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河道状况及其治理

城市河道状况及其治理

 

河道自古以来就是水乡城市最主要的景观网络空间,河道水域地区也往往是一个城市发展最早的地区。人的亲水天性包括对水的亲近、接触与感受以及精神和心理需求等,满足人的这一天性离不开河道。因此,河道系统不仅关系城市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与心理感受,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作为全国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杭州,境内水网密布,河道交错,其水域生态系统和滨水区域在杭州整个生态与景观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杭州城市河道基本概况   杭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有着江、河、湖、山相互交融的自然环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京杭运河和以大涌潮闻名的钱塘江穿城而过。自古以来,杭州就与水颇有渊源,包括从“余杭”到“钱塘”等杭州地名的一系列演变,从“海滩”到“内湖”的西湖自身的逐步变化,从白居易、苏东坡再到杨孟瑛之后对杭州水系的治理故事,以及许多由护城河转化而来的城区河道水体和遍布全城的大大小小的河道水网等,使杭州拥有浓厚的水文化气息。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兴,因水而名”的历史。杭州市区水资源丰富,市内有西湖、钱塘江、运河、西溪以及星罗棋布的河道。据统计,除西湖、钱塘江之外,杭州市区有400余条河道,总长度超过1000km。根据水系分布情况,可以划分为五个片区,即运河片、上塘河片、下沙片、上泗片及江南片,主要河道包括余杭塘河、上塘河、贴沙河、中河、东河、胜利河、和睦港等。这些城市河道及其滨水区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用地,是城市中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空间领域,承担着经济开发、防洪排涝、治理水质、传统风貌保护等诸多任务。   二、杭州城市河道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为达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宜居、繁荣”12字目标,杭州对区域水环境治理愈加重视。通过截污、疏浚、清淤和配水等多项综合治理措施,以及实施市区河道整治五大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水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河道水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善。但是,由于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各种资源要素的约束,诸如城市用地紧张、点面源污染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设置不合理等众多原因,在河道整治与改造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整体效果。   1.驳岸样式及其处理   在以往河道治理中,出于防洪、航运、灌溉等功能的价值考量,城镇内的河道水系往往进行渠道化、表面硬化的人工改造,如裁弯取直、浆砌块石、混凝土护岸等。而经过改造的河流,虽然保障了沿河两岸城镇聚落的防洪安全,增加了航运能力,但河流自身的景观与生态价值却大大降低,不能满足城镇居民对于良好生活品质的需求。因此,自实施综合治理与保护工程以来,运河、上塘河、余杭塘河、胜利河等城区主要河道已陆续得到改造,并已初步形成集宜行、宜游、宜娱、宜闲于一体的格局。如京杭运河杭州段,针对河道自身特点,在原有硬质驳岸基础上,通过在两边驳岸近水一侧堆叠卵石等形成水生植物种植床,并配置河柳、芦苇、芦竹、伞草、美人蕉等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长势强健、抗冲刷能力强的水生植物种类,从而很好地弱化了原有驳岸的硬质属性,并极大地强化了运河自身的景观属性和生态属性。而对于像中河等受诸多条件限制的一些河道,则通过在驳岸外侧增添植物来实现柔化驳岸硬质属性的目的。但是通过调查也发现,部分河道或区段驳岸依然存在工程化严重、生硬且僵化等现象;抑或虽然具备生态驳岸的初步条件,但却缺乏岸边水生植物的良好配置,从而直接降低其景观及生态价值。   2.景观多样性及其精致度   总体上,杭州城市河道在历次整治后,两侧环境逐年改善,景观多样性不断得到体现,每条河道景观各显特色,尽量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在硬质景观方面,通过最大化地利用每条河道的两侧资源,科学、合理地布置景观节点、娱乐与休闲空间等,设置了游步道、休憩花架、休憩凳几、现代雕塑等园林小品以及公厕服务设施;将展现杭州地方历史文化的元素符号通过雕塑、栏杆、铺装等载体融入其中,为整个绿地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很好地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可识别性强。王君、明亮等在其《地域文化符号在乡村河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中就认为,在河道景观设计中恰当地利用地域文化符号,不仅能够增加河道景观的差异性、多样性,同时还能够提供该地域内人们的生活环境、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等信息。在植物景观方面,所用植物种类以乡土植物为多,适应性好、抗病能力强,少有病虫害发生,其园林植物配置与杭州传统的园林植物配置模式和风格相融合,体现了其自身特点,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如贴沙河沿岸的植物配置,以垂柳为沿岸的基调树种,根据每个区块的特点,包括两岸社会、人文、经济情况以及绿地的宽窄,整体上统一协调,但在局部又凸显个性,特别是在植物空间的营造、种类的选择以及植物季相的变化上都有一定差异。但在具体细节的处理上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有些区段在植物种类选择上没有注意乔灌木与地被植物之间的高度搭配,在植物群落的衔接上有些粗糙,球宿根植物种类与应用数量较少,在绿地的微地形营造上欠缺考虑等。同时,由于贴沙河东岸正在分区块逐渐地进行景观绿化改造,因此,河道景观在进行配置时要注意与周围区块植物景观风格的协调。   3.河道监督与管理   为实现河道美观、清洁、安全等目的,杭州市除有各级属地管理机构和人员专门负责有关管理工作外,还特别成立市区河道监管中心,负责市区城市河道的设施维护、设备运行、水面清洁、防汛排涝、清淤疏浚、水质监测等监管工作,总体成效显著,但部分区块还存在管理不严、监督执行力不强等情况。如有些河道岸边局部区段的绿地被人为任意践踏而开辟出一条条小道;有些绿篱比较稀疏或者已被严重破坏,没有起到较好的隔离作用,裸露的驳岸压顶石往往成为游人亲近水面和垂钓者钓鱼的通道,从而使得来河边垂钓的人员不断增多而更难管理,游人安全没有保障。#p#分页标题#e#   三、杭州城市河道整治的若干策略   1.因地制宜,采用灵活的驳岸处理方式   每条城市河道不但具有自然属性,更蕴含着社会属性、经济属性等众多属性,有其自身特点。城市河道采用不同驳岸处理方式对其水陆交错地带的水生生态会产生重要影响。相关专家学者对具有不同驳岸方式(鹅卵石堆砌驳岸、自然泥岸、石砌驳岸和混凝土仿木桩驳岸)景观河道水陆交错界面上覆水质及界面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自然的泥岸和卵石堆砌驳岸方式更利于保持水生生物多样性,并有较其他驳岸方式更好的水质净化作用。丰富多样的河岸和水际边缘效应是任何其他生态环境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基于每条河道的不同功能,结合河道流经杭州市区不同区块的自身条件,包括河道形状、流量、两岸用地条件及外界影响等因素,应对河道予以区段划分;针对不同区段的特点,通过功能定位,在满足工程要求的基础上,融合生态学、景观学等多学科知识和采用多种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改善现有河道的生境和景观。   2.因河而异,营造差异性的城市河流景观   城市河流景观主要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构成,受河道的形态、特性、流水、现有滨河植被、土地利用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杭州的许多城市河道都蕴含着当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针对当下很多河道的改造规划把历史河道与一般自然河道等同,仅考虑生态、休闲功能,从而使得各地区河道缺乏特有的人文景观等现状,马晓、周学鹰等提出应根据其当前历史文化名城水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探究城市水系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健全历史城市文化景观空间体系,并从认识传统文化、调查遗产资源,保护空间尺度、慎用开放空间,保护文化生态、传承生活情态等三个方面提出历史河道原真景观保护的若干途径。因此,在现有基础上,除了通过挖掘河道及其滨水区自身优势,将城市生态、休闲、产业等职能引入其中进行多元化利用,通过绿化、景观等空间营造逐步满足城市居民近水和亲水需求外,还应继续深入挖掘并利用每条河道的文化符号。不仅要在整治之前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充分尊重河道特色,还要掌握好文化符号的提炼和应用方法,这样才能创造出差异化的城市河道景观。   3.统筹兼顾,做好河道的监管工作   在加强宣传与公共监督的基础上,有关部门应积极做好杭州城区骨干河道的沿岸景观生态风貌规划、水质治理规划以及形成生态治理的保障机制与措施等;逐步开展骨干河道水生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与分布调查,开展理化、生物指标的监测;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式削减河道污染物,恢复完善水生动植物群落结构,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质。同时,通过河道沿线景观的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机制,在满足河道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完善河道监管体系,从而做到不但能确保水质的安全,又能保证水环境的安全。此外,还需建立水生植物长效养护机制,制定水生植物养护标准,及时清理枯枝落叶,定期修剪,定期监测,保持合理生长趋势,避免破坏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平衡性与景观效果。   四、结语   通过大大小小各条河道的串联作用,把城市自然和人工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宜居度,为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多样、富有较高生态与景观价值的城市休闲空间。开展以保护为基础的城市河道整治工作,并通过规划设计管理、社会公共参与实施以及政府有效监管等途径,使杭州城市河道品质逐步得到提升,进一步推动杭州整个城市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