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中医护理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一、灸法

灸法借助灸火的热力,再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共奏治病防病之效,尤其适用虚证患者。临床应用较多的有温和灸、温针灸、艾灸盒灸等,使用时应注意观察患者局部皮肤变化和感觉,防止烫伤。俞慧仙等对老年胃癌术后患者术后第1天开始艾灸双侧足三里,点燃艾条后离穴位2~5cm熏灸,以患者感温热而无灼痛为度,灸至局部皮肤红晕,每次10~15min,1次/d,5d为1疗程;发现艾灸可使胃经经气疏通,散结化瘀,消积导滞,气血平衡,使松弛的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加强,促进肠蠕动及肛门排气。张广健等对食管癌胃代食管术患者采用艾灸中脘穴的方法,每次10min,2次/d,5d为1疗程,亦有较好效果。有研究者采用温灸盒艾灸阑尾术后患者的神阙、气海、关元穴,术后4~6h开始,每次20min,2次/d,结果显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较常规治疗护理组缩短。王蔚琳对腹部术后患者采用温针灸的方法,即针刺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内关、公孙穴成功后,将1寸长的艾条插入针柄,点燃后施灸,燃尽后更换1炷续燃,1次/d,连续3d,发现可通调周身经络,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活血祛瘀,理气镇痛,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穴位按摩

穴位按摩能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赵晓军等对80例阑尾术后患者采取间断足三里、三阴交交替按压,即按压1min停止1min,每次10min,1次/2h,两侧交替进行,直至排气;结果显示能明显减轻患者术后24h腹痛、腹胀,缩短肛门排气时间。汪永坚等自腹腔镜术后6h起,采用简易排气操,即用两手大拇指同时在患者两侧足三里穴点按、揉动,以局部感觉酸麻为宜,频率50~80次/min,同时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两手作为支撑点做抬臀运动,5~10次/min,连续5min,休息10min,循环进行,直至肛门排气;发现能促进腹腔镜术后患者早日恢复肠蠕动。成海燕等报道指压迎香、合谷穴亦能促进肠功能恢复。穴位按摩的优势是无创无痛,无任何不良反应,适合各年龄段的患者,不足之处是操作比较费时。

三、耳穴压豆法

中医认为,“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脉直接或间接地与耳发生联系,而经脉又与脏腑相连,因此使用王不留行籽压迫耳部与胃肠相关的穴位,能起到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肠蠕动的作用。耳穴压豆法没有侵入性,安全有效,对年老体弱者也较为适宜。有学者对100例腹腔镜手术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耳穴压豆对其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用王不留行籽于术前24h贴压耳部交感、神门、肝、胆、胃、脾、大肠、小肠穴,嘱患者用手指依次轻压每粒药籽3~5min,以产生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以后每3小时1次,每日5次,两耳交替按压,直至术后72h。结果耳穴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显著提前,且术后腹胀、呕吐发生率及止吐药剂量减少。陆金英等观察了耳穴压豆对大肠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患者术后回病房立即选择双侧耳穴王不留行籽贴压,取主穴脾、胃、大肠、小肠、交感、内分泌、皮质下,配穴三焦或直肠,白天每2~3小时按压耳穴5min以上,每个穴位每次按压30~60s,使耳感到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直至肛门排气,收效甚好。

四、敷脐疗法

脐为胚胎发育过程中腹壁最晚闭合处,皮下无脂肪组织,脐内血管、淋巴管和神经丰富,局部用药容易吸收。中医认为“脐通百脉”,并为任脉之要穴“神阙”所居之处。霍磊等探讨吴茱萸敷脐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首先将吴茱萸500g放入微波炉专用碗内以中火加热3min,至吴茱萸呈咖啡色、外壳略张开、并散发出芳香药气为度,当吴茱萸温度降至60~70℃时,以手掌试温,再以患者感觉不烫时外熨于脐部,术后第1天开始,2次/d,每次30min,3d为1个疗程,能有效缩短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陈杰等以胃肠道肿瘤根治术后气滞血瘀型胃肠功能不全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由生晒参、生大黄、丹参、枳实、厚朴、吴茱萸、丁香等组成的参黄散敷于患者脐部,每天1次,7d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患者中医证侯疗效总有效率91.3%,并能缩短住院时间。此法简单易行,经皮给药,易吸收,患者亦无痛苦,但敷脐时要注意防止药物污染切口。

五、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是自肛门灌入具有通腑荡积、行气镇痛等功效的药物,通过肠黏膜充分吸收,而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较中药口服更适合腹部术后患者。胡庆华等对98例拟行腹部手术患者于术前12h采用四磨汤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10~15cm,灌肠后每30min变换体位1次,共保留4~5h,促进了术后肠蠕动的恢复,其机制与上调血浆胃动素水平、降低血管活性肠肽水平有关。采用由生大黄、枳实、厚朴、芒硝、焦槟榔、木香、当归、桃仁、红花等组成的通腑汤水煎取汁200mL,给腹部术后6h患者灌肠,每24小时1次,结果显示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此外,亦有采用大黄通腑合剂、扶正理气汤保留灌肠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

六、小结

由于腹部术后不能早期服药,各种外用的中医护理技术广泛应用。上述各种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各有利弊,如毫针刺法、电针法效果显著,但因护士掌握不够熟练,再加上有时涉及腹部穴位,具有风险性,导致临床护士应用较少;相比较而言,足三里穴位注射和简便、安全、无损伤性的灸法、穴位按摩、耳穴压豆、敷脐疗法,以及热熨法、中药贴敷法等技术更适合护士开展。护理工作的性质决定护士必须执行医嘱,上述技术如中药保留灌肠等也牵涉到药物,如果没有相应的医嘱,便无法给予患者干预,因此,护士必须加强与医生的沟通,医护合作采用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随着卫生部门对中医护理的日趋重视,近年有关中医护理技术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报道日益增多,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多数为临床验证性研究,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样本量一般不超过100例,没有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观察指标大部分选取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恶心呕吐、腹胀等临床指标,缺少血液指标及其他辅助检查的观察,从而不能有效说明其原理;研究中也较少考虑影响胃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如手术方式、手术范围等。因此,今后有必要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症状体征指标、血清胃肠激素检测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相结合的观察指标,深入探索其作用机制,为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广泛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俊杰 单位: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