措施,确保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加大开发投入

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项目建设,建议国家和省层面在政策上要给予倾斜,优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年度重大项目计划;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向淮河生态经济带重点项目倾斜,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上要积极支持。支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创设各类市场主体,让更多资本参加开发建设。与沿淮各地市联合,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加入,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沿淮产业结构升级。

(三)创新体制机制

生态经济范文3

探寻经济法的价值,要沿着经济法的产生的历史沿革,明晰经济法产生的时代特征和社会矛盾,抽取经济法在不同时代下的不同使命。经济法产生之初的历史使命与经济法诞生的时代,即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时代下经济法背负的社会责任息息相关。早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期,工业革命和殖民战争的指向都是巨大的物质利益。在思想领域经济自由主义的思想在三大思潮中根基稳固,信仰和追捧的范围更广、人数更多,国家和人们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进行了目标的设定,构建了行为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体系,所有的一切行动都尊奉着经济利益的大方向。之所以能够让自由主义的思想大行其道,之所以殖民霸道的行为能所向披靡,原因是世界刚刚苏醒,生态资源还极大丰富,人们从来没有这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满足。然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促使人们对经济自由主义思想产生了怀疑,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的提出,使得政府走进了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领域,一系列的调节经济运行的政策法规出台,使得经济法自产生就被赋予了规范经济人行为和经济人关系的使命。经济法的这一使命仍然是在以发展市场经济,维护市场经济运行和追求物质财富的背景下履行的。宏观经济世界和微观市场领域的政府角色,就是维护社会正义的执行者,政府的调节经济运行的行为需要法律的监督,及其执政效力的维护,经济法就成为市场经济始终维护的执政工具。“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当年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中用这样一段话引发了人们对于“经济人”的思考,而对于人的行为动机是源于经济和权力的效力和服从的论断,也成为企业管理和政府行为加以引用的有效工具。然而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设理论的时间是18世纪末,“经济人”理论虽然在之后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但是基于对于丰富的物质资源的客观环境提出的经济理论,其理论基础终究是要随着物质资源的消耗而消散。

二、经济法新价值内容的引入

近些年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生态危机频频爆发,天灾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原因是人祸,而人祸所反映出的本质是人类价值观念的扭曲和价值观的癌变。发达国家经历过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对于当今的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一定的发言权,但是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早就已经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发展经济的界限,因此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环境的良好改善和呵护。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立法经验,将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理念植入到我国的社会制度体系之下,引导和警示世人培育维护生态正义的价值理念,伸张生态正义的价值思想深入人心,达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目标和谐统一。经济法是规范市场经济行为的核心法律规范,通过经济法来实现生态正义理念的培育,更加符合经济法的社会角色,也更加有利于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目标。价值一词本身是经济学领域的名词,自经济学领域诞生伊始,价值就随身携带了人们对于物质的渴求和期盼。当人们对于财富的追求无限膨胀再膨胀下去,结局就会将原本美好的愿望和诉求演变成了苛求和掠夺。而这种掠夺带着鞭笞生态环境的鲜血淋漓的鞭子,声声抽打震慑着人类的灵魂和价值观念。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欲求不断地被商品的生产者刺激再刺激着,这种社会现象继而引发了人们的消费领域的扩张和消费对象的爆炸,唯GDP发展的经济目标让人们的消费既盲目又远离生存意义,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危机相伴相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这两个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发生了激烈冲突。各个学科各个门类的研究都开始研究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解决的方法和路径,比如生态学家通过发现生态规律来提醒执政者应该注意平衡经济发展与自然的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期待经济发展的步伐限定在自然能够容忍的限度之内,自然科学领域也纷纷推出了一系列的净化污水、净化雾霾的科学技术,法学家们通过环境法律法规规范人们的行为,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能够得到法律的规治。然而事后的惩罚,不如事前的预防,经济法正是可以承担这个灾害发生前的预防责任的主角。众所周知,经济发展是经济法领域的研究者们一直保驾护航的大目标,然而这个大目标已经遭到了生态环境保护者的猛烈攻击。在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倡导下,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们通过提出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来重新整合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的步调,希望能够促成两者协调一致。然而美好的愿望还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来保障,在生态经济下经济法需要尽快培育全新的经济法的价值体系来支持经济法在新时代之下的新功能。那就是在新的的价值体系下,为了平衡人类生存发展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生态秩序,发挥经济法应有的教育和警示的作用。

三、构建经济法新价值体系的理论前提

不难看出不同的时代之下,往往是主流的经济学思想通过经济学家参政议政或者教学研究等方式影响国家领导人的经济决策,这些主流经济学思想也逐渐演变为各个时期的经济政策,这些经济政策经过社会实践和一定的法律程序又上升为经济法律法规,可以说经济法就是不同时代主流经济思想的延展。沿着经济法的发展脉络,到了生态经济时代,经济法延续生态经济思想的思维方式,经济法的价值体系的构建也应该在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础上发生。诚如上文分析得出的结论,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假设理论已经在生态经济下不合时宜,在生态经济下,经济法如果想构建新的价值体系还需要一个理论前提,即法律关系主体的确定,既然经济人不能作为经济法的法律关系主体,或者说承载经济法新价值的价值主体,那么谁能够作为经济法的法律关系主体?或者谁能作为经济法的新价值主体?那就是“生态经济人”。生态经济下经济法律关系主体发生了改变。在市场经济体系下,人人都是“经济人”。传统的“经济人”假设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社会制度的构建潜移默化地发挥了不容质疑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上,体现在经济法评价机制的运行上,体现在各个经济实体的目标的设定上,也体现在民众自身的生活和工作自我价值的评判上,所有的现象,其本质皆为各个主体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满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资源的濒临枯竭,“经济人”假设理论提出的客观物质条件和主观精神世界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经济人假设”理论在现在这个生态环境恶劣、物质资源匮乏、人们精神世界得到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下,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如果说传统的“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下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那么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迁,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必然要发生蜕变,那就是由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人”,蜕变为生态经济下的“生态经济人”主体。

1.客观经济环境的变迁结果

在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个国家仍然是自然经济下农耕的自给自足的社会状态,由于经济上自给自足的目标的设定,使得人口只有10亿的需求,通过普通的生产工具就能够得到满足,生产力的低下虽然是人类的发展制约,但是对于生态环境自身却是一件好事,简单的劳动工具和较少的人口很难对生态环境造成大的伤害,因而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够长期地保存下来,也因此无知的人类把这些自然资源想象成为无限无尽的资源,贪婪的掠取、肆意的浪费,这也是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理论提出的客观经济环境。如今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巨大改变有目共睹,“经济人”假设理论引领的社会变革让人们获得了丰富的物质满足和精神世界的提升。然而工业革命也赋予了人类一把宰杀自然的屠刀,这把屠刀的不断挥动使得地球生态环境也变成了来自太空照片上的满目疮痍,生态资源的不断消耗和得不到恢复,使得人类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生态危机,如果再放任现在的行为方式进行下去,灭亡,甚至是人类种族的灭亡是迟早的结果。人类如果想持续地生存发展下去,势必要再次进行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而这次的社会变革的矛头指向就应该把“经济人”思想作为罪魁祸首,这一次社会变革也应该是经济法领域的指导思想的变革。现在的人类生存环境被雾霾、污水、辐射、污染所包围,再不顾一切地只追求物质利益显然是不明智的,而且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自然环境污染的切肤之痛唤醒了人们保护自然、保卫家园的危机意识,更多的人自愿自发地开始了节约能源,反对浪费的日常活动。所以,一个新的,能够引领新的社会发展的思想破茧而出,这就是低碳经济,或者说是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在生态经济思想之下,我国经济法的社会评价指标发生了转变,政府行为的评价、民众个人生活的评价都不再是唯GDP为目标,而是以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也要探寻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生态经济社会之下,生态经济思想之下,文章提出了将“生态经济人”作为经济法的法律关系主体,将生态经济运行中的法律关系作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将生态正义的实现作为生态经济时代下经济法的新使命。

2.时展的需要

“生态经济人”不同于以往的“经济人”,“经济人”是市场经济下的主体假设,而“生态经济人”是生态经济下的理论延伸;“经济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资料的需求,“生态经济人”则是在寻求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自身生存发展,两者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是不惜破坏生态平衡而追求物质利益满足,而后者则是在竭力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追求生产和生活的安定。中国在经历了民族战争、、和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的生态环境也饱受战争和社会变革的折磨,尾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接踵而至的生态危机,这些洪水、泥石流、沙尘暴、雾霾等表面上的自然现象,其本质是对人类涸泽而渔的掠夺行为的惩罚和报复。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不能也不可以再经历一次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牺牲生态环境换来经济发展的老路,中国必须尽快探索出一条既不进一步损坏自然环境,又能持续发展的新路,这需要一次自上而下的思想风暴,而生态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完善,是承载这次风暴的理论车厢,“生态经济人”的思考是值得我国的研究者们进入深层次琢磨的。文章试图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的经济研究者能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和飞跃。再强大的思想也需要法律制度的支持和推进,经济法正是帮助生态正义思想向社会公众传播和颂扬的有效律法,经济法的法律精神和法律规则既符合正义理论的律动,也描摹出了生态正义思想在当代的精神内核。在经济法的宏观调控领域赋予了政府的执政之缨,政府是伸张生态正义的关键角色,只有政府主动并且倾心于生态正义思想,才能有政府斩断时代病根并大刀霍斧的推进生态正义变革的执政之为。在经济法的微观管理的空间内,政府依然别无推卸地担当了悉心呵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的理所应当的统帅。政府一边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一边还要提示各个市场参与主体要减少污染、反对浪费、重复利用、回馈自然。

四、经济法新的时代使命

经济法的新的价值是谋求生态经济社会之下的“生态经济人”这个主体之间相互的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也是生态正义的核心内涵,当今社会价值体系更新,生态正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评价指标,应该成为经济法的法律运行和法律评价的指标。追寻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实现人类社会的生态正义,就要探索出一种人类既能够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又能够及时回馈生态系统的体制,即限制+补偿的资源分配体制。

1.实现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以共享资源为前提

许多年以前,经济法的研究者们还在探讨如何实现社会产品再分配的公平正义,即使是现在仍然有不少学者还在乐此不疲地讨论如何将“蛋糕”做大,如何分“蛋糕”,在生态经济时代之下,这个问题根本就没有讨论的价值和必要了,在生态经济时代之下这个问题早已过时,或者可称之为“假问题”而非“真问题”。真问题是,社会产品生产多少我们的生态系统才能够负担的起,或者说生态资源能够满足多少社会产品的生产需求。形象地说就是,做蛋糕的原料还有多少,我们的蛋糕该做多大才能既不浪费资源,也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要限制蛋糕的尺寸问题。生态经济人要共享生态资源,生态经济人之间、生态经济人与生态系统的其他物种要和谐同处,共享生态资源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前提。

2.实现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以人类的补偿为途径

生态系统需要恢复,而系统恢复需要成本,由谁来承担这一成本,由谁来补偿?经济法在生态经济之下完成资源分配正义的另一个途径就是谁占用谁补偿。倡导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就是要建立一种人对生态系统的回报体制。为了实现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经济法为主体的社会体制需要以清偿债务的方式对生态系统进行补偿的制度。

(1)利用国家税收的方式条件产业结构

国家税收的方式限制那些过度开采生态资源的产业的发展。国家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经济法调节宏观调控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必要方式。可以通过设立新的环境税种,通过不同的税率鼓励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限制过度开采产业,禁止污染产业的进入。税收是通过强制的方式让社会成员将从生态资源中获取的利益回补给生态,当然不是直接的回补给自然界本身,而是通过国家政府的资金分配和利用来重造自然、重树环境。至于这种税收的纳税主体、课税对象、税目、税率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尽早地商讨出一个完整的结论。毕竟这一政府执政决策既会影响全部社会成员,又会对支撑经济社会的中流砥柱的经济主体利益造成巨大影响。同时那些资源消耗的大户将会承担大的税收成本,而资源消耗小的社会成员就会承担较少的税负,如此刺激社会资金积极投向少消耗的绿色行业,吸引更多的社会精英投身到绿色产业,以此来引导我国的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

(2)利用生态保护基金的方式回馈生态

如果说国家税收的方式是经济法通过强制的方式将保护生态,实现生态正义的思想落到实处的硬武器,那么通过生态保护基金的方式回馈生态则是伸张生态正义的经济法的软武器。设立生态保护基金用以清偿对生态系统的“债务”,能够极大地引导和鼓励社会中间力量参与到对生态系统的补偿和生态资源的分配正义维护工作中。生态保护基金作为非政府的社会主体,通过引导所有生产企业参与基金的方式,对于直接或间接地消耗资源的行为,都要回补社会,回馈自然。生态保护基金的方式虽然没有像国家税收的方式一样能够短时间内聚类生态保护资金,但是有益于社会的长远的良性发展、能够激发社会群体爱护自然、主动地保护自然、抛弃损害自然恶习的热情。关于生态保护基金的设立、生态保护基金的管理以及生态保护基金的监督和运用,仍然需要研究者们进一步的积极探索和全面的考量,力争使得生态保护基金能够满足经济法追寻生态正义的要求,并且使其最终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回补自然回馈社会的良效。为了人类自身的种族延续和文明发展,我们需要对生态系统进行补偿,这种补偿是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的价值取向。经济法伸张的生态正义是以人为本,这是充分保证其他物种的平等生存权利的前提下提出的生态正义问题。现代金融手段发展日趋成熟,更加完善,生态保护基金的设立从技术和法律的层面并无难以解决的问题,关键在于执政者是否有推行生态保护基金的决心和毅力,而这种决心和毅力则来自于执行人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态价值观,准确地说是生态正义价值观,价值观念的影响促使执行人对执政主体发挥催化的合力,并使得这个生态正义的价值观念能够成为执政团体的价值观念,最终左右执政主体的执政行为。

五、结论

生态经济范文4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各行各业都在不断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力求建设无污染、少排放企业模式。其中,低碳经济,作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正在被各大企业所倡导。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高碳行业,也在不断的调整自身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模式,正在积极、努力构建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污染量过大,产出较低,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低碳经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范围内。所谓低碳经济,指的就是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创新手段以及新能源手段开展的全新的经济模式,其中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就是以该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而建立形成的新兴模式[1]。

1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概述

1.1煤炭行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煤炭消费第一的国家,煤炭的使用率仍然很大,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一直不断地增加。作为一种非再生资源,煤炭的总储量是有限的,长期、大量的开采最终一定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影响我国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曾向世界表态,相比较2005年,2020年的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会下降40%左右[2]。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建立高效的低碳经济,建立并采用最新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

1.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定义概述

煤炭经济生态圈,整合了节约理念、生态效益理念、绿色发展趋势理念等,通过外部环境的推动作用以及煤炭产业集群扩张效应而建立的一种以煤炭产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社会经济形态,也就是一种生态集群圈。它的发展是时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煤炭行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煤炭经济发展模式。它是将煤炭经济圈进行了行业和生态角度融合。其发展背景以及指导思想主要为低碳经济理念。构建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目的是建立煤炭资源开发为主、加工产业为辅,并带动相关产业及其辅助机构快速发展。在一定的煤炭发展行业区域空间内,煤炭经济生态圈可以集聚不同圈层的产业,最终实现煤炭产业和其相关的经济产业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合理优化配置,形成良性互动发展的生态圈经济。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原则是坚持发展低碳经济、集约开发资源、系统升级煤炭产业。总之,要想做好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就必须积极处理好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在主体与局部的关系处理得当的基础之上,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最终对煤炭资源进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的合理、适度地开采,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煤炭行业生态圈内的经济健康发展。

1.3实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意义

在目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逐渐形成,其构建和发展始终以“低碳经济”为指导,以“低碳经济”为中心点。对未来煤炭经济以及集群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煤炭经济生态圈建设之后可以带动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固化的煤炭行业发展模式,也就是“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发展模式,通过低碳、低污染来提高煤炭行业以及煤炭企业的整体效益。②煤炭生态经济圈带动了煤炭行业以及周围区域相关行业的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建立集群效应来发挥煤炭产业的核心主导作用,并积极的带动周边产业的相应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要素分析

所谓煤炭经济生态圈,它是一个集群效应,发展内容不仅仅只有煤炭经济,还包括其他经济生态圈中的产业。整个经济生态圈就是一个集合群,期间涉及很多的相关行业和产业,而煤炭资源的开采自然也就会与这些涉及行业进行相互关联,最终构成了统一的经济生态系统。概括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系统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三大要素:资源要素、主体要素以及环境要素。

2.1主体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主要由煤炭产业、煤炭相关产业以及辅助机构三部分构成[3]。可以说,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要素就是煤炭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这些主体要素涉及的行业众多,主要有煤炭开采加工企业、钢铁产业、煤化工业、煤炭深加工产业、发电企业、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等。作为煤炭经济生态圈中核心的煤炭产业,主要是指煤炭企业的聚集,该聚集多在煤炭资源较为丰富密集的地方,通过企业之间的分工合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等来实现优势互补,进行煤炭开采。这种聚集在一定程度上也便于企业进行技术、知识、设备的创新研究,从而拉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增长。

2.2资源要素

煤炭资源和社会资源共同组成了煤炭经济生态圈中的资源要素。这两种要素也是主体要素的作用对象。只有合理的开发煤炭资源,并进行正确的资源使用才能实现煤炭企业的最大化利益,也是优化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中是基础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没有煤炭资源就难以形成整个煤炭经济生态圈,所以,对煤炭资源应该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多行业共同作用下实行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工作,最终提高煤炭资源的正确利用率。煤炭经济生态圈若想发展成为一个创新的、生态化的煤炭主体功能区,就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充分重视和合理利用。

2.3环境要素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因素主要构成要素有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以及生态环境。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不能脱离环境这个大空间,煤炭经济生态圈也同样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立,环境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生态圈的构建一定会对环境造成一些影响,所以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充分重视生态圈中的环境因素,尽量做好发展中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3低碳经济下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要点

3.1集约整合煤炭资源

对煤炭资源进行集约化整合以及集约化生产,充分提高该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2合理处理污染排放物

合理、高效处理并使用煤炭资源后产生的污染物。在对煤炭资源进行开采和利用之后都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所以在今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中要着重建立有效的污染处理措施,并采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和再次利用,重复再利用技术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污染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3.3清洁开采煤炭资源

生态圈模式因为具有集群效应,所以其他相关行业可以对煤炭开采提供技术支撑,进而进行清洁开采。

3.4技术创新,降低原材料的消耗

低碳经济主张节能、减排,所以煤炭行业和相关企业需要不断进行新技术投资与研发,并创建最新的管理方式,通过技术创新,最大程度上降低原材料的消耗和使用,减少污染排放,从而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结语

本文研究了低碳经济大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模式,就其要素组成、涵义内容以及存在意义做了相关论述,旨在为煤炭行业和企业提供经济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指引,只有建立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才能确保我国煤炭行业乃至整个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相关行业和企业应该把握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行业和企业调整、转型,最大程度上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作者:刘二娟 单位:郑煤集团运销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洪潮,王欣欣.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4):8-10.

生态经济范文5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实施措施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对煤炭资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了煤炭经济发展的新方向。而低碳经济引领着煤炭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保护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能够更好地提升人们生活环境的质量。煤炭经济生态圈以低碳为建设中心,坚持低碳的发展理念,遵从生态圈的发展规律,实施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的生产模式,促进煤炭产业经济效益的获得。

1煤炭经济生态圈在低碳发展条件下的基本概念、内涵及实施原则

1)煤炭经济生态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当今时展的要求,成为了当前产业应用最多的生产模式,实施产业聚集效应的表现形式,使行业发展更加的细致化、具体化,构建出完整的产业系统,制定了一系列升级路线,增强企业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煤炭经济生态圈从生态角度、节能方面及低碳经济进行了改进,充分考虑生态环境、能量使用及绿色环保等内容,妥善处理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协调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发展,促进资源、环境及效益的平衡化,科学地发展企业的经济生产,合理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全面提升产业的生产环境,增强低碳生产对环境的保护[1]。2)煤炭经济生态圈具有重要的内涵。经过世界各级组织研究发现,煤炭经济生态圈在低碳经济下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由整个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共同组成,结合一些相关的辅助机构形成完整的经济圈。煤炭经济生态圈以煤炭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基础,通过政府实施的保护政策,提升了煤炭资源的利用情况,增强了煤炭资源的产出效率,优化了各个部门的生产配置设施,增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为煤炭企业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煤炭经济生态圈在实施过程中遵守“优产、聚集、升级”的原则,构建出优良的实施原则。企业精选出优质的煤炭资源,实现产业化的生产规模,加工出社会所需的产品,优化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合理配置资源的生产装置;适度开发煤炭资源,促进经济圈的高效发展,增强资源的集约开发,提高相关产业的聚集,提升产业生产系统的升级,从而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扩大环境所能承载的能力范围[2]。

2经济生态圈的结构层次,明确生态圈的基本特征

在低碳经济下,企业要充分掌握煤炭经济圈的基本特征,了解到它具有的空间、组织关联和生态的基本特征。煤炭经济圈在空间布局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遵循了中心分布原则,以经济较强的企业为核心,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煤炭产业形成了一定的组织关联性,与相关产业、组织相互依存、互帮互助,结合产业的全面发展趋势,实施产业链的全面转化,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提升产业的综合实力。煤炭经济生态圈综合利用资源共享机制,合理开发煤炭资源,通过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步完善资源的生态功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了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有效地缓解企业经济与资源之间的矛盾,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要明确生态圈的结构层次,了解到在低碳经济下煤炭经济生态圈可以划分为外圈层、中圈层和内圈层,完善以开工、加工为主体的内圈层,创建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中圈层,建立以政府、服务、出售为主要内容的外圈层,实现三个圈层的统一,将它们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生态圈的综合实力,保障了资源的合理利用[3]。

3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要构成要素,促进各种相关因素之间的平衡

煤炭经济生态圈正在发生着改变,逐渐建立起相应的辅助机构,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联系,融合多种企业的管理机制,实现全新的经济生态模式。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构成要素包括煤炭、相关产业与辅助产业。煤炭产业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相关产业扩大了企业对资源的生产和开发,增大资源利用的范围。辅助产业包括政府部门、服务行业及科研机构,有效地增加资源利用的方式。煤炭企业只有让这些产业进行联动合作,才能推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采和利用,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和提升。煤炭经济生态圈资源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源和煤炭资源,积极改革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生态圈的经济发展。企业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实现市场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合理开发和使用自身的产品,增大自身的经济效益。企业加大对煤炭资源的投入,形成生态圈的保护模式,有效地保护煤炭资源的使用情况,对煤炭资源增加大规模、高效率的开发区域,推动企业主要的生产力量,展现出不同形式的煤炭资源开采措施,从而促进企业对资源实现产业化生产,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结构[4]。环境要素是煤炭资源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改变资源生产的实施策略,做到资源生产零污染、高质量,提高企业对环境的生态保护。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环境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市场、政府及生态环境,在发展和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积极利用市场、政府及生态环境要素,关注着环境的变化情况,调节自身的发展方向,使环境要素影响着企业对未来生产的规划,增强了企业对环境的重视程度,提升了社会的环境质量。

4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的发展过程

从分析不难看出,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近些年来在资源日益紧张且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增加情况下所提出的一条煤炭行业发展道路,要想走好这条路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几点着手:第一,为了进一步提升煤炭资源利用率,应当逐步采取集约化生产。第二,基于环境保护要求下,加大技术设备研发与应用来实现煤炭清洁开采,同时借助于政策奖励、强制关停落后设备等手段促使行业实现更大范围的清洁生产。其次,针对煤炭使用后产生的污染物需采取严格控排举措或者是重复利用起来。这样一来有助于减轻煤炭行业对环境所造成污染。第三,通过政策、税收等方式引导节能新技术地研发,并鼓励煤炭企业积极创新生产管理方式,以此达到最小开采资源消耗获取较高经济与环保效益。

5结语

全世界都在探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倡导低碳经济的运行。煤炭企业需要积极整合低碳经济发展形式,开展煤炭经济生态圈,遵循“优产、聚集、升级”的生产原则,剖析经济生态圈的结构层次,明确生态圈的基本特征,掌握到生态圈构成的三大要素,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企业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为企业未来的生态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祝朝刚.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分析[J].知识经济,2013(15):123.

[2]李洪超.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3(3):2.

[3]张惠惠.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分析[J].企业导报,2015(18):21.

生态经济范文6

[关键词]建筑经济;生态经济;良性互动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对建筑业产生影响是必然的。建筑业对中国的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它的发展速度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而且关系到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实施的有效性。在建设项目中,不仅消耗了更多的能源,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特别是近年来,建设项目数量越来越多,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发展建筑业不能停留在经济效益方面,更要注重生态效益,为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更好地适应我国当前的绿色发展环境。建筑业应重视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对互动机制不断完善,提高建筑业的社会存在价值。

1建设生态经济的意义

1.1建筑经济内涵。建设经济是建设项目运行中与经济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其中所涵盖的内容包括预测活动和决策活动,它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润,也是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在建筑经济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施工质量、施工成本和施工进度。在此基础上,控制好资金投入量,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加快施工进度,提高建筑项目的经济利润。

1.2生态经济意义。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甚至导致工程所在环境以及周围环境的生态破坏,造成经济与生态的不协调。在中国的绿色发展战略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是重中之重。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实现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这就要求在社会经济过程合理应用科学技术,采取有效手段提高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度,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创造生态效益。为了实现建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对其环境影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污染环境的因素及时解决,维护生态环境,创造生态效益。

2生态经济视角下的建筑经济

2.1生态与环保。建筑也走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工程应以生态经济发展观为指导,减少活动资源,控制好能源使用量,对能源高效利用。在建筑设计环境就要对生态环保充分考虑,要充分利用资源,鼓励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问题。比如,福建省有洗车场在洗车间的周围设置有集雨系统,可以用于收集雨水。该系统采用不透水物质,结合使用防渗材料对集雨场表面实施防渗漏处理,对于雨水集流有很高的效率,还可以避免渗漏,洗车场的洗车用水、卫生间用水以及洒扫用水从来自于集雨系统,由此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实现节约用水。

2.2智能与优化。现代人更为追求生活的便利,崇尚生活健康。为了满足人们各种需求,建筑的各项设施实现了智能化。在生态经济环境中,建筑智能化,智能技术发挥引导作用,同时达到节能降耗的效果,建筑使用效率提供了,建筑的各项功能得以优化,有效控制了建筑成本。智能系统在建筑中应用,所有设备应用智能技术实施一体化管理,高效运行,科学控制,建筑用户不需要现场操作设备,使用智能手机就可以操作,满足各方面需求,生活变得更加便利[1]。比如,福建省发展智能建筑建设,在建筑中安装智能化系统集成,对各个智能系统统一管理,不仅可以实施监控,还可以发挥管理功能,各项信息实现共享。系统的运行中,所有的设备都具有自动检测工作,对信息资源的管理不断优化,提高信息服务质量,使得建筑更加安全、舒适,智能设备运行高效,而且具备经济特点。

3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

3.1构建完整的评估体系。要促使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将科学有效的指标体系建立起来是非常必要的。在构建完整评估体系的过程中,建筑建设的每个阶段和使用阶段都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指标,建设和投入使用的时候,会产生资金消耗,比如,设计阶段需要投入资金、材料购进需要投入资金。建筑投入使用之后,还需要对建筑实施技术维护,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筑使用中,各种资源消耗依然持续,同时产生大量的污染物需要处理,在评价的过程中,对于这些变量都要关注并指标化,将评价标准制定出来,获得评价结果。当投资回收期用于投资效益评价时,可以对投资成本进行评价,体现投资效益。

3.2完善低碳建筑设计。根据生态经济理论,要使人类的经济行为具有可持续性,就必须在发挥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价值,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低碳建筑备受欢迎。在设计低碳建筑的时候,要将这三种价值整合起来。其中,经济价值是受到全社会关注的,社会价值也备受瞩目,生态价值具有一定的挖掘潜力,因此,在设计低碳建筑的时候,对于这些价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充分考虑,树立低碳意识,认识到低碳环保的价值不仅仅是环境保护,还要降低消耗,它可以建筑的经济价值就有可持续性,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因此,低碳建筑是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必须建立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建筑的低碳效应直接关系到生态效益,也关乎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福建地区倡导建设低碳建筑,在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选用上以环保为主,提高能效,控制好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低碳建筑中安装有地源热泵采集地下热能,使用光伏发电系统为照明设备供电,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降低能耗,不仅建筑施工成本降低了,还可以创造更高的生态经济。

3.3提升环保设计思想。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要实现良性互动,就要在建筑设计中发挥环保思想的指导作用,将环境共生意识体现出来。建筑建筑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自己作为环境中的一份子展开设计,合理处理经济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建筑场地的利用,包括建筑物的朝向、所处的方位、建筑的整体布局,如何有效地利用地形地势,建筑所在区域的气候条件以及建筑周围的植被等等,要尽量保留,合理利用。从资源节约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降低建筑施工成本,而且更加舒适健康。利用再生能源是设计中的重点,除了太阳能和天然冷源的合理利用之外,还要注意自然通风和采光,对室内的温湿度有效控制。

3.4发挥生态建筑的经济价值。通常人们对新思想的合理性和新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衡量的时候,往往对短期效益更为注重,忽视了长期效益,如果在短期内没有获得良好的效益,即便是长期效益良好,也很难被人接受。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发挥其持久的经济性,而不是短期效益。当前生态建筑备受关注,就是要发挥建筑的生态效益,但是落实到经济层面,往往生态建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就会令人踌躇不前,却没有将眼光放远,潜意识中没有将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有效融合。从经济的角度审视生态建筑,其不仅涵盖建筑经济的内容,也涵盖生态经济的内容,在建筑中安装生态设施的时候,所获得回报的不仅仅是开发商,建筑的用户获得的回报更多,因为这种回报是持续性的,能够实现全社会分享,而且使用多年以后,生态价值更为突出,已经远远超过生态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比如,生态建筑采用节能设备和环保材料,所使用的材料都是无公害的,设备的使用中能够节约大量的资源,其经济性是长期性的,生态效益逐渐显性化。生态建筑中融合了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两者的良性互动促进生态建筑更好地发挥作用,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4结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中国的建筑业实现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对生态经济的实现起到促进作用,其中的主题是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关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建筑业在发展进程中需要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通常更加注重成本和质量,控制成本,将投入的资金量降到最低,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同时采取质量控制措施,加快施工进度。经济效益是建筑业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建筑工程建设必然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对绿色经济起到阻碍作用,导致建筑业获得了经济效益,却失去了生态效益。要使二者协同发展,必须促进建筑经济与生态经济的良性互动,让建筑业在发展中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平衡,推进建筑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经济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煤炭经济;模式研究

基于近几年来全球变暖、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我国提出了低碳的发展理念,旨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煤炭资源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占据着我国经济的重要地位。而其污染大、碳排放高的特点已经与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严重不符。为了适应当前低碳经济的社会发展需求,我国提出了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坚持低碳的发展理念。而企业相关部门和煤炭行业的相关负责部门应积极沟通,采取相应的对策,通过促进煤炭行业的低碳转型,从根本上实现无污染、低排放的产业模式。为煤炭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长期形态。

1低碳经济对煤炭行业的影响

由于受世界产业格局的影响,我国曾长期作为发达国家高碳排放产业的基地,而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仍处于落后地位,这也是我国碳排放量连年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受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的限制,煤炭依旧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而随着相关低碳理念政策的不断出台,煤炭在出口环节也开始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虽然煤炭经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其生产在加工的程序上仍旧处于碳排放水平的底端。而随着国民低碳减排的意识不断深入,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更好地促进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我国提出了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理念,煤炭行业及其相关的产业正在面临重组的境遇。

2推行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概念及发展意义

2.1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概念内涵

煤炭经济生态圈是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必然产物,它融合了生态角度和煤炭行业的共同发展的形态。在低碳经济发展的的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从节能以及生态方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改进,在构建和改善产业体系、增强煤炭资源利用率的同时,也积极注意到了生态环境和环保的内容,充分协调了企业与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资源环境的平衡,在提升优化生产环境的同时,也增强了低碳意识。而煤炭经济生态圈以煤炭的加工产业为主,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积极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产业模式可以实现不同阶段相关产业的聚集,从而实现生态圈经济的良性互动交流,使各个相关的资源实现优化配置,促进煤炭生态经济圈的低碳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

2.2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的意义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和优化始终都围绕着“低碳”这一主题,可见生态圈对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一方面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产业模式打破了传统模式发展下“高排放、高污染”的问题,提高了煤炭产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生态圈模式使煤炭业发展的中心始终围绕着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使煤炭企业的发展处于低碳发展的核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组成要素探究

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模式不仅仅只是针对单纯地发展煤炭产业,由于在煤炭的开采利用过程中会涉及相关的产业,而这些相关的产业则构成了整个经济体系,因此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核心是带动和共同发展经济生态圈中的所有相关产业。而构成经济生态圈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主体

上文提到过,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目的是带动经济圈内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就煤炭经济生态圈的主体构成来说。其一是煤炭产业。煤炭资源集中的地域都可以划分为煤炭产业,而煤炭产业作为生态圈内发展的核心地位。可以协调相关产业明确分工,提高工作效率。其二,与煤炭产业相关的企业。煤炭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产业范围较广,例如,钢铁、电力都有涉及。其三是辅助单位,如政府事业单位、科研部门。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建设时期,主体之间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经济圈的发展中实现资源互补。而辅助单位需要在帮助企业不断进行创新的同时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促进生态圈内的共同发展。

3.2环境

企业在煤炭经济生态圈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的影响是息息相关的。通常包括政策、市场、生态这三方面。企业管理人员需要提高意识,足够重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在生态环境方面力求把污染降到最低,减少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和相关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方向。为低碳环境下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出贡献。

3.3资源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源的影响。只有不断地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率,才能最终实现经济利益。在煤炭企业经济生态圈中,社会资源和煤炭资源是主要的两个方面。显而易见,煤炭资源作为生态圈中的主导,想要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就必须对煤炭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提升。

4煤炭经济生态圈发展要点

4.1减少消耗,及时处理污染

上文提到过,煤炭行业作为一个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产业”,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难免造成消耗产生污染排放。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煤炭企业必须不断地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与此同时,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及时处理产生开采利用环节产生的污染物,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2集约化生产,提高利用率

在煤炭企业经济生态圈的发展进程中,企业应该把重心放到集约生产的模式下,对现有经济生态圈的企业资源及时整合,促进各企业之间密切配合,实现资源共享,在集约化生产的模式下积极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经济圈内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

4.3开采清洁

资源高效的集中整合是经济生态圈模式下非常显著的优势,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被充分利用起来。无论是资源还是技术,都可以充分结合。以保证在煤炭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将低碳生态的理念贯彻在每一个环节,实现资源开采的清洁。

4.4技术创新

任何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创新,煤炭经济生态圈也不例外。低碳背景下重点强调的就是生态环保和节能减耗。因此要求圈内企业不断加强创新和技术投入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在技术投入和创新时侧重点应该着重于节能减排的方向,在获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5结语

在当前社会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背景下,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和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的运营模式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我国煤炭产业经济生态圈模式概念、意义、组成要点及发展建议的探究。很直观地了解到该生态圈模式对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带动相关企业共同发展获利的同时,还顺应了我国经济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丽燕.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模式探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02).

[2]刘健伟.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在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探讨[J].商,2016(34).

[3]张丽燕.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经济生态圈的模式探究[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9(02).

[4]李筱雨.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9(02).

生态经济范文8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寻求排放少、污染少的发展模式,力求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煤炭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高等特点极为突出,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煤炭经济亟需进行改革创新,为此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得以提出并逐步展开实践。文中将对该生态圈模式在发展中所需的基本元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中应当注意的关键点。

关键词:

低碳经济;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要素;关键点

为了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国提出要建立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努力使低碳经济成为现实。生态圈模式建设以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效益理念、节约环保理念等为核心,将煤炭企业发展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使煤炭企业能够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在低碳经济的基础上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煤炭企业及相关行业发展必然趋势,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的基本元素

(一)主体

首先是主体要素,这一要素包括三部分,第一是煤炭产业,它在生态圈的建设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煤炭资源集中或企业集聚的地方都可算作是煤炭产业,在生态圈中,这些企业应当进行明确的分工,协调开展各项工作;第二是与煤炭有密切关联的产业,这类产业涉及的范围较广,电力产业、钢铁产业等都可纳入其中;第三是辅助机构,如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等。在建设生态圈时,各主体应当综合发挥自身的作用,努力实现在资源与信息等方面的共享,在运作中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实现对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开采。辅助机构应当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设备创新,为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使得生态圈内的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二)资源

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社会资源与煤炭资源。生态圈中各主体开展的各项活动都是紧紧围绕资源进行的。该模式的生态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资源以及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使用,只有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才能最终实现煤炭产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煤炭资源在整个生态圈建设中占据基础性地位,它是生态圈建设、形成的重要保障。在生态圈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各企业负责人与科研人员应当对煤炭资源进行综合分析与研究,共同制定开放方案,使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能够更加规范化与合理化。

(三)环境

环境要素主要指生态环境要素、市场环境要素以及政策环境要素。企业的发展与环境变化是有着密切的关联的,煤炭经济生态圈也不例外,因此在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对环境要素予以密切的关注,同时管理人员应当意识到企业与环境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煤炭企业发展势必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而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以及政策环境的变化都会影响煤炭企业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方形。因而生态权在建设的过程中,煤炭企业应当对环境予以足够的重视,努力降低污染,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还要根据政策与市场环境的变化情况,调节自身的发展方向,力求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基于低碳经济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发展的关键点

(一)集约化生产

在生态圈模式的建设与发展中,企业应当意识到开展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意义,对生态圈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采取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生态圈建设要求各相关企业能够通力合作,在资源、信息等众多方面实现共享,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互补,促进各自经济效益的共同提升,开展集约化经营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然途径。

(二)处理污染物

在生态圈的建设中,煤炭相关企业应当协调好自身发展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平衡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因此一定要对企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必要的处理,与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利用新型技术、新型设备生产,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要利用技术手段技术处理已产生的污染物,或对其进行再利用,以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使生态环境效益能够得到提升。

(三)创新技术

节能、环保是低碳经济强调的重点内容,因此生态圈内的煤炭及相关企业应当加强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充分提高煤炭资源的实际实用效率,减少对能源资源的开采,对资源进行必要的保护。另外各种生产技术也应当向着低排放的方向发展,避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为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奠定良好基础。

(四)清洁开采

集群效应是生态圈模式的突出特点,无论是信息、资源还是技术都能够实现高度共享,因此煤炭企业在发展中应当充分利用共享资源,获得相关企业在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实现对能源资源的清洁开采,将生态环保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环境中。

三、结束语

从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建设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是势在必行的,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经济建设、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模式中包含主体、资源、环境三大要素,各要素在生态圈建设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还应当把握好关键点,使相关企业能够开展集约化生产、清洁开采,并对技术进行必要的创新,对生产环节以及生产污染物做出相应改善。

作者:郑爱华 单位:山东省邹城市兖矿集团有限公司南屯煤矿

参考文献:

[1]高英.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煤炭经济生态圈模式研究[J].民营科技,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