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学环境完善的意义

素质教学环境完善的意义

本文作者:宋春敏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十五中学

针对当前中学生自制力差弱、管不住自己、意志薄弱这一现象,在学生必经之路旁立一画壁,上面画着一条大河在大堤中奔腾着,独有一处大堤决口,河水正汹涌而出,席卷了庄园和人畜。旁书:“千里长河离不开堤坝的管束,放纵自己会失去纪律的准绳和自制的意志”!这是多么具体而生动的心理教育,试想,谁会不在它面前驻足,会不引起“心”的震动呢?二是持久性原则。

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要符合学校成员的心理需要而建设,但绝不是适应那些暂时性的需要,而是要适应那些持久性的心理需要。某一文化环境一旦形成,就是持久性地对学生心理发生作用。如前面所讲的“画壁”的建设便是如此,否则,它们将随着时展而在心理教育面前黯然失色,在时效性前失去它的存在价值。三是超前发展原则。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征服和改造的深入发展,人自身的力量不断增强,人们的心理也随着这一发展而发展着,反射着人们心理光辉的文化应是超前发展的。

正如古代的人想象人会像飞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而不得,而今却实现了这一梦想一样,具有超前心理色彩的文化环境建设,会给学生带来对未来美好的憧憬与遐想,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动机。四是积极参与原则。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实体现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重要的一点是学校成员对校园文化环境的真正参加。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学校全体成员参与活动的结果,必然会反映出学校成员的心理品质。

如每位学生在“百花园地”里栽下并精心呵护一株花苗,每人在校园周围“绿化区”栽下一棵白杨树苗,树上挂牌写上自己的名字,不仅美化了校园,更是“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美感、责任感以及参与意识等心理素质的形成有着良好的影响。总之,一种校园文化环境,反映出了这个学校全体成员心理上特有的品质,同时也给予学校全体成员心理上上特有的影响。

一种文化环境的形成,其核心是一种特殊心理环境的形成。这就是下面谈到校园环境建设的内部环境———心理环境,即群体心理气氛。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个体心理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心理虽然具有个体的倾向性,但主要还是社会性的,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心理的理论揭示了个体心理与小群体的密切关系。这些小群体就是学校、班级、社团等,群体中共同的价值取向、群体成员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得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心理倾向,甚至共同的心理品质。

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在态度、思维品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致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校风、班风。首先,不同的教师,其工作风格不同,便会形成不同的班级。一个家长作风的教师,会导致学生唯教师之命是从,师生间没有和谐的交流,学生间也缺少正常的交往。在这种环境中,思维的独立性品质,人际交往的能力以及道德情感等品质都会受到抑制。而一个民主型的教师,他能有效地建立起师生之间正常的交往关系,教育影响有效地渗透在群体心理之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人际间的悦纳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能够正常发展起来。

因此,教师良好的心理品质对群体心理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处理好学生中“领袖式”的人物中影响。学生中的“领袖”人物不一定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群体心理环境建设的一个难点,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要培养好班级干部,使他们成为既有良好心理素质,又在学生中有影响的人物;二是要处理好学生中的自发领导者,一方面加强对这些人的正面引导与教育,另一方面对于难以教育的人,要设法削弱他们的不良影响。综上所述,良好的心理环境投射于外部校园文化环境,外部校园文化环境闪耀着心理教育的光辉,一外一内相互交融,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一个优良的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体现广泛而丰富的健康的心理品质,这便是教育意义上的“环境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