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及改革趋向

大学英语教学问题及改革趋向

 

一、引言   大学英语是我国内地高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大学英语教育为我国大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做出了显著贡献。大学英语一直在本科总学分中占10%、16学分左右。但最近几年以来,大学英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国内众多高校开始压缩大学英语学分,变革大学英语课程,这一趋势在高水平院校尤为明显。大学英语教育已由硬性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指导的时代进入到强调个性化教学和多元化发展的“后大学英语时代”。本文对转型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特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进行分析。   二、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英语与高中英语教学目标重叠   从《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看,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毕业生应达到的词汇量在3300-4500之间;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看,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根据“一般要求”,大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是4500。进一步分析《课程要求》各项具体指标不难发现,我国大学英语的性质仍然是基础英语,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大学英语和高中英语的界限逐渐模糊。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有显著提高,许多高中生,尤其是考入重点大学的高中生的英语水平已接近甚至完全达到“一般要求”的标准。对他们而言,大学英语课程大部分在重复高中的教学内容,他们几乎不需要学习什么新的知识就能达到大学英语的一般要求,通过四级考试。胡壮麟早在2002告诫说:“英语教学一条龙的最终目标是使高中毕业生达到现在大学四级水平至六级的水平,那么,这就产生了若干年后大学英语是否继续存在的问题了”[1]。   (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模糊,应试导向严重   《课程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2]。这些目标其实比较空泛,并没有明确界定“学习、工作和交流”的类型,加上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将考试目的定位于“考核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各项目标”[3]。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大纲被当作考试大纲,这使得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应试导向严重。许多高校将四、六级考试成绩视作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以四、六级考试为依据。这在无形中引导学生将大学英语学习的目标定位于通过各种英语考试,如四、六级,然后是考研、托福、GRE等。必须承认,目前许多高校的英语四、六级通过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是许多学校压缩大学英语学分的依据之一。但学生的实际英语应用能力真的提高到可以压缩大学英语学分的程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桂诗春(2011)指出,学生“应试训练只能提高一点分数,不能提高语言能力”[4]。这从中国大陆学生在托福考试和雅思考试中的成绩也可略见一斑。在传统托福考试中,中国考生托福成绩位列亚洲前茅,与新加坡、印度、香港分数不相上下。2006年开始托福开始全面采取基于网络的新型考试,与侧重于考察读、写、听单项能力的老托福相比,新托福加了口语测试,考试材料取自于真实的语言环境,强调考察考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综合能力(inte-gratedskill)。新托福实施后,中国考生的成绩排名急剧下滑,均分仅在全球平均分上下,远低于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在2010雅思考试中,中国考生的平均分则全球倒数第二,口语和写作成绩更是数年蝉联全球倒数第一。由此可见,学生所掌握的基础英语除了能帮助他们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交流,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的英语需求。尽管我国大陆学生四、六级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但他们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并未见高。   (三)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低   笔者2011年对武汉10所本科院校1000名大三学生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这10所院校中有211工程院校4所、一般重本院校3所、普通本科院校3所,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978份。接受调查的学生中72.8%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调查发现,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刚入学时“有较大提高”的学生为11.82%;“有些提高”为33.27%“;基本没有提高”为35.33%;“有些下降”为19.58%。学生对自己大学英语教学“比较满意”的为17.63%;“基本满意”为32.66%;“不太满意”为35.39%“;不满意”为14.32%。大学英语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实践工作“很有帮助”的学生为8.83%;“有一定的帮助”为57.64%“;几乎没有帮助”为33.53%。学生是否参加过或者打算参加社会英语培训时,有37.63%的学生选择“是”。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表现出严重的不满,对大学英语丧失兴趣,呈现出课堂内冷、课堂外热的现象,大学英语似乎并没有完成“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的目标。   (四)学分制模式下大学英语的尴尬   近年来,国内各高校纷纷开始教学体制改革,重心在于实施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有两个重要内容,压缩总学分和推行选修制。学分制模式下,按学分收取学费,在这种教育“市场经济”下,学生有权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学校不应逼迫他们选择自己“不太满意”的大学英语课程,同时学校还应提供多种大学英语课程供学生选择,否则无法实现“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的目标。我国高校本科阶段的总学分多在150-180之间,而国际通行学分标准为140左右。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在大部分高校为基础必修课,学生要完成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就是16学分,如果加上“更高要求”的高级英语选修课,所需学分还要多。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学校前两个学年的大学英语很少,且都是必修课课程,缺少能真正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课程。大学英语学分比重过高、课程设置单一,严重阻碍了学分制改革的推行。#p#分页标题#e#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向   (一)开展个性化教学,改革英语测试体系   80年代中期以来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及统一的、大规模标准化测试体系为曾积极促进了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教育发展极不平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大纲与考试框架指导下进行的高度规范统一的大学英语教学违背了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原则,束缚了高水平院校的大学英语发展,给层次相对较低的院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取消全国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各个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定位、学生层次、学科专业来制定自己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在教学要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都应该体现个性化、本土化特点。此外,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当问到“为什么对大学英语教学不满意”时,有42.62%的学生选择“学到的东西不多、没有针对性”;26.37%的学生选择“教学内容与高中重复”;16.57%的学生选择“教学形式与高中差不多”;14.44%的学生选择“老师水平不够高”。这也进一步反映出大学英语和中学英语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要从根本上避免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重复,我们需要将大、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融合起来,制定一个统一的英语语言能力等级量表以及对应的社会化水平考试,而没有大学英语、中学英语、小学英语之分。等级量表只提供听、说、读、写若干级别要求,而不作对应的教学方面统一的硬性规定。不管是在中学还是大学,学生可自由选择参加某个级别的考试,学校应相互承认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成绩。大学生只要通过了某个级别的水平考试,就可以免修对应级别的大学英语基础课程,将剩余学分和精力用于选修各种英语应用型课程。2006年《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将四级考试的目的定位于“准确地测量我国在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5],这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改革路上迈出的坚实的一步,但它对教学的负面反拔效应仍然存在。只有当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由一种教学考试转变为一种社会化水平考试,它对大学英语教学“指挥棒”式的影响才能消除,大学英语才可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   (二)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大学英语课程大致可分为普通英语/通用英语(Eng-lishforGeneralPurpose)、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和通识教育类英语(EnglishforGeneralEduca-tion),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学术英语(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和职业英语(EnglishforOccupationalPur-pose)。多年以来,大学英语处于一种无休止打基础、迟迟不与专业结合的状态。人类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工具,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同样可以在学习专业的过程中学会使用英语,提高自己英语的实际能力。Ellis也指出“,英语不是学好了再去交际,而应在交际中学习”[6]。既然部分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大学三级、甚至四级水平,国内高校,尤其是高水平院校不应将《课程要求》中的“一般要求”作为大学英语的最终目标,或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为验收标准,也不应该仅瞄准“更高要求”,而应当以帮助学生将英语作为工具,培养必备的语言技能,为今后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做好语言上的准备为目标。在我们的调查中,觉得自己的英语水平较刚入学时“有较大提高”的学生为11.82%,在三个不同批次的高校中选此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8.5%、7.33%、10.67%;对自己学校大学英语教学“比较满意”的为17.63%,在三个不同批次的高校中选此项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9.75%、12.67%、18.67%,由此可见,接受调查的3所211工程院校的学生对自己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更高一些,这应该与他们已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有关。调查给我们的启发是,学生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完全达到可以取消大学英语的程度,各高校不应盲目缩减大学英语的学分。在保留EGP课程、提高基础较差的那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的同时,开设更多的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ESP课程供学生选修,这也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国际大学接轨的必由之路。《课程要求》规定要“坚持分类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此,在学分制模式下,首先,大学英语要实行分级教学,通过分级考试和面试的形式,将同一年级的学生编入不同的级别进行教学。此外,我们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需求,开设各类ESP课程供学生完成基础阶段英语课程后选修。同时,我们还应制定大学英语免修和选修制度,英语基础特别优秀的学生可免修EGP课程、只选修ESP课程。   (三)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是改革的实践者,教师的水平是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加强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EGP课程不会完全取消,但大学英语教育势必会由EGP必修课程为主流逐渐转变为以ESP选修课程为主流,一部分外语教师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这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所有大学英语教师应当在思想和心理上做好应对这个变化的准备,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术专长,选择今后可能开设的ESP课程方向,积极准备,否则今后会出现无课可上的情况。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更应积极应对挑战,学校也应鼓励他们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加强除英语之外的专业素养。此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可加强与双语课程的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在专业知识和语言知识方面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四、结语   我国各地区、各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水平以及社会需求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我们不能按照一个教学大纲,采用一种课程模式开展千篇一律的大学英语教学,也不能轻易提出取消大学英语基础教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出现新的专业需求和社会需求,我们要重新定位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改革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改进英语测试体系。我们已经进入到分类指导、个性化教学、多元发展的“后大学英语”时代,而非“去大学英语化”时代。#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