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走转改收获与启发

媒体走转改收获与启发

 

自2011年8月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我们内蒙古大兴安岭电视台组织新闻采编人员立足实际,践行“走、转、改”活动,新闻内容和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记者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真正通过“走”的途径,实现了“转”和“改”的目的。   一、收获   1、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百姓心声。建设生态文明,积极改善民生,共享改革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政府的重点工作。森林防火和林政资源管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记者通过下基层,采访了一批多年在高山瞭望岗位上默默坚守的瞭望员,记者与他们同吃同住,交朋友,体验生活。瞭望员也与记者说心里话,道出了他们寂寞、艰苦的日常生活,但为了保护森林又无怨无悔,坚持干下去的内心世界;莫尔道嘎森林公安局连续破获特大猎杀野生动物案后,记者到基层与公安干警一起夜间巡逻,深入密林深处,体验风险与艰苦,报道引人入胜;棚户区改造与新林区建设体现了国家惠民政策,是改善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的具体措施,记者多次到棚改新居,与住户交流感受,把党的关怀与温暖和人民对党的感激与深情,真实地报道出来。   2、报道民生热点,服务百姓生活。“走、转、改”活动开展后,我台改变了以往单一关注林区生产生活的新闻宣传状态,积极关注铁路客运改点、公交线路变化、恶劣天气预报、蔬菜运输与销售、电信、医疗单位开展新业务等等有关百姓日常需要的相关信息,及时快捷地在新闻中进行播报。记者的新闻敏感性、服务意识、责任感都有明显增强。   3、提高记者素质,提升采访动力。“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大兴安岭电视台新闻记者转变过去“等新闻”、“派新闻”的传统观念,主动寻找线索、挖掘新闻、报道亮点。记者之间互相比新闻质量成为自觉行动。看谁的新闻更有感染力、吸引力;看谁更能抓住群众最关心的新闻线索;看谁的画面更生动。每天没有采访任务的记者,都利用各种渠道,联系最新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走转改”活动既锻炼了队伍,又提高了新闻质量。   二、启发   1、“走转改”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是媒体发展的需要。基层和群众,是新闻报道的源泉。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通过工作实践,我们已经体会到活动开展的必要和及时,是摆脱新闻宣传与实际火热的生活联系不紧密甚至脱节的有效途径。比如过去我们经常报道的生态建设,大都是空洞的理论或枯燥的领导讲话,没有把森林是陆地生态的主体、人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通过新闻事件有机结合起来。又如过去总是单纯地报道各种会议或领导活动,没有把会议内容相关百姓关心的问题报道出来,只满足领导需要,忽视百姓日常信息需求,新闻自然就没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了让“走转改”活动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要把深化“走转改”活动作为长期任务,摆上重要日程,使其常态化,制度化,新闻单位要从考评机制、奖励机制等方面,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将下基层采访情况活动作为编辑记者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提拔使用等方面予以倾斜。   2、“走转改”必须“转作风、改文风”。“走基层”是途径,“转作风、改文风”是目的。其实“,三贴近”是对记者的基本要求,“走基层”也不是新闻界的新鲜事。之所以专门提出,而且开展专项活动,就是因为“三贴近”做的不够好,尤其是作风不扎实,文风不亲切,采访总是浮在上面,写作总是官话十足,套话连篇,空洞说教,让人生厌,更谈不上吸引力和感染力。而通过此次活动,文风变了,犹如清风徐来。央视《走基层-百姓心声》一期节目中,记者报道主人公的心情时这样写道:“一想到能让家里过上更好的生活,蒋云亮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这才是百姓的心里话,这才是记者的客观报道。主人公蒋云亮自学成才,拿到了四级技师证,岗位补助也直线上升,当记者问他为啥争取拿到六级技师,得到的回答真实、干脆:“因为每月可以拿到补贴1000多元。”这和很多新闻牵强附会,总要“舍小家顾大家”甚至“不要小家”,镜头里总会出现百姓喊口号,讲大道理的生硬话语形成了鲜明对比。多赚钱,过好日子,本来就是人之常情;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本来也是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记者和群众拉近了距离,新闻有看头了,让人感到真实而又亲切。尤其是央视走基层报道,更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继而为之一振。《皮里村蹲点日记》让人揪心,担心,央视记者经受住了200公里的跋山涉水,途中的悬崖峭壁的考验,在呈现精彩报道的同时,也展现了记者们应有的风采。   3“、走转改”解决问题促进发展是根本。“走转改”在实现“三贴近”的同时,还要着力探究事件真相,不拔高、不夸大,不激化矛盾,要冷静客观,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终促进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