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参与教育方式研究

计算机参与教育方式研究

本文作者:许利军 董瑞 潘全香 单位:新乡学院网络管理中心讲师

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要点之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内涵

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的支撑。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维的指导下构建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使教与学在互动中促进学生“知”与“信”的统一。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指的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作为主体的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共同与教学内容等教学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有限制地保留发挥教师在知识掌握、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等方面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认知心理的特点出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

(二)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基本功能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其功能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参与性为核心。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主动引导、启发、鼓励、激励学生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从受众地位被动地接受问题转化为亲身参与实践的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它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不良现象。第二,以灵活性为原则。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严格遵循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的统一教学要求与自主组织安排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相结合,在做好课前计划和课后总结,规范学习过程的基础上,把主要知识点和要求提供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学生共同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第三,以创造性为目标。创造性是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主体的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客体和容器简单地灌输、填充,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态度、需要和情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中,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育目的。作为主体的学生不能消极地等待,而是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进行探究和学习,运用所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领悟,从而在掌握理论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创造能力。

二、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创新应用

教学要达到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品德的目的,必须把学科要求与当代大学生知识视域广、思想活跃等特点相结合,不断创新主体参与模式的教学方法。

(一)情境对话,师生互动的引导启发式教学

情境对话,师生互动的引导启发式教学是教师以课堂为“舞台”,以多媒体课件为“剧本”,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出富于感染性的情境内容,在精彩编排和展示过程中,不断地提出相关问题,通过提问、对话、与学生讨论、分析,进而吸引学生,达到教育学生目的的教学方法。一是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创造促使学生产生激动、惊奇、困惑的教学内容情境。在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今天,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情感浓厚和吸引力强的特点和作用,把声音、文本、图像、动画、活动图像等多种信息精心整合安排,以精彩的内容感染吸引学生。其次要创造促进师生融洽交流的教学情感情境。课件操作时,教师要以娴熟的技巧、合理的方法向学生展示,切忌一味地演示课件,而不重讲解。短暂的驻足、赞许的微笑,鼓励的眼神、贴心的话语,都能有效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愿意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来,从而对教师所讲内容产生认同感。二是设置启发性问题。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自我经验进行思考、验证,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层层深入,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启发性问题的设置,首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教育本应该是一个学生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要通过对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其次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每一个学生情况是不同的,问题的创设要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探究发现式教学

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探究发现式教学法以完成某种教学任务为出发点,把学生组织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在交际互动中辨明是非,掌握知识。分组讨论为学生创造可接受的情感氛围,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主性,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氛围中学会解决问题。一是细化小组成员职责。学生在课下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结成小组,每小组3—5人左右,自行选出组长、主持人、记录员、汇报人等。组长负责督促和组织组员进行材料收集,组与组之间的信息交流,为课堂上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节省课堂讨论时间,避免课堂讨论时间不足问题和讨论过程中出现冷场、抓不住重点或跑题等;主持人负责小组讨论的召集以及讨论期间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保证小组成员都能参与到活动之中。小组成员职责明确,广泛参与,使得学生在课堂争辩、质疑、探索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获得新知。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是分组讨论活动的中心环节,要保证这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必须搞好宏观调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事先帮助各组设计确定讨论议题并随时监控学生活动。既要使各组在明确的讨论议题下积极开展讨论,又要维持好课堂纪律,对滔滔不绝的学生要适时打断,鼓励沉默的学生以及坐在教室死角的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不至于成为被忽略的群体,而做一些和上课无关的事。

(三)实验证明,实践操作的亲验感受式教学

实验证明,实践操作的亲验感受式教学法是实践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操作性很强,只有动手实践才能掌握计算机操作要领,才能领悟计算机理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小课题并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操作、上机实验、数学统计、比较分析等方法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形成实验报告,从而在亲身体验中感受知识,形成认识。一是用实践证明理论的正确性。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授”与学生的“受”的交互过程中完成的。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教学效果不是通过直截了当地注入知识就可以取得的,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实践中亲自思考和亲身验证后而认可的。因此,教师要使所教授的内容为学生所认可、接受,就要在熟知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教学方案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进程,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实验活动,让事实说话,不需言传,使学生在意会中对知识产生共鸣,幡然领悟。教师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具体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能力。二是师生合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都要全程参与指导。首先,学生自由结合成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就选题的背景、意义、设计和实验步骤进行充分讨论,确定上机实验的操作内容。其次,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之间要通力合作。教师要引导学生通力合作,开展实验活动,共同完成。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实施、数据结果、实验结论进行汇报,并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设立与学生的学期成绩挂钩的上机实验成绩,并以小组为单位来计,把小组变成一个利益共同体,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利益的驱动下互相监督、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既广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精神。#p#分页标题#e#

三、教师在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定位

(一)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因此,教师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做到教学相长。教师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在当前的信息时代环境下,教师的认识也是会具有局限性的。因此,一方面教师要不懈怠,不放松,一面教,一面学,力求上进,做到“学而不厌”,才能走在学生的前面为人师;另一方面,教师要能甘愿做学生的学生,在教授学生的同时,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增进知识和加深认识,才能留住“思想的青春”,永不落伍。

(二)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做到师生平等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就要正确处理“师”与“生”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教师和学生同样作为教学主体,他们同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角,只是分工不同,学生要尊重“教师权威”,教师也要主动自觉地尊重学生,学会倾听。当然,教师尊重学生,既不是一味地服从于学生的本真生活,一味地顺承学生的个性张扬,放任自流,也不是越俎代庖,或横加指责,而是要用自身所蕴涵的深厚的学术素养、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超凡的人格感召力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去思考、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