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知识范例

物流管理知识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育模式;优化

一、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育目标不明确

由于物流行业本身就是近些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行业,在此之前,并没有针对这一行业进行专门的物流管理专业方面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相应的经验。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存在滞后与市场需求的情况,这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还不够细化,没有突出其专业性和方向性,对于人才培育的指导性不强,不只是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难以解决教学难题,学生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未来的就业感到迷茫。

(二)人才培育渠道有限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主要是通过学历教育以及非学历教育两种形式开展。学历教育一般都是在高职院校接受为期三年的教学,其人才培育周期比较长,而我国专门针对物流管理这一专业的高职院校本身就不多,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达不到市场的需求。而非学历教育则是通过进入社会中的一些培训机构,由物流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工作,从而学习物流行业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但由于各类培训机构资质不同,并且缺乏相应的管理和规范标准,其人才培育结果并不理想。

(三)人才培育体系不健全

物流管理专业是在物流行业飞速发展的前提下,才开始大规模培育此类人才,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才培育体系,这就使得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缺乏可靠的体系保障,难以在规范性的人才培育模式之下,提升人才的专业素养,造成了高素质的物流人才成为了市场中的稀缺资源。而缺乏人才培育体系的指导,各个高职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时,只能自行探索,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了人才培育成本过高。

(四)物流管理专业师资匮乏

造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困境的一大原因,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尤其是“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缺乏,使得人才培育的难度大幅提升。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如今从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教育的教师主要有两类,一是高职院校中,专业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虽然掌握了相关理论知识,但未曾从事物流行业,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指导能力不足。二是物流从业人员担任培训机构中的教师,虽然有丰富的从业经验,但缺乏教育类的知识,系统性教学能力不足。

二、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优化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目标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提升人才的实践技能,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来说,就是要强化人才的物流管理能力。高职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应当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以提升人才的职业能力为基本要点,从而培养应用型的管理人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考虑到本行业所涉及的现代物流运输、仓储管理、流通加工、物流配送、信息处理等行业需求,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开始不同的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成为胜任物流企业对应岗位的人才。

(二)优化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方法

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主要是围绕行业对于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需求而进行的,因此,在人才培育方法上,应当重点突出实用知识。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最大的教育特色,是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应当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技能训练,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能力。同时,应当考虑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等更为具象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并且在长期的锻炼中,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完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是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理论知识、技能基础和实际应用的结合点。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意识到,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性。高职院校在设计专业课程时,应当坚持能力本位的基本原则,将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放在首位,根据市场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设置核心课程。同时,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企业参与教学的方案,以工学结合来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让学生平时的学习和训练,更为接近物流企业的实际需求。另外,高职院校应当适当地提高实践教学课程的比例,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锻炼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建设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必要场地,也是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础设施。高职院校应当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进程。同时,争取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整合更多教育实训资源,建设更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实训基地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实训基地这一专门的实践环境,来为师生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另一方面,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中,聘请专业的物流行业人员,进入校内进行指导教学时,也可以运用实训基地,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工作环境,让人才培育,更为贴近实际的工作岗位。

(五)强化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

首先,应当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在当前我国专业的师资力量较为匮乏的前提下,应当积极地引进国外优秀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学习期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管理经验。其次,要不断完善职业教师的培训体系,定期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安排学习、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从中探索更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再次,加强高职院校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让教师进入物流企业进行实践学习,从而直接接触具体的物流管理相关工作,加深对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引导学生。最后,高职院校可以聘请物流企业中优秀的员工进入学校进行教学指导,将其丰富的工作经验传达给学生,同时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物流行业的市场动态,针对人才市场需求,培养更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综合能力培育模式的优化

(一)知识、能力、素质教育模式优化

高职院校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综合能力强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流管理知识,还要提升其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对于物流基础知识教学,应当从运输、仓储管理知识、物流专业外语知识、国际贸易相关知识以及物流行业相关法律制度、保险、财务成本等知识入手,让学生对物流行业具有更为深入的了解。在工作能力培育方面,要重点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社交能力、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才能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得心应手。最后,在人才素质提升方面,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的培养,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其严谨的思维模式,将人才培育的重点,有意识地朝着“育人”的方向倾斜,才能切实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

(二)实施资格证书制度

如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施物流证书制度,以此来筛选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我国可以借鉴国外陷阱的证书制度,并且根据国内物流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从目前的物流行业现状来看,完善“双证书”制度,是促进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最为有效的方案。高职院校应当以此为基本依据,将国家制定的物流行业职业技能标准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融入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让学生通过科学的培训与实习,尽快地掌握物流企业相关岗位的工作能力,从而让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够获取相关从业资格证书,为之后进入物流企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学校、企业、政府合作培育模式的优化

在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中,高职院校的职责主要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专业教学,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企业则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参与者,也是人才培育的导向,同时也承担着为高职院校教育提供实践案例和校外实训基地的责任。而政府则是人才培育过程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充分利用政府的调控职能,能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育的效率。强化高职院校、物流企业以及政府之间的合作,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将其落实到实际中,才能够真正提高教学和培训的质量,为物流行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切实认识到专业人才是实现我国物流业稳定、持久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砥砺前行步伐坚定,在不断总结以往人才培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特点,不断引入新的人才培育思想、方式方法,积极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就能够实现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育模式的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228.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2

[关键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策略

由于网上购物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使得我国的物流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因此,为了适应相关行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必须培养出更加优质的专业化人才来对物流进行管理。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学到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物流行业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不断完善教学实践的设计。

1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实践教学中的目标不明确

现阶段很多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在这些学校对相关专业级进行课程的设计的时候却没有进行合理的市场调研和教学目标的设定,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只是盲目的对市场需求进行跟风。而且由于教学目标设置的不够明确,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进行时间及教学的过程当中难以明确和突出重点的知识,学生也不能够掌握关键的技术和技能,最后久而久之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进行实践学习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学习到有用的知识来在实践当中进行应用,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社会需求完全脱节。

1.2高职院校缺少进行实践教学的条件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在实践工作当中学习并掌握经验,并不能仅仅地依靠书本上的知识进行学习,所以要进行物流管理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必须要有合适的实践教学条件。但是由于物流管理行业的工作流程非常的复杂,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涉及到的环节和人员都比较多,因此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投资的金额也是非常巨大的,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难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进行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还需要很多的设备和仪器,即使学校有足够的资金型设备的购入,但是设备后期的维护资金也是非常大的,高职院校仅靠自身力量难以负荷。

1.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近几年才在我国兴起的,而且起步的时间也是比较晚的,因此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是非常薄弱的。目前这一专业的很多老师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借调过来的,并不具备非常专业的物流管理知识,而且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能力也稍显不足,很难为学生提供比较专业化的知识技能指导,最终导致学生在实践教学当中能够学到的知识少之又少。

2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有效实践教学策略

2.1明确实践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

为了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活动,高职院校首先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就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目标的设定不能够盲目的进行,要在进行市场需求调研和行业未来前景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接受过实践教学后能够真正的掌握关键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未来的工作中学有所用。而且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明确了教学目标就可以在课程当中突出重点知识,让学生的学习更能突出重点。但是教学目标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另外,物流管理专业也要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和更新,教学内容要不断地结合市场的需求,不能够与社会脱节,教授学生已经过时的知识。

2.2校企合作,为实践教学提供条件

如果只依靠学校的力量进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条件的提供是完全不足的,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够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通过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对校企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于校方来说,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解决了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最真实的未来工作环境,使其能够更快的融入未来的工作;另一方面来说学校也可以节省设备的人员的开支,节约实践教学的成本。对于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场所的企业来说,企业可以获得比较廉价的劳动力,而且也能够为本企业培养更多的未来优秀员工。

2.3增强师资力量,对教师进行定期培训

要想增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需要花费的精力是比较多的。首先高职院校要广泛的引进国内外的专业师资力量,并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定不同的教师。在引进师资力量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结合市场的需求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因为物流行业的知识的变化是非常快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不断的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高职院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市场走向,改进教学内容。

3结语

高职院校为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好地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对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成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现阶段各个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上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小问题,但是通过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的努力和探索,一定可以设计出更完美的实践教学课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导师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市场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掌握技术性的知识,并且教会他们学有所用,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黄晶.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立体实践教学方案研究:以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为例[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26:-128.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3

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是高职物流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同时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对接与呼应。

(一)物流职业岗位分析

当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岗位群主要有三类:一是以仓储为核心的各类储运、配送、批发中心、物流中心等企业组织;二是以运输为核心的各类港口、货运站、汽车运输业等,特别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快递、货代等类型的企业;三是物流管理岗位,包括企业物料资源计划、采购、库存控制、生产物流管理等岗位。物流管理人才属于职业型的人才,就业的方向主要面向物流企业基层管理岗位群。但是随着自身的成长和工作的锻炼,他们今后的主要目标就是成为物流企业中的运输组织管理的相关主管人员;同时企业更加青睐于那些具备全面的管理知识和物流操作技能的人才,所以培养的目标将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可以胜任多个物流岗位,能够对物流管理和物流作业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与监控的专门物流管理人才。

(二)物流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分为一级能力,即物流管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二级能力,即仓储管理能力、企业物流管理能力、物流市场营销能力、运输调度管理能力、国际物流管理能力、英语阅读与书写能力以及物流信息管理能力等七个方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围绕这些能力指标来确定。

(三)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是一个跨行业、跨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就决定了物流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综合的知识和技能。由于物流是一个利润相对比较低的行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会通过提高科技应用水平来达到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这样的做法会引起岗位多面手需求的增多。通过以上分析,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理论,具有极强的物流经营管理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物流公司、工商企业物流等公司或企业岗位中从事现代物流经营管理的,集理论、实践、素质三方位于一体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创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提出“学训融合、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践行“学训融合、定岗双元”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三共三融合”为实施路径。基于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双方展开实训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三共”合作,实现了校企双主体、教师双主体的双元定岗培养。“三融合”工学交替的学习模式,分三个层面,一是通过“学训一体化教室”实现“课堂与仿真实训室的融合”;二是通过“厂中校”实现“课堂—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融合”;三是通过在校外合作企业实施多层次实习,实现“课堂—校外实习基地的融合”,实习安排是在第二学期暑期布置岗位认知实习的任务,第四学期安排一周的教学顶岗实习,第六学期安排16周毕业顶岗实习。

(二)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吸收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引入物流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江西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整理、分析国内相关物流领域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的重要文献资料,会同行业企业专家,提出基于物流服务提供过程的具有财经特色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强调以人文素质和专业素养为基础,基础学习领域、职业学习领域、拓展学习领域为框架,理实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在深入分析岗位能力、工作任务和行动领域分析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基础上,重新制定了突出物流岗位能力培养的6门核心课程标准,重塑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三)订单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依据“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三共”运行机制,从企业利益出发,采取不分担办学固定成本(教室、实训室等教学资源)等让利方法,使合作物流企业能够分享更多的合作利益。校企双方共同拟定该订单培养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计划、授课内容、人才培养规格及就业安置。订单班的实施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自主招生宣传简章和普通招生宣传相结合,多方面宣传订单班培养的优点,并开通绿色招生通道,从招生源头(生源地)、招生现场、教学计划和课程等方面进行单独安排;第二阶段,在第六学期,安排合作企业来校授课,专门讲授企业的文化、规章制度及企业的运作特点等与企业紧密关联的知识;第三阶段,订单班学生根据工作岗位需求,进入合作企业就业,纳入企业人才培养计划。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借用社会外力等有效措施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主要做法有:一是选派高职院校物流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提高其的专业教学能力,形成“双师型”师资队伍;二是引进既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又具有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才,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建立专职与兼职教师相互结合的管理机制。同时物流专业教师自身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工作角色,学习素质本位的教学模式,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协调者、咨询者。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温湿度;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

1依据学情分析,使用教学方法

课程面对的是高职二年级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学生高中时有一定的温湿度概念基础知识,有一定的相关的物理知识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基础;课程教学中注重温湿度知识讲解,缺乏实践,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喜欢能够动手操作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形式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多接触安全性警示教育。

2参照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进行职业能力分析

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包含温湿度的定义和变化规律。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着学生以后工作中温湿度单位换算、温湿度控制方法选择和设备选用这些最常见的工作内容。课程所使用教材为高等职业教育在线开放课程新形态一体化规划教材,教材紧贴物流企业仓储作业要求,采用理实一体化设计教学,教材知识点和全国高职物流技能大赛接轨。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安排设计与现实中的职位需求有所出入,为了达到更好的实训学习效果,我们在课堂上将温湿度控制的知识部分进行了扩展,加入了设备选择以及温湿度换算的内容。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温湿度基础知识上,引入情境案例,让学生掌握温湿度控制的必要性,教学中利用现有设备、教学资源,采用理实融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以及课后展示警示性案例(如疫苗保管不当等),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有所思。

3理实一体化,理清重点难点,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温湿度的定义和相互作用影响。难点:控制温湿度设备的选择。

3.1知识目标

①掌握温湿度的定义;②了解室内的温湿度变化规律;③不同仓库温湿度调控设备的选择。

3.2能力目标

①掌握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来控制仓库的温湿度;②掌握如何根据温湿度的变化保管商品。

3.3德育目标

通过课程进一步渗透仓储作业管理的严谨性与规范性教育,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事故防范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4课上课下,多方位准备教学资源

①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名单、温湿度计。②学生课前准备:温湿度记录表、课堂用品、课本或老师印发讲义。

5结合高职学生认知特点和物流行业用工需求,探索与改革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数使用课上教导输出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一方面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还无法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还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思考和理解。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程安排上主要做了两个调整。

5.1努力试错,借错教学,获得真知

在理论教学中,课堂中教师的讲授占比较大,很多学生一开始就没有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中,很难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即使是勉强跟上教师的讲授,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中,一旦结束课程很容易就会忘记知识点的内容,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对于知识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被动的学习模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学习。所以,我们现在首先要求学生对教材以及视频课程进行自学,相当于扫清初步学习的盲点,让学生们能够主动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明确自己不懂的地方,之后再带着问题由教师进行授课,这样就能够深化学习内容,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个体差异,所以,教师在进行分组时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搭配分组。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锻炼自己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向他人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2主动学习,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

教师的讲授安排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实践和小组评价之后。在进行完前期的自主学习后,学生已经对温湿度简单的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通过自主的探究明确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样一来,学生在后期的教师讲授过程中就能够做到有针对性地听取和筛选,同时,将自己理解的知识内容与教师讲授的进行对比,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的讲授法才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这种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和任务驱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更加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小组任务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并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和表达能力。但是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时候要注意:①完成教学任务所需的时间较长,需要在课程之初就在班级中完成相关分组。②调动所有学生积极性需要一定的技巧和前期引导,通过学生不同特质进行均衡搭配。

6环节精准把控,过程严谨流畅

6.1小组自主学习阶段

此阶段安排在课程开始时,教师向学生们布置课堂的教学任务,并根据原来课程的分组开展。要求原来分好的六个同学用实训室的常规温湿度和电子温湿度计实际测量物流实训室的墙角、窗台、内部阴暗的角落、向阳的墙角、实训室中心货架的上方、实训室中心货架的下方等12个不同的温湿度采集点,实践过程中向同学解释仓库内外不同位置温湿度的规律,复习上节课程中危险品保管要求的知识点。

6.2探究实践

要求原来分好的六个同学用实训室的常规温湿度和电子温湿度计实际测量物流实训室的墙角、窗台、内部阴暗的角落、向阳的墙角、实训室中心货架的上方、实训室中心货架的下方等12个不同的温湿度采集点,向同学解释仓库内外不同位置温湿度的规律,从而解释上节课强调的仓库保管中的危险品的相关防护要求。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一定会遇到一些壁垒和困难,比如数据结果偏差过大、设备测量误差过大以及不会进行单位换算等,这时候应该鼓励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分析谈论,自主探究解决方法,尽量增加尝试的机会,通过不断实践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6.3针对性讲授

这个环节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温湿度记录表和企业真实的记录表来进行教学环节的讲授,在记录表格之前,老师就已经在温湿度计在实训室的位置分布图,并按照仓储的管理知识布置了具备相关知识点的记录点,老师结合学生在实践中遇见的主要问题逐一进行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各个相关知识的理解,并结合知识点讲授温度单位的换算和温湿度控制设备的选择的内容。

6.4拓展讨论

在课堂内容结束后,学生不免感到疲惫。然而教学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而是新知识的创造,因此,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讲授结束后提出三个案例资料供学生课下进行思考:案例一:为什么南方的单反相机的维修比例比北方的的概率要高,强调温度的变化对于湿度的影响以及解决方法;案例二:厦华电子对于温湿度记录的要求以及严格限制的要求,强调仓库管理中“防”是关键,“治”是补救;案例三:疫苗保管不当的警示性案例;强调在生活、生产实际中如不以科学的方法、安全的技术、得当的措施对温湿度合理运用,必将导致严重事故的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通过案例讨论:请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以上案例以及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6.5课程小结

老师快速回顾知识和技能,回顾温湿度的相关概念;湿度的分类;温湿的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设备选择,突出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印象。并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对两种温标进行换算,并标注第一节实践课程中特别知识点的温湿度干扰因素表。

7总结

总之,高职教师在进行物流管理专业温湿度模块授课时,首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引起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一次高效的授课应该是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知识归纳的作用,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效率,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刘晶璟.智慧物流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5):34-38.

[2]姚晋兰.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04):172-173.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智慧物流;背景;物流管理;实践研究

智慧物流就是通过智能化技术,让物流的系统模仿人的思维,学习,感知等在工作中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智慧物流是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通过资源共享,优化协同,平台统一以及专业管理等建设思路更好的构建一个完整的物流体系,并且能够实现产品物流一体化。减轻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与生产效率。

1.智慧物流背景下的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智慧物流是一种跨度较大的系统,信息技术再去中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是离不开管理运作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智慧物流管理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改进完善。智慧物流的基础就是交通运输,通过运输,将商业、科学、商务、政府等多个行业联系到一起,形成了一种综合物流体系。综合物流体系的涉及范围非常广,技术也比较多,在实施的时候存在较大的难度,与传统的物流相比,是有明显差异的。传统物流中就存在物流管理方面的政策导向不明确的问题,智慧物流管理也难以避免这个问题。导向不明确会直接影响到智慧物流的正常开展,导致实际生活中会出现职权混乱,设施重复,分工不均以及信息匮乏等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制衡智慧物流的发展。比如,在物流企业中,岗位相同,但是员工的工作不同,或是员工职责不明确,容易出现越权现象,导致员工在工作时缺乏积极性,影响物流的整体管理效果。很多物流企业提倡要进行改革,但是受到自身技术能力与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约束,在实际的工作中,只有少部分的物流企业是真正地做到了改革创新。但是实际构建成功的智慧物流管理模式比较少,无法提供丰富的经验。实施智慧物流的企业往往比较大,经济能力强。实施起来更能看到效果。但是大企业的智慧物流管理模式并不适合中小企业。如果强行借鉴智慧物流管理模式,反而会得不偿失,影响该公司的发展。

2.相关对策

2.1构建智慧物流平台

我国应该针对目前的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出台相应的政策,比如扶植中小型企业等。在出台政策的同时结合国际智慧物流管理现状以及我国实际物流管理现状,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方案。同时,国家应该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加强各个行业之间的联系,将物流与各个行业都联系起来,共同建设智慧物流平台,彼此学习,从而实现智慧物流的管理运作。同时,减轻风险,发展平台经济。相对成熟的智慧物流平台可以做到节省成本,降低风险,强化企业竞争力,集聚资源等优势的。通过智慧物流平台,可以减少或是消除物流企业的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技术不足的劣势的。统一使用经营管理平台,能够增加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充分地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将价值发挥到最大。

2.2吸纳人才

物流企业也应该努力现更多更好的物流专业人才,物流管理团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吸纳具有新时代物流理念的人才,不仅要将客户的需求放在首要位置,还要精通物流管理,能够熟练地使用相应的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更好地实施物流管理。

2.3加强物流现代化管理

物流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思想,要明确物流管理的经营理念,同时自身条件语序的情况下,优化企业配置,紧跟时代,实现智慧物流的同时,缩短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让企业利益最大化,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物流与企业应该实施无缝对接,保证库存的合理性,并将成本降到最低,将利润提升到最大。

2.4提高服务质量

物流行业也是服务类行业,消费者往往在物流行业发展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因此,应该改变物流行业人员的认知,以及服务态度。高素质物流人才不仅能够为客户提供绝佳的服务质量,也能够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短时间内,无法大量获取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时候,企业可以选取一个合适的时间,对物流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物流人员的职业道德,改变物流人员的对工作的认知,培养物流人员的服务态度,从而提升物流企业的形象。

2.5提升物流信息化能力

物流企业想要不断扩张做大,就必须重视到物流信息化发展对于物流正常运营的影响。在实际的工作中,必须重视物流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物流企业应该根据物流业务的流程以及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改善重组物流业务流程,实现物流信息化。对外,企业要融入市场,并共享信息,同时也要收集信息,研究信息。可以通过手机APP来收集用户建议以及用户体验,不断改进完善。

结束语

智慧物流的应用无疑在物流行业中掀起了一场风暴,但是这场风暴终究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在智慧物流的背景下,物流企业应该抓紧时机,分析物流管理的优劣势,并针对劣势进行解决,顺应时展,才能够更好地发展。智慧物流的出现,寓意着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只有不断改进完善,才能够始终不被时代所抛弃。只有迎合时代,物流企业才能够不断发展,创造更高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范林榜,董慧君.基于物联网的智慧物流现状及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15):85-87.

[2]童婧.我国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9):50-51+75.

[3]胡万达.重庆市智慧物流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30(2):31-35.

[4]宋小磊,李洪晨,滕达等.中国智慧物流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J].商情,2018(03):69.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6

1.背景介绍

根据资源基础观来看,组织创需要借助知识资源的储存和流动,帮助企业在关键市场机遇时实施创新,如果知识信息的传递和保留过程受到阻碍,那么企业难以自主创新。首先,知识管理能力将创新所需知识有序化。物流企业创新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物流技术创新需要知识管理能力来将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知识整合,从而将无序化的知识变为有序化。另外,知识管理能力促进了员工之间的分享信息和学习信息的氛围,这加速了知识信息的扩散过程,将隐性知识变得显性化,提高整体团队的创新能力基础。其次,知识管理建立了沟通渠道。物流企业的技术创新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制度,令为物流企业的创新人员能具有更通畅的沟通渠道,辅助创新人员得到反馈机制。物流企业的创新是需要企业多个相关部门之间进行多次协调,不断修正创新方案,从而最终得出有效的改进结果,能够降低创新扩散时受到了利益相关方阻碍。而企业的由知识管理建立的沟通制度,鼓励了创新人员的跨部门沟通,调动创新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本文认为,在物流企业中,知识基础、知识转化和知识应用能促进物流企业创新,知识基础指的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条件。知识转化指的是物流企业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编码化并共享的能力,将已有的知识有用化。知识应用指的是物流企业将知识资源结合到实务操作中的转换能力。企业创新指的是,物流企业创新能力的绩效评价。研究假设1:知识基础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研究假设2:知识转化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研究假设3:知识应用对物流企业创新存在积极影响。另外,信息技术、组织结构文化是物流知识基础的来源,知识内外化、知识社会化是物流知识分享的来源,吸收外部知识、整合内外部知识是知识应用的来源(齐亚峰,2017)。研究假设4a:信息技术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基础。研究假设4b:组织结构文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基础。研究假设5a:知识内外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转化。研究假设5b:知识社会化正向影响了物流企业的知识转化。研究假设6a:吸收外部知识正向影响了流企业的知识应用研究假设6b:整合内外部知识正向影响了流企业的知识应用

2.实证研究

问卷设计采用的是7级李克特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通过物流行业交流论坛中发放,让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对所在物流企业的知识管理和企业创新进行评价。一共发放了256份调查问卷,一共回收了221份有效问卷。题项设计参考了齐亚峰(2017)的成果。根据结果显示,信息技术对知识基础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248**),组织结构文化对知识基础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217**),说明信息技术的成熟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组织设计能够建立起创新所需的知识资源基础。知识内外化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178*),知识社会化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0.134*),说明知识内化、外化和社会化提高了知识的扩散速度。外部知识吸收(0.186**)和整合内外部知识(0.193*)也分别对知识转化存在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知识吸收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提高了组织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知识基础(0.171**)、知识转化(0.184**)和知识应用(0.218**)对组织创新存在显著影响。说明了组织知识基础资源、知识资源的共享效率、知识资源与实践的结合能力,都有利于组织创新。

3.文章总结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7

关键词: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物流业正在向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中国的物流业正在呈现迅速崛起状态。但是,社会在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物流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从事物流业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短缺严重限制了中国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摇篮和发源地,学校对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模式必须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促进物流专业管理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实践和培养。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就是以适应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基础,来科学设计和构建高职专业学生的学科理论知识、课程质量结构、职业培训计划和职业适应能力。在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模式中,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承担开发适合社会一线生产、工业建设,社会管理和服务的高科技人力资源的责任。(2)根据社会需求,定位和技术应用能力,制定科学的人才教育计划和培训设计方案。(3)适宜在教学课堂中采用特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职业工种的实践教育,增强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4)建设“双技能”教师资源,是高职教育成功培养高职高专专业人才的重点。(5)产业教育与教育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应用人才的基本方向。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一)以就业为导向,发展物流专业技术和技能型课程

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对于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技术和技能类型的物流运营专业管理人才。因此,在以就业为基础的物流专业教育中,首先,学校应将物流专业技术与技能培养的关注点放在就业的行业特征上,根据当前物流行业的需求和实际工作职能,组织理论和技能课程内容,确保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当前的新形势和高科技物流需求紧密相关。其次,与物流管理企业达成共识,强调专业课程体系的专业性和现代性。在减少课堂时间的理论学习基础上,逐步增加实践培训课程的建设。最后,结合当前物流行业需求加强和改进与智能物流相关的实践活动研究,如此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物流专业知识与技能都熟练的综合型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应实行“工学结合”的培训模式

在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校内的物流工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和“社会的物流工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的两种方式进行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所谓“校内物流工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即可以在高职校园中构建物流后勤培训中心,比如“校园菜鸟裹裹”“校园极速物流”等物流岗位,安排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时间里开展顶岗实习活动。“社会物流工作实践与学习相结合”则是安排学生利用生产培训与见习时期、寒假时期、暑假时期等或者利用高职生第三年的实习机会,允许学生直接前往一线城市的物流公司进行技能的专业实践。作为公司的实习员工加入企业环境,使其真正感受到中国顶尖物流公司对运营和物流工作人才的要求,以加强学生对物流专业技能标准或知识存储方面的标准改进与能力突破。

(三)提升物流专业教师的执教能力

在高职院校的物流专业教师执教能力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国家政策与院校特定的教师结构和学校资金来源引进兼职教师,逐步推进了物流专业“双师型”教师团队的结构转变。与此同时,兼职教师的转介需要突出一些公司和机构的技术骨干转介,这些转介强调教师的应用技能,并要求其具有熟练的技术工作经验专业的工作职称地位。通过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出色的操作技能,有效地将新的物流生产线技术和新流程整合到针对学生的理论教育中。此外,在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中,要想建立合理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必须要确保兼职教师在职业教育中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并在必要的时候建立相关促进机制,为其工作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和空间,逐步形成在机构、院校和教师之间互利互惠的可持续治理结构和教育发展之路。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中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精尖”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学校的物流专业管理入手,加强教师的“双师型”专业能力,开展实践课程技能创新,建立在高职技术学院物流专业人力资源开发模型中的技能教育特征。

参考文献:

[1]杨志伟.浅析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J].科技风,2019(26):228.

物流管理知识范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各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理论、企业生产方式和企业经营模式也接连涌现,为未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途径和发展方向。准时制生产就是其中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文中将对准时制生产方式进行介绍,介绍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物流管理的特点及采购物流管理的要点。

【关键词】

准时制;生产方式;物流管理

1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概况

1.1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定义

准时制生产模式,又被称为JIT生产模式,是一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管理的工作方式[1]。通过实行准时制生产,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能够有序展开,共同为了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服务。准时制生产方式与旧有的福特生产方式不同。福特生产方式起源于美国,是在美国南北战争之后兴起的,其主要特点是首先制造一大批零部件,然后储存在仓库中,待下一道工序产生需求之后,再将零部件运送过去。不仅生产周期长,还会增加许多零部件储存、运输的成本。而准时制生产方式则不同。在准时制生产方式当中,零部件的生产量是由需求量来决定的,企业生产下一环节需求数量的零部件,生产过后直接运送过去进行下一道工序,工序与工序之间的零部件流动数量以小批量为主,基本不存在积压在库存当中的半成品。

1.2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

用一句话概括准时制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就是“在需要的时候,生产数量正好的需求产品”[2]。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规划和控制,加强企业各生产环节之间的衔接,将各工序之间的零部件大批量、低频率的流通方式调整为小批量、高频率的流通方式,减少零部件和中间半成品的库存数量,甚至将库存积压数量降低到零。所有的零部件在制造完成后都能迅速投入到下一道工序的使用当中,库存中毫无积聚,是准时制生产方式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这种生产方式的产生是为了弥补福特式生产方式的缺陷。在福特式生产方式当中,物流不合理的问题十分严重,经常会出现库存的积压或者短缺,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准时制生产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改善和优化。准时制生产方式能够帮助企业达到生产利润最大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避免企业的资源浪费。

1.3准时制生产方式的基本原则

准时制生产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物流准时原则,也就是说每道工序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或者中间产品,都要在15~30分钟内运送到下一个环节,由下一道工序在指定的地点提取物品[3],在物流运送之前,要确保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数量、规格、质量符合下一道工序的生产要求;管理准时原则,在对生产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能够遵照管理制度进行信息数据的搜集、分析、处理和应用,以便各种指令,控制生产流程;财务准时原则,企业的财务部门要在企业进行财务开支的时候,及时调拨足够的资金,确保企业的生产能够正常进行;销售准时原则,企业要在用户所要求的供货时间内,完成产品的生产,按照订单的数目、种类、规格向用户交付产品;准时生产原则,企业要实行柔性化的劳动组织管理,提高员工的生产能力,确保企业能够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2准时制生产方式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2.1适时适量生产

准时制生产为了降低零部件和中间产品的库存,决定企业只有在市场有需求的时候才会进行生产。这就导致了现代企业的生产过程向着均衡化、同步化的方向发展。生产过程的均衡化,就是指产品的生产加工不能将各种产品的生产分开,不能逐步地生产每种产品,而是要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同时生产多种产品,让企业的生产从“单线式”转变为“多线式”。生产过程的同步化,就是在前一道工序结束之后,迅速将零部件或中间产品转入到下一工序当中,工序与工序之间不设置库存。通过这种方式,能够避免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积压浪费,产生大量成本。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要改变按照专业分工布置机械设备的做法,调整为按照生产工序布置,让相邻机械设备共同构成一条完整的生产线;根据市场预测和用户订单来制定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进行人员、设备和材料的分配,提高人员、设备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实行后工序领取的生产流程,也就是说后一道工序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向前一道工序领取零部件或者中间产品,根据生产计划逐步向前进行推算,确定原材料的需求数量。

2.2生产物流计划与控制

在准时制生产方式当中,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方针和生产能力预测来制定企业生产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和月度计划,再根据月度计划来制定企业的物流控制计划。在生产物流计划的制定中,生产指令要发给最后一道工序,而不是第一道工序,对于其他的工序,只需要计划每个月生产产品的种类和大致数量即可。另外,企业要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安排各种中间产品的生产顺序,保持各个工序的作业速度大致相同。这样既能避免中间产品数量不足导致下一道工序停工,也能够避免中间产品数量过多,大量积压在库存当中,造成额外的储存成本。

3准时制生产方式下采购物流管理的要点

采购活动是企业进行生产的前提。在准时制生产模式当中,对于企业的采购物流管理也有所涉及。在这种生产模式下,企业的采购活动也要为了实现“零积聚、零库存”的目标服务,降低原材料的库存积聚量。据科学调查统计显示: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一些实行准时制生产方式的企业,原材料在企业当中的库存率比实行福特式生产方式时降低了40%~85%。这说明准时制生产方式在降低原材料库存量方面效果极为显著。准时制生产方式下的采购物流管理,其关键点如下:

3.1供货商选择要合理

为了降低原料的库存积聚数量,企业的供货商数量越少越好,最理想的状况是单源供应,也就是只从一个供货商处采购原料。在单源供应的状况下,供应商为了和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会提供相对低廉的采购价格,同时还能够确保原材料的供应质量,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依存关系大大增强。据调查显示,日本企业实行单源供应的数量已经达到了企业总数量的90%以上,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日本企业的能源高效利用。但是,在单源供应的状况下,企业必须加强选择供应商的慎重程度,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审核,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限、原料价格、技术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在准时制生产方式下,企业与供货商之间要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实现双方的利益共享。

3.2实行小额采购

根据库存理论:企业进行采购的批量越小,库存积压量就越低,运输费用越高。所以,企业必须将大批量的采购策略调整为小额采购,同时,对物流系统进行改善,尽可能地降低运输费用。实行小额采购之后,企业也要确保原料的采购质量,除了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还要缩短原料从采购到第一步加工的间隔时间。

3.3原料的运输

在准时制生产方式当中,企业中不设置仓库,采购的原料不能进行储存,所以必须要立刻投入生产当中。如果采购的原料不能够及时运送到第一道加工环节,就会延误生产,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所以,企业必须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在采购合同上明确规定原料的交货时间和由于突发原因导致原料不能按时送达的补救措施。

4结论

准时制生产是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目的是为了降低各道工序之间零部件或中间产品的库存积压量,降低企业由于储存零部件或者中间产品而产生的成本,帮助企业达到生产利润的最大化。现代企业必须要根据准时制生产方式,对物流管理进行调整,做到适时适量生产,制定生产物流的计划,对企业的生产物流进行控制和管理。同时,在采购原料的时候,要慎重选择供货商,实行小额采购,确保原料的准时送达。

作者:张鑫磊 单位:宁波大红鹰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学军,周武静,叶飞.TQM、TPM与准时制生产实施的关系及对绩效的影响[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0(06):6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