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课程改制教育发展

美术史课程改制教育发展

 

美术史课程是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通过对中外美术史上的美术现象、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及其风格流变的系统了解和学习,掌握中外美术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规律,并且通过对代表性美术作品的鉴赏,提高学生的艺术理论修养和审美素质。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讲,美术史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系统的美术史知识,更在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美术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合格美术教师的过程中,美术史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目前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课程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与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存在许多具体问题,例如美术史教师的教学观念僵化保守,仍然运行着不太合理的课程结构和陈旧的教学方式,美术教学资源匮乏等等。然而笔者从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教学多年,感触最深的还是:与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配套的图像资源的贫乏,并且认为这是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中所有教师都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图像资源的贫乏使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也是美术史课程枯燥、乏味而令学生厌学的最终根源之一。试述其理由如下:其一、美术史虽然是以文字形态存在的美术知识系统,具体美术作品的存在也并非意味着美术史的存在,但其产生的根源却是视觉图像——美术作品,一部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图像史,并且由同一部图像史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术史,有多少艺术史家,就有多少种艺术史,现当代西方艺术史学中众多活跃的不同形态的艺术史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图像史比它的相应的文字形态的美术史更具有说服力和发言权。既然是美术史,它就不同于文学史或其它史学形态,所以教学也就不可能与其它史学学科教学同样对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脱离与之并行的美术作品的图像系统,否则就背离了美术专业理论的教学规律。离开视觉图像,给学生灌输美术史作者文字形态的理论知识,无视学生的视觉体验,是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最大悲哀,也是目前高师院校美术史课程教学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其二、从教学和艺术欣赏的角度来讲,美术史教学也不是被动地接受固定不变的美术史知识的活动,更在于通过美术史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让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所以,学生有权利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对当前现行的美术史理论进行深入思考甚至提出质疑,也完全有可能发展和补充完善美术史,这是通过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我国的艺术史学科发展滞后,除研究起步较晚以外,与我们的教学观念和体系的缺陷也有极大的关系。学生的创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们枯燥、乏味的教学和文字理论的教条所扼杀。作为视觉艺术理论的教学就应该符合、顺应视觉艺术的内在规律,应将关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由文字生成说法和由图像生成说法结合起来、交叉发展,图像与相应的文字理论相结合,才是美术史教学的最佳方式。   也许有人会问:我们的美术史不是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书写的吗?离开视觉图像也是科学正确的;高师的美术史教材中不是有大量的图片吗?怎么能说脱离图像系统?笔者的用意并不是否定我们现在美术史的价值,而是从美术学科教学规律的角度提出这个问题,科学、高深的美术理论更需要直观的视觉图像的配合,才能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理解更深刻、透彻,况且脱离视觉图像进行视觉艺术理论的教学行为本身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现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师美术史教材,为适应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美术学科特点,是配有大量图片,但图片的规格、质量远远不能满足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的需要。   从格式塔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同的视觉图像和观看者之间会形成不同的“心物场”,美术原作和方寸大小且模糊不清的印刷品,对学生心灵的震撼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是无理取闹地要求给所有学生提供美术史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全部美术原作,这不现实,也不可能。笔者的用意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目前的技术力量,构建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所涉及美术作品复制品的配套图像系统,使复制品最大限度地肖似于原作,在规格和尺寸上与原作保持一致,在材质、色彩上将失真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基本准确反映原作的风貌,为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美术史课程教学提供高质量的配套“图像版教材”。   很显然凭借教师个人和院系的努力不可能完成这个系统的构建,所以在目前国家、政府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大好局面下,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应本着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美术教育人才的目标,与全国各师范院校以及相关部门共同协作,加强对美术史学科课程配套图像系统的构建,而且应该将图像系统的构建写进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来规范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史课程教学。为此,笔者提出个人对构建图像系统的几点想法和建议,与有关教育管理部门和美术同行们商榷。   一、制作高质量的与美术史课程教材配套的美术原作复制品。   这是目前解决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图像资料匮乏问题的惟一有效途径,也是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和教学质量的最基本保证。   早在19世纪,美国美术教育中就充分利用印刷术和彩色复制品的策略,推动了美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而凭借当今的技术条件,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目前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图书市场虽然也有部分与美术史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作品印刷品,但都是零星、点滴的,而且图像质量良莠不齐,学校和院系没有经济实力也不可能购买大量的美术原作,但也无法购买到优质、系统的成套复制品。所以应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国家正规出版社、美术专业院校、著名大型博物馆等机构共同协作,有必要时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复制与现行美术史课程教学内容配套的美术原作复制品图像系统,以高质量、高清晰、低误差的模型、图像系统服务于美术教师教育。同时按美术史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编排,使这些复制品具有美术史学科的系统性,成为图像版的美术史教材,各高师院校可与美术史文字教材一起征订配套的“图像版教材”,使美术史课程的教学顺应美术学科的教学规律。#p#分页标题#e#   二、发挥网络和数码技术等高科技的强大功能,建立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图像系统的网络共享资源这是解决高师美术史教学图像资料匮乏问题的另一可行途径,目前采用制作电子课件的形式解决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是许多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使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现状有一定的改善,但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像素低,质量有限,放大后失真,容易引起误读,使鉴赏失去意义,教师个人拍摄的图片受各种条件限制又缺乏典型性、代表性;传统的幻灯片、录像带图像效果差,而且幻灯片允许欣赏的时间极其有限。所以电子版美术史图像系统的构建,还得依靠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和进一步的规范,以保证电子版图像的高质量,为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提供高清晰、高质量的电子版图像系统,建立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图像系统的网络共享资源。据笔者了解:2005年10月,故宫博物院建成了国内外惟一的电子画廊,利用高像数码拍摄书画,高清视频展示书画,以零等待、零距离、零模糊、零误差的图像质量服务于专家、学者们的鉴定与研究。这些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对欣赏、研究古代绘画无疑是一次革命性的进步。由此可见,凭借当前的技术,加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博物馆、美术馆等其它机构的支持,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中也完全可能利用这种高科技设备进行教学。如果使高师美术史教学中的电子图像达到零等待、零距离、零模糊、零误差的水平,那么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效果将会是另外一种情景。   三、充分发挥现有博物馆、美术馆的美术教育功能,促进高师院校博物馆、美术馆建设进程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都十分重视博物馆教学功能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博物馆学会对博物馆的定义中指出:“博物馆系有组织,非营利的永久机构,主要是为教育或美学的目的”。目前我国部分有博物馆的大学教学对博物馆的利用还十分有限,一些现有美术专业博物馆的高校一般主要精力都放在经营性的展示活动或研究性收藏上,与教学的联系少之甚少,而绝大多数高师院校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则极少有博物馆,美术原作的收藏也是凤毛麟角,而且学生很少有观赏的机会。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校外博物馆、美术馆的美术教育功能,也极少被开发和利用,虽然全国各地方博物馆、美术馆的收藏和陈列不是为着美术教育的目的,没有美术史学科的观念,缺乏系统性,但教学中可以根据美术史课程、教材特定章节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有效的选择利用,能亲眼看着几千年以前的人类美术真迹,在博物馆内进行现场观摩教学,其效果是以其它图像为主的教室教学无法比拟的。例如我们甘肃虽然地处西部贫困地区,但省内的美术教育资源却十分丰富,除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县炳灵寺石窟等遍布省内的佛教石窟雕塑、壁画以外,各地方博物馆还有大量的青铜器、彩陶等工艺美术品收藏,在史前美术、先秦美术、佛教美术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而就笔者所了解,这些美术教育资源由于种种原因,却很少被有效运用于甘肃高师院校的《中国美术史》教学。因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是否可以将国家、地方政府投资或主管的博物馆、美术馆履行教育功能的内容写进教育法规文件,使博物馆、美术馆不仅为国家美术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便利条件,而且在藏品的种类、陈列的方法、时期的划分、门类的编制等方面具有美术史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以保证美术教育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师院校也应加快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的进程,并且本着为美术教育服务的目的,使博物馆、美术馆的美术收藏具有美术史的理念,将博物馆、美术馆视为教室的延伸。为了教学的需要,学校博物馆、美术馆在起步阶段可以仿效19世纪美国大学博物馆的方法,可以收藏教学所需要的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复制品,以满足美术史教学的最基本需要。博物馆和图书馆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文字理论形态的知识系统,一个是视觉图像形态的知识系统,是同一种民族文化的两种不同存在形态,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斯金指出:“各个伟大的民族都以三种手稿书写他们的传记,第一本手稿是他们的行为,第二本是他们的言论,第三本是他们的艺术。要理解其中一本就得读完其余二本,但这三本手稿中唯一值得信赖的是第三本”,这个观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图像系统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人类历史、美术文化的重要意义,以及高质量的配套图像系统对高师美术史课程教学的本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