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

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

所谓原生态民族文化,是建立在生态文化之上的一种文化体系,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关于民间原始文化的一切记载,是民族“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厚饱满的文化内涵,它和历史文物一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过去,我们虽然在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保护与发展方面,从不同角度提出过不少好的思路,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它的局限性在于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们都仅仅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自己学科的重要性,往往顾此失彼,尤为严重的是在很长时间内,由于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久利益,急功近利。

第一,生态可持续性。我国近几年来一直提倡可持续发展,但可持续发展往往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它要求保护生物多样性,这样才能使得整个生命支撑系统和生态系统变得完整性;保护自然资源,以长远的目光利用资源,避免掠夺性开发,保证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以可持续的方法被利用,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地球承载力保持平衡;控制环境污染,比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雾霾天气相当严重,这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保护环境,制定各种法律,提高人们环保意识,使得被污染的环境得到治理。

第二,经济可持续性。所谓经济的可持续性,是指必须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相似,它鼓励经济增长,并且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的可持续性可以用优化配置,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等来实现,这样也可以增加国家与企业的效益。第三,社会可持续性。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从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文明、、安全、健康的发展。因此,它强调必须要控制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和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两极分化、消除贫富差距、消除失业等等;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和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持社会稳定。

1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人类与生存环境关系的体现,人类在自然中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对自然环境的社会适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属于自然生物圈,人的文化创造也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中进行和实现的,自然生态对于人类,对于人类的文化实践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自然不仅为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资源———人类生存在自然中,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自然养活了人类,并且为人类的生物性生存提供了保障。同时,人类的进化发展也是自然为其提供了可能,正是有了自然这个巨大的空间,人类才得以在其中进行文化创造,而人类的这种文化创造,最终让自然成为“人的作品与现实”。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也就是说,人类虽然在自然中生存实践,但却获得了一种超越自然的能力,不仅能够将自然作为一种对象进行观照,而且,人类在自然中创造了人类自己的世界,并在“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自然创造了人类,而人类则在自然中创造生活,创造文化。

历史告知我们,千百年来各民族在自身发展历程中,亲和大自然、适应大自然创造出各自独特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多么富有魅力。它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瑰宝,有许多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在历史长河中,文化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本身就是强大的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加快的时代,文化是一种生产力,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高低,是评判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看出,农业文明甚或更古老年代里的一些在工业文明时代被认为是落后的东西,以知识经济时代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来看,却往往具有超前性和先进性的价值。这种落后和先进的问题分歧恰恰是出在长期以来我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价值体系来判断一切事物。因此,我们认为强调可持续发展观,首先在思想认识上要彻底改变我们的价值观和评判标准,一定要按照时代前进的方向来判断事物的好坏真伪。

2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与继承的策略建议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并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面又比较大。这种情况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状况十分相似,同处于资源优势、文化多元、生物多样和贫困集于一体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因为,贫困的困扰和面临现代文明强烈冲击,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巨大威胁,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相对贫困呈现出进一步加剧的危险。为此,如何在多民族地区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2.1多元民族文化与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

跨境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深入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西部地域大,少数民族多,因此在西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资源是促进文化多元发展的首要问题。首先,要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民族志的普查;其次,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资源的价值是在开发、保护、传播及其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中体现出来的,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随着国家西部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早期西部大开发中优先发展经济遗留的问题也越发突出。为此,需要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来指导西部地区的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好为解决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强调人、社会、自然之间内部的和谐,倡导三者和谐发展。在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注重的是人的自我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对于西部大开发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作为发展的主体,人的行为是受特定的文化模式影响与支配的,所以在构建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战略中,边疆地区的多元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种软资源,必须受到社会以及国家方面的重视。

2.2乡村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乡村旅游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且加速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的建设,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边远山区很难引进现代化工业,乡村旅游的开发、生产和消费主要依靠现有物质条件,一般不改变土地现状和周边环境,有利于改善乡村生态系统和生产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优势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原因,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原始淳朴的民俗风情,是乡村旅游的基础和保护、开发的重点。乡村旅游开发能使村民从中获利,他们看到了环境资源的价值,增进村民对自身拥有的文化、自然遗产的自豪感和保护意识,使得乡村的各个方面得到有效的保护,这样才可以使乡村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村民开始关注环境卫生,注重环境保护,从而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极主动地保护和建设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乡村所依赖的资源。城市游客的到来,使得城市的信息、技术和管理传入乡村,促进乡村旅游业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通常政府对乡村旅游地的环境保护等又给予一定投入,使村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村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府的关心支持,都能推动乡村生产结构调整,整治村寨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促进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因此,积极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推动自然景观资源和特色农业资源的保护,提高环境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已经开展乡村旅游的地区,许多古老的文化遗产正在得到社区人民的重视和自觉保护。

作者:陈千慧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