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消费与生态消费论文

传统消费与生态消费论文

一、生态消费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生态消费观可以塑造和谐人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生态消费观,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哲学观和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生态消费观是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集中反应,另一方面,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并在塑造和谐人格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生态消费观所倡导的适度、全面、绿色和可持续的消费,实际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关系,彰显的是如何处理诸多关系的正确态度,这种关系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态文明理念是否能够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是否能够贯彻。当然,不良的人格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障碍,更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阻力。纵观人类对于自然界无情的掠夺和疯狂的践踏,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人对人(代内或代际)的剥削与掠夺进一步发展和升级的结果,体现的是不良人格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所以,进一步传播生态消费观,使其在塑造社会成员的和谐人格方面,在促进和谐人际关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进而通过间接的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有力地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二)生态消费观是构建“两型社会“的价值基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要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做好,要把构建“两型社会”任务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两型社会”的构建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其中,下大决心和大力气才能见到成效,如果没有正确和科学的消费观作为指导,没有正确的消费伦理,在实践中很难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的保护。当然,在生态保护原则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我们的生产、生活,并不是要求我们降低甚至是放弃生活的质量,而是要求我们的生产、生活必须同自然环境相和谐,在环境和资源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在生态平衡所要求的限度范围内,合理规划与安排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生态消费观是以保护环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更加注重生活质量提高的崇高的精神追求,放弃各种以享受性和挥霍性物质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消费价值理念,生态消费观提出的消费理念,是在自然资源、能源可承受基础上的消费,这对于构建“两型社会”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对于地球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使得人类社会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也使得地球陷入生态灾难的窘境,许多不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出现了挥霍浪费问题,地球的资源只能满足人的需求和消费,却无法满足人的欲求和浪费,这样的一种盲目的消费和无度的浪费,在毁灭了地球的同时,其实也毁灭了人类自己。在资源能源问题成为热点问题的同时,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传统消费观导致了“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生活方式,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破坏,环境污染、土地沙化、白色垃圾、沙尘暴、赤潮等原本只是一些环保主义者和政府相关部门关注的问题,现在均已成为老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问题。如今,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悬挂在每个社会成员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坠落的危险,如不妥善、及时地处理,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将毫无未来可言。由此可见,以节约的方式进行生产,以环保的态度进行生活为特征的生态消费观的广泛传播和被接受被认可是我们构建“两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价值基础。

(三)生态消费观强调适度消费、绿色消费,推进美丽中国的构建

生态消费观是一种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价值理念,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同奢侈消费相区分的适度消费,突出展现的是满足人基本生存需求的消费。适度消费也可以称之为合理消费,指的是在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同时,把消费水平控制在资源、环境、经济和技术等客观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的消费。这种消费理念,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为中心,倡导健康、理性、有利于生态平衡的消费,强调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到自身利益得到满足,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人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不仅要考虑到代内人的利益,更要考虑到代际人的利益,反对以铺张浪费为特征的过度消费,反对以满足虚荣心为特征的奢侈消费和超前消费,提倡适度、和谐的消费。这一理念是对传统消费观和消费模式的扬弃,是对人类消费活动在更高层面上的理性规范,也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更深刻的把握,更是生态消费观念和活动的基本原则。绿色消费,也被我们称之为可持续消费,是以适度节制消费为特征,以避免和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目的,以崇尚自然和保护生态为理念的一种新型消费行为和消费过程。绿色消费是生态消费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该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客观需求。绿色消费,从狭义范围来看,特指的是对绿色产品的消费,从广义视角来看,指的是一切无害于资源和环境的消费。作为与“两型社会”相适应的绿色消费模式也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可以称之为绿色消费,也就是狭义的绿色消费,只要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都可称之为绿色消费,例如我们自觉抵制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黑色”产品而使用绿色产品的消费行为。第二个层次,可以称之为循环消费,这种消费对丧失了实用价值的消费品进行循环再利用,以尽可能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侧重于消费品的反复利用,例如用洗完脸的水冲拖把,少消费甚至不消费一次性消费品等消费行为。第三个层次,可以称之为低碳消费,低碳消费是绿色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的破坏并逐渐达成一种互相适应的良性发展状态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其侧重点则是在消费行为中尽量减少CO2和S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例如我们提倡选择低能耗的商品,倡导公共机构的节能政策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消费。

(四)生态消费观倡导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促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与国情相适应的消费,是指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相结合的一种可持续消费理念。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上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梦幻般的发展速度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正如我们看到的,我们仅用30年的时间就取得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成果,但是我们也注意到,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逐渐出现的环境和资源问题也在中国30年里集中的显现出来,环境污染、土地沙化、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今,中国人口达到了13亿,但主要资源(水、耕地、矿产资源等)人均占有量却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GDP总量世界排名第二,但单位GDP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石油连续多年净进口,2010年后70%以上依赖进口;我国南方水资源污染严重,七大水系中40%的水已经丧失实用功能;我国的SO2排放量世界第一,CO2排放量世界第二;进入21世纪以来,奢侈品消费在欧洲遭遇冬天的时候,却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抢滩登陆,到如今,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面对如此严酷的问题,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原有的传统消费观念树立与国情相适应的生态消费观,则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二、构建生态消费观的现实途径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消费观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构建原则,立足于世情、国情,从实际出发,探索并构建有益于人类自身、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然发展的生态消费观。

(一)培育生态消费观的文化底蕴

要树立生态消费观,首先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让人民充分了解传统消费观所导致的各种危害性,进而从以自我为中心转移到自觉控制自我的行为、合理节制自我的欲望,通过合理规划对自然的利用与开发,使自己的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最终实现人的生态化。加大宣传力度,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来宣传文明的、健康的、新型的消费理念,如被大众广泛接受的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平台、社会公益宣传栏等,通过公益广告、记录纪实片、动画漫画等直观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另一方面,社会各机构、各单位、政府各部门也可以通过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理论探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和研究。因此,倡导生态消费观,培育生态消费的文化底蕴,需要新闻媒体、教育部门、政府和社会各界联合起来形成合力,通过广泛的、系统的和大众化的宣传教育,燃起人们热爱自然、崇尚自然的高尚道德情操,从内心深处真正地认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自然资源的不可替代性,进而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消费观,形成社会主流思潮,为资源环境和人类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强化生态消费观的政策引导

生态消费,作为一种新型的、科学的消费模式,离不开制度与政策的支撑。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扶植与鼓励生态消费,为推广和普及生态消费理念提供可靠的保障与支撑。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根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等多环节,鼓励绿色产业和相关链的构建,制定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构筑绿色、生态产品的市场网络,以满足消费者对该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对于生产节能、低耗、环保产品的企业可适当地进行财政补贴,对于购买此类产品的消费者进行价格补贴,同时严控那些高污染、高能耗、低质量和不符合行业标准的产品生产,改变企业的“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制定有关的政策来规范、调节人们的消费行为,对个人的消费行为进行及时干预和科学引导,通过税收等相关政策来限制和消除不合理的非生态消费,如通过征收奢侈品税来节制消费者的奢侈消费,通过制定相关金融政策来限制消费者的超前消费,通过相关的优惠政策促进产品生产与流通,减少消费者的过度消费等,培养起广大消费者的生态消费观念,真正做到理性消费。

(三)加强生态消费观的科技基础

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实现四个环节的生态化,使四个环节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化产业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社会的主要任务,同时也是培养和树立生态消费观的重要途径。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在生产过程中,转变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夯实科技基础,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型生产转变,鼓励低能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发展,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清洁产品和生态消费品;在分配过程中,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生态型产品的合理分配,发挥新型产品的生态化价值,物尽其用;在交换环节中,理清交换的中间环节,使交易的方式简单、透明、公开,尽量避免在交换过程中产品的再次污染;在消费领域,则应提倡生态消费,侧重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侧重于消费品的循环再利用,不能用时尚的标准来决定商品的使用寿命,在其使用价值没有被消耗殆尽时,其结构和功能没有被完全破坏时,就不应被舍弃。

(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作为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观念和行为也必将对自然界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消费观片面注重自身的发展和眼前利益的满足,片面的突出从自然界中的肆意索取,长期忽视了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关系的重要意义,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生态危机。严峻的现实不止一次地警示我们,人类的实践活动不能随心所欲,需要按自然规律安排自己的生产与生活,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不仅会破坏生态系统,更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甚至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要变革这种落后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沿着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向前行,就必须摒弃人类对自然的无度单项索取,实施回归自然的生态消费,采取多种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在这一原则的指引下,我们应把生态保护作为常态化的政策加以实施,把生态利益作为人类整体利益的重要构成加以落实,把生态质量作为人类消费活动的追求加以重视,把生态效益作为人类消费活动评判尺度加以评估。也只有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地转变传统消费观念,构建起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消费观。生态消费观是对传统消费模式所造成诸多问题的理性反思,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观,是对新型消费文明的积极构建。生态消费观把适度、绿色和可持续的消费理念融入经济活动领域的各个环节,把人类的消费行为融入整个生态系统之中,体现了高层次的精神文化内涵,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建设,有利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作者:宿晨华 赵海月 单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