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和音乐艺术的整合

文学作品和音乐艺术的整合

 

为了验证通过音乐来实现文学的中和之美,西方的一些文学家已经为此作出过多种努力。例如,艾略特的作品《四个四重奏》就是通过音乐中的奏鸣曲来完成文学作品的整体结构设置;而另一位文学作家福克纳则通过音乐中的赋格曲的创作方法完成了《喧哗与骚动》。同时,西方文学领域中的意识流派作家也通过音乐的对主题的揭示作用来深化主题思想。例如,普鲁斯特在他的作品《追忆逝水年华》中的第一部分就引用了音乐中的小乐句来辅助完成,另一位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则通过音乐咏唱方式中的复调来刻画作品中的交错人物情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出,对音乐的引用通常只是在结构方面作一些调整,但在作品的主要内容上,会采用直接的方式把音乐运用在文学标题上,并对音乐相关方面具体描述,无论是在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中还是在故事情节中,都会恰当地把音乐融入其中,使其更具感染力。   一、文学标题与音乐的统一   我国古代唐朝是诗文鼎盛的时期,并且可以用来歌唱,其中的乐府诗就被改编成多种体裁的模式,并且拟作的标题也常常附带有“歌”“谣”等,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的韵味。在欧洲各国的文学作家也是一样的,他们都把音乐融会在文学的创作上,特别是浪漫主义的诗人作家,开创了颂诗等文学与音乐的融合。另外,音乐运用的广泛性还体现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小说作家往往用音乐的结构方式来引领小说的故事发展。例如,有些作家把自己的文学著作称为“三部曲”,这种大标题下的文学作品通常是指具有大篇幅且在结构意义上具有相通之处。在中篇小说的标题中,也会与音乐元素相结合,如巴金创作的《激流三部曲》等。   二、文学人物与音乐的融合   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其中有一部具有广泛好评的小说《拉摩的侄儿》,其作者狄德罗就塑造了一个风流倜傥的音乐家;而且在茹勒•雅南的笔下,描述了多个从事于音乐创作的音乐家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形象,其中包括名噪一时的歌手《卡法莱里》,还有广为人知的优秀演员《加布里耶丽》,等等;还有在著名的小说家巴尔扎克的笔下为我们描述了《邦斯舅舅》,其中就特别地刻画了一位年老的音乐艺术家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在一开始的标题中就取名为《老音乐家》,小说故事的原型是来源于一个剧团的小提琴手的形象。文学作家乔治•桑在他的小说作品《康絮爱萝》中讲述了一个歌唱演员的生平故事,并且她有歌唱这方面的艺术才能。   罗曼•罗兰的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小说故事就是以音乐人物而逐渐展开的,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为我们呈现了许多音乐人物,他们都把音乐作为生活的依靠,有的是出自对音乐的喜爱,有的是对音乐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在他们的眼中,音乐是有灵魂的,与音乐成为亲密的朋友,也是指引他们前进的精神力量,也是生命中永不凋谢的花。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克利斯朵夫,人们一直都认为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贝多芬,并且通过对这部小说展现的人物生平经历中都可以发现与贝多芬具有许多相似之处,或者可以说,克利斯朵夫身上具有的精神内涵与贝多芬是如出一辙的。   小说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是一个性格直率、真诚的人物形象,并且具有强烈的自尊意识,不怕任何的险阻。他所处的历史年代是不提倡有自我的思想意识的,但他敢于与统治者相对抗。在面对统治阶层的责骂中,他义正词严地指出,他不是任何一个人的奴仆,他写的文字就是代表他想说的。他具有浓郁的高风亮节之气,并不愿与世俗融在一起,为了做到这一点,他经历了生活中许多的困难与险阻。   在面对生活的贫苦,克利斯朵夫显得很乐观,作为社会生活的底层人物,却表现出不断拼搏的精神,不仅在音乐上具有非凡的才华,还具有做人的高贵品格,他勇于追求艺术的实质内涵,在他幼年的生活中,经历了生活的贫穷,但他的精神意志力一直支撑着他,他心里的伟大理想还没有实现,于是他就学习贝多芬的人格作风,不断地与残忍的世界作斗争,并最终成就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一个大无畏的人。在精神领域的追求过程中,克利斯朵夫表现得与贝多芬一样的无惧无怕。他只身一人在巴黎生活,凭借个人的意志来反抗,不受低俗、谄媚的社会道德影响,他的内心深处始终都是自豪的,但又是孤独的。所以,他把音乐当做是自己穷尽一生要追求的力量,也是他亲密的朋友,更是他孤独心灵的强大意志力。作者在塑造主人公的音乐梦想之时,还刻画了其他也与音乐有密切关系的人物形象。其中典型的人物奥里维等人为了能有机会去看一场音乐会而在生活上斤斤计较,在贫困的生活面前,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一架钢琴。或许在他们看来。处在如此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有音乐陪伴也是一种享受,并在不断地追求音乐的过程中生活。他们虽然只是把音乐当做一种娱乐的兴趣爱好,但从他们的身上也散发出音乐的独立的气质,他们的心灵是与音乐相通的,而正是因为音乐的缘故,促使他们和主人公相遇,因为他们都对音乐有执著的追求。   三、文学内涵与音乐的一致性   “和谐”的来源是在音乐中,但也包括多种层面,国与国之间、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也是其中要求的范围,在文学领域中,和谐也被贯穿在作品的始终,成为现今时代中的追求目标。   (一)政治提倡和平   著名的文学作家罗曼•罗兰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历了法国历史上的三个政权的变化时期,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但也经历了多种社会变革,而且拿破仑时代的残余势力仍然占据很大的市场,又加上国际上的战争不断,引起社会的强烈的反响,人们的思想也受到严重的摧残。而这一切被提倡人道主义的作家罗曼•罗兰切身经历了,于是他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来表述其中的所思所感,把社会变化与思想境况都融入其中。   在罗曼•罗兰的内心深处极度希望世界是安详的,莱茵河沟通了德国和法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在他的小说人物的设计中也把他们的国籍定为法国、德国等,并从其中体现出作者的用意深度。而作为德、法两国国际的代表人物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他们之间友好的交往正是意味着两个民族之间能消除矛盾,并实现互敬互爱的国际局面,促进欧洲的繁荣发展。在克利斯朵夫老年时期所创作的音乐作品《平静之岛》和《西比翁之梦》,其中都融合了德、意、法国家的深奥人文思想,并赋予了意大利的激烈旋律以及法兰西的节奏气息,表现了色彩的融合艺术。为了表现德、法、意三国的政权和谐思想,在罗曼•罗兰描写克利斯朵夫和奥里维的深厚友谊中就能得到具体的表现。#p#分页标题#e#   (二)艺术表达和谐   和谐的艺术境界是罗曼•罗兰不懈追求的目标,他也曾经说过,和谐是他的梦想。他所描述的主人公克利斯朵夫在经历了种种的人生挫折和生活磨难后,并亲眼看到德法两国推崇的艺术,他决定要打破原来的艺术模式,并创作出音乐剧,实现了音乐和诗文的完美交融。其中就象征着克利斯朵夫的音乐人身份与奥里维的诗人身份的重合。就如罗曼•罗兰在相关的作品中指出的一样,艺术之间是互融的,并没有真正的艺术限制,经常会碰到一种艺术逐渐地倾向于另一种艺术中,并在其中实现艺术上的升华。在克利斯朵夫的后来音乐作品中表现的是一种淡定、从容的态度。在小说的结束部分,在克利斯朵夫即将走向生命终结的时候,他回想了自己一生中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在种种的挫折面前仍然保持自身的高洁,实现了音乐艺术上的和谐之美。他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中的一切情绪都存在对立的方面,但这些对立的层面也终将走向和谐的发展;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所有事物都是对立的状况,且没有实际的限制范围。罗曼•罗兰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了浓郁的和谐气息,所以也可以称之为“音乐小说”,并且洋溢着和谐的真实情感。   (三)生活向往自由   著名的武侠小说家金庸的文学名作《笑傲江湖》就是一部围绕音乐而生的小说。其中的主人公令狐冲就代表了作者的生活境界,他对古琴特别钟爱,且崇尚自由的氛围。他没有那些正派人物的古板性格,心中也没有崇高的理想追求,他生性随意,被别人视为是一个浪荡的公子。但他不屈服在权势、财富之下,他要对自己的师父从一而终,所以宁愿辜负了心爱之人也不入日月神教;当他武功丧失的时候,面临了生活的窘迫,但在心中仍然充满了生活的信念;他在清楚地知道自己与向问天的比武过程中必败的情况下,仍然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在《笑傲江湖》中塑造的令狐冲爱古琴的弹奏,当他与盈盈的箫合奏时,着实让人羡慕。在古书上的相关理论中表明,琴本身的结构非常特异,因为单看琴就能感觉出其中丰厚的文化韵味。而且在中国历来的历史文化中,具有极高的价值,因为它不只是一种传达艺术实质的工具,也是在表达人生的一种崇高精神的追求。所以弹琴讲究的并不是外在的一种表现的行为,而是在弹琴过程中的艺术熏陶,可以从中陶冶性情,升华个人的人格力量。   音乐魅力的表现不仅体现在琴上,所涉及的音乐名也蕴涵了丰富的意味,如嵇康所著的《广陵散》就表现了历史故事,并以此来象征政权的不服人心。古琴在令狐冲的精神领域中表现了生命的追求与理想的重合,寄托了他生命中执著的生命力度。他在弹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对人生与生活的诠释,通过音乐来追求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