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的创新教育对比思考

国内外的创新教育对比思考

一、国外创新教育的开展状况

1·在教育理念上,树立以人为中心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主流教育观

创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在国外重视较早,起步较快。西方的教育家、经济学家较早地认识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密切关系,一直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传统。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主张,最高尚的教育应以发展理性为目标,使人的心理通过教育得到解放和发展,提倡自由教育,这对西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45年发表的哈佛“红皮书”———《自由社会中的一般教育》中提出了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英国的剑桥和牛津大学一直把“探测、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作为其办学思想。美国哈佛大学要求每个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领域的8至10门课程。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界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教育目标。

20世纪末,法国也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上。1998年5月,法国召开科学与技术创新会议,要求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企业一道为法国的技术创新做出贡献。

会后不久,法国又召开大学改革研讨会,并与大学校长签署一份联合声明。声明指出,智慧与创新处于社会发展的中心,大学应鼓励创新、负责与协调精神,一方面通过创新取得研究突破,另一方面在创新和研究活动中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1999年7月,法国议会通过《创新与研究法》,将科技创新制度化,力图使法国在21世纪的智力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培养创新人才不仅引起各国政府的关注,而且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人的开拓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发表了题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人们不断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但“教育既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力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的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并认为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目标更重要。

2·在培养目标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

当今科学的发展是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交叉越来越明显,总的趋势是综合。日本教育家提出要培养综合化人才,他们认为没有综合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进行的高教改革中,提出要培养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综合化的知识、多方面的技能和专门化技能相结合的学识宽广的专家。美国和欧洲许多国家提出了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和跨学科人才的目标。1983年世界大学校长讨论会上,专家们一致认为,理想的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三条标准,即坚实的学科知识并掌握攻读学科的方法论,将主修的学科知识同实际以及其他学科相结合的能力,不仅要成为一个训练有素的专家,而且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运用其知识进行国际交流。

世界各国在高教改革中,都把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重要位置。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在许多大学中开设了一系列专门训练和培养大学生创造能力和方法的课程,如学科研究方法论、创造技能、智力与创造力训练等。前苏联则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欧洲共同体创办了“欧洲高等学校研究生院”,接纳共同体各国富有创造力的大学生学习深造,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工作。针对世界各国把创新教育列入培养目标的实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这也正应了李政道博士所说的“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方法,调整授课内容,突出创新精神

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传统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近1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新教育观念的发展,这种旧的模式受到日益强烈的冲击。当前,世界多数教育家都认为学生应是教学过程中的中心或主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在不断地变革,革新在不断地进行。教育应较少的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追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面对这种新的趋势,许多国家的大学都进行了改革实践,努力探索注重个性发展、突出创新精神的教学模式。为此,一些国家相应地调整了课程结构。总的趋势是加强基础,开设综合课程,扩大知识面,促进学科交叉,特别是文理渗透、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如美国开设“科学、技术与社会”课程,要求学生特别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英国剑桥大学开设建筑和艺术史系、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等。

在教学方法上,国外高校的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借鉴。第一是活跃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提问、答问结合,运用随机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创造者,如美国大学采用的“合同教学法”、“个性教学法”等,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是引导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国教育部门和学校行政当局都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授吸收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第三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课外、校外活动。国外不少高校特别重视大学生的实践锻炼,有些要求学生在企业、公司实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经常提倡和鼓励学生在课外组织科学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活动,提高其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第四是注重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始终突出“重视个性”原则,将教学过程延伸到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去。德国颁布“大学生科研津贴制度”,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则采用“合作教育”,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从事科研和发明创造。#p#分页标题#e#

二、国外创新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

1·更新教育观念,顺应时代要求,突出创新教育,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以信息产业迅猛发展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已初见端倪。在知识经济社会,教育的功能、作用及地位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过去我们过多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选拔功能,而弱视了教育应有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作用不仅不能克服社会的差异和分化,反而越来越成为全球经济产生差异、非独占性的重要因素,这就决定了知识经济必然是一种全球性经济。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益突出,而其基础必然在教育。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深,我国的经济已深深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适应时展的需要,关键在于培养大批知识技术创新人才,高等学校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实施创新教育。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创新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必须树立创新教育思想。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校要实现其根本任务,最重要的是树立创新教育思想,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体现创新教育的内涵。教育部1998年12月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创新教育提出并付诸实践的今天,尽管各高校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新教育的举措,但一个明显的现象是教师的创新意识不强,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缺乏创新的教育机制与环境。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体制、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人才观,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不但要求人才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更要体现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适应形势需要,加大培养力度,造就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国外教育界认为,人才创新教育的关键在于高素质、高度责任心的教师,他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在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进行严格的训练。盛行世界的“问题教学法”,就是通过让学生从事类似于科学家发现真理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学习和发现的方法。如美国哈佛大学的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张扬个性,不迷信权威、书本和已有结论。

对我国来讲,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也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没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就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努力造就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善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创新素质和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尽快适应当前创新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改革师范教育和单纯以师范教育为主培养新教师的状况,使新走向教师岗位的教师胜任当前的创新教育;另外,要提高教师待遇,把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适于从事创新教育的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

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创新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其核心是要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薄弱是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根源在于教师创新意识不强。教师要培养创新意识,推进创新教学,引导学生创新,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最主要的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行为。要创建真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尤其是对于与己不同、与众不同的学生要尊重、宽容、鼓励,而不应强制、苛求和压制。只有这样,才能助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培养赶超先人的优良品质。

3·勇于实践,不断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教育

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加强基础与通识课程教育。根据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标准,制订共同的基础课程(又称“核心课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完整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要把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等细化为若干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化为若干课程或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必须学到所有模块,但每个模块中的课程允许自由选择。应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可能性,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学会选择,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课程体系要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度,不能因课程负担占满学生的所有时间。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批判的接收和选择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将来的学术科研和生产活动中具备基本的表现能力。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21世纪是一个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社会。

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基础就是学会学习,有积极学习的愿望和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特别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如果学生掌握了宽厚的基础知识,就有很强的适应性,就能“厚积薄发”。

当前我们要特别提倡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产生进一步追求的强烈欲望与激情,正如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所言:“创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

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认为要加强文理结合的课程,用科技人文科学来粘合理科和文科的裂缝。要打破按学科授课的模式,让学生在掌握某一学科系统知识的同时,强调课程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有关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确立。要认识到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鼓励和引导学生跨学科选课学习,要求学生必修不少于一定门次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科目。要选择同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重要课题,指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对同一门课程进行多方面的探讨,使学生理解不同学科间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外许多高校建立了教育信息网和资料库,并将计算机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教学中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这对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工具和科研手段,自觉养成运用先进手段进行学习和科研,积极投身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激励创新思路,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p#分页标题#e#

4·重视实践教学,把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为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国外高校在强调课程内容的研究性、理论化和结构化的同时,大大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把“科学研究方法”作为低年级学生必修课开设,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实践奠定基础。此外,学校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学校+企业”的剑桥模式已成为国外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我国高校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性教学环节,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要加快教学改革的节奏,下大力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验课、讨论课、生产实习课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更新课程内容,增加学时数,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动手动脑,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这方面,我国一些高校已有成功经验。如清华大学创立“清华大学———东方意德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促进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海农行为上海理工大学金融专业捐资建造国内第一个模拟银行教学实验室,缩短了金融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生的金融素质和务实能力。

5·强化整体意识,优化育人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赖于环境的熏陶与潜移默化的感受。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这个环境主要包括学校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优良传统与校风、学风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一个思想活跃、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方面,国外一流大学普遍重视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营造创新思维的文化氛围和心理氛围,营造一个高品位的、激发灵感的、产生想象力的环境,鼓励学生树立创造的自信。

受中国传统文化守成观念的影响,在现有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仍存在阻碍创新思维生长的因素,缺乏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开始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在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将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定位于创新教育。我们要积极贯彻党中央的战略部署,认真吸取国外高校创新的优秀成果,努力创造适宜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在培养目标上,要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心并具有独特个性和丰富创造力的人;在课程设置上,要注重那些能显示自然、社会和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可变性和多种可能性的内容,要把各种课程教学中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使教学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推行学分制,改同步的班级授课制为异步的班级教学制,实施分级授课,以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固定、唯一、精确的标准评价所有学生的现行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科学的学生评价制度。此外,学校应制定完善的创新教育有关制度,如计算机房和实验室开放制度,图书馆管理制度,学生科技活动激励制度,教师、学生创新素质评价制度等,确保创新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道路。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迫切需要创新人才喷涌而出的时代。现代科技以人为本,为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我们应适应时代需要,转变培养观念,健全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措施,加大培养力度,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