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生态拓展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拓展策略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开发现状

青藏高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异彩纷呈的人文景观、色彩缤纷的民俗风情,使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具有大容量、多样性、垄断性、独特性的总体特征。青藏高原恢弘博大,丰富深邃,原始奇特,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依托青藏高原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青藏地区已开发出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所谓森林旅游是指人们在林区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的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多种形式的野游活动。青藏高原森林土地资源有0.19亿公顷,其中95%集中分布在高原南缘喜玛拉雅山地和东南部的横断山区。青海有仙米、互助北山、尖扎坎布拉、鹞子沟、群加等流水潺潺、云蒸雾尉、苍松翠柏、绿野如荫的5处部级森林公园。西藏森林面积717万公顷,这里保存有色季拉、巴松湖、热振、结德秀、玛旁雍措和班公湖等中国最大的原始森林。这些部级森林公园,不仅拥有繁茂的原始森林,还有冰川、鸟岛、湖泊、寺庙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西藏自治区在保护原始自然生态的前提下,为游人提供生态观光旅游,以提高人们对森林、冰川、湖泊等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近年来,西藏加强了森林高原生态旅游的开发力度,色季拉、巴松湖两个部级森林公园已投入1.38亿元,用于公路、景区、旅游饭店等基础设施建设。2003年仅色季拉、巴松湖两个部级森林公园收入达693万元,当地政府部门将其中240万元用于环境保护。青海省充分利用互助北山、坎布拉等部级森林公园资源,打造多元化的业态,着力发展观光旅游、生态休闲度假、运动探险、保健疗养、山珍美食、水库亲水体验等旅游产品,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实现了旅游目的地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青藏高原独特的山山水水,珍稀草木禽兽,已经成为表达藏族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青藏高原的江河湖泊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分布数量多、海拔高、水质清澈,秀丽迷人,而且还与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相连,被誉为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的“江河圣湖”,适宜观光考察和旅游。当地政府已将长江、黄河、青海湖、雅鲁藏布江、纳木措湖等开发成极具旅游休闲价值的风景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现在,青海、西藏两省区依托这些江河湖泊,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树立起了旅游目的地形象。浩瀚辽阔的草原、千姿百态的荒漠,构成了一幅幅奇妙的壮美画卷,草原与荒漠充满着神秘与未知,是旅游者和科考、探险、摄影与历史学家们神驰向往之地。青藏高原各类天然草地面积共约1.2亿公顷,其中西藏有天然草地8207万公顷,约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21%,占西藏土地面积的68.11%。青海省拥有草原面积5.47亿亩,占国土面积的50.7%,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4.74亿亩,居全国第四位,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是草原生态旅游的最佳地区之一。近年来,青藏地区草原生态旅游也在悄然兴起,虽说草原生态旅游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其前景是无比广阔的。

以野生动物保护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样的野生动物观赏游。如西藏已建立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5处,建立起以黑颈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雅江中游河谷和色林错两个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以藏羚羊、野牦牛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世界最大数量的野生食草动物种群的羌塘部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以滇金丝猴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芒康金丝猴自然保护区。青海省已建立起以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青海湖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观鸟室、蛋岛生态通道和鸬鹚岛生态木栈道已建成投入使用。青海还建立起以藏羚羊、野牦牛等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以黑颈鹤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隆宝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以珍稀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立起以水禽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可鲁克湖———托索湖自然保护区。青藏两省区依托这些自然保护区逐步发展野生动物观赏生态游。

体育旅游在发达国家开展得十分普遍,人们通过旅游参与一些体育活动,比如骑自行车郊游、上山滑雪、山间旅游,周末的时候到海滨冲浪、游泳、乘游艇出海等,既达到健身目的,又实现了对大自然的回归,使身心彻底放松。在我国,青藏高原体育健身旅游也在悄然兴起,譬如,近几年青海省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运动型、体验型旅游转变,高起点策划、高质量推出了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中国青海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等旅游项目,增加了参与性和娱乐性,丰富了旅游精品内容,满足了国内外广大体育旅游爱好者的休闲需求。探险旅游,指旅游者从未见过、听过或者经历过,既标新立异,又使人特别兴奋或惊心动魄的旅游活动。许多旅游者把获得各种刺激性的探险看作是一种享受。青藏高原碧绿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巍峨的雪山,奔腾的江河,集高大、雄伟、辽阔、俊秀于一体,是景色绝佳的探险旅游天地。青藏两省区徒步探险生态景区,主要以西藏珠穆朗玛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三江源、可可西里等为代表。每年来这里观光、考察、探险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藏文化内容非常丰富,其中最有特色、最能够吸引人的是它的宗教———藏传佛教,这是在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地区崇奉的宗教。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中心,青藏地区开发形成了一大批生态旅游产品。如建筑艺术,千座藏传佛教寺庙作为西藏宗教文化的集成载体,从建筑、装饰、壁画、塑像、宗教活动及仪式等方面展现了西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独特的民族文化。以布达拉宫为代表的宫殿建筑和许多著名的寺庙古墓,如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藏王墓、古格王朝遗址均被列为部级和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青海神秘的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以及瞿昙寺、隆务寺、文成公主庙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发展成了有名的生态文化游景点。

世居青藏高原的各民族共同创造出了多元共存、丰富多彩的民居民俗文化,其与众不同的民居建筑、民俗风情和民间艺术是举世瞩目的。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婚丧嫁娶、节日庆典、宗教信仰、待客礼仪等,极富民族性、趣味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也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譬如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西藏民居的历史十分久远,四千年前的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已有了丰富的建筑遗存,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是发展现代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对游人访古探幽、欣赏艺术、考察研究、增长知识都有极高价值。当地各级政府凭借这些独特的民居民俗风情,开发了“藏家乐”等令国内外游客喜闻乐见的生态旅游形式,较好地满足了旅游者观察、体验民族风情的需要。青海省则直接利用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民族自然朴实的村落资源,建立民族(民俗)文化村,如青海的土族民俗文化村等,开展民居、民俗文化村生态游,受到国内外游客的青睐。青藏两省区的各种节日、赛事等也成为民俗生态游的一大热点,如西藏的“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青海的“射箭”比赛、“花儿”演唱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等。#p#分页标题#e#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它是最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目前,西藏已有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3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昌珠镇。青海有一座部级历史文化名城同仁,同仁有以隆务寺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36座,藏传文化氛围十分浓厚,是青海省藏族文化留存比较完整的地区。境内散布着新石器、青铜器等时期的古文化遗址170余处,有19处古建筑及古文化遗址被列入国家、省级和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仁古城凸现了极强的人文特色,特别是分别代表藏传佛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的隆务寺、圆通寺、清真寺在百年沧桑中,始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处一条街,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物证,是全国罕见的一大人文景观。青海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湟源丹噶尔古城,这里是农业区与牧业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结合部,这里的昆仑文化、卡约遗址、汉唐古堡、明清寺庙、丝绸南路、唐蕃古道等文化遗存引人向往,湟源自古为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地区的重要门户,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之美称。如今青藏地区这些历史古城都已开发成闻名遐迩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成为该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西藏自治区文化厅文化产业处处长姚维平说:“大量国内外游客的涌入,使得藏族文化受众面空前扩大。西藏民族艺术没有因为游客的进入而消失,而且呈现日趋繁荣的局面。”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民族传统艺术的受众面不断扩大,民族艺术更加繁荣。而民族艺术的繁荣反过来又促进了民族文化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青藏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艺术也成为文化生态游的一大亮点和卖点。如西藏的唐卡绘画是藏族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门类之一,其表现题材广泛,除宗教外,还包括大量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所以唐卡也被称作是了解西藏的“大百科全书”。还有西藏各大寺庙的壁画艺术“;果谐”、“堆谐”、“锅庄”等歌舞艺术;被誉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艺术;雪堆白金属雕刻艺术,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都能体现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浓郁宗教气息,凸显了浓厚的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青海同仁县的“热贡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流派,绘画、雕塑、堆绣等艺术精巧绝伦,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和浓郁的民族风格,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2006年热贡艺术、热贡藏乡“六月会”、热贡藏戏、热贡土族“於菟”被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行保护。湟源排灯、丹噶尔皮绣、陈醋、藏靴制作、民间剪纸、根雕、石刻等民族艺术丰富多彩;花儿、社火、地方曲艺及传统庙会独具特色。这些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艺术令人向往,也被地方旅游局成功策划成一系列的民族艺术生态游,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

西藏山南的雅砻河谷是藏民族最早定居区和西藏第一个统一政权――吐蕃政权的诞生地,被誉为藏民族的摇篮和文化发祥地。藏民族在这里不仅建立了西藏第一个奴隶制政权,而且在与中原频繁的交往中创造了西藏文明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第一座佛堂昌珠寺,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第一块农田素当,第一部经书邦贡恰加,第一部藏戏巴噶布。近年来,西藏各级政府投入巨资对雅砻文化区进行保护和修缮,使雅砻河谷成为西藏文化氛围最浓的地区之一。政府还成功举办“雅砻文化节”,以雅砻文化旅游节为载体,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促进经贸与文化交流,推进山南经济快速发展。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之源,以其拥有的大山、大江、大河、大草原、大雪山、大湿地、大动物乐园等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其汇集了藏传佛教、唐蕃古道、玉树歌舞、赛马节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节庆活动,极为典型地体现出青藏高原之大美意境和内涵。三江源区不仅是青海旅游的“富矿区”,也是中国旅游乃至世界旅游的稀缺资源带,具有发展绿色旅游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根据《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发展规划》,青海省将在三江源地区建设35个生态旅游重点项目,规划建设6个重点景区,包括可可西里、年保玉则、阿尼玛卿雪山、勒巴沟、达那寺峡谷和黄河源景区。三江源生态旅游将以“三江之源”水源地生态与环境体验“、康巴安多”藏文化原生态体验、“青南高原”人与自然关系体验、“青南高原”户外运动与自驾车旅游为主体系列产品。以黄河源生态体验、长江源生态体验、澜沧江源生态体验、湖泊水生态、歌舞之乡采风、马背文化体验、藏传佛教文化探秘、格萨尔文化生态旅游、雪山冰川攀登探险、青南自驾游等为主打的系列产品。为确保通过旅游开发,推进三江源生态环境,《规划》确定三江源地区的总体定位是融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为一体的具有示范意义的江河源型国际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青藏高原虽然拥有众多的生态旅游资源,并且已开发了一些生态旅游产品,但从总体看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青藏旅游业由于受客观自然环境和特殊高原气候的影响,形成冬夏两季明显的淡旺季之分,导致部分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季节性过强,失去发展平衡。旺季往往出现在7—9月,高峰在8月,淡季在1—3月,低谷在11—12月。由于秋冬季气温偏低,早晚温差大,植被较少,游客进青藏后高原反应明显;而夏季气候凉爽,成为青藏高原旅游的黄金季节,8月游客是11月的47.45倍。青藏地区漫长寒冷的冬季使得适合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时间过短,这大大限制了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旅游的季节性使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利用率不高,投资回报率下降。投入多了,淡季闲置浪费严重,投入少,旺季无法满足需求,也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平衡青藏旅游的季节性差异,是青藏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现代旅游产业是大投入、大产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要见效益,需足够的资金投入,且资金投入的多少会直接影响旅游产品开发的广度和深度。由于青藏高原旅游管理体制还未完全理顺,加之现有资金、人力和物力的限制,青藏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投入不足,致使现实性旅游产品主要以观光型、宗教性和民俗性为主,结构单一,同时产品的开发深度也不够,没有发挥出资源优势。#p#分页标题#e#

青藏高原地区许多景区(点)开发目前仍停留在“立一根木桩,搭一个山门”即成景区(点)的简单层面上,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及当今旅游发展的潮流认识不清,开发出的产品功能单一,缺乏内涵。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境内多数旅游景区的开发基本处于自发状态,乱开发、乱建设、乱用地的现象比比皆是。更有甚者,个别地方在利益驱使下,竟置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未来的发展于不顾,对景区进行破坏和耗竭性开发利用,毁坏了景区旅游发展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致使部分地方景观退化、环境恶化。由于旅游产品总体的开发粗放和发展无序,致使该地区虽有众多景区,但吸引力不强,综合效益不高。近年来,青海、西藏旅游管理部门虽然实施了人才培训计划,培训了一批部级和省区级旅游专业人员,但人才短缺仍不能在短期内改观。旅游中高级管理人才严重老化,且管理手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水平。绝大部分地区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有些地区甚至没有专职旅游管理人员,更谈不上旅游业行业管理。导游人才也很缺乏。“据统计,目前西藏旅游专业人员从事旅游行业的比例非常低,以2008年为例,西藏大学82名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中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数只有6人,为7%。自2004年以来,西藏大学为西藏各地区旅游部门输送旅游专业毕业生170名,但实际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只有10名,占6%。”生态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是导致青藏地区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低下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和制约了青藏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虽然青藏旅游业已经经过了20年的发展,但由于青藏旅游相对于其他省区的旅游有极强的特殊性,给行业管理和市场规范带来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还处在探索阶段。由于受经费制约,旅游宣传促销还处在“游击战”阶段。加之现有旅游产品单一、老化,又缺乏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专门机构(内地大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合)去挖掘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入藏旅游,且宣传手段、宣传策划、宣传形式等都相对落后,尚未形成整体宣传和强有力的宣传促销攻势以及全民参与旅游的意识。青藏地区虽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条件,生态环境脆弱,在发展初期就需要大量旅游资金的投入。青藏高原能够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往往经济落后,当地政府资金缺乏。青藏地区一些旅游企业又长期依赖于政府支持,习惯于向政府“等、靠、要”,缺乏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社会融资。不少生态旅游地长期“开”而不“发”,“启”而不“动”,分散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整合、盘活,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更是长期得不到完善,丰富的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生态旅游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造成目前青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非常低,严重制约了青藏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促进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不仅要使旅游业本身得到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特殊形式的旅游使人类从大自然中获取知识和利益,同时永久持续地保持全球生态环境原生系统的完整性。青藏高原自然条件受“高”“、寒”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便难以恢复。同时,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调节器,也是维系高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周边地区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针对青藏生态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对策改善促进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统筹人与自然发展,这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主旨相符合。生态旅游就是处理好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加大生态保护法制建设、宣传和教育的力度,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政绩观,依法保护生态的法制观,节约资源的消费观,以及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控制污染并重的战略观,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实现区域和流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同步实施,生态质量同步提高。做好旅游开发规划,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这不仅是开发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预防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编制旅游区总体规划时,首先,应按照尊重文化、保护生态、保障民生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相结合,科学规划,改革创新,形成符合青藏地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建成生态文明的先行区。其次,要建立新型绿色绩效考评机制,转变政绩观念,切实扭转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再次,必须对旅游区的地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涉及到环境质量的各类资源进行认真的调查,以便针对开展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损害进行足够的准备,并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或减少污染源,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测。为保证生态旅游环境质量的高品位,旅游区的有关建设必须遵循适度有序地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自然的开发行动。每个项目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估,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对那些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费等项目坚决制止,经济开发可以在风景区以外的土地上进行。第四,基础设施建设要服从生态保护。即使是配合风景区的旅游,其主要服务设施也完全可以在风景区建设。应该严格控制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数量,接待旅游量不能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同时生态风景区的建筑数量必须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建筑的风格和规模不能破坏生态旅游区的景观。因为,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一旦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破坏,再来治理就十分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旅游规划时将环境保护置于优先地位。要使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加强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总的原则是: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资源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开发才能得到收益;开发取得收益,反过来可促进保护工作。但是,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怎样更好地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呢?更阳先生提出的几点措施可供借鉴:(1)重树藏民族传统的生态环保意识。继承和弘扬藏民族“尊重生命、慈悲为怀、禁止杀生(害鼠、害虫等除外)”的珍爱生命、善待自然的生态伦理和生态道德,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保护意识。(2)建立有成效的自然生态保护区。(3)建立原始生态文化保留区。所谓保留区,就是要保留和恢复藏民族沿袭下来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始生态文化原貌区。众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一个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把保护生态和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发展决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决不能“满了口袋,空了脑袋”,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发展,不但要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要顾及到不对后代人的未来需要构成威胁和危害。通过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使当代人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旅游资源利用,造福子孙后代,实现生态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p#分页标题#e#

鉴于旅游作为一种产业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累计性的破坏,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遵守和执行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补充相关规定。如增加对旅游的环境保护税收,用于修复被损环境的管理。地方政府和旅游有关部门应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例如对生态保护区的开发,要根据环境法律,规定哪些部分严禁开发,哪些部分可以开发以及开发的规模、开放的季节和可接待的人数等等。又如规定哪些地区禁止带火种,禁止狩猎和毁坏林木,禁止遗弃垃圾和生活用品。对违法侵害自然资源者,加大执法力度,使其承担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应尽快制订《生态旅游环境保护规定或条例》等相关法规,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生态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青藏高原生态投资严重不足,生态投资体系一直以国家投资为主体,而西部大开发中国家资金要肩负青藏高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任,因此如何同时兼顾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是政府的一个难题。如果不能很好地突破青藏高原生态资金不足的瓶颈,恢复和建设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战略构想必然要落空。因此我们要在保证国家资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绿色贷款、境外资金、绿色债券、民间资本等金融资金的作用,提出生态金融的概念,研究生态与金融有效融合、协调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加大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但是资金来源单纯依靠国家或地方投入并不现实,而且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单纯依靠市场推进也不可能,今后可以考虑根据“国家、部门、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起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旅游投资政策,注重多方面招商引资来筹集旅游开发资金。同时,青藏地区政府要进一步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尽快建立吸引多元化旅游投资的新机制,尽快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的具体优惠措施,积极进行机构改革,简化行政审批制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青藏地区的旅游行业中,从而改善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接待能力,实现生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

面对青藏地区旅游从业人才的短缺问题,青藏两省应大力加强旅游院系和中等专业学校建设,加大对旅游及其相关专业教育的投入,尽快培养一批素质高、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有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尽快满足生态旅游业的人才需求。当然,由于生态旅游涉及林业、旅游、环保、建设、文物、地理、历史、文学、管理等多门学科,在短时间内难以达到精通的程度。因此,人才培养仅仅依靠青藏两省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大力引进外来人才才能缓解生态旅游的人才供需矛盾。尤其对于从事生态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高端人才甚至可以从国外引进。同时,进行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市场开拓时,要侧重培养两类人才:一是既懂旅游开发经营又懂环境保护的高素质开发商;二是对环境保护有诚意的生态旅游相关经销商。只有生态旅游的开发商和经销商都重视环境保护,才能对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和有效合理的营销。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政策的实施使青藏地区的生态旅游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青海和西藏对生态旅游产品的宣传还远远不够。作为普通游客大多不知道到青藏地区到底要游览什么,他们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游遍青藏高原各地自然、人文生态景观。因此,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通过政府引导、调控,抓住雪域圣地高原特色,结合生态旅游市场需求,策划开发3至5个在国际、国内市场有吸引力的高水准生态旅游精品,特别是国际、国内市场上有强吸引力的高水平旅游王牌产品,而这需要做到“精心规划、大力宣传”。加大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可实施以下的宣传营销对策:(1)充分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便利条件,开办特色门户网站,聘用高水平的创意团队和技术人才制作特色网页,利用文字、视频、动画等手段表现青藏两省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特色旅游市场。把有关青藏高原生态旅游的信息存入国际、国内传播网络,供生态旅游者随时查阅。(2)积极主动地和影视制作公司合作,在对资源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影视拍摄基地,借助影视作品的公演,达到宣传的目的。(3)选择一些旅游开发基础较好、区位优势明显、景观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景区进行重点建设和规范化建设,使之发挥示范功能。(4)选择辐射全国的大众媒体向游客传播形象,使用网络技术形象广告,在国内主要客源城市和重要客源国进行生态旅游展览和宣传。(5)在旅游批发商和其他旅游行业组织为对象的出版物上刊登有关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广告;参加全国和地区旅游交易会,并设展台专门介绍青藏各具特色生态旅游项目。(6)不定期召开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吸取国内外发展生态旅游的成功经验,使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高起点高水平发展。

通过多渠道多管齐下,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市场氛围,实现青藏高原生态旅游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保持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自然之美,促进生态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青藏两省区在宣传促销的同时,必须加强全民生态教育,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生态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目标的全民生态教育,用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去影响和改变人们传统的发展模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批评旧的、不科学的环保理念,提倡新的、科学的生态观,培育和引导生态导向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形成提倡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社会价值观念;必须在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社区居民中间进行环境知识教育,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合力。可以通过由政府主管部门督促旅游企业,由旅游企业督促旅游服务人员如导游,再由服务人员对游客进行具体的讲解,宣传交代旅游过程中有关环境保护的注意事项;在相关旅游景点可以树立一些警示牌;不定期地举办有关知识讲座。各级环保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抓好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的职业培训,实施生态旅游培训上岗制度,普及生态科学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努力提高他们的生态环境保护素质,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良好社会氛围。#p#分页标题#e#

结语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理念,既不破坏旅游地的旅游环境,又能满足游客的生态旅游体验需求,同时带动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因此被大力提倡。近年来,青海和西藏两省区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成功开发了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有力地促进了青藏两省区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青藏高原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资源优势和竞争力。青藏高原要成为旅游的天堂,休闲的乐园,青藏两省区各级政府必须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予以重视,提高财政支出完善生态旅游市场的基础设施,在对生态旅游的开发中发挥监督、引导、支持的作用,避免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破坏,保护其生态的原始性和完整性,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青藏两省区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本文作者:马多尚 卿雪华 单位: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 昆明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