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毕业总结范例

物流毕业总结

物流毕业总结范文1

【关键词】物流管理;毕业设计;现代学徒制

1背景介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学强调实践性,毕业设计是其中一项重要教学环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工作设置的目的主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在校期间所学到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所学为所用,而非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学术论文。2017年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物流管理为试点专业。安徽工商职业学院与安徽苏宁物流有限公司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形成“双主体培养、双导师指导”人才共育局面,共同培养54名学生(徒)。文章主要结合安徽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工作,对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提出改革方案。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2.1选题过大,脱离人才培养目标。2.1.1选题过大,难以驾驭。高职院校毕业设计选题有教师命题和学生自主选题两种方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教师在设计选题或者学生自主选题时,有时候会将题目设计得过大,如全国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某某省或某某市物流行业发展现状等,此类题目为研究型论文,并非高职学生所能驾驭,没有研究的意义。2.1.2选题缺乏应用性和实用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贴近物流企业生产、生活实际,能体现学生进行需求分析、信息检索、方案设计、资源利用、作品制作等能力和创新协作等意识的培养要求[1]。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环节,存在选题理论没有结合实际,缺少应用性和实用性。有些选题类似于毕业论文,如某某知名企业的相关物流现状,互联网上相关文章较多,学生行使拿来主义,照搬照抄;或是题目设计的研究对象过于具体,如某某公司物流管理现状、某某公司仓储管理现状等,此类题目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的相关资料学生很难搜集到,就会出现学生套用别的企业相关资料的现象,那么就导致毕业设计的内容不真实。在毕业设计数量较多的选题中,只有一小部分选题能结合物流管理岗位实际的工作任务,这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偏离。

2.2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毕业设计质量不高。2.2.1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借助互联网搜集毕业设计的相关资料,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信息搜集的手段,但有一部分学生整篇或者整段地复制粘贴现成的文章“创造”出自己的毕业设计作品,更有甚者,出现个别学生几乎全文照抄的严重的抄袭现象。2.2.2学生的态度不端正。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自己的毕业设计撰写工作不够重视。一些学生不听指导老师毕业设计各阶段工作安排,撰写工作拖拉;一些学生根本不按照指导老师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导致毕业设计提交后或者答辩时不能通过。

2.3学校的管理制度欠缺。国内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有的要求,但更多的高职院校无要求,无率的比例规定,更缺少对率高的毕业设计的处理意见。学校对于毕业设计制度的欠缺,导致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重复率过高的学生很难进行有效处理。

3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和体例说明

3.1选题说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主要有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两种,毕业设计偏于工程实际,而毕业论文则偏向理论研究。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学生毕业前进行的具有总结性质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结合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对学生进行所学专业的科学研究的训练,可分为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等,毕业论文考查的是学生的知识体系,体现的形式是学术性文章。二者差异显著,下面以安徽工商职业学院2020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题目为例进行说明,如表1所示。

3.2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体例说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对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体例要求不同,两者各有特定格式,具体说明如表2所示。

4关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建议

4.1关于选题方面4.1.1毕业设计选题要具有实用性。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应该符合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需求,毕业设计的定位要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强调实用性,要结合物流企业生产和生活实际问题。毕业设计选题应灵活多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等。4.1.2毕业设计的形式。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设计选题采用的方式可以有实践性课题、物流业务方案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和企业项目导入毕业设计等。①实践性课题。学生组建小组,通过团队协作,完成一个实践性课题。比如学校学生完成的“德邦快递服务站校园快递创业计划书”,几个学生对学校周边快递点进行调查,筛选最合适的校内快递服务站点。再比如“2017级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效果调查报告”,学生创建调查问卷,利用问卷星平台,下发问卷,回收问卷,并对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最后撰写出一篇关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班学生的专业教学效果的调查报告。这些课题具有非常好的实践性,考验了学生的组织和团队的协作能力,运用了所学的管理学知识和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②制定物流业务方案。物流业务方案指的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理论学习中的具体数学方法(如ABC分类法、经济订货批量、最短路径法、节约里程法等)解决物流企业(或相关企业物流部门)实际业务中的问题,制定出相关仓储、配送、运输、成本核算等物流业务方案。物流管理专业常用的数学工具(方法)和对应拟解决的问题如表3所示。③调研报告。指导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企业实习或者在工学交替企业学习期间,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工作问题,最后提交一份实习调研报告,如企业库存的控制方法是否优化、人员管理是否合理,如果存在问题,能否提出解决对策。哪怕是工作中一个非常小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更加贴合实际,只要学生进行认真分析思考解决了,这就是一份有价值的调研报告。毕业设计的应用性也得到了很好地体现。④企业项目导入毕业设计。此种选题的前提条件是校企双方要基于较深层次的合作,比如现代学徒制等。企业用实际案例或项目作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实施企业实际项目的合作,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毕业设计整体的水平。学校指导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深入到企业中,和企业专家进行有效沟通,以实时了解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在现代学徒制项目建设期间,学校派出专任教师进行企业挂职,挂职教师和工学交替企业学习阶段的学生(徒),同时参与了“苏宁物流零售仓系统建设项目”和“前置仓研发设计项目”企业技改项目,为苏宁物流提供技术支持,学校师生提供合理化建议若干条,对项目的流程改进提供了帮助。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将企业项目经过整理细化,变成学生可以理解的选题,做到结合物流企业实际运作情况来完成毕业设计。

4.2在思想指导方面。高职院校在开展毕业设计工作之前,系部或二级学院应做好关于毕业设计学生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们明白毕业设计是学生对专业学习效果的一次检验,是对职业技能的一次总结。同时也要让指导教师明白,毕业设计指导工作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切实提高关于毕业设计质量意识。

4.3加强校企双指导团队建设。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与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加强校企双指导团队建设。指导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技能。建议物流管理专业承担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专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物流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尤其深入到校企合作的物流企业一线,了解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和用人需求。同时指导教师要时刻关注物流管理专业前沿发展情况,获取物流管理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将有用的信息加工改造成具有实用性的选题,切实提高毕业论文的指导水平。同时聘请一些学历高、业务水平高的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作为企业指导教师,给学生进行岗位实践指导。通过校企双指导团队建设,切实将毕业设计工作做得更加贴合企业实际。

4.4质量监控管理制度方面。建议高职院校建立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制度,形成制度化管理。4.4.1加强过程管理和监控。建议高职院校继续完善毕业设计制度、评价标准、考核标准。过程监控体现在毕业设计选题、中期检查和答辩等环节,要求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均给出相应的评价和意见。系部或二级学院组织毕业设计指导小组,对各教研室的毕业设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检查,以切实提高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程度。4.4.2制定管理制度。针对部分高职院校管理制度欠缺的现象,建议高职院校制定毕业设计管理制度,对率提出具体要求,并对率高的学生采取一定的措施。如:高职院校可以借助知网系统,规定学生的毕业设计在知网系统不得高于30%的率,毕业设计低于30%的率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答辩。学生根据检测报告对作品进行修改,直至达到学校要求。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将大大方便教师指导学生,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约束。

5总结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推进产教融合的创新性举措,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实现教育生产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更是促进职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重要举措[2]。近两年国家陆续出台的关于职教改革新举措,对高职院校的专任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属于财经商贸类专业,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设立是为了培养其物流职业技术和技能,对自身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不能侧重研究型论文的撰写。物流管理专任教师要学会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真正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或者企业调研,了解物流企业具体业务运作,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只有教师的企业实践能力增强了,才能切实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水平,提高毕业设计教学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湖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

物流毕业总结范文2

【关键词】物流管理;实践教学

2009年3月国务院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使物流业成为十大振兴行业之一。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部署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物流管理专业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物流管理实践能力和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特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沈阳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四大内容。

一、实验教学体系

在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时,通过实验学习物流知识为主、验证物流学理论为辅,让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相关领域的运作方法与实务,具有解决物流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实训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性质决定了还需要理论学习,可通过课堂训练、案例分析讨论、角色扮演法等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既领会了理论知识,又加深了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对于课堂训练,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相关课题,学生以小组分工的形式合作完成。学生自行搜集资料,经过小组内讨论形成报告,并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各组派代表担任评委,对其他组评价打分。最终汇总,形成结论。对于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结合理论知识与生活经验全方位分析案例,指导学生以课堂讨论的方式给出不同解决办法,从而改变以往刻板的授课方式。对于工作角色扮演,学生扮演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如业务员、进出货专员、采购员、操作员、物流协调员、运营单证员等。

(二)校内模拟实训

校内模拟实训是物流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校内模拟实训从两个方面展开。1)物流管理实验室软件模拟实训,通过Witness仿真软件、仓储管理系统软件、配送管理系统软件和国际物流系统软件等软件,物流管理实验室可同时容纳60多人进行上机操作。2)校内顶岗实训,一是去校内“信之正超市”顶岗实训,可提高从事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岗位能力及操作物流设备的能力;二是去学校图书馆,模拟书籍采购,教材存放、储位管理等,还可以组织同学向各班进行教材配送。

二、实习教学体系

沈阳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与多个企业密切合作,积极探索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有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种形式。

(一)认识实习

学生在大学二年级下学期的第19周,到合作企业沈阳顺丰快递(沈阳工大服务点)进行为期一周的认识实习。认识实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特别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认识实习,应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了解现代化生产过程和企业管理。实习结束后,学生必须对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写出总结,提交一份字数不少于3000字的实习报告。

(二)专业实习

学生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的第19-20周,到合作企业中国储运公司和沈阳运输集团进行为期两周的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参观先进的物流设备、生产流水线、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系统消化和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参观中特别注意与本专业有关的物流运作部分。

(三)毕业实习

学生在大学第四年的下学期进行毕业实习,每年的3月1日至4月30日学生可以到所签约的企业进行两个月毕业实习。通过毕业实习,让学生提前了解所签约企业的文化和运作过程,为7月份毕业后进入该企业提前做准备。学校也可以与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实行订单式培养。

三、设计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为导向的设计教学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两个环节。

(一)课程设计

沈阳工业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包括建模与决策技术课程设计、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第三方物流管理与实务课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等。建模与决策技术课程设计内容包括:沈阳职业培训市场调查及其系统分析,沈阳快餐市场调查及其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大学生就业、考研、出国深造的收益与风险分析等。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该企业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该企业供应链设计的目标及解决方案。第三方物流管理与实务课程设计让学生通过试验能够初步掌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第三方物流软件的基本功能,能够进行基本操作。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通过某工厂布置设计的实际操作,掌握系统布置设计方法的规范设计程序。

(二)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一般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是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选题结合毕业实习的企业,尽量来自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毕业设计包括开题报告、调研报告、外文翻译和毕业论文四部分内容。毕业论文的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环节要严格要求,使学生真正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四、活动教学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中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教学体系,主要指各类社团活动、知识竞赛、技能竞赛和大学生创业活动等。新生入学后,开设物流知识讲座并举办新生见面交流会。老师、学长与学生当面交流,对行业背景及就业前景进行阐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尤其是物流相关社团,如物流技能社、市场营销社、科协、ERP协会等。通过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自学能力,并加深与同学的沟通交流。在大学一二年级中,举办物流专业技能比赛,如物流行业市场调查大赛、市场营销大赛、物流创新设计大赛等。作为专业教师可以在比赛中担任评委,为学生提出中肯意见,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大学三四年级中,举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物流职业技能大赛,参加“挑战杯”创新大赛等。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掌握物流理论知识,提高应用实践能力,可以通过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调研和物流大赛。

参考文献:

[1]董振宁,高莉,陈浪城,廖诺,张德鹏.高水平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177-179.

[2]王丽颖.多视角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技术,2015,34:212-214.

物流毕业总结范文3

为了解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调查小组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淮安物流园区的多家物流企业,以了解企业物流岗位设置情况及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的需求。通过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职业素质需求主要体现在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心理、职业道德四个方面。

1.职业知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职业知识极度缺乏,一问三不知。职业知识是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知识。以物流专业为例,职业知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物流管理、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业运作等核心知识和现代信息管理技术。高素质的职物流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且能在工作中合理运用。

2.职业技能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技能生疏,不会或不能熟练操作物流软件、物流用具。中国职业规划师协会对职业技能的界定是:职业技能是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标准,通过政府授权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与认证的活动。不少高职学校要求学生毕业时能取得“双证”(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甚至有的学校把取得职业资格证作为学生毕业的硬性规定。物流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最好取得助理物流师证书,“技能熟练”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基本要求。

3.职业心理

用人单位反映有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缺乏基本了解,不知道自己适合从事何种岗位的工作,盲目而频繁地跳槽。职业心理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的认识、情感、意志等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或个性特征。学生一毕业甚至还没毕业就面临就业,这就要求学生毕业前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一定了解,明确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并为之奋斗。

4.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德才兼备”是企业引进人才的基本要求,而“德”在职场上就体现为职业道德,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素质修养。

二、物流沙盘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物流沙盘通过模拟物流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让学员通过竞标获得订单、派车提货、货物入库、货物分拣、车辆调度、线路选择、货物出库、货物到达、运费结算、车辆购置、仓库选址(配送中心建设)、资金筹措、人员招聘等战略、战术、运营层面的决策与实施。

1.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平时的理论课学习中,学生对所学课程知识的认识往往是分散的、零乱的,缺乏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综合运用的能力。沙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将所学知识综合性、系统性地运用的载体。沙盘模拟实训要综合用到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管理、物流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学科知识。通过沙盘模拟实训,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完整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岗位素质全面培养

物流沙盘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模拟,使学生既能大胆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又不必过分担心失败带来的负担,反而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沙盘模拟实训中,感受物流岗位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通过不断反思、总结,全面提升自己的岗位素质。

3.团队协作能力

沙盘实训过程中,全班学生会根据需要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物流公司,各个物流公司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分别扮演总裁CEO、营销总监CSO、运营总监COO、财务总监CFO四个角色,各小组内部是相互配合的关系,各角色扮演者须相互配合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角色扮演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与趣味性,同时通过揣摩各角色的岗位职责、团队目标,扮演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锻炼。

4.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物流沙盘实训中,如果有学生迟到或没到,实训活动就无法按原定计划进行,必须重新分组、分配角色。这就促使学生认真履行自己的角色职责、爱岗敬业,通过岗位角色的认知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结语

物流毕业总结范文4

一、课程设置依据

(一)企业调研结果反馈

针对百世物流、德邦物流、盛辉物流、京东物流、天地华宇、永进物流、厦门永芳洲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顺丰物流、泰肯集团、朴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了为期15天的调研,调查主要是通过网络调研的方式进行。各企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都很旺盛,需求的岗位主要包括仓管员、分拣员、站长助理、操作员、销售员、客服、单证员等。1.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具备的首要素质46%企业注重物流职业道德素质,33%企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15%企业注重物流职业技能及文书、计算机操作能力,7%企业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2.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总结如表1。表1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3.物流教育课程设置问题对“目前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所学课程的设置能否适应企业工作需求”的问题,65%的企业认为有待改进,30%的企业认为可以适应,5%的企业认为不太适应。其中专业课方面《物流运输技术与实务》、《物流储配设计与优化》、《配送中心运营实务》、《物流信息分析和处理》、《国际物流单证》等重点课程以及实践性较强的课比较实用。

(二)毕业生调研结果反馈

针对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2018届-2021届320位毕业生展开为期30天调研,回收网络问卷236份。(1)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税前月均收入为6840.21元,其工作满意度为93.42%,专业相关度为53.27%,职业期待吻合度为84.82%。对课堂教学总评价的均值为3.82分,偏向于“比较满意”水平;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均值为3.57分,偏向“有些帮助”水平;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均值为4.06分,偏向“比较满意”水平。(2)毕业工作领域。目前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占比最大的是仓储业,占比25.76%,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占比20.68%。图2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毕业工作领域(3)毕业工作岗位情况。目前所从事的岗位占比最大的是操作业务岗,占比30.70%,其次是主管组长,占比22.36%。操作业务岗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包括市场、仓储、运输、成本、物流信息等,涉及到的专业能力包括异常情况处理能力、客户服务能力、仓储优化能力、运输调度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4)毕业生需要具备的素质重要性排序依次是:吃苦耐劳、专业知识、抗压和环境适应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结协作能力。(5)学校开设的课程中实用性最强的课程包括:《物流储配设计与优化》、《物流运输技术与实务》、《国际货运实务》、《国际物流单证》、《物流营销》、《物流信息分析和处理》等。

二、OBE指标分解

根据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调研的结果,更加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毕业能力要求。1.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厦门湾经济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物流产业发展,不断深化创新专业内涵,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能够从事物流企业市场开发、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物流客户服务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等岗位工作,能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毕业能力要求。学生毕业能力要求包括基础素质、知识应用、能力提升三个层次。将这三个层次进行分解,得出以下指标:

三、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OBE毕业能力要求指标点可构建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系统。根据基础素质、知识应用、能力提升三个层次我们将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知识模块、专业课提升模块,构建出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1)加强公共基础课模块与专业课知识模块之间的衔接。公共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根据专业需求来进行选择调整,主打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同时和物流管理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结合,专门开设《物流管理职业基础》课程。(2)精减专业课知识模块内容,优化整合专业知识课。对内容有重叠的知识课程进行调整,将相关的知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即保证专业知识的传授,不至于占用太多的学时。另外面向相关领域开设扩展知识模块课程,包括《智慧物流》、《冷链物流》、《港口物流》等。(3)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主体课程。

四、培养目标实现

物流毕业总结范文5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岗位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

高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最近几年年均有800多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显。换言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关系到毕业生家庭的生活质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事关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亟待研究和解决。应用型高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且绝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都将走上工作岗位,因此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应用型高校办学质量的集中体现。由于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故应用型高校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衔接起来,有利于毕业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从而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声誉。基于此,笔者拟在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视域下,对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加以探究。

一、相关研究述评

学术界有不少学者对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如何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众多学者关于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下方面。①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分析。毛维青等[1]发现学校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资源由于种种原因,很多都并未真正发挥作用,部分学生参与比赛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刘长石等[2]认为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实践教学仅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并未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张晓雅等[3]以河北农业大学渤海校区物流管理专业为研究对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实践教学效果为“不满意”的结论。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李佳颖[4]总结了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基于“现代学徒制”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孙胜元[5]总结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以泰州学院为例,提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矩阵式”实践教学体系。彭聪[6]分析了目前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产教融合理念,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四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此外,因为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制度,所以我国不少研究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比如,雷正光[7]阐述了德国“双元制”实践教学模式,发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主导着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徐立臻等[8]从进驻企业实地实习、毕业设计两个方面阐述了爱尔兰高等教育的具体做法及其对我国实践教学的启示;江捷[9]介绍了英国作业和实验、论文和报告、项目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赵明刚[10]总结了美国高校的常见实践教学模式,并对美国高校实践教学模式的运行机制及其效果进行了分析。众多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实践教学效果分析的问题,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如何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已有文献却对此少有涉及,因此本文从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视角研究了改革和优化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研究。

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笔者所在课题组选取了10余所应用型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作为调研目标,通过对调研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第一,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意识不强。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实习、实训和见习,设置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理论教学环节的内容,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很少关心专业实践教学跟未来的职业岗位能力之间有什么关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应用型高校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意识不够,此外,从职业岗位能力视角重构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社会资源,同时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结构也需要更新,因此这是一项涉及面广且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较大的前期投入,且培养效果如何还无法确定,这也是许多应用型高校对于构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积极的原因。

第二,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不太熟悉。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是专业课教师要熟悉并掌握相关的职业岗位能力,应用型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师一般是经过学历教育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的,没有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对于企业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太了解,因此无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能力。此外,学校也没有很好地引导和支持专业课教师培养和掌握职业岗位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也没有强烈的动机去提升自己从事职业岗位能力教学的能力和素质,这使得本专业难以具备进行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师资条件。

第三,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时缺乏实践教学的条件和环境。目前,应用型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普遍重视实践教学,且一般将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实训、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三个教学环节,其中专业实训是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教师给出专业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方案;专业见习一般都是去指定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以达到对专业实际工作环境有基本的认识;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四学年,让学生去实习企业进行定岗实习,接触实际工作,并完成给定的工作内容和任务。这些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目前均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这些问题跟职业岗位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仅仅是用于辅助理论教学。

第四,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必要的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体制和机制。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需要让其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需要行业企业跟应用型高校的密切配合,而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营利,故如果没有科学的体制和机制设置,企业就没有参与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的动机。在这方面,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成效显著,例如,德国应用型大学采用“企业主导型”实践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主导着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加拿大应用型大学采用以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实践教学模式,围绕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设置学习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第五,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对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缺乏科学的考核体系。目前,应用型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某些程度上也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但是对于培养效果如何、培养质量怎么样,还没有合理的考核机制进行检验和考核。现有的专业实践教学考核机制是学校给出评分标准,且一般以结果为导向,过程性评价指标很少见到,这使得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没有方向和目标。

三、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视域下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应用型高校一般位于比较偏僻的地级市,由大专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且一般由所在省的教育厅主管,其本科办学的历史一般较短,办学经验不够丰富,办学条件相对有限,办学条件相对简陋,但这类高校在我国高等院校体系中占有很高的比例。由于在科研实力上无法跟双一流高校和双一流学科高校比肩,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也不如高等职业院校,这类高校的办学定位一般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学生既学习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相对于双一流高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应用型高校学生由于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不够专深,就业一般处于比较尴尬的处境,故应用型高校亟须厘清发展思路,更好地对接企业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这样才能够突显亮点,提升办学质量。根据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如下改革对策。

第一,深入行业知名企业开展调研,厘清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内涵和具体构成。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是随着技术革新和时代变迁而动态变化的,而行业知名企业的岗位能力需求往往代表着本专业职业岗位能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京东物流、顺丰速运等物流企业总是在行业中率先采用新技术和新理念来优化物流管理,故它们的成功经验代表着物流行业的未来发展潮流。应用型高校通过深入这样的行业知名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可以让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契合时代需求,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此外,职业岗位能力是多方面的,应用型高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瞄准若干个合适的职业岗位作为培养目标,而面面俱到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有机融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内容。对于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来说,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需要其在学生在读期间全方位地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全过程培养岗位能力和全员参与培养环节。具体而言,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师要在课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内容,并尽量采用分析演示、实践操作等方法开展教学,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就能得到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主要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应用型高校应该创造条件跟行业知名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让学生能够在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锻炼,完成一定的目标任务,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第三,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转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重要基础,故教师熟悉并掌握相关职业岗位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前提。目前,有不少应用型高校从校外聘请企业导师到学校进行特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但是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技能培训,其教学技能和教学理念有一定欠缺,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从应用型高校内部挖潜,将学校在岗的专业课教师“双师型”化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应该制定配套政策,引导和支持专业课教师去知名物流企业从事顶岗实践,使其熟练掌握相关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要在此基础上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教学。

第四,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与物流管理企业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制度化和规范化。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营利,不会义务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投入人、财、物等资源,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引导和支持企业利用自身资源跟高校开展人才培养的合作,且政府部门可以根据人才培养的成效为企业授予相关荣誉、适当减免税收,以引导企业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对于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来说,应与物流管理企业充分沟通,就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措施等方面内容形成制度文件,同时物流管理企业也可以挑选优秀学生为企业服务,通过各方通力合作,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这也能助力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另外,物流管理企业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表现,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能力,降低用人风险,如此就可有效实现政府、高校、企业、学生等多方共赢。

第五,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实践教学活动,更好地达到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目标。目前,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通常由上课考勤、教师评价等部分构成,其评价标准比较笼统和主观,不便于客观测量实践教学的实际效果。职业岗位能力是一种具体的、客观的应用能力,需要有准确的、可观测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掌握状况。因此,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需要科学构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这种指标体系应该是既注重结果评价,也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同时应该是具体可度量的,并且还要有相关的制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其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四、结语

物流毕业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途径

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聘用和考核人才的关键指标。每年毕业季来临,一方面企业存在适合高职毕业生就业的物流管理岗位需求,而大批求职应聘的应届高职毕业生却无法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许多用人企业反馈,以往的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无法胜任物流企业的需求,在人才的质量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都表明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不能很好地匹配岗位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的发展和建设的首要问题。

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定位不准确

当前物流领域逐步细分,对于物流人才的需求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物流人才也应该是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但许多高职院校把岗位技能与职业能力相混淆,单一强调学生的岗位技能,认为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仍然只是从事着叉车操作、托盘货物进出库等简单的物流系统中工作,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受到了严重限制,无法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于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

1.2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侧重于企业实践能力或职业能力的课程相对较少,更多涉及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内容上滞后于现代物流业的实际发展,教材教辅选取虽要求近三年出版,但内容上更新较少,大多还是沿用老版本的内容;随着理实一体化和项目式教学的开展,教学模式虽有所改进,但过多与实际工作有所差别的简单工作任务不能适应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绩好的学生觉得太简单,基础差的学生不愿学,单纯案例式理论教学往往时间一长,学生就感觉乏味。在学生实践方面,学校虽建设了具有众多软硬件的物流实训室,并与众多物流企业合作建立了实习实训平台,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应课程较少,实践环节设置上也与岗位实际要求有所脱节,整体性和延续性不足,有的片面强调物流某一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毕业与就业的不对口。

1.3评价体系过于单一

许多高职院校片面强调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核,课程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辅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来衡量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这也使得许多在校成绩优秀的毕业生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因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辞职、因交流不畅和创新不足而难以升迁的现象时有发生。

2提高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2.1需求决定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如何让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更好的适应和满足社会、企业对物流人才的实际需求,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定位至关重要。为了更好的解决物流人才供需矛盾,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并能快速上岗的物流人才,应从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确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定位。首先,对周边物流、快递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密切关注近三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动向和就业情况反馈,了解物流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岗位设置和要求;其次,根据调研反馈信息,对当前企业的物流相关工作岗位分析;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总结以往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上的经验和不足;最后,结合企业专家座谈、其他院校交流信息,明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培养的职业能力。

2.2优化与构建培养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

确立具体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以后,必须构建一套保证培养目标实现的教学体系。首先,以企业各物流岗位工作任务为基础,分析职业所需能力要求,提炼相关技能需求,从而明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按照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其次,在对物流岗位群进行系统分析后,结合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实时更新的活页校本教材;再次,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通过半学期的机动企业轮岗实习,让学生对毕业所要从事的岗位工作流程和各岗位间的关联有直观的认识,在学习上更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将企业岗位工作中的运作和相关问题融入到课堂,把情景教学落到实处;最后,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校内实践、校外实践、订单式校企合作等方式,利用好校内外资源优势,构建校内实训平台、专业竞赛平台、社团活动平台、行业企业平台等四平台和基础技能实训、专业特色实训、创新创业实训、就业模拟实训等四层次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物流行业及其具体岗位的能力素质要素,便于学生清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于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2.3借力“1+X”证书制度完善评价体系

根据物流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和落实“1+X”证书制度,开展课程联合教学、联合考核、联合评价、联合诊改,逐步推行“1+X”证书的协作共同体评价体系,从而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增加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质量的保障性,避免由于职业能力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制订课程标准较大随意性和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情况的发生。根据新形势的发展和企业岗位新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和实习生、毕业生工作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和变换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指标,去除一些滞后的不合时宜的指标,改变和增加一些体现当前企业岗位要求的指标,探索构建物流企业、学校、行业协会等多部门合作的动态的评价体系,使之在激发学生促进自身职业能力发展动力的同时,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更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新形式新变化要求的,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出来的学生职业能力和企业实际需求相匹配的问题。

3结语

职业能力不是某种简单的单一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它不仅是为胜任某一职业所必备的能力,而且也包括职场中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管理能力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只有在课程教学和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探索、优化和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姚长佳,张聪慧.高等职业教育经管类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08):52-57.

[2]安久意.本科物流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8(34):189-190.

[3]陆超.物流专业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路径[J].教育现代化,2018,5(30):41-42.

[4]高俊.本科物流工程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升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41(108):166-168.

物流毕业总结范文7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流行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物流环节。因此,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扩大。高校作为物流管理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需要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其培养的学生能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对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其培养模式的创新途径,以期能提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物流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物流行业为社会创造的巨大利润,使得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我国高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方面,却跟不上行业发展的脚步,许多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采取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物流管理人才。

一、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基本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锻炼。因此,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没有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导向,使得教学方案没有将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这就导致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不明确学习的重点,在就业时找不准自己的方向,虽然理论知识扎实,但实际动手能力却很差,用人单位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对其进行实践培训,其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间接地增加用人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减少企业的盈利,阻碍物流行业的发展,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比如,学习现代物流的管理目的,是要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并以企业整体最优为目的,通过以信息为中心来提升物流效率,改善物流效果。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意识不到前两个目的,而错误地认为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规范物流过程,以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收入为物流管理的最终目的。这样的培养和学习目标,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结构不科学

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中,“双师型”教师还比较欠缺,虽然有的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已经足够,但是其中的部分教师是通过技能等级考试来获取证书的,其实践经验并不丰富,实践能力也比较薄弱。而事实上,是否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是评定“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标准之一。由此可见,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中是非常缺乏的,而教师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高低,又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师结构的设置中,部分教师是本校物流专业毕业的本科和研究生,这部分学生在毕业后并没有进入到企业正式工作,而是直接留在学院工作,其空有理论专业知识,却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在这部分教师的教育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成果便可想而知。还有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并不是科班毕业的,有学经济学的,也有学管理学的,虽然其在物流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中能融入一些与经济、管理相关的知识,但在理论和实践的专业度上终究还是比较欠缺的。

(三)物流教学与行业发展状况不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上需求的多样化与市场的一体化,物流行业的发展开始呈现新的景象。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物流设备开始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物理管理则开始向集成化转变,现代化的物流行业已经形成完整的物流系统。在此系统中,各项技术开始制定统一的标准,资源配置也得到优化,物流效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还局限于传统的物流行业中,教学步伐远远滞后于物流行业的发展。虽然有部分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中,已经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但基本都是一笔带过,而没有真正将物流管理与经济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难以意识到物流管理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比如,现代物流除了提供位移外,还会在物流过程中提供便利性服务、加快反应速度服务、降低成本服务以及延伸服务等增值型服务。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仍然将物流局限于位移的改变,而忽略增值服务也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认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现代学生学习物流知识,应以现代物流为主,否则就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一)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任何培养模式都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来进行的,在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的目标,重视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实际需求。比如,某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地方性、应用型、国家化”,其培养目标是“能力型、创新型、创业型”,具体到物流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就应该是为社会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新时代的物流管理人才需要掌握现代化、国际化的物流管理知识,并掌握实施物流工程的方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且,现代化的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具备相应的物流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和信息管理知识,且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金融常识也是必备的。这样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才能胜任交通运输业、物流企业等相关岗位的工作。此外,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人才培养目标,能促进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相关研究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在世界高职教育发达国家中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求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要培养目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综合能力。只有以培养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为目标,才能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从而促使高职院校打造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是在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共同参与下进行的,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方式,能够实现“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能将企业资源引入学校,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而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则能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创造一定的利润。并且,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能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并获取人力资源、行业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比如,“仓储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点知识,高职院校不太可能为学生提供仓储管理的实训基地,这部分教学就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来完成。“仓储”就是利用仓库来存放、储存未即时使用的物品的行为,而“仓储管理”的重点在于“管理”。学生到企业实际开展仓储管理工作,才能真正理解管理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来做好仓储管理工作。并且,现代物流的仓储管理离不开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实习阶段,学生可以掌握仓储管理系统的操作流程。校企合作模式能达到“三赢”局面,对学校、学生和企业都是十分有利的。因此,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多使用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重视资格证书考试

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较多,而不同的岗位要求从业者拥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一方面,资格证书能说明学生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资格证书也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敲门砖。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是物流管理专业最基础性的证书,此证书是以物流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设置的,其目的是要培养符合物流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国际货运是国际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事务发展得比较迅速,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还应重视其他相关证书的考试。比如,国际货运岗位专业证书,这是从事国际货运工作需要具有的证书。目前,国际货运,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国际物流的新形式,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际货运行业可为货主提供质量、费用、信息等,完全自由化的选择,且国际货物运输公司的设立标准已经有所提高。因此,国际货运的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重要就业方向之一。而在国际货运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报关、报检环节,所以学生还应重视报关员、报检员的考证。这些证书能够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比较依赖于物流的作用,所以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作用,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高职院校需要明确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培养为高端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从而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求。

作者:王云波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英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21):167-168.

[2]何岩松,王功玲,赵欣,等.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5):248-249.

[3]王英伟.“龙江丝路带”环境下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构想[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8):167-168.

[4]黄丹莉,吴林蔓,吴元佑,等.高职院校现代物流管理导论三———熟悉物流管理专业[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50-152.

[5]陈晓忠,陈榕利,颜汉军,等.高职院校基于校企联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方式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3-84.

[6]汪拓.浅析高职院校创新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集体经济,2016,(1):162-163.

第二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实践

摘要: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物流管理》课程特点,提出项目化教学设计思路,并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

项目化教学;物流管理;课程改革

1《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含义

项目化教学以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为导向组织教学内容,师生通过共同实施完整的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项目化教学的主要内容来自于真实工作情景中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注重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职业综合素质的提升。

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2.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老师授课为主,枯燥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出现上课玩手机、溜号、睡觉等现象。项目化教学方法根据工作过程设计课程项目,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在课堂上整理信息、小组讨论、项目汇报等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2.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而轻实践,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给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学生却很难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项目化教学方式以物流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符合工作岗位要求。

3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设计思路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物流管理》课程设计思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任课老师根据物流人才的岗位发展以及企业对于物流专业学生能力要求设计课程项目;在项目具体实施环节,任课老师先在班级内分组,并根据项目内容任务,学生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计划并实施,最后学生通过项目汇报的方式展示小组的解决方案,老师进行点评。

4高职院校《物流管理》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过程

4.1任课教师制定课程项目单元。在上课之前任课教师首先要制定课程项目单元,制定出好的、合理的项目单元是项目化教学成功的基础。任课老师在制定项目单元时不但要考虑物流岗位的工作流程和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还要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作者通过与企业的一线员工和部门主管探讨,认为物流人才的岗位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毕业后首先被安排到仓管员、运输调度员、配送员、分拣员、包装员等入职岗位中;通过一到两年的基层锻炼,如果具备的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和能力,则可以晋升为仓储组长、运输组长、配送中心经理等岗位;之后则可以继续发展为整个物流部门的经理,负责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等。《物流管理》课程作为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分为七章,分别是物流概述,物流功能,物流网络、第三方物流、逆向物流、冷链物流与物流管理。传统的课程内容比较基础与全面,但存在的问题是课程内容分散、章节之间的衔接性差,缺乏系统性,并且课程的重点不够突出。针对传统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笔者采取项目化教学方式,以项目为教学单元,以物流岗位工作流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从新划分。通过以上分析,作者将《物流管理》课程分为四个项目单元。首先根据经济市场上不同形式的物流过程制定了快递行业的物流过程、制造企业物流———好利来面包店物流过程、流通企业物流———沃尔玛物流过程,最后回归到物流管理的方法上,制定了物流管理———京东商城的物流管理方法这一项目。四个项目囊括了物流管理的主要理论知识点,第一个项目中快递流程涵盖了物流的八大功能,在这一项目中主要学习物流的概念以及物流功能等理论知识点;第二个项目结合案例中面包制造企业的特点,主要学习物流功能、逆向物流、冷链物流等理论知识;第三个项目中主要学习沃尔玛物流网络和第三方物流等知识点;第四个项目主要学习物流管理等理论知识。

4.2学生分组并制定项目实施计划。为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任课老师在上课前可以先对班级同学进行分组,每组选取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项目。老师和学生讲明项目内容,并项目任务后,学生需要先制定项目实施计划,即要完成这些任务,需要储备哪些理论知识,需要了解企业哪些工作流程。

4.3项目实施。在明确了项目任务内容,并制定计划之后,小组同学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准备工作,学习理论知识,进行企业调研或上网查询企业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和知识分享,集思广益,小组同学一起来解决项目任务。任课教师在各小组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各组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

4.4小组项目汇报。经过小组同学的共同学习和讨论,最后要将项目解决方案以PPT等方式呈现出来,并且由一到两名同学进行项目汇报。要求汇报方案以企业实际情况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每组汇报完之后由其他组的同学和老师根据汇报内容进行提问,小组成员解答。

4.5任课教师进行评价与总结。在项目完成的最后环节由任课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首先对各组同学的汇报方案进行打分和评价,指出各组在项目完成各环节的优点和缺点,帮助同学明确自己的优点,完善不足之处。

作者:吴琳 单位: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戴士弘,张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葛颖波.高职院校物流管理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初探———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

[3]杨晶,许蔚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标准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2

第三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导师制实践

摘要:

注重因材施教的“专业导师制”顺应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发展的趋势成为教改关注的焦点之一。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工程物流管理专业试点实施“专业导师制”,对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对实施阶段、措施、效果的影响因素等方面探究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专业导师制”实践中的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以期为国内相关的研究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导师制;人才培养;高职

导师制注重因材施教,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顺应高职教育加快内涵发展的趋势,成为教改关注的焦点之一。“专业导师制”是指针对高职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基础弱、学习习惯差、思维较活跃以及喜欢新事物等特点,在常规教学外进行三年一师的学业指导,注重加强优势技能训练和职业引导,从而使学生能学有所长、脱颖而出。近年来,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对“专业导师制”进行了不断探索。2015年,以省重点专业、省高职院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为试点,开始了“专业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专业导师职能定位

为充分发挥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引导作用,通过在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建立明确、固定、连续的指导与学习关系,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引导学生完成学业任务、职业素质培养、动手能力培养、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和就业方向定位和就业岗位选择。

二、专业导师工作职责

1.专业指导。专业导师应熟悉工程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文件以及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和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素质、个人特点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计划。

2.学习指导。专业导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学习进程的把控,并对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给予指导和帮助。专业导师应利用各种形式、各种机会,创造性地、积极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指导效果。

3.技能指导。专业导师应指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技能比武、专业竞赛、科技创新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自己承担的课题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项目。

4.就业与升学指导。专业导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设计、调整心态辅导、工作定位分析,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和人力资源,推荐毕业生就业。此外,导师还应指导学生积极报考专升本、研究生等持续提升学历。

5.学业评价。专业导师应就特殊情况下个别学生的学业表现做出书面评价,作为学生学业考核、免修课程、专业技能考核等的依据之一。

三、专业导师工作方式

1.实行三年一师制,直至学生毕业。为便于业务连续性管理、指导、评估,每个专业导师负责指导人数严格控制,并实行三年一师制,直至学生毕业。做到每学期有计划、有记录、有总结、有效果。每学期期末应汇总辅导员撰写学生的学业评语,指出学生个人的努力方向,调整指导计划。

2.专业导师应采取个别与集中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导师应开展有针对性、不定期、经常性的指导活动,如参观访问、讨论会、讲座、网上交流、座谈会以及个别面谈等形式,每周一般应有4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

3.专业导师应每学期制定专业训练项目。导师应带领学生开展到企业、标志性工程参观、见习、实习等实践学习活动,充分了解企业,了解行业,了解职业岗位。

4.专业导师应多与学生沟通。导师应掌握学生每周的学习动态,保持经常性联系。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分工合作,紧密配合。

5.专业导师应组建学习团队。导师应组建由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团队,为学生多提供和专业导师以及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和实践机会。

四、专业导师的管理与考核

1.系部定期召开专业导师全体会议。导师们应多交流指导工作的经验,反映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共商解决办法,并记录归档。

2.系部定期了解专业导师工作状况。每学期进行1次覆盖所有学生的“专业导师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不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发展计划及执行情况抽检,教研室负责每学期收集、汇总各专业导师指导工作的计划、原始记录和工作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物流管理专业的导师工作总结。

3.系部组织对专业导师的业绩考核。考核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履行职责情况、工作实效等三个方面。职业道德考核主要考核思想政治表现、遵纪守法、为人师表和工作态度等;履行职责情况以学生、辅导员问卷、检查工作记录、指导形式和指导次数等形式考核;工作实效由被指导学生取得的成绩确定,主要包括岗位证书通过率、专业技能比赛获奖情况、考取专升本情况,高质量对口就业率,英语等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普通话等级考试通过率、各种文艺、体育比赛参与获奖情况以及科研学术成果(应用技术、公开等)等。工作量和考核结果记入教师学年考核。

4.专业导师在聘任期内不得无故拒聘或中断聘任关系。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换,经征求师生双方意愿,由教研室主任同意后,报系部审批。

五、“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情况

“专业导师制”的目标是做到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就业教育相结合。不同阶段的学生对导师的指导需求不相同,同一阶段的不同能力的学生对指导需求侧重点也不同,所以导师在实施过程中要“因人施导”。根据铁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和提前就业的实际情况,工程物流管理专业“专业导师制”的实施有如下五个阶段:

1.大学适应与专业认知(第一学期)。帮助学生适应高职的学习和生活,提高专业认知,明确专业特色,培养专业兴趣,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和学习目标。

2.社团活动与技能培养(第二学期)。结合专业特点指导学生深入实训室强化技能训练,指导开展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参加专业社团活动等,以此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组织管理能力。

3.创新实践与专业实践(第三、四学期)。指导学生开展专业综合实践,重操作,勤动手,缩短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应用,为顶岗实习创造有利条件。

4.就业指导与毕业设计(第五学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树立正确就业观、宣传就业政策、训练择业技巧。加强毕业设计选题指导,突出能力训练,严格过程管理,随机抽取,确保高质量顺利完成毕业设计。

5.顶岗实习与职业素养(第六学期)。将行为指导和思想指导渗透到学生顶岗实习的细节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心态和工作作风。

六、“专业导师制”实施中的现实困境

“专业导师制”充分整合和利用了现有教学资源,提供了发展平台,增强了专业素质,促进了整体学风提升,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暴露出一些现实困境。

1.缺乏制度的约束力。“专业导师制”仅仅是作为一种教改模式在探索,还未发展到制度层面,相对而言,缺乏了制度的约束力。对某些导师来说,指导有随意性。学校对于导师也没有像对专业教师、辅导员一样定期考核,并与绩效挂钩。导师制如果不提升到制度层面来建设,效果会打折扣。据调查,有些学生对个别导师的工作评价不高。

2.导师们分身乏术。高职师生的压力普遍比较大,高质量的导师严重短缺。专业导师与学生双向互选志愿满足上困难很大。时间较短时,导师们容易将工作重点和大多数时间放在各自教学业务与科研工作上,而不是专业导师工作。毕竟教学与科研是他们育人工作的重点,担任学生导师只是一种教辅任务,加上所指导的学生缺乏相同兴趣背景,使导师制效果打折扣。

3.缺少客观评价体系。对导师进行工作考核时主观评价居多,缺少客观、统一、效用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学生的参与行为的界定方面没有具体考量标准,学生们缺乏主动意识,被动接受较多,加重了政策实施难度和专业导师工作负担。

4.缺乏明确的学习载体。由于因材施教,对学生个体进行全方位指导,所以无法绝对统一指导任务和形式。学习任务不明确时,学生与导师指导效果不明显,交流不多、不深。

5.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责冲突。深入推进“专业导师制”的关键所在就是进一步明确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职业角色定位和交叉分工。

七、“专业导师制”的改进策略

1.注重制度落地执行的严肃性。在推进高职“专业导师制”时,应重点加强政策和制度建设,注重制度落地执行的严肃性。实践证明,高职“专业导师制”的深入推进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导师的遴选、培训、管理的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强化导师岗位意识和奉献意识,实行导师动态管理和奖优罚劣制度。制度合理完善,执行严肃到位,进而提高指导精度与实效。

2.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证明,实施“专业导师制”效果是显著的。导师的指导对学生的学业提升、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以及未来就业取向都有正向影响;导师责任意识、学生的主动性、师生专业匹配度、指导沟通方式是影响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导师的指导效果,目前多数学生仍缺乏参与意识,属于被动接受,所以要多措并举刺激学生主动参与。

3.构筑多元化项目载体。如何促使学生享受专业乐趣,如何进行专业创新是导师的工作重心,要多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项目、教师科研项目、课程教学项目、创新实践项目以及毕业设计项目等,成立项目团队,导师指导,学生分工协作完成。同时利用在对学生的二课活动和学术活动提供智力支持上的优势,构筑项目载体,给予学生学业方面科学化、专业化的指导。

4.区分专业导师与辅导员的职责。辅导员倾向于思想政治辅导工作,重点保障学生日常事务性和生活等有序进行,重点工作放在服务与协调、生活关心、情感沟通等方面。专业导师更注重知识转化能力、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更注重提高学生学业能力水平,前瞻性地指导专业前景、择业情况,丰富学生知识结构体系,拓展学生研究视野。

八、结语

在高职教育中推行“专业导师制”,优势在于与群体教学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发展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优势潜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但也有必要进行反思,如何推进高职层面“专业导师制”工作实施,如何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服务水平,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如何解决“专业导师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这将有助于高职层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入。

作者:刘渭锋 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评论,2015(10).

[2]范迅,常维亚,吕建明,等.以创新教学为载体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J].中国大学教学,2015(8).

[3]杜智萍.“以学生为中心”——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一个质量保障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2014(1).

物流毕业总结范文8

1.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发展和变革与我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合适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能力矩阵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也是物流管理人才能够满足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利保障。比如《物流法规与实务》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应该具备对合同中双方当事人责任认定的能力、了解国际贸易基本术语的能力、运用物流法律知识对物流活动中发生的客户关系纠纷进行处理的能力、能够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的能力等,即要求学生具备拟定合同能力、处理纠纷能力、签订合同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读国际公约能力。例如,物流活动属于商事活动,涉及到企业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因此物流企业一般通过物流服务合同的方式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获得物流服务报酬。物流管理人才应了解物流服务合同的内容和条款,学会拟定物流服务合同,明确物流活动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便在发生纠纷时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拟定物流合同能力是物流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应用创新能力。

物流管理人才应是掌握了多学科知识和综合性技能,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制定可操作的实践教学策略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根本,是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应用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产学研的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分层次把学生派遣到企业去,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的目的。比如,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已与多家物流公司签订了协议,使在校生在学院的推荐下能到这些物流企业实习,如重庆中集物流、德迅重庆分公司,以期通过强化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培养高素质的综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的目的。这些企业与该校之间都是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双赢、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战略合作,以物流领域为重点,以建设创新型物流行业、促进重庆物流行业与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物流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水平为目标,紧密结合中国中西部地区建设科技发展战略需求,加强战略合作与交流沟通,促进共同发展。由中集物流公司和德迅重庆分公司积极支持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物流领域相关的业务,优先为其提供物流领域的决策与科研课题。两家公司定期地会选派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到重庆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吸纳该学院相关优秀青年教师到自己的公司及下属单位实践锻炼,促进学术交流。同时,双方分别成立合作与交流共组小组,分别选派一 名同志为联络员,具体负责沟通和协调有关事宜,并且每年召开一次总结交流会议部署下一年度对口支援与合作计划。

3.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

采用系统研究与比较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物流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从各学科的交叉视野以及中国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发,在整理归纳中外文献资料与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物流管理学科及应用中所涉及到的不同层次的知识进行分类、组合、分析、探索,进一步完善面向应用的、有中国特色的物流管理知识体系,指导物流管理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比如,物流管理知识体系除了包含基础知识课程物流管理、物流概论、供应链管理等课程,物流专业基础课程配送与仓储管理、物流中心规划、物流运营管理等,还包括针对就业开设的新课程如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交通规划与控制、供应链建模理论等,既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扩宽知识口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创新能力。

二、实施方案

1.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分析。

以某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以来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为抽样调研对象,调查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岗位分布、工资水平、行业转化、成长周期、工作满意度等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需求特征。

2.某校物流管理专业就业质量评价研究。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专业对口、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等多维度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某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总体评价。

3.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研究。

根据就业质量评价结果,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考核机制等方面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就业单位反馈的信息建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矩阵。

4.某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措施研究。

基于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考核评估、就业指导等方面提出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措施。

三、采用的方法

1.采用数理统计学调查分析某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状况。

2.采用数据包络分析、层次分析、模糊层次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针对实际调查获取的相关数据对就业质量进行评价。

3.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物流管理学分析某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