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中的德育思考

古代文学中的德育思考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义之邦,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与道德传统,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需继承和发扬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以抵御一切腐朽反动思潮的侵蚀,从而净化人们的思想和灵魂。除德育教育的其他形式外,中国古代文学也肩负着批判地继承传统道德,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重任。   一、德育及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   什么是德育呢?“德育,是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便培养起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品德的活动”。①中国古代文学含有爱国爱民,“整体为上”、“和谐仁爱”、“人伦纲常”、“崇德修身”、“修养践履”等丰富的德育内容,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育,完全可以凭借其学科特点,努力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文道结合,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同时,生动地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目标。   二、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德育因素   (一)发掘爱国爱民因素,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使中华民族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伟大精神力量,是使我国繁荣富强的伟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的道德原则使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篇章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屈原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上下而求索”、“奔走以先后”②,不顾个人的福祸荣辱,始终为祖国的生存和富强而斗争,虽死而不悔。白居易“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③,关心民生疾苦,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④,他振奋民族精神,痛击英国侵略者,即使遭受打击流放也无怨无悔。他们爱国、爱民,坚持远大的理想,面对黑暗势力的迫害打击,始终坚持坚贞的节操和正直的品德,这无疑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   (二)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动乱,有过分裂,有过不义之战,但也有悠久的整体为上的道德传统,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勇于承认错误,“肉袒负荆”⑤,登门谢罪,都能抛开私利和嫌隙,以大局为重。苏武“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在羁留匈奴十九年的艰苦环境中,坚贞不屈地保持民族气节。商人弦高发觉秦军欲偷袭郑国,一方面派人连夜赶回郑国报信,一方面机智地以郑国使者的身份,前往稿劳秦军,迫使秦军放弃了此次行动,他的行为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光荣传统。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中以小我成全大我,牺牲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而维护整体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整体为上的价值取向的德育因素,对于开展集体主义教育仍有现实的意义。   (三)发掘崇德修身因素,加强道德情操教育崇德重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高尚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⑦,强调“君子谋道不谋食’,⑧,毅然宣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⑨,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达到了自我完善。   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我所欲也,义亦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了不为外物所诱惑,所屈服,在利与义、生与死冲突的情况下,作为与禽兽有别的万物灵长,该做出怎样正确的选择。司马迁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以超人的毅力,最终完成了《史记》这部匡世之作,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学遗产。文天祥“为严将军头,为秸侍中血;为张唯阳血,为颜常山舌’,。,英勇不屈,凛然赴义。他们崇德重义,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唱出一首首人间正气歌,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   (四)发掘仁爱和谐因素,加强团结互助教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弥漫着仁爱和谐之光,显示了人类的美好关系。孔子说“仁者,爱人,,O,孟子要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了人与人之间对于和平共处,和谐互爱的向往。北宗张载在《西铭》中要求,用仁爱精神看待普天下的百姓和万事万物,那么,天下的人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友好伙伴,每个人都应视全国的同胞为手足,泛爱万物,与天地同体,以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创造温情脉脉的仁爱世界。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仁爱和谐、凝聚人心、集合力量、维护统一等积极因素,对于培养学生树立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共产主义风格,具有重要作用。   (五)发掘人伦纲常因素,加强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与与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强调在家庭中不同关系的人应该遵守的义务,应该扮演的角色。《尚书》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气从《颜氏家训》、《袁氏示范》、《曾文正公家书》到散见于古代文学史中的各种文体,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的“家教”遗产。   《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弟》等作品歌颂了人民群众拾金不昧、扶弱济危等高贵品德;《羊角哀舍命全交》、《范巨卿鸡黍生死交》等作品颂扬了一诺千金、肝胆相照的精神和生死不渝的友谊。   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中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习惯,是大有裨益的。   (六)努力发掘情爱婚恋因素,加强正确的爱情观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爱情是一个极为久远而又动人的主题。从《诗经》中最古老的恋歌“关关唯鸿,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的爱慕和追求。,到《古诗十九首》中“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苦闷哀怨。,再到“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心心相印。,表现了具有理想和志趣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p#分页标题#e#   《陌上桑》中的罗敷不为富贵和权势所诱,是那样的机智和高尚。《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又是那样的缠绵和感人。《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坚持正义,爱憎分明,使须眉男子自愧不如。《霍小玉传》中的李益背叛爱情,忘恩负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李甲屈服于封建礼教,寡薄忘情,都应遭到谴责和批判。   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中情爱婚恋因素,使学生认识到缺乏理想、志向和生活基础的爱情,是贫乏、庸俗的爱情,也是不能获得幸福的爱情,使学生努力追求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地位,具有共同的理想和事业的真正的爱情。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文学充满了道德风范、行为准则的恢宏篇章,这既是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思想宝库中的财富,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努力发掘其博大精深的德育因素,必将在文道两方面获得丰厚的成果。   三、融德育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之中   (一)注意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克服单纯政治性或单纯文学性的倾向中国古代文学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而发掘德育因素,决不能越姐代厄,取代政治课,而扼杀了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也不能为教学而教学,为文学而文学,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必须克服单纯政治性或单纯文学性倾向,按照自身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正确处理好政治性与文学性的关系,将政治、文学融为一体,使教育教学的成效得以提高和深化。   (二)注意教学方法,克服满堂灌倾向只管给学生灌输知识,灌输思想,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或接受多少,这是高校教育教学方法的一大弊端。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一定要克服上述弊端,较好地掌握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深人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在理清文学线索,分析作家作品时,循循善诱,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通过古代文学中丰富的德育因素,通过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精神情操,来陶冶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正确的思辨能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注意针对性,克服无的放矢倾向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发掘德育因素,不能无的放矢,胡乱发挥一通,而应加强针对性,把握时代的脉博,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情况,了解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思想、道德的基本情况,了解所教学生的思想状况,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注意古为今用,克服全盘接受的倾向中国古代文学,确有很多精华,但也有不少糟粕,例如,忠君思想,维护封建的秩序和纲常,及时行乐,消极颓废等,不一而足。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既要破除封建传统观念,又要继承民族的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和鉴别能力。   努力发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德育资源,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