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语境应用

文学翻译中的语境应用

 

著名学者余光中曾经用旗与风的关系来比喻译语和原语的关系:“译文是旗,原文是风,旗随风而舞,是应该的,但不能被风吹去。”   所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怎样体现原作特征,是译者时时刻刻都要考虑的问题。我们说翻译的任务是实现语际间完善的意义转换和准确的意义对等,而在翻译过程中忠实地再现原作作者的特点和风格是成功完成翻译任务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对于译者而言,必须有强烈的语境意识,不仅理解原文,必须紧扣语境,反复琢磨,译语表达也必须紧密联系语境,准确达意传神。   一、语境和翻译的关系   语境(context)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语言环境。王宗炎主编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把语境定义为“上下文,即词、短语、语句或篇章的前后关系”,并且指出,“上下文常常可以帮助理解词或短语等语言成分的特定意义”(第79页)。语境在英汉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做到旗随风而舞,又不被风吹去,就看译者对英汉双语的语境理解了。   余光中说过“一部作品经译者手笔转化为新的文本,要克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度越艺术传达上的难关,最终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境界。文学的翻译是原作在译语文化语境里的再生,其目标自然不会是对等或等值”(余光中,1994)。许均也说过,在翻译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笔译中,语言时时都束缚着译者,不少译者眼中只盯着原文的词、句和结构这些属于语言层次的东西,成了他们的奴仆,难以从中解放出来。结果翻译出来的东西只是一种文字层次的转移,徒具其形,而原文的意义和精神没有达到很好的传达(许均,1998)。   从这两位专家的话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翻译是根据双语间语境特点的文本转达,所谓文本转达,不仅要从文字层次,也要从意义和精神层面进行转达。但是怎样进行好这种转达呢?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对等意识,既保持原作丰姿,把原作的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用目的语忠实地表达出来,不任意增减或删改,又不至于使自己的翻译风格影响作者风格的体现,力求其解。下面以英汉双语互译为例,体验语境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二、语境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   (一)语境与词义的准确翻译   选择准确的词义是正确理解原文的第一步,也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而英语中的多义词比比皆是,这就要求我们把多义词放在语境中充分理解,找出相关含义,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二)语境与语意的优先传译   通过分析原文的语法结构,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各个结构层面的关系。然而有些英语句子,仅凭其表层结构仍无法判别各成分间的隶属关系,必须依靠语境的关联,通过逻辑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语境与文体相符   钱钟书的观点:“好译本的作用是消灭自己;它把我们向原作过渡。”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和情景语境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在翻译中,译者的任务就不光是基本语义的等值传递,还必须同时做到文体对等。   (四)语境与意境吻合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曾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意”和“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可以引发读者想象和联想,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的艺术境界。读诗而能品味它的意境,正是审美意识的萌芽。   我们欣赏文章,只有进入意境,才能切实领悟其中的韵味,体味作者的情态和获得美感。同样道理,在作翻译时,译者也要力求尽可能的把文章中的“意境”体现出来。“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郭璞的“游仙”诗句呈现了多么生动诱人的表情。如果译成“灵妃看我笑,明亮露白牙”,说得还是那件事,但已面目全非了。问题还不全在雅俗之分,因为“粲然启玉齿”一句音容并茂,不但好看,更且好听。粲、启、齿同为齿音,而且同距间隔出现,音响效果绝妙。文言译为白话,已经大走其样,一国文字要译成他国文字,可见更难(余光中,1994)。例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以上的讨论说明语境在翻译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牢记"Nocontext,notext"这一原则,以语境为依据,把对文本的把握真正落实到微观分析上,扎实掌握和灵活运用两种语言,结合两种语言文化,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努力提高译作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收到大旗“迎风招展”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