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文学教学反思

音乐文学教学反思

 

音乐文学是一门集音乐、文学、戏剧于一身的综合边缘学科,俗称为“带响”的文学,因为它要受音乐的制约。   我院音乐文学专业在前院长丁鸣同志亲自关怀下,于1980年9月建立,这在全国来说还是首创。它主要培养歌词写作、歌剧剧本创作、电视音乐剧写作、电影音乐片文学本写作等创作人才,同时,也为电台、电视台、报社、音像出版部门培养音乐文学编辑。   我们专业于一982年正式招生,198一1986年共招收三期(两年制)干部专修班(脱产)。   学员来自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武汉等省市及部队文艺团体。在这三期干部专修班的基础上招收了三年制的专科班,至今已毕业十届学生,近120人,目前在校有三届学生,共44人。这些毕业生均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广州、深圳、汕头等省市及部队文艺团体。他们分别在演出团体从事创作工作;在电台、电视台、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报社等单位从事音乐文学编辑工作。   15年来,先后主持该专业和任教的主要有在我国音乐文学领域知名的专家、教授鸣戈、普烈、贾铁珊、苏英林等。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和艺术实践,为我国培养了一批音乐文学的后起之秀和杰出的中、青年词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词和歌剧、影视文学脚本。为我国音乐文学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教学成果的回顾我们专业为了尽快适应时代的要求,培养具有高质量的艺术人才,在教学上始终坚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创作”相结合的方针,因此在教学成果方面成绩是显著的。   在这160多名学员中,共创作歌词近千首。   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在省级、全国级报刊杂志的歌词作品就有700余首,有的学生还出版了个人歌词和影视剧本专辑。比如:胡宏伟、陈万仕、杨峻鹏等。其中有近百首歌词在省、全国获奖。   他们撰写毕业论文160多篇,其中有20多篇发表。共创作歌剧剧本和音乐剧剧本近百部,其中五部歌剧:《新娘泪》(崔凯)、《危险的游戏》(鲁东勇)、《贵妃传奇》(张晓芳)、《乐迷们》(丛者甲)、《血泪金石》(周志军)和一部电视音乐剧《绿色的旋律》(崔凯),被《辽宁剧作》编辑部汇编为歌剧专辑给予发表。专辑出版后在全国歌剧界引起强烈反响,受到一致好评。院长秦咏诚同志在亲自为该《专辑》撰写的前言中写道:“首先让我代表全院师生热烈祝贺《歌剧专辑》出版!这是我们音乐学院一件大事,也是我省歌剧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院音乐文学专业师生教学改革和科研的一项成果。”该编辑部在编后语中这样写道:“这期歌剧专辑均为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学生的作品。我们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戏剧低潮之时,歌剧更为不景气,而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的师生,能够知难而上,创作出一批歌剧剧本,我们不能不被他们高度的歌剧创作热情和勇于开拓歌剧创作新局面的精神所感动。   我们认真阅读了所有的剧本,并从中选出五部歌剧、一部音乐剧,编成这期专辑,就是想用实际行动支持这个年轻的富有开拓精神、富有勃勃生机的专业,为开创我省歌剧创作的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专辑发行之后,我们陆续收到了歌剧界的老前辈及歌剧专业作家的祝贺信。其中,歌剧《白毛女》作者之一,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团主席丁毅同志在来信中写道:“……读了这题材不同、风格不同、歌剧样式上也各有千秋的五部歌剧和一部音乐电视剧,我总的感觉是这些剧作者们对歌剧文学剧本的艺术规律都是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把握。我想,这同音乐文学专业的老师们,特别是具体指导这些剧本创作的你(指笔者)所花费的心血是分不开的。首先使我受到鼓舞的是这些剧本的思想内容都是健康的,在题材选择上是郑重的。我认为‘专辑,中这些剧本都给读者以认识生活、变革生活的启迪……在目前歌剧创作颇为冷落的时候,能有这样一批本子创作出来并且得到发表,已经使我很感欣慰T。’,歌剧《草原之歌》的编剧、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任萍同志来信写道:“……作为一名歌剧创作三十余年的老兵,对贵院为中国歌剧事业做出的创造性贡献,由衷感到高兴和敬佩。这些年来,歌剧不那么兴旺,其原因很多,亦很复杂,但归根到底作品是要人来写的,没有一支新人倍出,日益壮大的创作队伍,振兴歌剧就成了一句空话。你们抓住了这一主要环节,从音乐入手培养歌剧文学创作人才,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创举,对歌剧创作队伍后继乏人局面的转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你们开拓性的工作将在中国歌剧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这六部题材各异、形式多样的作品,各有其鲜明的特色。你们的尝试和探索精神是值得称颂的。其中鲁东勇的《危险的游戏》,无论在戏剧性、文学性、音乐性和主题思想开掘上,以及形式的完整性上,都是堪称上品,从全国歌剧(包括音乐剧)创作上看,也是属于优秀之作,……从这些作品和几位青年作者的进步中,体现了贵院教学指导思想(全面培养,提高歌剧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是正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研究、探索、尝试了电视音乐剧,电视音乐艺术片、电视音乐喜剧的创作与拍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编剧、导演、拍摄、制作的电视音乐剧《绿色的旋律》(上、下集)分别由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该片播出后,我们陆续收到一些群众来信,其中一位署名村民的观众在信中写道:“《绿色的旋律》是一个好剧,是一曲心灵的颂歌。我觉得这部音乐剧之所以好,首先是主题思想很有现实意义,符合党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只有将学到的丰富的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创作的作品才有生命力;只有到生活实践中去经受锻炼,才能使自己经得起风风雨雨的考验,这部剧中的主人公白涛就是利用假期重返养育他的故乡,和那里的父老兄妹生活在一起,参加伐木劳动,成为劳动人民中间的一员。所以他写的音乐作品不是苍白无力,而是有血有肉,有旺盛的生命力,唤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全剧的乐曲,歌词都有情、有意、有生活、有时代气息。看了这个音乐剧既受到精神文明教育,又是一次美的享受,从心里感谢沈阳音乐学院的师生们。”该剧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电视剧《理想杯》大奖赛中荣获“奋进奖”(二等奖)。在北京饭店颁奖时,中国文联主席、著名戏剧家曹禺先生握着我专业代表的手说:“沈阳音乐学院能拍出电视音乐剧来,我很惊奇,戏不错,歌也不错,祝贺你们,希望你们多写音乐剧。”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我院前副院长霍存慧教授也说:“你们能创作这样的戏也好、曲子也好的音乐剧来,这在沈阳音乐学院历史上是空前的。”1986年创作拍摄了电视音乐喜剧《求仙记》辽宁电视台播出。#p#分页标题#e#   1986年创作了电视音乐片《献给南疆战士的歌》,分别由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该片播出后,反响很大,我们陆续收到了云南前线指战员的祝贺信,感谢信。其中守卫在云南马关87918部队党委及全体指战员的来信中写道:“我们在南疆威严的导弹阵地上,高兴地看到了你们《献给南疆战士的歌》的电视节目。   这动听的歌声、深情的音韵,唱出了大学生们对英模的崇敬、战士的关怀,给我们南疆卫士带来了欢乐、温暖和力量。你们的歌声唱圆了老山的明月,唱甜了导弹健儿的心.你们的歌声如金秋的清风,吹抚南疆的焦土,吹散了战火和硝烟.似细雨,滋润了“猫耳洞”中战士干裂带血的唇舌,滋润了卷曲在战壕里勇士的心田……。”1988年创作拍摄了电视音乐短剧《我们拥抱太阳》,沈阳电视台播出。该剧在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电视剧《理想杯》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1991年创作拍摄了电视音乐片《大海、明珠、太阳》分别由辽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   一个专业乃至一个学校,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尖子学生,请专家讲学及校内外学术交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自建专业以来,先后请了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阿红先生,著名曲艺作家、理论家宫钦科先生,著名词作家张黎先生以及刘文玉先生、张名河先生等来我专业进行讲学。同时,我们也经常进行校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1987年8月,我们专业与辽宁艺术研究所、省剧目室联合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国歌剧文学理论研讨会”,于8月26日至30日在沈阳金城宾馆举行。来自十几个省市的知名歌剧作家,如歌剧《白毛女》编剧之一、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团主席丁毅同志,歌剧《草原之歌》编剧任萍同志,歌剧《洪湖赤卫队》编剧、作曲之一湖北歌舞剧院院长张敬安同志,歌剧《一百个新娘》作曲、中央歌剧院院长王世光同志,中央歌剧院副院长赫声同志,中央歌剧院编剧胡宪廷同志,歌剧《芳草心》编剧何兆华同志,歌剧《大野芳菲》编剧、上海歌剧院副院长王树元同志,歌剧《火把节》编剧、著名诗人,重庆歌剧团团长、陆整同志,音乐理论家、歌剧评论家、辽宁音协副主席寒溪同志,辽宁省艺术研究所所长杨砚耕同志,辽宁剧目室主任洪淑英同志等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我国著名诗人、中国歌剧研究会名誉主席、副部长贺敬之同志委托丁毅同志向大会表示祝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主席、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晓钟同志,歌剧《江姐》编剧阎肃同志,作曲家羊鸣同志等也给大会发来贺信、贺电。亲临大会祝贺的有辽宁音乐家协会主席丁鸣同志,秘书长刘亚力同志,辽宁省文化厅副厅长刘效炎同志,辽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胡宪革同志。代表离沈时,沈阳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瑞江同志到车站为代表送行。   《光明日报》、辽宁电视台、上海《歌剧艺术》编辑部、《沈阳晚报》等均派出记者参加了此会,并给予报导,特别是《歌剧艺术》、《沈阳晚报》进行了全方位和开辟专栏给予报导。   会议期间,代表对中国歌剧的过去、现状、未来以及中国歌剧文学方面的理论学术等间题进行了研讨.代表一致表示,通过这个会更激发了他们振兴歌剧、献身歌剧的决心。   我们专业的全体学生均参加了会议,聆听了专家的发言。有的学生说:“花多少钱也请不来这么多专家给我们上课,这真是个非常难得的好机会。”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对专业教材的丰富、完善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同时对提高教学质量,增长学生的才智,同样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通过对教学部分成果的回顾,我们认识到:   1、创作专业的教学;必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边教学,边实践,边创作。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搞活”,在这个“活”字中求质量。   2、创作专业的教学,应该与经济实体挂勾,取得企业在经济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死”作品变成“活”形象。   3、创作专业的教学,必须走与科研相结合的道路。在编写教材和授课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吸收信息量,不断充实完善教材内容。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方面,也要不断研究,不断探索,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和创作出现一个“新”和“质,,的飞跃。   4、创作专业的教学,必须走与人民相结合的道路。每学年或每学期师生不得少于二—四周的艺术实践。真正到生活中去,体验生活,激发“灵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展望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找出差距,努力造就21世纪的音乐文学人才。   十五年过去了,有过辉煌,也有过仿徨;有过欢愉,也有过惆怅。可以说,从总体上看,我们专业前十年培养出了一批音乐文学创作人才;后五年,基本上培养出了一批音乐文学编辑人才。当然不管是创作人才也好,编辑人才也好,它都是我们专业培养目标的范围。但严格地说起来,作为一个专业,要想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两方面有所兼顾.所以我想,专业要生存,要兴旺,要发展,必须要面对现实,找出差距,更好地迎接21世纪对我们的挑战。   因此我认为,今后在专业的发展上,应着重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一、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创作   课教学水平的提高。当然,“教”与“学”是两个方面的间题,如果没有好的“土坯”,再好的师傅也烧不出好的“砖”来;反之,如果“土坯”很好,没有技艺高超的“师傅”,也同样烧不出高质量的好“砖”来。因此,今后我们专业应该从强化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上下功夫。虽然“任重道远”,但也要“只争朝夕”。   二、加强基础课教师队伍素质及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确保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p#分页标题#e#   基础课教师的职责应该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添砖加瓦”,他的教学目的和专业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一致的,是共同的,这需要全体教师共识。在这方面,近五年强调的不够,今后基础课的教材内容重点应放在对作品的艺术手法和写作技巧的剖析上,以便学生在创作时有所借鉴,有所发展。   三、犷进一步丰富完善各门课程的教材及教材的编写工作。为了更好地迎接21世纪,我们初步拟定:200。年到来之时,即是我们各科完成具有其专业特色的系列教材之日。   四、在招生工作上,做好质量上的把关。如果有可能,争取办好考前班,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培养、发现好的“学苗”。在专业考试方面,一定要采取专业课教师与专家相结合的办法,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   五、专业要发展、兴旺、要有生命力、要适应社会对音乐文学人才的需求,必须在学制间题上进行改革。目前的三年制专科显然不适合时代的要求,必须办四年制本科、专科起步的本科,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需求,解决专业的生存问题。因此,我们呼吁:各级领导关心我们,理解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共识,并及早地给予解决!我们深知,在办学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但为了专业的发展,我们决心坚持把音乐文学专业办下去,且坚信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