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设计范例6篇

原生态设计

原生态设计范文1

重庆观音塘湿地公园是一个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设计建造的人工湿地公园,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根据不同生态系统的景观异质性和生态功能的差异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设计,从而建立的一个封闭的、可循环自养的,兼备文化、美学和生态等功能的湿地公园。1.1地理位置及区域社会条件一首“玉映重壁山映山,双河连江源为源。常思状元报国志,笑看璧玉谱新篇”,将整个璧山的风土风貌活灵活现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璧山县位于重庆市以西,观音塘湿地公园位于璧山城区的璧南河畔,因地处观音塘地区而得名。公园占地40.5公顷,是重庆市面积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为中国西部湿地公园之典范。公园倾注“自然、文化与未来”的概念,兼具“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吸纳璧山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山、水、林、园完美结合的绿色生态湿地公园。公园充分体现“生态休闲娱乐”“湿地科普教育”“历史文化传承”三大功能,是具有璧山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科普湿地。整个湿地公园从空间上来说由两部分组成,即绿色空间与建筑空间[6]。公园内共有以川东木结构建筑为主的仿古建筑9座。具有特色的彩绘亭、楼、阁等,分别以“蓬莱仙境”“凉伞云遮”“虎蜂马迹”等“璧山八景”命名。湿地公园植物品种繁多,已种植植物品种677种,其中水生植物、旱生植物更是刷新了国内城市湿地公园植物品种数量的纪录。1.2资源特色湿地公园属于一种耗散系统,其中的草地、林地、水体及农田等生态单元承接着自然生境与生态服务的两大功能,对于净化空气、调温调湿、降生减噪、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城市景观系统健康运作、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等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7]。因此,它的资源特色也极其丰富,对于人们而言它不仅具有视觉上的观赏价值,还具有文化上的教育价值,更具有身心上的保健功能。1.2.1观赏价值湿地公园通过草地、林地、水体、廊桥、建筑等在视觉上为人们构建了一幅三维的立体画面,使人们流连忘返。引进国外的珍稀品种如黄色水鸢尾、马兰眼子菜、紫色再力花、纸莎草(图2)等,这些繁花似锦、万紫千红的观赏花卉给人们带来了一场场的视觉盛宴。1.2.2科普活动与文化活动属性的契合湿地公园担负着一个城市中青少年儿童的自然生态教育重任,它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8]。湿地公园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优雅具有生态教育的潜质。老师可以通过湿地公园里的森林、河流、农田、郊野等为儿童讲解生态知识,使之了解大自然的构成,熟悉各种植物的属性与习作。同时,这些植物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内涵,如松柏类代表坚贞不屈的革命精神,牡丹视为繁荣兴旺的象征等。湿地公园通过科普活动来体现文化价值,而它的文化价值又反映了一定的教育意义,二者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1.2.3休闲游憩活动最重要的是它的休闲游憩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迫切需要在工作之余有一片温馨舒适的天地来放松自己的身心,缓解生活压力。而观音塘湿地公园的景观规划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来实现这个愿望,它通过营造生机盎然、鸟语花香的环境,令人们暂时放开紧张的工作和学习,享受植物景观带来的惬意,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怡情养性[9]。

2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2.1生态设计的含义生态学家瑞恩和考恩在1996年首先提出,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10]。这种协调我们概括为就是遵循自然、尊重生物多样性、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干涉、建设更加生态的景观。2.2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理念好的理念是设计的精髓,它不但会反映设计思想更会凸显文化价值,通过对观音塘湿地公园的概况可以概括出它的生态理念就是在遵循自然的前提条件下,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的干涉,使其自然资源更好的发挥它的效用,建设以“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景观生态设计。2.2.1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地球上的湿地生态系统生存着大量的动植物,湿地复杂多样的植物群落,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珍稀或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是鸟类、两栖类动物的繁殖、栖息、迁徙、越冬的场所。保护和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当务之急就是提高监管水平,对于湿地系统中突然出现的某些动植物品种数量增长过快要做好切实深入的调查,充分发掘当地特色的动植物品种,需引进外来的物种要综合考虑其属性,有效地控制农林牧有害生物,增强生态服务系统,为各种生物创造一个和谐的生存环境。2.2.2减少人为干涉湿地公园是在一定的场地上进行的,人为的活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它的设计,有些湿地公园过多地考虑人为因素,从而使景观原本的自然特质减弱了。由于人为的因素,自然正逐渐被剥夺了生产力、自我调节能力、对生命的承载能力。在减少人为干预的同时要努力通过设计的手段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利用和能量循环。美国西部人口稀少,周围到处是荒野,其湿地公园很少掺杂人工的雕琢,有一种很强的自然魅力。因此,美国人喜欢把他们的湿地园林景观自豪地称之为国家公园。如大沼泽地国家公园、红杉树国家公园等。2.2.3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从古至今我们都在谈论“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天人合一的思想本质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体的,人只是自然系统中最优异的要素,人的活动会影响自然界的变化,所以要求人应顺应自然,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从而创造天时、地利、人和诸要素具备的至善环境[11]。景观生态设计要充分考虑到人的感受,使设计为人服务,让大众易于接受,此种设计理念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对于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的设计我们要达到在建筑空间上“以人为本”,绿色空间与建筑空间的“天人合一”。这两者就是互为图底的关系,也是构建湿地公园的必备要素。天人合一的思想是我们生态建设机车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人为本则是人文生态的栖息所在,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型城市的必要条件。2.3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构建的原则从观音塘湿地公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构建的基本原则就是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四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四性运用得炉火纯青才能创造出一个好的景观设计。2.3.1科学性科学性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建设中是基础。没有科学性,其他一切都不存在了。科学性的核心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而师法自然是唯一正确的途径。在湿地景观生态设计中我们忌讳在南方设计北方的植物景观,在北方设计南方植物景观,这种方法既会加重经济负担也会造成植物损失。所谓施法自然就是要熟悉自然界的南、北植物物种及自然的植物景观的生态属性,如密林、疏林、树丛、灌丛、纯林、混交林、林窗、林中空地、自然群落、草匍、湿地等。2.3.2艺术性艺术性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建设中是主体,没有艺术性的景观生态设计便缺乏生命力,它主要是通过统一、均衡、调和、韵律四大原则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设计中发挥作用。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规划时,树形、色彩、质地、比例和线条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出多样性,但又需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相似性,从而产生统一感。这样会使整个设计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变化太多的设计会使人感觉杂乱无章,甚至感到支离破碎、缺乏美感。过于繁杂的色彩会使人眼花缭乱看不出设计的重点。只有在统一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统一才能取得成功与突破。均衡在湿地景观生态规划上体现得较多,将体量、质地各异的植物品种搭配在一起要按均衡的原则来组景,会显得稳定、和谐。如观音塘湿地公园的亲水栈道入口两旁的再力花(图3),左右相互对称,或插以落羽杉以视均衡。对于生态景观规划,更多的是体现调和的原则。调和让人产生柔和、舒适和愉悦的美感。找出相似性和一致性,才能产生协调感。相反地,设计时用差异和变化可以产生对比的效果,具有强烈的刺激感,让人产生兴奋、热烈和奔放的感受。如观音塘湿地公园的落差30米的叠水瀑布与主体水景形成一动一静的效果(图4),因此,对于湿地景观生态规划人们常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以达到引人注目的效果。在景观生态设计中,各种植物的种植与规划都是有一定的规律从而产生韵律感。在观音塘湿地公园中到处都印证了这一原则,各种植物成排或成组地栽植(图5),一条道上间隔的种植不同品种的植物尽显其变化及多样,犹如琴键上音符一样。2.3.3文化性文化性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建设中是灵魂,缺乏文化内涵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一具只有躯体的壳。我国古人在造园中对于植物的生态规划运用独具匠心,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独特文化意趣的景观设计,苏州园林、北京颐和园等就是最好的案例。观音塘湿地公园不管是建筑还是景观都带有典型的川东文化特点,植物景观上大量栽植黄葛树、北碚榕、南川木菠萝、山桐子、连香树、青榨槭、喜树、缙云槭等重庆树种,既丰富了植物品种更体现了突出了川渝文化[12]。2.3.4实用性在湿地公园景观生态建设中实用性主要体现在植物景观的功能上面。植物具有净化空气、调温调湿、降声减噪、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由于植物的种种功能特性,使得湿地公园的景观生态规划尤为重要。

3结语

原生态设计范文2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方法探究

前 言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不断加快,这对于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而言就有了新的建设要求,同时随着国际社会对于环保意识的增强,自然而然的生态建筑的理念就越发的被重视和推广起来,而这对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而言无疑又是一次的新的突破和发展,虽然如此,但是受限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因此这种新的设计理念在我国还处于一种新兴阶段,还需要我们的建筑研究人员去不断的进行探索和发现,去关注到国外已经发展成型的生态建筑,在此前提下对我国的生态建筑领域不断的进行规整和优化,且不得不说的是,生态建筑虽然处于发展阶段,但所表现而出的鲜活生命力,对于我国的整体建筑领域发展和我国对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当中所带来的有利影响是不容轻视的。

一、生态建筑中的设计原理

(一)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有目共睹,城市的快速建设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而言,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所带来的弊端也是非常明显的,比方说对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假设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长期不注重生态理念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不难看到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自然环境将处于何等危险的境地,当然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已经就当前的发展局势做出了调整,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战略发展方针。

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当中,对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是尤为看重的,其中对自然资源的运用和建筑本身的所带来的效用,需要进行两者之间的组合优化才能体现出来,而这表现而出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态度,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思想的提升。在生态建筑理念当中,比如说我们在建设当中对于太阳光的照明作用;对于建筑内湖泊当中与水利、喷水、控制温度等环节所产生的能动效用的利用;当然风力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适当的在建筑中开设通风口对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而言是极其有利的影响因素。

(二)重视生态建筑节能作用

从生态建筑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生态建筑在设计和施工环节中对于最大程度降低能源物质的运用,以及最大程度运用好自然资源的效用,其关键之处在于对建筑本身的生态结构和对于生态资源的掌握,同时在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当中,要实事求是,切忌出现“”式的浮夸风,不能一味追求生态建筑的豪华、突出的外观。要实现生态建筑理念,需要设计者去探究、发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就是重视建筑材料的选用,显然新的建筑材料对于实现生态建筑所产生助力是很明显的、

(三)生态建筑为住户带来和谐舒适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为生态建筑当中注入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设计是为人而设计,因此必须保持建筑所存在的社会性,同时要加强住户和大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的紧密关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生态建筑原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对于所设计而建成的建筑中的,人们居住的舒适度考究也是必须重视的关键之一,因此我们在进行生态建筑时需要关注到节能的作用,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这两方面的内容,这对于我国实现生态建筑的理念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在此前提下,需要施工和设计人员考虑到的是生态建筑必须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需要,同时在生态建筑设计当中对于自然资源的运用同样需重视,要保持这两者之间的平衡运用,并以此来实现生态建筑的节能作用。

(四)生态建筑结合新的工程技术

在实现生态建筑的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对于新的、符合生态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工程技术的运用,在选取建筑材料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考虑的是此种材料在循环使用和污染程度上所表现出的效用。确定建筑材料之后,施工人员必须要做到是对于材料的规划使用,避免造成无谓的浪费,以及避免与生态建筑相违背的现象出现。生态建筑作为一种新的建筑施工理念,无疑它对施工技术的要求是有着一定指标的,以往的传统的施工技术明显是满足和实现不了生态建筑的建设,因此选择新的适用与生态建筑的施工技术是必然的。设计人员在运用自然条件对于工程内部中的照明和温度调节中,要进行切实的考虑,同时对于可以二次利用的资源要充分发挥出资源的能量。

二、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具体方法

(一)整体的生态建筑设计方法

设计人员要实现生态建筑的意义发挥,因而就需要从整体的施工环节当中去考虑和进行它的建筑设计,对于生态建筑过程当中所能遇到的任何一个问题需要设计人员从整体工程当中去看待,只用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才能确保生态建筑整体两方面中的建筑与自然的循环再生,以及生态建筑存在的社会价值。

具体在进行生态建筑的施工环节当中,首先是对于生态建筑的选址,要做到慎而重之,不可轻率行事,需要把握的原则之一就是周边自然环境的优劣与否,生态环境不尽人意那么整体的生态建筑有何从谈起,而这是一个必然的问题,因此作为设计者需要去着重把握。在好的生态环境中进行建设工程施工时,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要做到最小,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保持生态建筑的整体水平,同时必须考虑到周遭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否,必要时需要设计和施工人员进行行之有效的修复和弥补。在整体的建设过程中,生态建筑所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就是,尊重大自然的价值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水平。结合当前的外部实际环境进行建筑设计,是生态设计一大基础和[1]前提,对于地貌、地形、植被、水文等资源的优化组合利用,是保证生态建筑意义的重要评判标准。

(二)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

生态设计的另一重要设计理念就是节能,因而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把握好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促使整体的建筑施工在资源的运用上保持最小,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生态建筑的整体的社会价值。在高效无污染的设计中,合理的选用准确的节能材料和自然资源利用,是其关键的推动因素。

结束语

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发展,以及社会当中高效、节能理念的普及,生态建筑的竞争力和其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将远远大于传统的建筑设计。

原生态设计范文3

【关键词】原生态 绿色包装 可持续设计 生态美学

1 原・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伦理观

1.1 “原・源”生态――从原本到本源

所谓溯本求源,就是要通过人对自然原本的了解来认识生命和宇宙的本源,遵循生态规律把人的生命融入到宇宙之中,从自然生态中找回生活的本源。庄子有云:“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明晓天地之间的美,才能洞悉通达万物发展的规律。我们现在所倡行的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友好型社会等,在哲学根源上都可以追溯到这种朴素的自然伦理观。

(1)生态――自然规律。就是指一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自然生态规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和谐共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

(2)原生态――自然而然的和谐发展1。所谓“原生态”,是借用了自然地理和环境科学的一种概念。是在没有受到人工影响的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的一种初始状态。在艺术设计当中就是我们所要的未加粉饰雕琢的基础上进行生态设计而产生的原始美和天然美。体现了宛若天成、巧夺天工的设计妙处。标志着人类美学文明的进步,让生态美与艺术美真正实现自然之大美。

1.2 “道・法”自然――形成中西方共识的生态理论和自然伦理观

自然孕育人类,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千万物汇聚的环境之中,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的自然环境。《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自然而然无状之状的自然。西方生态学家把这种思想作为生态理论的基础。中国古代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加以崇拜和敬畏,逐步形成超自然体的观念。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等自然神灵观念,这种自然崇拜具有原生型特点的宗教崇拜形式自远古社会延续下来流传至今。《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自然伦理观与中华文明的传统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耀着生态智慧的光芒。

2 绿・设计――可持续发展未来的设计潮流

2.1 绿色设计

绿色设计(GreenDesign)也称生态设计(EcologicalDesign) ,是指在产品及其寿命周期全过程的设计中,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种相关因素,使产品及其制造过程中对环境的总体负影响减到最小,使产品的各项指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无公害,能重复使用和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包装。绿色设计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同时也体现了设计师道德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

2.2 低碳设计与环保观念

(1)低碳。当下流行词汇,它的目的是要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绿色设计无疑能够有效满足广大消费者对产品提出的新的要求,它是应对行业惨烈竞争的主要手段,更是推动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

(2)环保。为了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绿色包装具有环保可再生利用生态材料和生产工艺,树立生存开发与资源平衡的理念,通过协调人与资源的关系,充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3)特点、原则。绿色设计包括低碳和环保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如下特点:①材料严格化,尽可能的去选择天然材料,可再生性的生态环保材料。②加工天然化,在产品配制和生产过程中,不使用甲醛致癌染料等常规的制作工艺。③设计简单化,贴近自然,抛去纷繁复杂的设计,享用自然简单的设计。

2.3 天然材料与生态包装

(1)健康、自然、环保的天然材料对应绿色、美观、再生的生态包装。生态包装材料指自然界原来就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如竹、藤、草、芦苇等,天然材料来源广泛,易于制造,价格低廉,种类丰富可以运用在各种包装上。生态包装不仅是生态包装材料,还有生态包装方式。作为对身体健康与生态环境无害的生态包装,它的材料再利用与能源循环,能够推动健康生态的包装。

(2)稳定性、功能性、实用性的结构匹配经济性、观赏性和安全性的工艺。包装的结构和工艺在包装设计中占相当重要的地位,包装的结构直接关系到包装的强度、稳定性、功能性和实用性;而包装工艺主要影响到包装产品的经济性、观赏性和安全性。

2.4 技术与科技

(1)技术与手工。传统包装技术以适合的包装技术保护产品,除了基本的防震,防潮,防锈、防霉等保护技术外。还有成型、干燥、印刷、防伪等技术。所谓的生态包装还包括传统的工艺和民间手艺的特色。商品原产地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是原生态包装特有的魅力值得保护利用和深入研究开发,才能真正抛弃浮华的包装回归生态包装的本质。

(2)科技与生产。现代科技工业化包装技术,从最初的人工简单包装、普通防腐功能到商品时代包装功能的多样化,再到机械化批量生产,直至如今,设计理念、生产技术、设备工艺等全面革新的时代,促使生产商不论是从材料本身,还是技术设备都必须有质的飞跃。因为科技包装的发展,新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运用纳米技术可以得到新型塑料,其具有高强度、透明耐热、安全无毒的优秀性能。应用基因新技术,可以实现包装材料直接从传统植物中生长出来。原生态包装遇到科技时代是继承更是超越。

3 美・文明――经济、社会、生态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美学

3.1 绿色包装与可持续设计,是生产、消费、生活的绿色生命线

在绿色消费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选购对环境无害的绿色产品。在WTO一揽子协议中的《贸易与环境协定》,促使各国企业必须生产出符合环境要求的产品及包装。绿色包装是促进包装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可持续设计(Sustainabile Design)是一种以符合经济、社会及生态学三者可持续经营为方针的设计方法。产品及包装使用期间不为环境带来伤害,使用结束后还能够回收再生,甚至回馈大自然。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尽量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逐渐树立起一种崇尚低碳环保,绿色节能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方式。

3.2 生态友好与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文需求和战略保障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是全生态世界观的社会表达。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2。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五位一体”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语

商品经济社会人们每天消耗大量的物品,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岌岌可危,产品包装的安全、低碳、环保、再生、可持续性设计是拯救“生态”的重要手段。绿色包装、绿色消费以及文化生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态美学作为新兴的学科,融合了生态学、环境学、设计学、美学等相关学科,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绿色设计和生态美学的结合是一种交集和创新。共同构建一个“人、自然(环境、生态)、技术、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将促使自然还原生态,使人类回归生态友好的生活方式,不断地促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光召.创造文化生态[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原生态设计范文4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还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在施工后投入使用阶段,由于建筑内的各项功能的运转,也会排放出一定的污染物,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在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对于居住的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健康是最为重要的标准。所以降低建筑建设所带来的污染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不仅要减少施工阶段的污染,还要对使用过程中带来的各种功能性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生态建筑设计是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节约能源的基础上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且给居住者创造了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生态建筑设计是我国建筑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也是现阶段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

一、生态设计原理

1地方性。建筑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居住的场所,同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现了城市发展的精神面貌,并且能够表达出城市的文化内涵。所以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尊重地方性原理,一切从地方的实际状况出发,符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对当地的自然条件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利用自然界中的光、土、风、水等能源,结合到建筑设计中。在材料的选取方面,适宜使用当地的材料,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并且环境适应性较强。

2舒适性。舒适是人们对建筑功能的基本需求,而舒适的居住环境,往往会与资源的消耗以及维护管理相互矛盾。所以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在减少能源消耗和后期维护成本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提高居住的舒适性,维持生态建筑的长远发展目标。

3节约性。节约是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必要环节,只有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才能够减少因资源消耗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以应该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降低施工成本。

4高效性。建筑住宅作为人类居住的场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5经济性。建造、使用和维护生态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二、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1整体设计方法。建筑的建设是要存在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的,所以在生态设计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整体环境,首先要对建设的环境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达到建筑与环境共生的目的。首先为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提高居住的舒适性,对于建筑的选址要非常慎重,要选择对周围环境破坏最小,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地点。尽量少的破坏当地原有的自然状态,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想办法弥补这种不平衡性。对于已经选择好的基地,要尽量保留原有的地形地势,并且注意对水土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在共生角度来看,就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要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并且起到促进和维护当地特色的功能。对于城市中有特色的建筑风格要继承和不断发扬,如果是一个新型城市,可以在创意上更加新颖,为城市的发展积极的贡献力量。所以无论是在文化特色还是自然环境方面,都要充分的考虑城市原有的风格,在设计理念上互相呼应,提高建筑设计的生态性。

2高效无污染的设计方法。(1)能源资源分为不可再生能源和再生能源。前者包括天然气、石油、煤炭等。后者包括如风能、太阳能、地热、核聚变、潮汐等能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生态建筑对能量利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建筑中需要的能源主要是热能和电能,热能是做饭所需的天然气、石油液化气或煤气和采暖所需的暖气,电能是市政线路供电。目前应用于生态建筑中的可再生能源有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其中以太阳能的利用最为广泛,技术也最为成熟。(2)注重建筑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循环使用。设计中要有合理且科学有效的通风、空调和供热系统:在进行建筑外表面设计时需要考虑结合围护结构的熟效率;电气负荷、器具设备以及照明也需要从节能方面进行考虑,且做出最优设计;合理的开发新的能源,各种再生能源充分也有效地利用起来,科学合理的处理建筑生活垃圾;提供新鲜的空气,要尽量减少微生物生长的机会,减少建筑中的建筑材料中易挥发的现象,创造易于接近公共和日光适宜环境。(3)灵活多适的设计方法。采用适应变化的设计策略,就是要科学合理的选择生态建筑材料。建筑材料选择是生态建筑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增大了建筑材料选择、使用的难废和深度,因为与建筑材科相关的每一环节,如取材、生产加工、分配、维护、拆除或废物处理等等都与能源和环境密切相关。

结语

建筑设计所体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的本身,还代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状况。所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在居住的舒适性和健康性方面有所提升,同时减少了能源的消耗,降低了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当地的文化风俗、城市发展规划、气候特点以及建筑的基础要素进行详细的了解,然后因地制宜,采用相应的设计手段。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生态建筑设计还会不断的完善,并且成为建筑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对于打造可持续性发展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晔皓.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学报,2001(11).

原生态设计范文5

    生态水利设计中需坚持的原则

    1.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好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指的是工程要符合水利工程学的基本原理和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工程设施要具有安全性、稳定性和持久性。生态水利工程中的工程设施要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原理,要尊重泥沙的移动、淤积和河流的侵蚀、冲刷规律,保证河流河流修复工程安全稳定。当然,除了考虑工程的安全性,还应该坚持经济合理性原则,确保节约成本,利益最大化原则。

    2.保持河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为了保护河流中的生物资源,在河流的空间形态和开发和改变中要坚强空间异质性原则。研究表明,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与非生物环境空间异质性息息相关,当空间异质越高的时候,物种的多样性就越丰富。在生态水利设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非生物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保持河流的空间异质性特征。

    3.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原则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在开发和设计水利工程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物种的自我适应能力和环境的变化程度,防止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失效。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可以让自然界自主选择合适的物种,进而合理地设计,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例如,在水利工程中可以引入乡土物种,在选用外来物种时,要做好考察和分析。

    4.流域尺度整体性原则

    在实施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流域尺度的时候,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分析整个河流生态结构及功能,分析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进而提出系统的修复河流形态的方法,避免仅仅考虑某一个支流或者河段水文系统的修复。水域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综合体,生物系统、水文系统和工程设施系统之间都可以互相影响和作用,因此需要对整体性原则加以重视。

    5.反馈调整原则

    在水利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反馈调整原则,针对实施好的水利工程要做好调查、监测、评估和分析,并做好适时且适度的调整工作。从设计到实施是比较重要的阶段,但之后的监测和调整是坚持生态水利的重要部分,更加不可忽视。通过对生物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监测,通过对水文环境和状况的监测,建立起系统的评估体系,并做好相应的调整,进而促进生态水利工程目标的实现。

    分析生态水利设计技术路线

    1.科学分析水文过程

    水利工程既要为自然生态环境服务,又要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因而具有服务广泛性的特点。鉴于这个特点,生态水利工程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要科学地分析水文过程,对于生态目标对水资源的配置要求和需要规律做好分析和计算,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在设计一项水利工程的时候,可以从水利工程对于湿地、林业、草原、农业、畜牧业、江河湖泊等的影响,又要分析水利工程对于工业、居民生活、消防、绿化等人文需求的影响,只有在综合分析之后,才能实现生态水利工程自然与社会的双赢。

    2.划出主要生态敏感目标

    一项水利工程对周围的自然环境都会产生影响,但因为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和影响的大小,有些影响可以忽视,而有些影响早已在环境承受和消化范围之外,不加以重视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对此,在进行生态水利设计的时候,要对影响水利建设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关键性生态目标进行明确,通过人工修复或者不进行破坏等设计方式有效地避免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

    3.生态水利设计与环境工程设计协调一致

原生态设计范文6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安全经济;反馈调整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水利工程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内容,对于推动农业、水利水电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水利工程属于一种改造自然的工程,其影响了自然河流的多样性、流动性以及连续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然发展状况,在当前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的形势下,如何协调水利工程发展需求和自然河流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个、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十旱等自然力荷载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定期定点监测和评估。

2 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具备空间异质性,是指在这个地区的空间中,可以存在着多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物种,这就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有利于自然生态循环的发展。若该地的空间异质性较差,就会降低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使得生物物种减少,生物群落密度变小,这自然就会使生态系统环境恶化。为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

目前,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都对自然河流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不仅会使河流中的生物物种减少,也会引起水质变化,继而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除了要加强人工种植或养殖来增大生物群落的多样性,还要做好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工作,尽可能地保持河流的原始面貌,保存其自然空间的异质性,降低人工水利工程对生物群落多样性的不利影响。

3 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的是生态系统自身组织功能的表现形式,即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组织的意思是指某个系统按照相互默契和相互协调的原则,各自尽其自己的责任做好分内之事的同时又能和对方形成协调的有序结构。生态系统自组织的主要机理是指系统中物种的自然选择,即生态系统之内的物种或者某些与该生态系统有一定友好关系的物种,在自然环境下寻找到能够为自己提供相应的能源和资源,并适合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因此,在进行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时,一定要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原则,不要试图人为地去对自然环境进行改变甚至是控制,而是要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和自设计的功能,让海洋生态系统或者江河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对其生存环境进行自然选择,以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在设计一项生态水利工程时,都要将这一原则考虑进去,尊重河流和物种的自然属性和自然选择,从而制定和寻找到最佳的生态水利工程设计方案。

4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时期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局部范围内进行。小范围的生态修复小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河岸植被。

一般来讲,景观尺度由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两部分构成。在河流生态修复过程中,由于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循环系统,其并不单单指河流中的生态系统,还包括其周边或其他相关的生态系统,这些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相互交织,共同决定了水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在对河流水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必须要从整体空间考虑,协调进行修复。

5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 ―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6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分析了在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设计中应当遵循的几种设计原则,这些设计原则是从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环境出发的。不可否认,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改造自然,提高社会生产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但在兼顾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要注意到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正茂,赵艳波,崔玉玲,王艳玲. 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应遵循的理论与技术路线[J]. 水利发展研究. 2007.

上一篇六月天气

下一篇奶茶妹妹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