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舞蹈的审美教育价值

原生态舞蹈的审美教育价值

 

“原生态舞蹈”①是现今人们常提及的话题。它由2004年舞蹈家杨丽萍的创举《云南映象》引起,更因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而得到圈内外人士的关注。杨丽萍的《云南映象》引起了原生态歌舞热,带出了一大批“原生态歌舞作品”。非遗保护工作者们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考虑如何抢救和保护好这些“不可再生的”“还依稀存在的无价人类文化宝藏”[1]17-18。笔者认为,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考虑的是如何挖掘原生态舞蹈的美育价值,发挥它在中国当今普通学校舞蹈美育中的独特功能。“原生态舞蹈”指的是以自然传承的形态流传于民间,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舞蹈。[1]20它既是舞台表演性舞蹈艺术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又是大众自娱自乐的极好形式和进行舞蹈美育的好教材。如何挖掘原生态舞蹈的美育价值,发挥它在普通学校舞蹈美育中的独特功能的话题正是由此而来,并与中国原生态舞蹈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一、原生态舞蹈美育价值的研究背景   原生态舞蹈——民俗舞蹈,在中国被习惯地称为民族民间舞蹈。中国拥有56个民族,可以说有着相当丰富的原生态舞蹈资源。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时遇盛世,兴旺发展;时遭厄运,备受摧残。在中国现当代史上,中国的原生态舞蹈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被忽略的状况。   (一)中国原生态舞蹈的发展状况   清末民初,列强的入侵和连年的战乱,使中国的民俗舞蹈除了在戏曲中和少数民族地区尚有留存外,几乎销声匿迹。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回到了祖国的英籍华裔舞蹈家戴爱莲先生,凭着爱国情怀和现代舞蹈家的敏感及智慧,致力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挖掘工作,将中国的原生态舞蹈搬上了舞台,使其成为表演性艺术。几乎是同一时间,天山脚下的维吾尔族舞蹈家康巴尔汗也在苏联学习回国后开始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整理加工和舞台化的发展。如果说戴爱莲和康巴尔汗是为中国原生态舞蹈的开掘发展作出了最初贡献的话,那么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原生态舞蹈的长足发展创造了优越齐全的条件:在舞蹈学校设立“中国舞专业”,民族民间舞正式进入课堂;派专家教师下去采风,整理编写民间舞教材;成立歌舞团体,举办民族民间舞蹈比赛……这一切,使中国的原生态舞蹈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对民间舞的重视是世界上任何先进的国家都不可能做到的。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北京舞蹈学院独立成立民间舞系,该系教授们的元素教学法使民间舞在舞台化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大的步伐。从原生态舞蹈的舞台化处理到运用民间舞素材进行创作,从运用民间舞素材进行创作又发展到根据民间舞素材的意象进行更深入的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意境的创作。可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原生态舞蹈在积极地实现它的艺术化、作品化的进程。   (二)中国原生态舞蹈被忽略的状况   经过艺术院校精心发展的中国原生态舞蹈被冠以“学院派民间舞”的雅名,它虽然具有相当水准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艺术家们根据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提炼加工创作的舞台艺术品也更具专业技艺性和视觉冲击力,但它其实已经脱离了原生态舞蹈的特征而成为具有民族特点的表演性作品类舞蹈。无可厚非,这是舞蹈艺术发展的一条道路,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舞蹈独特的风景线,也是我们的舞蹈雄踞于世界舞坛的创举。然而,问题在于“学院派民间舞”现今成了中国民间舞的代表。在表演领域,除了在“龙潭庙会”、“沈阳秧歌节”、山东“中国秧歌节”上有这类舞蹈作为民俗表演外,平时基本上没有这类演出团体和演出机制;在自娱场合,除了少数民族地区有民俗舞蹈活动外,基本没有人跳这类舞蹈,秧歌等被列为健身舞蹈;在教育范畴,无论是专业舞蹈院校的学生,还是普通学校的学子;无论是少儿舞蹈教育,还是中老年舞蹈活动,都以“学院派民间舞”为学习蓝本。于是,学不到位的有之,认为太难学舍弃的也有之。这就出现了原本是人们生活中一个组成部分的民间舞反而远离了人民的怪现象,放眼看世界,其他国家的原生态舞蹈有着与我国不同的发展状态,即始终在民间生存和发展。它们有的基本保留了原生民俗状态,比如非洲和澳洲以身体强有力的律动为主的民间舞和东南亚一带以上身与手部动态为主的民间舞。有的是在保持律动性、群体性和自娱性的基础上的提升和发展,比如欧洲国家以步伐和队形见长的民间舞以及男女对舞为主的城市舞厅舞。这些保持了民俗性质的民间舞既是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展示各国传统文化习俗的表演,又是莘莘学子接触民间舞的教材。美国杨伯翰大学的国际民间舞团和拉美风情舞蹈团就是为大学生学习民间舞提供机会的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舞蹈团。我国实际上拥有很多民俗性的原生态舞蹈,然而现在“学院派民间舞”成为主流的状况下,人们的民间舞审美观发生了变化,对民俗舞蹈产生了偏见,认为这类舞蹈艺术水准底,不登大雅之堂。于是,中国大众性、自娱性的原生态舞蹈资源的利用和发展就被忽略。所以,原生态舞蹈进不了普通学校的美育课堂,就可想而知了。   二、原生态舞蹈的美育价值   原生态舞蹈其实是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舞,它伴随着人民的生活而存在,顺应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它的特征、它的性质决定了它具有明显的舞蹈美育价值。   (一)原生态舞蹈是适合对所有学生进行舞蹈美育的民间舞蹈   在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抓手日益得到国家重视的今天,舞蹈有利于人的身心和谐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在开展舞蹈美育中,民间舞往往是首选的舞蹈种类。但现今国内依据的北京舞蹈学院的教材(包括中国舞的考级教材)主要是“学院派民间舞”教材和根据“学院派民间舞”的思路编撰的普及教材。“学院派民间舞”是在“原生态舞蹈”基础上提炼、加工的舞台艺术性民间舞蹈。这类舞蹈的学习和表演需要肢体具有一定的条件,对夸张的风情美有着特定感悟和表现力的舞蹈演员才能真正胜任。而在普通大、中小学中,除了一部分有兴趣特长的舞蹈人才外,广大接受舞蹈美育的大中小学学生并不都具备舞蹈的条件,也缺少感悟和表现舞蹈艺术美的能力以及不可能有足够的训练时间。所以,学院派民间舞不适合作为普通学校普及型舞蹈美育的形式。原生态舞蹈主要是一种人人能跳的、带有自娱性质的舞蹈。它一般以舞步为主,动律动态单纯简易,配以一定的队形变化和舞伴之间的动作交流。在民间逢年过节,男男女女、老老小小所有的人都能手拉手、肩并肩,围成圈、站成行,在田头或广场跳得不亦乐乎。这种“让人一看就想跳,一跳就会”[2]的原生态舞蹈是一种适合开展舞蹈普及教育的好形式。回顾舞蹈美育史,我们可以看到世纪初欧美国家借助于体育的舞蹈教育就是以外国的原生态舞蹈——土风舞为教材。这种做法曾传入近代中国,取得过很好的普及舞蹈效果。戴爱莲先生晚年所倡导的“人人跳”活动也是旨在通过原生态舞蹈让广大民众享受舞蹈的乐趣。去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改革重点。从中可知,面向全体学生,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是新时期艺术教育的方向。这对作为美育的舞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重视原生态舞蹈在普及舞蹈方面的价值,发挥原生态舞蹈在普通学校开展舞蹈美育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p#分页标题#e#   (二)原生态舞蹈是可以对人进行特殊美感教育的民间舞蹈   通常在人们的概念中,舞蹈是一门讲究人体线条美和追求轻盈、柔美、敏捷并富有精美肢体技巧的艺术,所以这也成了传授舞蹈和接受舞蹈美育的人们的审美追求。其实美有各种类型,审美教育要求使受教育者接受各种美的熏陶,舞蹈美育也不例外。原生态舞蹈是简易而朴拙的,它是“鸿蒙初开”年代人们表情达意的最主要手段。尤其是这类舞蹈大都产生于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思维支配下的祭祀崇拜仪式,先民们在全身心虔诚地与神对话向神祈求的同时创造的这种身心合一的强烈的肢体律动“是动物冲动和神性的同时爆发”[3]的产物。因此,它虽然简易朴拙,甚至具有野性,但“这种艺术形式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状态,是在没有任何外力强加的状况下的最本真的状态。”[4]20它展现出最素朴的舞蹈要素,充满了生命的节奏与韵律,是一种真正发自人性的,洋溢着生命的激情与活力的舞蹈。舞蹈美育既要让人体会讲究人体线条和技艺的精致高雅的中外古典舞美,又要让人涉足运用躯干刚劲有力的现代舞蹈美,还应让人体会简约朴实清纯自然的民间舞蹈美。原生态舞蹈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民间舞,它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美首先是通过简单的律动投射出来。比如:汉族秧歌中的扭动、藏族弦子中的膝盖屈伸、景颇族目脑纵歌中的顿促、土家族摆手舞中的摆动、彝族打歌中的踹腿,在这些单纯律动的重复中展现生命情调的充实之美。其次,它没有过多的艺术修饰,正如戴先生所说:这些舞蹈“纯真、朴实、自然、行畅,没有一点造作的表现……完全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3]通过原生态舞蹈进行舞蹈美育对处于现代化社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既能够让他们体会到律动这一最基本的舞蹈要素和由律动所展现的生命情调,从而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又能让他们找回纯真、朴实、回归自然的感觉。这种美感是精美高雅的古典舞所不可能提供的特殊的舞蹈美感。   (三)原生态舞蹈是能够使人综合感受传统民族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   “舞蹈是人类文化载体的先声与鼻祖,始终贯穿于任何群体或民族的原生态人类肢体行为之中。”[1]18由此舞蹈又被称为人类的“活化石”。在中国土家族的“摆手舞”中,就呈现了祖先跋山涉水迁徙定居的历史。在土耳其的踢踏舞中,留下了突厥民族东征西战的痕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原生态舞蹈又反映了新的生活内容、融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成为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中最为生动的部分,能够最为直接映射出一个民族的劳动生产、思想感情、审美情趣和精神风貌。原生态舞蹈的民族标记蕴涵和体现在动律姿态之中。东北秧歌的泼辣、山东秧歌的拧韧、陕北秧歌的豪放、云南花灯的妩媚;藏族舞蹈的憨厚朴实、蒙古族舞蹈的彪悍矫健、维族舞蹈的含蓄潇洒和傣族舞蹈的婀娜多姿等等,都惟妙惟肖地展现出各种族各地区人们的性格特征。原生态舞蹈的音乐(包括乐器和曲调旋律)、服饰、舞蹈队型路线、舞伴接触方式以及舞蹈道具,也都体现和反映了特定民族特定地区的特定风俗。因此,原生态舞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综合感受,印入我们脑海中的是一种整体的特有的民族文化印象”[4]56作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它呈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人类学家说:“请你跳舞给我看,我将知道你是甚么人?”[5]那么,反过来说,当人们学习并身临其境地舞蹈时,通过原生态舞蹈所具有的明显的民族文化标记,就能感受到天南地北、边疆山寨的风土人情,就能体会到原生态舞蹈所承载的丰富的文化内涵。而这种身心一致在情感和审美驱动下的体验,带给人们的将是生动鲜活并永驻心头的民族文化记忆。   (四)原生态舞蹈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的民间舞蹈   来自于族群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带有明显的群体舞蹈特征。从最原始的众人围在一起,各自根据节律即兴舞动,到出现圆圈、队列等样式以及单圈、双圈、蛇形和“8”型等队形变化;从零乱的动作到整齐的步伐;从简单的牵手到多种样式的拉手、勾臂、搭肩……原生态舞蹈基本上就是一种以各种方式使舞者肢体彼此接触,做着相同动作的群体舞蹈。“联系越紧密,群舞的社会性越强”[6],因为,当舞伴之间面对面、肩并肩和手拉手一起跳舞时,靠近的距离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肢体的接触使人产生亲切感,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们很容易互相沟通。加上众人围成圈或者站成行聚集在一个空间,合着同一节奏起舞,一种整体感会油然而生。节奏的刺激和与别人关系的密切减弱了个人的自制,人们会被一种精神力量所左右,似乎不是自己在动而是一个整体在跳。在这强大而浑厚的舞动中,在这欢快而亲切的群体交流中,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感受到一种由集体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所带来的崇高而神圣的美感。原生态舞蹈的这种群体样式,曾是千百万人沉醉于舞蹈狂热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也应该成为现今社会独生子女们获得群体力量的一种极好的方式。群体接触整体齐舞是原生态舞蹈的样式,男女对为而舞也是其主要的样式。男女对舞是生殖崇拜观念的产物,原始的“配对舞”是随意的,然而这种符合人心的男女相悦之舞,在历史的进程和人们不同的生存空间中,逐渐发展出开放式、关闭式、相对而舞、交叉环绕、时分时合、交换舞伴等多种样式和多种套路。男女异性大方而有节制、有美感地接触,在共同表达欢愉之情中促进相互交流。将原生态舞蹈作为普通学校的美育教材,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能够增进男女同学的友谊,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能够打破中国人传统的封建意识,满足异性接触的身心需要,为学习社交舞培养他们的礼仪和社交的能力打下基础。   三、关于开展原生态舞蹈美育的建议:   (一)处理好原生态舞蹈和学院派民间舞的关系   在舞蹈美育中提倡原生态舞蹈并不是要否定学院派民间舞,而是提出要分清这两类舞蹈的性质,在实际操作中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需要选择性地应用。“原生态舞蹈”是人们展示生命的“活态标本”。[5]它简易、古拙、纯真、质朴,蕴涵着弥足珍贵的人类文化信息,主要是一种广场参与性舞蹈样式,适合作为面向人人的普及性舞蹈美育的民间舞蹈样式。“学院派民间舞”是民间舞的雅化形式,是一种性格化和舞台化的民族舞蹈艺术,适合对有舞蹈兴趣和有舞蹈特长的学生施教,并作为舞台表演艺术呈现。应该指出的是,在舞台表演方面要打破现在以学院派作品类民间舞为主的局面,提倡推出短小的原生态风情性舞蹈作品。因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适合普及教育的民间舞。#p#分页标题#e#   (二)提倡舞蹈教育界对原生态舞蹈的重视和开发   中国的56个民族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原生态舞蹈资源。希望舞蹈教育界能够重视对原生态舞蹈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先让已知的诸如汉族的“秧歌”、藏族的“弦子”、“果偕”、维吾尔族的“赛乃姆”、“刀朗”、傣族的“嘎光”、彝族的“打歌”、蒙族的“安代”等传统原生态自娱性舞蹈发挥作用,再提倡全国广大的舞蹈教育工作者开发和运用各自地区的民俗舞蹈,同时引入丰富而有现代感的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民间舞蹈。在师范性质的舞蹈专业中应该提倡开展原生态舞蹈教学[7],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之二应该就是在丰富现有的民间舞教学的同时,培养能够了解和掌握原生态舞蹈的师资力量。这将是开展原生态舞蹈美育的保障。   (三)利用“校园集体舞”活动的平台开展原生态舞蹈美育   现今国家教育部推广的“校园集体舞”活动,实际上已经为弘扬中外“原生态舞蹈”创造了条件,搭建了平台。因为集体舞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集体舞就是指包括中外民间舞(原生态舞蹈)在内的广场性自娱性舞蹈。狭义的集体舞才是现今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新创的广场性自娱性舞蹈。利用“校园集体舞”活动平台开展原生态舞蹈教育,既能丰富“校园集体舞”的内容,又能通过中外民间舞(原生态舞蹈)的学习,促进校园集体舞的创作和促进传统民间舞的现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