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堂中的主体教育探析

美术课堂中的主体教育探析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最核心的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程的主体目标,让理念落地,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践问题。笔者在美术教学中作了初步探索。

1转变观念,树立“以学定教”的思想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不管学生实际、课堂实际,教与学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屏蔽了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以完成预想计划为最终目的。教者期望学生按计划与设想作出相应的回答或按计划直接引达预想的答案为止。死的课时计划就变成了一双无形的手,牵动并控制着活生生地教与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就成了教案剧演绎的舞台。课堂应是教与学中动态生成的,学者与教者有着不同的思维,很多突发因素是无法预见的。无论教者预想设定多么完善,都会限制学者的自由度。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急于传授给学生什么,或者仅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关键是要树立“以学定教”、服务于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尽做大努力为学生构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理想发展时空。就实地教学而言,在设计教案时,应尽量假设多种方案,改变固定的课时计划,这样在实地教学中,才能对不同思维的学生的不同反馈应对自如。在实施课时教案时,只要学生感兴趣而且有价值的东西,教师一定要因势利导,突破预设的课时方案,随时修正预设的目标和内容,并进行反思、查找不足,及时调整才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有生命力与情趣和创新、挑战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与智慧,才能找回失落的主体。

2培养兴趣,激活内在动力古人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阐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美术学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手段、学生主体地位名存实亡的现状。笔者在初中美术课教学中,注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问题、开展教学,创设条件保证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得到满足。例如:在初一讲“竹的画法”时,先多媒体出示竹的影像资料,了解竹的生长特性、生活习惯和造型特点,唤醒学生对竹的记忆,建立起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再了解竹子在国画中的表现方法:单纯用墨表现的墨竹,不用双勾,所以又叫写竹;也可随物赋彩;重点放在分组学习和动手创作,学生讨论写竹的每一个细节,研习方法,充分掌握画竹技巧,教师巡回指导,提供不同的构图方式让学生自行创作;最后拓展课堂,引出竹的象征意义,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竹生命力十分顽强,奉献给自然一片绿荫,随时令和天气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姿。虚心、有节、中空挺拔、宁折不屈,契合传统美德的规范,深受历代文人墨客喜爱,故“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最后以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跟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作结,余音缭绕,润物无声。

3指向目标,但不拘泥一课“得失”课堂教学是有具体目标和任务的,在教学过程中,一切教学行为和活动都必须服务于任务解决,目标达成,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但有时候,我们也不能太拘泥于一时一课的“得失”,要把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只要不偏离终极目标即可。笔者曾经看过一个案例,给我的启发很大。这节课的内容是《继承和发扬中国美术的艺术传统》。作为引入,教师请一位学生来谈对“兵马俑”的了解与感受,这对初三学生并不陌生。其中一位学生先谈了兵马俑的历史沿革和规模,另一位学生大胆发言说了自己的看法:“这些陶俑年代久远,形象逼真,一定非常值钱;秦始皇陵底下肯定有更多的文物宝藏,应该早点打开陵墓,对外开放,还可以为国家和当地人增加收入。”话音未落,安静的教室瞬时“开了锅”。有几个同学激动地反驳道:“老师,他们说的不安全正确,国宝兵马俑,决不能用金钱衡量;由于现在的科技还不太完善,还有很多谜底尚未揭晓,贸然打开发掘陵墓很可能就是对文物的一种破坏甚至毁灭……”“就是嘛,眼光不能局限在金钱上,这些珍贵的遗产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加以保护。”不同观点的对峙,谁也无法说服谁,僵持不下。这时教师引导说“我们应该把视线放在怎样对待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上,并肯定学生的踊跃发言和积极思考,这种治学精神应该很好的发扬”。课本上的图例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的学生们。于是,教师抛出了早已“埋伏”在此的几个问题:

①同学们都知道我们自己或者其他民族的节日和习俗吗?比如七夕有什么习俗?

②你喜欢日本的漫画、玩偶、和游戏吗?

③你知道其他国家如日本的国服吗?它源自哪里?

④你和家人同学朋友联系会选用何种方式?(短信、上网聊天、发邮件、信件……)

⑤你知道奔驰在美国、德国、中国大街上的分别是什么车最多?……教室里开始躁动起来,有的学生很激动地提到了“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感恩节”,有的提到了日本漫画和游戏,也有同学毫不费力地报出了一大串国外轿车品牌的名字……对于七夕的习俗,课堂上鲜有讨论的声音。

课堂上很热闹,有的同学开始眉飞色舞地交流日本游戏的刺激场面和作战攻略……场面好像有些失控了。“老师,你讲偏题了!”“这些跟传统艺术没什么关系呀!”部分学生善意地提醒道。

教师点头微笑,“谢谢你们的提醒”。立即参与到讨论当中:国外的一些游戏、卡通的确制作精美但其中不少却充斥着暴力、色情和血腥的教唆;日韩虽然表面很西化,但在家中或节日里却穿着本民族传统服饰,可见他们对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保护;在韩国、日本的大街上飞驰的多是本国车,而我们有人则以开日产车、欧美车为荣……盛世唐朝的服饰、建筑在美术史上熠熠生辉,但可悲的是现在真正要全面研究唐朝服饰和建筑的遗风最好是远渡重洋到日本……作为现代中学生,你们的知识面很广;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们对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知道多少呢?感恩节你该向谁感恩?圣诞节又是为谁而过呢?”正沉浸在巧克力雪花火鸡圣诞树中的同学停住了,几十双眼睛陷入了沉思,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灵正经历着一次激烈的碰撞:到底应当怎样对待我国优秀的艺术传统?#p#分页标题#e#

然而就在此时,下课铃声骤然响起,教师只得匆匆宣布下课。这可真是一堂糟糕的课,偏题、超时,来不及总结……和预先的课堂设计偏差很远!但正是这样一节课却带给了笔者如下的感悟:美术与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这个过程犹如滴水穿石般漫长,这节课就权当其中一滴水吧!从近期目标看,这节课说不上完美,甚至有些问题,但若把眼光放远到美术教学和教育的终极目标,这节“偏题”的美术课似乎正走在迈向目标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