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型学习理念

古代文学研究型学习理念

一、综述意识

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及平时研究小论文的撰写中,对古代文学选题的文献综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应该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综述意识,这其中就应该包括针对某一问题下的知识点,可以有选择地辅以代表性话题,罗列并阐述学界对该内容及问题的研究现状,引导学生如何查引学术论文,如何把握论证主旨及要点,从而让学生知道关于这个话题,已有哪些人做过哪些研究?研究到何种程度?是否还有研究的空间?培养综述意识,还可把视野投向港台地区,以及海外,这样,在做文献综述时就能达到较为全面的效果。如果在本科阶段就培养起综述意识,那么深入学习及研究时会大有裨益。

二、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与综述意识是有连带关系的,综述意识强,往往更能发现问题,引出问题,从而做细致研讨。问题意识应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全过程,教与学中应抱着探问的态度,这样才能获益更多。鼓励学生本着求同、求异的思路读书,从中寻找问题点,往往这个问题就是需要去研究的东西。数年教学实践证明,问题意识的培养就是在这种有意无意的过程中萌发、成长的。如循着这样的思路,学生在课堂中针对所教学内容,提出“难道真正诗死于宋、词死于明”、“为何元曲四大家没有王实甫”诸如此类问题,教师会倍感到欣慰。这就促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前提下,进行更细致的阅读、研究,刺激创新欲望。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胡适所谓:“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前贤妙论,实际阐述的核心是要有问题意识及怀疑态度,对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的。问题意识的探索与培养取决于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因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组织者就应该发挥引导作用,有目的地往问题探索方面靠拢,采取举一反三的方式训练,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中就会弥漫着问题气氛;同时,学生要发挥主动性作用,“业精于勤荒于嬉”,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充当“主人公”角色,而不是“观众”。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做笔记,将所思所想书之于卷册或笔记中,这样就能把有时灵光一闪的想法记录下来,累积下来,长此以往,就会是一篇论文,甚至是一部论稿的基础。在教师和学生合力作用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问题意识氛围就会越发浓厚。

三、前沿意识

前沿意识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关注学术动态、发展,站在学术前沿,才能对学科中某一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应适当涉及知识点的前沿情况,让学生心中有数;向学生推荐相关刊物或研究文章阅读,以及邀请相关学者做学术讲座,增强大学生学科意识。本科导师制对培养学生前沿意识是一个有创意的探索,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组成“教师—学生”团队,将研究型学习切实推广,导师更能依据学生兴趣、特长,因材引导,将创新意识培养落到实处。比如我班一学生对岳飞词颇感兴趣,我建议其阅读有关词集与论文,该生拟写的《岳飞〈满江红〉的传播与接受》就是一个较好的选题,既有问题意识,又紧扣当下学术前沿。学生前沿意识的培养,对任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教师有前沿意识和前沿视野,才能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总览全局,对学生做出积极有效的导引,否则只会是空谈。

四、理论意识

没有理论做基础的实践是盲目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型学习创新意识探索与培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适当的理论指导,会使研究豁然开朗,效果良好。汉语文学专业除了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还要学习古代文艺理论,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然后将文艺理论与文学作品结合研究。古代无数的理论家对古代文学现象及作品做过深刻研究,提出历经检验的理论主张,是现在进行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观照。其实,不但要运用好现成的古代文艺理论与美学思想,而且可以灵活运用西方文艺理论,作为古代文学研究之用。在这方面,王国维为世人做出了表率,他率先将西方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艺理论结合,用之于词学研究,撰写出具有现代意义的学术专著《人间词话》,开风气之先。当代著名学者叶嘉莹用西方文艺理论解读宋词,为词学研究拓出一片新领域。在古代文学教学中,也应增强大学生理论意识,让他们阅读、钻研文艺理论,并用之于学习、研究实践。譬如一学生用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移植于古典长篇小说《红楼梦》影视改编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并做到了将文学与传媒研究结合。

五、方法意识

合适的研究方法是创新意识探索与培养的依靠。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型学习惯用的方法有文献文本阅读法、田野调查法、分析比较法、理论归纳法等。每一种方法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与优长,有时可以综合使用,有助于研究的细化与深刻。在方法意识创新方面,武汉大学王兆鹏教授做了成功的探索,他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唐诗宋词,近年成果丰硕。[1]通过对存词、版本、品评、研究、历代词选等指标项统计,王兆鹏对宋代词人进行定量分析,做了综合排名,并且排出两宋十大词人依次为辛弃疾、苏轼、周邦彦、姜夔、秦观、柳永、欧阳修、吴文英、李清照、晏几道。由于使用方法得当,结论可信,为古代文学研究型教学提供借鉴,具有启示意义。

六、实践意识

研究型学习创新意识的探索与培养,最终目的是要付诸实践,即有动手意识和能力。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对实践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让学生将他们所思所虑内容,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体现;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论文竞赛,鼓励写作,提倡选题与创新。每年所进行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与撰写及答辩就是一场集中练兵的过程,可以将平时探索训练的创新意识综合用于写作全过程,达到多侧面检验的目的。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创新性研究课题申报,也推进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型学习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从效果看,本科生申报踊跃,能在教师指导下选题论证,交出一份份选题较好、论证严谨的申请书,并能从古代文学与地域文学结合中探索出不少有价值的论题。

总之,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首先要有创新意识的栽培,而创新意识里蕴含创新能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适当灌输古代文学研究选题及创新意识。《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创新意识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既有侧重点,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更应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在操作实践,要加强课程教学质量三期评价体系的建构。[2]研究型学习创新意识的探索与培养最忌机械划一,要依据学生兴趣、爱好因材施教,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