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体制革新后的资源状况

大学出版社体制革新后的资源状况

 

目前,我国大学出版社已有100多家,占全国出版社总数的18%左右。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学出版社已经在出版领域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学出版社立足教育,不断探索和拓宽出版层面,深耕学术领域,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文化建设服务。在加快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导向下,大学出版社被推向改制的进程。改制后,大学出版社将被推向市场,直面市场,参与市场竞争,成为市场的主体。大学出版社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为大学出版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生存压力。压力可以激发大学出版社的潜力,改变原先的落后观念,改革与市场规律不符的制度,不断谋求发展,创造价值。大学出版社除了要加快内部发展,增强每一位编辑的市场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策划特色选题,出版精品图书外,更重要的是要积极拓展所占有的出版资源,整合出版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所谓出版资源,是指与出版产品形成直接相关的各种要素的集合。出版资源是相对于出版物的生产过程而言的,是与产品形成有关的各种要素的集合。[1]因此,出版资源是一个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集合体。出版资源可分为核心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资源。核心资源,即直接构成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知识内容的来源,通常称其为选题资源;其他生产要素资源是形成除产品内容之外出版物其他直接生产要素的资源。   一、选题资源   什么是选题?学者做研究需要确定选题,期刊需要根据自己的学术风格选择每期的选题,出版社出版图书也需要好的选题作为支撑。就出版社而言,选题是编辑在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读者需要而提出的出版方向。一个出版单位的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选题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占有程度。选题是出版活动的首要前提,没有好的选题资源,何谈出版?大学出版社对选题资源的争夺表现为高校教材资源的争夺。目前大学出版社在教材资源的竞争中主要体现在大学公共课教材和高职高专教材。由于一种课程教材的版本繁多,所以教材之间的可替换性越来越强。一种教材如何能在众多教材中脱颖而出?大学出版社应注重教材的后续服务建设,使教材全方位适合现在的教材市场和教师的教学需要。所以,高校教材资源的争夺已逐渐表现为教材后续服务的竞争。为此,大学出版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自己在教材后续服务方面的竞争力。首先,为教材提供的配套电子教参和教学课件的内容既要精益求精,又要符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其次,要及时跟进教学的网络资源服务,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与教学紧密相关的课外资源;再次,依托自己学校的威望与学科优势,立足高校,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出版品牌教材和精品教材,占领教材市场,强化自己在图书市场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二、人才资源   人才是企业制胜的法宝,竞争的实质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出版人才是指那些在出版理念上敢于创新,能够把握、跟踪社会文化思潮变迁与读者阅读兴趣变化的人才;也是指政治强、作风硬、业务精、善经营、懂高科技的,能够应对复杂情况与局势的复合型人才。人才成为出版社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谁能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有优势和主动权。因此,出版业的人力资源竞争更为激烈,出版社要抢占市场,首先要争夺人才。出版人才资源在今后出版产业化和出版市场国内外竞争中具有战略性的突出地位与作用。因此,出版社必须拥有一支有能力、能竞争、善经营的高素质出版团队。然而,目前出版业面临人才缺少、人才储备不足的局面,这更显出版人才的珍贵。为此,大学出版社首先应重视人才的培养,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完善职工的培训机制,全面加强员工的在职教育培训,给员工创造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更新员工的知识库,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再次,注重编辑结构的合理化,培养多能编辑。可以利用多岗位轮换制,通过多岗位的实践,培养懂编辑、懂营销、懂市场的全方位人才,比如,策划编辑、版权贸易编辑、数字技术编辑等。   三、作者资源   出版社要出版精品,就要有一批好的作者。在出版的整体流程中,作者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出版社选题策划的执行、落实和完成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作者的参与和支持。作为大学出版社,不仅拥有广大的受众市场,而且也拥有大量高智商的作者资源。而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有不少学者出现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难于静下心来著书立说,而大量“职称书”却纷纷涌现。因此,高质量的稿源开始紧缺,优秀的作者成为各大学出版社争夺的焦点。如何保证高质量的稿源?大学出版社应拥有丰富的优秀的作者资源。一个高质量的作者群体,是出版社的资本。从出版社自身的角度来说,要增强竞争优势,树立企业品牌和诚信。作者都希望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交给有实力、有影响力、有诚信的出版社出版。所以,出版社要吸引优秀的作者,还必须自身硬,加快自身的发展。编辑是出版社的核心生产力。一本书诞生的每一个环节,编辑都要亲历亲为、全程参与。[2]另外,与作者交流最多的还是编辑,编辑的人格魅力、素质等将直接影响着与作者的交往。所以,编辑的能力与素质是争夺作者资源的关键,大学出版社应注重编辑队伍的建设。首先,编辑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能与作者在交流时产生共鸣,能就书稿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和意见,得到作者的认可和信任,使作者能够放心地把书稿交给编辑操作。其次,编辑在与作者交往时,要以诚信为本,取得作者的信任。因为出版社所从事的活动为商业活动,所以诚信为前提,要尊重作者的权利。再次,要建立作者信息库,与作者保持长久的联系,慢慢建立深厚的友谊。第四,编辑要随时掌握作者的教学、科研情况,及时了解作者的科研进展。   四、信息资源   广义的出版信息资源是指出版物的信息内容以及出版活动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出版信息资源是已经生产出来的出版物,是可以继续开发、利用的信息资源;出版信息资源不是消耗型资源,而是再生型资源;对出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随心所欲地盲目进行。出版信息资源一直贯穿于出版过程的始终,时时刻刻影响着出版社的经营行为。出版的资源,也就是选题创意,来源于出版信息资源。若出版社能掌握并科学地分析信息资源,就能在出版物市场中掌握主动权,处于优势地位,对建设畅销和长销图书至关重要。要想占有广泛的信息资源,就要及时捕获最新最快的信息,快速地形成好的创意。目前,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一部分是由教师岗位转换过来的,一部分是出版社根据自己图书生产方向招聘的理工科或者文科类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有很少一部分是出版专业的毕业生。这样的编辑结构更适合于图书的编辑加工工作,但他们往往对市场缺少认识,对信息没有机敏的感知能力,缺少出版创新能力。所以,对大学出版社而言,培养编辑的信息感知、加工处理和使用能力,占有足够多的信息资源,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首先,及时捕获最新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研究成果,并据此提出新的出版选题,及时将之转化成新的出版物。其次,要占有充分的市场信息,比如图书市场的销售热点、本社各种图书的销售情况、与本社图书类似的图书的销售情况及市场评价等。再次,加大信息资源的整合力度,使信息资源在重组中转化成更多的精神产品。比如,对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重新进行整理、加工、组合、编排,使本来分散的信息变成集中的信息,使本来只有个体效应的信息变成有整体效应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扩大和增值。第四,了解读者的需求信息,推出在内容组合和表达形式等方面都适应读者需要的出版物,继而在此基础上引导读者,促使读者接受更高层次的出版物。最后,出版社还应重视信息资源的管理和网络化建设。#p#分页标题#e#   五、品牌资源   什么是品牌?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3]读者购买图书首先考虑的是出版社的品牌和图书的品牌。出版品牌代表着图书的内容、装帧、印刷等的高质量,代表着选题的创新,代表着虽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的无穷魅力。这就是品牌资源。品牌资源带来的是市场。比如,对于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来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本身就是品牌,就是很好的出版资源,是强有力的品牌保障。提到计算机教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清华大学出版社,这就是清华大学出版社依靠大学优势和出版资源发展的品牌,是读者认可的品牌。出版社被推向市场以后,树立品牌形象,打造精品图书,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图书产品,是自身可持续发展,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根本保障。所以,品牌建设是大学出版社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六、营销资源   图书市场的竞争,同时也表现为图书营销策略的竞争。大学出版社的转制,使大学出版社转为以市场为本位。目前,图书的种类和数量每年都在迅速增加,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各个出版社的竞争压力也逐年增加,尤其是对大学出版社而言。因此,大学出版社需要不断关注读者、关注市场,探索营销策略,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在营销策略中整合出版资源,使出版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取得出版效益的最大化。   现在的出版发行人员不再是图书发货员,也不再是简单的图书推销员,而是熟悉出版社各类图书的内容、目标读者群,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市场、运营市场,积极反馈市场信息,与策划编辑通力合作,策划选题,把出版内容变成最大利润的复合型发行人才。所以,首先要提高营销人员的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其敏锐的市场洞悉能力、市场分析能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打造一支既具有先进的营销理念,对市场坏境及读者有客观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又具备出版营销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新技术有应用能力和创新力的优秀的营销团队。其次,充分运用并整合各种营销策略,扩大图书的知晓度,赢得市场。比如,针对不同的学校,举办图书巡展,为图书馆和教师赠送样书等。再次,跟踪终端销售客户,服务到终端读者。因此,在后期的图书营销工作中,根据读者的需求,增加附加值,加大营销力度。比如,根据教师授课的需要,提供相关的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与学校建设的精品课工程、质量工程挂钩,提供相应的建设支持等。这也与前面所提到的选题资源争夺紧密相连。图书营销工作是一项长效工作、系统工程。图书的营销工作应贯穿于图书出版前、图书出版发行中和图书发行后期。更为重要的是,图书发行后期要对图书进行维护。“一个重点产品推出之后,开展产品维护工作是必要的。产品维护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保持知识的更新,保证产品的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另外,一些重点品种往往也是其他出版者跟风的对象,与其这样,不如提前做好边缘产品的开发,丰富和拉长产品线,使产品增值”。[4]   综上所述,大学出版社改制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转企后的大学出版社只有勇敢地适应市场的生存环境,尽快转变观念,才是正确的、唯一的选择。大学出版社应冷静分析和衡量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明确自己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以高校为主要市场,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为基本宗旨,重新分析并整合各种出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打造高品质的图书产品,取得出版效益的最大化。   拥有丰富且优质的出版资源,是出版企业立足于市场,占据竞争有利地位的关键。出版走向市场过程的实质就是出版业的各种生产要素、各种资源进行市场化配置的过程,是出版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大学出版社转制后,应充分分析出版资源的现状,对出版资源进行再认识和再整合,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的资源整合力,立足高校,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在高校教材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实现良好的出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