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方法论文范例

护理方法论文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1

1.1对象

选择2011级两个护理专科班352人,一班175人,二班177人,均为全国普通高校统招学生。随机抽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另外一班作为对照组。两组学生性别、年龄、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在第三学期开设护理管理学课程。

1.2方法

实验组以讨论结合汇报的考试方式,即讨论汇报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60%。小组成员随机按照学号分配,小组成员间学习成绩无显著差异。对照组采取常规考试方式即平时成绩40%(出勤率+作业),期末考试成绩60%。实验组考试方法包括:任课教师根据大纲要求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综合管理案例,提前两周将案例发给同学,案例内容基本涵盖所学教学内容,只是案例侧重的章节不同,制定讨论汇报要求、内容、评分标准;学生以小组合作式完成讨论汇报,制作成PPT汇报小组情况,最后选派一名同学负责最后汇报。

1.3评价方法

1)课堂评价标准:讨论汇报共安排2次,每次课2学时,每个小组10分钟汇报时间。邀请3名护理管理教师做评委,评分标准以百分制计分,分值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问题环节占30分、书面汇报材料20分,以及汇报讨论情况50分,最后总分100分折合成40分。2)课堂评价实践:小组同学按顺序上台做汇报讨论,上台汇报学生由老师随机选取,汇报讨论的分值包括多媒体的制作20分,同学汇报情况30分,汇报完毕后由现场老师对学生做出提问1~3个问题,问题由老师随机选取小组成员做回答,综合学生的回答情况评分。最后由小组成员整理PPT材料以及问题回答情况上交。3)期末考试评价:考查课成绩一般由任课教师给予的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将考试成绩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z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1.4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新考试方法的效果评价,问卷内容涉及6个问题,每项以支持、中立、不支持作答。共发放调查问卷352份,回收352份,回收率100%。

2讨论

2.1汇报讨论考试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组学生自发收集、整理、分析资料,使学生有较大的学习自主性,学生作为主体参与整个过程,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享受到了学习乐趣。89.74%的学生认为汇报式考试方式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2.2汇报讨论考试可提高教学效果

从期末考试成绩看,两组同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作为考查课,历来不被学生重视,而此种考试方式使学生有新鲜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出勤率明显提高,课堂效果明显加强,下课有很多同学咨询和课程相关的知识,所以这种考试方式客观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2.3汇报讨论考试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汇报式考试方式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多媒体制作能力等多方面能力都有帮助。在调查问卷中,95.08%的学生表示讨论汇报式考试方式能够提高对护理管理知识的学习与记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汇报式考试方式是以同学间的团结合作、相互配合为基础的,从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到最后的汇报考试,整个过程需要小组每个成员认真协作,由于最后的考试汇报及回答问题的同学是随机的,每个成员需要对每个环节都有所掌握,因为每个成员的回答都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最后分数,这就需要成员把大家看做一个整体,否则会影响整个小组的分数,调查问卷也显示90.32%的同学表示这种考试方式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和大家的合作精神。同时为了最后的汇报考试,每个同学都要做好上台汇报的准备,据课代表反映,很多同学都会在课余时间到讲台做汇报预演,考试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也显示85.67%的同学认为这种考试模式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同学们反映这次的汇报考试也锻炼了他们走上讲台的勇气,使他们对语言的组织、表达都有所提高。此外,87.93%的同学表示,这次汇报表演使他们对电脑运用能力有所提高,在汇报考试中多媒体的制作占20分,所以小组同学对多媒体的制作很用心,以期提高多媒体制作的分值。

3结语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2

1.1核心技术难点

在本方案中,最大的难点有3个:

1)如何将大量的流量分流到各个互联网出口上,并且根据出口的状态(通或不通)动态的调整各个出口的流量;

2)如何将访问互联网的流量按开通的带宽大小均匀分配到各个出口;

3)分配到各个出口上的流量,如何能准确的送到各个出口,不会被途中的路由器转发到其他地方。

1.2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1.2.1难点一解决方案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接入点和核心机房的VPN通道已经建立,每个出口的流量也由负载均衡器做了限制,但现在VPN通道仅仅是防火墙和边缘路由器之间建立,如果智能负载均衡设备不知道目前已接通的VPN通道,那就无法正确地将流量指向各个出口,无法实现将大流量分散到各个出口上。为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通过IPSec中保护数据流的方式来实现,为每一个小出口定义一个需保护的数据流。我们单独规划一段私网地址,每个出口一一对应一个私网地址,在边缘路由器配置时,通过创建ACL(访问控制列表)来定义保护的数据流,即该ACL中匹配该出口对应的私网地址,同时在IPSec的安全策略中引用该ACL。这样当边缘路由器和核心防火墙建立IPSec的VPN通道时,防火墙就能得知每个出口需保护的数据流,即数据流的地址是规划的私网地址时,就把数据流送到对应的VPN通道中。在负载均衡器上配置每个出口数据,同时对每个出口的做源地址NAT(网络地址转换),将原有数据包的源地址转换成每个出口定义的私网地址,再将该数据包送到防火墙上。防火墙根据每个数据包的私网地址送入不同的VPN通道,经过加密传输到边缘路由器上,从而实现了访问外网的数据分散到多个出口之上。同时一般的负载均衡器都能配制线路的健康检测,针对每个出口都配置一个健康检测,都是以私网地址为源地址去做每个出口的健康检测,实现对每个出口业务情况的掌控。

1.2.2难点二解决方案

局域网边缘的互联网接入点在接入互联网时,受接入方式的不同或成本的限制,有可能开通的带宽各不相同,如何才能保证各出口的流量不会超过出口的接入带宽。为解决这一难点,在智能负载均衡设备上,配置每条出口时指定最大带宽,限制了智能负载均衡设备将数据转发到每个出口的最大值,保证小带宽出口不会因为流量过大造成拥塞。

1.2.3难点三解决方案

大型局域网是指有多台路由器组成,彼此之间通过动态路由协议交互路由信息,每台设备均维护各自的路由表项。在这种网络环境下,访问互联网的流量途径任意一台路由器时,都有可能被路由器转发到错误接口上。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必须在局域网边缘的互联网接入点和核心机房之间建立端到端的连接,保证流量能被准确的送到互联网接入点。经过研究比对,推荐由互联网接入点的宽带路由器和核心机房内的防火墙使用IPsec来建立VPN通道解决这一难点,同时为简化后期维护压力,建议由互联网接入点的小型宽带路由器主动发起IPSec建立请求。

2实际应用效果

1)使用效果:分别使用电信、联通大小带宽测试网站打开情况,从测试结果来看,小带宽访问网站质量与大带宽近似,使用小带宽出口后访问效果并没有下降。

2)流量使用情况:目前已试点使用了600Mb/s电信、联通小带宽出口,流量使用比较稳定,可以承载部分大带宽出口流量。

3)经济效益:仅以电信20Mb/s大小带宽比对相关费用,目前电信大带宽为2000元/月,一年费用为2.4万元/年,而家庭宽带20Mb/s费用为0.2万元/年,加上每个接入点的路由器0.2万元,每个20Mb/s总计需费用为0.4万元,两者宽带租用费用相差6倍。使用该方案可以大大减少集团用户互联网费用的支出。

3结论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3

 

基础医学教育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奠基石,而随着信息现代化的发展及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以病理学为例,通过阐述临床情景模拟法在病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及对其进行评估,来引发医学人士对基础教育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新思考。   1情景模拟的概念   广义的情景模拟[1]是结合专业背景与行业特色,按实际的工作内容给学习者设计直观的、模拟仿真的工作场景,让学习者模拟岗位角色,根据实际工作的程序和方式、方法模拟岗位操作,使学习者在模拟操作过程中,巩固扩大专业知识并培养职业技能素质。而模拟教学是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生理论学习与实习以及进入社会之间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2]。在病理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2临床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   2.1对象   以河北北方学院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两组:1—4班为实验组,5—8班为对照组,其中实验组又按班级分为4个小组。   2.2方法   实验组采用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课程结束后都采用试卷和实景操作考核两个方面,同时对研究对象做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具体的临床情景模拟操作法如下。   2.2.1课前准备   将病理学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选择部分章节(如各论中介绍疾病的部分)作为演示内容,在上节课结束前将已准备好的下节课要讲解的临床病例资料通过文字(将资料印制成册)、录像、声音、图片等现代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现给实验组并进行简单讲解,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结合所给病例,预习教材相关内容,仔细思考并讨论,形成书面讨论报告,每个实验小组在上课前一天交给教师。并在课余时间每组按照临床病例的需要自行分配角色,按角色模拟排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临床表现,以此来推测这种疾病的病理学变化。   2.2.2课堂安排   在课堂上先由4个小组学生进行临床模拟演示,然后由每个小组的一名代表发言,向大家汇报讨论结果,其他成员可补充发言。在这期间教师积极与学生融为一体,讨论病例,倾听学生的发言,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并适时地诱导学生,深入讨论,使得授课主题清晰化。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病例讨论的情况,肯定正确观点,剖析错误观点,查漏补缺,总结出本节课的理论知识、重点与难点。   2.3教学方案的评估   在病理学课程结束后给学生发放自制的调查问卷,根据学生期末考试(包括试卷与实景操作)结合问卷调查结果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所得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3结果   3.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试卷成绩和实景操作考核情况   实验组的理论知识成绩和实景考核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3.2实验组学生问卷调查情况通过自制问卷对实验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该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受到学生的好评,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见表2。   4讨论   4.1情景模拟在国内外医学中的应用现况   目前情景模拟教学在医学范畴内应用不广泛。中国的医学学者主要研究情景模拟法在护理专业教学、考核及临床科室护士培训等方面的应用,有统计资料[3]显示,通过模拟法培训过的护士在考取执业证书及晋升职称考试的合格率等方面均比未参加培训的同年资的护士高,同时其论文写作水平及科研能力有所提高,数量及推广新业务能力也有较大的提升。而国外报道,在户外模拟应对突发事件或入院前所采取的应急措施的训练,此训练方法技术作为一项成本投入低而收效高的培训手段正在被大力推广到医学的其他领域甚至其他行业[4]。   4.2情景模拟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效果   4.2.1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习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法是为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置于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加深学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实验组的理论知识成绩和实景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1)。   4.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国高等教育正在由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转向“应用型人才为主”。教学实践打破传统教学中的“老师讲、学生听”,而是应以学生为主角,临床病例为基础,以病理学相关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它与临床实践相结合,重在实践与应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忙于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脱节等方面存在较多优势。问卷调查(表2)也显示,有92.25%的学生认同临床情景模拟教学的应用促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自己亲身体验临床病例并从中学习到一些临床知识,开拓了视野,为今后走上临床岗位奠定基础。   4.2.3培养创造性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人体形态学教学中,用哲学观点和方法论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人体的结构、功能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5]。教学实践不拘泥于讲解病理学知识,还融入了一些哲学的观点和理念,以辩证思维多方面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96.48%的学生认为通过情景模拟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所提高。#p#分页标题#e#   4.2.4以人为本,加强团队协作精神   和谐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医学教育是为广大医学生服务的,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医学知识外,还注重学生人格的培养。在临床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需要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在实践中也发现有内部矛盾,比如有的学生想当医生的角色而不愿意充当病人的角色,这样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沟通,最终从大局出发,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从调查结果看到95.77%的学生认为通过情景模拟加深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并愿意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通过病理学教学实践中引入临床情景模拟,旨在抛砖引玉,引发广大医学工作者的思考,为基础教育快速稳定的发展,也为临床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拓宽思路。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4

1、加强高速公路机电管理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高速公路机电系统进行维护、对工程进行评价,能及时发现与弥补因设计或者其他因素而造成的道路、设施的不足与使用缺陷,对高速公路的道路以及设备病害进行及时的防备,同时能减少因道路与设施维护不当而造成的意外损害。通过对上传资源进行静态分析,加强动态监控,总结经验。为后期的维修与养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实现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现代化的服务功能,对高速公路的机电项目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补充、完善。

2、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形成与完善,高速公路的建成公里数逐渐增加,机电系统对于高速公路的正常运营作用举足轻重,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着高速路监控、收费、稽查以及通信工作的正常运行。由于我国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建设与研究工作总体水平不高,而且起步较晚,部分技术也不成熟,机电系统的管理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2.1缺乏对互联网与局域网的开发和利用

在高速公路建设的过程中,都建立起各自的网站,也引进了互联网,但对网站信息的管理,主要是用于对外作形象宣传,对内进行文件和精神传达,所在机电系统管理仅局限于公司内部,缺乏与外界对接的窗口,信息处于封闭状态,不能满足网络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作为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却以静态形式存在,与外部业务、信息不能形成共享,缺乏实际运用的意义。

2.2缺乏对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现阶段,我国的高速路机电信息管理工作故障申报形式,还是传统的口头申报或书面呈报到设备管理处,不能及时上传到资源信息库。同时,对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分布情况以及故障信息等,未能全部纳入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使设备信息管理处于静态,不能及时掌握动态的运行状况、维护状况等信息。不能做到及时更新,提前计划等决策行为。

2.3缺乏专业性的维护团队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机电设备维护工作也应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应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取得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的权利。把机电系统管理的设备维护工作向市场化方向发展,通过竞争机制,能有效地提高机电系统的工作效率。然而,现有的高速公路机电维护、维修工作,都是公路集团旗下的指定公司承担,缺乏市场竞争的机制,维护团队不具专业性,加大了维护难度的同时也提高了维护成本。

3、加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的策略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的目的在于确保人员安全,运输对象安全,车辆安全与道路设施的安全,确保高速公路车辆行驶的速度,充分体现高速路的运输优势,达到最佳交通流量,进而提高社会经济效益。这离不开现代化的系统管理,机电系统是高速路正常运转的保障,加强高速路机电系统管理,从以下三点着手:

3.1创新机电系统管理意识,加强互联网与局域网的开发和利用

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因高速公路的发展而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还处在建设与研究的初级阶段,相关技术在设备中的应用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尝试。因而,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意识,把机电管理作为工作之重心,对现有的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把现代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机电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之中,才能有效提高各工作站机电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机电设备数据库,把设备运行状态,故障申报等都通过上传到机电网络共享中心,成立机电设备数据库,并对每天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与监控,形成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的管理体系。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使高速公路的机电体系具有良好的运行环境,对工程质量问题与实际操作中的死角,进行有效的整顿,采取强制的手段,确保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提高高速公路的营运能力,进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2建立健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管理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与操作规范

由于机电系统的建设单位众多,对机电系统的设计与设施配备也不尽相同,各施工企业在建设期间遗留各种各样的施工缺陷与隐患,导致机电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管理混乱。因而,加强机电系统的系统性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合理的、科学的、具有可行性的行业标准、管理制度以及系统维护的评价体系是现代化高速网格发展的必然趋势。

3.3组建专业的维护团队,形成市场竞争机制,是机电系统正常运行之保障

由于高速公路分布面广,机电故障发生率高,造成管理极为不方便,为确保故障解决的及时性与有效性,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度责任心与专业能力强的维护队伍,及时解决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而,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并在工作过程中加强监督指导工作,员工在积累经验的同时,提高业务水平。

4、结语

总之,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机电系统的有力支持。现阶段,我国高速路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国高速公路网格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机电网络也在逐步完善中,以通信、收费、照明、监控等系统形成的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正在投入使用,需要机电系统管理工作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在确保机电系统的正常运行同时,提高使用效率,推动我国高速路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杜虎

第二篇

一、往来户信息的统一管理

往来户信息是指各类客户信息的总和,是ERP系统的重要信息资源,其信息维护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系统业务数据质量和操作效率。由于客户信息分属采购、销售不同的业务类型,所以有企业认为采用按业务类型分部门维护的方式,可使业务流程更方便、顺畅,效率更高,其实不然,维护口径越多,出错几率越大。往来户“统一管理”是经过数据整理、流程梳理、制度完善过程反复验证后得出的有效管理方法。申码流程设置不合理,代码由业务发起部门生成、维护的弊端是业务部门缺乏全局观,通常只从局部考虑,关注自身业务的便捷和通畅,而不判断代码合理性和唯一性,加上没有严格的代码申请依据和制度做保障,会造成代码生成随意,名称标识不规范,可能直到业务单据流转到付款环节才暴露多码、错码问题。因此建议申码前的审核一定要对所申请代码的唯一性、准确性和合理性做查询判断,最好以企业营业执照副本作为信息注册依据,集中编码、统一管理,不论供应商还是客户,一家单位只有唯一编码,代码一旦生成,不能删除,只能失效,往来户的不同属性可通过标志加以区分,确保往来户编码的唯一、准确。看似简单的基础数据维护工作,需要规范的流程和健全的制度做保障。

二、组织结构和员工代码化管理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单位的组织结构都不可能永远不变,只能保证一段时间内的相对固定,因此在最初确定单位部门编码时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尽可能细化到最小的单元部门,避免太大太粗,方便机构调整时,减少部门拆、并,以及部门隶属关系变更的维护工作量;也为后续财务环节进行成本、费用等信息按部门归集统计提供唯一口径。ERP系统用户管理,建议也采用代码化管理,登录用户代码最好直接引用人事系统的员工工号,这样能保证系统员工和用户代码的唯一性,一个新进员工在入职签订合同时就应在人事系统生成一个唯一的员工工号,如同每个人的身份证号,该工号应贯穿员工在企业就职的“全生命周期”;如果企业内有多人同名同姓,但由于对应的工号分别不同,也能有效加以区分,做到系统人员信息的统一、一致。系统中针对某一员工的操作记录查询一目了然,清晰可见。

三、产品级次统一管理的科学合理性

通常工程机械企业产品系列多样,种类繁多,每个产品种类除了一个标配产品外,还有很多客户化定制的产品以及改装的特殊配置。对公司所有产品进行梳理,科学合理的制订产品管理的归属层级,使企业设计、销售、财务等关键业务部门利用该产品层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能有统一标准。对系统运转后期做数据分析挖掘时,产品级次统一管理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参考作用。产品级次管理不同于产品数据管理,产品数据管理主要关注产品数据档案,针对某一具体产品的下层展开物料明细;产品级次管理关注的是产品大类系列的管理,侧重宏观的数据统计分析。产品级次管理应该尽量避免扁平化设计,通常采用树状结构,可根据企业需要设置层数,并能层层向下,逐级展开。进行这种科学合理的产品级次管理后,产品统计条线、层级变得非常清晰,宏观、具体的不同统计需求的产品数据都能轻松提取,事半功倍。数据准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上线前数据编码和准备工作更全面充分、细致完备,关键数据设置科学合理,可使系统运行效率更高,系统数据挖掘分析的参考价值越高!

作者:陈正娟 单位;常林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篇

1、办公自动化系统管理的Web技术

1.1VisualStudio.NET

(1)ADO.NET数据访问技术

ADO.NET是.NET框架下的ADO模型的延伸,改模型继承了创方的特点,并且在网络扩展应用和数据访问服务方面有重大突破。ADO.NET下可以实现应用程序无连接的数据访问,体现的是一种链接指针的数据访问技术。ADO.NET当中的高速缓冲区——数据集(Dataset),其内存当中存储了数据关系图。数据集是一种单项的存贮模式,该内存不直接探测数据的来源,而是应用程序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调入而被动填充的。该数据集可以为多个缓冲区域来填充,使用的程序模板本质是相同的。

(2)在ASP.NET引入了namespace的概念

在Windows开发环境当中,Web开发技术的应用一直关注着对象这个开发中心。不论使用VB,VC++,VBA或者其他更加简单语言,程序的开发的对象不同,使用的语言不同,那么形成的外观和最终结果也会不同,这就是namespace所倡导的概念,运用的“工艺”不同,将相同的“材料”建造成不同的“建筑物”出来。

(3)XML技术

XML一种典型语言的选择,改标准可以将变成语言尽心定义,并且加入个性化的典型数据。XML的使用技巧规则较多,但是一旦定义和表示命令了之后,命令编码成了一个可供查询的字符串,XML也因此被描述为标准元语言。XML的行业标准是“万维网联盟”联合定义的,该联盟将数据演示的可视化部分剥离出标准的编码数据。通过这项数据,可以更加快速的对编程语言的成果进行传输和编辑,将数据分布到不同的应用程序和硬件设备当中,各个站点的数据可以分先和互通,从而提供我们所看到的Web服务。1.2SQLServerSQLServer是目前运用的最为广泛,用户数量最多的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SQLServer包含了数据库开发引擎,SQL语言以及强大扩展与兼容功能。另外,该数据库具备了可视化的存储过程,能够与其他大型数据库进行数据互通。SQLServer是微软开发的中型数据库,该数据库的界面和Windows界面一直,并且具有“帮助”系统,软件安装于使用都十分便捷。而且市面上其他的大型数据库的应用都是大都基于SQLServer的数据,能够便于深入学习。SQLServer与Windows的兼容性,决定了SQLServer在XML标准数据的提取和编码方面没有阻碍,并且XML的输出格式可以直接传递给SQLServer进行应用,方面了数据深入访问与分析。SQLServer最先版本已经增加了联系分析功能,不论是使用局域网进行联机分析,还是中小企业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之间来共享数据模型,最大型数据进行联合分析与储存。

2、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发展方向及对策

2.1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发展方向

2.1.1数字化

通过上文的讲述,基于Web技术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随着Web系列技术的发展,办公自动化必然要向前发展。数字化是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不变的发展方向,如何通过良好的人机界面,提供更加快捷的数据传送渠道,通过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办公自动化的数据处理能力。特别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将改变人们固有的办公方式,提高办公自动化的的灵活性,在大量的数据面前精确定位所需要的内容,提供办公效率是必然趋势。

2.1.2智能化

智能化是办公自动化的高级发展形态,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的智能化体现在对于数据的掌控,对于信息流的自动导向,以及更高层次的辅助据测功能。智能化办公系统更加有益于人们进行功能上和内容上的智能化,将更多更好的创新应用加载进去,虽然应用程序还没有在办公系统当中全面集成,但是手机但中的APP为办公程序提供了全面的思路。智能化是今后Web技术为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发展需要深入开过的方面。2.2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发展对策

2.2.1降低硬件标准

目前,很多公司建立的办公自动化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存在很多系统漏洞和问题。有些办公系统由小型企业来代为编制,在后期维护方面很差,导致饿了企业的大量硬件投入的功能并没有实现。对此,企业要充分的利用目前的成本低且普及率高的应用软件,降低硬件标准,提高管理的效率,从组织管理的促使来降低企业运行成本,降低员工培训成本。

2.2.2优选二次开发

在开发方式上,企业要摒弃一次开发,版权独立的概念,要充分结合企业资金情况,以及办公系统的投入产出比,防止周期过长,或者硬件设备投入过大,后期跟不上的特点。对于大部分的企业,通过软件公司目前的软件进行修正和改进,将不必的功能删除,增加个性化的功能,能够满足中小企业降低成本和缩短周期的愿望和需求。

3、结束语

随着办公自动化和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断发展,办公自动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情况下,如何将办公自动化系统同移动终端联合起来,也是解放办公室思想,提高办公效率的重要方式。总之,办公自动化发展到今天,已经由原来的简单的公文处理扩展到整个企事业单位的信息交换平台,其功能已经实现了极大的飞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用户需要的不断增长,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不断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努力提高办公过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个人办公的效率和管理工作的水平。

作者:梁颖琳 单位:广西质量技术工程学校

第四篇

1、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因素分析

首先,从通信网络自身条件来说影响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的因素。网络自身因素包含了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可控制因素一般指在电力通信设备运行过程中,对于运行控制设备工作区域的温度、防尘条件、湿度、电磁干扰情况等各种因素的控制与研究。不可控因素指不可预知的人为的破坏、自然灾害的降临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因素等。内部因素指电力设备的可靠性能、网络系统的管理、系统工程的设计情况等。这些都是从电力系统固有的可靠性能进行的分析,对于设备性能的分析与涵盖其中。其次,从网络运行效果来看影响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的因素。网络运行效果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网络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如采用拓扑结构。网络结构的可靠,可以保证电网安全,保证电力供应的质量,满足客户作用要求。从网络运行对于电网业务性能的需求来说,即要维护、管理好网络系统,又要将相关设备的负载进行分担,做好设备的配置与协调使用。最后,从新技术发展来看,有有利方面也有不利的方面,有利方面就是能够增加系统的运行稳定性。这样就可以更加有效地管理好网络组织。不利方面就是要应用很多的复杂的软件,使系统操作起来更加的复杂,对人员的要求也提高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使整个系统联系的更加的紧密,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工作,在管理上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2、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管理

在提升通信系统可靠性水平,不仅仅要做好很多通信系统可靠性试验,而且还要在电力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切实做好这些工作。所以,电力系统通信单位要切实管理好通信系统中的可靠性工作。在电网多种运行环境中,根据相关服务标准,通信系统要执行既定的功能和能力。这些问题存在于电力通信系统的多个环节,如分析、设计、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

2.1分析设计阶段。要根据实践情况来设计出系统网络的可靠性标准以及规程;而且还要提升具体通信系统可靠性的设计;切实规定好通信设备中的固有可靠性要求;而且还要切实讨论和决定网络组织中确保通信系统可靠性的相关措施。

2.2建设实施阶段。在此阶段要组织以及确保多种可靠性及保障举措,监督以及评价系统可靠性的建设结果;试验、鉴定和验收通信系统的建设部分。

2.3运行维护阶段。在此过程中,要对网络运行的可靠性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且还要形成维护以及管理通信网络的相关流程和机制,进一步形成维护管理的相关目标、需求以及举措;研判故障规律,设计出具体的可靠性举措;设定以及控制好可靠性的增长目标;如果出现了重大的异常故障,则应在原先制定好的应急通信制度以及保障措施基础上,切实履行相关流程;此外还要对所执行的制度以及措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在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网络运行者切实运行以及管理通信网络,而且还全程管理着通信网的可靠性。

3、注意事项

3.1电网对通信系统的要求。在整个电网中,应用一个性能稳定的通信系统必不可少。因为只有通信系统能够稳定正常的工作,才能够让电网使用者安全放心的使用,电力系统的管理也会变得轻松些,不会经常出现故障,节约了维护费用。

3.2网络运行的可靠性。从电力通信运行来看,相关单位要充分地把握网络运行的可靠性能。这就要求运用多种方法来反映网络运行和变动的相关状态,切实跟踪以及评价网络运行的可靠性能。

3.3即时排除故障。设备点检和维修部门一定要做好通信系统各个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日常工作中要对每个设备都要进行点检,排除一切影响系统运行的故障。对发现的故障问题要进行记录,并且要组织人员进行分析研讨,制定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3.4设备维护机制。为了确保设备以及网络能够可靠地运作,要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理。在这种情况下,要切实和故障联系起来,而且还要根据不同的设备以及系统,采取与之对应的维护机制。

3.5可靠性措施。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可靠性技术也在飞速进步。因此,为了能够确保电力系统通信网的可靠性,要切实运用多种可靠性举措和方法。

4、结束语

在现代化的电力系统构架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电力网络运行的服务质量,满足用户的通信使用要求。同时,也可以保证电网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网络运行效果的可靠性主要依赖于网络结构设计的可靠性,网络结构的可靠,可以保证电网安全,保证电力供应的质量,满足客户作用要求。

作者:张建亮 罗红波 单位: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第五篇

一、西方系统哲学

在芝加哥的一次会议上,系统理论在西方首次被明确地提出。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初次使用“系统理论”来描述他在生物科学工作中发现的系统的普遍特征。他想建立一个理论,不仅可以依此解释生物系统,而且可以解释任何类型的复杂网络。他称这个研究领域为“一般系统论”。在他以此为题首次发表的文章里,贝塔朗菲指出,片面地研究局部和过程是有必要的,但将其整合起来,解决其中有关组织和秩序方面的关键问题,也是有必要的。这是基于局部之间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所致,在片面或全面的状态中研究局部的行为是有区别的。在了解西方生物学或其他许多领域时,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的基础。当然,最初推进贝塔朗菲工作的人仍然是一些生物学家。20世纪50年代,英国科学家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他们基于两个不同的分子即钠和钾之间的关系通道,描述了所呈现的神经系统中的细胞功能。1966年,梅萨罗维奇做了一个演讲,题目为“系统论与生物学”,这正式标志着系统生物学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开始形成。最近有一篇关于系统生物学的文章,描述了系统思维在这一领域的重要性。作者写道,“与还原论分析或大量的关于生物分子的琐碎研究不同,系统生物学强调的是在系统层面对跨学科方法、规则分析和信息网络运行的需要。”因为,系统思维使得生物学家在研究时,把出现在细胞和生物间结果关系作为了对象。20世纪60年代,霍华德•奥德姆把系统思维从生物学扩展到生态学。在他的开创性著作《系统生态》中,他写道:每一个领域不论有多大,其局部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例如,有化学物质形成的化学系统,有生物细胞和器官形成的生物系统,有生物和物质成份构成的生态系统,并有因人与自然较大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环境系统。宇宙容易被人类视作一组系统,每一个作为更大一级系统的一部分。欧文•拉兹洛是西方最著名的系统思想家。拉兹洛教授用系统思维倡导环保意识和行动。他的核心原则在今天依然是重要的“:人与自然的系统观点显然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但不是非人类的。它让我们明白,在一个复杂的包括自然层面的系统中,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所有的系统都有价值和内在价值。”拉兹洛认为,一个关于世界的系统观意味着,人们有关心地球的伟大责任———不仅是因为这样做对其他物种有好处,而且也因为人类的命运与环境的命运紧密相联。系统理论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学科。20世纪60-70年代,心理学家开始用系统思维来描述家庭运行的方式。最近有一本介绍家庭系统理论书,其核心假设是“:家庭是一个开放、持续、追求、自我调节、具有类似社会制度的事例,它拥有这些系统的全部特点。此外,每个家庭系统要通过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其个体成员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和它在大环境中的历史位置来建构。”在西方心理学家中,运用系统理论的最著名的人物是黑尔、汉森•杰克逊、坎特和莱尔。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系统理论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变得极其重要。彼得•圣吉那本名著《第五项修炼》表明,管理者只有将其业务与环境的复杂整体作为一个系统,将所有的业务技能整合在一起,才能有效地领导。圣吉最著名的观点是:建设学习型组织包括:促进人们的发展,让他们学习如何像系统思想家那样去观察、发展他们的个人修养,懂得如何表现和重组其心智模式。鉴于组织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它可能是一个帮助我们“重写遗传密码”的最有力的手段,它不仅要改变的是我们在想什么,而且要改变我们的主流思维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学习型组织可能是一个不仅对组织的演进,而且是对智力进化的促进工具。根据西方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的特点包括创造性思维、公开批评和自我完善、团队工作、注重操作细节。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管理者开始利用新兴的混沌理论来更进一步地发展系统思维。混沌理论帮助管理者看到,复杂系统是不可预测的,它对其组织和社会环境中的变化极其敏感。管理者越来越意识到,基于各种各样的变量影响,他们的企业总是处于变化中。自适应系统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约翰•米勒和史科特•佩兹对此做了很好的总结。管理理论中开始出现复杂性、混沌和自组织临界性等概念。我们认识到,每一个组织都是一个网络,它包括许多不同的相互作用的节点,在更广泛的网络中其本身也是一个节点。在组织内和跨组织中,存在着恒定的调节。管理的任务是监督这个调节,不断实现基于调节的适应性,并培训员工在组织的每个层次上监督调节,并实施自己的特定责任。各种形式的系统理论有助于把管理思维从关注孤立个体和事件而转到所有人员、团体、组织和事件之间的系统联系中来。

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系统思维

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不是中国传统哲学领域的专家。有不足之处,请这个领域的专家们谅解,并敬请纠正我的错误。在这个讨论中,我要表达的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丰富性和持续的重要性的高度赞赏。有人告诉我,中国的传统思想是“前现代的”,因此,它对我们所生活的“现代时代”没有任何意义。我不同意这种看法“。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已导致了不道德的行为:虐待工人、对发展中国家的伤害、以及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破坏。利润最大化的“现代”动力并不顾及自己行为的系统性影响,但这是不可接受的,必须停止。非系统的现代管理手段,就是要耗尽自然资源、劳动力市场和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设施,然后转移到另一个地区再次重复这个过程。后现代的管理方法要想成功,只有向中国传统思想的智慧学习。请允许我讲一个故事。我有幸拜访了中国的一些商界领袖、大学校长与党校领导。你可能会担心这种会谈并不顺利,因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毕竟非常不同。然而,一次又一次的,当我和中国几位最成功精英人物谈话时,我们都能找到共同点。当我引用老子的《道德经》或孔子的《论语》时,这些东道主总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他们会说,在管理自己的组织、与员工一起工作并履行职责时,孔子和老子不可避免地对他们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这些经验,我相信,中国的许多领导人实际上是以中国的传统思想为指导的。有些东西固然要向西方的系统管理学习,但西方的这些技术只能是补充而不是取代中国传统思想。传统的答案是什么?徐广清的一篇重要文章提出了一个漂亮的总结“: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必须通过研究‘天(自然法则)’才能对人类的行为进行分析,反之亦然。‘天人合一’是儒家思想的基石,这首先在《易经》中得到了说明,这是中国古代的智慧之书。这种思维模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解决他们之间的关系。”中国传统思想家知道,离开与整体的联系,没有人、对象或事件可以得到解释。人类不能脱离自然,自然不能脱离被理解为“自然法则”的“天”。今天,我们要说的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了解系统,必须进行系统的思考。也许,老子在说必须知道“不变的法则”时,正是在表达相同的见解“: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道德经》第16章)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共同信念是,我们是同一个宇宙系统的一部分。这种相互联结的观念在道教信仰中表达得很清楚,即道生一,一生万物。不过,持这种学说的并非只有道家。孔子也强调万物的相互作用: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4.15)在“一以贯之”的范围内,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但是,如果没有达到整体的视角,要充分了解每一个人或物的唯一性,仍然是不可能的。现在许多人谈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这些核心原则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已经非常明显:在中国的矛盾理论中,和谐与平衡的思想占主导地位……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中国哲学的基本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古代中国力图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持与自然的和谐。如果说中国古代思想已经是系统思维,那么你会认为,当代管理理论应当从这些资源中多多吸取经验。但很少有英语出版物涉及系统管理和中国经典思想。(我希望在中国有更多的此类著作!)一些作者已建立了“物理-事理-人理”的方法论(了解,感受,关心),有作者写道,“本文提出了一个东方系统方法论的框架:物理、事理、人理(WSR)。WSR的基本主题是,物理(客观存在的规律)、事理(看和做的方法)和人理(潜在的人类关系模式)构成一个整体,为系统的方案提供了条件。”(顾基发)。这种“WSR”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现代管理思想。但现代管理者是否认识到这三个概念直接来自道家的传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思想里,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对他人的行为负责。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孟子•离娄上》)正当行为的责任永远由我们个体承担。但只有从整体视角,我们才能了解哪些行为是正当的。

三、复杂时代的系统管理

现在我要谈一点很重要的内容。当前的管理并不是在规则、可预见性与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而进行的。西方商学院现在主要教的是“混沌系统”背景下的管理实践。当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业咨询公司、全球商业网,由杰伊•奥美博士建立,在不可预测和不稳定的背景下,该公司专门致力于为大型公司和政府项目服务。迈克尔•李萨克强调,他的网站的特别之处在于:“传统管理思想的重点在于追溯性中的融贯性,它把观念与事件划归到范畴里,给其贴上标签,不能被归类的被视为统计意义上的异常值。”在传统的系统管理中,一个系统,即组织及其周围环境正常运行,就被视为是规范的,而其变化要在固定的背景中得到解释。今天西方的管理理论家们对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之间做了明确的区别。在《生态复杂性》杂志中,A.J.热姆纳发表了一篇重要文章,他对这种区别进行了界定:“复杂性是最终的语义参数。如果有一个范式,那么系统是简单的;也许是复杂的,但依然是简单而不是复杂的。如果没有一个范式,那么系统就是复杂的。”今天的西方,对复杂系统的研究是系统管理的核心。我们称该领域为社会复杂性理论。社会复杂性理论研究自我、他者、结构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一本重要的新书《复杂性中的融贯性》,其任务是“:当自我和他者、结构与环境共同参与行动时,就会有组织行为和组织。”但没有一个单一范式可以对这四种力量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预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讲述那些可能的发展。我们称之为叙事场景。基于场景的规划是当今管理者最重要的技能。它是复杂系统时代的重要管理策略。我希望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可以讨论情景规划的细节。

四、过程哲学是一种新的系统理论

在这次演讲中,一开始我们追溯了系统理论在西方的历史。虽然我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见解,但我们也看到了它的局限。幽默一点,可以说,西方的系统理论问题是:它从来就不太系统!系统理论深入不够。为什么呢?问题在于,西方经典系统理论的基础是静态系统思想(或者说,我们今天称之为简单系统)。西方哲学中很少有动态和变化的系统。这就是在现代管理理论中过程哲学之所以非常重要的原因。也许大家知道,过程哲学有两个核心主张。首先,万物相互关联;都是系统的一部分。其次,系统总是不断变化的,绝不会处于静止状态。这两个原理是新系统管理理论的基础。让我们从过程哲学中如何给人下定义来开始。人不是西方传统思想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静态的结构、灵魂或心灵。相反,每一刻我们都从周围世界中摄取东西。每一刻我们都在整理那些摄取的东西并赋予其价值。通过这些反应,我们界定在那一刻我们是谁———我们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在任何特定的时刻,我们都根据自己的身份来行动和回应。我们的行为然后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进而为我们摄取来进行身份识别和价值认定。鲍勃•迈斯里说“,我不是首先存在然后产生关系。我就是我,因为我是关系的一部分,来自其他生物如何创造自己的决定,来自我所做的如何应对我和他们的关系的决定。”过程哲学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提出:每个人由一系列的经验时刻组成。从某种意义上说,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我们性格的习惯、行为方式,我们什么也没有。这意味着,人实际上是时间的集合体。对于个体来说,什么是真的,对于团体也是如此。一个团体就是个体的“社会”。每一个个体为组织输入力量,组织对此贡献赋予“价值”,欢迎一些人而排斥另一些人。组织“身份”不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不论其如何发表声明或网站怎么说!真实组织真实身份是不断发展的回应、价值认定和行动的集合。同样的原则适用于整个行业。根据过程哲学的视角,各行业都是相同方式的团体或“社会”。中国所有的大学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或“社会”具有共同的特征,有共同的价值观,甚至有些共同的性格特征。同时,该大学系统由个别学校组成,每个学校都有其自己的特色。现在,我希望大家能从过程哲学的视角明白系统管理的工作方式。管理者为每个团体或“社会”而存在。你意识到的自我,正是你的时间集合体的“管理者”。每个企业、大学或政府机构都有一个管理者(或管理团队)。管理者了解其团体或组织的所有部分;他了解各部分一起形成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他了解其他团体的环境及自已团体或组织在其中的生存和行为;他知道那个环境如何限定自己的组织,并使它是其所是。过程哲学也因此成为西方系统思想最重要的资源。如果管理者最终借鉴了东西方的资源,那他就是最有效的。我们发现,过程思维的资源可以很容易地与中国传统思想原理结合在一起。徐广清在一篇重要的文章中写道,“万物与他者有特定的关系,万物皆有某种特定的结构,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普遍原理。”万物都有一个“特定结构”意味着,每个组织和员工都是独一无二的。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就必须了解是什么因素决定自己组织的性质和结构。同时,徐教授注意到,万物都“与他者有特定的关系”,这意味着组织要根据它与周围其他组织和实体关系的总和而受到限定。成功的管理者了解这关系的序列,他要根据这些关系不断发展的情况做出战略决策。

五、结论

在管理中,理论家和实务者都会失败的。理论家说的全是关于企业、世界、行业、管理技术方面的大道理,他忙于分析事物,未能以勇气和决心来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实务者总在行动,他们的座右铭是“当你占有80%的信息时,你绝对必须决定,这正是你行动的时刻。”看来实务者是果断的,但他缺乏从日常决策中退一步来获得其组织、产业和世界的“蓝图”。不了解情况,他的行动缺乏智慧。迟早,他会走到一个他不明白的境况里,会做出错误的决策,给自己的组织带来恶果。在这篇论文里,我试图找到中间的道路。在实务管理决策与指导我们的深奥哲学之间,一定存在一种和谐。我认为,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思想就像是兄弟俩,共同提供智力支持。兄弟俩都把世界当作一个系统来理解,但他们都没有把这些系统看成是静态的;二者都认为系统总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之前提到的“物理-事理-人理”的方法论,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和系统管理理论的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借鉴。作者写道:WSR的基本主张是,在实施系统计划中,我们实际上是在处理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状态,它受客观存在、主观建构和主体间约定的限定。在这些复杂现象及其潜在的“理”内以及它们之间,其动态关系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各式各样,完全不同。如果不考虑其他理,就难以充分地理解或正确地处理一个“理”。因此,首要原则是,我们不应该把多维之理还原为一维。现代西方哲学代表的是单向度的一维思维。因这样一种哲学而产生了一些管理理论方面的一维的书,这难道还令人感到意外吗?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技术,但其基本理念是无用的。我们必须学会辨别一维思维,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入的思考。在其组织内,对于其员工,管理者难道不需要成为那思想最宽广、视域最广大、视角最全面的人吗?当我们提拔那些拥有很多关系的员工做管理时,如果他们知道如何“玩政治”(就像在西方说得那样)的话,那我们就是在危害组织。难道我们不应该提拔那些无私的人们?他们并不首先考虑自己的事情,他们把自己组织本身的复杂状态理解为系统之间的系统。这样的人带来的是智慧。在此环境中了解其不断演变的系统,他可在它们之间建立和谐关系。要学会以过程哲学和中国传统思想这对孪生兄弟为指导,这就是我们能够获得的结论。

作者:美〕菲利普·克莱顿 单位:美国中美后现展研究院副院长

第六篇

1、呼吸系统生理病理及临床表现的循证

术前肺功能评估:检查肺功能、指端末梢氧饱和度,必要时检查血气分析。术前肺功能检查选取灵敏度及特异度高的肺功能检查指标进行评估。对入院时即存在咳嗽咳痰或呼吸音改变的患者行床边动态血氧饱和度监测。对有明确肺部手术病史、血氧饱和度<95%或中度以上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

2、全身麻醉对患者影响的循证

(1)麻醉药物:黏液纤毛运输(清除)系统在呼吸道的防御机制中占重要地位,被认为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线,挥发性吸入麻醉药物异氟醚吸入麻醉后1h,无肺部疾患的患者支气管黏液运输速度(BTV)下降达21%。近年来在临床广泛的使用七氟醚也对BTV产生明显抑制。丙泊酚、阿芬太尼和维库溴胺对BTV也有抑制作用。(2)气管插管:由于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气管插管移位或支气管黏膜损伤,导致患者咳嗽反射减弱,或出现局部黏膜纤毛运动消失,致支气管内分泌物无法正常排出,而在支气管中大量潴留。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导管对于人体而言是异物,因而在使用过程中易刺激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从而引起气管堵塞。

3.呼吸道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①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帮助患者了解预防呼吸道并发症的意义,提高其依从性;②加强术前指导,有吸烟史者劝其戒烟。吸烟使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失去活性,降低其净化作用,使气道阻力增加,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故术前至少戒烟2周。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正确的咳嗽咳痰方法、呼吸训练仪的使用,量化指标并督促患者坚持锻炼,直至术后能下地行走,基本康复;③其他措施包括注意保暖,限制探视,预防交叉感染,保持病房合理的温湿度,做好口腔卫生,增加营养,宜进易消化、刺激性少的食物,按要求做好胃肠道准备工作,预防术后腹胀、呕吐等,降低误吸的危险。

(2)术后护理:①全麻后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患者清醒、血压平稳后,即可垫枕,病情许可时抬高床头30度,改为半卧位,以利于肺部气体交换;②辅助排痰,及时排出痰液有助于防止其淤积而产生感染和窒息;③口腔护理可有效减少口腔内寄居细菌群,防止细菌下移,是预防口腔并发症和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使用牙刷刷牙被认为是清洁口腔的最佳方式。

(3)呼吸功能锻炼:应用深呼吸训练器可有效提高肺泡有效通气量,提高肺泡摄氧能力,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吸入空气,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使胸廓前后径和上下径都增大。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尽可能的扩大肺容量。帮助恢复肺功能。

(4)术后早期活动:早期积极活动可刺激肺通气/血流灌注增加,促进分泌物清除及氧合作用,利于预防肺部感染,促进呼吸功能恢复。尽量减少老年患者的卧床时间,可使心肺功能受损减少,并发症减少。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入性细菌性肺炎的一个危险因素。我科关节置换老年患者麻醉清醒后抬高上身15-30度,病情许可下,鼓励患者在床上利用牵引吊环做引体向上、抬高臀部等锻炼。结  果经过对420例全麻手术患者的呼吸系统循证护理,411例患者未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9例患者在实施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各项护理措施后,患者术后出现咳嗽,咳白色黏痰,在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定时翻身叩背、雾化吸入、静脉滴注抗生素后均治愈。

4、讨论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5

【基金项目】

吉林化工学院基层党组织活动立项:“构建以学生宿舍为阵地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模式的探索”。

【摘要】

学生宿舍区逐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的新领域,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使学生宿舍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关键词】

学生党建;学生宿舍;思考

学生宿舍作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是信息快速传播、沟通交流意见和思想、问题观点讨论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同时也是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学生的重要新型阵地,原有的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如何有效的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的新模式,抢占学生宿舍区作为工作新领域,积极思考、实践、探索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俨然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新课题。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当今,自媒体时代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依然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获取知识、生活娱乐的主要渠道,同时,学生电脑的配有率逐年增加,几乎人手一台,并且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宿舍区里度过的,营造良好的生活秩序、健康的生活习惯、改变学生对宿舍的固有认识或将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作为学生集体活动的新载体,学生宿舍区正逐步成为学团组织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重要阵地,这种客观上的变化要求高校学生管理、服务、教育等工作的重心应逐步进行合理科学的转变。

2.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是防止大学生宿舍内出现某些偏差行为的需要。宿舍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休息、起居的地方,是学生交流思想、讨论时事、社会热点的主要场所,并且宿舍内对言论的约束和限制相比其他场所显得更加的宽松,更加容易产生心理认同和学生间的相互感染。在当今这样的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卧谈会”的沟通交流等等,致使学生宿舍中出现了诸如乱发牢骚、抱怨、抨击社会、妄论国家政策、浏览非健康网站、转发谣传信息等不文明、不健康现象,严重的影响着学生健康生活环境、良好的“精、气、神”的形成,在传统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下这已然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盲点。同时,宿舍区学生密度极高,信息流动快,细碎矛盾较多,时而因琐事促发过激的行为,存在着一定范围内的突发状况、人身安全等威胁因素。学生的安全稳定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思想引领、精神文明建设、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区域,学生宿舍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换言之,占领学生宿舍既是高校思政工作和党团建设工作的新模式,也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进宿舍的思考

1.在宿舍科学合理建立学生党团组织机构,建立学生宿舍党团组织工作的新平台。传统意义的党团组织建立在较为固定的集体中,基于高校学生宿舍所具备的特点,转变工作观念,结合实际开拓党团建设新阵地依然成为自媒体时代对高校学团工作的新要求,在学生宿舍设置科学合理的党团组织,建立学生宿舍党小组,是转变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性铺垫。学生宿舍的党团组织的建立应根据“学生宿舍─楼层─寝室”的架构,合理分配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组成党建工作进宿舍工作小组,为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组织发展、积极分子培养等为主要职责,与学生会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完成学生宿舍教育管理工作和宿舍精神文明、宿舍文化建设,确保学团工作的各项主要内容在学生宿舍新阵地中得到落实,创建学团工作新局势,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2.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宿舍区学生党建工作制度,确保学生党建进宿舍工作有序运作。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必不可少的是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的学生党建工作制度,合理设定学生党团组织的考核评定制度,确保工作有抓手、有依据,促进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1)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学生宿舍党团组织相关工作制度、机制、方案,如学生党员班级责任区制度、入党申请人谈话制度、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办法、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程序、预备党员考察办法、学生党员考核、考评制度及办法等。(2)强化监管办法的设立,配合以监察考核纪实,对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积极分子在分管责任区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记录和考评。在学生宿舍设立意见反馈信箱、在学院网站党建模块和学生党团微信平台设立监督意见模块,欢迎广大师生对学生支部、学生党员的组织工作情况和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用以把控和加强监管力度,提升学生党建进宿舍工作的实际效果,切实达到预期目标。(3)建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示范寝制度,开展“亮牌”行动,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宿舍外设置统一标识,树立学生党员、学生干部身份意识,确保在宿舍工作、守纪等方面起好示范作用,充分发挥其模范作用。同时,既可以提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自我管理意识,达成学生自我教育目的,提升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和身份意识,彰显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我是党员,向我看齐的辐射影响力。

3.以党建带团建,创建特色突出、育人目的明确的宿舍文化。在学生生活区域,建立合理的学生党团组织,并积极通过各种渠道,营造宿舍区的政治、科研、文化氛围,可在宿舍区设置党建宣传板,创建宿舍学生党团建设专刊,利用板报、网站、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媒体手段,展示学生党团建相应做法,重点展示围绕着学生宿舍区的学生党团建设工作开展情况,合理宣传优秀党员、优秀学生干部的事迹风采,营造良好的政治氛围,提高学生的政治意思。合理利用网络,占领学生关注度较高的网络平台,例如学校百度贴吧、论坛,利用党支部QQ群,宿舍座谈等形式,与学生近距离交流,充分宣传引领,激发正能量,解惑答疑,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学团工作科学合理的融入宿舍区,开展学术前沿学科发展交流、科技论文写作讨论、文化素质教育、社会调研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把高校思政、管理、教育工作深入到学生培养和生活的各个领域,让先进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促进学生宿舍生活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学生党建工作的总体效应。

作者:霍明楠 单位:吉林化工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生党建积极心理学探析

摘要:

“95后”大学生是崇尚个性自由、开放和追求自我发展的一代,学生入党动机出现多元化的趋向,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的不均衡,重视党员发展的思想素质,忽视心理素质,这是当前高校党建存在的一种普遍问题。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激励高校学生入党、爱党、护党的意识,提升加入党组织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对学生党员“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提出的重要要求。我们建议,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利用积极心理推动思想激励;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利用积极心理推动文化育人;拓宽党员教育培养途径,利用积极心理学体验幸福感和归属感。重视“95后”大学生的党建教育,积极而慎重地把入党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对于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建;积极心理学;党员教育

2013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专题工作会议,在会上,发表讲话,提出要严格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基本要求和目标,着力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吸收到我们党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坚强组织保证。2014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全文,明确了这十六字的总要求,进一步提高发展党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大学生党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阵地,在新时期下,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大学生党员发展相关工作。为此,2013年7月,中组部、、教育部党组联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和要求,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切实落实和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的工作,以及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1新形势下高等学校学生党建现状

高校的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和先进分子,是学生的先进代表;在学习、实践、工作、志愿活动上都具有先锋模范作用;据有关部门的相关统计,截至到2012年底,在校的学生党员数已达到290.5万名,学生党支部也已经达到86788个,调查显示,在整体素质上,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在社会责任感上,他们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社会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异常活跃,现在的高校大学生大都乐于参加形式新颖的活动,而“95后”大学生是崇尚个性自由开放和追求自我发展的一代,导致当前大学生党建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入党动机出现多元化的趋向。调查显示,在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学生对于入党有积极的要求和端正的入党动机,但是,少数学生把入党作为满足虚荣心的平台;有学生把入党看成是一项任务,获得荣誉的机会;有学生把入党作为增加就业竞争力的小助手;有学生把入党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机会[1]。(2)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的不均衡。在党员发展“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要求下,以我系为例,在校学生数2400余人,每学期开设党课一次,每次党课约120人参加,其中100余人经过学习考核合格予以结业;结业的学生中有30余人参加“优秀学员”答辩,其中10余人可获得“优秀学员”称号,可以直接定为培养对象,接受至少一年的党组织培养,培养合格的情况下,可以在二年级下学期成为发展对象,经过预备党员发展支部大会成为预备党员。在学生总数和预备党员的数量比例严重不协调的情况下,学生的入党积极性明显降低。(3)党课教育方式单一。在业余党课培养中,重点强调党的领导地位,忽略了以人为本的主体地位,把党课教育变为向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灌输思想、时政学习、布置任务和提要求的单方面的说教方式,基本上上课方法简单单一,缺少生机和活力,使入党积极分子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状态,降低了党课教育的实际效果。(4)重视党员发展的思想素质,忽视心理素质。在日常的在党性教育中,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中,重视其政治素质,学习成绩、技能水平和志愿服务的精神,确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事实上,学生的思想问题背后,往往有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有些看起来是思想上、道德上的问题,其实是由于心理因素所致。这些多元化以及个性化的社会发展趋势,导致当前高校的学生心理波动较大,这也为高校的党建教育工作增添了不小的难度,这些问题的出现,影响了学生党员的发展质量和发挥作用,必须重视并且急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积极心理学积极推动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和水平,提高大学生党员意识是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党员的教育也就成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激发高校学生入党的积极心理,进而促进其自发爱党、护党的意识水平,提升对党组织的满意度,是对学生党员“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必要策略。

2积极心理学在学生党员发展中的适用性

塞里格曼•谢尔顿(K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wraKing)在20世纪末掀起了心理学研究的新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幸福,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关注人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类共同走向健康和幸福。积极心理学从三个层面研究幸福的产生,第一,在主观的层面上,研究的是积极的主观体验;第二,在个人的层面上,研究的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感受爱与被爱的能力、对美的感受力、对未来的幸福向往等;第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的是公民美德,使人们称为有文明、有礼貌、有责任感、利他型、有职业道德、有幸福感的社会组织[2]。于2012年11月提出了“中国梦”这个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中的“个人层面的中国梦”以人民追求幸福为重心,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面就是“精神幸福”。而精神幸福就可以解释为“积极心理学的幸福体验”,通过科学的干预使个人、家庭和集体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因此,积极心理学与中国梦不谋而合。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促进个人发展的科学,能提高幸福感,进而增强中国人民的韧性和成就感,使中国社会更稳定更繁荣[3]。(1)积极心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入党的积极性。在大学入党的学生都是积极向上的,而积极心理资源就包括: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等体验,学生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将作为心理积极的内在根源,将学生与党组织保持在非常重要的关系之中,它将会影响到学生对党组织的情感投入、信仰及归属感的状况。积极心理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入党的积极性,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情感,积极完成组织布置的各项任务,真正对党的信仰和忠诚。所以,在日常的学生党员的管理与教育中,我们应当充分利用积极心理的资源中的希望、乐观、激励等体验,使学生党员从内心感受价值上得到积极的肯定,激发每一位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组织的不断追求的热情和动力。(2)积极心理能促进学生的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了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人必须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符合的工作,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对于自身的期望也非常的高,对于党组织中的获得的权利有明确的认知和感受[4]。所以,积极心理能帮助学生在完成自我实现的同时,帮助学生与党组织之间搭建优质平台,完成学生的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

3利用积极心理学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

在青年学生中加强发展党员的相关工作,提高发展学生党员质量是核心,我们将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创造良好的理想信念教育环境;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加强舆论宣传和文化熏陶。以积极心理学为视角,关注大学生党员的优秀品质,重视大学生党员积极的主观体验,利用积极心理推动文化育人;拓宽党员教育培养途径,利用积极心理学体验幸福感和归属感。促进大学生党员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追求,坚守党的思想阵地。(1)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利用积极心理推动思想激励。在入党誓词中,首先明确的是“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积极分子教育中,坚持积极心理教育与业余党课教育相结合,首先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重点做好心理上入党,进而在思想上入党。我们将以业余党课为基础,开展积极心理学专题教育,推进积极心理进课堂,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而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强化党员教育培训,利用积极心理推动文化育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等网络新媒体,组织学生学习“共产党员”公众号知识,我们将开展优秀学生宣讲会、校园之星评选、微党课在线等教育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总结典型代表的内在发展动力、优良心理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入党积极性,进一步坚定理想和信念,发挥党员榜样的教育作用,形成“有理想、有信念、有方法”的世界观、方法论,构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积极心理资源平台[5]。(3)拓宽党员教育培养途径,利用积极心理学体验幸福感和归属感。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通过体验式积极心理学团队训练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学生党员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探索学生党员服务同学、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方式,使学生党员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学生党员正确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6];同时,把党组织看成是温暖的家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组织中寻求个体的归属感,时刻感受党组织这个大家庭的辛福感。

4结语

总之,新时期,随着“95后”进入大学,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被广泛关注。我们更加紧迫的看到当前高校党务工作的重要性,重视“95后”大学生的党建教育,积极而慎重地把入党积极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对于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已经成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建设校园精神文明和维护校园稳定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措施。

作者:唐小丽 李少军 朱雯 单位: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

参考文献:

[1]鲁静.大学生党员发展标准的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研究,2011(11):39-41.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4]叶一舵.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互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27(7):108-111.

[5]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5):810-815.

[6]龚光军,曹贵康.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23(5):25-27.

第三篇:高校党建工作人才培养探索

【摘要】

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明确指导思想,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准确定位,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思路与方法,才能确保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高校党建工作要结合高校改革发展新趋势,着力探寻高校党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点,从强化思想引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模式三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和完善高校党建工作。

【关键词】

人才培养;高校;党建;路径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创新,给高校党建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党建工作必须要适应时展趋势,主动创新,下移工作重心,通过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模式来带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各种社会前沿思想在这里相互融合、相互碰撞,为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撑。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国共产党将长期面临执政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考验,消极腐败、能力落后、精神懈怠、脱离群众等危险会更加深刻尖锐的摆在全党面前。大学生是党员的主要人才来源。在新时期,做好高校的党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国高校办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怎样才能算是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即“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都是在不断的形成和完善,此时的思想价值评价标准还在逐步成型,对于一些社会舆论无法做出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给他们一个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有可能会让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判断标准。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利益冲突暗流涌动,互联网舆论真假难辨,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模糊认识和思想疑惑也逐渐增多。

二、高校党建和人才培养二者辩证关系分析

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核心素质。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同时也决定了我国战略性人才发展阶段性目标能否实现,更决定了我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基本国策。简单的来说,大学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就会造就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显而易见,做好高校党建工作,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指明路径和方向发挥重要指导作用。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仅仅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更加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未来发展方向。高校党建工作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解决好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即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的具体落实情况,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发展。

三、高校党建工作路径探索

(一)强化思想引领明确人才培养方向

2014年12月,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了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保证”。的讲话阐明了高校的历史使命和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只有树立正确的指导方向,才能进一步做好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将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强化对师生的引领作用,加强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这些对于明确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引导高校师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切实意义。

(二)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

我国高校的党建工作要在完善自身党建工作的基础之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需求标准不断变化的趋势,以创新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在实际中追求卓越。正确的引导学生党员,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目前,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主要培养能力之一。创新成为高校发展改革的主要动力来源。做好高校党建工作要从树立科学指导思想开始,加强高校党建理论创新。要创新就需要有理论的指导,而理论则又来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都是理论先导,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升。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党建工作,尤其是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着重重的考验。高校的党建要把科学发展观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科学发展观是三代党中央领导人关于发展的集中思想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的集中体现,对于高校的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高校党建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要能够有效的面对困难,并解决困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立足于高校发展的实际,有针对性的寻求理论创新和突破,提高高校党建水平。

作者:赵静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志刚.关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2006,10(5):86-88.

[2]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

[3]候耀华.新时期高校党建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16-119.

护理方法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安全管理;思考;措施

【摘要】

近年来,大理大学发生了多起学生安全事故,在这些事故中,受害者是女生的比例较高。女性和男性比较起来,在体力上、体格上、身体的健壮程度上,处于弱势,目前因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较高,女大学生在学校中占的比例较高,所以对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应该引起高校的重视。本文意在对女大学生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完善,减少恶性事故的发生,使女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能在大学里安全健康地成长。

一所大学有它的生机勃勃,不断发展壮大的主流方向,但在发展过程中不乏发生一些安全事故,这些事故给学校发展蒙上了阴影,并给学生家长带来了重创。如何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学生学业有成,大学能更好更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材,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针对大理大学近期发生的女学生安全事故,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作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意义

目前,大理大学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工作,只是以笼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管理,没有按照性别进行管理。女生的性格较男生内敛、感情丰富、内心细腻、性格敏感,使女性在这种社会矛盾突出、各种观念冲突和碰撞的时代,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大学生的高失业率,尤其传统的影响对女性的就业、爱情、婚姻各种束缚,使女性在社会中生活承载了更加沉重的压力,是大学生管理工作向精细化管理迈进的必然趋势。女性在中国顶半边天,在社会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家庭中的作用不可替代,女性担任着重要的社会角色,既要工作又要抚养孩子,照顾家庭,他们比男性生活得更艰难,她们支撑着国家民族的希望,所以全社会都应对女性更多关爱,给她们更多的帮助。因此在大学的教育中也应对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管理,有更多研究和探索,引导她们认识社会、走入社会,在社会上立足。女大学生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她们对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社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突出问题

1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女大学生内心敏感、自尊、心思细腻,沟通能力欠缺,因地域、生活习惯的差异,难以适应宿舍生活。一部分女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人际交往经验、不敢在公共社会场合交流,不敢与他人交流。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学校专门开设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但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年龄层次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和引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管理教师缺乏对学生人文关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管理教师缺乏责任感,对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在校情况没有太多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没有因人而异、因性别而异,而是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逃生应急训练指导不够,缺少对女生遇到危险情况应如何处置的训练和指导。

3学业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他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学业成就问题,而环境与地位的变化、错位给大学生们带来心理负担。[1]女生在重压下,学习成绩在高中时期比男生好,进入大学生活后,学校生活既多元又丰富。同时,有的同学进入大学后,抱着混的思想,只要不挂科就行,没有人生规划,对人生前途的渺茫、无助,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女大学生感情上存在的问题

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成熟期,生理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交往,有的女大学生失恋,内心脆弱,心胸狭窄,忽视自身价值。恋爱中,因为女性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是弱势的一方,更容易在情感中受到致命的伤害。

5生活上存在的问题

当下大学生各个方面的消费相当突出,网购、旅游、衣服、化妆品、吃饭等,有的女生来自农村或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通过打工、助学贷款、奖学金完成学业。有的女生虚荣心强,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下,会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望,对家庭失望。

6女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有思想,充满了活力的群体。在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解。一些女大学生往往存在着缺乏信仰,缺乏爱国主义精神,有崇洋媚外的思想;也存在以自我主义为中心、拜金主义等思想。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淡薄、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有的女大学生承受不了就业和社会上的各种压力而自杀,因此,应当充分地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站在教育全局的高度去解决这些问题。

三、措施和方法

1建立长效机制,关注女大学生身心健康

一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重心为规范和细化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适合女生身心发展的管理制度。努力提高辅导员队伍整体水平,强化学生管理者的职责、责任,加强管理教师的责任感,对学生多些关心、少些冷漠,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经常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地方走访、交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进行思想沟通;多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观。二是建立健全助学机制,使女大学生能安心学业,完善女大学生勤工俭学制度,给她们提供切实的帮助,提高生活质量和自信心。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女大学生成才立业。

2开展性别教育,认识自我

科学的性别教育是指在承认两性差异前提下的性别公平教育,没有性别偏见与歧视,没有传统的性别歧视,符合男女身心发展的教育和教学模式。[2]开展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帮助女大学生认识女性的生理、心理的特殊性,认识自我,培养创新能力和工作能力,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信。

3开展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养健全人格

高校在学生人文建设中,注重引导同学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课,包括正确看待爱情、友情、学习、就业,给予女大学生科学、客观的指导。以高校的心理学专业和心理学教师为依托,为学生开设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室,为女生积极开展心理服务,答疑解惑,消除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

4开展女大学生安全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针对女大学生安全教育,要特别强调性教育、生命教育、正确恋爱观教育、地震火灾应急逃生演练等。第一,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符合女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女大学生的抵御外界不良环境侵蚀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比如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夜不归宿、半夜不外出;因事、因病需多天离开学校,应有请销假制度,学校能及时掌握学生动向,女大学生应尽量减少单独外出,外出应和同学一起相约出行。第二,女生要学会保护自己,恋爱的女大学生不和男生外出租房同居,不单独和男友远行,保持一定的距离,不宜过度亲密。第三,女大学生应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警惕。不被网络、手机、微信等虚假信息蒙骗。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提高抵御社会消极因素的能力。第四,学校定期邀请公安机关、法律顾问、法官定时来学校为女大学生们开展法制讲座,普及法制知识,增强女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在消防部门的指导下,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地震消防演练,训练学生们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对能力,保护自己。不私自上山、下海,学习在危急时刻,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第五,学校将安全教育融入到高校校园文化中,举办大学生安全文化周,警示校园中和宿舍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展示学生中经常出现的不安全状况,并将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放在活动的重点。利用校园网传播安全知识,进行安全知识竞赛,让安全观念深入到每位大学生的心中。

四、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女性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一个知识分子群体,其生存与发展,折射出了众多社会现象,对提高妇女地位和社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视角。大学时期对她们多一点关心、爱护,对她们多一点成长的指导,给她们创造适合发展的教育环境,让她们茁壮成长,也会影响着我们今后的社会发展、家庭的和睦、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与专业教育、课堂教学和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做好此项工作,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和可靠的接班人,推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女性,使大学生们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杨志敏 单位:大理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胡博,王钰.加强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110-1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3]胡博,王钰.加强高校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3):110-112

[4]肖俊.当代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探析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第二篇:新媒体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重要的手段。那么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就围绕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一主题,重点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网络平台、网络思政教育的创新思考与设计、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和思考,这三个层面进行探讨,旨在提高高校育人质量。

【关键词】

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习

总书记在一些重大的的讲话中,曾经多次提及到意识形态工作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的讲话实际,已经为我们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出了良好的方向。那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网络平台

1.1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逐步向网络转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在大学生活中,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地利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最好的选择。这充分地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所以,就当前而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网络化已经成为了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1.2在校园文化的传承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纽带

单一化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特点,在形式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大的区别,交互性和开放性以及多元性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特点。当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个性比较明显。在接受网络信息过程中,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的传承中,基于网络的教育必然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①。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和设计

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以学生的根木利益为出发点,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在实际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应该选取对学生最为关心的一些现实问题,能够真正解决学生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了在思想上深入地了解学生,有必要充分依托网络这一特殊平台,促进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

2.1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

一是为了找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感,必须充分调研、了解需求。我们在高校进行了“学生互联网使用、需求问卷调查”活动,发现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其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时间已经被网络所占有。在网络中,学生的目的在于网络娱乐、网络社交、搜集信息这三大块。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网络成瘾。重要的是大学生对于网站的期待信息比较多。比如有关于考研辅导、职业规划,以及出国留学和学生发展就业相关的一些重要信息。通过调研,也为学院如何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帮助学院理清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更为学院提供了科学的积极参考。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覆盖。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在高校中网络已经全面普及,且网络基础良好。在高校网络中,其网站建设比较完善和全面,在各大高校网站中包含的内容有招生就业、社会服务、校友联络,以及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所涉及方面很多,这些极其详实的内容充分地给大学校园生活带来了补充。尤其是学院网站中那些网络教学平台以及视频点播精品课程,对学生的吸引极其强大。

2.2加强网络队伍建设,促进网络思想教育执行力的提升

一是在网络队伍建设中,必须职责明确,且做到分工合理。在学院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其主体是教师,其载体为“学生工作网”平台。作为辅导员,在生活区建设、专业大赛、特殊群体帮扶,以及招生就业、、团队学习活动、党团组织等各个方面,必须做好分工,做到职责明确,各自做好各自的网络版块的积极建设,最大可能地丰富网站内容,真正做到网站建设不出现死角。二是为了提升网络思政教育效果,必须加强培训和完善管理。在学院中,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充分地运用自我管理,其目的在于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要以学生的自主性来管理网站和使用网站。在这一环节中,应该将学生干部引入到网站的管理维护中来。为了对网络资源收集,在高校中积极组建网编协会或者大学生记者团等一些团体组织,辅助教师做好对网站的信息更新工作。

2.3做好载体的精心设计,促进网络思政教育感染力的提升

一是在学院网站中开设“学生新闻投稿”这一特殊平台,促进学生价值感的提高。为学生搭建新闻稿件的投稿平台,并且积极地通过平台展开一些有益的活动。比如考研心得、就业指导、学习雷锋,以及网络征文、感恩教育等有益于学生思想成长的活动。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可以提升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价值感的增强。二是在学院网站中建立起网络舆情引导的平台。当前,网络时代实际上就是崇尚言论自由的时代。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是主体,有着话语权和言论自由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生的价值观和认识观尽管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他们的自我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常常会受到网络舆情所左右,对于社会中的真假不是很清楚。所以,院级官方舆论必须对学生进行舆论的正确引导②。

3.利用网络平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成效和思考

3.1充分发挥“首因效应”,展开全面覆盖攻势

何为首因?首因就是指首次认知客体在脑中所留下的第一印象。在开学最初期间,校方应该将全部网络平台的信息附加在刚入学的手册之中。并且可以在新生军训、走访新生寝室,以及新生入学教育等各个环节给予宣传强化。保证新生在短时期内进行全员注册工作完成,这样就会促使官方微信平台、学院网站访问率和点击量呈现出良好的上升趋势。

3.2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中心工作,推动学生成长和成才

利用网络平台过程中,不仅要在思想上引领学生,还要在情感上引领学生。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专业成长版块的覆盖。进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跟外教可以实现在线的口语交流,还能够收看外文电影,以及收听BBC新闻,这样有助于补充专业技能。在平台开放之后,学生的口语听力得到了普遍提升。

3.3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地延伸了工作的触角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学生和家长存在着参与不足的状况。所以充分地利用网络平台,则可以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个参与和监督学生成长的良好平台。一些学院积极地开发了“家校互动网络育人平台”,并且在网站内有计划有目的性地增加了“网络家访”和“家长专栏”版块,这些专栏的设定为学生家长构建出了全新的家校育人形式。这种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从而促使育人合力的形成,学生、家长、学校共同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3.4提升网络平台魅力,完善网络机制

网络资源的优势,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不具备的。故而,为了进一步提升网络平台魅力,有必要对网络机制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在思想政治资源上,做好充分的补充。在网络管理上,建立责任制,网络必须对学生全面开放。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网络建设之中③。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高校育人的质量。在创新教育中,宜充分发挥“首因效应”,展开全面覆盖攻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嵌入中心工作,推动学生成长和成才;利用网络平台有效地延伸工作的触角。相信只要创新努力,就会促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

作者:邢婧 单位:河南大学

注释:

①王彦丽.运用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州学刊,2014,07:27-31.

②武丹.构建高校网络平台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76-77.

③张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82-86.

第三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深入论述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高校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并探讨其对规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目标,提升思政工作质量,规范思政人员工作重点的作用。本文论证思路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应有之义———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规范。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党建研究会2016年重点立项课题,课题名称: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定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项目编号:GXDJ2016A19,主持人:高欣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阐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对于高校而言,其占有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的地位,肩负学习和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因此,鉴于教书育人的工作方针、教育对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突出特点,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关键作用。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重点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即高校以“两课”为基础设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教学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旨在加强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理想,以较为客观的视野认识世界发展趋势。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

由于承载突出的教学任务特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也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高校一般采取课堂班级教学来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由于当前网络教学的发达,有的学校也采取微课、慕课或者“尔雅”来尝试多媒体教学,这一方面使学生在任何网络环境都可以进行学习,而不必拘泥于教室的集中学习和老师的授课,另一方面也因学习的个性化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是年轻大学生

全国高校教育主体是19-24岁左右的年轻大学生,他们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体对象。这批年轻群体同时也是思想和身心正在迅速成熟的群体,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他们也是网络主体。除了思政、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专业学生,其他专业学生一般以公共必修课的方式学习“两课”。但是,在大学流传已久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戏谑传言中,“两课”无疑是他们首选的逃课对象。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1.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现状

如前所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呈现教育内容主流化,教育阵地单一,非课堂教育效率低下,教育对象年轻化等特点,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尽管在内容上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但是也显示出了教育阵地缺失、教育主体难以驾驭的现状。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单薄,方式单一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以对学生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开展,辅助的手段有网络自学,但是从方式上来讲主要是传统一对多的传授,对于一门在考核上多以开卷,教学方法上多以照本宣科的大学通修课而言,当然其不被学生所重视的地位可想而知。

3.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对象身心发展属于特殊

时期,理论学习程度有限,主观上学习观念淡漠。

二、保持主流意识形态定力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性

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备着社会主义教育和办学目标的应有之义,即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面对当下意识形态教育方式、群体、环境等现状也存在的诸多矛盾,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定力及与时俱进地重申其教育重点十分必要。

(一)要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提供认识世界的观点,也指导青年树立正确人生信念和理想的方法论。在和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现状不断结合的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现代表现形式集中体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中。因此,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应当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自信放在首位。

(二)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之中

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传统文化滋养民族发展繁衍至今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渗透和影响,强调中华文化厚重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更应当树立文化自信,对其中哲学的、道德的、文化伦理的精髓自动吸收内化,转变为现代人面对当下生活的精神动力。而高校也应当将其作为一种主流的意识形态进行重点建设和引领。

(三)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对世界发展前景和其他可借鉴的文化有清醒认知

如前论述,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是一种正确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结合了中国的实际,融合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底蕴。与此同时,因为文化所具备的强大渗透力量,大学生通过便利的网络途径会接受到各种文化即意识形态冲击,这些冲击有的以文化传播的形式十分隐秘地进行,有的直接是赤裸裸地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制度的攻击和诋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理当训练学生接受正确的世界观的引导,以科学的方法论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发展进程,并有鉴别地吸收世界上其他文化产品。

三、保持意识形态工作定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鉴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有其显著特征:即它是以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教育引导和训练的,这一特点也内涵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意识形态特点和内容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出教育方向和目标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教育内容和方向直接决定了社会将得到具备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社会公民和建设人才。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引领内容并指明了建设目标。我国高校就是要培养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青年,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现状中能够看清事件发展主流,能够辨识世界发展方向,并因为具备如此客观的眼光而能够意识到发展中的矛盾和主流,并树立一种面向未来的信和理想。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指明要以主流意识形态为教育内容,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新的着力点

在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学校、负责教育的党政人员、理论课教育人员及相关的辅导员班主任都在关注此方面的教育质量。鉴于理论教育的难度和深度难以把握、学生接受度低等困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开展学生活动为媒介,以活动建设引领学生方面卓有成效。然而,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阵地建设不应也不能够替代,或者不应该弱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包含深厚的理论教育内容,也赞同将理论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实践。面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可以作为其质量提升的着力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

高校全体教师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从高校实际而言,一般会将学生管理部门教师、团务工作者、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专职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这些人是真正工作在思政工作的一线。但是在功能上这些人一般并不承担理论教育任务,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因此,譬如高校辅导员一般被定位为“知心朋友”,当时“人生导师”功能发挥得并不突出。这一方面源于工作实际,一方面也表现出思政人员并不清楚自己的工作重点,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指出:高校辅导员应当“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2]。可见,一名思政人员时必须具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知识储备的,并且应当具有一定的理论教育能力。所以,不论是从教育职责、工作重点还是职业要求,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特点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工作重点。强调,“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3]据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其政治意义和社会辐射性不言而喻。高校教书育人,既是专业教育,更应当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一名大学生首先是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底蕴的公民,如此才能是一名有职业感、有责任感、有技术的社会工作者。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才占有“极端重要”的地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才具有突出意义,才能够也必须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要作用。

作者:高欣 陈海菊 李佩忠 李健 李明媛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园艺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2]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C].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02.

[3]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S].(教思政〔2014〕2号)

[4]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第四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考

[摘要]

随着当前大数据技术的日渐成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动态分析,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挖掘相关信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渠道的增加,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始变得多样化。因此,如何利用海量的信息,加强对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向的分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维价值观念,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大数据的价值

通常认为大数据的核心是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汇总挖掘数据用户的共同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寻找符合特征的新用户,结合用户需求对数据进行优化和校对,实现数据特征自适应循环调整,这就是大数据的价值。将大数据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从学生海量的包括社交网络在内的信息内挖掘出学生近期对信息获取的爱好、习惯等,从而为下一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优化策略。而采用何种方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和保持其在工作中的优势,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二、大数据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随着手机平台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更加便捷,海量的信息会延伸到各个领域,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也会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机遇。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预测性。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性,在大量的数据信息汇总基础之上,可以借助计算机及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分析,预测相关事件的发生概率。在利用大数据统计分析时,应注意大数据信息是处于动态状态中,因此,大数据的速度特征显得极为重要,大数据的应用更要强调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时效性,前期数据分析结果可以作为参考反复运用,最终要以时效数据为主导预测出相关事件的发生概率。利用大数据可以预测学生的思想行为,甚至发展方向。通过建立学生的起居时间、上课时间、自习时间、运动时间等相关数据库信息,可以了解到学生用到学习上的时间,从而判断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有效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数据信息,预测学生未来的行为及思想动态,将极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效率。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全体大学生,客体不是某一个学生的数据信息,而是全体学生的所有数据信息。在大数据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网络,准确定位学生群体的思维动态,这对于传统教育工作者来说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在传统教育中,由于缺乏完善的记录、储存和数据分析能力,只能对少数学生数据进行分析。传统的调查方法是通过样本分析、调查和访谈,无法了解到学生内心真实的思想。但是使用大数据方式能够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并能更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维和行为动向。大数据包含了丰富的网络信息,特别是一些社交网络,如人人网、社区在线等,这些网站记录的学生社会活动、视频、照片等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到学生社会关系,能够较准确地分析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动态。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大数据的出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运用对数据信息的敏感度来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信息、学生个人资料等数据及时进行记录或存储,并运用数据分析、统计等技术手段加以分析处理,进而获取更多隐含信息。应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心理教师、辅导员的数据意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数据的应用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使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品德素质和知识能力。

三、依托大数据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路径

应借鉴大数据在某些领域的应用经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想动态数据,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大多采用虚拟名称的方式交流情感、宣泄压力、传递信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是信息的编写者、转发者、接收者,自由地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辅导员可借助微信、QQ、微博等媒介获取学生关心的热点舆情和心灵深处的真实想法,及时、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向。学生学习状态分析数据来源于学生学习的网络教学数据和教师课堂教学数据。随着幕课、微课的出现,大学生逐渐习惯利用网络课堂进行学习,通过网络搜索功能解答难题,搜索学习创新点和难点。汇总好学生的网络学习数据记录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在教师课堂教学中,通过记录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可以为其他教育者提供学生学习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依托学生网络交流的大数据分析,及时预测、引导学生行为。大数据可用于记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主动学数据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规律,正确认识大数据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大数据的分析结果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面、客观地预测学生的行为,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可以根据大数据分析结果,适时组织学生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势而新。学校要针对学生开辟网络互动平台,对论坛、留言簿等进行实时跟踪,并对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全面、及时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大数据的汇总结果,及时了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及可能存在的隐患,对其进行正确教育和引导,从而预防思想行为出现问题。辅导员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微信、微博,发现其内心动态,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预判学生的思想变化是学习问题还是生活问题,得出抽样调查无法获得的结论。通过全样本数据验证以往的研究结论,发掘数据间的内在关联性,便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找准问题根源,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出一定的预警。依托校园设施的大数据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大数据使思想政治工作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借助学校设施使用的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指导提供可能,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作者:刘洋 单位: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摘要】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培养全面发展的“五有人才”是大学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相一致、教育作用相互补和教育实践相统一,两者可以有机融合,共同推动大众创业的潮流。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是基于“以生为本”的灵魂作用和“分类指导”的协同作用。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需要进一步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以生为本;分类指导

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可以看出党中央和政府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视。国内高校在《意见》出台后迅速响应,加强了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建设力度。创新创业课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和创业的技巧,而且帮助学生搭建创业的孵化平台。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同时,如何培养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如何保证他们的创业意识与时展主流相一致,如何确定他们能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就变得尤为重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有效解决该问题,且可以培养更多、更好的国家现代化发展需求的人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其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性、意识形态性、内容的规定性和教育的目的性,【2】其授课形式随着时展更具活力且渐趋多样,但就国内高校教学整体而言,现阶段仍以教师的说教灌输为主。这使新时代的大学生难以对其课程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热情,而且由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代热点相结合,使学生难以对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产生共鸣,就导致了教学和学习的两张皮。大学生是一个高度活跃的群体,他们有敏锐的思想、参与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创新创业教育如果脱离了时代内涵,脱离了国家期许,只是单纯的训练创业的技能,也会使学生慢慢的失去兴趣,导致教学和学习效果的不匹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可以坚定他们的思想内涵,而且其外显行为更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两者的融合可以起到很好的隐性教育的作用。隐性教育就是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立教学内容,并确定教育方案之后,通过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活动场所和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使受教者得到各方面的提升。【3】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天然的相溶性。

(一)教育目标一致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4】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在创新创业理念的指导下,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个性,通过对强化实践过程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以致用,全面发展。这两类课程的目标都是以受教者思想品德教育为目的,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达成受教育者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具有相辅相成的特质,两者的有机结合必然可以事半功倍。进一步而言,虽然这两门课程的理论内涵存在差异,但其主旨都是培养具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批评思维”的五有人才。【5】相同的教育主旨也使这两类课程的结合具有天然的可融合性。

(二)教育作用互补

国内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有十多年,一直伴随着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出现这种误解的主要原因是在实际教学中,高校或教师常常会将这门课与就业指导混淆,错误的将着眼点放在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就业率上,忽视了对学生品德和修养的培养。造成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不足。相对的,现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侧重于受教者思想层面的构建与现实实际具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和体认不强,所以很难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五有人才”观念。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辅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两者互为补充。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在满足个体发展和满足国家社会需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探寻适合自己的可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价值体现。

(三)教学实践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逐渐形成并随社会发展而演化。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思想政治教育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加以解决,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于实践,为实践服务的具体体现。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只有实践和操作,才能有效的帮助职业素养的养成、思想观念的转化。这一共性使得双方可以在实践中相结合、相促进。由此可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途径,变空洞抽象的灌输教育为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育。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目标,使其在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相对应的职业和思想政治素养。

二、以生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灵魂作用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既不能墨守成规或一成不变,也不能抛却以往的经验而另辟蹊径。”“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毕业、就业、创新、创业这些词汇是近些年的热搜词汇,是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解决好大学生的毕业问题和就业问题,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大于弊,双方互为补充、合作共赢。

(一)树立青年学生的理想信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而非创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在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解决大学生面对现实问题时理想信念缺失的难题。正如在2014年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出的“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6】这粒纽扣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前强调的是价值观的养成对党、国家等事业整体的意义,现如今,更强调个体在其中的发展和主体作用,且与个体的安身立命息息相关。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在学习、传播和实践的过程中,其受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会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未来发展的手段之一,在大学生受到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诱惑时,能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明辨是非,去伪存真,能够让未来的创造者认同社会主流价值形态,实现个人思想与国家实力协调进步与增强的目的。所以,高校应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扩展教学思路,拓深教学内涵,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方式方法,关注个体发展,实现以生为本。

(二)解决青年学生的实际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和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都表明,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需求,而且不同个体间也存在差异,只有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需求,才能制定最佳的激励效果,反之则收效甚微。面对高校庞大的受教育群体,使用同样的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相同的要求,则会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体间的差异性,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青年学生的个体化需求,这必然导致教学目的事倍功半。广东工业大学探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建立协同创新平台,依托该平台建立了人才培养的“2+2”模式、“3+1”模式和“3.5+0.5”模式,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因材施教”,【7】更好的贴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大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现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增添一份积极性和安全感,有效缓解大学生对就业的恐惧。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创新创业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实践验证,双方的结合既可仰望星空,又可脚踏大地。

三、分类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在我国政府倡导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高质量人才,有效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8】思想政治教育则通过激发行为动机,端正思想态度,进一步帮助青年学生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确立理想信念,激发奋斗目标,提升人格境界,为其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落地的一个有效载体,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协同作用,前者通过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为培养人才保驾护航。双方在育人上既分工又协作,二者相辅相成。仅从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分类指导和协同作用来看,主要体现在教育主体在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教育客体在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中的自我教育,以及两者所处环境的创造和维护方面。

(一)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教育主体是教育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9】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其主动性和前瞻性决定其顶层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发展性。新中国成立伊始,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所以大学生从入学后就进入专业培养模式,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其弊端凸显。“专业”人才的思想被固定于其所学的专业方向中,不易接受本专业之外的知识,无法从多维度、多角度的视角来认识、理解和前瞻发展的世界。这样的体制下,学生很难融入“大数据”时代学科高度交叉的环境,更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教育主体正在主动探索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当教育不再具有功利性的时候,受教者自然会变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过程。【10】高校实行“厚基础,宽口径”的学科大类招生,通过1至2年的基础学习,让学生在确定专业前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对自身未来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在各年级开展形式与内容不尽相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引导和解决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需求;通过跨专业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方法,鼓励学生拓宽视野,以发展的眼光认识自己,不断调整其生涯发展;许多高校建立了与国内外高校的交流渠道,为优秀学子提供了解和认识国际大环境的机会,让其生涯设计能够与国际接轨,从而带动国家发展的全球化;某高校还制定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参加一项科创项目。这些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正是“以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教育客体的主动性和可塑性

教育客体是教育的接受者和受益者,教育的效果要从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客体的主动性和可塑性决定了客体的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教育客体都可以主动的选择参与其中,并直接影响实施的效果,其效果对教育主体的设计实施又会形成新的反馈和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思想是否正确、情感是否健康、意识是否坚定对客体的可塑性造成巨大影响,教育过程的理念是入耳、入脑还是入心,取决于客体的主动选择和自我教育。王占仁从理论上提出了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而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提供给教育客体的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可以很好的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11】创新创业的体验和应用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业兴趣:许多高校依托省级创业培训基地平台,通过开展创业计划竞赛、创业讲座、创业者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尝试创业、认识创业,并通过企业参访、企业家论坛加深对创业过程的了解。此外,对活动中展现强烈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强化培训,树立榜样效应,可增强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直面创业恐惧。在体验学习和应用学习的影响和启发下,教育客体通过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逐渐意识到符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五有人才”要求,并促使自我朝向“五有人才”的方向努力。

(三)教育环境的创造和育人作用

高等学校的育人环境由校内外协同作用,呈现良好效果。创新创业的校内环境主要集中于:出台激励机制,加大师生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的力度;建设校内大学生创业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咨询、教育、集资、交流和项目展示等一条龙服务;校内打造全仿真创业模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如学生自主募股的实验超市、学生自主经营的咖啡厅、学生自负盈亏的广告公司;对自主创业的学生给与创业奖励,扶持学生的创业理想。校外环境主要体现在与企业合作成立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支持学生创业理想的具现化;聘请企业界的高水平技术工程人员、高层次人才、政府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多角度传授创新创业知识;有条件的高校还与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如复旦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与“慧科教育”的合作培养,缩小了学生创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这些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促进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也有约束和规范的作用。人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环境通过实践行动制约了个体思想的形成,个体通过社会实践的影响反作用于环境,双方互为作用,互为影响。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都在不断的发挥主动性,调整课程设计和能动的开展自我教育,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培养既继承优秀传统又富于创新精神、既能脚踏实地又能高屋建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对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贯穿教育始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要求,力求建立一个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社会。一批掌握了先进技术,掌握了金融资本的新人才,其身不正,其心不善将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结果不言而喻。因此更应该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创新创业教育下培养的“五有人才”,更应该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更应该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格,将国家的责任、社会的目标与个体的行为规范保持一致。

(二)适当引入榜样人物的示范和典型案例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很多高校都引入了企业成功人士或典型的案例以起示范引导作用。在选取企业界人士时,要优先考虑成功人士的党、团示范作用和人格魅力。国家最急需的行业、最紧缺的领域、最新技术领域等的人士以及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看法、观点都成为选取的标准之一。通过这些人物的理论魅力、知识魅力、人格魅力,使青年学生欣然接受他们倡导的理念和价值观,将青年学生的择业和创业的定位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

(三)辩证对待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果

在创业教育课程结束后,有不少老师说,创业班级学生创业率低。不少学生更是表示学习之后,确定以后自己一定不会去创业。于是有老师觉得灰心失望,觉得教育很失败。其实这正是为什么我们要提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首先我们的目的是通过这种教育,培养符合个人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一致的“五有人才”,在学生身上种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待时机成熟的时候,这颗种子可以发芽并以符合各方面需求的方式成长;其次,经过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业训练的学生,毕业后即使到公司就业,也可以摆正位置,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工作实际中,并为未来可能的创业积累经验;第三,我们更希望通过学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可以在他的工作领域中做出创新,这种创新可以是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管理、技术以及产品等方面的,但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

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另一条可能实现的途径,就如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小小的变化,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融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生在对待自己的未来发展中,不困于势,不拘于形,以社会发展和需求为指向和目标,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作者:张秀丽 武毅英 单位:厦门大学艺术学院 厦门大学高教发展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10-6]

[2]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外延与规范[J].教学与研究,2014(11):53-59.

[3]王浩.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6(1):102-103.

[4]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78.

[5]徐飞.培养五有交大人[N].光明日报,[2014-12-30],13版.[6]品读“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EB/OL].[2014-5-6]

[7]米银俊,许泽浩.协同育人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5(11),30-32.

[8]樊平军.创新创业导向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以弗吉尼亚大学创新实验室孵化器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2),125-128.

[9]马奇柯.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作用机制[J].江汉论坛,2008(4):117-121.

[10]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11]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做好分类[EB/OL].[2015-7-14]

第六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摘要】

文章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对艺术类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加强文化课学习,提高个人修养;突出情感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健全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将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融合;积极营造学生自我教育环境。

【关键词】

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前言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非艺术类院校也陆续开办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其思想道德状况不仅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道德风尚。纵观当前艺术类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总体而言,他们的主流意识较为积极,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不过,仍有部分大学生政治信念缺乏,思想涣散,思想道德水准不高。如何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为艺术类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是目前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非常重要的课题。

二、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1、政治信念淡漠

受西方自由化思想影响,再加上市场经济的冲击,某些艺术类大学生不关心政治甚至存在厌烦政治的心理,这不利于政治信念的建构。如过于重视物欲,蔑视奉献,呈现功利化特点;或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是非辨别能力差,容易迷失自我,在道德取向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政治信念的淡漠。

2、情感道德意识薄弱

某些艺术类大学生爱情的随意性较强,缺乏道德意识及责任感,其恋爱动机并非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空虚,或是从众心理严重,在校园公共场合,恋人之间亲昵举动公开化,感情的表达显得随意、放纵,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

3、受社会负面影响较深

许多艺术类大学生在高中阶段便独立生活,寄宿写生或练声,独自到全国各地参加专业考试,比一般大学生而言他们接触社会较早,进入大学后,艺术教学特有的实践性需要该专业的大学生参加很多的社会实践,通过锻炼,使得他们表现出比其他大学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在此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中容易滋生出对成长不利的心理。

4、不注重基础理论学习

艺术类大学生相对其它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不宽,再加上过于注重作品的展示和创作,普遍忽视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势必导致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够,容易造成个人素质畸形,不利于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5、纪律性有待加强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不注意自我约束,习惯从个人实际出发,倾向于强调自我,同时喜欢标新立异,表现欲望强烈,从而具有纪律性较差的特征,对纪律教育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逆反心理。

三、对艺术类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加强文化课学习,提高个人修养

对于艺术类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文化素质作为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除了专业课学习外,还要将文学、美学、哲学及社会学等学科加以整合,并贯穿于学习始终,这对其以后的艺术创造非常重要,同时,要有计划地开展传统文化等人文讲座,引导其学会尊重传统,把握未来。

2、突出情感教育

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需真诚地理解学生、真心地关爱学生,真正地相信学生,用爱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从而唤起大学生的情感波澜,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赢取他们的信任与认可,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发动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集体活动,激发其创作灵感,帮其在师生认可中感受专业魅力。同时,可鼓励大学生开办各类工作室,钻研专业知识,想办法为其配备指导老师,既有助于专业的拓展,又有利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此外,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类比赛,努力为学生构建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和技能的环境,有针对性的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与方式

首先,调整教学内容,从艺术类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升其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内容对他们的感染力;其次,进一步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符合艺术专业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理论联系实际,用典型事例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计划地运用课堂讨论、演讲及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内涵深刻同时形象生动,既有现实针对性同时又带有很强的说服力及导向性。

5、健全艺术类大学生心理咨询体系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可反映出学习、生活及就业压力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困惑,这就需要从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出发,培养良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具体而言应该加大对人力及物力等方面的投入,注重宣传,促使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体系实现制度化和科学化。

6、将思想教育与严格管理相融合

对艺术类大学生而言,既要依靠教育,同时又要凭借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统一大学生思想,规范其行为。其次,管理要突出重点,实施定量管理,从尊重和关心学生入手,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中整治。第三,“严”字当头,即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严抓严管,充分发挥制度对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规范、制约和导向作用。

7、积极营造学生自我教育环境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需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能主动接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从而实现德育由“外加”向“内需”的转变,由“学生顺从”向“学生选择”的转变。

四、结束语

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们普遍具有开拓性,他们非常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及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符合社会规范的公德意识,不过,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不成熟性及易变性等特点,特别是他们在追求个性发展时,容易产生浓郁的个人主义色彩,感性体验普遍强于理性约束,所以,应该积极引导该专业学生的心理成长,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帮助他们把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结合在一起,从而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蒲思岐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有平.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与分析[J].岱宗学刊,2005.9(3).

[2]李红霞,蒋丽丽.新时期对艺术专业学生工作的思考[J].艺术百家,2015.

[3]潘灯.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点及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赤峰学院学(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12).

[4]梁静.艺术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困境及德育对策探究[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25(2).

[5]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双月刊),2006.

[6]李治.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

[7]齐文生,郑培国.艺术类大学生特点探析及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J].中国轻工教育,2009.

第七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精神世界的“指路灯”,不仅为当下人们思想的凝聚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展开,开创了新的突破口。因而,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找准融合的路径,对开创中国特色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布局以及帮助当代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时代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前言

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军,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力量源泉,高校大学生多数为“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具有超前性,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相互碰撞阶段,具有不稳定性。当前我国社会环境下,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向性、多边性特点,一部分价值观与主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偏离的甚至具有冲突矛盾的,这就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成长之路,更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既要保证教育的效果又要创新方式方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核心价值观即是在某一个社会或团体中能够发挥导向作用的,在社会或团体的各个方面能够起引领作用的,并且使其他方面都从属于它的一种价值观。从本质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文化精神的精华、核心体现,是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框架所必不可少的基本元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高屋建瓴地引领人们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在社会层面上提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努力为我国公民打造一个理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在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我国公民的精神道德素养的构建树立了标准。这三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极为强大的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发动机,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点明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现实着力点,是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单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更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祖国的希望,而高等院校是使其成长的摇篮,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让广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便能接受先进的文化熏陶,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途径

3.1教学场所融入途径

高等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干道是课堂教学。高校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习惯,不断改革,创新课程体系,使之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丰富教材体系,推陈出新,用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身心;要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减轻大学生的课程负担,使广大学生有更多时间从事社会实践、丰富自身思想并开拓视野;要深入研究校本课程,找寻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素材并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活动当中。

3.2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和高校教师职业教育体系紧密相融合,始终贯穿高校教师职前、职后的全过程。一是师德师风的建设,将师德作为前提,完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加强高校教师的从业资格准入机制,把教师师德作为高校教师入职之首要条件,形成高校的师德建设体系。二是高等院校的党团建设,要抓好思政理论课、社科哲学课、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三是教师楷模的评选建设,把优秀教师引领师范的作用激发出来,引导高校教师自觉地加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

3.3社会实践融入途径

高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实践。高等院校应创新社会实践形式,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来,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把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首位,制定相关志愿服务制度;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设高等院校实践基地、高校思政教学实践基地、高校文化实践基地;培养和树立先进个人或团队,用其所蕴含的能量鼓舞身边的大学生,引导高校学生自觉加入到社会实践的队伍中来。

3.4校园文化融入途径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密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给激发出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动力,建设一个具有学校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时代性校园文化。抓好诚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诚信建设,完善诚信体制,以诚信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一个人要在社会中立足,离不开道德规范行为;一个民族的生机活力,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滋润;一个国家的长治兴旺,离不开强大精神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党“十八大”以来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上升到新的高度,对于加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深远意义。高等院校是我国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在高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建设性作用。

3.5网络思政教育途径

校园网络思政教育应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应积极发挥网络的积极面,用正能量抢占校园网络阵地,形成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整合校内报刊、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官方网站等媒体资源,着重打造正能量的新闻网站;建设一批如“党团学一学”“心理问一问”“在线解答”等包含多种不同内容的特色版块。以形式新颖、内容风趣吸引当代大学生的眼球,抓住大学生的内心,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个声音,多种途径”,不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走进到学生的脑海里、内心里。

4结论

综上所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某一方面,而应该融入高等院校的每一组成部分,具体说就是融入教学场所、师资队伍、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中来,使学生们能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帮助广大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作者:蔡永鸿 崔云开 李馨蕊 单位:沈阳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2]王中丽.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

2016年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L16DSZ004),作者主持研究。

第八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

本文在明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基础上,探索并分析二者关系,总结出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由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共同营造的体现校园精神、[1]展示时代风貌的群体性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机统一的人文情怀与环境氛围。看似飘渺虚幻的校园文化无处不在,既存在于物质载体之上,又蕴含于行为举止之中。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大学精神的引领、文化品位的格调、学生发展的需求,使学校外在形态、内在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教学活力、文明魅力刚柔并济。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要求,利用各种环境、机制和载体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现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因而,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效性。切实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要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依据学生思想品德实际,积极探索并努力实践扎实有效的德育方法与措施,帮助学生砥砺德行、磨炼意志、塑造自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大学育人职能。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载体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遭到冲击,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而艰巨。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关注思政教育的方法、手段,增强吸引力、凝聚力,提升针对性、实效性。校园文化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等特点,能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之更易为学生接受。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潜力的挖掘、特长的发挥、智慧的增长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引领和教育,最终将文化感悟内化为思想意识,外化于行动自觉。

2、思想政治教育主导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前进方向

校园文化建设是长期经营和沉淀的结果,这个积累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的过程。然而,时代的变迁会给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会带来科技的创新、思想的变革,自然而然人们的文化诉求也会随之变化。在西方敌对势力与各种社会思潮带来严峻挑战的情况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做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动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予以统领,需要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以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更高层次上指导和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朝着服务学生成长的方向健康发展,这不仅是学生成才需要,也是高校发展需要,更是社会和谐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应在深刻把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充实、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工作,提高思想引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凝聚学生、号召学生、带领学生的强有力阵地。

四、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1、落实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思政教育氛围

物质文化是师生所处的物质环境和具备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包括学校的建筑风格、校园景点、校园雕塑、花草树木、各类设施等校园校舍校容校貌。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表现和外在标志,物质文化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以有形的景观陶冶无形的精神,以高雅的环境营造育人的氛围,生活、学习、工作在其中的大学生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启示、感染,潜移默化的达到陶冶性情、锤炼品质、塑造精神的效果。落实物质文化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环境,积极开展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育人空间,有助于思政工作顺利开展,实现校园和谐。

2、强化精神文化建设,筑牢思政教育根基

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并自觉遵守的、比较稳定的、有自身特色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道德要求、办学理念、历史传统、态度作风、礼仪习俗等,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软件部分,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强化精神文化建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确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发挥主渠道作用,将基础文明养成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三项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夯实成长成才基础;开展凝练班训、唱响班歌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不断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展现青年学子新风采。如笔者所在院校,采用如下方式及途径,不断提升思想引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围绕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扎实开展“学理论•强党性•铸信仰”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着力夯实思想建设;用先进典型激励学生,举办“我的青春故事”报告会、“校园微榜样”评选活动,挖掘一批可亲、可信、可学的各类青年典型,传递青春正能量;用“青马工程”锤炼学生,举办新生骨干培训班、团学骨干培训班等,努力培养一大批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用网络阵地引领学生,开展“网络文明我先行”、“齐鲁‘话’说价值观”、“师说”等新媒体线上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3、巩固制度文化建设,明确思政教育准则

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规章制度、行为守则、奖惩规定等,具有强烈的规范性、组织性、秩序性、保障性。巩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依法治校,严肃校规校纪,同时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建立公正、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把科学严格的管理和细致入微的服务结合起来,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4、打造行为文化建设,构建思政教育平台

行为文化是指师生从事的各种群体文化活动及个体文化行为。物质文化的设计和建设,精神文化的塑造和认同,制度文化的制定和实施等,都是行为文化的结果,因此,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创新校园行为文化,探索、挖掘其巨大潜能,将文化育人落到实处。创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深化正能量主题教育活动,陶冶学生高尚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以创新创业比赛、社会实践经历、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服务理念;着力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提高学生对美的认知和鉴赏能力;邀请学生喜爱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青年典型、杰出校友、创业先锋等各领域知名嘉宾与大学生面对面交流人生,分享经验,感悟成长。

作者:于江越 单位:滨州医学院

参考文献:

[1]巩立超.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纵横,2013(12):115-116.

[2]王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刍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4(4):275-276.

[3]程晓奇.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开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J].现代经济,2007(6):237-239.

[4]张民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24):278-279.

[5]王士卿.试论和谐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08(1):91-95.

[6]彭兴富.论高校德育环境及其优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第九篇: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中国梦是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站在世界和时展的制高点提出的一个多元合一的理想信念,它既是民族梦、国家梦、政党梦、家庭梦、个人梦、世界梦,又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目标、一种动力。而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具有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统一性,中国梦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包容、共目的、互促进,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从不同的角色(教师、管理者、学生等)和不同领域(思想政治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融入中国梦教育,全方位渗透,提高中国梦教育的效果,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

中国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径;共振效应;角色;领域

中国梦,新时代的宏伟梦想,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的崇高信念,追求的远大理想。大学生,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教育的灵魂工程。只有将中国梦教育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实现中国梦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中国梦的内涵

中国梦是在十八大后带领新的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的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来的新时期全中国人民的民族集体梦想。不久,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全面系统阐述了中国梦: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

(一)中国梦既是民族及国家宏观的信仰理念,又是个人具体实在的需要

中国梦是中华儿女百年强国夙愿,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随后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经历了百年梦魇、百年抗战。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予以国人光明和希望。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找到了正确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儿女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劳吃苦、刚健自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2010年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引领一代又一代爱国仁人志士不断前进的信仰、理念和精神动力。同时,中国梦又是关乎每个普通老百姓具体实在需要的“幸福梦”,例如,关乎每个人当下乃至将来的生存质量:能否喝上放心的水?能否吃到放心的食品?能否呼吸到清洁的空气?中国梦并不是鸿篇大论,高头讲章,它就是这样“一碗水”、“一口气”的具体和实在[1]。

(二)中国梦既体现了集体观,又体现了个人观

中国梦不但关注民族和国家集体的重振及和平崛起,而且关心老百姓的个人福祉,这种既强调集体主义的共同梦,又不排斥个人梦的伟大理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关切。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宣称的那样,“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

(三)中国梦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中国梦的目的不是主宰亚洲,不是威胁世界,而是为促进世界和平及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就如主席所说,欢迎发展中国家和贫困落后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丝绸之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南南合作基金的建立,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等就是最有力的行动证明。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就强调指出,到21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为人类做更多的事情,“我们就是有这么一个雄心壮志”。提出的中国梦是对中国共产党已有伟大成就的接力[2]。因此,中国梦是一个多元合一的、高度凝练的民族梦、国家梦、世界梦、政党梦、家庭梦、个人梦,是一种信仰、一种信念、一种境界、一种目标、一种动力……

二、探究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一)从主体对象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剖析融入的可行性

1.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具有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统一性。一方面,大学生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之一,同时,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理想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国梦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和民族的兴衰,因为个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理想目标的追求不但会影响到个体的行为,它还会自觉地影响到整个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行为。就如同志所说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另一方面,中国梦是大学生个人梦想的依托之源和安放之地,大学生只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结合起来,以个人理想的实现来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才能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个人理想的实现要以社会理想的实现作为前提、基础和保障。因为人是社会的人,追求个人理想的实践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个人理想要以社会理想为指导,个人理想的实现依赖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人理想只有同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相结合,个人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同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才可能变为现实[3]。所以,当代大学生要听从我们所处时代的召唤,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和国家的事业中,融入当代的社会理想中国梦中,珍惜韶华,奋发有为,最终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实现个人价值。

2.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包容、共目的、互促进,彰显融入的可行性。首先,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理想,属于理想信念的范畴,理想信念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那中国梦教育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部分融入整体中进行教育当然是可行的。其次,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统一性昭示了融入的可行性。中国梦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中国梦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了解个人理想与中国梦内在唇齿关系前提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以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勇于担当,勇于拼搏,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助推伟大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根本任务,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自觉弘扬中国精神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素养和实现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基本原则[4]。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内涵概括为培养“新四有人才”:即有理想信念、有核心价值、有中国精神、有能力素养。可见,中国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归旨统一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有担当、有责任、有理想、有能力的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两者价值归旨一致,在本质上一脉相承,可以相互融合。最后,中国梦的提出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现实生活脱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枯燥,教育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达到以下效果:第一,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国梦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任务,因此,我们要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优秀人才作为新时期思政教育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目标。第二,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以在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中融入中国梦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针对性,让原先在学生看来高大上的思想理论教育与学生切身利益的人生理想、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相结合,实现教师讲的与学生心中追求的产生共鸣,实现老师与学生心灵的“共振”,产生“共振效应”,实现思想理论教育的转化功能,让课堂教育内容能进驻学生的心灵,内化于心而后外化于行。第三,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方式改革,中国梦一提出,就在政界、商界、学界引起了热议,大学生也争相在微信、微博、课堂上讨论自己与中国梦的关系,对中国梦的理解,这启示我们,一种思想要想让人愿意接受,表述的语言和传递的方法就要以大众化的、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进行,这促进我们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改革,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

(二)分析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剖析融入的必要性

不同历史时期,人的理想信念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笔者通过对广东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深度访谈,整理分析出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积极方面:第一,90后大学生基本上具有自己的理想,能较早地进行个人规划,特别是职业规划;第二,能认识到理想信念对个人成长成才的作用,认同理想信念是个人获得发展的动力源泉,能激发人前进的内驱力;第三,大部分学生知道中国梦,但对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及其与大学生的关系,如何实现中国梦等问题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消极方面:第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相脱节,相当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没有关系,认为自己个人理想来自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生只占调查人数的5.7%,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缺乏长远目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分离;第二,理想与计划脱节,虽然绝大部分的大学生有个人的理想,但缺乏具体的实现理想的行动方案和措施,理想更多地停留在思想层面,将理想付诸行动的较少,这也是知行脱节的现实表现,缺乏躬亲实践精神;第三,实现理想信念方面的自信心不足,在“什么是你实现理想的最大障碍?”的调查中,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是自信不足,其次是懒惰、承受压力能力差、沉迷网络,可见学生中实现个人理想方面还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第四,对中国梦与大学生个梦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在深度访谈中,学生虽然知道中国梦与个人梦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清楚有什么样的关系,也不知道个人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更不知如何从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获取实现个人理想的动力。从前面分析我们可知,中国梦与大学生的个人梦具有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的统一性,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共同的目标,基于以上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三、多维度探讨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同部门,不同对象在不同的领域中合力推进,才能形成优势互补、要素集成、多向贯通联动的强大动力,提高中国梦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圆梦出力。

(一)从不同角色的角度探索“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不同社会角色有不同的特点、优点和缺点,能发挥不同的社会功能,而且在同一团体中,不同角色之间存在联系,他们如果能在发挥好自身角色功能的基础上通力合作,可以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使团队更加优秀。在将“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管理者、学生如能履行角色职责,并密切配合,就能提高中国梦教育及学习效果。

1.教师角度:教师潜心研究,将中国梦融入教学,提高中国梦教育的深度。第一,信然后教之。所谓“信业”才能“授业”,首先,教师应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了解中国梦的历史及现实背景,深刻领会其时代价值和价值追求,不能含糊其辞,一知半解,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用中国梦精神实质武装自己的头脑。其次,利用课堂教学,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诚挚的感情,利用自己对中国梦必定实现的坚定信念和民族国家感情感染学生,提高教育效果。再次,在教学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中国梦,爱国爱校爱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友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和谐美好社会而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用言行去感染和引领学生践行中国梦。至此,我们才能真正做到“信奉之,诚教之,躬行之”。第二,努力进行教学研究,将中国梦融入课程内容。站在时代的前沿,把握时代的热点,抓住时代的机遇,与时俱进地进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中国梦作为当下的社会理想、社会热点,该如何将其融入我们的思政教育课程内容?这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的责任,我们责无旁贷。因此,我们要分别对中国梦和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在深刻理解中国梦精神实质和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中国梦教育分别融入教材中相关章节教学,将新的社会热点融入教材原有的传统的内容之中,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时代内涵及价值,同时提高其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中国梦的教育效果。再好的教育理念,再完美的教育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法,也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情感教学与理性讲解相结合等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实践,研练式教学法对中国梦教学有显著的效果。在研练式教学中,可针对中国梦的教学内容设置主题研练、采访报告式研练、案例分析等形式的研练活动,让学生在开放、民主、共享、平等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研究、讨论、辩论、思考、分析等形式,加深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和认同。通过将中国梦融入理论教学,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教学,建构起学生中国梦的精神家园,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成为他们实现理想的动力源泉,激发他们求学的积极性,驱动他们努力奋进的内驱力,感召他们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责任感,凝聚他们实现中国梦的青春正能量,实现更具有价值的人生。

2.管理者角度:管理者以高度的责任心将中国梦融入日常工作,拓宽中国梦教育的宽度。第一,将中国梦教育视为自身的历史使命,当成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学校通过政治学习和专题讲座,提高管理者对中国梦的理解,认识到中国梦教育是当下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教育,从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高度重视中国梦教育,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二,开展中国梦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自信心。管理者要在校园文化工作中用心策划、点面结合,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各项活动当中,用学生喜闻乐见、愿意参加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感悟、实践中国梦的校园活动中,鼓励学生加入具有自身特长的社团,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准备,在自己擅长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展示自身才华,从而培养学生实现目标计划的自信心。第三,在校园舆论宣传中全方位渗透中国梦的相关内容。一方面,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高校宣传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和感染作用,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利用管理上的优势抢占校园宣传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对进入学校公共宣传栏、校园公共微信平台、校园微博、校园BBC等校园新兴媒体的内容要进行严格把关,实行制度保障、专人负责等管理。另一方面,在校园各种宣传媒介中加大对中国梦的宣传力度,增强中国梦在校园中的穿透力,可在校园宣传媒介中加入“中国梦理论学习”、“中国梦与大学生”、“中国梦主题活动”、“历史或现代践行中国梦的楷模”、“践行中国梦的当代大学生”等栏目,通过这些栏目的学习,学生能深刻理解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之间的关系,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脱节的问题。这样,中国梦在校园中随处可见,随时可学,随机可悟,营造学习中国梦、感悟中国梦、践行中国梦的热烈校园氛围。第四,给学生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做好大学期间的学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通过计划实现目标的能力,从而解决理想与计划相脱节的问题。学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通过对其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目标,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的过程。辅导员和班主任可给学生发放《学业生涯规划手册》,要求学生在分析自身特长优势、兴趣爱好、缺点不足等自我现实的基础上,按要求制定出大学四年的总体规划,每一学年的目标、计划和每个学期的目标及计划,并在每学期、每学年结束时,对照学期初、学年初的目标进行总结,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通过计划有效实施达成目标的能力,培养将远大目标进行分解,通过计划分步完成的能力,又可提高学生对完成目标的信心,培养实现理想的信心、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3.学生角度:学生主动将中国梦融入生活学习点滴,提升中国梦教育的效度。第一,将中国梦学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首先,在各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过程中,自觉融入中国梦的内容,通过认真学习中国梦理论,认识中国梦的来由,理解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内涵、主旨,认清中国梦与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系等。再将这种理性的宏观认识和理解化作内心的认同和头脑中的观念,再而将这种认识化成自身行动指南,成为个人价值观,然后在各种实践中主动践行中国梦,之后通过在实践中的感悟,增强实现梦想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坚定中国梦必定实现的信仰,再以更大的热情投入社会实践,为将来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好思想和能力的准备。这样,实现了认知上的理性认识,情感上的共鸣认同,意志上的坚定信仰,行为上的积极践行。第二,积极主动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践行中国梦,在实践中领会中国梦与大学生的关系,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正确的观念能指导有效的社会实践,而有效的社会实践能改变和创造世界,大学生想成为改变世界和创造世界的先行者,成为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就必须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理解、认同、坚信中国梦的基础上,在正确中国梦价值观的指导下,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中国梦,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深刻领会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的关系,用伟大的中国梦引领个人梦想,让梦想通过艰苦奋斗、躬行实践成为现实,在践行中国梦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从不同领域探索“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在信息社会,大数据时代,在网络、影视、刊物等媒体的作用下,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作为使用新媒体的主体,能接收到海量信息,了解到国内外热点,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多样,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容易对“坐而论道”的教条式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抵抗心理。因此,我们要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对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多领域,形成合力,让学生多维度学习、思考和感悟中国梦,多渠道体验和实践中国梦。

1.理论课教学。在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中国梦教育,实现全渗透。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中国梦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离不开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在原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到与中国梦内容上的契合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技术手段。第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科教学中,找准与中国梦相契合的教学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每一科目都与中国梦有相关的契合点,教师应仔细分析,深入思考具体的对接点,多科目全方位渗透,有效将中国梦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精神信仰及外在的行为追求。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绪论、第一、二、三、四章都能找到进行中国梦教育的切入点,都能进行穿插和渗透教学。如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的第三节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可切入讲解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之间的密切关系,中国梦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和促进作用,讲清楚讲透彻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梦之间的关系,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可在第一、五、十一章加入对“中国梦”解读的内容,如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讲明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是根据中国社会实际和时代要求而提出的奋斗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形势与政策》课可专列一章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教学,从国际形势、国内现状分析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第二,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因为纯理论的灌输在学生的情感世界里缺乏情感体验,那缺乏“情感效应”的教条理论怎么能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我们要善于将中国梦的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及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将社会热点、国家方针政策的教育和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个人追求结合起来,这是新时代的教育规律。受时代氛围的影响,当代大学生关心宏观的国家民族利益,又关心微观的个人切身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中国梦既是民族梦、国家梦,又是家庭梦、个人梦,它既关注国家民族未来前途,又关心家庭个人未来的命运,兼顾了集体和个人、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具有情感教育的潜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中国梦,激发学生情感认同和情感共鸣。第三,利用多媒体、实践教学、研练教学、网络教学等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效、生动地阐述、讲解、分析、讨论、研练、体验中国梦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内涵,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2.实践教学。通过学生体验式的教学,实现教学效果的全方位提升。实践教学可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巩固理论教学的成果,还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培养主导精神。首先,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先烈故居、烈士纪念碑、革命纪念馆等,培养学生的革命传统道德,为践行中国梦提高思想保障。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寻找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个人梦、人民梦、家庭梦,感受中国梦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体现,还可采访成功的圆梦人,学习他们执着的追梦精神,刻苦的圆梦品质,从中获取自我追梦的力量和勇气,提升实现中国梦的信心。

3.校园文化。将中国梦教育植入校园文化的每个领域,实行全覆盖。第一,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在校园环境创设上加入中国梦元素,将中国梦物化为学生可看、可触摸、可感受的校园雕刻或画面等景点。另外,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和宣传画报等大力宣传中国梦,在校园形成学习中国梦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第二,传播正能量,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实现中国梦的责任与担当。首先,可请专家及社会先进典型人物开展相关讲座或观看优秀的历史纪录片,我国历史上有无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抛头颅、洒热血、勤奋斗的仁人志士,当今社会有很多为社会进步、他人幸福而无私奉献的典型事迹,如“最美人物”之最美教师张莉莉,最美司机吴斌等,从古到今,这些事迹都是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此类讲座,崇尚先进、宣传先进、学习先进。其次,利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国庆、建党日、建团日等纪念日举办观赏性和教育性相融合的、讴歌伟大祖国和民族、讴歌优秀中华儿女的展览,通过参观展览,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国家民族兴衰,匹夫有责”的情怀。再者,寻找大学生群体或校园中的优秀先进人物和事迹,如成功创业代表、助人为乐之星、和谐宿舍、先进团支部、优秀班级、优秀社团等。发挥身边榜样更可亲可学的作用,让学生具体直观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学做先进,争当先进。第三,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党团活动、宿舍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活动中植入中国梦的活动,或专门开展以中国梦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将中国梦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课余活动的点点滴滴,开展适合学生爱好点和兴趣点的以中国梦为主题的舞蹈比赛、歌唱比赛、摄影大赛、广告设计比赛等,发挥中国梦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作用,在校园内形成学中国梦、讲中国梦、行中国梦的热烈氛围。

4.社会实践。通过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多种践行中国梦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全参与。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之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主要载体。因此,学生要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到社会大熔炉中进行实践,才能加深对中国梦精神实质的领会,才能深刻领会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在现实中受教育、长才干。因为“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5]再者,梦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照亮现实,但毕竟不是现实,只有通过实践,理想才能变成现实,中国梦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寻找实现中国梦、成就个人梦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教育和生活相融合,促进学生实践中国梦由自发走向自觉。可组织学生参加“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在艰辛的兼职生活中体验生活,感悟人生,锻炼圆梦的才能,提高圆梦的才干。通过这种服务性和体验式的实践学习,亲身感受中国梦的重要意义、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之间的统一性等,将对中国梦的理解落实到现实的实际行动中。伟大的民族拥有伟大的梦想,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人民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培养伟大人民的铸魂工程,只要不同角色的人用心地将中国梦融入多领域实行多维度教育,定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甚至优秀的中国梦实现者,中国的明天将会乘风破浪,中国梦的蓝图必将实现。

作者:蔡小葵 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

参考文献:

[1]金元浦.“中国梦”的文化源流与时代内涵[J].学术前沿,2013(4):48-57.

[2]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组织.中国梦学习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4:8.

[3]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3.

[4]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京),2013(12):96-101.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

第十篇:贫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刍议

[摘要]

在高校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女大学生,他们同其他贫困生相比更具有特殊性,他们在心理承受能力、人积极交往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弱势,面临越来越激烈的职业竞争,对其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更为紧迫。提高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必要性出发,分析其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女大学生是贫困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不仅面临着经济困难,也面临着择业、就业的困境。虽然国家和高校都出台不同层次的资助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女大学生的经济困难,可是就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只是简单的缓解其经济困难这种“硬贫困”还远远不够,其思想与心理方面的“软贫困”更需要引起广大的高校教育者的关注。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一、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于非贫困大学生而言,她们心理脆弱、缺乏社会经验、人际交往能力差、受挫感强、依赖心理重。当她们感觉自己前途渺茫、心理无助、内心苦闷而又找不到方式去发泄时甚至会出现危害自己、危害社会甚至结束生命种种偏激的行为。这往往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继而影响家庭和睦社会和谐。面对日益凸显就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避免结构性失业和地区性供大于求的现象发生,就必须从观念上厘清,这就要求贫困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充分利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一载体不断丰富和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不断促进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二)贫困女大学生充分就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教育的核心。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不断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同时也是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准备。以往职业生涯规划中偏重职业政策引导、职业技巧梳理,而轻视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如科学的“三观”教育,如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四自”精神教育等方面,这对解决贫困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充分就业无疑是不利的。贫困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积极向上、务实求真、奉献热情的择业、就业心态,还可以促进贫困女大学生增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历史使命感,对于提升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素养,解决就业问题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二、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针对性不强

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和发展需要,但是显然其教育目标针对性不够。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能更好地贴近实际、也没能更加切合于贫困女大学生自身职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其一,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泛化。贫困女大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社会背景、家庭教育以及自我长成都具有独特性,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有密切结合其特殊性,尤其是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没能充分考虑到贫困女大学生于非贫困生的区别。其二,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不够健全。科学合理的目标体系有利于顺利快速地达到预期目标。就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目标缺乏层次性,具体目标不清晰。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如职业心理目标、职业思想目标、职业理想目标等方面,但目前来看,这些具体目标的内容和结构都不明确。缺乏一套更具针对性和人性化的教育目标体系。

(二)内容不够丰富

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同社会在一同发展,同时代一起进步。但是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没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更没有结合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性进行教育内容上的丰富与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以职业道德、“三观”教育为主,针对女性提出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教育以及适应社会能力教育、抗打击能力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还相当贫乏。另外,在教育全程化上,主要是针对大一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辅导,在老生以及高年级阶段开展相应的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不够,这就使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具连续性、全程性,进而造成贫困女大学生不适应社会以及就业观、择业观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要求不符,甚至出现严重脱节。

(三)工作途径拓展不够深入

首先是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载体与新途径探索不够。目前不少高校利用网络技术、智能手机、微博微信等技术手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些许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却没有充分利用更好这些高科技工具,没有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特殊性进行特殊的教育引导。其次是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保障体系不到位的问题。主要涉及监管体制、教育经费投入和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监管体制方面,一般高校都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和学生工作部门,而学生工作部门主要依靠专兼职辅导员来承担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就使得本来就配备不足的思政教育人员除了日常性管理事务之外无法照顾到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实际,无法针对性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工作。这无疑也是对贫困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途径的一种限制。

(四)教育方法相对单一

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没有合适的教育方法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就目前来说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法比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也并不丰富,大多采用讲授式的灌输教育,并没有针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五)理论研究力度不够

在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已经十分丰富。但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是在九十年代才被引入高校,真正发展和普及还要追溯到21世纪,所以严格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在高校仍处在借鉴探索阶段。由于中外国情的不同,简单的复制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不能完全符合中国的文化理念以及社会制度。所以相对短暂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不能够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提供充分的指导。

三、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性探索

(一)确立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紧密结合高等教育的目标,并且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出发,以贫困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素养为出发点,坚持以贫困女大学生为本,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四自”教育,抗挫教育等,引导贫困女大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自身的素质,为职业生涯的全程化、科学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以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为导向

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正确的原则为导向,这是顺利开展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法则和标准。第一,尊重与爱护相结合。尊重与爱护学生是每个教育者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我们在对待贫困女大学生时更要贯彻这一原则,要看到贫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特殊性,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保护好她们的自尊心,让每个贫困女大学生感受到教育者的爱与呵护,只有这样才能让贫困女大学生打开心扉,更加有利于教育者去挖掘她们的职业需要和思想需要。第二,疏通与引导相结合。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来说更得如此。面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教育者要先疏通后引导,疏通职业思想认识问题,引导形成思想教育价值。第三,精神鼓励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早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曾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贫困女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践行这一原则。对贫困女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思想、职业意识等可以适当的对其进行精神鼓励,如表扬、赞美、荣誉证书等,充分调动贫困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积极性;对于贫困女大学生所面对的经济困难、人际交往困难等实际问题可以对其进行困难补助、办理助学贷款帮助其进行人际疏通等,解决贫困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避免因为这些实际问题而影响到贫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行为习惯。第四,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教育者在对待贫困女大学生时应看到她们既有普通大学生的普遍性特点又有贫困女大学生独有的特征,在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遵循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从贫困女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区分对待,从而增强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深化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第一,将“四自”教育融入到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贫困女大学生普遍存在经济困难和人际交往障碍,她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又往往自卑、依赖,所以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四自”精神教育势在必行。“四自”,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所谓“自尊”就是要尊重自己,在职业规划中既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又要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自信”就是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和不良心理,拥有必胜的信息;“自立”就是在自信的前提之下拥有独当一面的能力,不依赖他人,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赢得他人的认可;“自强”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勇于拼搏、克服困难与挫折将自己变得强大。第二,着重进行职业规划意识教育。贫困女大学生与分贫困生相比其职业规划意识薄弱,就业打工意识较强。多数贫困女大学生来自农村,其社会关系相对简单,亲戚朋友对职业规划知之甚少,所以她们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缺乏敏感性、重视程度低,她们往往不能科学合理的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想着毕业后不是简单的找份工作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就是非得找到一份收入高地位高的工作,出现两个极端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有甚者影响一生。所以教育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着重强化贫困女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培养她们理性的职业态度。第三,拓展适应教育和抗挫折教育。“适者生存”这是自然的法则,对于贫困女大学生而言同样适用。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生存竞争,她们的社交水平、适应能力以及抗挫折能力都普遍比普通大学生偏低,为此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拓展贫困女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和抗挫折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抗打击能力。让她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新环境和人生之路上的坎坷与挫折。

(四)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第一,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改变只重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贫困女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目的的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做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另外还要注意课程的连续性和层次性,不仅大一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大三也要开设。可以分阶段分教学目的去进行,大二大三注重培养贫困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形成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长效机制。第二,抢占网络阵地主旋律。网络媒介工具带来的网络社会交往以及网络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社会文化生活的特性,这深深地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操作。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壮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新载体新形势,例如微博、微信、飞信、QQ等。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利用好这些新媒体工具,例如让所有的贫困女大学生加入微信群,及时的在群内发送关于职业生涯设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小图文,经常性的在群内发起讨论;再如建立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分别从网站、网络论坛、微博等常用网络工具发起讨论,也可以从学习、工作、社会新闻等方面潜移默运的影响贫困女大学生。在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不断充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数量,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在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要及时更新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认识以及技术技巧,要能灵活运用各种网络载体对贫困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不断提升贫困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第三,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要践行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也表明,“只有教育者进行教育的积极性,而没有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教育就不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故而贫困女大学生职业规划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强化自我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尽可能多的创造实践机会,使贫困女大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获得更加直接的感受,进而对职业生涯规划行为进行总结分析,上升到思想认识方面,形成连贯性、循环性教育。使贫困女大学生不断对自我产生新的认识对职业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新的理解,慢慢地将这种行为转换成一种习惯,从生活中也能时时实施自我教育,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五)实施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法

高校教育者应该密切结合贫困女大学生的特点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达到教育目的。例如,针对贫困女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容易出现思想偏激、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抗拒心理等问题,可以利用预防教育法对其进行纠正,做到问题早发现早解决;针对贫困大学生社会地位弱势、物质条件贫困等特征可以利用榜样示范法进行影响,利用榜样的力量让贫困女大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她们职业规划的积极性;针对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心理自卑、社交能力差等负面心理,可以利用心理疏通法对贫困女大学生心理予以疏通,结合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借助校内外的心理咨询中心等机构,帮助贫困女大学生排解职业生涯规划中所遇到的负面情绪,增强她们职业规划的积极性、主动性,顺利实现就业。

总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实施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任重而道远。做好贫困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高校教育者脚踏实地、掷地有声的予以施行。高校教育者还应当给予贫困女大学生更多的关注与关心,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帮助她们提升职业思想认识,走好自己的职业人生路。

作者:张丛丛 单位:滨州学院资源环境系

参考文献:

[1]陈晓飞,夏牧.高校贫困生“软贫困”问题的理性审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5):62-63.

[2]赵敏.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