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对自我教育的用途

目标对自我教育的用途

作者:林慧华

自我教育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把自身作为教育对象,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定目标,有效地调节、规划、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取得自我实现效益的社会活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由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构成的统一体”[1],“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2]。可见,个体的自我教育,是各种教育发挥作用的基础。而自我教育目标定位的准确与否是关系到自我教育实现的关键。然而,目前对自我教育目标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以研究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为出发点,尝试探讨如何使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准确定位。

一、新形势下突显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只会吸收、接纳外来知识,接受他人教育已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了。在新形势下,更是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成为必然的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中国带来了一个个性解放的时代,令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空前增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的发展由原来的单一模式向多维、多向、多极转化,呈现出利益多元性、价值选择多元化,它需要一大批有较强独立思考能力、完善知识结构和健全人格的复合型人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不需要也不可能将全部必需的理论、方法、技能灌输给学生,而自我教育则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自我教育所具有的能动性、自主性、主动性和调节性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基本要求,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获取生存发展的有效方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未来的文盲将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3]。也就是说,未来的文盲,将是那种自我教育能力低下的人。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必须要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发和引导,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自己去思考、去分析、去选择,自己根据社会的要求有目的地对自己提出任务和要求,提高和完善自己。

(二)在“关系全局的战略性课题———自主创新”的形势下,要激励大学生励志成才,肯定学生的自主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主创新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实现“十一五”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我们应该借此时机,进一步树立大学生责任意识、学习意识、创新意识,把创新贯穿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注重开发大学生的价值和潜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赏识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成才。学生受到鼓励与肯定后,更加会意识到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及在集体中的地位,能根据一定的社会规范准则、学校的制度,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取得自我教育的积极效果。

(三)在高校“以生为本”的宗旨下,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以生为本”,就是高校“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通过启发、引导其内在学习的需求,培育他们的主体性———主体意识、自主能力、创造才能,以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4]。它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核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来提高自我、实现自我,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以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要理解学生,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作为有思想、有文化的大学生,这种被尊重的要求更是强烈。教师尊重学生,不但使他们得到这种被尊重的满足,而且促使学生自我尊重。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5]。大学生对自己越是尊重,他就越容易接受教师在道德上的教诲与关于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指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教育成为大学生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让大学生自觉进行自我教育。在高校里,大学生一般都能简单地认识自己,但大部分学生却不能正确地引导自我发展,深入了解自己需要什么,将自我无情地压抑,承受着无名的痛苦,令人感到悲哀。一个合格的教师不应该总是想告诉学生一些知识,而是应该培养学生总想知道些什么,充分培养他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由老师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情绪,关心学生的需要,第一个去帮助学生打开一个缺口,让学生自我的水奔流而去,冲破盲目、无助、压抑的心理堤坝,从而调动学生对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适应管理体制改革的形势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高校招生分配制度“转轨”,实行一种新的机制,“学生必须自缴部分学费上学,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选课、自选教师、自选专业,毕业分配不再‘统包统分’,实行自主择业”[6]。这种机制,不同以往的“压制式”管理、“包办式”管理、“片面式”管理,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我主张,增强自我意识,体现大学生自我主体地位。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例如系统听课;系统读书,自教自学;边做边学;结交师友,相互交流等方法途径,合理安排时间、善于利用时间,主动地去索取知识、获得能力,学会能解决最有意义的问题,能掌握最基本的信息,而不必死记硬背条条框框。同时,实行学分制后,更是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保证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的兴趣、条件选择相应课程和学习方式,深化、拓宽自己的技能。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学性,提高其效率。

二、目标对自我教育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目的性是人的活动特点之一,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人的本质特征。自我教育目标是指个体在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自觉地为自己的行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目标对自我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确定自我教育目标,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本前提。自我教育目标,决定了自我教育的方向和任务,规定在一定时期自我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和考核自我教育成效的尺度。#p#分页标题#e#

第二,确定自我教育目标,是提高自我教育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有了明确的教育目标,就能够使自我教育者自觉地按照目标要求去行动,避免走弯路,避免盲目性。“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就是没有明确目标的真实写照。一般而言,自觉性与有效性是紧密相联的,自觉性越高,有效性越好,自我教育自觉性有了,它的有效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所以确定自我教育目标,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和有效性的十分重要环节。

第三,目标在自我教育中具有导向功能作用。这是由目标导向性特点决定的。在人行动进行的全过程中,目标通过对活动的各方面的控制和调节,使活动维持其稳定方向和完整的内容,目标为某个具体的行动导向,也为人的一生导向。自我教育目标一经确定,它就成为自我教育者的行动方向,指引自我教育的实现。在读小学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成为“伟大人物”的自我发展目标,这一目标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各项活动中。

第四,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启动功能作用。这就是说,目标对人的行动具有“引火线”的作用,启动作用。人都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行动,都是从一定的需要出发,这种需要又推动着人的行动,而它的前提条件是自我教育目标的确立,正是这种自觉的目标,促使人产生行为动机。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饭后散步,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像是运动会上赛跑。自我教育者要以这种启动作用促使自己确立目标,形成有实际效果的行动。

第五,目标在自我教育中具有激励功能作用。教育目标之所以具有激励作用,是因为目标反映了教育的价值,是人们期待获得的教育结果,它能满足教育主体的需要。学习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不只决定于需要、动机的动力状态,也决定于人对目标的期望,只是在“有盼头”的时候,人才会努力。而确立自我教育目标要有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分寸制定,即要有具体性、挑战性与可行性,才能充分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三、肇庆学院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的现状

为能更清楚了解目前我校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我对肇庆学院政法系部分学生进行了一次《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思考》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60份,回收有效卷55份,其中2002级学生有20人,2003级学生有10人,2004级学生有20人;其中男生30名,女生30名。(注:原论文附有相关的调查问卷内容和调查结果)《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思考》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了解自己需求,教育目标较为明确,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首先,大学生自我教育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据《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思考》调查统计显示,在义利观上,有100%的大学生赞同“正当的索取,积极的奉献”,完全不再是那种以前理想主义价值观所讲的“只讲奉献,不图索取”。另外,在大学里所做的事的动力方面,有40%的大学生是为了“完善自我”,有29.1%的认为最终的目的是要“成才”,有18.2%是为了“就业需要”。其次,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体现了社会与个体双重关注,但偏向于注重个体发展。据《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思考》调查统计显示,在择业观上,有63.6%的大学生择业考虑的首要因素是“注重职业的发展前景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而把“贫穷落后但又急需人才的地方”作为首选因素的大学生为“0”,作为第二考虑因素的有7.3%,作为第三考虑因素的有1.8%,作为第四考虑因素的有10.9%,不设为考虑的有80%。在设定个人目标上,有67.2%的大学生都考虑到“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但有60%的把“个人需要”放在首要位置上,32.7%的把“社会需要”作为第一考虑因素。再次,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具有不稳定性。据《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思考》调查统计显示,有63.6%的大学生“有时改变”树立的目标,另外,有56.4%的认为改变目标是因为“自己思想不稳定”,40.0%的是因为“家庭”因素而改变目标。

四、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出现偏差的原因分析

从《新形势下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有效性的思考》的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设定所存在的问题———现实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目标不稳定,笔者试从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第一,改革开放前的大学生,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目标取向方面,主要受理想主义价值追求的影响。他们认为个人的人生价值,应服从于社会的主导目标(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甚至服从于最高目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想主义的价值观普遍性、主导性大大减弱了。今天,不少大学生认为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个人的现实生活最为实际、最为实惠,大学生应更加关注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应强调人首先应对自身、对家庭、对现实、对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命运负责,应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好本领,创造实惠、美好的生活。所以,大学生制定自我教育目标时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

第二,改革开放前的大学生是以社会和国家需要作为单一目标追求。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的地位逐渐得以现实的确立。于是,青年大学生既考虑社会环境因素,进行有利于社会需要,服从社会需要与社会利益的自我教育目标取向,动态地进行社会要求的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另一方面,又注重合理的个人利益,并积极地追求其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需求,其自我意识,进取精神、成就欲望和自我价值实现责任明显增长。但现在的大学生并不是把社会需要和个人需要简单地放在同等地位上,而是更偏向于关注个人的需求,注重个人的发展。

第三,改革开放前的大学生树立的自我教育目标是为了社会和国家需要,愿意服从于社会,除非是社会发生动荡,否则,个人的思想变动是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然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多种所在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条件下,各种新事物、新观念、新思维大量涌现,新旧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整个社会出现了过渡性的规范、价值“真空”现象,令不少大学在价值性准则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同时,在个人成长中,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逐渐增强,希望得到对自我需要的尊重、对自我价值实现的关注,追求自我发展,树立切合自身需要和利益的目标,因此,在新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影响下,大学生自身思想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改变个人设定的自我教育目标。#p#分页标题#e#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定位的有效途径

针对目前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出现的现实主义、个人主义以及目标不稳定的问题及其成因,为使大学生自我教育目标能准确定位,从而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笔者建议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一)发挥高校的引导和管理的作用

1.在时间上,抓住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为大学生准确定位自我教育目标打下基础。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刚进人大学的新生中有不少人认为考大学花时间,耗精力,牺牲了娱乐,苦了自己,因而产生了“高考冲了锋,大学松一松”的心理;另外,他们还不了解大学学习的特点,对于大学课堂讲授时间比中学相对减少的情况,不少新生误以为供自己支配的课余时间就是休息时间,不抓紧时间学习,而把许多时间用于吃喝玩乐、睡大觉。在高中阶段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进入大学后又怎么办?虽说大学应当提供“提供追求自己兴趣、发展自己能力,寻求自己目标的自由”[7],然而,因为绝大多数新生对大学将要学的专业了解也很少,还没来得及考虑,也无法考虑有关他们的目标问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抓好新生的入学教育,使新生尽快了解大学、了解专业、了解学校的培养目标等,以便他们能思考自己的自我教育目标。

2.在内容上,除了要进行专业思想教育,还有系统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作用。大学生涉世不深,生活经验较少,对传统和现实缺乏深入全面的了解,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思想精华被认为是过时的、保守的,而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却被当成了在时代意义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必须对大学加强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为自我教育目标准确定位,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其一,要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矫正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对学生要施行正面灌输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使学生树立起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我们并不反对正当个人利益,正如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8]。邓小平同志也指出“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是唯心论”[9]。但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照顾个人利益时,不能忘记把国家和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只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追求与人民需要联系在一起,制订自我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二,要加强思想教育,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一方面,要帮助青年学生树立起为社会主义事业、祖国富强而努力奋斗的伟大理想,从而逐渐树立起服务社会,奉献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远离那种只求一己私利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要理直气壮地宣传奉献精神,要帮助青年学生既看到自身优势,又看到社会的需要*既立足当前,又着眼于发展。把个人理想和社会需要很好地统一起来,自觉地抵御对物质、权力、金钱的过分追求,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有了正确的观念,才会有正确的选择,才能使自我教育目标有准确的定位。

(二)发挥个人的主体能动性

1.自我教育目标定位要正确、难度要适中。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等各种行为,如果对其目的有清晰的认识,就会表现在行动上的积极主动性;反之,就会陷入盲目性和被动性。目标定位应定在适当高于估计有可能达到的目标,否则就会难以得到个人的进步。定位太高,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即使不懈的追求,也距目标十分遥远,这不仅会使自己终生不能获得有深度的成就感,甚至会使自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定位太低则会使自己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自己的人性不能得到尽情的实现。这样一来,轻易就能达到目标,本来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和幸福,到头来觉得遗憾,感到悔恨。因此,“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在自我教育的具体过程目标中最合适的,这种目标不是完全不能达到,但决非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从而它也能准确指导人的行为方式。当每个人对达成目标产生满足感时,就会有兴趣再设定下一个目标,做出更进一步的努力,最后定能带来更美好的结果。

2.自我教育目标的设立要符合自己的实际,要有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自我教育目标的设立不仅要难度适中,而且要符合自身的实际。各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兴趣、爱好、才智、能力、知识基础等方面各不相同;各人生活在自己的社会小环境之中,受到的影响不同;各人所能动用的物质力量不同;各人所能自由支配的时间不同,等等。这些都制约着自我教育的目标和目标的实现,因而,确定目标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实现目标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应体现为一个个具体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目标。每一个阶段,既是实现本阶段目标,又是实现下个阶段目标的步骤。由上至下分解阶段,由下至上实现目标,才能构成完成目标的实施系统,即积小目标为大目标、积下位目标为上位目标。这样,在实现各级目标的基础上,实现总的目标才有保证。

3.自我教育目标的设立要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自我教育目标的设立除了难度要适中、符合自己的实际之外,更要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人要进行自我教育的根本动因,是人意识到的自身现状与客观世界的矛盾。自我教育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重要,因此,自我教育设立的目标要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一个人如果设立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背道而驰,那么,它的实际效果也会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冲突,个人是没办法得到真正的满足。因此,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目标,自我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而社会发展目标在其本质上表现为社会价值取向,而在很多的情况下,社会(通常以政府为代表)会采取诸多措施(如经济、政治、法律、舆论等)、运用多种力量(法律、政策、道义、文化等)来贯彻所确定的价值取向。因此,是否与社会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关系到一个人的自我教育目标实现的可能。一般说来,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并不一定能实现自我教育目标,但与社会价值取向不一致则肯定很难实现自我教育目标。

4.自我教育目标的设立还要考虑到个人的意志状态。一般来说,一个人立志并不难,难就难在“坚持”二字上。许多大学生在制定了目标后却又去改变,都借说着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但究其原因,应该是人们心理存在的“惰性”在兴风作浪。自我教育主体只有把坚韧不拔的意志、百折不回的精神融进心理意念中,积极培养和加强自我的目标意识,树立终身发展的人生观,从而克服其内心的惰性。正如法国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巴斯德所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11]。自我教育目标定位、确立后,要有坚韧的意志,不能轻易动摇、放弃,这样才能获得自我教育的成功。综上所述,在新形势的发展下,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多方面的途径,帮助、引导学生制订自我教育目标,使自我教育目标能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