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的三峡文化资源管理

互联网中的三峡文化资源管理

 

1 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三峡文化是三峡地区各族人民在自身历史进程中创立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它具有自身的生成机制及结构形态,是一个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有机结构系统,包括三峡的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历史文物、文学艺术、旅游生态、民俗等多方面的研究内容。三峡文化信息资源是在三峡特定区域、特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源。全面了解网络环境下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其特点,促进其有效的开发利用,对于加快三峡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1 互联网上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的分布状况调查   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包罗万象,数量大而庞杂,根据上述三峡文化的定义和笔者对互联网有关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的分布调查,根据信息资源获取途径,三峡文化网络信息资源可划分为以下类型:   1)联机联合目录。在因特网中,图书馆目录发展成为OPAC(OnlinePublicAccessCatalog,即联机公共目录检索系统),人们通过目标图书馆的URL,即可在自己的网络终端查询到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中关于三峡文化的馆藏资源。凭借OPAC查询,可完成馆际互借、委托代查、文献传递等服务项目。   2)电子书刊。电子书刊指网络环境下编辑、出版、传播的书刊,广义的电子书刊也包括印刷型书刊的电子版。我们通过相关的出版社网站或网上书店:上海书城网上书店、当当网上书店、中国图书网、北京图书大厦等等查询到三峡文化相关图书信息,查询到书名、出版社、出版日期、价格等信息。其中书生之家、e书时空网等网站除了查询到图书的出版信息外,还提供电子版本在线阅读的功能。网上还有印刷型期刊、报纸的网络版,如中国三峡建设,中国三峡工程报等,可阅览全文。   3)互联网数据库。数据库是互联网资源中最庞大的一部分,它种类繁多,包括科技数据库、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时事评论等方面丰富的题录、全文数据库。我们通过中国期刊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可以查询到关于三峡文化的丰富论文资料,此外,一些图书馆还自建了与三峡文化相关的数据库,4)通过综合性或专门性网站形式存在的其它类型信息,比如关于三峡文化动态性信息、社会公益性信息、服务性信息及娱乐性信息,包括以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新闻组、用户组等形式的动态信息。   如果从信息的来源划分,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网站可划分为政府机构网站、媒体网站、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公共图书馆网站、企业、商业网站和个人网站等类型。①政府网站公益性强,信息来源比较权威。网站信息类目较多但内容比较简单,资料搜集多为介绍性、概述性信息。②媒体网站利用其信息采集、编辑以及数据库积累的传统优势,在开发新闻信息为主要业务的基础上,拓展内容覆盖面,也逐渐成为一个三峡信息辐射点。媒体网站收集了关于三峡移民、三峡工程、三峡风光、生态环保、文物保护方面的新闻、图片及背景资料的详细信息,信息新颖、动态性强。③高等院校、公共图书馆的网站主要是提供关于三峡文化信息的数据库检索,侧重三峡文化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深层次开发利用,如自建三峡文化的专题数据库,资料较齐全、系统。④企业、商业网站以赢利为目的,围绕其主要业务而提供该方面的信息,信息、信息咨询或提供在线交易,主要有提供产品和服务两种类型。⑤个人网站主要收录一些版主感兴趣的知识及相关网站的链接,同时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以供网友交流。   如果按网站信息资源的内容划分,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网站大致分为综合性网站和专题性网站两类。目前互联网上主要的三峡文化热门专题网站。   1.2 互联网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的特点   (1)鲜明的地域性   三峡文化的相关网站大部分由鄂、川、渝等省的政府或企事业单位、专业研究机构及个人建立和。三峡文化信息资源是在三峡特定区域、特定经济和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信息资源。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三峡文化研究着眼于三峡区域的自然、历史和社会现象,包括这一地域的历史地理、政策经济、语言文字、民族宗教、矿产资源、水文气象等涉及这一地域并表现于各种载体形式的所有信息,如图书、报纸、杂志、图片、照片、影片、画片、唱片、拓片、表格、传单、文告、手稿等。   (3)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内容广度和深度不均衡   网上三峡文化的信息内容,其广度和深度有很大程度的差别,存在不均衡性,三峡工程、三峡旅游的信息多,研究的内容丰富、资料较深入齐全。三峡图片资料较丰富齐全。三峡文学艺术类的信息资源中,有关三峡奇石的专业网站多,信息较丰富,其它信息资源,如三峡民俗、文物、历史等多设在综合类,涉及的内容、研究资料不够深入。   (4)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专业化信息产品少,信息增值服务少   目前,各网站多利用自己手头上现有的信息,或者仅限于互相粘贴信息,各个节点信息重复率较高。当前互联网上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网站主要定位于免费信息服务。信息服务项目细分度低,没有针对不同的用户信息需求分层次地提供信息服务。信息增值服务主要集中在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图书馆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工、制作的专题数据库中,增值服务模式单一,效率较低。   2 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及对策   2.1 加强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2002年4月22日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目标就是通过整合文化艺术资源,促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快各省图书馆的数字化网络建设。数字资源建设根据各省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的需求,将重点补充地方特色资源。#p#分页标题#e#   因此,将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纳入国家或省级的“共享工程”计划范围内,将有利于更好地建设和保护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政府工程,以公益性为主,组织有序;“共享工程”采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内容组织与管理办法,建设增值的有序的知识库,信息资源管理有序,可避免信息资源重复建设[1]。   2.2 加强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开发   2.2.1 加强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为更好地保护三峡文化信息资源,让更多的人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就能了解三峡文化,加快资源数字化建设,就成为当务之急。开发独具特色的数据库是当前三峡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关键。各级各类图书馆都有其自身的特色馆藏,那么对三峡文化传统文献的馆藏部分可首先建立书目数据库;再确立重点,建立一批专题型特色数据库;然后根据需求,有计划地逐步建立全文数据库。   2.2.2 加强信息资源的特色化建设   例如对三峡民间建筑及地域环境相关的信息资源开发。通过互联网上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分布状况的调查来看,三峡民间建筑及地域环境的专题特色数据库或其他形式的信息资源还非常缺乏。三峡民间建筑受其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传统的影响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格,其装饰风格凝聚了深刻的三峡文化内涵,反映人居环境与整体环境和谐统一,非常有必要对此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开发整理。   2.2.3 加强信息资源的专业化建设   例如三峡民俗、文物、历史等信息多设在综合类信息中,涉及的内容、研究资料不够深入,有必要在进行三峡民俗、文物、历史深层研究的同时,将互联网上专题信息资源建设专业性深化建设和充实[2]。   2.3 推动三峡文化信息资源有效整合   上述调查阐明,互联网上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因此需要进行有效整合,使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得到系统的、有序的展现。三峡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主要是依据一定的需要,对各个相对独立的数字资源系统中的数据对象、功能结构及其互动关系进行融合、类聚和重组,重新组合为一个新的有机整体,形成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数字资源体系。   对三峡文化信息资源整合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进一步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将来源不同、结构不同、用法不同的各种数据库纳入统一平台,提供统一检索,以利于用户方便地获取信息;另一方面是各级各类三峡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单位应加强协调与合作,尽量用统一的标准建设有所分工、各具特色的数字资源库,以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三峡文化的信息资源导航库是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方式。建立信息资源导航库,是在收集和评价有关三峡文化信息资源的前提下,将分布在各网站上的有关专题的信息进行查找、筛选、分类和整理,对分散在网络之中的、原本杂乱无序的零散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提供服务,提高资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