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经济管理范例

专业经济管理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经济管理;创新性人才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改进的历程,具体指的是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代替传统的农业活动、运用先进的生产机器代替传统的人力劳动、运用科学的管理方式代替经验管理等等活动进行的过程。如今,无论是先进的生产力还是科学的管理知识,都是人们自己主动探讨总结出来的,因此农业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但是我国目前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的人员文化素质水平处于较低的状态,缺乏创新意识与科学素养,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对创新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1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1.1培养目标太过单一

从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总结我们可以得出传统的农业经济教学方式,那就是单一的传授科学管理知识和农业经济经济学理论知识,可以熟练的知晓农业经济管理的知识与技巧,那么就成为农业经济管理的高级人才了。但是反观我国目前在农业现代化方面的发展,传统的高级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化的需求了,我们需要创新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做到能够与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发展方向相适应。

1.2教学方式不科学

单一化的对学生灌输知识的方式依然是现代教学的主旋律。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并不是从现实生活出发,只是教授课本上的概念与理论知识,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没有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因此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得到培养。

2我国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需要创新型人才

随着报告中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新农村的建设包括:经济、资源、人口以及文化各个方面,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才去贯彻落实。一是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发明,需要创新型人才去完成;二是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需要创新型人才来完成;三是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建设,文明乡风需要创新型人才去引领。由此可知,创新型人才是新农村建设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

2.2社会需求改变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

现代社会最为急需的人才就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在社会生活中是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的,但是这一类人的能力素质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培养,因此各个高校为了帮助学生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就发生了改变。因此如何培养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是目前各大农业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

3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3.1重新定位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新时代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从新定位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根据范围对人才教学得培养目标分为:学校、专业、课程三个目标方向,逐渐实现对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的总目标。在学校方面,逐渐的响应国家对经济、科技、教育方面的改革,明确其教学的总目标与人才培养的总方向;在专业方面,从专业的角度对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求,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课程方面,对课程的体系结构和课程的目标提出要求,制定合理的目标。我们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重新定位,制定新的培养目标。

3.2对教学方式不断的改革和完善

我们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改变原来对知识进行单一灌输的方式,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进行教学。

4结束语

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进步,我们需要更多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因此农业现代化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需要积极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开辟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2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对策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围绕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战略,服务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升级和业态创新等高端产业,对接“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等农业产业发展趋势,聚焦新农商、新农人等紧缺的职业领域,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资源库,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开发符合相关标准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资源,科学合理安排培训和认证体系,打造“能学、辅教”专业资源库,满足学生、教师、企业员工、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学习者五类用户的学习与培训需求,重点建设“五库三平台一馆一站”。

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

1.1聚焦产业高端,建设具有前瞻性的“五库”资源

1.1.1专业信息库在充分了解行业企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刻剖析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行业企业职业能力要求,确保人才培养的规范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建设具有前瞻性的专业信息库,主要包含专业概况、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专业诊改等,用于展示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为高职院校培养适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经济管理人才提供可资借鉴的标准和范例,引领我国高职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建设与发展。主持单位联合参与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全国性专业调研,聚焦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和新产业、新业态,创新管理新模式新方式的需要,制定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职业岗位能力发展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为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提供指导。1.1.2课程资源库通过专业调研与分析,结合乡村振兴、“互联网+”农业等行业发展趋势,对接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岗位群和典型工作任务,聚焦“云物大智移虚”(指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经营管理产业高端,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优质专业课程,兼顾普适性和前瞻性等设计原则,高标准建设27门优质标准化课程资源,分层建设结构化课程资源。依据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课程模块,课程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进行分类,尤其关注核心课程资源建设,核心课程资源是当前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对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进行合理化安排,不断地优化和完善资源库[1]。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课程建设内容中,展现“三教改革”成果。1.1.3素材资源库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资源库按照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要求,结合各子项目的具体特点,设计并建设颗粒化程度较高的资源。素材资源库本着边建设、边使用、边充实、边完善的原则进行建设[2],涵盖文本类、演示文稿类、图形(图像)类、音频类、视频类、动画类和虚拟仿真类等素材,其中视频类、音频类、动画类、虚拟仿真类资源占比高于50%。知识点或技能点以“微课程”为主要表现形式,抽象的管理概念、复杂的业务流程及管理任务场景再现等以“虚拟仿真”为主要表现形式。素材资源库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资源类型多样、分布合理,实现资源冗余,能够满足各类用户自行搭建个性化课程的需要,为实现教师智慧云上教学、学生自主泛在学习,为农企员工、新农商与新农人培训等提供载体和媒介。1.1.4行企信息库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服务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等产业发展需求,专业资源库在充分调研行业企业的基础上,建设行企信息库。帮助教师、学生、企业、社会学习者、农民等用户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掌握行业企业的发展状况及职业岗位等相关信息。也可以帮助企业及时了解国内外行业发展动态,对接标准进行管理水平升级。用户和企业可通过平台实现信息交流互动,为专业产教深度融合,密切校企合作打下良好基础。1.1.5技能训练库伴随企业的规模化和多元化发展,“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是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将技能训练资源纳入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是十分必要的[1]。资源库建库团队整合企业资源,围绕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的核心业务能力,校企合作开发大数据思维与应用技能、企业战略思维与运营技能、品牌意识与培育技能等技能训练任务,提升学习者实践能力。

1.2对接行企标准,搭建育训结合的“三平台”

1.2.1培训认证平台根据农业产业升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需求,服务我国3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1.7亿新农人、新农商职业技能水平提升需求,结合国家“高职百万扩招”、“千亿培训”、“1+X”证书等政策需要,建设培训认证平台。针对教师、农企员工、农民等三类用户定制个性化的培训方案,搭建师资培训课程、企业员工培训课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课程,建设物流管理、智能财税、网店运营推广等职业技能培训包,支持学习者通过资源库学习,获取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业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2.2创业孵化平台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新的经营业态与业务模式不断涌现,为农业创业者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创业孵化平台为学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小微企业及农民创业者提供信息共享、咨询策划、政策指导、项目顾问、人才培训等多类创业服务。引导师生、社会学习者、农民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用创新创业教育支撑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1.2.3虚拟合作社运营平台合作社作为国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重点对象,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鼓励各地区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调研发现,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农民不熟悉合作社成立的相关流程或经营管理水平不足,导致合作社经营不善等问题大量存在。为解决合作社经营管理过程“看不见、进不去、动不得、难再现”等问题,资源库建设团队与软件公司合作,联合开发虚拟合作社运营平台。通过合作社的创建、生产、销售、采购、物流、财务等经营活动模拟训练,学员掌握合作社建立和日常运营所需的各项能力,熟悉合作社各岗位的业务内容及操作流程,培养经营战略思维和分工协作意识。

1.3紧跟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打造具有农经专业特色的“一馆一站”

当前,我国正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资源库紧扣国家发展脉搏,坚持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大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精管理、善经营”的新农商、新农人为己任,着力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服务中国农企“走出去”,服务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打造农经博览馆,建设中国传统农经文化传承平台,以文化育人、以文化促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加油站,服务我国300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1.7亿新农人、新农商职业技能水平提升需求,为广大农民提供在线学习、信息浏览、考证报名、在线培训、在线测试、信息查询等服务。

2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保障措施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团队全方位制定保障措施,确保资源库建设顺利进行。

2.1制定资金保障措施

确保资金投入合理规划,制定并严格实施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源库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和规范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资金管理,加强各项资金使用过程监督。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保证资源库建设工作顺利实施[3]。

2.2建立组织保障措施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运行,组建资源库建设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具体建设项目,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建设工作的日常事务。组建项目指导审议委员会,设立质量监督小组,成立项目开发小组,成立专业资源库协调保障组,建立具有前沿性、理论性、务实性、先进性的多元建设团队,确保项目建设落实,产生辐射服务的社会效应。

2.3制定机制保障措施

建立共建共享机制,以联盟为载体,打造共建共享协同发展共同体,探索建立长效机制,保证资源库建设与应用的持续性。形成远程沟通机制,借助远程沟通信息技术实施远程及时沟通与定期碰头会议并举机制,便于所有成员随时知晓整体项目进度情况、传递文件及反馈信息。建立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机制,对接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主持单位牵头探索建立基于资源认证标准的学习成果积累、转换和资源交易机制。

2.4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强化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职责分工、人员管理、进度监控、绩效考核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建立项目监督考核制度,由教学资源库项目建设指导小组组织制定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建立绩效考核制度,由牵头单位的项目工作运行监控中心,负责分项目的绩效考核,确保整体项目按计划完成。规范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资源建设与更新标准,对资源的内容设计、视频、动画的制作等给出统一的标准。

3结语

总之,资源库建设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创新任务,需要多方形成合力,融入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扩充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技术服务,实现优质资源有效共享[4],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煜,周文龙.论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33):59-61.

[2]刘艳.泛在学习背景下湖南省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32):16-17+88.

[3]陈慧挺,陈文涛,张慧波.国家半导体照明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推广[J].职业技术,2019,18(5):34-39.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3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畜牧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着重需要培养的是管理生产及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对畜牧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同时招收文科和理科类学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程里有关动物遗传、育种、繁殖等内容需要学生有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储备,文科类学生却并不具备。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补充这些知识,同一个班的理科生就要进行二次学习,这极易引起理科生的厌学情绪。

1.2课程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学生学的实际需求

课程常常要连续三节甚至四节,导致学生很难长时间保持对教师的注意力。同时,有关畜牧业发展的新的科研成果每天都在大量涌现,课本知识的更新速度无法及时,内容的脱节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知识观、学习观,让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此外,授课教师也容易过多地强调畜牧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实践动手能力,不能从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弱化学生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最终要求。

1.3教师队伍的水平与实际要求有差距

教师的授课水平对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近年来高校中研究型教师的比重逐年加大,这类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授课的素养锻炼,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授课节奏。而且学术工作做的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倾向于把知识点讲得既全面又细腻,导致出现“唯知识至上”的授课模式,不给学生留知识点上的任何“困惑”之处。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机会,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质疑”和“批判”的意识。尤其是新进教师,由于没有常年教学工作的积累,无法形成自己成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也难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2《畜牧学概论》教学完善的建议

教学是一项技艺,有一定的规律和章法可循。因此,高校首先要坚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岗位培训指导。虽然传统的教学方法现今正不断地受到新型信息技术的挑战,但传统的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无是处,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一定有其可取之处[1]。各专业必须实事求是,从其培养目标出发,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和改革。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畜牧学概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调整授课内容引入“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现代化的设备系统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畜牧业生产中,且自动化程度还在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职业目标是“对农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等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人员进行激励,以达到预期目的”[2]。因此,课堂上教师除了教授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外,必需着重引入现代高效畜牧业生产管理中的新内容。以养猪生产为例,要更加重视饲料中的霉菌毒素问题、要提高对高产青年母猪重要性和分胎次饲养重要性的认识、强化现代员工管理、提高电脑控制设备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等等。“微课”作为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升级形式,已在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提及,但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较少。但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在课堂上一样存在注意力得不到缓解的问题,“微课”同样可以大有作为[3]。对本课程而言,除了基本的理论知识点外,“微课”还能很好地展示生产的实际过程,更好地为达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服务。如将一畜牧业生产示范场运营中的饲料营养配比、育种架构设计、疾病防控、销售、环境保护、成本核算、员工培训等各个重要环节录制成“微课视频”,教师针对“微课”视频内容,站在“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随时与学生交流“微视频”中的内容,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更能加快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2.2调整授课形式,引入“工作情景”教学模式

随着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每个人低头仿佛都身处于“一个独立的世界”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少,尤其是大学生。骤然从高中均一化的集体生活中走出来,跳出父母的视线,加上还没有养成良好的控制力,大学生非常容易孤立自己。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和提高。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需的一项重要技能恰恰就是“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意识到本专业的特殊性,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学生“所说”,透过学生“所说”感知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所想”。为促进课堂上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以往的教学模式改革中提及最多的是讨论式教学[4-5],但这是针对单个学生个体的教学方式。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着重需要的是协调能力,需要他人的配合。因此,在课堂上还要锻炼他们彼此间合作的能力。如根据“微课”视频,在课堂上引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情景”,设立小的项目论题,让学生以生产管理者的身份,采用分组讨论、课堂分享等方式对某一工作情境进行分析处理,不但可以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可以提高他们解决矛盾的能力;也可以设定大的宏观问题,以养猪生产为例,可以设定诸如“如何使猪的身生产性能和利润更高效,场区花钱的最佳方案如何制定,如何激励员工”等问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

3结语

从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在《畜牧学概论》课堂上调整授课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引入“工作情景”和“微课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不但有利于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可以培养学生的管理协调能力,最终更好地为完成本专业的终极培养目标服务。

作者:乔瑞敏 任广志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文晶,王果胜.教学方法的历史发展及其改革趋势[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3(12):55~56.

[2]刘海波.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22):46~47.

[3]张肇丰,汪茂华,赵琴,陈彩虹,汪晓慧.微视频的兴起与迷思-第九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5(03):63~66.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4

其一,教师要掌握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有效把握课程重点和难点,将教学目标的设置与之相匹配。其二,教师要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充分调研,掌握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教学目标,使之能够符合实际需要。例如,对于觉得经管专业课程有趣、主动积极学习的班级或学生,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就要以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作为教学目标,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要有效开展课下兴趣作业布置;而对一些觉得经管专业课程无趣、不能积极主动学习的班级或学生,教师纪要制定一个着力提升教学趣味性和成绩感的教学目标。其三,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层次鲜明,合理运用好学、用、测三个方面的合理因素。

二、充分使用教材内容,合理选取课内外知识

在实际教育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主要信息客体,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一样不仅包括教材上面的信息,而且还应涉及教材以外的相关知识。所以,在选取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时,教师一方面要钻研教材基础知识,深挖重点、难点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广泛收集有价值的课外知识,使教材基础知识联系当下客观实际,使理论丰富饱满,易于理解。在对教材内容进行选取时,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精读教材,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要求提炼具体内容,并依主次、难易、掌握程度等标准进行划分,如可以按照主次标准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基础内容和了解内容,可以按照难易标准将教学内容划分成精讲内容和略带内容,还可以按照掌握程度标准将教学内容划分成考核内容和考察内容。第二,要尽可能地选取与实际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内容,以实现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有效符合社会对经济人才的需求。经统计,目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实际教学内容中98%的内容是与实际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人在社会经济中的行为问题的篇幅更是占到了53%。这为实现上述两点要求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对课外教学内容进行选取时,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可以分别从经典历史经济案例和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中汲取养分。对于经典历史案例,教师可以重点关注西欧经济思想、历次经济危机概况等。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都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的课外内容而被选取到课堂之上。对于当下的经济发展形势方面,教师更应作为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时所应始终牢牢抓住的主线,具体要选取那些当下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案例,努力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培养出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

三、巧妙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优秀的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客观条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巧妙利用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条件。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能够激发学生个体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教育学家赞可夫曾说过:“教学中一旦触及学习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所以,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必须要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巧妙利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来开展教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利用好教学语言创新。教学语言是经济管理专业开展教学的主要工具媒介。而该专业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相对抽象难懂。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平白无味,只是一味地空洞说理,学生会觉得乏味无趣,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如果相反,高职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语言生动,语调要抑扬顿挫,并配以适当肢体语言,会为课堂增色不少,也会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来开展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影、光、声等形式进行教学,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直观而感性地增强他们对知识的认知。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5

关键词:农业经济经济转型管理

相关部门在积极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和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时,必须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才能在保证农业经济循环可持续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增强农业经济的活力,为广大农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农业经济转型期概述

经济转型过程中,各个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由于政府部门在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时,将大多数资源用于工业产业,所以对农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情况,政府部门在充分重视产业结构变化、产业发展以及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了以工业带动农业,推动农业高速发展的策略,不仅保证了工业与农业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实施以及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力度的加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相关部门应该紧跟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农业经济体系构建的步伐,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才能达到彻底改善农村福利的目的。

二、农业经济转型下农业经济特点

(一)农业经济呈现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国经济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城乡经济市场结构体系也逐步形成。国家实施的乡村公路建设策略,不仅推动了城乡经济的交流,加快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的速度,而且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的影响下,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的力度,才能在保证农产品生产、运输以及工业化加工顺利有序进行的前提下,扩大农业经济市场份额,推动农业经济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经济市场化导向更为明显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实施,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而且为农业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机。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激发出了农民参与农业生产的热情。农产品进入到消费市场中,则主要是通过农产品向产业化道路发展的同时,扩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快了农产品的销售速度,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现代化成为大势所趋

农业现代化既是我国农业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战略之一,同时也是保证农业经济转型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就目前来说,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经济管理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体现出了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意义。相关部门必须在充分重视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农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和研究农业生态发展的策略,促进农业发展的科学性,确保生态化农业产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其次,始终坚持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方向。分析和解决农业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当前我国农村生产技术不足以及发展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提高农业经济科技含量,才能在彻底解决长期困扰农业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的基础上,促进农业经济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三、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分析

(一)依托农业科技,发展特色农业

农业经济管理主要是以农业基础产业部门为首要研究和管理对象,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主体构成的农业经济管理平台,与传统经济学习和管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农业经济管理作为一种农业与经济管理的交叉学科,为农业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来临,农业经济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也呈现出日趋复杂的发展趋势。相关部门必须积极的进行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优化,才能构建出符合我国农业经济管理需求的理论基础,处理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产品流通以及农产品市场分析的水平,推动农业市场经济转型升级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农民核心作用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作为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核心,为以农民为核心的人性化农业生产氛围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部门在积极推动农业经济转型升级工作时,应该严格的按照以农民为核心的原则和要求,充分发挥农民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加快农业技术在农村经济管理创新应用的步伐,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对专业人才的吸引力,相关部门必须将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深入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了解和掌握每一位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向广大农户积极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理念的方式,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很多农村地区都存在着年轻农民不愿在家乡务农以及农业劳动人员老龄化严重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鼓励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吸引年轻农民回乡务农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才能在推动农业生产向科技化生产模式转变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质量的有效提升。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政府部门必须根据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大农业科研人员引进的力度,建立完善的农业科研人员激励制度,才能在彻底解决困扰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同时,强化农民的思绪意识,给予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指导和帮助,促进经济转型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加强政府调控,发展多样经营模式

政府部门必须在努力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农业产品生产与经营模式,将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全部销售出去,才能使农民真正的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在开展农产品销售经营活动时,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产销联合农业产品经营模式引入到农产品销售体系中,牢牢抓住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红利,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网络,提高农产品经营的效益。此外,充分发挥粉丝经济效应向消费者推销农产品。比如,农民可以通过为自家农产品代言的方式,将农场生产的全过程以视频形式详细的记录下来,吸引观众观看、评论,并以此为基础组建其符合自家农产品品牌销售的粉丝网络渠道。随着农产品生产经营渠道的进一步拓宽,农户在推销农产品时,应该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农产品向市场化方向稳步迁建,才能在有效提升农民收入的前提下,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提高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发展绿色经济

农户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加大农药施用量的方式,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自身的经济效益。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必须在进一步加大农业经济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基础上,向农民宣传环境保护的意识,合理运用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指导理念下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时发现,畜禽养殖化学需氧量、总氮排放量分别为1000万吨与59万吨,这一数据与第一次污染源普查结果相比污染源排放总量呈现出整体下降的发展趋势。为了确保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相关部门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①加大沼气资源利用推广宣传力度。沼气资源的利用不仅有助于农村空气的净化,而且促进了资源利用率的有效提升,减轻了畜禽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②加大新农水资源运输设备推广应用的力度,提高农民节水理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③建立完善的乡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设计完善的制度为乡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依据。④妥善处理农村耕地资源保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严格按照政府部门提出的坚守耕地红线原则,科学规划农村土地资源的使用,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为农村耕地制度的改革提供依据。

(五)关注农业人才,提高农业人才素质

农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付出和努力,由于各个高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农业生产人才的中坚力量,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与农业院校之间相互合作的力度,通过增设与农业生产相关专业的方式,扩大农业专业人才的招生力度,为农业经济产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相关部门还应加大农户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培训的力度,指导农户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增强农民运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意识,同时该应农户更多的优惠政策,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入,才能在确保农民掌握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为我国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农业经济转型进程不断深入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也必须深刻认识到针对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创新改革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优势,指导农业经济的发展,根据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调整和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策略,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优化现有农业投资环境,探索出一条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为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秀红.农业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分析[J].中国市场,2021,20:58-59.

[2]肖蕊.经济转型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14:179.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6

关键词:经济管理能力;教学方法;综合能力

0引言

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技术型学科,培养目标为培养符合社会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科学素养,具备从事土木工程建造及工程项目管理的复合型高级技术与管理人才。从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在掌握土木工程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要通晓经济、精于管理。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经济管理类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模块,起到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作用。西安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有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概预算、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建设法规与工程监理等,它们共同构筑一个课程平台,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和工程监理能力。

2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

资料显示,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除少部分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其余大部分毕业生均走向与工程实际相关的工作岗位,如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从事房地产开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等工作。参与市场竞争,就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和工程项目管理水平,懂施工会管理,即具备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与效果评价能力,能参与工程招投标,掌握概预算的编制,精通法律法规及合同等。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应在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的同时,具备必要的经济管理类知识。

3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3.1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

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部分学生认为,土木工程专业主要应以学习技术为主,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开设只是点缀。与大部分专业课程相比,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未被普遍认可,学生认为经济管理类知识对将来的就业起不到多大作用。对待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态度为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足够的兴趣,被动学习。

3.2缺少必要的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实践性要求较强,要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具体的工程实际进行理论分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缺少实践环节,部分学生对工程实际情况了解不深,在结合案例教学时,相应的理论分析就比较困难。

4强化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经济管理能力的措施

4.1经济管理类知识的合理配置

在土木工程的专业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数量很少,这对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远远不够。一名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相应的经济管理类知识,才能使所完成的项目达到三大目标的相对较优。根据工程建设的性质及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还可开设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招标与投标、工程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以适应这一需求。同时还需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以案例形式加以讲解,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强化,使其从根本上认识到开设经济管理类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2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可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采取各种开发潜能的有效措施,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思考能力。将经济管理类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紧密配合。如精心准备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有影响的成功管理的实例作为案例,这能引起学生兴趣,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培养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问题求解策略,并使学生形成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态度。还可将讲座环节引入课堂,邀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企业的管理人员作报告,以切身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综合能力的提高

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具备在社会活动中把握自己、发掘创新思维的能力。经济管理类知识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学生通过学习经济、管理、法律等各方面知识,可以开拓眼界,培养创造性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判断、决策,更为科学、准确,能更顺利地解决实际问题。经济管理类知识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如论文撰写,查阅资料,市场调研等,这些对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有直接的帮助。

5结语

经济管理类知识是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付诸实践,是十分必要的。提高学生对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强化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艳娟,何明胜,江煜,夏多田.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3(1):67-71.

[2]刘小雷.基于“卓越计划”的《水工程经济》教学实践环节改革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1):43-46.

[3]赵玲.《工程经济》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江西建材,2017(3):291.

[4]刘光焰,王晓峰.基于新常态下工程管理能力的土木工程专业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观察,2016(2):80-82.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7

关键词:农业;经济转型;管理模式;变革

1研究背景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农业也从传统依靠劳动力转变为现代化机器作业。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大力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大面积承包土地,进行机械化种植与收割,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同时,农村土地的管理模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农民大面积承包土地或者集体成立专业合作社,全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调整农业发展方式。

2农业经济转型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人口大量流失,导致土地无人耕种,农产品滞销,农业发展缓慢,农村经济增长停滞不前。随着农业部门相关政策的,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农业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农村经济实现逐步增长。农村要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发展农业,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比。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提升新兴农业产业生产效率。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和成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内部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其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目前,农村生产的大部分农产品都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精深加工,导致许多农产品售价很低,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要想提高农产品的销量和价格,就要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再次,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的发展方案。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使我国农村广大地区平衡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目前,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农产品都是初级产品,没有经过深加工。由于农村信息闭塞,很多地方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但在广大城镇里这些农产品都比较紧缺,导致价格居高不下。随着电商的兴起,许多主播到农村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的宣传,增加了农产品的销量和销售渠道。由此可见,农村应该建立网路销售渠道,使农民及时了解市场的供需情况,使农产品可以直接到达客户手中。一方面,可以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使客户吃到纯天然的食物;另一方面,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从农民手中直接到客户手中,没有中间商赚取差价,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

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快农业经济转型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农业经济的催化剂,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反之,不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是农业经济转型的抑制剂,会使农业经济止步不前甚至倒退。同时,如果不及时调整经济管理模式,而是一味追求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只追求产量增加不对质量进行把控,久而久之就会限制农业发展。管理模式的变革主要从土地管理、人员管理、经济形势管理这几方面进行。

3.1土地管理模式变革。土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但是由于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许多土地荒漠化或无人耕种,农业经济萧条。因此改变农村土地的管理形式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第一步。实行集体管理模式、成立合作社,从个人种植到集体种植、科学种植,可以加大土地的利用率。

3.2人员管理模式变革。过去,许多土地都是由农户独立种植,导致土地划分不集中,农作物感染病虫害的现象也非常严重,农民没有专业的农业知识和机械化设备,导致农产品的产量普遍不高。要实行集中种植,让专业人员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种植,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3.3农产品经济变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纯天然、绿色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是农业经济转型发展的机遇。农村地区要利用农产品的优势打造品牌,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市场占有率。政府也可以加大宣传,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

4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变革的意义

任何行业要想快速发展,都需要有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农业发展也是如此。要想使农业经济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提高发展速度,同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就必须制定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时,先进的经济管理模式也会促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从长远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共同发展,才能使农业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发展能带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作为国家的三大产业之一,农业对于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农业管理模式尤为重要,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只有严格管控农业经济的变革趋势,将利民利农政策落实到位,才能从宏观上促进农业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变革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要制定合理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广大农民真正参与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去,实现农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变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极大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加快了新农村建设速度,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这种新变革、新思路在给广大农民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国家整体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详细的数据反馈。

5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特征分析

5.1农业经济向现代化转型目前,农业经济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农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保护现有耕地,提高耕种效率。以前,我国农民只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式的靠天吃饭,依靠自己的双手完成农业种植。是我国农业经济的第一次转型。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我国的农业经济将迎来第二次转型。“走出去”战略使我国农业技术紧跟世界水平,农用器具的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农业生产效率也随着大幅度上升。据调查,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正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以前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在之后重点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忽略了农业发展,导致农业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进入新时代,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发展,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相关政策,农业经济发展步伐正在稳步提升。

5.2实现农业经济转型合理建议。5.2.1增加科技投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要将科技与农业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目前的科技企业大部分是军工企业,农业企业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选择农业专业。他们认为学习农业专业毕业后就要回到农村工作,而农村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这样就使得农业科技人才逐年减少。5.2.2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农业经济转型本质上是社会服务体系的转型,因此各级政府要结合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趋势,继续参与基层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完善农作物保险补贴制度,降低农民的损失,增加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外,由于地理条件的影响,很多地区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只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才能提高开发效率,提升经济效益。5.2.3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新方向。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绿色蔬菜成为最大的卖点。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提升农民的绿色生态意识。很多种植户为了挣钱多、挣钱快,给农产品打催生剂,使农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其次,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绿色农业发展制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再次,加大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直播形式让网红主播对农产品进行宣传,使人们了解绿色农业,从而促进生态农业发展,逐渐实现生态农业经济转型。

6结束语

在农业发展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管理模式,使农业经济成功转型。同时要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改变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方式,应用新型的管理方式,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稳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萍.我国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农业与技术,2018(9):152-153.

[2]俞义.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变革的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8(16):119-120.

[3]田丽.当代农业经济转型与管理模式的变革[J].农业经济,2016(5):36-38.

专业经济管理范文8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教育模式;创业就业

1创业就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创业就业教育的系统内容

我国创业就业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在内容上缺少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仅仅是把创业就业教育作为正常教学活动的附属品,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创业就业教育体系。

1.2实践指导部分较弱

经济管理类创业就业教育的实践部分主要以案例分析教学为主,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而且在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实践指导能力较弱,致使实践项目不合理。

1.3教学模式不合理

高校经济管理类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对企业的相关资料了解较少,研究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二是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也较少,对企业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缺乏深刻认识,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三是高校经济管理专业与政府、企业尚未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在互通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1.4教学评价方式不科学

高校经济管理类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在教学评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评价方式尚存在不科学化的因素,缺乏考核标准和系统的考评体系。

2打造以培养创业就业型人才为基本导向的理论课程体系

2.1在理论课程中融入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经济管理类理论课程教学中,要加强对创业教育的关注,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高校经济管理类理论课程要凸显出学科专业特色,打造出系统性、个性化的创业就业教育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至少需要涵盖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创新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2.2积极营造学生主动创业就业的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教育模式构建过程中,需要调动一切因素营造浓厚的校园创业就业文化环境,可以在经济管理学院或全校范围内举办和创业就业相关的社团活动,比如开展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比赛,建立创业就业学术论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不断提升经济管理人才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业就业综合能力。

2.3设立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和奖惩机制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难在缺乏资金支持上,高校经济管理学院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设立学生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业就业提供必要支持。另外,高校还可以为经济管理类学生的创业就业设立专门的奖励资金,并对创业就业实践没有成功、已经取得成功和表现良好的学生分别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金,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创业就业积极性。

2.4打造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

结合社会发展对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提出的要求,高校要及时成立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考核小组,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和考核评价体系,将经济管理的实践教学质量和效果客观、真实的反映出来。在对学生实践成绩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避免出现情感主观性。在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要将教学重点转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和岗位竞争能力。

2.4.1对学生创业就业能力的评价

第一,对学生创业就业理论知识的评价。理论知识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创业就业的重要基础,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了解学生对创业就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第二,对学生创业就业意识的评价。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创业就业意识的评价内容具体包含学生的创业思想、创业品格、创业能力,但这些指标很难用简单、直观的方式进行量化,可以应用一些量化心理学战术的方式从大体上衡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比如心理测试。第三,对学生创业就业实践能力的评价。实践能力评价是对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评价,实践能力评价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4.2对学生创业就业培养效果的评价

第一,对学生创业就业率的评价。为了检验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就业学习成果,政府部门需要每年定期统计各个高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创业率。第二,对以就业创业为基本导向的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水平的评价。以创业就业为基本导向的经济管理理论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政策制度的制定上。以创业就业为基本导向的经济管理实践教学评价主要体现在一系列课外教学活动的举办和论坛的开设等方面。

2.4.3对学生创业就业社会影响力的评价

第一,社会满意度评价。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企业内部的认同度、企业品牌的塑造、竞争优势的打造和市场份额的占据等方面。第二,对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结构和收入情况的评价。将职业声望作为经济管理专业职业结构划分的重要依据来对经济管理毕业生的社会影响程度进行评价。职业声望层次分别是以教授、企业家、专家为代表的第一层;以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为代表的第二层;以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管理者为代表的第三层;以普通基层、简单劳动为代表的第四层。社会可以通过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这几个层次中的从业比例和水平来衡量学生创业就业的质量效果。

2.5打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加强校企合作,企业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安排布置,学校则要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展开密切合作,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实现企业和学校的互利共赢。同时,还要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将课堂教学转移到企业,在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的情况下提升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最常见的类型就是顶岗实习,能够有效将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理论知识掌握密切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余茂军.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以创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浅析[J].中国市场,2019,(09):61-62.

[2]杨宏.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陈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