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恋爱性教育思索

大学恋爱性教育思索

本文作者:  倪伟   单位:上海大学心理辅导中心

一、当代大学生恋爱与性观念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在恋爱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具有如下特点:

1.具有强烈的恋爱愿望,恋爱动机多样化。挣脱了高考压力的青年大学生往往有着强烈的与异性亲近并与自己倾慕的异性谈恋爱的心理需要。然而,多项研究发现,大学生所持有的恋爱目的与动机并不清晰,且具有多样化的特点。有些人确实是出于彼此的欣赏与心动而恋爱的,但也有相当比例的人是出于其他一些“非爱情因素”的考虑而涉入爱河,这些因素包括生理需要、排解孤独感、寻找精神寄托、从众心理、证明自己的魅力等。

2.自主性强,非理性观念浓厚。大学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具有文化层次高、思想开放、独立意识强等特点,因而他们在恋爱问题上往往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不甘受传统习俗的约束。此外,他们又常常以较为冲动的方式对待爱情,表现出许多非理性的观念。例如,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失败的;择偶是自己的事,无需听取父母和周围人的意见;爱是缘分也是感觉,爱不需要理由;爱情是至高无上的,恋人是完美的;你若爱我就应该为我而改变;为了爱情可以不惜牺牲一切;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等。

3•心理不成熟,感情不稳定。当前不少大学生一进校甚至在进校前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对社会、家庭、自我缺乏足够的认识,且对干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观念,造成在恋爱问题上呈现出不成熟的特点。具体表现在: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形象、轻内在素质,或对恋爱对象的选择漂泊不定,频繁更换恋爱对象;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将浪漫等同干爱情,沉溺于花前月下,缺乏彼此深刻的相互了解和思想交流;在恋爱进程中,易冲动,建立恋爱关系的时间缩短,“速食爱情”、“速配主义”的观念与做法盛行。

4.缺乏自控力,耐挫力较弱。不少大学生是在被过分呵护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很少经受生活的挫折,因而在人格特征上常常表现出自由任性、缺乏自控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差等特点。这些人格特征也必然体现在大学生的两性关系中。有些学生不分场合,举止轻浮;有的把爱情视为一种“生活消遣”,做出“多元性恋爱”等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还有些学生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稍有波折就痛苦万分,无法自拔,从而对学习、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在恋爱受挫后还会走上无情报复的犯罪道路或者看破红尘走上绝路。

5.非婚姻取向性突出,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不少大学生在恋爱时只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重视享乐,轻视责任,缺乏对自己、对对方的责任意识。由于大学生就学期间在经济上没有独立,将来的职业去向前途未卜,使得他们很难确定自己将来的生活方式与情感发展趋势,因而结婚对他们来说常常是很不实际也无需考虑的问题。笔者在某高校所做的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把恋爱的目的描述为“被对方吸引”和“体验幸福,充实大学生活”,只有少数学生表示恋爱是为了“将来结婚成家”。当问及正在恋爱的学生是否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与婚姻挂钩时,选择“未来有太多的变数,顺其自然”的学生达75,69%;进一步问他们到毕业时“是否有信心将大学恋情延续下去,和自己的爱人走入婚姻”时,回答有信心的仅占24.29%。这种逃避一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由于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承担责任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部分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

6.性观念开放,对性行为的宽容度增加。已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性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观念认为,情侣首先结婚,然后才会住在一起。但如今,不少大学生认为,只要双方相爱就可以发生性关系,同居是个人的权利,不存在对错,很多住在一起的情侣甚至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浙江都市网”经过对2000多名大学生的网上调查,得出的结果是:42%的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表示理解和认同,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承认自己已加入同居行列。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表示反对,认为是不道德的。川笔者的调查也发现,只有15.29%的学生坚决反对同居或婚前性行为;62.75%的学生表示尽管自己不会这么做,但并不反对这一行为;而21.%%的学生则明确表示“很正常,也许自己也会这么做”。当进一步问及大学生觉得发生性关系后是否一定要结婚时,只有14.12%的学生明确表示要结婚,78.04%的学生认为视情况而定,还有7.84%的学生明确表示不要结婚。大学生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可是在心理上还不具备成熟的思考问题和承担责任的能力,很多时候宽容的两性观念所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是大学生们无力承担的。

二、由大学生恋爱与性现状所引发的思考

每个人都有“爱与归属”的内心需要,大学校园为大学生发展爱情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满足了他们爱与被爱的愿望,有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寂寞孤独感,丰富感情生活;也有助于他们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进一步认识自我,提高交往能力,促进自我完善与成熟;同时还可以增强自信与乐观,激发活力与创造力。但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较好的心理准备,盲目建立恋爱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自由度”下降,社交范围缩小,容易与周围同学和朋友疏远;思虑和烦恼增多,分散精力,影响学业和才能发展;等等。为了增加恋爱之“利”,减少恋爱之“弊”,开展恋爱与性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考之一:由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看恋爱与性教育的重要性。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已经完成,而心理成熟与社会成熟却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平,生理成熟与社会成熟两者之间日渐增大的差异造成了一个洋溢生机又充满危机的过渡期。一方面,大学生的成人感逐渐确立,使得他们追求爱侣的心理需要在这个阶段变得从未有过的强烈。而另一方面,他们尚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完整的社会经验以及稳定成熟的道德评价和选择能力,这使得他们易陷入迷茫,情感处理失当,由此埋下一些恋爱与性方面的成长危机。此外,不少大学生对自我的权利也缺乏足够的保护意识。全国高校曾发生多起宿舍留宿异性的事例,同居现象在当前大学校园已不再羞羞答答,学子们坦然面对,甚至把它当作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然而,因为一时冲动而发生婚前性行为,易给自身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甚至潜埋下婚后冲突的种子。因而,学校与社会各方面应研究当代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发展趋势,加强相应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及性观念,学会爱并对自己负责,妥善处理好爱情与性的相互关系。#p#分页标题#e#

思考之二:由当今时代与社会特点看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必要性。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冲击以及人文精神的失势对爱情的神圣性与传统的道德规范提出了空前的挑战,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情感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种种思想对大学生的影响十分剧烈,其中的不健康成分更是严重地侵蚀了传统的情爱观念。当代大学生已经不再对传统的爱情理念顶礼膜拜,不同的信念、思想、人生观和心理素质产生了不同类型的恋爱动机,并导致不少大学生在恋爱方面产生一些误区,如至上恋爱、从众恋爱、攀比恋爱、填空恋爱、匆忙恋爱以及痴迷性恋爱等。

思考之三:由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失看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的紧迫性。家庭理应是学生情感的最早启蒙者,学校也有责任和义务引导他们建构健康的恋爱与性观念,但由于长久以来重智轻德的传统,忽略人性关怀,使得家庭与学校普遍缺乏对学生内心情感的了解和关注,未能正视甚至压抑他们的情爱渴望和需求,更谈不上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情爱方面的问题。仅有的一些恋爱与性教育一直遮遮掩掩,在内容上也存在“过期”之嫌。这种恋爱与性教育近乎空白的状态,造成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恋爱中的具体问题时时常感到迷茫和无助。有调查显示,大学生现有的爱情、婚姻、家庭和性等情爱道德知识主要来源于书籍、杂志以及影视等大众媒体,占被调查学生的42.73%;其次是来源于朋友和同学,占31.70%;而通过学校和家庭途径获得的最少,分别仅占n.42%和14.14%。在两性性行为态度方面,52.77%的大学生主要受书籍等大众媒体的影响,27.40%的大学生主要受朋友的影响,17.21%的大学生主要受家庭的影响,只有2.62%的大学生主要受老师的影响。121可见,目前大学生获取恋爱与性相关知识的主要途径仍是书报杂志、网络媒体、同学和朋友等。一个人对待恋爱与婚姻的态度和观念,以及与异性交往等能力,常常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国外研究表明,以学校为基础的恋爱与性教育可以减少青少年中较早和较多的性行为,高质量的教育有助于推迟性行为的发生。[3J因而,在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的形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应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因此,如何让大学生的婚恋观更加符合社会与时展的需要,怎样为当代年轻人提供指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迫在眉睫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提高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实效性的教育对策

对于高校德育工作者来说,对于当前大学生婚恋与性观念复杂多样的情况,关键的问题不是去讨论他们该不该恋爱,可不可以发生性行为,而是通过合适的引导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和性观念,进而产生合适的行为反应。

1.在观念层面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且站在新时代思想阵地的最前沿,其恋爱价值观冲突处于碰撞最激烈、变动最活跃、表现最突出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思想尚未定型,生活阅历也不丰富,对事物的判断容易简单化,因而在面临各种价值观念冲撞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处于迷茫、不知所措的状态。如何消除价值冲突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保证他们恋爱与性行为的良性发展,是当前教育要面对的重大问题。摆正爱情的位置,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首要问题。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勇于奉献。不重视恋爱的前景和结局,只重视过程中的欢悦,这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真正的爱需要尊重所爱的人,帮助对方积极发展自我,并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因而,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理性、文明和谐的恋爱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应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尽管真爱可以使人获得力量和幸福,然而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爱是一种自我成长,做最好的自己是爱的前提,抛开学业谈恋爱的做法,不仅有碍成就事业,也难以获得长久幸福的爱情。教育者还需要引导正处于学习黄金阶段的大学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用爱情中的积极因素来促进学习,奠定事业基础。培养自制力和意志力,也是树立正确爱情观的重要内容。不少大学生在自我发展中没有明确的方向感,很容易为感情挫折所击倒,或因不良外部影响而误人歧途。因此,要培养大学生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努力去克服挫折和抵制外部不良诱因的影响。

2.在道德层面上,着力培养大学生合适的恋爱道德观

人不同于动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恋爱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偶观,有助于他们在理智的准则下发展爱情。正确的恋爱道德观念应包括对恋爱道德重要概念和基本规范的认识、科学的恋爱道德知识,以及对爱情、性、婚姻以及家庭各方面关系的理性把握等。因而,高校在开展恋爱与性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适宜、适时、适度的道德教育。具体来说,可包括如下内容:第一,让大学生明确什么样的恋爱观、性意识与性行为是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例如,在恋爱关系中,要自尊、自爱、自重,并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以诚相待、忠贞专一;爱护对方,彼此负责;文明端庄,持之以度等。第二,让大学生明白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懂得男女之间的恋爱关系总是与应尽义务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感,养成健康的道德自我意识,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第三,教育大学生慎重对待性问题。对来自体内的性冲动,要理智地加以克制;对来自社会的性刺激、性骚扰能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要轻易做出“预支性行为”,更不可把贞操视为儿戏。

3.在生理层面上,加强性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

性教育专家索尔•戈登曾指出,使少女怀孕的少年中,几乎有百分之九十都把女方抛弃,还有专家认为,大量的婚前性行为,隐藏着青年人不懂得处理两性关系,企图以性交换爱情的想法。因而,教育者可以针对大学生身体发育所处的阶段,围绕青春期所发生的性生理、性心理的变化有选择地介绍性科学知识,教育他们知道如何避孕、意外怀孕后该如何处理、怎样应对性骚扰和性侵害;还要使她们认识到早孕对身体健康和生殖健康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确保身』白健康得到持续发展。#p#分页标题#e#

4,在心理层面上,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健康的恋爱心理

当爱情到来的时候,一味压抑是不可能且无必要的,但如何去爱却是可以学习的。正如美国学者弗罗姆所认为的,爱不是“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的一种纯粹的快感,而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因而,爱情的问题不仅是“对象”的问题,更是“能力”的问题。爱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教育者应培养他们迎接或拒绝爱的能力、发展爱的能力以及承受失恋的能力。具体来说,在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中,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看待异性好感,把握自己的情感,掌握异性交往中来往和拒绝的技巧;促使他们领悟什么是真正的爱,了解怎样选择婚恋对象,如何顾及对方的感受,维持良好的爱情关系、解决冲突,如何避免在恋爱中迷失自我;“起飞之前,先学降落”,只有具备对失恋的承受能力,才适宜开始恋情,等等。总之,直面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了解他们的想法与情绪并正确加以引导,就能变被动解决为主动预防,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疏导大学生恋爱中的一些不良倾向和有害心理,帮助他们妥善处理爱情与学业、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婚姻的相互关系,理智而健康地对待爱情和自己的未来。

5.在教育层面上,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进行恋爱与性教育的主要阵地,具有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和作用:学校对大学生的恋爱道德教育具有正面的约束和导向效应,学生行为谁则和规范、日常的课程学习以及教师和学校管理者的教导都激励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朝正确方向发展;学校有着相对比较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良的教育环境,更容易开展正规而系统的教育。[5l同时,学校还要与家长共同协作,形成一致的性与恋爱教育价值观。家长在教孩子性知识、解决成长中遇到的生理与情感问题、为性成熟带来的挑战与责任做准备以及保持家族文化与传统等方面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也要与社区紧密合作,与社区中的健康专业人士、社会工作者、青年工作者、同伴教育者等共同承担教育责任。目前,有些学校已经与社区开展了紧密的合作,社区的健康专业人士能够补充教师的作用,如给学生提供保密的医疗建议等。对于恋爱与性教育来说,“传递”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多么具有价值的理念与方法,如果不能为大学生所接受与掌握都会失去意义。因而,高校的恋爱观与性教育要取得实效,方式方法很关键。正确有效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使其产生接受教育信息的动机和行为,而不合时宜的方法则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反应,使学生在排斥方法的同时也排斥教育信息。开设婚恋及性教育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题讨论、专业咨询、引导大学生自我阅读、同学交流等都是高校开展恋爱与性教育的有效途径。总之,只要我们能切实把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就一定能够在大学这个人生的重要关口,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恋爱与性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