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能力论文范例

自律能力论文

自律能力论文范文1

“学风不正,学术不端”是高等学校发展的大敌。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不仅会对学术环境和学术风气产生负面的影响,而且阻碍学术进步,影响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创新、高教事业的前途及中华民族的复兴。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有效防范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这不仅对图书馆而且对高校和社会都有深远的影响。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规范是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伦理和规范,大学生毕业后将在各行各业中承担起重要的社会责任,有些可能还要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如果基本的学术规范意识和社会诚信品质不能在学术起步阶段就树立起来,无疑将会对以后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术诚信教育是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日常的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毕业论文的撰写等全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在科研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观,从而推动大学生学术诚信和学术道德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要履行教育和信息服务两大职能,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图书馆文明幽雅的学习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内容丰富的图书和广博的信息资源会吸引广大学生将课余时间都放在图书馆里,这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有利条件。同时,新生入馆教育及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也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这也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合理获取和使用信息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意识的重要一课。图书馆在高校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学校行政部门与其他教育部门无法替代的。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图书馆在利用网络引导大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保证作用。2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中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学术信息资源与大学生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其在为大学生开展学术诚信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在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采取一系列反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措施,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宣传力度和教育。2.1营造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加强学术诚信,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这是维护学术尊严,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促进科研活动健康发展的前提,图书馆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来开展潜在的学术诚信教育,通过各种新颖的形式吸引更多同学关注并思考学术诚信问题,呼吁同学们树立学术诚信意识,如制作学术诚信宣传展板、发放学术诚信传单、开展学术诚信辩论赛、制作学术诚信宣言视频、开展学术诚信讨论进班级、进实验室和进寝室活动等。联合大学生社团举办学术诚信征文、学术诚信专题系列讲座等,利用征文、讲座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术诚信教育活动中,充分认识到学术诚信的社会危害,共同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学术环境,从而更自觉地抵制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发生。

2、将学术诚信教育贯穿于用户教育中

高校图书馆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将学术诚信教育贯穿于新生入馆教育、文献检索课和专题培训讲座等这些常规的用户教育中,通过这一系列课程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术诚信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2.2.1新生入馆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学生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课。因此,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图书馆也应当把握机会,借助新生入馆教育课来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学术诚信教育贯彻于学生利用图书馆的全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了解学术诚信的含义、价值、基本要求及对自身的重要意义,了解学术不端行为的表现及各自的危害和惩治办法,学习《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学术道德规范相关文件。通过这些基本的课程内容提醒大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做到遵纪守法、公开公正、尊重科研成果,力戒学术不端。

2.2.2文献检索课

《文献检索》课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掌握快速获取信息与知识的一门方法课。图书馆还要将学术诚信教育融入到“文献检索课”教学活动中,在课中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既要教会学生能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获取文献信息,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要用科学的态度来合理使用所需的文献信息,避免剽窃行为的发生。对低年级本科生,要侧重介绍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基本常识,如文献信息资源利用规范、学术论文撰写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等;对高年级本科生,可以介绍一些学术评审规范、学术管理规范、学术制度规范、学风规范等。另外,还可以讲解文献的合理使用规则、文献的引用规则等。

2.2.3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是图书馆开展用户教育最常见的形式,也是图书馆行使信息素质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举办的学术诚信教育讲座也要按照不同层次的学生组织不同的素材和内容,分为低年级专场和高年级专场。针对低年级学生,图书馆可以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来讲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基本内涵、要求和重要意义,学术不端行为的内涵、表现、危害及避免方法,教育部以及学校等单位制定的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文件;针对高年级学生,讲座内容则可以倾向于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典型学术造假案例剖析讲解、识别和判断论文抄袭的方法、介绍参考文献处理工具软件使用方法等。

2.3购买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图书馆应该购买识别论文抄袭的软件系统,并安排专门工作人员为教师科研成果和学生论文是否涉嫌抄袭提供检测服务。目前国内的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有万方公司的论文相似性检测软件、CNKI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这些软件系统能够标注出疑似抄袭的文句、段落,并能估算文字复制比,自动生成检测报告,这提高了论文抄袭者被揭发的概率,从心理上对抄袭者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剽窃行为的发生。

2.4利用图书馆网站开辟学术诚信教育专栏

高校图书馆网站应充分利用自身影响力广泛的优势,成为大学生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专栏要简单明了介绍学术诚信条例或政策、学术诚信的概念与核心价值观、学术写作规范、学术不诚信的行为表现、学术不诚信行为的处理程序和处罚措施等相关内容,方便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了解。其次,专栏要详细介绍不同学科的各种引注方法,并且对每种引注方法进行链接,点击后可以详细了解和学习,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另外,专栏还可提供大量的关于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的文献和其他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课程的相关链接,增加大学生学术规范方面的知识,指引学生如何避免考试作弊和论文抄袭,避免发生学术失信行为。

2.5学术诚信教育的内容要全面

自律能力论文范文2

通过对引起各种学术失信的复杂原因的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学术失信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是从研究生个体角度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研究生自身的认知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育因素等;二是从研究生教育监管责任角度分为导师原因、个人原因和管理原因。导师原因中以导师治学不严谨及导师学术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为主,个人原因中以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不高和不尊重学术为主,管理原因中以学术奖惩制度不健全为主。第一种分类的内部原因和第二种分类的个人原因,均属于研究生自身原因。如果针对研究生学术失信的自身原因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从全国抽取24所高校,对5450名研究生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状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a)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意识地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较严重,46.9%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或改造成自己的论文,43.8%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34.2%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伪造、篡改实验数据;b)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仅39.5%的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目的不单纯,43.7%的研究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读研;学习精力投入不足,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4h;c)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仅20%的高校经常开展诚信教育,26.4%的高校很少开展诚信教育,5%的高校从未开展诚信教育。基于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笔者从引发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出发,将学术失信原因归纳为四类:无知、无畏、无德、无才)。这四类原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催生出各种学术失信行为。

二、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的缺失

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提出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在学位申请者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要安排必修环节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7]。由此,笔者调查了全国39所“985高校”开设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课程的情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数据:一是访问39所“985高校”研究生院网站,查看研究生课程设置、文件、通知等信息;二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表,从课程表中查找学术诚信教育课程信息。 39所“985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a)各高校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b)各高校遵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的倡议和规定,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系列报告》;c)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开学第一课的讲座中,发放中国科协制作的《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或学校编制的《学术诚信读本》;d)除以上课程和讲座外,在39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写作指导和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当前的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知”教育,而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对于“无畏、无才”教育涉及甚少,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存在严重偏颇和缺失。

三、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学术诚信教育过程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应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学术诚信教育方式应融入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应做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为此,提出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过程中应遵循的以下三项原则。

(一)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以学术失信行为是否发生为界,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分为预防性教育和惩罚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帮助研究生践行“不做”、“不能做”、“不敢做”的学术诚信,最大程度预防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无知、无德、无才”教育大多属于这一类。惩罚性教育让研究生了解学术法规、处罚机制、处罚措施、应承担的后果等内容,比如“无畏”教育,重点解决“不敢再做”的问题,防止学术失信行为再次发生,同时对其他研究生起到警示作用。在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上,以预防性教育内容为主,以惩罚性教育内容为辅,实现诚信教育内容中的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可针对不同失信原因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提升诚信教育的效率。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显性教育适合将脉络清晰、要求明确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研究生,如文献引用规范、署名规范、奖惩条例等,适用于构建“无知、无才”教育内容。隐性教育可将内容灵活、富有寓意、情感共鸣、触动心灵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学生,如典型学术失信案例、学术道德、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学术习惯培养等,适用于构建“无德、无畏”教育内容。对于“无知、无才”的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优于隐性教育,对于“无德、无畏”的教育,隐性教育的效果优于显性教育。将二者结合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以丰富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术守信重在自律,如果研究生主动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积极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主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自律教育,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可让研究生主动杜绝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客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内容,为研究生自律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并增强他律作用,引导和强制研究生学术守信。遵循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实现主动认知和被动接受的多重教育效果。

四、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学术诚信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每种学术失信原因均应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并结合不同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因此,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围绕“四无”学术原因和“三项构建原则”进行构建。

(一)构建教育内容分类体系

根据“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相应分为四大类:“无知”教育、“无畏”教育、“无德”教育和“无才”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无知”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能辨别正确或错误的学术行为,知道应该怎么做,不会因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信,具体分为学术规范文件、引用标准和学术规范图书三个子类。“无畏”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中的“禁止、惩罚、不良后果”等内容,使其“不敢”违反学术诚信,具体分为知识产权法、处罚条例和不良后果三个子类。“无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理念,使其从内心出发“不想”违背学术道德,分为学术道德文件、学术道德图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子类。“无才”教育帮助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无需”窃取他人学术成果,努力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分为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论文写作指导三个子类。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共包含了12个子类,从体系结构上弥补了当前比较欠缺的“无畏、无才”教育。子类的数量和内容并不限于图1的框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筛选,以满足相应大类的学术诚信教育要求,尽可能减少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漏洞。

(二)构建子类内容

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二是论文写作规范和引用标准,三是教材、图书和音视频资料,四是典型案例。笔者在大类和子类的规划框架基础上,搜集整理大量教育资源,按其内容相关性进行筛选,分门别类放在相应子类下,形成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简表,仅为方便阐述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其中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检验教育内容相关性

内容体系中的教育内容是否满足相应分类的多样化教育要求,可以使用“构建原则”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子类的内容进行调整。在表4中,比如子类“学术规范文件”,更多趋向于预防性教育而不是惩罚性教育,适合于正式场合开展显性教育,利用制度约束力加强他律作用,所以该子分类与“教育、显性、他律”三个属性更相关,使用符号“√”在相应位置标识。按照这种方式,将其他子类与六种属性一一对照,形成最终检验结果。总体上四类教育内容在“构建原则”的六个属性中分布相对平衡,遵循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三项原则。但是,如果仔细推敲某些子类内容,还会发现一些小问题。例如“无知”教育内容,没有与“隐性”相吻合的属性,在内容建设上还应增加适合“隐性教育”的内容,如学术规范失信的案例、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强调学术规范等。

五、结论及建议

自律能力论文范文3

选择一些学术品德高尚的学者作为典型,通过榜样的力量对研究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培养他们遵守学术道德的自觉意识。高校应该加大学术道德以及尊重知识产权方面的宣传,让学生了解学术道德和尊重知识产权的重要性。首先是在校园内普及学术道德的内涵,倡导诚实守信、严谨治学、献身学术的良好学风,要求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遵循科研规律,实事求是、诚实守信,遵守纪律,学风严谨,致力于创造原创性学术成果。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人格垂范、为人师表的重要作用。导师之“导”有双重含义,一是在专业知识上引导研究生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在人品、素养上引导研究生健康成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实施学术道德教育,导师既有重要的责任,又有潜在的权威。导师应从思想、言语、行动上对研究生进行引导和培养,教导研究生对自己的观点和行为负责,督促他们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崇高的敬业精神[7]。

二、继续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管与惩治力度

当前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反映了高校学术规范和学术环节存在很大漏洞。针对这种严峻的科研形势,在高校当中设立专门的研究生学术监督机构已经迫在眉睫。研究生学术监督机构在国外的高校当中十分常见,并且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其存在的目的就是将学术不端行为扼杀在萌芽之中。国内高校应当充分借鉴国外高校现有的经验,安排专门人员,成立专门的学术监察机构,制定科学完善的监察制度,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践行监督和惩罚,形成威慑力,从而最大限度保护学术研究的公正性和学术成果的原创性[8]。除了成立专门的学术不端监察机构,还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研究生的学术成果进行检查。高校都已引进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系统对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进行检测。美中不足的是检测对象仅局限在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而没有推而广之。笔者认为,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应配备给各院系,将检测对象细化到期末论文、课程论文以及要发表的论文。这种有形的监督既强化了其学术研究的真实性和原创性,又削弱了研究生投机取巧的心理,减少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9]。

三、建立健全研究生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效诚信机制

当前国内高校尚未建立完善的科研评价机制,往往都是以科研成果的多少来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评价。科研成果数量的多少直接和研究生的奖学金挂钩,这种单一片面的科研评价机制给研究生科研带来了错误的导向,很多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而不惜铤而走险。以科学道德为导向,建立健全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和长效学术诚信机制,建立研究生诚信档案,将学术不端行为主体记入诚信档案,放入个人档案并终身跟随,为涉及研究生授予学位、奖学金、考评提供依据,使得记入档案的学术不端者受到多方面的排斥,甚至会影响到日后的就业[10]。

自律能力论文范文4

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招聘引进的严格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教师资格制度,换句话说,符合教师资格是从业的法定条件。教师资格认定包括政治思想、学历和能力等方面,即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有相应的教育教学能力;不具备研究生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公民,学有所长,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分析高校教师招聘引进的条件可以看出,学历条件是刚性条件,没有研究生学历或者大学本科毕业学历是难以进入高校担任专任教师的。在现实实施中,条件往往更高。大多数普通本科院校,往往要求应聘者具有研究生学历和获得博士学位,个别学校或专业还要求应聘者取得的研究生学历和博士学位来自名校名师。国内一流大学对应聘者筛选时,更倾向于有海外求学、讲学或工作的经历。然而,这种过分注重学历、学位的倾向,使本来全面的,要求政治思想坚定、品德高尚、注重能力的综合标准变成单一的学历学位标准。因此,高校引进和招聘人才和名师,应当全面考察其是否遵纪守法,政治立场是否坚定,思想品质是否高尚,治学是否严谨,是否具备敬业精神,是否热爱学生,个人生活作风是否良好等等,对违法乱纪者、道德品质恶劣者、学术造假者、生活作风糜烂者一票否决。近年来,在高校及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学术造假,学术造假的事件不断曝光:浙大“贺海波论文造假事件”;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上海大学博导陈湛匀论文抄袭事件;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抄袭事件;东北财经大学“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事件”;华中师大胡春林硕士论文“更牛”抄袭事件(仅致谢不一样);汪晖《反抗绝望》事件等等。上述事件中,有的虽然是学生所为,但也反映出为师者治学不严。在这种师德师风堪忧的特殊背景下,提高认识,达成共识,在起点上奠定良好的师德师风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些学术造假事件的背后,反映出高校教师入口不严和管理混乱的诸多问题。《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高校是产生思想和生产知识的神圣殿堂,学术不端行为极大地伤害了兢兢业业、默默耕耘者的感情,恶化了不良学术风气,打击了创造创新者的积极性。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也毒害了部分学生,他们抛弃学业的严谨,惧怕科研的艰辛,选择探索的抄袭捷径。网络世界的出现为学术品质恶劣者、成果抄袭者提供了客观上的便利,此风不刹,本科生、研究生的学历、学位含金量大大缩水,导致科研能力不足,服务企业、党政部门以及社会的水平下降。

二、绩效考核公平公正,激励保障有力

在高校,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十分复杂。从应然关系来说,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但在实然状态下,教师的精力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教师资源也是有限的。教师的科研任务和压力太重,必然影响到教学精力的投入,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任务过于繁重,其科研精力投入必然减少,直接影响到科研的产出、科研的质量。在高校职位聘任、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待遇兑现过程中,科研的分量极大,有的学校甚至实行科研数量、级别一票否决制,任务繁重的教师只有三种选择:一,放弃职称晋升,听凭科研处罚;二,身体透支,在教学和科研两条战线同时作战,以牺牲个人生命健康为代价;三,投机取巧,导致学术腐败和学术不端。基于以上分析,高校在职位设定、工作量底线、量化考核以及待遇兑现过程中,应当并重看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人力资源开发深层研究中,价值观、敬业态度、自我评价、社会责任等软能力所起的作用更加持久和重要,是人力资源考量的优先因素,因而,在教师绩效考核中,应重点分析教师的敬业态度、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等。毋庸置疑,今天的教师待遇总体是不错的,在各种职业评价中,仍然是许多优秀人才向往和满意的好职业。但受到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影响,优秀人力资源在选择就业单位和进行服务时,总是充分考虑住房条件、工资待遇、科研平台、管理水平和领导者素养等综合因素,因而,想尽一切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包括学术休假、出国深造、学术交流、困难帮助等,既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有效举措,也是吸引广大教师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上,防止精力外投,无暇科研,弄虚作假,敷衍教学,冷淡学生的积极对策。

三、人性化培训与开发,合理进行岗位流动

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念中,为积极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环境、创新环境、复杂环境以及多变环境,倡导人人培训,人人开发,终身开发,因而,坚持培训开发面前人人平等十分重要。培训与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是教师完成任务的前提,不能有的教师经常培训深造、访学交流,有的教师则无机会,甚至职业生涯期被完全剥夺了发展的权利。这种权利被剥夺,意味着教师能力不能有效发展,意味着竞争劣势,意味着教师间的不平等和尖锐矛盾。需要决定培训,需要决定开发。平等是一种美德,是人的尊严的象征。公平公正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人性的需要。剥夺人的权利,中止人的发展机会,是造成教师教书育人动力不足的重要因素。同时,要重能力,轻学历,学历和学位都应当体现在能力上。“确立‘能力本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其目的就在于摒弃和转变传统人力资源培养、考评、使用和开发中倚重权力、关系、金钱等外在身份要素,阻滞人的能力拓展和发挥,把人力资源考评、使用和开发的重点转移到以能力为核心,充分挖掘人的潜能和实现人的价值。”在强化人性化培训开发的同时,还要进行岗位合理流动。人的能力总是变化的、发展的,岗位也是变化的、发展的,因而,在高校内部,特别是相近、相同专业间进行岗位合理流动,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有限人力资源,特别是优秀人才的作用,避免人才的浪费,有序转岗的制度设计可以使不同能力的教师找准自己的位置,降低压力,避免职业倦怠,化解矛盾,增强凝聚力。

四、优化生成环境,形成自律

自律能力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术诚信;研究生教育;规范化;失范

“学术诚信”更注重于对“诚信”的关注。“诚信”从两个方面体现,一是科研学者对学术研究持有的态度,即在精神层面拥有的学术概念,这个方面要求科研学者不被功利所诱惑,坚持学术本分。二是科研工作者在学术研究时的行为,即在行为层面对学术道德规范的遵守。学术诚信在学术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基础,更是学术创新的源动力。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相继而来的还有一些无法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学术诚信问题。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教育界开始对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加以重视。鹿荣建[1]认为不完善的培养制度是导致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最主要原因。张艳萍[2]提出要使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规范化必须从加强监管机制建设着手。田新山[3]对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为杜绝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加强学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高质量教育。李妃养,袁永[4]分析了影响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问题和原因,发现必须通过加强科研诚信规范的引导与管理,健全科研诚信行为监督体系、完善科研不端行为惩戒机制的方式来提高我国科研诚信制度建设,推动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王萍,滕建华,梁秋[5]对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进行了理性思考,了解到应当客观地看待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深入、细致地探究研究生学术规范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研究生诚信教育工作,科学、合理地制定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柳丽[6]从增强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自律意识、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优化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课程、制定研究生学术道德制度四个方面对规避学术不端行为,优化学术道德环境进行了全面解读。本文依据既有研究基础,阐述了研究生学术诚信问题,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为规范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提供前提。

一、学术诚信失范的现状

(一)论文抄袭及造假

近年来,关于研究生学术造假的报道日渐增多:多篇发表在海外顶级医学期刊上的中国论文因涉嫌造假被撤刊;上海大学教授陈某因两篇论文抄袭被通报革职;湖北某大学郝某,把他人发表的3篇SCI论文窃为己有,并用这些论文申报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获得资助等等。W•布劳德和N•违德曾说过:“每一个大作弊者被揭露出来,就会有一百多个类似的大作弊者逍遥法外,而每发生一起大作弊,就会有一千来起小作弊得逞。”[7]由以上情况得知,被揭露和的学术造假行为仍占少数,有更多的论文抄袭造假行为仍没有被发现。

(二)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是指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同时或者先后发给不同的期刊、出版社或其他媒体。在某一出版社没有到发回用稿通知的截止日期时,又将作品改投到其他期刊、出版社的行为。由于很多高质量期刊、会议等审稿周期通常较长,有些对于审稿时间比较敏感的研究生会采取一稿多投的方式来增大中稿几率,这一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因投稿未成功而产生的时间成本。但一稿多投可能存在同时中稿的现象发生,从而引起一稿多发,这一问题会在文章出版后引发不同登稿期刊或杂志间的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因此,一稿多投有时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从当前研究生教育来看,一稿多投虽不会给研究生自身带来某种程度上的危害,但这仍是一种学术认知的缺失,充分说明了高校对学术诚信的教育仍有很大改进之处。以上问题使良好的学风建设产生漏洞,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对研究生在学术上的发展有阻碍作用,并给学术界造成了消极影响,严重情况甚至会引发学术诚信危机,使我国学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冲击。

(三)伪造和篡改数据信息

众所周知,实验的过程是十分痛苦和漫长的。实验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数据测算不出来、测算结果与事实存有偏差等问题,需要实验者对实验方法与方向进行不断地修改。而每一次实验结果的得出都需要实验者倾注实验期间的全部精力,对于有些不太专注于实验的研究生来说,相对于一遍遍的修改实验结果,他们更愿意通过篡改他人的数据或信息的捷径得到最终结果。这样的做法虽可以快速地完成实验,但这却是对研究者及实验方案的不尊重以及对“学术诚信”的藐视。

二、学术失范成因分析

(一)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缺失是当前不完善的社会法制环境建设与思想道德环境建设的共同产物。近年来,我国经济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地位都不断上升,经济地位的改变使其逐渐成为决定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而法制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地位随之下降,且慢慢被人们所忽视,社会上受到“唯利是图”和“浮躁之风”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社会风气的转变会影响学术风气的变化,这一不良风气逐步腐蚀人们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学术诚信缺失现象的泛滥。因此,很多研究生在受到这些不良影响后,逐渐摒弃前辈们踏实肯干的优良品质,将学术诚信抛之脑后,产生了走不良捷径,甚至不劳而获的想法。

(二)学术诚信制度亟待完善

学术量化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激烈,各个高校不可避免地加入到争夺杰出人才、优质生源乃至经费建设等各种社会资源竞争之中。在这些资源竞争中,与学术相关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科研结果与奖励方面,因此,学校为获得学术上的优势便将数量定义为评价基准。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下,教师与研究生为获得更多的学术成就,出现了各种剽窃、抄袭、篡改他人数据为己用等行为,极大的败坏了学术诚信风气。

(三)高校对学术道德的教育和监管不力

在日渐激烈的学术竞争大环境下,高校、研究生导师与研究生不得不形成利益共同体。在这样的利益驱使下,虽然大多数高校制定了相关学术诚信的规范和处理办法,但几乎没有学校将这项规范或处理办法纳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由于这一原因,大多数研究生对学术规范的认识并不清晰。再加上学术失信行为的处理结果往往会对高校名誉产生影响,很多高校为避免名誉受损,将学术诚信的规范和处理办法形式化,这便使得高校在学术制度的制定上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有些导师在发现研究生学术问题时,认为学术失信带来的惩罚会对学生的毕业产生影响,甚至对其行为不进行揭发。还有很多有关学术不端行为的事例,这些事件使学术诚信的缺失趋于严重化。

(四)研究生对学术诚信行为缺乏自律

研究生在学术诚信方面的缺失与研究生自身的能力、可承受压力及道德修养息息相关。纵观高校研究生,现在绝大多数是因为无法承担本科过重的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读研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知识水平,而是为了用研究生的文凭作为“敲门砖”,从而获得相对本科毕业生更好的工作。价值观念的不良转变使得很多研究生的科研目的功利化,导致学术不诚信行为产生。此外,当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相对薄弱。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一是由于研究生的数量随着招生规模扩大而不断剧增,从而导致研究生生源质量下降;二是由于研究生数量的增加,导致研究生导师每年研究生名额也随之增加,而导师向研究生传授知识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增加的,因此导师对每一位研究生在学术上的指导势必会有所减少。研究生自身学术能力未达到标准,导师传授知识的时间精力有限导致研究生铤而走险,做出一些学术失信行为。

三、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规范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学术诚信制度

制度是对人们行为的一种约束。我国目前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更多的重视学生论文的发表、课程学习的成绩以及导师项目的完成情况,而获得这些成就的手段和过程常常被忽视,从而滋生了一些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失信问题。对于这一情况,应建立完善的学术诚信制度,并将该制度的考核纳入到研究生毕业的考核中,使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术诚信问题。对于如何完善学术诚信制度,首先必须对奖励制度进行改革。可以将高校以及导师的关注点进行调整,将对学术成果数量的单一的关注,转变为对研究成果学术质量与价值的关注,将研究生的学术道德与能力进行量化,并添加到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评价标准中。其次,针对当前学术诚信失范现象,必须制定相关的惩治制度来约束。虽然有些高校现已制定了“研究生学术诚信”的相关规范,但由于其执行情况并不乐观,这些规范并没有起到实质的作用。因此,可针对这一问题专门成立学术规范惩治小组,确保小组成员在执行过程中坚决避免因私废公,做到有问题必审、必查、必究、必惩,以达到改善“不正之风”的目的。

(二)加强高校学术诚信的教育与监督

加强高校学术诚信教育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第一,高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学术规范教育课程来提高研究生对学术诚信的重视度,通过各种实例将学术诚信教育的内容展现给研究生,运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将学术诚信的思想植入学生脑海中;第二,在《研究生手册》中强化学术诚信教育的相关内容,将各高校制定的学术规范相关处理办法加入其中,旨在通过这一方法使研究生更早的认识与了解学术规范的概念,并且在处理办法中明确产生学术失信行为时予以的惩戒措施,通过这样的方法警醒研究生不要出现学术失信行为;第三,应制定科学严谨的学术诚信检测系统,设立专门责任小组对学术成果审查的每一环节严格把关,将学术监督贯穿于整个研究生教育阶段,规范研究生学术研究行为;第四,对导师队伍加以建设,导师是研究生在校期间的直接责任人,使导师更好的认识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术诚信的重视程度。

(三)激发研究生学术诚信行为自律

由于很多研究生是迫于本科就业压力而选择读研的,自身学术能力相对缺乏,对于科研的兴趣不够浓厚,这便导致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对于这一现象,需要通过导师言传身教和辅导谈话的方式使研究生了解到学术的魅力,并使研究生将对学术魅力的了解转变为兴趣,通过兴趣促使研究生更好地履行学术规范,最终达到养成科学严谨的学术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学术态度的目的。研究生实现从他律到自律,最终形成学术道德规范。除此之外,由于各高校对研究生存在各种奖学金、称号等荣誉性的竞争,一些研究生也会受其影响产生不良情绪和心理,因此,研究生学术诚信自律的养成还需要同伴间的互相约束与监督。

四、结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研究生作为促进当今社会发展的主体,肩负着使国家继续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使命。良好的品德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发展,还关乎到民族的未来。因此,只有重视和不断加强高校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教育,高校才能持续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可靠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鹿荣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3-24.

[2]张艳萍.网络时代的研究生学术道德师范问题[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3):96-98.

[3]田新山.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生学术不端问题及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12):170-171.

[4]李妃养,袁永.我国科研诚信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S2):47-49.

[5]王萍,滕建华,梁秋.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9):128-130.

[6]柳丽.研究生学术道德培育的四个着力点[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5(6):38-41.

自律能力论文范文6

1.施教者诚信缺失的不良示范。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工作中缺乏踏实肯干的精神。例如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亲自制作课件,而直接使用教材附带的课件,并将制作者修改成教师本人的名字;有的教师为了评教获得良好,在对学生课程成绩评定时没有原则性的讨好学生,而不结合学生平时课业表现给予评定。二是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不端行为主要表现为: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殊不知,教师的上述行为都不经意间都潜移默化地在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形成。

2.诚信教育途径较单一。

当前,高校诚信教育主要通过第一课堂来实施,如以系列思政课的形式培养学生诚信态度,提升学生的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由于途径、形式较单一,效果不甚明显,许多学生对诚信道德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上,没有达到理性认知程度,更没有形成内心信念和内化为行为习惯,使学生难以自觉做到知行的统一。

3.诚信操作教育惩罚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实施诚信教学存在重课堂教学、轻操作教学的实际。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各高校在诚信操作教育方面虽然也制定了一些约束、监督机制,如签订考试承诺书和发表毕业论文声明等。但在约束的同时,缺乏有效激励、惩罚措施,更多强调克己和自我反省,对符合诚信准则的行为一般的做法是口头表扬,对违反诚信、违背道德的做法普遍做法是批评教育,没有建立有效的惩罚终止措施,诚信操作教育效果不明显。

二、扎实推进诚信教育对策

(一)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育人者的示范引领作用

高校教师作为传播高深学问的践行者,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担负着教会学生如何诚信做人的重任。一个对待教学严肃认真,对待学术严谨诚实的教师,必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去影响学生。这对学生而言恰恰是看得到、听得见,且比起书本式的教育更显真实,更具说服力。为此,高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师德建设,充分发挥教师在诚信教育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一是高校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培养教师树立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师德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使广大教师自觉提高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以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等道德规范严格约束自己,自觉接受监督,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学识取信于学生,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信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高校要重视对教师学术道德规范的培养,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学术行为。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学术道德规范基本要求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依据学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在教师职前培训以及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贯穿学术道德基本规范的培训工作。对在科研工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而产生的不良学术影响制定相关惩处制度,发挥制度规范约束作用。三是要激发教师提高诚信度,发扬主人翁精神,自觉捍卫职业尊严,珍惜教师声誉,提升师德境界。要明确诚信道德培养目标,并将诚信道德修养自觉纳入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规范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实践中,提高诚信道德践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以良好道德形象影响、感染、取信学生,培养学生诚信良好品质。

(二)以契约精神为导向,使受教者重视并践行诚信道德自律教育

契约精神是现代法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只有契约才能使现代社会建立所有人都平等互信的有效保障机制。契约的本质,在形式上体现了主体的相互平等和意志自由,契约主体行为是一个“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如果达成了协议,则是他律和自律统一的结果,从过程到结果都具有道德性。为此,高校在对受教者实施诚信教育时,首先要在学生入学教育时宣传契约精神,通过课程教学、校园网页等多种途径让学生对契约精神的发展历史、内涵、作用等方面形成感性认识;其次要让学生重视契约精神在诚信教育,特别是诚信自律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契约主体行为中“他律和自律”不断交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律教育作用。将诚信道德教育自觉纳入到个人道德修养养成的过程中去,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改进,将诚信道德品质转化为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并主动融入日常学习、朋友交往等社会生活实践中去,提高诚信道德能力。

(三)重视诚信操作教育,建立集约束、监督、奖惩、评价为一体的诚信操作教育机制

自律能力论文范文7

一、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突显思想政治教育脱节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工作,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历经多年探索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脱节。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失范现象严重,研究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成为普遍现象,出现在整个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中。每年的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研究生毕业生们惴惴不安、如临大敌,乃至催生了一条“产业链”,据报道部分网店月入过百万。研究生屡屡越过学术底线,固然因为“面临学业、就业、经济、婚恋等实际困难及压力”,但这看似情有可原的“无奈之举”背后,却暴露出研究生群体学术自律意识的缺失和学术道德的匮乏,也突显出当下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领域的缺位。诚然,在研究生教学管理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术科研往往是两回事:前者更突出思想道德层面的教育、宣讲,后者则更偏重课题、论文等很物质很实在的内容;两者的归口管理部门也往往不是同一部门,一个是学生工作部门,一个是科研部门。所以,不仅是研究生,连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人员,也不一定对两者及其内在关系能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要管控好学生,不给学校和社会添乱,就阿弥陀佛;学术科研管理,更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等技术层面的提高,文章数量搞上去,影响因子大一点,就万事大吉。

二、加强学术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均是高校研究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统一的价值取向和工作目标,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理念,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也可以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一般而言研究生对学术科研或多或少有向往之心,学术文化环境因而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意识和学术道德。因此,以学术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要坚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松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教育功能,多渠道增强研究生学术自律意识。要以思政理论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基础上,教育研究生树立尊重学术的科学态度。要创新研究生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将研究生学术规范、科研训练纳入课堂教学范畴;在课程考核环节,增加学术规范性方面的要求,重视诸如论文引用是否规范等细节,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的学术自律意识。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要明确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术科研的首要责任人,充分发挥导师的引导示范和审核监督作用。要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导师负责制,增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督促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若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导师承担连带责任。还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订导师教书育人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定期进行考核检查;还要探索导师动态调整机制,及时淘汰不合格导师,严惩对师德败坏、学术不端的导师,打造一支学术好、师德高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动员功能,合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工口的组织资源与号召能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术文化活动,既活跃校园学术氛围,又调动研究生学术科研的积极性。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在研究生推优评奖工作中的影响力,探索实行优良学风个人(集体)激励机制;还要制定学术不端检测结果的配套措施,在评奖推优工作中,对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生采取零容忍,取消科研资助、评优评奖资格。当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做好队伍自身的建设,建立起以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广泛吸纳高层次人才,选聘部分优秀教师兼职从事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另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关心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生活,尽可能为研究生提供教学、科研、管理辅助等“三助”岗位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

三、结语

以学术文化建设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不是一句空话,既需要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还需要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才能“促进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培养研究生不畏艰难的科学作风、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求新探异的创新意识、艰苦奋斗的创业品格、合作沟通的团队精神”。

作者:宋英杰 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人事处

自律能力论文范文8

关键词:心理契约;诚信教育;大学生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优良品质。因此,诚信教育也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是期望和需求,人与人之间诚信交往也会彼此产生期望、情感、承诺。

一、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诚信”毫无疑问就是诚实守信、信守承诺。在《说文解字》中的意思是:“诚”是信也。从言成视。“信”是诚也。从人从言。根据诚信的基本内涵及性质来讲,诚信教育的内含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并采用一定的道德教育方法,培养受教育者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的活动,属于道德教育范畴。后者是指一切有关诚信教育和诚信原则的活动[1]。除此之外,还包括经济诚信教育、文化诚信教育等,本文主要讲的是狭义的诚信教育。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离不开诚信,诚信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更是大学生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基本要求。将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群体,其社会实践经历还较为欠缺,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形成,这就需要社会的正确引导。高校可以制定良好的机制来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教师也要身先垂范、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好地发挥师德师风的作用。诚信,不仅仅表现在行为上,也会受心理的影响。因此,本文从心理契约这一视角出发,探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以期能为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整体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较好,诚信意识、诚信素质和诚信行为也较高,大部分的大学生基本上都能表现出良好的诚信素养,并做到了诚实守信、自我约束。大学生对诚信的认知有了全面的提高,对诚信的功能也有了全面的认识,其对诚信的行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和诚信行为都有了很大提高,对诚信的功能认识也比较全面,对于诚信行为和非诚信行为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的诚信素养和诚信行为缺失,这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及正常的人际交往,这些诚信缺失的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缺失的表现

1.交往诚信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离不开诚信,相互承诺,兑现诺言,是对彼此的尊重,也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提和基础。以诚待人、信守诺言,这是维持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基本准则,一旦打破这个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破裂。诚信交往更多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交往的过程中也很容易出现不信守承诺、网络欺诈等诚信缺失的现象。不兑现承诺在大学生的日常交往中经常发生,有些学生认为只是一个小小的承诺,无关乎个人的道德问题,殊不知这个小小的承诺已经关系到个人人格,不信守承诺,诚信缺失,这将影响一个人的人际交往。例如,有的大学生答应了别人某件事,却没有做到;有的大学生出去约会经常迟到也不及时通知对方;有的大学生不能认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经常对教师和同学轻易做出承诺,结果失信于教师和同学。在生活中,网络欺诈现象也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不仅仅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人,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与人之间可以“隔空对话”,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是,这种虚拟性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网络的虚拟性可以使个人信息隐藏,不容易了解一个人,这些可能会造成网络欺诈现象的发生。2.学业诚信缺失。学业诚信缺失的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时有发生,这将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一些影响。例如,考试作弊、成绩造假、论文抄袭、网上等,这些诚信缺失的表现,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考试作弊现象在生活中时有发生,屡见不鲜。近年来,有一项关于考试作弊现象的调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网对2000人进行了一项民意问卷调查,调查显示,“60.4%的受访者确认自己或者周围同学在大学期间有过作弊行为,66.6%的受访者感觉当前大学生作弊现象普遍,50.6%的受访者建议严格考场纪律,杜绝大学生作弊[2]。可见考试作弊现象,在大学生中时有发生,很多受访者认为大学生作弊现象比较普遍,学业诚信的缺失依然存在。还有些同学为了一己之私,对学习成绩进行造假等。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网上的情况及论文抄袭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一些学生为了毕业,网上买论文,这不仅扼杀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否定自己大学期间的学习成果,也是一种不道德行为。还有一些学生为了应付毕业“东拼西凑”出一篇论文,这不仅仅涉及个人的道德问题,也涉及学校的学风建设问题等,这些都是学业不诚信的表现。以上这些表现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契约破裂后的表现,因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应维持好心理契约,防止其破裂。3.择业诚信缺失。高校是培养优秀大学生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主要场所。大学生毕业将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在择业诚信上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简历上填写虚假信息、随便和用人单位毁约等。现在的文凭造假现象也时有发生,不仅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为了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在简历上填写一些虚假信息,来蒙骗用人单位,存在侥幸心理。例如,篡改成绩单、伪造荣誉证书、编造社会实践经历等。由于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部分大学生投简历都是“全面撒网”,碰到有签约意向的用人单位,不管感不感兴趣就盲目签约,签约之后去不去单位,还要经过一番斟酌,最终会选择待遇好、福利高的单位。这就会出现与其他用人单位的随意毁约现象,造成择业诚信缺失。无论是学业诚信、交往诚信、择业诚信,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是否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和需求,如果满足了大学生的期望、需求,即心理契约维持的好,那么,大学生的诚信实效性会更强,一旦满足不了大学生的期望和需求,心理契约出现破裂,大学生的诚信实效性就会降低。

三、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联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相结合,也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心理契约的核心主要是期望和需求及心理上的一种无形的约束,而诚信教育也强调期望和需求。同时,也强调双方的共同约定及承诺。因此,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心理契约在教育领域的运用,为教育学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在实践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培育和践行诚信行为。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及类型

心理契约最早应用于管理领域。组织心理学家阿吉里斯(ChrisArgyris)于1960年在《理解组织行为》中最先提出了“心理的工作契约”的概念,他使用这一概念描述了工厂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存在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理解和默契关系。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3]。它虽然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又发挥着一种有形契约的影响[4]。笔者认为,心理契约是一种无形的、强调双方的心理期望和需求的、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契约。心理契约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交易型的心理契约;一种是关系型的心理契约。交易型的心理契约主要以双方各自的利益为最终目的,很少考虑个人的情感、期望、需求及思想。关系型的心理契约主要强调组织与员工双方的情感、期望、需求等因素。本文所研究的心理契约的类型主要是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在高校中大学生是学习的主要群体,而高校则是培养大学生良好道德人格的主要阵地。在高校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大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而这之间也存在一种契约,这种契约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这里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所讲的是一种关系型的心理契约。

(二)心理契约与大学生诚信教育之间的联系

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中存在的契约关系包括“教师—学生”的契约关系、“高校—学生”的契约关系、“高校—教师”的契约关系。本文主要讲“教师—学生”的契约关系。1.心理契约的类型符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本文所讲的心理契约的类型主要是“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其主要强调的是情感、期望和需求。目前,在高校中对大学生的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情感等。同时,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流,彼此之间的信任等,强调的是一种无形的契约。关系型的心理契约的特点也同样强调这些内容,所以,关系型心理契约符合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需要。在高校中“教师—学生”的契约关系维持得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就高。2.心理契约的特点有助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关系型心理契约具有非功利性、动态性等特点。心理契约的非功利性,强调的是一种情感,而非金钱。大学生诚信教育也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人格的培育,注重的是教师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需求的满足等,这样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实效性。所以,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心理契约的动态性特点也有助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把握好大学生的动态心理特点有助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心理契约也具有动态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无形的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如果维持得好,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就更高。

四、基于心理契约的大学生诚信教育

(一)关注大学生的需求

心理契约最核心的内容是期望。在教师和大学生心理契约缔结并维持的过程中,满足大学生的期望和需求,才能更好地实现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围绕学生、照顾学生,与大学生诚信交往,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增加大学生的情感归属,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同学、教师之间的交往应本着诚信的态度,这样班集体的凝聚力才会更强。当然,学生的期望和需求不是随意的,也并不都是切合实际的,只有了解学生的个人能力,才能设置合理的期望和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观察,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能力并加以引导。从个体心理来讲,每个人的能力是不同的,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不同的。所以,通过理论知识来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教师了解每位大学生的实际能力及期望,帮助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能够自己独立达成的期望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学习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根据个体的心理特点,教师还要找出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诚信教育,不能一味灌输,要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结合实际的期望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用的恰当合理,能够与大学生所期望的方式相一致,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才会更强,同时,心理契约才得以更好维持。

(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在高校教育中,教师的身先垂范作用也很重要。在心理契约的缔结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双方主体都很重要,教师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大学生进入大学,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人格还不健全,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因此,诚信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要诚信,教师也要诚信,只有教师做到诚实守信,发扬良好的师德师风,学生才能够以其为榜样,督促自己做到诚信。例如,在学习上,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可能会抄袭别人的论文;还有的教师答应学生的事情没有做到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印象,同样,学生的期望值也会随之下降,影响其诚信教育的实效性。所以,师德师风的建设亦不容忽视。第一,高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相关文件及政策,对学术不端的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惩戒,防止此行为再次发生,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影响。因为心理契约是建立在双方相互期望、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期望不能被满足,心理契约就会破裂,如果教师的学术行为不端,就会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期望值一旦受损,心理契约也就会破裂,信任也就无从谈起。所以,高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维持好良好的契约关系。第二,教师也要以身作则,身先垂范,为人师表。如果对学生做出了承诺,就要努力去实现,这样会提升在学生心中的人格魅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也会有归属感,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到诚信无处不在,这样也是一种诚信教育方式,实际效用会更强,心理契约也会很好地维持下去。

(三)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

在高校中,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诚信行为和非诚信行为的能力,但由于受到周围和环境的影响,可能自律意识会受到动摇,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也显得十分重要,心理契约在其中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诚信自律意识的提升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不仅需要大学生学习诚信文化知识、掌握诚信道德原则,还要践行诚信道德行为。同时,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期望”,只有教师深入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及需求,才能采取更好的教学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关于诚信理论知识的学习,并帮助大学生很快地消化其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第一,从理论学习方面来讲,就需要教师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学生期望的、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例如,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课、自由辩论等,这样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理论知识就能掌握得更加牢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督促其践行诚信行为。同时,从学生方面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去接受诚信教育的理论知识,并主动消化,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契约始终贯穿其中,教师要时刻与学生保持沟通,满足学生的合理期望,维持好心理契约,要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第二,增加学生的情感归属。学生诚信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成效,就要增加学生的情感归属,心理契约的维系更要强调情感归属。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感受到真诚,诚信自律意识更加牢固,诚信教育就能更好进行。学生走入社会无论做出什么选择都会考虑周全,做到诚信择业、诚心待人等,同时,其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也会更好发挥。

五、结语

心理契约的核心内容主要是期望及需求。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主要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出发,强调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契约关系。教师关注大学生的需求,了解大学生的能力,才更能帮助大学生在学习诚信理论时设置合理的期望目标,维持良好的契约关系;高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做到为人师表,才能维持好与学生的契约关系,帮助大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并督促大学生践行诚信行为;提升大学生的诚信自律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教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强化,维持好良好的契约关系,诚信教育才能更好发挥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姚刚.大学生诚信教育论纲[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