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急诊论文范例

中医急诊论文

中医急诊论文范文1

在数千年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急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鲜明的时代特点,在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诊疗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中医学体系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中医学重视急症、危重症的治疗,历代名医都不是四平八稳的“慢郎中”,而是治疗急危重症的高手,诸多中医学理论的突破大都是以急症治疗作为突破口,与中医急诊治疗水平的进步密切相关。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对于危重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但从近代以至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医急诊存在制剂少、人才匮乏、临床诊疗规范不完善等不足,其特色与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随着近现代西医学的渗透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医急诊的阵地正在逐渐缩小,中医急诊建设成为各中医医院的薄弱环节。面对自身种种不足与发展瓶颈,面对现代医学的强势冲击,中医急诊能否突显其特色和专长,及时有效地治疗急症,面临着重大考验与挑战。

2.WOTS分析

2.1优势

中医做为本土医学,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沉积,不仅有着传奇的色彩,更有神奇的疗效,中医医学也因此得到世界医学领域的认可。在中医急诊学科内,中医因其治疗方案保守,不伤及患者的肌体和发肤,并保全急诊病人的生理器官和腑内器脏,并因此赢得患者的认可。同时,中医疗效也广受世人认知,中医学无论在旧发病种和新生病种的治愈上均有神奇的疗效,对各种疾病的成功治疗病例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在新生的变异疾病上,中医均能通过病理、药理进行搭配调理,成功走出了一条医学自主创新的新路。这也是中医急诊医学在发展进程中的优势所在。

2.2劣势

中医学虽然做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有其独到之处,但世界上没有遗世孤立的高贵存在,如果不扬长避短,不中西结合,中医学仍然很难走出困境,并最终失去与西方医学相竞争的竞争力。中医、西医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但两者又相互关联,目的都是治病救人。因此,必须将两者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才会真正形成一种新的医学优势。中医有不可取代的方法,但西医也有药到病除的疗效,两者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本就是前人研创的为疾病服务的科学。将两者进行结合,也是患者的共同期盼。患者的心理中固然有综合疗法要优于单纯疗法的普遍心理。中医急诊医学要发展,必须引入西方医学理念,用独创的疗法走出一条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新路。

2.3机遇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国家政府曾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并表明中医学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家政府的关注,并已将中医学摆上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建立起了中医学的发展地位。另外,在全国中医急症工作“九五”计划中曾明确指出,中医急症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医事业的全面振兴,要求各级卫生、中医药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的领导,要从中医事业的全局出发,高度重视中医急症工作,要为开展中医急诊工作创造条件,予以政策倾斜,加大急症专项经费的投入和管理。良好的政策扶持成为了中医科学的发展导向,为全面开展中医急诊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这也为中医急诊科学的完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4威胁

中医急诊医学能否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对急危重症是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疗效是中医急诊医学的生命,提高中医急诊的临床疗效,也是增强中医医院综合服务功能的关键,是建设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的重要环节。应当反思,中医急诊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后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很快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承认,中医却被认为只能治慢性病,不能治急性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究其原因,中药制剂落后,起效较为缓慢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对于急症来说,不能迅速产生疗效、控制病情,就有可能延误疾病,并可能使患者或其家属对治疗失去信心,对医生失去信任。因此,要想提高中医急诊的疗效,首先应改良中药制剂,寻找和研究高效、速效的中药制剂和给药途径,使之适合急诊的需要。另外,西医高等院校的林立,中医高等院校的萎靡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医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多学科、系统化的模式,较西医学的人才培养相比有力不能及之感,中医人才的匮乏正是中医急诊医学不能得到健康发展的关键,中医人才的不济也对中医急诊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3.对策与建议

3.1对中医理论进行继承与创新,尽快走上现代化发展道路

中医理论是古代医学的结晶,并在各个年代不断的继承、创新与发展,才得以在现代社会应用。如果没有完整、系统的继承中医药理论,就不会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会得到理想的疗效。继承是前提,发展是根本,只有扎实的学好内、难、伤寒、本草、温病等古书,使之密切结合临床,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识得标本,才能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中医学术才能发展。急危重症具有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证候复杂、病势危笃等特点,而中医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急症处理特点。因此,现代中医要重视古代急诊经验的继承,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挖掘、整理、总结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急救临床诊疗方法,继承名老中医专家急诊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同时有机地结合现代医学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制定中医药在诊治急症方面的特色与优势的诊疗规范,指导临床实践,从而改变“西医不新、中医不深”的现状,提高中医急诊对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与水平,使中医急诊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走上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3.2提高临床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急诊科学的发展,需要的是临床技术水平和对疾病的治愈效果。目前,任意一个中医院也不敢承诺急症患者的治愈率,并且在危重病人入诊时往往不敢接诊。因此,中医院要生存发展,就必须适应市场,提高临床技术水平,扩大服务范围,满足病员需求。“立足疗效,突出特色”是中医急诊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中医急诊医学能否发扬光大,关键在于对急危重症是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在中医急诊接诊时,中医生要准确判断病情,并通过多种治疗手段来提高疗效。积极推广应用针灸、按摩、点穴等特色中医药急诊急救诊疗技术,以此来提高疗效,在急诊临床上所采取的治疗手段即要体现特色,又要确保效果,以收到纱手回春之效。

3.3走中西医结合的新路,提高中医急诊学的知名度

中医并不排斥大手术,早在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即要对奸相曹操实施脑科手术,对蜀国大将关羽刮骨毒,并有换血、换脏器等医疗手术。中医治疗虽然多以采取保守疗法为主,但必要时就应动用创口疗法,并且针对病情运用大量的分析对比实例,来确定治疗方案,用最佳的效果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同时,在急诊方面,西医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就必须处理好中医特色和技术现代化的关系。在中医急诊时,要以先稳定病情为主,要破除中西医的医疗界限,用西医手段去除,再用中医方法调理,真正让患者满意。通过技术现代化的运用,让中医急诊占领应有的市场份额,缩短与西医急诊的技术差距,改变“急诊是中医弱项”的社会观念。中西医结合,扬长避短,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更为积极有效合理的治疗,促进疾病治愈,是提高医院临床医疗水平,完善和发展中医急诊医学的必经之路。

3.4拓展中医急诊渠道,完善中医急诊服务功能

中医急诊应具备急危重症的现场抢救和运送途中的救护能力,在加强医院急诊急救综合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整合资源,按照一级学科形式,利用医院优势科室和优势病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临床技术的发展,并建立急诊调度指挥系统,加强急诊急救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中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急救能力。

中医急诊论文范文2

1.1调查对象

抽取2013年10-12月接受湖南省卫生厅统一举办的“湖南省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班”医生206名(每家卫生院1名),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

1.2调查表设计

本课题组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在经过5位相关专家(3位教授、2位副教授)论证后,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①医生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学习背景;②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调查,题目为闭合式,共10个题目,内容主要涉及中医药基本知识,如中医藏象、五行、八纲辨证、六淫、辨时给药、中医养生等知识,答对赋分为“1”,答错或不答赋分为“0”,超过2个题目未回答者视为无效问卷,满分为10分;③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及需求情况,内容包括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等。调查均采用封闭式提问,调查前进行预调查,一般10min可完成答卷,根据预调查反馈的信息,调整问题后,Cronbach'sα系数为0.84。

1.3调查方法

调查前,统一培训10名调查员,根据每期乡镇卫生院医生培训人数的50%随机现场发放问卷,以无记名方式,当场填写并检查后回收;若发现未填写或缺项,则当场要求补填。共调查4期,每期调查人数分别为49、51、53、53名,共发放问卷206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回收率100%。10d后随机抽取15位乡镇卫生院医生重测,重测信度为0.86。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中医药知识知晓率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答对的题数/总题数)为63.83%,其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均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无差异(P>0.05),但其学习背景对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有差异。

2.2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

乡镇卫生院医生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应用情况不容乐观,仅有20.39%的医生经常采用中药治疗疾病,不足20%的医生经常使用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

2.3迫切需要学习的中医适宜技术

不同医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不一,大多数医生希望学习针灸、推拿、敷贴、拔火罐、刮痧等操作协助治疗疾病,96.60%的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来帮助诊疗疾病。

3问题与对策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但本调查发现,湖南省乡镇卫生院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仅占21.84%,接受过西学中培训的医生为18.45%,说明中医培训及中医继续教育的范围太窄。本次调查发现,乡镇卫生院医生具有“四低”特征,即低学历、低职称、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低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学历和职称是反映乡镇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的指标之一,本次调查的206名医生中,81.55%的医生学历为中专和大专,90.29%的医生职称为助理医师和医师,这与同类调查的数据较为接近。另外,乡镇卫生院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仅为63.83%,且具有中医背景的医生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要高,由此可见中医院校教育及中医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在低中医药知识知晓率的前提下,仅有少部分人经常采用中药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疾病。众所周知,中医适宜技术在治疗疾病方面不仅能够节省医疗费用,且不良反应小,疗效显著。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适宜技术不仅可以配合西药较迅速、较长时间地控制血压,还能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不适症状。因此,不少乡镇卫生院医生希望学习一种或多种中医适宜技术以帮助诊疗疾病。基于乡镇卫生院医生的“四低”特征及乡镇卫生院医生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情况,建议卫生主管部门为乡镇卫生院医生提供中医继续教育的机会,使乡镇卫生院医生提高学历、职称、中医药知识知晓率、中药和中医适宜技术使用率,达到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和降低基层医疗费用的目的。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

3.1开展网络远程教育及对口援助,拓宽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渠道

目前,我国常用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渠道为各类研修班、学习班、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及脱产进修等,但我国乡镇卫生院医生数量少、日常工作繁重,加之高昂的培训费用等,导致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生无法离岗学习,进而影响中医继续教育的开展。而网络远程教育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乡镇卫生院医生可随时随地学习,能有效帮助其提升学历和职称,提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并可节省费用。另外,卫生主管部门可指定省、市中医院对口援助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定期选派中医药专家赴基层讲学,安排中医骨干到基层历练并指导县中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在中医适宜技术开展中遇到的问题。

3.2合理选择中医药继续教育内容

根据乡镇卫生院医生呈“四低”的特征和迫切希望学习中医适宜技术的现实状况,在进行乡镇卫生院中医继续教育时,应首先夯实乡镇卫生院医生的中医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再开始加强中医适宜技术(针灸、推拿、刮痧、火罐等)的培训,以实际满足乡镇卫生院医生的迫切需要。

3.3以农村地区疾病为导向,创新中医药继续教育方式

中医急诊论文范文3

1.1持续性

现代社会物质和能量的开发要有一定的节制,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代的需求,要在不危及后代人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体现了生态理念的持续性。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合理的规划设计的构思、布局结构以及设施设置等,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实现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采取措施不断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应,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1.2循环性

实现对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使得使用过的废料可以继续通过科学的加工利用到生活当中,最后得到自行分解,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体现生态理念的循环性。生态理念的循环性使得能量利用、物质消耗以及信息分解等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在自然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一个闭合的循环流,而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是单向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科学的利用和处理资源。

1.3高效性

在现代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加大了资源的投入成本,而生态理念下的生产生活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高的资源利用率,改善资源利用和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4多样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对于环境设计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要提供更多选择的环境设计产品,促进多样化的消费,降低因为无节制的扩大消费而造成的环境压力,转变人们被动的消费选择方式,提供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多样化产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1.5舒适性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要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又能够体现设计的审美价值和激发人们的生活情趣,体现生态理念的舒适性。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下的城镇形象设计

城镇的形象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对乡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是当代促进乡镇发展的重要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体现了生态与人文的统一、现代与历史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推动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努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对城镇形象设计的具体启示。

2.1城镇形象设计的原则和范围

生态理念影响的城镇形象设计要充分地考虑到居民的听觉、嗅觉以及其他的感官感受,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城镇当中包含着人文要素、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要做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并不容易,既要考虑到整个城镇的形象,又要注意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城镇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建筑建设,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的价值体现,要不断地加强环境艺术意识,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更要受到建筑设计和规划的限制。不仅要完成城镇规划中的各种策划,而且还要弥补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城镇形象的设计水平。

2.2在城镇形象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要体现以人为本

城镇的形象设计要对居民的综合感受进行全面的考虑,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对居民的感官进行刺激,对居民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得居民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环境艺术设计和城镇形象设计主要是在视觉艺术的基础上来发掘触觉艺术、味觉艺术等感官艺术,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情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形象。城镇形象设计将审美需求、材料选择以及功能进行协调统一,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3城镇形象设计中的设计要素和设计结构

城镇环境艺术是从不同的时空、层面、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体现城镇形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城镇的设计结构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进行的,要体现生态理念中整体与局部、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

3结论

中医急诊论文范文4

1.1持续性

现代社会物质和能量的开发要有一定的节制,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后代的需求,要在不危及后代人的正常生产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体现了生态理念的持续性。要实现持续发展,就要合理的规划设计的构思、布局结构以及设施设置等,有效地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实现可再生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采取措施不断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发挥其最大的生产效应,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1.2循环性

实现对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有效利用,使得使用过的废料可以继续通过科学的加工利用到生活当中,最后得到自行分解,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体现生态理念的循环性。生态理念的循环性使得能量利用、物质消耗以及信息分解等形成一个循环的体系,在自然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是一个闭合的循环流,而生活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使用是单向的,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大量的污染,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要考虑到环境的承载力,合理科学的利用和处理资源。

1.3高效性

在现代的生产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资源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加大了资源的投入成本,而生态理念下的生产生活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高的资源利用率,改善资源利用和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4多样性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对于环境设计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因此要提供更多选择的环境设计产品,促进多样化的消费,降低因为无节制的扩大消费而造成的环境压力,转变人们被动的消费选择方式,提供有利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多样化产品,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

1.5舒适性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要满足居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又能够体现设计的审美价值和激发人们的生活情趣,体现生态理念的舒适性。

2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下的城镇形象设计

城镇的形象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密切相关,对乡镇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是当代促进乡镇发展的重要内容,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体现了生态与人文的统一、现代与历史的统一、艺术与科学的统一,运用科学的设计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树立良好的城镇形象,推动城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努力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对城镇形象设计的具体启示。

2.1城镇形象设计的原则和范围

生态理念影响的城镇形象设计要充分地考虑到居民的听觉、嗅觉以及其他的感官感受,营造和谐的艺术氛围。城镇当中包含着人文要素、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要做到三者的和谐统一并不容易,既要考虑到整个城镇的形象,又要注意环境艺术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城镇环境艺术不仅仅是建筑建设,更重要的是设计理念的价值体现,要不断地加强环境艺术意识,体现生态环保的设计理念,更要受到建筑设计和规划的限制。不仅要完成城镇规划中的各种策划,而且还要弥补建筑设计中存在的缺陷,提高城镇形象的设计水平。

2.2在城镇形象设计中的生态理念要体现以人为本

城镇的形象设计要对居民的综合感受进行全面的考虑,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对居民的感官进行刺激,对居民的生理和心理产生良好的影响,使得居民能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环境艺术设计和城镇形象设计主要是在视觉艺术的基础上来发掘触觉艺术、味觉艺术等感官艺术,从而创造出具有民情特色、地域特色的城镇形象。城镇形象设计将审美需求、材料选择以及功能进行协调统一,促进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

2.3城镇形象设计中的设计要素和设计结构

城镇环境艺术是从不同的时空、层面、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体现城镇形象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城镇的设计结构是按照从整体到部分、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进行的,要体现生态理念中整体与局部、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

3结论

中医急诊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系统;护理工作;应用研究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学信息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医院相关部门的信息收集、分析、储存以及交换等功能。现阶段,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良,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完全有能力成为新的管理方式,就目前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急诊、护士站、护士档案、绩效考核以及护士培训等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成效来看,其具有极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1信息化与护理

信息化技术是依据计算机技术不断演变、发展形成的以智能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技术,可以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分析、交流以及利用。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将行业中的管理进行现代化转变,以此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目的。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不仅可以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在进行内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护理是以提升病患健康水平为核心的一项工作,由于其工作中的内容与信息化技术可以完美切合,因此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其与护理工作进行结合,以此不断地完善护理工作、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信息化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1]。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可以极大提升护理工作的综合效率,增加工作中的精准性以及有效性,是目前护理工作最为有效的一种现代化管理系统[2]。

2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1应用背景

护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推行,使得日常护理工作量增多、护理人员数量增加,护理管理工作也相应变得困难。传统护理工作存在信息传递慢、监督不到位、组织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护理工作中的要求。因此,为了实现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并及时进行反馈,以此提升护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以及优质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便成为了当前最佳的选择。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应用成本已不在难以承受,并在医学影像等数字化医疗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挂号收费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计算机医嘱录入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正在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以此增加工作中的精准性以及有效性,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化服务,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3]。

2.2在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2.2.1门急诊管理系统

门急诊的患者流量日常占有较大的比例,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易出现秩序混乱,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在门急诊中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会改变这种状况。患者在就医时不仅可以在挂号处挂号,还可以在线上进行网络挂号,以此节省等待时间。患者挂号后信息将会录入到计算机中,通过自动叫号系统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就诊秩序混乱的情况,提高门急诊护理分诊的工作效率[4]。此外,在门急诊患者医疗卡、检查申请单、药品发放、检查化验等工作中使用射频与条码识别技术,将会更好地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在完善患者各类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提升护理服务质量[5]。

2.2.2病房护士站信息化管理系统

(1)患者基本信息的管理系统。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护士站系统将会显示出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病区、病床使用情况等详细信息,护士根据系统显示内容便可在患者达到病房前完成床位的分配以及准备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会依据医嘱安排显示出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产生的费用明细,患者确认无误后便可扣取相应的费用,这种便捷的费用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显示账单明细,并极大减少了患者办理手续的时间[6]。(2)患者医嘱管理系统。医生将患者的医嘱信息录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后便会在护士电脑终端中显示,护理人员在进行确认后便可进行相应的操作,极大提升了医嘱处理效率,并且在进行医嘱的核对时可进行顺序的调整。医嘱核对流程便捷,可针对单一病人、单项医嘱进行逐一核对,并且系统将会记录每次进行核对的人员、时间。在患者需要进行转科治疗时,系统将会停止长期医嘱并将患者原始医嘱转至对应科室,将患者相关信息与床位进行分离,数据随患者转移,以此更好地适应病区床位信息多变性的特点。(3)患者基本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将患者体温、血压等与疾病治疗相关的诊治信息录入系统中,病区便可根据病人的信息进行相关治疗,如期间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医生则可将长期和临时医嘱录入系统并传输至护士站系统,护士进行二次确认后系统会根据医嘱的种类、功能性、发展等特性进行整理。护士在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后将信息反馈至系统,医生便可及时获得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以此及时调整治疗方式。由此可见,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在护士站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强化对患者的动态管理,还可以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2.2.3科室护理工作评价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科室护理工作评价内容主要有:Ⅰ级、Ⅱ级、Ⅲ级、特级护理质量检查表、护士长夜病房查房评分表、急诊科工作质量评估评分表、急救物品管理质量检查表、门诊工作质量评估评分表、供应室工作质量评估评分表、导管室管理质量检查表、病房管理质量检查表、病历质量检查评分表等。以上护理工作评价内容将由护理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度并交由病区进行记录、填写,之后统一提交至系统库中,护理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便可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以及评估,护理部将依据护理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评价结果掌握全院各科室护士的工作量、人员分配等情况,为合理、科学分配护理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依据。此外,各科室护士长将根据系统评价反馈结果了解各病区的护理工作状况,以此更好地提升护理工作的综合效率与服务质量。

2.2.4护士档案、培训与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护士档案、培训与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是由人员档案管理系统、业务考核系统、人员培训系统以及科研论文系统构成。其中,人员档案管理系统主要记录护理人员的基本资料,可进行查询、增加或删除信息等操作,使护理管理人员更加全面地掌握护理人力资源情况。业务考核系统可对护士日常护理工作进行记录和评估,护理部通过此子系统可以得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并将此结果作为护理人员晋升以及评优的主要依据。人员培训系统与科研论文系统是主要针对带教人员的教学情况、科研论文和成果的数量、参加学术交流和带教实习的护理人员培训情况,为护理人员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信息管理有待规范,标准化程度低

根据目前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际中的使用情况来看,部分信息化管理系统缺乏规范性,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医院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均是依据各院的实际需求设计的,因此缺乏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换能力。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础就是标准化,此基础将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标准化程度越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稳定性、移植性管理维护性就越完善,并可以极大地增加系统的生命周期、减少研发成本和系统的开发周期。由此可见,在进行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应打造护理学科信息管理指标体系,使护理管理具有标准化、信息分类与编码的专业化、护理管理工作的流程化。

3.2基层护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信息化管理系统起步较晚,目前仍有临床护理人员不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眼下应对护理人员行进相关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通过重点培养骨干人员,采取以一带多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普及,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系统操作能力。

4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范化与展望

现阶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以护理管理制度作为规范基础,以此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优化。在构建此系统之前应由专人对护理工作中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保障护理系统的规范化,并将护理人员的考核标准、岗位职能要求、专业知识技术标准、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等有效纳入到此系统之中。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完善,及时与系统开发人员进行沟通,通过提出问题、意见或建议,逐步弥补系统中的不足、优化系统功能,而不是盲目让人去适应系统。为了使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作用,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可以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知识。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护理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应用于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之中。在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同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化服务,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萍.医院护理信息化建设在临床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42):9,12.

[2]石芬芬,朱莹.新时期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1):169-170.

[3]张利,薛晓英,魏淑霞,等.护理管理系统信息分析与功能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8(7):55-57.

[4]王姗姗.数字化医院门急诊医疗质量管控方法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5]战鹏飞.医院信息化管理探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中医急诊论文范文6

1.1一般资料

截止2013年12月31日该院的316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利用医院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采用资料回顾分析的方法,对医院截止2013年底所有在岗护理人员,从床护比、年龄、职称、学历、科室分布、从事中医技术操作的人员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

2讨论

2.1护理人员占医院总人力资源比例趋于合理

该院开放床位420张,床位与工作人员比、卫技人员与职工总数比和护理人员占卫技人员比,均符合“2011年创建二级甲等医院评审标准及细则”中的要求。我国自实施医疗改革以来,医疗和财政政策向农村倾斜支持,使得郊区二级医院得到快速发展,医疗设备、设施得到改善。各级行政部门加大管理力度,行业规范逐步落实,“医疗管理年”、“三好一满意”、“医院等级评审”等活动的检查和督导,使二级医院护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得以改善。

2.2护理人员的年龄偏低

全院护理人员中20~30岁有232人,占全体护理人员的73.42%,这类人员虽然热情有朝气,但是面临恋爱、结婚、生育等诸多问题,精力比较容易分散。这个年龄段独生子女占一定比例,家境良好,承受困难的能力差,护理工作本身又比较繁重,又有倒夜班等因素,所以这类人员的不稳定因素多。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做好必要的业务培训、心理疏导、生活帮助,提高她们的工作胜任能力,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培养爱岗敬业精神,使她们成为优秀的护理工作者。

2.3护理人员的职称偏低

该院护理人员中正高职称为零,副高3人,初级职称占76.90%(不含无证护士)。职称偏低,专业知识薄弱,临床经验欠缺,与医生、患者及家属沟通能力有限,容易影响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护理管理者应重视低年资、低职称护士的传、帮、带工作,合理排班,保证高效完成护理工作。护理管理者还应关注护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鼓励护理人员不断学习,积极参与临床护理科研,出成果写论文,晋升高级职称,并充分发挥高职称、高年资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2.4护理人员的科室分布有待优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患者的就医需求逐步多元化,护理的工作内涵得以扩展,医院的科室设置和护理人员的岗位也随之增加。虽然从全院层面看,护理人力资源符合相关标准,但从表4可见,全院护理人员中只有50.63%在病区工作,床护比例为1∶0.38,一些重点科室如ICU床护比例为1∶1.55,低于2011年二甲评审标准。调查中得知,病区工作的160名护理人员87.50%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护理人员中29.79%在门诊、40.43%在行政后勤,一些重点科室ICU、手术室、急诊室也只配置1名主管护师,3名副高职称的护理人员无一人从事临床工作。

2.5建议

2.5.1细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卫生行政部门应破除单纯从院级层面上要求医护比例、床护比例,在充分了解医院实际情况的前提下,细化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理清护理工作岗位,依照岗位出台配置标准。理清病区护理工作职责,按照现行的护理工作范围出台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并考虑病假、产假等因素。标准不应停留在量化上,还应从人员结构上给予要求。

2.5.2出台中医医院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

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查中得知该院开展73项中医诊疗项目,73项中医诊疗项目大部分有护士参与操作,专职从事中医护理操作的护理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的12.75%。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出台的《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2版)》中明确要求,二级中医医院每个病区开展中医护理技术项目不少于2项,并开展中医护理查房和健康宣教等。中医护理技术耗时长,人力需求高于现代护理技术。卫生行政部门应出台适合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标准,以保证中医医院的护理质量。

2.5.3晋职和培训向二级医院倾斜

中医急诊论文范文7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互联网+”;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013年12月31日,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规培”)制度正式建立。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教研[2014]2号)文件,指出应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专硕研究生教育与规培制度衔接,实行“双轨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1专硕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碰到的问题

1.1课程压力大,学习效果差

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认定标准(试行)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国卫办科教发〔2014〕48号)文件精神,规培要求专硕研究生在临床培训基地规定的科室轮转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专硕培养制度与规培制度并轨后,专硕研究生的学习、实践和科研的时间安排要同时遵从两种制度的要求。专硕研究生三年的学制内,学习时间只有34个月,规培占据33个月,这意味着用于理论课程学习、科研任务、学位论文和各种考试的时间非常有限。我校为保证专硕研究生的规培质量,将课程学习都安排在第一学期的晚上及周末。然而,专硕研究生同时要参加繁重的临床轮转工作,往往因精力不足或值班而导致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较低,学习效果较差。

1.2科研训练不够

对专硕研究生的培养而言,规培是基础学习,临床科研是能力的提高,要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应用型高层次的临床医师[1]。因为规培的限制,专硕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学习、文献资料查阅、开题论证、科研能力训练只能靠学生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完成,加之课程学习又占据了一定时间,致使专硕研究生的科研训练严重不足,科研课题压力较大。

1.3论文质量偏低

专硕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完成规培,在科研方面花费的时间较少,导致论文数据来源欠缺,而且也没有更多时间去查阅文献、撰写论文、修改论文。同时,导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时间也很有限,学生既缺少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又缺乏导师指导,致使论文质量偏低。

1.4导师指导不到位

按照国家规培政策规定,专硕研究生在规培期间,学生要参与管理患者、采集病史、汇报病情、值班、门诊和急诊抢救、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带教等工作。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科室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在自己导师身边轮转的时间非常少。因此,导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研训练情况、临床能力水平、论文水平等都不了解,不能给予学生及时和充分的指导,没有真正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2基于“互联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2.1建立多路径师生学习共同体

目前,师生之间是一种通过面对面、电话、电子邮件交流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互联网+”实现了师生间双向和多向交流,形成了师生虚拟化的的学习共同体。在该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分享资源,形成了相互影响的人际关系和“共同体文化”[2]。共同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师生构建了可随时随地进行探讨交流的场所。一方面,学习不再是每个学生的独立经历,而是一种应用互联网思维和云技术,使教学资源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共同体[3]。另一方面,改变了以往师生之间互动始于课堂,止于课堂的普遍现象[4]。通过互联网技术,师生在课后仍可密切交流沟通,学生可及时找到教师,教师也能通过平台及时教学信息。

2.2开发SPOC网络课程平台

为提高教学质量,我校引入了新的教学模式,购买了全国医科院校研究生院联盟SPOC平台课程,由首都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8所医科大学供课,包括《生物医学论文写作》《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三维游戏学习与消化内镜》等优质课程。SPOC网络课程丰富了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可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2.3建设在线课程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公布研究生课程建设试点单位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校建设了开放式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在线课程、药学案例库、临床医学案例库。

2.4建立案例教学库

案例教学能体现专业学位特点,案例素材来源于工作实践,对学生的实践工作具有参考性和启发性[5]。目前,我校构建了药学案例库、内科学案例库、外科学案例库、妇产科学案例库。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行业胜任力的人才。

2.5实现“互联网+”虚拟现实化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像教科书那样按先后顺序构成依次排列的线性结构,而是通过超链接形式,相互之间连成一种错综复杂的网状、三维立体结构[6],增加了教育的虚拟现实化。虚拟现实化能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三维立体的网络形式,延伸思维领域,让学生在更真实的体验环境中学习。

2.6开通“互联网+”图书服务

针对学术论文工作开设“互联网+文献资料区”,应包括常用工具书、学术期刊、专业图书、音视频资料、翻译软件等文献资源,以供全校研究生和导师查阅。

2.7共享多平台信息数据

通过整合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科研系统、各实验室研究平台等,打破平台限制,实现多平台数据互通、信息融合、资源共享,形成以质量为导向的多部门数据协同机制,提高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3结语

“互联网+”为专硕研究生“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涵。基于“互联网+”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将是专硕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的趋势。推进“互联网+”在专硕教育中的应用,以“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在课程学习、科学研究、临床训练、学术论文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有助于专硕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志海,刘红旭.对“专硕”与“规培”并轨的认识与思考[J].北京中医药,2015,34(09):751-752.

[2]裘伟廷.网络教育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05):69-72.

[3]桑雷.“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共同体的演进与重构[J].高教探索,2016,(03):79-82.

[4]龚放.大学“师生共同体”:概念辨析与现实重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6-10.

[5]张立国,王博.基于案例的“现代模式识别”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1(03):62-64.

中医急诊论文范文8

关键词:学术不端;统计学;科技期刊;规则

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指出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剽窃、伪造、篡改、不当署名、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问题[1]。学术不端问题不仅影响了科学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社会对科学研究的信任。尽管《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发表学术论文“五不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有明确规定;但是由于利益驱使,学术不端行为仍屡见不鲜。对于学术不端行为,除了论文作者的自我约束外,也需要编辑工作者的“监督”[2]。文献数据库的系统可以帮助编辑们识别剽窃、一稿多投、重复发表等问题,但仍较难识别伪造、篡改等行为。编辑若能掌握一定的统计知识,则可以从结果中筛查结果伪造、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减少“胡编乱造”的文章。《新医学》从2014年开始,由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毕业的编辑人员担任统计学编辑,对文章进行统计学把关,杜绝了学术造假的文章发表,掌握了一定经验,现分享如下。

1统计规则帮助发现科学错误

在医学论文中,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Cox生存分析等都较为常见。这些统计分析的结果有一定的“规则”。

1.1t检验和秩和检验的常见规则和使用。|t|或者|Z|若<1.96,对应的P值必然>0.05,且在相同样本量的情况下,|t|或者|Z|越大,P值越小[3]。在《可切除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急诊肝切除与TACE后二期肝切除的临床研究》[4]一文表2中,术中输血量2组间比较的t=1.952,P=0.017,与“或者若小于1.96,对应的P值必然>0.05”不符。上文同一表里术中出血量比较,t=2.547,P=0.028。《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后运动耐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5]一文表1中VO2max的吸烟与否2组间比较,作者给的t=7.370,P=0.012;而BMI正常与否的2组间比较,t=2.671,P=0.009。在《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6]一文表1中,2组白蛋白比较,t=2.155,P=0.134;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t=2.048,P反而为0.043。上述结果均违反“在相同样本量的情况下,|t|或者|Z|值越大,P越小”。若要较准确地验证,可以采用t检验的计算公式(见式(1)和(2)),粗略估计t值和P值,可以发现上述t值和(或)P值是完全不正确的。方差齐性时,式(1)和(2)可以录入到Excel表格中进行保存,每次只要输入2组的均数、标准差和样本量,即能得到估算的t值和P值,将其与作者的t值和P值进行比较。如果不计算,也可以在Excel中利用t分布的公式“T.DIST.2T”以及标准正态的公式“NORM.S.DIST”,根据作者给的t值和样本量(自由度)或者Z值,对应获得P值,核对该P值是否与作者给的P值相符。实际上不止t检验,方差分析等同样可以根据作者给的F值、样本量和组数(自由度),在Excel中利用公式“F.DIST.RT”核对F值与P值是否相符。另外,作者若未提供均数和标准差等具体数据,文章只有条图、直方图,编辑同样可以根据图的高度以及误差线长短估计均数和标准差,再结合样本量,利用上述公式得到估算的统计值,用于结果的粗略判断。

1.2四格表卡方检验的常见规则和使用。对于四格表的卡方(χ2)检验,即2组率的比较。χ2值若<3.84,则对应的P值>0.05;在样本量相同时,χ2值越大,P值越小[3]。《剖宫产术后肠梗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7]一文表2中,2组产房中转剖宫产率比较χ2=11.520,P=0.010;然而2组手术时间≥1h比例比较,χ2=10.437,P=0.001。实际上,前者的P值是0.001,编辑若有基本的统计知识,则可避免这样的笔误。《危重症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的影响因素分析》[8]一文表1中,同样可以发现这类问题。2组间性别比较的χ2=1.245,P=0.141;而抗生素使用比较χ2=1.352,P=0.785。经过计算,可以发现这篇文章表1里性别、抗生素使用、新生儿湿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指标的χ2值和P值均有误;表2的喂养困难组间比较χ2值也有误;表3关于logistic回归分析部分更是错得离谱。编辑要是能掌握SPSS等软件的操作[9],则根据作者给的样本量和率,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真实的χ2值和P值。1.3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生存分析的常见规则和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或者Cox生存分析中,自然对数的底(e)的回归系数(B)次方,即exp(B),必须等于RO或RH值(RO为优势比,即OR;RH为风险比,即HR)。RO或RH值的95%CI的下限=exp(B-1.96Es),95%CI的上限=exp(B+1.96Es),其中Es为标准误。RO或RH值的95%CI如果包含1,那么对应的P值必然>0.05。RO或RH值的95%CI必然包含RO或RH值exp(B)[10-11]。《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12]一文表2里4个因素的exp(B)均不等于作者给的RO值,RO值的95%CI也有误。《影响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多因素分析》[6]一文表2中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exp(B)不等于RO值,而且多个RO值的95%CI不包含RO值。《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3]表4中PT值的exp(B)亦不等于RO值。《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7卷1期的《老年Ⅲ期右半结肠癌经腹腔镜全结肠系膜切除治疗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14]和《96例乳腺叶状肿瘤复发转移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5]2篇文章均存在同样的问题。以文献[15]的表2为例,至少有3项RO和(或)其95%CI计算有误,见表1(原表不规范处未修改,表中最后一列为我们根据作者给的B和Es计算的结果)。其中,统计对象是手术方式的扩大切除术者,根据作者给的RO(0.435)和P值(0.007),可以认为扩大切除术局部复发的发生率较乳房全切除术低;根据作者给的RO的95%CI(0.282,1.718),由于区间包含了1,则认为2种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根据作者给的回归系数和标准误计算得到的RO(95%CI)为[43.510(1.034,672.579)],认为扩大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较乳房全切除术更高。那真实情况究竟是什么?不得而知!综上可见,已发表的文献中存在统计结果错误的文章并不少见。不管是有意的学术不端行为,还是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最终得到的错误结果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结论。这类文章不但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有益的信息,甚至会给出错误的指导,造成临床事故!若编辑人员能掌握这些统计学基本知识,将大大减少这类严重错误的发生。

2我们的经验

2.1编辑人员应掌握基本统计知识,刊发文章应有多次统计审稿。编辑人员应有基本的统计知识,如掌握上述介绍的常用统计方法的几个小规则,则有助于初步筛查严重错误。如果不能把握文章统计方法或者结果的准确性,则应由具有统计专业知识的兼职人员等负责文章的统计把关工作。我们的统计审稿包含了统计初筛、统计初审、统计复审等环节,由卫生统计专业的全职编辑负责。从接收作者的投稿文章开始,统计审查就与科学性、创新性、不端检测等同时进行审核。统计初筛主要检查作者的研究设计是否合理,统计分析方法是否正确,初步核对统计数据有无问题。若存在较大问题,尤其是学术造假问题(如上述列举的多项错误同时存在),统计学编辑有权实行一步退稿。统计初审则是在文章通过专家外审之后,进行文章统计方法和统计结果的详细审核,除了审查统计方法使用正确与否,还对部分数据计算核对,以核对作者方法与结果的统一性,以及结果的正确性。在统计初审时,为了方便作者修改,我们不仅提出问题所在,还给出建议的分析方法,告知作者如何修改等。这样可以避免作者的反复修改,节省时间,缩短了审稿周期。若文章的统计初审有问题,则待作者修改之后,会有统计二审这个环节,主要是审核作者是否修改正确;若仍有错误,则会再次退给作者,返回的修改稿进行统计复审环节,直至没有统计问题。这些环节的存在,大大避免了投机取巧的作者编造结果来投稿,从而避免了学术不端行为。

2.2要求提供具体的统计值。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统计软件迅猛发展,各种统计学检验很容易通过统计软件实现,可以得到具体的统计值。但是,不少编辑部还允许作者只提供P值是否小于0.05。由于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更容易被接受,所以有一些作者可能不经过计算,便给出P<0.05。如《顺向、逆向开通技术在颈动脉串联闭塞致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的应用对比观察》[16]一文中,顺向组一次取栓成功率30.0%(3/10),逆向组为52.9%(9/17),作者写P<0.05,实际上经过计算P值应该为0.424。若让作者给出具体统计值,可能可以提醒他勿造假。因此,为了减少此类情况,方便对比统计值,我们建议所有编辑部均要求作者提供具体的统计值,尤其是具体的P值。

2.3增强与作者沟通。统计初筛时,如发现作者所使用的统计学方法是正确的,但个别结果与规则存在不合之处,则应提醒作者在修改时复核统计学结果。作者经过修改之后,若仍有统计结果错误,而作者坚称并非造假,可再次与作者沟通,详细了解其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及处理步骤,提醒其注意是否抄写错误。如有的作者经常在2组定量资料的比较中,将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当作组间差异比较的结果;定性资料的分析时,经常有作者写了用卡方检验,但是P值实际是从Fisher确切概率法处获得的。若能与作者多沟通其稿件细节,提醒作者核对注意事项,则可以帮助作者避免出现统计学错误。在沟通时,应注意尽量少使用术语,以简明易懂的语言说明文章存在的明显统计学错误。如不加复核,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信,即使投寄他刊刊出也将严重影响个人的学术诚信。不少作者在与我们沟通后,重新审视研究的统计学处理步骤,仔细复核统计学数据,使文章结果更具科学性。如作者拒绝复核,也无法提供原始数据、统计学处理步骤以供复核,则对其文章数据的可信性存疑,应予退稿处理。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