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图书馆员职业信仰简析

学校图书馆员职业信仰简析

高校图书馆的馆员无论是从专业理论中获取还是从工作实践中累积,都能够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职业信仰有一定的认知,但是这种认知既不全面,通常也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分析、研究其内在的理由和根据,换句话说,只是了解我们在做什么,却不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做。对职业信仰元认知的缺位和不到位导致的结果是在服务中缺乏有效的理论支持和持续的行动内驱力,因而服务的效能势必会减弱,由付出而得到的回报——成就感和幸福感也就大打折扣。再次,高校图书馆员有职业信仰的自发,但却缺乏职业信仰的自觉。

信仰既是一种引导力量也是一种意志力量,它能够帮助人们做出适当的道德判断,指引人们去做或不做什么,也能够督促人们将所选择的行为进行到底。如前文论及,高校图书馆员对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认知,但没有形成明确而完整的职业信仰体系,因而其引导力量和意志力量也就显得非常薄弱。馆员们虽然能够精神饱满地去履行自己的职责,基本或较好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但这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工作本身的职责和压力,而不是自己的意志自由。可见,这些态度和行为大多出于自发而非自觉,出于被动而非主动,所以,工作中的自由度和幸福感也势必会因此而降低。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信仰的德性要求

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信仰应具有这样的特质:坚持以人为本,把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第一动因,把践行职业责任、维护职业形象作为职业作风,把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作为职业品德,把学生的道德养成和自我道德修养的提高作为职业伦理价值目标。

第一,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理所当然地也成了图书馆员的中心任务,图书馆员的所有咨询服务、信息传递、文化传播、文明传承工作都是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展开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道德提升、知识增长、能力增强是馆员工作的中心任务,图书馆员应该坚持主体性原则,以学生为本,把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所有工作的首要动因,这是高校图书馆员最核心、最本质的职业信念。第二,对资源的管理和对人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员日常工作的两项基本内容,对资源的管理要求馆员既要爱护各类图书,做好图书的保养和维护工作,又要掌握专业技能,通过信息处理和实践操作做好图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对人的服务要求馆员热爱工作,以饱满的精神面貌和乐观的情绪状态为读者提供周到满意的服务,帮助读者满足求知的愿望。资源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对资源的管理应隶属于对人的服务,这样才是图书馆工作的根本。高校图书馆员应把践行管理和服务的职业责任、维护高尚和无私的职业形象作为基本的职业诉求,这是高校图书馆员最起码的职业作风。第三,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向来被视作传统美德,也是党和政府一贯强调的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之一。在图书馆工作中,我们也应立足于本职工作,辛勤耕耘,乐于奉献,发扬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精神,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热心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积极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增强专业技能,为高校图书馆事业做出应有贡献的同时拓展自我发展的空间,促进个人全面发展,这既是馆员实现自身发展的前提,更是高校图书馆员应有的职业品德。第四,高校图书馆事业包含着道德教育的职能,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馆员应自觉肩负起学生德育的职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习惯,同时,馆员还要以身作则,加强自我教育,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马克思说“我们在选择职业时所应遵循的主要方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既然选择了高校老师这一职业,就应当肩负起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及提升馆员自身修养、自我完善的道德义务。教学相长、师生互进,共同提高应是高校图书馆员孜孜追求的道德目标。

高校图书馆员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一切为学生服务,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怀,符合向善的价值旨归;认真履行职业责任,维护职业形象的职业作风体现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合乎社会主义劳动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顺应潮流、合乎规律,体现了时代精神,发扬了科学精神;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品德既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也维护了学生求知欲,更是馆员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身发展的前提;加强德育,专注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和馆员道德修养提高的双重伦理目标是馆员职业的内在要求,故应当是自觉地、而不是自发的,是真实的、而不是虚假的,是纯正的、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这样的职业信仰具有向善性、科学性、实用性、纯正性的特点,符合德性要求,是一种德性的信仰。

德性的职业信仰有助于促进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幸福感

高校图书馆员合乎德性的职业信仰既是馆员工作的路标,为馆员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又是馆员的精神依托和心灵寓所,使馆员心有所依,它有利于增进馆员的职业幸福感。

首先,德性的职业信仰是馆员工作的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是知识”的命题,作恶只是因其“无知”——缺乏德性的知识,也正是“无知”是个人和社会不幸的根源。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信仰其实质就是一种关于馆员职业内在要求的知识和理念,为馆员工作提供了行为准则和伦理规范,一方面使馆员明确了合乎德性要求的职业精神,另一方面也为馆员工作的绩效评价提供了一个价值标尺和道德准则,使馆员的行为有所依持。从这个角度讲,拥有职业信仰的馆员因掌握了德性的知识而不再“无知”,因而有助于职业幸福的实现。其次,德性的职业信仰能够推动馆员的道德实践,过合乎德性的生活,使得馆员的生活更加充实、愉快和自信。库德沃斯认为,“幸福不是善行的报酬,而是善美的生活过程。”

馆员对信息资源的悉心管理和对学生的热忱服务既是职业本身的要求,也是馆员对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关怀,是一种行善的行为。这种信念的确立和强化将更新馆员的观念,让馆员认识到工作的价值并不在于从学生那里得到了什么,得到了多少,而在于工作的过程,在工作中享受奉献带来的乐趣和精神满足,而这远远大于现实物质利益所带来的欲望满足和短暂快感。在积极、认真地工作实践中消解了职业倦怠感,实现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增强了生命的效度,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因而更加幸福。#p#分页标题#e#

再次,德性的职业信仰使馆员产生敬畏感。洛克主张人们应当用“内在法庭”——良心来自己给自己立法,只有这样才能实施道德行为。图书馆员坚持德性的职业信仰,就是在内心深处给自己设定了关于职业行为的道德规约,其行动也必将有赖于此,否则就会受到内心道德感的谴责,而这种谴责造成的痛苦往往是巨大的、持久的。对因违反内心道德法则而受到良心谴责的恐惧就是敬畏感,这种敬畏感帮助人们做出自我保护的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在行动前提出警示,在行动中进行监控,在行动后产生效果。正是因为这种敬畏感使馆员能够自觉履行职业责任、践行职业道德,也正是这种敬畏感,才使心有所畏、行有所约、行有所得。

总之,德性的职业信仰使得从事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的人们在工作中产生依赖感、充实感、敬畏感,并在此职业信仰的指引、敦促、监控下进行道德实践,过合乎德性的生活,使其行不能乱其所为,并因此而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质量,提升个体的职业幸福感。

本文作者:陶海柱 单位:郑州中原工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