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实训报告范例

摄影实训报告

摄影实训报告范文1

现在,科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测绘技术也不断的相应发展,工程测量实验室的管理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因此,就要求对工程测量实验室管理方法不断更新与完善,本文就对工程测量实验室的教学及管理手段上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读者从中获益。

【关键词】

工程测量;管理办法;注意事项

1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不断加大,相应的也推动了测绘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测量仪器也相继更新换代,当前测绘相关仪器种类繁多,诸如全站仪,RTK,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地下管线探测仪,高精度的电子水准仪,测量机器人,测深仪,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等。面对如此多样的测量设备,那么就要求我们测量设备管理人,有较高的管理能力,才能更好的管理相应的测量实验室,发挥其功能价值。

2工程测量实验室建设方面

一个实验室的建设,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所谓需求分析就是要针对自己学院专业所侧重的情况而定,如本专业学生大都是工程测量专业,那么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地方来摆放基础测量仪器,本专业学生大都是摄影测量专业,那么就要预留更多的地方来摆放摄影测量的设备,做好需求分析后,就要进行相应的投招标事宜,完成仪器的采购,参考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来制定采购方案,调研社会企事业单位目前流行的测量方法和设备,以免盲目采购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学生实习与就业。

3工程测量实验室的管理方面

3.1仪器的摆放

面对繁多的测量仪器设备,仪器摆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摆放不仅可以使实验室美观,更能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仪器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仪器设备要分类摆放,比如:设备分为教学型仪器设备,科研型仪器设备,贵重仪器设备,教学型仪器设备有分为低年级仪器使用和高年级仪器使用等,这样就一目了然,方面维护管理。

3.2仪器的标记

由于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贵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又比较繁多,那么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做好登记标注,如在相依的摆放设备的地方设置摆放牌,标记非允许的情况下不准触碰仪器设备,规范设备的使用情况。

3.3仪器的说明

仪器放于相应的位置后,要做好仪器情况说明,如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仪器所从事的具体项目范围等,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日常的维护,还可以具备仪器的可学习性,方便观摩。

3.4仪器的维护

仪器设备都应该存放在干燥环境中,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在特殊的潮湿环境中,要打开如空调等设备进行抽湿,防止仪器受潮,对于不经常用到的仪器电池需要补定期的充电放电,以免电池进入休眠状态,对于日常使用的仪器归还后,如遇到特殊的阴雨天气,需及时用风筒等工具进行吹干。

3.5仪器的登记

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资料,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仪器设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资料,维修使用记录,借用登记记录,仪器设备的购置报告,仪器设备报废调拨单,订货合同,验收报告,使用、检修、标定故障记录等,用以备查审阅。

4工程测量实验室仪器的借用方面

(1)本系学生实训实习课要借用仪器设备的,须由实训课指导教师至少提前一天向实验员提出预约,实验员要提前准备好相关仪器设备,在上课前向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或者学生办理借出登记手续。实训实习课结束后,要及时归还借出的仪器设备。(2)本系学生为加强课余学习,需要借用仪器设备的,须经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书面同意后,至少提前一天向实验员提出预约申请。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前提下,实验员应给予办理相关借出手续。。(3)测绘比赛等大型活动需要借用批量仪器设备的,经系分管领导批准后,由实验员办理出借手续。比赛结束后应及时归还仪器设备。(4)教师非上课时间借用仪器的,要填写教师专用表格,并由中心主任核实,最后经系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借出,借用期一般不超过1个学期(具体视本校情况定),到期后要及时归还,如要继续使用的,需办理续借手续。(5)外单位要借用仪器设备,采取有偿使用的原则,经系领导批准后,按学校仪器设备租赁有关规定上报学校审批。

5工程测量实验室仪器的维修方面

(1)实验员要不断提高使用和保养水平,随时监测设备使用状况,定期保养,及时排除隐患,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需及时送到专业的仪器部门进行检测。(2)在保修期内的仪器设备,如发生故障需要维修,实验员要根据仪器设备验收时供货方提供的保修单,及时联系供货方。(3)在保修期外的仪器设备,如发生故障需要维修的实验员填写《维修表格》报实验室主任、系主任等领导,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维修。

6工程测量实验室仪器的赔偿方面

(1)学生损坏损坏仪器设备,经实验室和指导老师核实鉴定为自然损坏的,学生不用赔偿;鉴定为学生失误造成的,学生要赔偿损失。损坏的仪器经维修仍能使用的,以维修费计算赔偿金;无法修复或丢失者,以仪器设备原价全额计算赔偿金。实验室不得擅自使用赔偿金,要按规定逐级上交学校有关部门。(2)系教师损坏、丢失仪器设备的,实验室要将相关情况报请系部研究决定处理方法。(3)外单位损坏、丢失仪器设备的,一律按原价赔偿。(4)学生由下列情况损坏仪器,除了赔偿损失外,还要报请系、学校,根据情节按有关规定给予警告、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理。

7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测量实验室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素质素养,因不断提升管理者的视野,研究方便可行的管理办法,创造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本文详尽的阐述了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读者从中受益。

作者:柴新宇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摄影实训报告范文2

现在,科技信息技术日益发展,测绘技术也不断的相应发展,工程测量实验室的管理服务对象更加多元化,因此,就要求对工程测量实验室管理方法不断更新与完善,本文就对工程测量实验室的教学及管理手段上进行分析与研究,希望读者从中获益。

【关键词】

工程测量;管理办法;注意事项

1前言

随着我国基础建设项目不断加大,相应的也推动了测绘学科的发展,传统的测量仪器也相继更新换代,当前测绘相关仪器种类繁多,诸如全站仪,RTK,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地下管线探测仪,高精度的电子水准仪,测量机器人,测深仪,三维激光扫描设备等。面对如此多样的测量设备,那么就要求我们测量设备管理人,有较高的管理能力,才能更好的管理相应的测量实验室,发挥其功能价值。

2工程测量实验室建设方面

一个实验室的建设,首先要进行需求分析,所谓需求分析就是要针对自己学院专业所侧重的情况而定,如本专业学生大都是工程测量专业,那么就需要投入更多的地方来摆放基础测量仪器,本专业学生大都是摄影测量专业,那么就要预留更多的地方来摆放摄影测量的设备,做好需求分析后,就要进行相应的投招标事宜,完成仪器的采购,参考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安排来制定采购方案,调研社会企事业单位目前流行的测量方法和设备,以免盲目采购导致学生与社会脱节,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影响学生实习与就业。

3工程测量实验室的管理方面

3.1仪器的摆放

面对繁多的测量仪器设备,仪器摆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摆放不仅可以使实验室美观,更能方便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仪器设备,提高工作效率。仪器设备要分类摆放,比如:设备分为教学型仪器设备,科研型仪器设备,贵重仪器设备,教学型仪器设备有分为低年级仪器使用和高年级仪器使用等,这样就一目了然,方面维护管理。

3.2仪器的标记

由于实验室仪器设备比较贵重,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又比较繁多,那么就要求实验室管理人员做好登记标注,如在相依的摆放设备的地方设置摆放牌,标记非允许的情况下不准触碰仪器设备,规范设备的使用情况。

3.3仪器的说明

仪器放于相应的位置后,要做好仪器情况说明,如仪器名称,仪器型号,仪器的主要技术参数,以及仪器所从事的具体项目范围等,这样不仅可以方便日常的维护,还可以具备仪器的可学习性,方便观摩。

3.4仪器的维护

仪器设备都应该存放在干燥环境中,防止阳光直接照射,在特殊的潮湿环境中,要打开如空调等设备进行抽湿,防止仪器受潮,对于不经常用到的仪器电池需要补定期的充电放电,以免电池进入休眠状态,对于日常使用的仪器归还后,如遇到特殊的阴雨天气,需及时用风筒等工具进行吹干。

3.5仪器的登记

建立设备管理档案资料,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仪器设备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技术资料,维修使用记录,借用登记记录,仪器设备的购置报告,仪器设备报废调拨单,订货合同,验收报告,使用、检修、标定故障记录等,用以备查审阅。

4工程测量实验室仪器的借用方面

(1)本系学生实训实习课要借用仪器设备的,须由实训课指导教师至少提前一天向实验员提出预约,实验员要提前准备好相关仪器设备,在上课前向实训实习课指导教师或者学生办理借出登记手续。实训实习课结束后,要及时归还借出的仪器设备。(2)本系学生为加强课余学习,需要借用仪器设备的,须经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书面同意后,至少提前一天向实验员提出预约申请。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前提下,实验员应给予办理相关借出手续。。(3)测绘比赛等大型活动需要借用批量仪器设备的,经系分管领导批准后,由实验员办理出借手续。比赛结束后应及时归还仪器设备。(4)教师非上课时间借用仪器的,要填写教师专用表格,并由中心主任核实,最后经系分管领导批准后方可借出,借用期一般不超过1个学期(具体视本校情况定),到期后要及时归还,如要继续使用的,需办理续借手续。(5)外单位要借用仪器设备,采取有偿使用的原则,经系领导批准后,按学校仪器设备租赁有关规定上报学校审批。

5工程测量实验室仪器的维修方面

(1)实验员要不断提高使用和保养水平,随时监测设备使用状况,定期保养,及时排除隐患,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需及时送到专业的仪器部门进行检测。(2)在保修期内的仪器设备,如发生故障需要维修,实验员要根据仪器设备验收时供货方提供的保修单,及时联系供货方。(3)在保修期外的仪器设备,如发生故障需要维修的实验员填写《维修表格》报实验室主任、系主任等领导,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维修。

6工程测量实验室仪器的赔偿方面

(1)学生损坏损坏仪器设备,经实验室和指导老师核实鉴定为自然损坏的,学生不用赔偿;鉴定为学生失误造成的,学生要赔偿损失。损坏的仪器经维修仍能使用的,以维修费计算赔偿金;无法修复或丢失者,以仪器设备原价全额计算赔偿金。实验室不得擅自使用赔偿金,要按规定逐级上交学校有关部门。(2)系教师损坏、丢失仪器设备的,实验室要将相关情况报请系部研究决定处理方法。(3)外单位损坏、丢失仪器设备的,一律按原价赔偿。(4)学生由下列情况损坏仪器,除了赔偿损失外,还要报请系、学校,根据情节按有关规定给予警告、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理。

7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测量实验室的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要求管理者要有较高的素质素养,因不断提升管理者的视野,研究方便可行的管理办法,创造更为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本文详尽的阐述了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希望读者从中受益。

作者:柴新宇 单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摄影实训报告范文3

1基于工作岗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明确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   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接诊、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DSA检查、超声检查等。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对毕业生能力的考查,对毕业生关注度较高的依次为操作能力(93.43%)、理论知识(91.24%)、合作沟通能力(81.75%)和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81.75%),具体见表1。因此,我们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3种。基本能力包括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核心能力包括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及操作能力、常用影像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能力、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能力及其超声检查与诊断能力;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职业能力标准(见表2)。   2基于工作过程,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实现工作和学习的真正融合   2010年,围绕岗位要求,着眼工作过程,通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的修订,逐步构建了以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将原教学计划调整为公共课(9门)、专业基础课(7门)和专业课(8门)3个课程模块,共设置课程24门,作为职业必需课程;同时开设了12门选修课作为素质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并制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标准,修订完善了各专业理论课教学大纲、实践课教学大纲和实纲。同时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CR系统(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等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90%以上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先后建立影像解剖学和影像诊断技术两门网络课程,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互、自主、开放的学习和实训环境。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按照能力分层递进规律,分别对应岗位能力要求(见表3),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见表4)。   3基于工作需求,开展实践教学评价,保证毕业和就业的无缝对接   考核内容方面,增加应用性知识,强调每门考试课试卷中应用性知识的比例不少于20%。同时,增加考查课对学生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意识的考核。考核方式方面,一是单列实训考核成绩,采用多阶段、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包括任务评价、项目评价、综合实训评价等多种形式,分别由任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和行业专家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综合评价合格方可进入临床实习。二是在理论课考试中,根据课程特点以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2010年,我们与临床专家一起开展了“以能力为导向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实践研究,通过课程基础理论知识评价、实习单位评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尽管目前考核评价体系仍不完善,但通过改革,考核内容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会进一步完善。   我校与河南省人民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洛阳正骨医院等45所教学医院签订了实习教学协议,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使其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达到“毕业即可上岗”的基本要求。   作者:王挺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摄影实训报告范文4

关键词:产出导向;应用型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

一、引言

目前多数国内高校的主要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为主导,以面授为主要形式,强调通过记忆掌握知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主要由教师为其确定学习进度和要求,而学习要求也是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由教师提出,学习过程缺乏主动性、方向性和参与性,教学效果往往由期末试卷的得分来评价,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用人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产出导向(OBE),是英文outcome-basededucation的缩写,即“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该教育理念强调“学习成果评价标准教学实施持续改进”的闭环。学习成果的描述是学生在未来就业岗位上的真实需求,不是教学大纲的条目。它的评价标准是学生获得了什么知识和技能,是否与实际的社会需求相匹配,而不是教育者的投入,也不是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这一理念近年来引起了国际高等教育的广泛关注,许多国家和地区运用这一模式开展教育改革和课程建设,涌现出大量的学术成果。国内对OBE理念的应用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方面成果较多,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方面应用尚有不足。

二、市场营销专业基于产出导向进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一)国家层面。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产出导向的教育模式对于高校人才培养具备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需要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以培养核心应用能力为目标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二)社会层面。随着新商业形态的变化,市场营销人才的社会需求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通过对10余家合作单位的调研发现,在智能互联、移动互联、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应用、新媒体融媒体流媒体时代,社会出现了消费者洞察总监、互联网运营经理等新的营销岗位。应用型高校营销人才培养要积极应对新环境带来的新要求,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验条件等方面对接并满足新业态发展的需求,例如开设大数据应用、新媒体营销、互联网运营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互联网营销思维及能力,注重培育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

(三)高校层面。本校在推行OBE教学模式改革时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如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不足以支撑毕业要求;实践课程比重不够,且课程逻辑性有待梳理;实践教学内容不够深入,教学方式创新不足,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的作用有待提高;实训课课程目标单一,考核标准不明确,不利于教师实训教学过程的控制,不利于学生以目标为中心进行学习和自我管理等。通过调研多所同类高校,发现部分高校依托各级各类质量工程项目,优化了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更新了市场营销专业实训室,但大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创新不足。

三、产出导向的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及实施

(一)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产出目标。通过调研反馈,毕业生期望在大学期间开设以下相关课程或培训,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新媒体运营;数字媒体智能营销;专项项目拓展、项目投标及项目实施过程整体设计;关于商务谈判或者营销推广实际场景的话语话术的培训;客户关系管理;数据分析,ps,vi,PPT制作与演讲;办公技能和分析软件如表格串联公式编辑、PS、视频拍摄编辑、用各种软件制表制图等;就业方向指导、考证相关的培训等。根据“国家标准、社会需求、同行借鉴、本校实际”的思路,通过深入研究国家高等教育标准中对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相关规定,结合对雇主单位、高校同行和专业学生调研结果,满足国家要求和人才需求,确定了本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产出总目标:“三能一素”。“三能”是指“市场洞察与用户行为分析能力、全渠道运营与营销管理能力、新媒体营销策划与执行能力”,“一素”是指综合素质,包括职业素养和学习能力等。

(二)构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围绕“三能一素”的产出总目标,重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课程体系。1.市场洞察与用户行为分析能力。以市场营销学为出发点,以消费者行为学为中心、通过理论课———市场营销调研,实践课———营销调研实训、经济信息资源检索与应用等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与分析应用、消费者洞察能力。2.全渠道运营与管理能力。以营销渠道管理为中心,通过理论课———零售管理、电子商务、推销理论与实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商务礼仪、服务营销,实践课———营销渠道管理实训、零售管理实训、电子商务上机、跨境电商实训、企业营销管理调查、ERP沙盘模拟实训、推销实训、现代企业与服务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商务礼仪实训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渠道设计运营和管理、营销团队管理能力、客户关系管理能力。3.新媒体策划与执行能力。以新媒体概论为出发点,通过理论课—互联网运营管理、互联网产品策划、互联网运营经典案例、整合营销传播、网络营销、品牌管理,实践课———营销策划课程设计、网络营销课程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设计、新媒体艺术摄影实训等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应用能力、营销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象设计与传播能力。4.综合素质。通过实施导师制,开展管理经典著作阅读、经济信息资源检索与应用、专业认知实习、市营专业学年论文、市营专业毕业论文、市营专业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梳理课程逻辑关系,分析学生不同年级学习规律和特点,形成了目标明确、体系合理、逻辑清晰的实践课程体系:二年级重点培养“市场洞察与用户行为分析能力”,三年级重点培养“全渠道运营与管理能力”,四年级重点培养“新媒体策划与执行能力”,“综合素质”贯穿始终。如图1所示。

(三)OBE导向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各实践课程组根据毕业要求的分指标点,结合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由课程负责人确定每门实训课的课程目标,撰写OBE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毕业要求和课程目标,实施教学改革。主要改革成效有:1.市场营销调研实训课程。根据“营销复杂问题解决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毕业要求设置了3个课程目标:分析、发现现实营销管理问题,利用营销调研的方法与技术开展营销调研,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制作PPT并进行汇报交流,提高学生的书面与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通过分工合作,开展问卷调查,提高学生的团队管理能力。实施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对接“湖北省营销策划挑战赛”和“正大杯营销策划大赛”的调研主题展开实训。2.商务礼仪实训课程。根据“国际视野”的毕业要求增加了课程目标:了解国际商务交往规范,理解中西方文化及中国亚文化的差异,分析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的社交问题,提高国际交往能力。围绕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和国际视野三个课程目标。改革了课程考核形式,取消了以实训报告为最终期末成绩的单一考核标准,而注重实训过程中的阶段性业务考核,以学生技能培养目标的达成为主要目的,以检查学生对各技能的掌握程度,根据三种业务技能计入平时成绩1,平时成绩2和平时成绩3。期末考核包括业务考核1、业务考核2、业务考核3个环节。3.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根据“营销职业素养”的毕业要求调整了课程目标:弘扬优秀商业文化,培养营销职业道德,加强学生对企业营销管理等知识的感性认识,形成对商业文化及企业营销管理的基本认知。根据课程目标增加了实习内容:参观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了解并学习优秀商业文化,了解近现代中国工商业、武汉工商业发展的情况;邀请业界人士来校开展讲座,主要讲解本企业营销管理、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制度等内容。4.管理经典著作阅读、营销管理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等课程。围绕“自我管理和终身学习”的毕业要求,此类课程设置了相关课程目标:督促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形成一定的研究思维和研究方法,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具备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不断学习和适应社会进步发展。为了实现“职业素养”和“自我管理和终身学习”的毕业要求,结合这几门课程的特点,实行本科生导师培养制等。

四、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自2017级本科生开始,实施了OBE导向的课程体系,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产出目标更明确。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产出目标更明确,更符合新时期新商业环境下,社会对市场营销人才应用能力的新要求。

(二)课程逻辑更清晰,课程与培养目标的支撑关系明确。实践教学课程比重明显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更新,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重新梳理,形成了目标明确、体系合理、逻辑清晰的实践课程群。

(三)实践教学平台长效稳定。构建了一个以食品制造型企业为主体,覆盖采购、生产、零售、电商、仓储、展销等环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群,为实践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四)教学效果提高。教师通过课程达成度分析,提出持续改进意见,并在下一轮进行教学改进。从学生的评教信息可以看出,经过不断改进,学生对实训教学更为认可,认为实训教师指导认真,教学方法较好,实训教学意义较大。绝大多数实训课程得分为90分以上,且院内评教得分排名均在前20,全校排名在前50。

(五)学科竞赛成绩显著。课程体系的改革实现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紧密融合。如营销策划课程设计课程调整至第6学期,与每年春季举行的的省级营销策划大赛对接,开展真场景实训。市场调研实训、推销实训、零售管理实训》课程将课内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对接各类学科竞赛展开实训。学生的营销实践实战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近两年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积极性高,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如表2所示。

五、结语

应用型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应紧跟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以产出为导向来确定培养目标可以使方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是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以此为基础进行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学手段方法的改进经检验可以为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林.成果导向的商务礼仪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武昌首义学院为例.高教学刊,2019,(8).

摄影实训报告范文5

在新媒体充斥市场的今天,新媒体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迫在眉睫。基于我国新媒体艺术教育研究的回顾,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新媒体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市场需求,整合课程结构;凸显地域特点,创建特色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合作,拓展和共享资源;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反馈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在呈现完整的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同时,为新媒体专业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一、趋“新”创“旧”:理性文化下的新媒体教育现状

目前,新媒体技术蓬勃兴起,以美国苹果公司和韩国三星公司为代表的新一代触摸式移动媒体迅速发展,在不断占领市场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此外,新媒体的发展也改变了出版业、影视制作业和社会信息服务业的基本面貌。新媒体的发展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巨大,据专家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中国新媒体人才的缺口将达60万人之多。[1]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如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显得至关重要。我国新媒体艺术类教育最早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的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就开始了对计算机图形技术的研究。1990年,中国图像图形学会成立。1993年,现执教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张骏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创建了电脑美术工作室,这是我国第一个高校方向电脑美术培训班。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北京印刷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高等美术研究中心等陆续开展了更大范围的电脑美术类培训。到了21世纪,新媒体艺术以它强势的姿态与魅力不断吸引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传媒大学走在时代的前沿,于2004年率先开设了新媒体艺术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涵盖动画设计、数字动画、游戏设计、影视制作和网络多媒体等多个方向。与此同时,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东华大学等也相继开展新媒体专业。据2006年12月新媒体艺术系主任(院长)工作论坛的有关报告显示,截止到2006年,全国已有12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新媒体和数字媒体相关专业。[2]十多年来,高等院校的新媒体教育经历着从无到有,从理论探讨到实践与研究不断深化,从专业方向的单一化到课程体系设置多样化的历程。这其中,不乏有一些高等学府在新媒体的教学与实践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为社会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与本科院校培养理论型专业人才不同,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因此,不能完全照搬高等学府的课程体系,需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新途径。

二、传统与现代“共时”:新媒体教学的创新发展羁绊

如今,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因材施教方面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索,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欠合理

课程设置虽凸显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方针——培养专业实战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还多侧重视觉传达的内容,如Photoshop、Coreldraw、书籍装帧设计等,延续着21世纪初的平面设计课程结构,未能形成一个满足现在新媒体社会的专业课程结构。

(二)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当前,高职院校在新媒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较严重的趋同性。一些院校仅参考其他院校的课程建设方案与培养目标,并没有针对自己学校对专业进行定位。相当多的院校希望培养样样精通的全能人才,因此,在新媒体课程体系上追求全面。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多是表面的和肤浅的。

(三)教学资源短缺

新媒体专业对师资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需具备多元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多种软硬件。另外,新媒体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新艺术,在推进新媒体的教学发展中,需要实训室如摄影实训室、后期特效实训室等设备的大力投资。而部分高职院校在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上的短缺,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最终质量。

(四)教学模式老化

目前,采用的教学和技能训练方法偏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师主讲、学生被听”,轻视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及在互动中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等教学设计环节。而这些对新媒体专业的教学都很关键。

(五)评价体系单一

新媒体教育课程在评价环节上较单一,主要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忽略了学生对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评价,以及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结果可能会造成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方法,导致师生间、同学间缺乏交流。而这些不仅不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更会阻碍新媒体教育的发展。

三、思在当下:新媒体应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方法及实践探索

为了解决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本文将以实证研究的方式,尝试从市场需求、地域优势、校企合作、教学情境与反馈渠道等角度,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发展的课程体系,以期为高职类院校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一)面向市场需求,整合课程结构

新媒体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3]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窥见,新媒体无论是在创作方式还是在艺术形式方面,涉及到多技术和多媒介的混用。新媒体的这一特性也就决定了其教学的综合化倾向。通过对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课程资料分析发现,新媒体专业方向多样,涵盖了视频与交互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等多个方向。然而,由于区域不同,不同地区的市场对不同方向的新媒体专业人才需求差别很大,高职院校在设置相应专业方向时,需满足本地区的市场需求。为了建立更加符合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专业方向,我们专门对长三角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调研,细致考察和分析了该地区新媒体的业务范围、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情况。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的电子商务、文化娱乐、影视制作等产业较为发达,对相应类型的新媒体人才需求旺盛。因此,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新媒体专业的方向为网页设计、动画设计、游戏设计与影视制作。为了使每一方向的课程结构更加合理,我们还邀请了新媒体公司的设计总监与设计师一起座谈,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会专家在听取专业情况汇报后,依次对学院新媒体的培养方案与目标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经过讨论和梳理,形成了“满足市场需求,按照工作过程中所需掌握的职业能力来构建课程结构”的思路。

(二)凸显地域特点,创建特色培养模式

不同地域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发展,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时,除了满足本地区市场需求外,还应注意创造性地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创新特色培养模式。如今上海地区已经成为全国游戏产业的高地,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则依据此特点,在课程体系设置时,专门开设了游戏设计与制作方向,重点培养能够胜任游戏原画、游戏动画、游戏特效等岗位工作的、当代产业紧缺的、高素质游戏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多年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利用苏州的人文情怀底蕴,在开设新媒体专业方向时,注重将昆曲、园林、绘画等传统元素运用在新媒体的教学中。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学院和地方特色,将紫砂元素运用到教学中,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共同合作,如制作一部以品牌推广为内容的紫砂动画或紫砂影视宣传片,并开设紫砂艺术课程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地域文化,创作出地域特色分明的艺术作品。

(三)注重校企合作,拓展和共享资源

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新媒体专业的课程规划之际,由系部专业教师与企业设计人员一起探讨,共同为专业课程的设计出谋划策,并将企业的具体项目引入到教学活动中。2012年,学院与宜兴电视台合作,将《宜兴水墨》动画片的制作引入到图形创意、影视策划等课程教学中,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项目中真正地经历、感受和理解课程内容。同时,系部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设计作品,以解决学院短期内设备不足等问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职业教育改革“新生儿”的现代学徒制,已经在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实行。所谓现代学徒制,就是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一半时间在企业学徒,与传统学徒制不同的是,学校教育环节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方式从单纯的经验学习到工学交替、理论实践并重的学习,培养目标也从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发展为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高技能人才。[4]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艺术教育工作者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功底,而新媒体的多元化与综合化性质更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业一线锻炼,承担企业设计任务,切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学院也可聘请社会上具有较高声誉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新媒体专家担任外聘教师,从而充分发挥企业从业人员的自身优势,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新媒体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

(四)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

在高职教育的专业改革中,项目式教学法是近几年所推崇的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理想的教学情境设计应以项目为载体,将工作中的行动过程与课程中的学习过程相统一,形成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5]以上述提到的影视制作方向为例,根据影视制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在综合案例训练的课程中,将课程内容设计为以下几个学习情境:客户交流、影片策划、实地拍摄、影片剪辑、特效设计及交付客户。实施的具体步骤如下。

1.由教师选取一个合适的项目如“紫砂工艺美术师形象宣传片的制作”,项目布置完后,与学生一起讨论,确定该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将学生以组为单位分配到3个工作室,分别是影片策划工作室、摄像摄影工作室和影片剪辑与特效工作室,每个工作室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工作步骤和程序,需得到设计总监(教师扮演)认可。

2.由影片策划工作室接待客户(学生扮演客户),并与客户交流、沟通,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出策划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剧本的创作与分镜头的草图绘制;以上需得到客户确认后,报请设计总监审查,审核通过后,交至摄像摄影工作室,由摄像摄影工作室讨论拍摄内容、拍摄场景及拍摄所用道具,由设计总监进行评估。摄影摄像地点可在室外,也可在室内进行。拍摄好后由客户和设计总监选片,如有不满意的地方需要重新拍摄,直到通过为止。

3.把选好的影片和策划报告书提供给影片剪辑与特效工作室,进行影片的剪辑和后期特效制作,并根据需要配上字幕和音频,最后交付客户。

4.项目完成后,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表现及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项目中出现的问题、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期更好地完成下一个设计项目。从接单到完成的这一整个过程,学生都能够亲身体验影视制作的工作流程,积极主动地为完成项目任务而查找资料,改变了以往“教师主讲、学生被听”的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而且,采用小组协作式的学习形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他们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五)强化反馈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评价体系的反馈渠道不畅通阻碍了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当前,高职教育在艺术类课程的评价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作品结果,轻视了学生创作作品的过程,评价主体与评价方式较单一,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为此,我们在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强化沟通机制,应建立多条沟通渠道,以服务于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1.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新媒体是跨学科与多媒介交叉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团队的集体智慧,学生个人的知识与力量是有限的。良好的团队协作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新媒体作品,显示出惊人的力量。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并能挖掘学生潜能。

2.重视对艺术创作能力的评价。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并不相悖。新媒体离不开数字媒介和技术,但新媒体的创作主要是由理念驱动技术的艺术性创造。技术对于创作而言,只是工具、手段,而并非本质。“重技术,轻艺术”的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创作的作品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层面的延伸,而缺少形式感和作品本身的内涵,从而阻碍创作思维的发展。

3.强化学生间的互相评价。在以往的评价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掌握发言权,学生一般不愿意去对他人的作品“指手画脚”。强化此环节可以让学生间得到更多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与他人取长补短,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4.创造校企融合服务市场的评价。由学生、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以增加他们间的互动,所有主体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地发现自己、改善自己。此外,通过评价这个平台,企业可以更加了解学生,甚至能够发现和挑选到理想的设计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五大问题,通过实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即:面向市场需求,整合课程结构;凸显地域特点,创建特色培养模式;注重校企合作,拓展和共享资源;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教学模式和强化反馈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而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以期为高职院校新媒体专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作者:曹君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严三九,王虎.上海市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63-169.

[2]廖祥忠.新媒体艺术与创新教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摄影实训报告范文6

导致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没有实现其作用的原因之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因为平面广告设计课是艺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是一门综合型、实践型课程,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但要有大量的前期课程做铺垫,还需要比较多的后期课程以保证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实践。所以我们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中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规划。一定要在掌握了解必备专业基础课程后的情况下来开设此课程。该课程的前期支撑课程建议开设“图形创意”“文字设计”“版式设计”“商业插画”“商业摄影”“艺术采风”“图案与装饰”“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文案”等专业课程。在这些前期课程中,我们重点谈谈“艺术采风”,因为绝大部分的高职设计专业都未开设或已经取消。然而,“艺术采风”这门课程非常重要,通过它可以让学生走进自然,了解自然,感悟自然,深入考察当地的民间文化图案、工艺美术及其独特的工艺、材料及设计风格、装饰风格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中美的形式和内容的敏感性,了解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与生活中俯拾即是的艺术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开阔学生眼界,印证中国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脉络,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寻找设计的灵感源泉。为学生今后的创作最终走向生活、融入生活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开发学生想象的能动性,使他们对视觉艺术的现象、规律和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思辨能力,总结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各类广告,并判断其优劣,收集优秀广告,为我们的平面广告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外出采风对于艺术类的学习非常重要。然而,现在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开设该课程。除了前期课程的铺垫,后期实践课程,建议开设“CI设计”“书装设计”“包装设计”“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以强化该课程在后期设计创作中的运用。当然,除了课程体系设计合理完善之外,在教学实践中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前提。因此,还需要配备广告制作实训室、多媒体机房等硬件设备,通过多维信息接收与输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在硬件配备上建议够用就好,不要为了完成任务采购大量的无用设备,这样既浪费资源也占用场地。建议建设一个“平面广告材料展示室”,可以展示最新的平面广告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材料,为更好地进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将实践项目引入教学过程

平面广告设计课程没有实现其作用的原因还在于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存在问题。以前的平面广告设计课程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广告理论讲授—广告作品欣赏—教师布置作业—学生按题设计—教师评讲作业”这样的流程。教师在教学中更多侧重于理论的灌输与讲解,至于设计作品能否符合市场需求并没有真正得到检验。好与差的标准是理论标准而不是市场,缺乏市场检验与激励的教学模式,自然培养不出合格的、和市场接轨的平面广告设计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项目导入、工学结合尤为重要。这种模式可以改变以往单一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学习过程成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及综合实践能力。将实践项目引入教学过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置虚拟项目供学生学习。

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由学院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行业企业的设计总监、设计师联合担任。在深入分析岗位任务、工作流程和对应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广告设计师任职条件和岗位资格标准为依据,制订课程标准,开发课程项目,设计教学活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项目。也可以将合作企业已经设计过的项目作为虚拟项目和课题放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到时聘请设计师到课堂来,将整个设计投标及详细过程与同学分享,让同学掌握整个设计及制作过程,找到差距,以此提高水平。

2.引入市场真实项目让学生参与设计。

在课程中建立工作室,实行首席设计师负责制,确立本工作室教学小团队,在教学中以项目为导向,将校外实训基地的商业设计项目拿进课堂,由首度设计师担纲,校外实训基地指导教师辅助,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一系列的平面广告设计。并让学生从和客户交流—谈单—创意草图—设计—整改—制作,全程参与,掌握广告设计的整个流程。教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教、学、做结合,将理论教学、基础技能学习和操作实训融为一体,强化职场氛围,强化工作过程体验,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强化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使学生通过训练增强其表述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企划能力,实现“岗位对接”。

3.在学习中推行“技赛结合”,塑造学习氛围。

通过技赛结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成功的信心,能锻炼团队沟通协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检验设计作品的优劣。在课程中安排各种广告专业赛事,实现理论教学环节、实践实训环节、素质拓展环节全面衔接。这种方式可以使课程教学更加宽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举办校内“平面广告设计大赛”,以学参赛,以赛促学。根据大赛时间及内容要求及时调整实训项目和进度要求,对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情况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和考察。学生在大赛中成长和磨炼,在竞争中学习、提高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意水平和动手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合理设置师资结构及教学分工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教学的发展,在一门课程中,单一的教师现如今不能充分地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师资安排上可以根据平面广告设计的特点在工作室的模式下匹配教师,首先确定该课程工作室的“主导教师”,并以该教师为主体执行课程标准,再根据课程设置上引入“项目”,充分发挥“主题+项目”的教学方法。工作室的教师课前进行探讨,在教学中,将项目引领的教学思想贯穿所有专业课程教学之中,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练习,随后进入成功案例分析,然后进行实战项目演习,由首席设计师担纲(主导教师),其他教师(包括校外指导教师)辅助,带领工作室成员完成一系列的平面广告设计。在理论教学环节中“主导教师”负责讲解平面广告的概念、平面广告设计的构思方法、平面广告设计的表现方法、平面广告构成要素、平面广告的编排方法等;校外指导教师(平面设计师)负责设计理念和品牌塑造理论的讲授,并让学生明白如何与消费者沟通、满足和说服消费者。在设计过程中以首席设计师负责整体把关和指导,其他教师(包括校外指导教师)负责技术指导。

四、学生分组,形成工作室项目小组

主导教师根据课前掌握的学生特点首先确定工作室项目小组长,并由小组长根据平面广告设计人员的需要来选定自己的成员,每个小组一般4~6人,小组在自愿的情况下组成。项目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选定项目,并根据小组成员特点进行分工。在实施过程中,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期间有些工作会完成得很好,有些工作完成得较差或者没有办法完成。遇到问题可以在项目小组内讨论也可以与其他项目小组探讨。还可以请教指导教师,通过项目小组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完成实践项目,让同学明白设计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由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它必须通过团队合作来完成,自己是整个团队中的一员。通过该模式可以锻炼同学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同学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平面设计的专业能力。还可提升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

五、建立健全教学效果的考核方案

为了检验整个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可以建立一套平面广告设计课程评价体系,通过各类评价来对课程起到促进作用。首先,学生课程结束后进行自我评价,面向全班及所有教师,针对由工作室项目小组所做的设计及自己的工作总结其优缺点。可以把自己的体会与所有人共享,诸如“怎样进行的市场调查、资料收集、客户沟通、设计创意、设计讨论、设计制作……”在课题上讲解整个设计沟通、创意、设计、制作过程,并评述各自的收获、成功及不足。同学可相互学习,也可提升他们的交流沟通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并根据其表现作为一项评分依据。其次,让项目工作小组将整个课程的过程记录编排成学生“平面广告课程报告书”,并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该报告书的主要内容包含项目内容、项目思考、小组分工、客户沟通、市场调查、方案构思、资料收集、设计讨论、设计初稿、客户交流、设计确定、设计成品。其中还包含教师提出的指导建议意见及整改情况、学习收获及心得。再次,举办阶段性的平面广告设计作业展,展示整个设计作品,包括其过程及“平面广告课程报告书”,让其他班级的学生来评价作品并可提出意见建议。并选择部分学生代表来对作品评分,这部分的分数可以按一定比例计入平面广告设计的成绩。最后,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邀请其他至少2名平面专业老师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一同对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创意思维+创意表现手法+综合整体广告效果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所有评分人员给定分数,最后的平均分数就是该生成绩的一部分,并找出没有达到要求的地方要求学生进行整改。

六、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氛围与习惯

摄影实训报告范文7

[关键词]转型发展;测绘;应用型人才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考生人数多、招生规模大。全国现有的两千多所普通高等院校,可分为研究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和技能教学型高校[1]。但很多高校办学存在同质化倾向,专业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多数高校较注重科研指标排名,而国家与地方经济建设又急需生产服务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类型和质量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还不太适应。为此,2015年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转型发展的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升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2]。在这种转型大背景下,作为教学型高校的龙岩学院开始了大踏步地向应用型教育的转变,龙岩学院资源工程学院资源利用与生态矿业专业群中的测绘工程专业,也开始进行应用型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满足新时代新工科教育的需要。

一、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现状

测绘是既是纵横海陆空领域的高精尖学科,也是解决各项工程建设位置与方向问题的应用性技术,同时还是国家四大基础数据库之一“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建设的核心技术。测绘教育既要有培养研究尖端领域学生及学术研究型学生的培养方案,也需要有培养工程建设和社会管理技术人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武汉大学为首的学术型培养方案,以及以中国矿业大学为代表的行业特色及学术型培养方式。全国现有一百多所本科院校开设有测绘工程专业,其中一半以上是近十几年才开办的,其培养方案多是参照国内一流测绘高校来制定的。龙岩学院本科测绘工程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当时的培养方案也是借鉴武汉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的。为了满足应用型测绘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特别是近几年全国推行注册测绘师制度及2012年教育部开始测绘类专业工程认证之后,制定新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模式

测绘工程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工科专业,但国内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完善[3],没有直接可供使用的确定性方案。龙岩学院作为地方性本科高校,其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教育主要突出应用型,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应用型高级测绘技术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对原有方案进行改造,从培养方案的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学生考核标准的修改及教师应用能力的提高等几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一)制定应用型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所形成的指导性文件,是实施教学过程和进行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龙岩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是在2005年申报测绘本科专业方案的基础上于2007年底修改完成的,实行的是“3+1”培养模式,即前三年在校学习,第四年在测绘生产单位实习。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除了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这门专业基础课集中实习在校内完成外,其余的集中实习项目(如控制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GNSS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等)都安排到了测绘生产单位。该模式对测绘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由于各测绘队伍的各阶段生产项目不同,学生能实习到的内容较为单一,这使其专业训练不全面。该模式现还在使用,期间虽有适当修改,但变化不大。近几年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为了转型发展应用型测绘教育,学校已着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本次应用型培养方案参照测绘2011级版本进行修订,同时参考了2012年7月修订的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我国注册测绘师考试大纲的要求。

1.调整课程设置

应用型人才按知识、能力、素养要求应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有创新精神”的专业技术骨干,课程的设置中需要克服“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适应性差”的弊端,应以生为本,使学生做到会做人、会学习、会创新[4]。教学型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采取一种全面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做准备、打基础、拓视野,并能够持续性改进,不断完善,这也是工程教育专业论证所要求的。新的培养方案继承了原有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程,增设了地图学课程,用工程专业论证要求的地球科学概论代替普通地质学,并加入新技术高铁测量和注册测绘师考试的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课程。

2.优化课程安排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将专业基础课程适当提前。但这和现实情况是有矛盾的,因为有些课程的开设要有一定的数学及自然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在参照别的高校并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后,我们将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程从原来的第4学期提前至第2学期,同时该课程的集中实习项目也顺其自然地安排在第3学期。该课程是测绘专业的入门课程,是基础知识的认识和学习。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及集中实习可掌握测量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有了该课程的基础之后,后续的专业课程(如大地控制测量学)也就可适当前移了。

3.加强实习实训教育

实习实训是学生熟悉测量仪器设备及软件使用的入门训练,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必经环节,也是应用型测绘人才培养的关键过程。其安排包括公共课、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的课堂实验实习和校内校外集中实习,其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由原来的30.6%增加到33.4%。

(二)实践教学改革

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含课堂实验实习、校内集中实习、校外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的改革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按应用型培养要求其所占比重必须≥30%。除了增加学时及学分比重外,还应对实践教学内容、考核评价方法进行改革,龙岩学院近几年已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1.实践内容方面

对于课堂内课程的实践内容改革,各课程教师需根据行业及学科发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需考虑各专业课程的连续性。近几年来,校外实习学生、毕业生对“3+1”的培养方案提出了修改建议,根据他们的反馈情况及实习带队教师了解的状况,原方案中校外集中实习做了较大调整,其控制测量设计及实习改在校内第5学期进行,校外综合实习完成返校后,第8学期在校内完成摄影测量实习、遥感实习、GPS测量实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得到测绘生产实践的训练,使其能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扩展所学知识,提高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职业技能和测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同时,这样又不会因个别测绘单位实习项目和内容单一而影响专业系统性实习。

2.考核评价方法

由于测绘专业的实验实习多数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每组4人左右,有时一个小组中仅有个别学生对实习内容比较熟悉,这样往往会造成实践效果不佳。除个人实习报告外,实习成果一般是以小组来提交的,这样实践的考核就难以做到精准把握。为此,实践方面的成绩应以团体考核为主,以成果质量和个人表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分,可采用“教师主评、学生互评、评分量化、公开透明”的方式进行[3]。可以在集中实习项目中增加个人的考核内容,如数字测图实习完成后,需对每位学生进行水准仪操作、全站仪测角及测图方法的个人现场考核,其成绩由测量速度及成果质量按比例确定。

3.专业技能竞赛

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活动,应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这类比赛,包括学校的测绘技能比赛、福建省高等院校测绘技能大赛及全国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应从报名工作开始,广泛动员学生参与,精心选拔,择优录用,这样既能挑选优秀学生参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专业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目的。

(三)改进考核标准

1.优化理论课程考核内容

传统的理论课程考核只是在期末的时候出A、B两份试卷,抽出其中一份进行考试,有些教师图省事,考试内容比较简单,考核项目单一,这样学生的考试分数虽然高了,但考核效果学生并不认可。根据不同的课程,考核内容可多样化,如可考一些实践操作方面的项目、增加课程配套实验环节的成绩比重、在考试中加入案例分析题等,这样能够考查学生遇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完善实践考核评分体系

前面阐述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主要针对校内实习项目,对于校外到测绘单位的综合实习及毕业实习,则可采用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及学校带队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考核项目由平时成绩(包括实习遵纪守法情况、实习态度)、实习考核成绩(实习任务完成情况、专业实习综合能力表现、实习组织协调能力、资料收集情况等)、实习报告成绩(包括报告编写的正确性、相关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文字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组成。

三、强化校企合作

近年来随着空间科学、计算机技术及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测绘行业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测量等新兴的测绘技术已在测绘生产单位推广使用。地方性本科院校需克服自身的不足,追赶测绘学科发展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方式。校企合作可以使学校和测绘企事业单位之间互相支持、互相渗透、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能促进高等学校专业教育和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是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龙岩学院测绘专业与福建省内几十家测绘单位之间有进行有效的合作,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既可安排毕业实习及专业综合实习,也可吸收毕业生就业,解决学生的工作问题。同时,其又可让学校教师到测绘生产单位实践锻炼,解决教师测绘工程经验不足的问题。由于大部分教师是大学毕业后直接到龙岩学院工作的,从学校到学校的教师,其工程锻炼较少,没有参与完整的工程项目的经验,其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很好的方式,符合当今应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四、加强产教融合

高校办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发展,而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动产教融合,高等院校的“智力”资源能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技术紧密结合,实现人才与技术的新组合,通过产教融合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与综合利用。产学研各方共同建立的新经济技术实体,可为知识与技术创新提供新的组织资源,这提高了企业组织的整体有效性,保证了创新所需的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给和合作,是生产要素进行新组合的过程,也是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企业通过与高校各专业的结合,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与互补,获得新经济效益,自身的技术水平也能得到提高。同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提高科技水平,进行新一轮的知识创新,促进企业继续合作。龙岩是福建重要的矿都,集聚了紫金矿业、福建煤电等大型的矿山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离不开测量人员,其技术骨干很多是龙岩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有产教融合的基础。

五、结束语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目前我国除“双一流”大学外大多数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龙岩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教育部的转型文件精神来制定的,也须结合教育部工程教育论证的格式来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模式的形成要符合学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切合学校实际及地方经济建设与行业发展的情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将优化测绘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提升专业知名度,扩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瑜卿,袁敏英.省属不同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9(12):93-96.

[2]杨文怿.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意见[EB/OL].[2015-11-16].

[3]王岩,刘茂华,由迎春.应用型转型试点下的测绘专业学生培养模式探讨[J].测绘通报,2016(11):144-147.

摄影实训报告范文8

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大背景和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提升到了从未有过新高度,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为了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软人才培养理念,文中结合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提出“4+5”模式培养目标,并据此构建“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详细阐述该体系内容构成及体系特色,为实现实践能力的本科全过程新常态培养和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品质输送提供依据。

关键词:

测绘工程;培养目标;四重螺旋;硬实践体系;能力螺旋

高等工程教育全球化专业认证已成为中国高校的重大发展趋势[1-2],仅2014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就对138个专业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其中黑龙江工程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等105个专业顺利通过认证。同时,2015年专业硕士招生将占研究生总招生的50%以上,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各占半壁江山的总体格局即将形成[3]。面对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大背景和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大需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提升到了从未有过新高度,设置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迫在眉睫。为了克服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钙式”软人才培养理念,本文基于“4+5”模式培养目标构建了全新的“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以实现实践能力的本科全过程培养和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基础输送[4]。

1“4+5”模式培养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水平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测绘地理信息的发展面临难得的黄金战略机遇期。总理在考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强调:“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十二五’规划,积极开发利用测绘地理信息,提高服务大局、服务社会的能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5-6]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测绘工作的高度要求,测绘工程专业应以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测绘工程为背景,以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方针,营造适宜应用型人才成长的氛围和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加强校企合作,在工程实践环境中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用现代技术改造和提升测绘工程专业,实现从模拟测绘到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转变[7]。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毕业前和毕业后两个方面,包括毕业要求和能反映学生毕业五年左右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取得的成就,即“4+5”模式培养目标。具体如下:

1.1毕业要求

“4+5”模式培养目标中的“4”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四年本科教育应达到的毕业要求。依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测绘工程专业的毕业生至少应达到如下要求:[8]1)具有运用测绘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2)具有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相关领域知识的能力;3)具有系统地参与测绘工程实践学习经历;4)具有设计、完成测绘项目及对项目结果进行诠释、分析、总结的能力;5)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了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的行业前沿和发展趋势;6)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7)具有高尚的工程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8)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跨国际、跨文化地交流、竞争和合作。

1.2达成目标

“4+5”模式培养目标中的“5”是指学生毕业5年后应达成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好似学校这个“大工厂”下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出厂之前需经过了层层质检,出厂之后也需严密跟踪“商品”状况。俗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毕业生评价正是如此。根据2012和2013年麦可锡数据有限公司提供的调查报告显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实践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学习能力强,工作态度认真,组织管理能力突出,社会认可程度较强,毕业3~4年即成为企业测绘生产一线的业务骨干。因此,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实际工作能够达成下列目标:1)具有从事测绘工程相关项目设计、实施、组织和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2)具有良好的工程沟通交流能力,能够在团队中担任多种角色并发挥重要作用,一专多能;3)具有在本行业竞争力;4)具有继续深造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5)具有较强的服务社会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职业素质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毕业5年后培养目标与毕业前毕业要求的关系矩阵,其中,■表示强相关,?表示弱相关,□表示不相关.

2构建“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

由于测绘工程专业对实践要求的特殊性[9],本文基于“4+5”模式培养目标构建了“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HPTS).该体系中所谓“四重”是指以4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即推进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实战能力;所谓“螺旋交互上升式”是指随着学生年级的升迁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实践难度也会逐年递增,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各种专业能力能够得以融会贯通,相辅相成。“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表面上看是一种为学生提供了4年不断线的应用型“补钙式”实践教育,但实质上除此之外,该体系还考虑到进一步通过弹簧式力量?蓄积使学生在毕业5年内依然能够继续补钙,夯实实践专业能力。显然,4条能力螺旋培养是贯穿“4+5”模式始终的,但在特定的阶段或时期某一种能力螺旋会被放大、放粗,重点强调这一时期是培养该能力螺旋的最佳时期。同时也不难看出,“4+5”模式培养目标下“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中的4年校内教育是规定的必做动作,而毕业5年内的校外继续教育则是载体多样的自选动作。下文侧重该体系中4种能力螺旋培养的必做动作详细论述.

2.14年不断线地夯实专业基础能力螺旋

专业基础能力螺旋是贯穿本科教学始终的根本能力线,该能力主要依托于校内实训平台的培养。特别是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专业实践意识还很模糊,专业知识学习的目的性尚不明确,故有必要进行丰富的校内实训实习,使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平台分解测绘实践的各个操作环节,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地夯实专业基本技能。

2.2树立工程意识培养专业综合能力螺旋

专业综合能力螺旋是系统地实践教学宗旨能力线,专业能力能否会持久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的强弱上。当学生在专业上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尚未形成,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学校应在教学周内安排统一的实习时间到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训。外实训基地可以分布在校园及其周边地区,如建立不同等级的测量控制网和GPS网,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和摄影测量等实训基地;还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过学校验证的项目,每个实习项目的内容均真实存在。整个实训过程完全按照测绘行业标准进行,紧跟测绘技术和方法发展进程,全方位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2.3立足应用型人才践行专业创新能力螺旋

专业创新能力螺旋是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提高能力线,“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必须具备一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10-11]。因此,特别是从大三到毕业前这段时间必须有至少一个学期的实习地点为科研中心,以使学生在产学研合作的大环境中得到“真枪实战”的锻炼。科研中心结合大量的科研项目和企业技术难题,着力培养具有研发能力的卓越测绘工程师。科研中心导师由具有5年以上研发经验或2年以上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担任。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相应的研发项目,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入“竞聘上岗”制度,与导师双向选择。在学生与导师相互认可后,学生确定在研发过程中担任的角色和任务。最终依据学生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和科研成果评定成绩。通过开展创新性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团队协作意识等,有效地促进学生向“创新应用型人才”的转变。

2.4校企合作办学强化专业实战能力螺旋

专业实战能力螺旋是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能力线,其主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促进高年级学生实战能力提高和行业渐进的角色转变。所谓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指依托具有法人资格的机构(企事业单位或行政管理部门),为全日制本科生所提供的具有一定承载规模并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场所。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是实现全日制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保障,也是“教学相长”模式下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形式。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按需设立,切实可行;权责分明,合作共赢;分级管理,规范有序;相对稳定,讲求效益。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实战。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工作,除了切实地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工程和团队意识,还能提高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感受紧张压迫的工作气氛,使学生体验到工作的艰辛,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实践结束后,学生需编写实践报告书,并接受学校和企业双重的专业能力水平测试。只有经过“真刀真枪”实践的学生才能蜕变成为卓越的测绘工程师,成为基础扎实、能力强大、素质高尚、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12-15]。

3“四重螺旋交互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的特色

“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有别于其他实践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更加注重实践教育培养的“四性四化”上,“四性”即:实效性、连贯性、渐进性、应用性;“四化”即:常态化、个性化、情感化、网格化。

3.1“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的“四性”

1)实践实效性。本实践体系中的“硬”就是指实效性,通过四种行之有效的能力螺旋培养为学生“补钙”,使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实践能力“硬”起来。

2)实践连贯性。“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强调4年不间断的本科实践教育,并强调毕业5年后的实践也必须长期关注。即通过“4+5”模式培养目标的达成实现学生们长线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通过毕业5年后实践能力的达成度和企业反馈意见进一步评价现行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和实效性,从而进一步实现培养目标的完善和修订。

3)实践渐进性。本文硬实践体系中通过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战能力4个级别专业能力的渐进式设计,并将学生分别设置在相对应的实践载体中历练,实践载体分别指内实训基地、外实训基地、科研中心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实现学生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动手能力的渐进性角色培养。

4)实践应用性。“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能够实现学生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规范性从事测绘工程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强调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并活跃学生思想的同时,注重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进而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修正、拓展和创新。

3.2“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的“四化”

1)实践常态化。在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定时期,高等实践教育的新常态是确保高级专门人才供给的必要手段。因此,本实践体系利用“4+5”模式拉长了实践体系的完成时间,将4种能力螺旋培养均作为新常态教育完成,使实践教育成为一种“习惯”植入应用型人才的灵魂。

2)实践个性化。本实践体系的弹簧式可伸缩能力螺旋具有回弹力和爆发力。通过蓄积实践知识力量使学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然而因个体情况的不同,回弹力和爆发力也明显不同。因此,在实践体系教育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个体能力情况、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等不同量身定制不同的能力螺旋线。

3)实践情感化。“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增强了实践情感和实践观念,注重人文教育,强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意识,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坚忍不拔的工作作风,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并能够始终热爱自己的职业。

4)实践网格化。“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实施过程中将各实践能力螺旋的培养网格化成若干个单元进行,例如在指定学期安排各实习项目,如测量学实习、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设计、测量平差课程设计、专业技能综合实习、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实习、专业方向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习、摄影测量外业实习、毕业设计与答辩等,以确保各实践环节有序合理进行。实践格网化是克服目前缺钙状态下软人才培养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具有较好的操作性。

4结束语

贯穿本科全过程的“四重螺旋交互上升式”硬实践体系严格按照专业认证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成长规律。基于“4+5”模式培养目标搭建设计4种能力螺旋的结构模型。该实践体系通过有针对性“补钙”的方式克服了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软骨病。其从实效性、连贯性、渐进性、应用性出发,使实践教育成为新常态。不难看出该实践体系的实践内容是随着学生年级的升迁和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增加难度,并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形成个性化、情感化、网格化的实践计划。最终能够培养出大批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知识渊博、能力出众、素质高尚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作者:刘妍 司海燕 单位:黑龙江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雪,刘俊霞,彭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潜在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60-64.

[2]江学良,胡习兵,陈伯望,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1):29-35.

[3]李刚,沈宇.创新专业硕士招生及培养政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5):44-45.

[4]董毅,崔执树.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的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57-61.

[5]朱方,吕保和,刘宏.专业认证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J].安全,2015(1):60-62.

[6]方先知.在新形势下推动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发展[J].国土资源导刊,2013(2):30-31.

[7]钟加殿.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探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73-77.

[8]杨琼.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D].河南开封:河南大学,2008.

[9]范强,裴亮,陈颖.职业认证制度下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工程,2014,23(6):77-80.

[10]刘丽丽,田爽.关于应用型管理类人才品德培养教育培养途径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399.

[11]许青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61-64.

[12]秦素粉,杨秀伶.我国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职工教育,2014(8):7-8.

[13]戴丽静.美国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