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批评的表现与影响

现代文学批评的表现与影响

 

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无论是在远古的口耳相传时代,还是在文字书写印刷时代,及至现在的网络电子时代,媒介一直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消费时代的到来,一直处于象牙塔顶端的文学批评却逐渐褪去了其头顶上的神圣光环,与大众文化不断接触、靠拢,出现了多样化、开放式、动态化的发展趋势。   一、文学批评泛化的原因   文学批评的泛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里面既受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大众传媒的渗透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也是由其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所决定的。   1.社会经济历史方面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政治向全球一体化方向迈进,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兴起和介入,一方面促进了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但同时也给文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自由竞争要求最大程度的自由空间。经济体制的转换,必然会引起文化形态的相应变革,最终导致多元价值取向的文化共存。   (2)现代传媒(技术)的兴起,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转型也催生了现代传媒技术发展,原有的传媒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报刊、电视、电影、广播等传统媒体中又加入了很多新成员,如网络、手机、电子杂志等。现代大众传媒技术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推动了网络文化的繁荣,并逐步改变了当代文化构成的空间格局,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情感、感知世界的渠道;另一方面,大众传媒中的这些媒介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不断楔入文学批评的空间,也对文学批评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此,文学领域出现了多元的文化共生局面,随之而来,文学批评的价值观念、生态环境和艺术面貌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2.自身的特点文学批评是对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等进行分析和评判的一种活动。作为关于文学的审美活动,文学批评具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首先,文学批评要以某一种理论为基本的框架,去对作家、文学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思潮等进行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文学批评要有一定的学理追求;其次,文学批评是关于“文学”的批评,其关注的主要是作家、文学作品、文学运动、文学现象等内容。文学批评本身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在评论时,表现出批评的形式和内容太过深奥,对专业性要求很高,学理性太强,批评话语的思辨色彩浓厚等弊端,这就使得文学批评与普通受众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膜,普通大众以自我原有的知识体系在接受文学批评时有一种距离感,理解困难,无法引起大众的共鸣。   二、文学批评泛化的表现   (1)批评类型的扩大。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以后,随着在文学创作中对人文精神的提倡,文学批评主体意识的觉醒,文学批评逐渐冲破了原有的苑囿,开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主流批评、专家批评(精英批评)、媒体批评、网络批评、受众批评、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等各种文学批评类型先后登上了文学批评的舞台,从各自不同的文化体认出发,表达了各自关于文化的价值观念,重构了文学批评空间的格局。   传统的文学批评本身有许多优点,如注重对文学作品本身的整体把握,从文本的价值本身出发对文本进行审美的观照,以及对审美对象的深度挖掘等。这些优点使传统的文学批评在对文学文本的分析与评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的文学批评也有一定的弊端,如过度阐释、晦涩难懂等,这就使文学批评与普通受众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文学批评类型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方面的不足,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2)批评关注点的扩大。传统的文学批评,如专家批评,是一种经典化的文学批评。其批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文学经典、名人名作等方面。但是,大众传媒语境中的文学批评,则以一种开放式的视角走下了文学的圣坛,走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文学批评的视野空间得到了空前的扩张,人们的审美对象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文本,而是向文学外部空间领域拓展,如哲学、经济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当代文学批评领域中既有关于文学经典“四大名著”、“人文精神”、余秋雨现象、明星作家、电视剧等的讨论,也有关于城市广场、电视广告、上海酒吧等文化现象的分析和解读。“一些文学教授开始从莎士比亚转向了麦当娜,从《包法利夫人》转向了侦探小说;另一些批评家放弃了诗歌和小说而兴致勃勃地进入了广告、MTV和流行歌曲的研究,甚至考察起了香烟与垃圾的历史脉络。电视肥皂剧、街头舞蹈、服装款式的含义,电影之中的种族冲突或者观众被赋予的性别主体位置———这一切都被纳入文学批评的研究范围。”[1]可以说,人们的关注对象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文学批评的操刀手们不再仅仅将目光锁定在文学文本的分析研究中,而是将批评的范围进一步扩展到了文学、文化的现象和事件上。   (3)批评方式的多样化。文学批评的泛化还表现在批评方式的多样化。传统的文学批评,如专家批评,主要是以文字形式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如通过发表文章、出版专著等。但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推动下,当代文学批评的方式有了重要的突破,出现了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如随笔、札记、报刊的专栏和书评、电视访谈节目、研讨会、网络上的帖子等等以文学艺术为对象的形式。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媒体的炒作、“广播剧、配乐诗朗诵、电视散文,甚至包括电视剧对文学原著的改编、节目板块的设置、节目名称的命名、播出时间等等因素,都可以包括在我们所说的边缘性的批评之中。”[2]这种批评方式拉近了文学批评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是文学批评在一定程度上与大众进一步靠拢,为文学艺术的雅俗共赏提供了可能,促进了文学艺术的民主化与大众化。#p#分页标题#e#   三、文学批评泛化的利与弊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消费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以其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为文学批评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话语空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大众传媒又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文学批评的危机,限制了文学批评的发展。总之,对于文学批评的泛化倾向,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1.文学批评泛化的积极影响   我们应该看到,文学批评的泛化冲破了传统文学批评对文学文本研究的限制,使得文学及文学批评得以自由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文学批评的泛化拓宽了文学批评和研究的视野空间。文学批评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文学文本的分析,而是向哲学、人类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学科领域不断延伸。其次,文学批评的泛化促进了公共话语空间的扩大。传统的文学批评主要是那些专家学者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审美感悟,普通的大众处于从属地位。文学批评的泛化使得普通大众也有了自己的话语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为民间话语的表达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空间,这也使得文学批评话语表述更为自由,形成了多元化的批评态势。第三,文学批评的泛化有利于普通受众群体自发进行文学批评。现代传媒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普通受众的地位,使得大众更加容易地加入到文学批评的对话中去。   2.文学批评泛化的负面效应   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文学批评的泛化既促进了文学批评的发展,也使文学批评领域陷入一定的危机。   首先,文学批评的泛化使文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遮掩。随着文学批评的泛化,一些外部的理论知识侵入到文学原有的领域,文学批评的主体意识逐渐弱化;同时,在大众传媒意识形态和商业化的利益诱惑下,文学批评很难产生自我的独立意志,这就使得文学及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地位受到了威胁。   其次,文学批评的泛化使文学批评原有的功能被弱化。文学批评的首要功能是审美性和批评性。正如丁帆所指出的:“文学批评的价值就在于批评者通过批评的言说来达到对社会和人生的文化批判,对艺术和审美的再造。”[3]   但是在当今商业化的社会中,文学批评的主体地位受到传媒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的压制,其“独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在某种程度上被削弱了,由此,文学批评的功能也在逐渐丧失。   第三,文学批评的泛化使得文学批评的学术品位整体下移。这主要表现在: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文学批评对学理性的追求在逐渐降低,人们对于一种文学现象的批评仅仅是即兴式的感悟,缺乏开阔的理论视野和有深度的理论支撑;同时,对文学文本的审美感受和批判精神也受到外在因素的遮蔽。   正如朱光潜曾说过的:“创造是造成一个美的境界,欣赏是领略这种美的境界,批评则是领略之后加以反省。”[4]   文学批评作为一项领略反省文学艺术“美”的活动,它要求文学批评的主体既要有细腻的审美感受力,又要注重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批评对象。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社会的转型,文学和文学批评领域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文学的边缘化、文学批评的泛化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一方面,我们既应该看到文学批评的泛化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即文学批评对大众的审美导引在不断加强,文学批评更加民主化、大众化;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文学批评本身的价值和责任。总之,在文学批评不断泛化的背景下,既要关注文学批评的内在因素,也要注重文学批评的外在影响,从而建立起一种互动对话的和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