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的音乐之美

影片中的音乐之美

 

1995年上映的史诗大片《勇敢的心》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并担纲男主角,该片以势如破竹之势拿下全球2.1美元的票房(制作成本0.72亿美元),获得影迷广泛的认可。并于次年第6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举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编辑等五项奥斯卡奖。该片之所以成功,除了其恢弘壮阔的场景、震撼人心的真挚情感外,影片配乐亦功不可没。   一、音乐与情节的契合   影片中,配乐与情节画面的完美契合,精心烘托出影片的气氛,使观影者仿佛置身于13世纪那英雄辈出的乱世。残酷的战争搭配磅礴的旋律,而感人的爱情的音乐则缠绵悱恻,变化的旋律与情节丝丝入扣,紧紧地抓住了观影者的心。   影片开始不久,威廉的父亲和哥哥去麦克安德鲁家。而小威廉悄悄跟随,父亲发现后,吓阻其回家。威廉的父亲和哥哥在麦克安德鲁家院子里下马,院子里火堆的灰烬仍在冒烟,显然是不久前生的火。   “麦克安德鲁!”威廉父亲喊着走近了一座仓房。这时音乐渐起,马尔克姆猛的将仓房门拉开,手里擎着一把干农活用的大叉子走在前面,身后是手持长柄斧子的约翰。打开仓房门的吱呀声后跟着传来一阵背景鼓声,每一下仿佛都敲打在观影者的心头,让人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心就要提到嗓子眼。仓房里吊着一具具尸首,有的甚至是怒目圆睁的,显示出死前的愤怒。马尔克姆放下叉子在悬挂着的尸体中寻找麦克安德鲁,突然,一只鸟飞出去的声响打破了仓房里的死寂,同时门开了,马尔克姆马上从约翰手中接过斧子,紧张地向门口方向探察,原来是威廉站在那儿瞪大了眼睛,嘴巴也惊吓得合不拢。马尔克姆松了一口气的同时,赶紧抱住了从尸体缝隙疯跑过来的威廉。这一段中音乐很好地渲染了环境气氛,给观众提供心理暗示,达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   在华莱士的妻子莫伦被残忍杀害一段,音乐的变换完美展现了剧情的张力。首先莫伦上马逃跑,AttackonMurron响起,固定节奏的定音鼓如敲打在观众心头。当莫伦被绑在木桩上,音乐停止,直到匕首挥向莫伦的咽喉。随着莫伦头垂下来,一声圆号突然打破肃杀的气氛,定音鼓紧接着传来,华莱士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出现,Revenge响起。假意投降的华莱士双手摊开显示没有武器,然后双手抱在脑后示意投降。定音鼓声中,华莱士向几名英格兰士兵靠近,气氛异常紧张。一名士兵上前牵住缰绳,审视着华莱士,次时画面的慢镜头和常规速度的音乐形成对比,牵动着观众的心。突然,华莱士从背后抽出三节鞭猛击英格兰士兵,音乐亦配合画面随之节奏变快。Revenge随着华莱士手刃英格兰贵族结束,这一段配乐把华莱士复仇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莫伦的葬礼上,随着华莱士俯身亲吻莫伦,风笛声再次响起,在哀伤的音乐背景中华莱士跪在莫伦父母面前,这一刻的悲凉令人潸然泪下。   为争取自由的人们聚集在华莱士周围,MakingPlans展现出华莱士英雄的风采。风笛变成集结号角,呼唤着人们起来反抗。SonsofScotland表现了苏格兰人民的觉醒,起义军在华莱士的领导下,同英格兰人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战场中强有力的鼓声体现了苏格兰义军的英勇气概,风笛声象征着苏格兰人的不屈意志。TheBattleOfStirling重现了六百多年前的Stirling大战,音乐完美的配合了华莱士战前激动人心的演讲和战争中浩大场面。这一段战争音乐安排上极其巧妙。两军在辽阔的草原摆开阵地,这种地形对英格兰的骑兵非常有利,适合骑兵突袭,而对华莱士的军队来说就有先天劣势,音乐巧妙地配合画面来体现双方对比。   二、音乐对情感的推动   音乐配合画面并且在最恰当的时候响起,抒发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激荡着观影者的心灵,推动观影者与片中人物情感的共鸣,提升影片的艺术表现张力。   影片中,威廉的父亲因抗击英军而死。运送马尔克姆尸首的牛车出现在威廉视野中时,AGiftOfAThistle响起。首先是低沉的提琴声,就像威廉的心情一样沉重,威廉抚摸父亲冰冷的躯体,他没有哭泣。   接着是在马尔克姆的葬礼上悄然响起哀鸣的风笛,亦如威廉的悲伤。参加葬礼的人群在安慰威廉后渐渐散去,马尔克姆尸首也开始被掩埋,这时候的小威廉强忍着还是没有哭。突然小女孩莫伦挣脱了母亲的手摘了一朵小小的紫蓟花,这时镜头变成特写,小莫伦轻轻地拉了拉小威廉的衣襟,把花递给威廉。   恰在这温馨的一刻,风笛声适时地由呜咽渐渐明亮,而特写镜头中小威廉亦涌出了滚烫的眼泪。此刻的风笛把观影者与威廉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观众无不为这一悲壮场景动容。特写镜头中,小莫伦和威廉默默地注视对方,伴随着优美哀怨的风笛声,这声音之优美恰如威廉和莫伦爱情的美好,而其哀怨又预示着他们悲剧的结局。   在小威廉阔别故乡十几年后,长大成人的他又回到熟悉的村子的这一段是影片中最欢快的场景。   家乡的人正在举行婚礼,人们在苏格兰风笛舞曲音乐的伴奏下欢快地跳起了舞。这时的风笛音乐轻快、活泼,和画面中轻快跳动的人群相辉映,表现了苏格兰农村生动的民俗生活场景。[1]   这一段音乐所表现的是恶劣的环境无法阻挡苏格兰人民对自由美好生活和爱的向往与追求,威廉•华莱士与莫伦亦在欢快的音乐中萌生了爱情。就在人们欢快舞蹈的时候,一阵马蹄声打破了轻快的节奏,进入画面的凶恶的英格兰贵族和士兵。随着战马的嘶鸣欢快的乐曲结束,转而哀婉的风笛声起。英格兰贵族来夺走新娘,行驶他肮脏的权利。在新娘与新郎悲戚分别中风笛声呜咽,如同恋人心底的哀鸣。   华莱士在下雨的傍晚来到莫伦家想见心上人,莫伦的父母因天气不好而拒绝让她出去。华莱士迫切要见心上人而轻描淡写地说这仅仅是“小风细雨”,莫伦亦不顾父母的反对跳上马背,二人欢快而去。WallaceCourtsMurro响起,鼓声如马蹄的节奏伴着二人在辽远的苏格兰高地奔驰,风笛声奏出两人的爱情旋律。在渐渐隐去的音乐中,醉人的暮色下,促膝谈心的恋人把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展现在观众面前。夜晚二人回到莫伦家门口,莫伦的母亲招呼她回去,二人依依不舍。华莱士从怀中取出一个折叠的小布包交给莫伦,然后微笑着转身上马缓缓离开。#p#分页标题#e#   同时莫伦打开包裹,发现是已经干瘪的蓟花,华莱士依然保存着少年时莫伦送给他的蓟花,表现了华莱士对她的念念不忘,而花的紫色还是那么明亮。   这时风笛声也再次渐强,提琴声亦随之响起,华莱士与莫伦终于坠入了爱河。   在Falkirk大战中,形势渐渐偏向苏格兰义军一方,但背信弃义的苏格兰贵族没有出兵,导致义军损失殆尽。BetrayalandDesolation中的大提琴道出华莱士的悲愤,与之对应的是圆号的一声叹息。华莱士与英国皇家卫队的骑士交锋,揭开其面罩后发现竟然是自己信赖的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布鲁斯。最后是华莱士和所剩无几的战友以及布满尸体的战场,在妇女和儿童的哭号中,风笛声缓缓升起,仿佛悼念死去义军的灵魂,亦给观众的悲伤情绪以抚慰。   三、音乐对主题的诠释深化   影片中的音乐,不但契合情节与画面,对主题的深化更是超出画面之外。影片的主题是“爱情”和“自由”,音乐对两个主题用不同的手法诠释得淋漓尽致。   影片一开场,通过航拍的方法,镜头犹如飞鸟掠过,苏格兰的山川迎面扑来,当高耸的巨大山峰出现在画面正中央时,苏格兰风笛声响起。随着风笛空灵而又缥缈的旋律,镜头飞跃广阔的绿水青山,引领观影者欣赏苏格兰人民生活的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略微沙哑的风笛的欢乐节奏中观影者如穿越时光感受着苏格兰人民的幸福和自由不羁。随着画面转到树林中的一队缓缓而来的人马,风琴的伴奏加入,旁白响起。音乐渐变低沉,没有了欢快,变成了令人不安的声响,配合着旁白,向观影者预示苏格兰人民受到残暴统治者的压迫和奴役。MainTi-tle作为序曲,既诠释了“自由”的主题,又预示了华莱士为获取自由而历经苦难的奋斗历程。   影片中,为了躲避邪恶的英格兰贵族,华莱士和莫伦决定秘密结婚。在只有神父和十字架见证的婚礼上,华莱士和莫伦许下了永远相爱的诺言。秘密婚礼主题TheSecretWedding响起,弦乐与长笛的合奏同风笛交相呼应,代表了两人心灵的融合与缠绵悱恻的爱情。在这六分多钟的时间里,画面中没有任何语言,只有音乐在流淌。[2]   在这里,只是音乐而没有对白就把影片的爱情主题诠释得淋漓尽致,音乐推动之下,二人亦由恋人变成了生死相守的夫妻。影片最后,主人公华莱士躺在绞刑台上,洪亮而震彻心扉地呐喊出“Freedom!”时,这一幕令观众百感交集,无不为跳跃在主人公炙热胸膛中那颗勇敢的心而肃然起敬。影片终曲Freedom响起。这也是影片里结构最完整的一首曲目。[3]   独奏圆号反复吹奏着相同的旋律,苏格兰壮阔、宏伟景色的主题在不断丰富的配器与推波助澜的和声中得到完美的烘托。风笛声以高亢的基调适时融入,诠释出悲壮的英雄主题。这个主题同时也是爱情主题的重现,只是在风格上阴霾与忧郁一扫而光,以辉煌和赞颂取而代之。这是歌颂自由,歌颂那些为追求自由而付出一切的勇敢的心。英雄主题再现的时候,达到了全片配乐最振奋人心的高潮部分。随后的人声合唱,为旋律增加了舒缓和优美的格调,使观众激动的情绪渐渐平复,也象征着对人类对自由的追求不会停止,会永远持续下去,影片也在乐声中拉下了帷幕。   综上所述,音乐在《勇敢的心》这部影片中,出色而完美地诠释了画面与主题,增添了影片的感染力。对于影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来说,音乐的力量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