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一、天水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不足

(一)开发现状

天水境内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96处,其中部级13处、省级45处,有旅游景点228处,A级景区29处,其中80%以上为人文景观,形成了古石窟、古遗址、古建筑、古墓群、古战场交织、奇景竟秀的旅游胜地,其中尤以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和石窟文化为典型代表,构成了天水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也为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省文化旅游高地和全省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区提供了先决条件。2013年全年接待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同比增长28.14%和29.26%。2014年上半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905.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59亿元,同比增长28.5%和28.11%。

(二)问题与不足

一是旅游开发尚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综合效益不高。全市旅游景点数量多、体量小,缺少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点)和旅游热线。旅游企业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发展水平不高、相互间发展不够协调,景区、饭店、旅行社和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景区(点)开发各自为政,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源优势难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加之整体宣传推介“合力”不够,与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影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三是旅游人才相对不足,现代技术应用滞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思想观念滞后的影响,全市旅游人才短缺和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同时并存,电子商务和网络信息技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仍然偏小。四是城市交通发展滞后。对外交通中铁路占主导地位,公路交通方面主要问题是公路等级低、尚未形成通常的东西和南北大道。其次市内交通站点与各类交通标志太少,景区交通建设也严重滞后。

二、天水旅游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模式分析

目前天水市文化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天水旅游文化资源的地域分布、营销理念、主打产品和受众等要素,本文提出市场导向模式、资源导向模式和组合集聚模式三种深度开发模式,可分别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学艺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

(一)市场导向模式

由于天水市毗邻西安、兰州两个省会城市,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因此具有良好的客源市场,可开发观光和会议等旅游产品。其深度开发的模式主要依托本市州县、兰州和西安等周边庞大的客源市场和方便的接待设施,如在伏羲庙、麦积石窟等景点可充分利用市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大的接待规模。游客可以在市区住宿游玩,购买旅游商品,出行方便。

(二)资源导向模式

天水市的旅游文化资源丰富,史迹数量繁多、文化发达,汇集着各种不同时代的文化。很多景点和文化都具有不可复制性,例如伏羲文化、大地湾原始部落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为主五大历史文化,构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具有极高的科研研究价值。这种模式主要的受众是带有专业性质的、生态意识强的小众市场。

(三)组合集聚模式

集聚模式主要基于旅游文化资源的良好组合,依托五大历史文化资源和富集独特的旅游资源,以为古“丝绸之路”为主线,主打“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两张“王牌”,避免雷同,要实现良好的合作。由于多个点聚集,大型表演和娱乐项目(如伏羲文化节、三国文化节等)可在不同时间安排进行,以满足不同时段游客的需求,同时缓解旅游景区和酒店的接待压力。依托“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规划实施,加速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大力培育旅游消费新型业态。在旅游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全面融入五大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赋予旅游产品文化性。积极开发具有市场需求和深厚文化内涵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有效提升了文化旅游商品的文化内涵和综合效益。

作者:汪胜兰 李金锋 蒋小荣 单位:兰州商学院陇桥学院 兰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