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重新构建

 

1问题的提出   置身于两个世纪的衔接点,冷静地回顾一下,不难发现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一直沿袭着前苏联的教育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国外开始向生活体育和终身体育转轨的时候,我们却以种种理由,安于现状,墨守陈规。改革开放至今,由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向以强身育人、终身体育为主线的思想转变,始终伴随着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但这似乎仅限于理论上和一些局部的修修改改上,以重复中、小学教育内容的所谓“拼盘式”教育体系,仍然在主宰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鉴此,国家教委在将中、小学原来的体育课改变为学科类体育课和活动类体育课的新的课程体系之后,于1996年先后在承德、南京等地召集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就现行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进行研讨,鼓励各高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快建立适应时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显示高校体育特点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令人鼓舞的是,97年江苏省教委根据国家教委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了《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显然,教学内容是影响教学改革和育人质量的关键,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面向21世纪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构建,旨在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的以重复运动技术传授为中心的旧的内容体系,真正建立以强身育人,增强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形成终身体育思想为中心的新的内容体系,从而影响和促进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朝着有利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   2大学体育教学效果的思考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长线学科。历届大学生们,在经历了中、小学12年的体育教育后再接受2一4年的高校体育教育,按理说无论在体质水平、健康状况的眼前近效应上,还是在锻炼习惯、终身体育的长远后效应上,以及在体育文化素养方面都应上一个新台阶,然而事与愿违,据最新的权威资料显示,我国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中、高级知识分子中,60%以上患有多种疾病,平均死亡年龄约为58岁,低于全国人均寿命10岁多,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现象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显示,仅就身体素质而言,处于大学年龄段的各项指标与临界高中毕业年龄段相比,除立定跳远成绩稍有提高外(不排除自然增长因素),其它指标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另据一份对1096名大学毕业生的调查资料揭示,能坚持体育锻炼(每周4次以上)的男生仅占12.6%,女生仅占7.43%;全国某重点大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毕业后只有68.7%的人保持着健康水平,72.5%的毕业生没有形成体育特长,只有19.5%的毕业生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日常生活中由于体育保健知识的贫乏和健身方法的不妥,造成学生严重伤害事故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就难免社会各界(包括体育界)开始怀疑学生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体育教育。   无庸讳言,现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充其量仅仅维持了高中阶段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对其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养成锻炼习惯收效甚微,这不符合跨世纪合格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对此全国各高校看法一致,并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局部的和零散的改革尝试,但既未治标也未治本。   3大学体育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剖析   其一,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断层,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归结于增强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质。缺乏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   其二,忽视了体育人文学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知识教育未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不仅教材比重太小、教学时数偏少,而且内容太偏重目的、任务、原则、意义等纯概念,缺乏实效性、针对性和长远性,实用价值不高,尚未形成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大学生体育理论知识体系。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懂得所学各种技能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练习,故而难以在课后进行自我锻炼。   其三,教材内容过分强调以传习运动技艺为中心的教学,教材选择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偏重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大多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远不能适应成年后的运动。   使得不少学生大学毕业后,体育生活也自消自灭。   其四,教学方法陈旧,教学组织单调。当其它课程开始普及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的时候,而体育理论课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就连已有若干年历史的投影仪和幻灯也很少被采用。实践课的教法往往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析法、重复练习法及游戏和比赛法等,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念动练习法、等级升降法、情境教学法等似乎还没有被高校同仁所接收。在实践课的组织上,习惯地将课堂常规、简单的队列队形、练习队伍的排列与调动,称为“教学组织”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学组织的精髓—分组(分级)教学。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与中、小学没有区别,迫使大学生面对的是早以熟悉且不愿接收而不得不接收的所谓大学体育教育。   4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若干年来,人们往往将大学体育的目的及任务等同于中、小学体育,因此,在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上几乎重复着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体系。   而十八、九岁以上的大学生们在年龄结构、生理心理特点、智力水平、社会交往及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与中、小学生相比都有本质的区别。虽说用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法定时数有128学时(每学期16周,每周2学时),但扣除理论教学和考试课时,并剔除因恶劣气候而浪费的时间,再按体育课的常规练习密度(40%)计算,每个学生在一、二年级必修的体育课上实际用于身体练习的时间大概在30一35小时之间,仅靠这点时间要达到增强体质,显然是不现实的,靠增加授课时数,更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我们,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调整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挖拙潜力,提高效率。#p#分页标题#e#   新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见表),必将拓宽大学体育教育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健全体育课程理论内容体系,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结构;能使学生从总体上了解体育的本质以及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和心理的良好影响;掌握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了解轻微病伤的简易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发学生自觉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加强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让学生在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使学生获得终身锻炼及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   5大学体育教学新体系的操作意图和预期效果充分发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对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的灵活性,将用于体育课程教学的128学时重新分配,50%的学时,采用讲授法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整体教学法,主要传授体育社会人文学、运动人体科学以及体育养身保健等体育文化和体育素养方面的知识;另50%的学时,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基础,第一学年选择普及性较强的技能类项目;第二学年选择娱乐性较强的休闲类项目,以体育选项课的形式,用来指导和传授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技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学生选择2一3项体育锻炼项目,让学生掌握终身从事体育活动和享受体育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体验到从事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增强体育意识,真正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每学期理论课和实践课采用隔周交替进行传授,每学期的体育成绩均仅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且理论成绩占总成绩的50%,改变目前体育考试中重达标轻理论、重技术轻健身,项目繁多、评分复杂的状况,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和指导学生,积极投身自由支配时间相对灵活的课外体育锻炼,培养自我科学锻炼的能力,最终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由于新的教学内容体系是在体育教学总授课时数(128学时)和开课年级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原有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以身体练习为主(占总学时的88%)”的急功近利行为,将理论课的课时比例由原来的12%增加到50%,所以理论课内容的科学性、连续性、指导性;实践课内容的终身性、实用性、兴趣性;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近期效应与长远效应等问题都将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通过试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实验,将会发现:尽管试验班的实践课时远少于对照班,课堂上用于身体练习的时间远低于对照班,但由于实验班的学生多接受了一些体育知识的传授,增强了体育意识,加强了课外的自我锻炼,所以试验班的身体素质、身体机能等显性指标将不低于对照班;实验班课外锻炼的积极性、主动锻炼的时间以及体育能力的储备等隐性指标将高于对照班;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锻炼习惯的养成,锻炼方法的掌握与运用都将优于对照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优势将更明显。   6结束语   随着21世纪的临近,人们越来越感到,现行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已经严重滞后于未来高科技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全面改革教学内容,大幅度调整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的比例,这在全省乃至全国堪称前无古人、后启来者的举措。以本文新构建的教学内容体系为框架的改革设想,作为江苏省《普通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体育学科的龙头项目,已获准省教委的立项和资助,并在全省有代表性的10所高校中进行教学改革试验。可以想象,新构建的大学体育教学内容体系,将对大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