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范例

中学数学教学

中学数学教学范文1

关键词:教育实习;中学;数学建模;数学教学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对中学数学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这既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方式,又是贯彻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1教育实习中将数学建模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现状

在中学在职教师问卷调查中显示,80%的在职教师认为数学建模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只有3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用到数学模型,经常使用数学模型教学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在中学生问卷调查中显示,有76.3%的学生表示自己处于能听懂老师讲,且只有23%的学生能够正确给出我们设置的数学建模问题的模型。而出现这种问题最大的原因是不懂得如何解题,即不具备数学建模思维和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

2教育实习中将数学建模融入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当今,数学建模融入中学教学已成为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实习生作为未来的教师,作为国家未来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更应在中学教育实习阶段把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主战场。

2.1模型准备

在模型准备阶段,实习生要耐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给学生创建一个较为相似或熟悉的问题场景,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问题对象的特点、关键信息,分析问题潜在的矛盾,理解问题的本质,查找相关信息,基本明确建模方法,为建立模型做准备。

2.2模型假设

在模型假设阶段,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简化、抽象、数学语言转化的能力。所以,在最初的教育实习阶段,实习生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根据问题对象的特点和建模的基本目的,对问题进行简化、抽象,提炼问题中与建模相关的信息,摒弃无关信息,总结问题量与其他量之间的关系,用模型概括表示,最后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提出合理的初步假设。

2.3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是决定数学建模成功与否的关键阶段,所以实习生应该在给予学生指导的同时,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探索、体会建模过程。在模型假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相应的数学知识,建立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列出定理、公式、不等式、等式、函数、方程(组)、几何等数学结构,最后选择恰当的数学工具和方法去表征数学模型。

2.4模型求解

模型求解阶段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及运算能力。实习生在本阶段可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由空间,让学生根据已经建立的数学模型,结合已知的数据和参数等,利用解不等式、解方程、画图形、函数求解、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当然也可以借助计算机程序或软件等进行求解。

2.5模型分析

在模型分析阶段,实习生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具体的阐述和分析,包括建立模型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其中应用的数学知识。

2.6模型检验

模型检验是建模过程中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阶段。一般学生在得到模型求解的结果后就直接得出结论,忽略了实际问题的客观性,进而漏掉检验。因此,实习生在模型分析阶段结束后还要多加提醒学生,将建模结果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模型求解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进而判断模型的准确性。

3教育实习中应用数学建模进行中学数学教学的策略

结合问卷调查分析,我们在教育实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3.1夯实基础知识,完善建模理论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实习生的数学建模意识要有进一步的提高,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的建模理论知识,并充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将数学建模融入生活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完备的数学建模理论能够使实习生能够更好地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教材融会贯通,为数学建模融入课堂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3.2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

现代教学理论中主张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为更好地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中学数学课堂,实习生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合理、有趣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解决问题中所蕴涵的数学建模问题来潜移默化地将数学建模思想教授给学生。

3.3立足基础教材,注重教材改编

教材是专家在考虑了学生心理特征及学科特点后精心编写的。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应用时,实习生要将教材吃透,全面理解其内容和隐含信息。在此基础上,可对教材例题进行变式、改编,让学生更好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实习生可根据教材进度,及时提出相应内容的数学模型及教授学生的过程。

3.4开展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模式

现在实习生教授学生知识仅局限于课本,学生知识的建构处于被动状态,若将课外实践活动与数学建模思想紧密结合,能使学生在体会学习的快乐的同时了解数学建模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课外素质拓展活动不仅让学生走出课堂,拓宽学生的视野,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体会数学建模在数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应践行数学新课标对建模教学的要求,为促进中学数学教学改革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张磊.浅谈中学数学建模与应用性问题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7(33):80-81.

[2]杨柳,宋毅军,唐祥德.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2012(02):43-45.

中学数学教学范文2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中学德育途径中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对中学数学教育的德育途径进行阐述,探讨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以及实施德育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途径

道德教育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教学过程中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数学的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在数学学习中投入了大量的智慧,在数学教学中体现德育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实施,探究数学教学中渗入的德育教育途径。

一、因材施教的德育教育

1.依据数学历史的德育教育。

数学在中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其发展经历了古代数学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期、繁荣期和中西数学的融合期。例如,在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中出现了数学的图案或圆点,西周出现了勾股定理,甲骨文中出现了数学记录等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中国数学教学史的介绍,并与西方数学发展历程相比较,可以让学生领会到我国数学发展灿烂文明的文化财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

2.根据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是学生思维快速发展的阶段,数学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途径、不同方法去思考问题,培养创造能力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数学教学的知识点与有关德育教学联系起来,引发对学生爱国思想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现出数学发展也是通过不断解决矛盾、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发展、创造能力和发现能力。

3.依据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教材是针对学生知识传承和思维培养编写的,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思维和知识的教育。德育教学存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适当渗入德育教学思想,但是教学中要保证主要部分的实施,又要保证德育教学的渗透。因此,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得到知识、培养思维,又能适当进行德育教学,才能达到德育渗透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

1.课前合理引导。

数学教学在课前学生预习掌握住课程知识点。教师有意识引导数学知识的历史,学生了解数学课外的知识,意识到数学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德育教育。随着教育制度和教育目标的发展,数学教学模式和方式出现了快速的发展,以往的死记硬背的方法不能适应数学教学,也不能促进数学的德育实施。课前备课不仅要对知识进行合理预习和规划,还要注意德育教育在其中的渗透。

2.课堂中随机寓德育教育与知识教学中。

高中数学中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为主,培养学生的辩证的思维。辩证唯物主义在德育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学课堂教学包括知识教学和辩证唯物主义,促进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形成并运用到德育观念。例如,通过两个圆之间位置的传授,能够让学生得到:物质时刻能够运动,不同的运动方式产生不同的结果。

3.课后小结的德育途径。

课后对数学的总结和练习,总结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论联系现实。例如对问题进行解决时,有时会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选择最方便合理的方法。这和高中生对人生的选择一样,人生之路多样,选择符合自身的发展的方向,并积极坚定地坚持下去,才能取得人生的成功。

三、教师示范作用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发挥着教授知识和引导学生人生观的作用,因此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教学知识和德育教育具有关键作用。例如,课堂教学中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讲知识要准确详细,用词要简洁准确,解答问题要态度认真。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方式促进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展现出职业道德情操。教师在教学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地影响着学生。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力量,促进学生情感道德的培养,促进学生道德的积极发展。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和外在表现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刻苦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

四、德育途径中要注意的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多种德育教育的途径,但是数学的教学作用决定了德育只是其中的较少的部分。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中要注意下列问题:

1.注意数学教学和德育的主次之分。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在课堂中重视知识教学和思维培养,德育只是在合理的时间和情况下渗透。毕竟数学教学是知识的课堂,不能成为思想政治教学的课堂。

2.注重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新课程要求学科教学要渗透德育教育,但是德育教育只是学科教学的附加成分,不能成为主体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保持合理性,不要牵强地加入德育教育,使数学教学出现形式超越内容、繁琐复杂的现象。

3.长期合理德育教学渗透,不能一蹴而就。

中学数学教学范文3

我国新课改中加强了对德育教育的重视,提高了德育在整个教学中地位。但是,有人认为开展德育教育是政治教学的任务,是班主任的职责,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无关。实际上,在所有学科中都应该开展德育教育,这也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本文简单介绍了德育对中学数学教学的作用,并提出了几点将德育融入到中学数学中的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

德育;中学数学教学;作用;措施

1寓德育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1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数学的美主要是由人的力量和思维来体现的。数学中有很多简单的数学符号却代表着复杂的含义,例如数学中的欧拉公式、集合符号等等,大幅度减短了数学问题表达的长度,所以,简洁是数学美的体现之一。另外,数学具有有序、统一、无矛盾的特点,无处不体现着和谐美,最直观的就是对称美的体现。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

1.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数学是起源于实际生活的,例如三角理论就是来源于天象的观测、古埃及的金字塔等,因此,数学这门学科是具有唯物主义特点的。数学教师可以将这一特点渗透给学生,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制作包装盒、莫比乌斯带”等活动,将实践的观点渗透进学生的感知中。此外,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论,数学这一自然学科,也处处包含着这一规律,比如相反数、指数幂的概念,分别将加、减和乘方、开方本是对立的一对进行统一,所以,可以在相似理论的教学中将对立统一这一思想渗透给学生。否定之否定也是辩证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学数学中也处处体现着这一规律,比如椭圆离心率无限接近0后变成圆的这一过程便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教师可以通过相似理论的教学让学生充分感悟这一辩证规律。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政治或历史事件来丰富中学数学的教学,例如在反证法教学中可以大胆进入“三国争霸”这一历史典故。

1.3用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以及世界观形成的初始阶段,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再加上青春期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教师的行为举止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数学教师也不例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标准,为学生树立一个榜样。与其它学科相比,数学这门课程更加要求严谨的态度,所以教师应当做到事事严谨。此外,数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且严密、准确、简洁,可以培养学生的缜密之风、方正之气。

1.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学发展的过程中,不乏优秀的数学家,他们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例如古代的祖冲之、刘徽,现代的陈省身、华罗庚等人。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积极阅读数学课本中经典的课后材料,比如《圆周率π》、《勾股定理的证明》、《杨辉三角》等等,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我国辉煌的数学成就,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豪感。此外,在数学课堂上,若发现学生略显疲惫之态,可以适当地穿插我国伟大数学家刻苦勤勉、精忠报国的故事,比如素有“一代天王”、“数圣”之称华罗庚放弃轿车、洋房、终身教授头衔,毅然回归新中国的故事等等,在驱散学生倦意的同时,还能唤醒他们的爱国热情。

2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措施

2.1站在学生的立场上适当进行德育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中学生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各种信息。但是,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有一定的独立和成人意识,好奇心比较种,对问题具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完全听取教师或家长的意见。所以,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做到和学生真正的沟通。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再开展德育教育。

2.2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德育渗透时机

虽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非常重要,但不是所有的教学过程都适合进行德育渗透的。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潜移默化的,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勉强进行德育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情绪。所以,在中学数学中应当严禁牵强、空洞地进行德育渗透。在数学教学课堂上,老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寻找合适的机会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自然地接受。并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最好是能够解决学生的实际困扰或问题,因势利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错误并及时纠正。

2.3在数学教材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

在我国当前各个版本的中学数学教材中,德育教育素材非常缺乏,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设计教学内容时,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可以渗透德育教育的素材,并将其融入在数学知识点的教学中。举一个例子,在七年级数学教材中,第一章是《走进数学世界》,讲述的时候可以适当引入我国伟大数学家陈景润在病魔缠身、经济拮据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研究。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以及为数学献身的可贵精神;还能培养他们刻苦勤勉、不畏艰难的精神。只要教师认真钻研,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可以渗透德育。

2.4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口头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应当适当开展讨论活动,通过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沟通,促进他们的共同思考,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汇报。这种方法既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举一个例子,开展小组学习的活动,主要体现的观念就是小组成员一块学习,不仅要负责自己的学习,还要负责其他成员的学习,在这种互帮互助的条件下,充分意识到个人和团体间的紧密联系,自己取得成功还不够,团体成员都要成功才行,进而提高学生间团结合作的能力。此外,除了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外,在课堂外也要进行,并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数学主题活动、数学活动课以及有益的比赛活动等等,来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

2.5增加教学情境,提高德育的渗透

中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增设教学情境等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个性品质。在教学中适当加入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在教授新的知识点时,不要以由结论倒推的形式来进行,以增加学生的信任程度。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自由时间,使其充分感悟数学的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归纳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归纳总结一般结论,培养学生大胆的猜想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不要被传统的思维方式束缚,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灵活的教学方式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

3结语

中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渗透德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还具有育人的效果。所以,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适当渗透德育,将德育和学科内容统一起来,实现德育、智育的有机结合。

作者:陈恒真 单位:东莞市谢岗中学

中学数学教学范文4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学数学;教学语言

数学教学语言是教学内容的信息载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1]。如何提升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传递数学知识、引发学生兴趣,是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外学者对此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和实践[2]。本文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中学数学教学的特点,研究提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中学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设计和实施。

一、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设计原则

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对一个抽象概念的讲解可展现出的理念的美、哲理的美、思维的美;对一个繁杂问题的证明可展现出的简洁美;图形展示的对称美等。同时,数学教学语言是教师的素质及教学艺术风格的外在表现,反映着教师审美个性与追求。根据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和特点,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设计应符合科学性、示范性、趣味性、针对性原则。1.科学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准确、精炼、严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使用数学符号、抽象术语、正确地读公式、准确地叙述数学概念,叙述完整,逻辑严密。2.示范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教师对数学语言的运用会对学生形成示范作用,因此在教学语言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示范性,为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提供模仿对象。3.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涉及大量抽象的定义、定理、证明,理论叙述严谨,理解困难,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恶情绪,进而导致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数学教学语言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增加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大脑处于活跃状态,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避免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4.针对性中学数学中的概念既抽象又严格,在使用较为抽象的专业术语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语言设计,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特点

“翻转课堂”是2007年前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它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全球教育关注的热点。相比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给予学生独立主动思考和参与实践的空间,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通过思想的碰撞达到消化知识、发展思维和学会学习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翻转”,实质在于教学“主体地位转换”,具体涉及以下3个方面:(1)教师角色翻转。教师由教学交互活动的中心翻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和指导者。(2)学生地位翻转。学生翻转为各个学习环节的主导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进程和学习量。(3)教学时间翻转。教师的讲授时间减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活动时间增加,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

三、面向翻转课堂的中学数学教学语言艺术

1.提升教学语言引导性

引导性教学语言有利于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促进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探究者。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尽可能先让学生自己去阐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给出指导性建议或者相关、类似问题的解决方式,从而让学生悟出自己的不足,使得学生获得发现问题的成就感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对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不良处或者卡壳处,教师可以先让其他学生谈谈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分析,帮助学生理顺思路,找到症结,群策群力解决问题。启发引导要把握好引导性问题的梯度,让学生伸伸手就能够得着,从而培养学生不怕出现问题、敢于面对问题、乐于主动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增强教学语言激励性

激励性教学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勇于做翻转者的勇气,促使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教师在翻转课堂中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成为翻转者。处于青春期的每一位中学生都充满着求知欲、表现欲和亟待挖掘的巨大潜力。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不同基础,可以把翻转者分成不同等级,鼓励“高等级”的学生直面高难度的问题,形成一个“先锋队”;将难度适中的问题分配给中等基础的学生,激发他们稳、准、快地去解决问题;鼓励后等生积极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听、说、讲、学,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提高教学语言赏识性

及时适度的赏识学生的翻转,满足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和获得感。对于成功的课堂翻转教师要不吝言辞的及时表扬,尤其要指出闪光点,树立标杆、给出示范;对于不能进行完整翻转的学生,教师要对其勇气可嘉给予肯定,对其已经翻转的部分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教师对学生的赏识,会让每一位学生毫无心理压力地去进行翻转,乐于各抒己见,让每一位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成就感。

4.优化教学语言包容性

尊重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允许百花齐放,做到收放有度。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思路和想法,教师要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站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从他们理解问题的层面去思考问题,发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闪光点甚至奇葩点。这样不仅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扩大了参与度,也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的民主、平等,从而让教师和学生们亲密无间地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忘记了数学的抽象、枯燥无味。斯托利亚尔说:“数学的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数学教学,教师的教学语言的使用和探究要讲求艺术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模式进行灵活有效地运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元宗,胡灵敏.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修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7-19.

[2]曾庆宝.新旧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对比与思考[J].数学教学,2006(2):1-3.

中学数学教学范文5

关键词:中学数学;微课;翻转课堂

“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的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它是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因为各个地区不同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的应用实践研究方面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但随着不断的推广和发展,特别是在课前预习、课后辅导、概念理解、例题解析等方面已逐渐凸显出优势。因此,微课也逐渐成为一种被大家所认可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一个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合理利用学习时间、统筹规划学习任务的优秀平台。

一、数学学科特性

数学需要清晰的逻辑性,数学课堂具有统一连贯性,需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规划好时间,逻辑清晰地完成数学求解过程的推理运算。在这一时间内,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教师的讲解过程,其间学生一个小小注意力不集中,就有可能理解不了教师的讲解过程。这也是数学微课不同于其他文科类微课的特殊性。

二、微课的优势和趋势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传统课堂教学中课前预习、课后辅导这两部分,总会占去很大一部分时间,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对于课前辅导,由于无法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部分学生会流于形式,甚至直接跳过而不去完成,如果放在课堂,却又苦于时间不足。至于课后辅导,更是由于课时原因,常常让老师也感到无可奈何,相互争抢学生时间。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又总会有一部分学习优异的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后进生跟不上,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却无法同时顾及到这么多的方面,但通过“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网络共享微课资源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同时在互联网到来的今天,在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路的普及下,学生相比较于传统教学所拘泥于教室这样一个固定的教学环境下有了更多的选择。选择微课教学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有利于发挥网络视频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学习、辅导、和复习条件;有利于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共享;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中学数学课的微课化过程

(一)微课应用的前期准备

1.微课对学生的要求

微课是均衡学生成绩的“家庭教师”。数学课程理论多于实践,学生几乎没有动手实践的机会。数学课堂教学的结果也常常是两极分化,一部分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学生又消化不了。特别是后进生对课堂上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完全理解掌握,数学成绩不理想,有些甚至会对数学的学习形成畏惧感,一提到数学就有“数学很难”的想法,而我们正常的教学又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容易导致这部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减少,出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状态。微课教学提供给学生一个利用时间就能完成追赶学习成绩的渠道,“笨鸟”不管先飞还是后飞,只有投入相应的时间,就能跟上学习的进度。这需要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做针对性的强化。

2.微课对校方的要求

(1)学校的硬件配置。多媒体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接轨融合虽然已经大范围普及,但有些学校的硬件配置并没有达到普及微课教学的要求。学校利用微课教学,需要一系列的教学部门的协同,学校要设立微课的下载平台,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做好日常维护,让使用者随时随地就能下载学校的微课内容。(2)教师的知识储备。微课教学也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普适性教学方式,目前有很多教师对微课还不是太了解,不会制作微课并且不会应用在教学过程。同时,微课的制作过于耗费时间、精力,这使得本身工作量就比较大、时间比较紧的教师很难自主去通过制作微课,将微课教学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这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认识到微课的教学辅助作用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虽然现在要付出时间精力来了解学习,但一旦掌握将是教学巨大的助力,不但能提高教学效果,还能节约自己的时间。学校也可以成立微课制作组,培养专业的教师来完成这一工作。而对没有条件依靠自身完成微课制作的学校,可先利用其他学校的数学微课资源进行教学。

(二)中学数学微课的内容

1.应用于概念讲解

研究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讲解新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创设典型例题等,可以从微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前导入、新课讲解、学法指导等方面进行探索。掌握数学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只有真正地理解概念的含义,在解题的过程中才能像庖丁解牛一样顺利。初中生受到知识储备的限制,理解能力比较有限,并且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掌握概念比较困难。尤其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涉及很多概念性的知识,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很难将其直观地表述出来。要想使学生真正理解并且熟练运用这些概念公式,就需要将这些抽象的概念翻译得通俗易懂,利用引申、类比等方法将抽象的概念搭建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运用微课,就是完成这种转换的方式之一。教师要提前制作好相应的微课,使用通俗的语言、文字、图片描述这些概念,然后将微课上传到网络和微信公众平台,或者直接利用QQ、微信发给学生。在课堂教学完成以后,学生对不理解的部分可以在家观看,利用微课进行课后温习,深入理解这些概念。例如,在讲授“二次根式”这一章节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书本中关于二次根式的概念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形如√a的代数式叫做二次根式(其中a≥0)”,学生很难在这一句话中理解什么是二次根式。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微课,将二次根式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利用故事和幽默便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观看微课时的注意力,形象直观地描述二次根式的特征,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在3~5分钟的时间就能完成概念的讲解,将公式的运用和实践分别制作成微课内容。每个数学教学的微课最好不超过10分钟,让学生在观看单一的微课教学内容时,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并且,在线视频模式,这是学生平时休闲娱乐方式的一种,利用学生娱乐的工具辅助教学,学生的主动性增高,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用于疑难解答

利用微课突破教学重难点。把每节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用微课的形式设计出来,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对数学重点、难点的理解,使学生将现有知识纳入已形成的知识体系中。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微课教学内容,不但节约时间,还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典型习题的练习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真正掌握了典型习题的精髓,触类旁通,学会所有相关习题的解法。这一过程中需要教师找到或者自己去创设一些典型的例题,在解答该例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解析一道例题,却相当于分解了这一类型的习题。讲授典型例题是非常适合使用微课视频的,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自己总结习题的特点。例如,在证明等腰三角形这一类型的习题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从最基础的证明做起,在微课中展现这样三个条件:一个等腰三角形、一组平行线、一条角平分线,只要满足其中的两个条件,就能够将另外一个条件作为结论。这个例题的典型特征就是条件简单、图形直观,学生很容易作出证明。但是如果同时出现几个三角形,或者是与圆和弧线等互相交叉的复杂图形时,学生可能就会理不清关系。而将这三个条件放在复杂的图形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再观看一遍微课,使大家回忆起该种习题的证明方法,学生明白无论图形中有多少线段,只有具备其中两个基本条件,就能够得出相应的结论,万变不离其宗。这样,学生在遇到该种习题以后就会首先想到这三个条件,不会再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并且,这是在学生遇到问题回看微课的方式,产生的记忆将会更加深刻。

3.应用于复习指导

研究微课在课外作业辅导、典型例题解析、知识补充提高等方面的应用。学生进行课后复习能够巩固近期学习到的知识,强化知识内容,尤其是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能够温习课堂中学习到的解题方法。实践证明,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实践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课堂中的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做到亲自指导每位学生,再加上学生的基础有所差异,又为复习指导增加了难度。将微课用于复习指导中就能缓解这些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和学生的基础在微课内插入适合的指导习题,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其在家即可学习。逐渐用微课代替家庭作业。让学生从传统的手工作业中解脱出来,利用新技术形式达成教学效果的反馈。在微课中间和末尾设置习题,学生可在线作答,结果直接反馈给教师,这样,教师可监督每个学生对教学的理解程度,并且,自动完成批改过程,不但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节省了教师的时间。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中学数学学科特点的阐述以及微课翻转课堂在教学模式的应用,就如何推进二者紧密结合作了相关分析,以期提高中学数学的教学效果,推进教学改革,逐渐让学生和教师适应并接受微课,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完善微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尚玉荷.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微课的案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10.

[2]黄磊,谭义,蔡烛.互联网+教育视域下“微课圈”在中职数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2017(6):1.

[3]王馨.微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以微课“全称量词、特称量词”为例[J].新课程(下),2017(5):28.

[4]刘顺强.微课在对口单招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8):20.

中学数学教学范文6

关键词:中学数学;思维定势;智力

在从事多年的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如何进一步应用,将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数学课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通过情感交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如果教师以高高在上的一种架势给学生授课,那么学生必然感到压抑,并妨碍他们的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用自己炽热的教学情感去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就可以进一步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距离,这样一来,就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特别是一些“差生”,由于学业成绩差而有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时时处处不如别人,以至于对自身产生了消极不满、急躁的情绪。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重新树立自己上进、学习的自信心。一位教育专家曾说过:“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在初中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他们更加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肯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对每一位学生力求做到多表扬、多鼓励,进而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使他们能自主的产生想学、要学的欲望,同时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我去年教的一位女生在日记中写道:“我的进步与数学老师的辛勤教导是分不开的,他给了我爱,他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我永远不会忘记他,我一定要认真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他。”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产生的巨大教育力量,对他们的鼓舞,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所以,教师应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之中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为他们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对数学课产生爱学、想学、乐学的欲望,最终达到会学的思维境界。

(二)借助多媒体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全面实施素质教学目标的确定,使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在多层次教学、演示教学、试验教学中显得力不从心。计算机辅助教学(CAI)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步伐,同时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增强现代科技应用的意识。在运用常规教学技术的同时,教师必须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电化教学和CAI技术。教师要通过电脑动画演示图形的变化及模拟某些数学问题的实际情境,让“数”与“形”相互转化,改善认知环境,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扩大教学的信息量,为学生创设一个实验数学的环境;使他们不再仅仅通过“听”“讲”来学习数学,而是在学习活动中扮演一个积极、主动的角色。这样一来,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一种操作、演练的实践氛围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三)加强数学思维批判的训练

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就有不轻信现成的定理而大胆质疑的习惯,他的成名作《苏家驹之优数的五次方程的解法不解成立的理由》,就是发现并纠正了苏教授论文的错误,从而在数学界初露头角,而当时他只是一个初中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高创造力的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在学习的目的上,对知识更多的是进行批判性的吸收,或者善于发现问题;在学习动机上,这类学生喜欢对一些疑难问题寻找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并进行批判。另外,由于数学思维的批判性,这些学生在思维活动中更加善于提出独立见解,精细地检查等思维过程。还有,教师要做到不盲从,不轻信,不迷恋“权威”,不墨守成规,敢于冲破常规解法和常规思路的束缚;使学生的聪明智慧、潜能、才智最大限度地展现出来,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中的高效率、高质量。

(四)创设条件,促进学生独立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教学活动的进行而发展的。学生的认识和思维,由于先天素质、生活阅历的不同导致的差异性,也会使得他们在思维能力与方式上有一定的差异。那么,在教学中我们除了注重个性差异外,更要把握学生心理的共性特点来组织教学,创设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的条件,以完成大纲规定的:面向全体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在创设条件中,就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要教会学生思维的一般过程。思维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按照思维的基本过程的规律进行教学,有意识地发挥课本中蕴含的智能因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二要教会学生概括数学知识。概括是思维能力的核心部分,概括是一种特殊的综合,是把事物许多共同点结合起来并加以深化的一个认识过程。要想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概括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三要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争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智力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知识的性质、分量和结构,更重要地依赖于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动手动脑,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创造一种宽松和谐、主动自觉的学习环境,以此引导学生能够做到有条理地、有根据地研究问题。这样,必定会使学生的思维素质、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二、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现代化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今教育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几点认识。

(一)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学观点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当前的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形成了一些“正确”的观念: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中考、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因为只有少数天才型的学生才会学好数学的应用;教师的职责就是“给予”,学生的职责则是被动“接受”,数学与日常生活毫无关系,观察、实验都是靠不住的等等。长期下来,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的思想和观念,所以必须实行彻底转变。另外,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更新教育观点,推行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把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在数学教学中鼓舞学生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大众数学”观,即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树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引导他们探索、培育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观,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对学生实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就必须优化教学过程,革新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挖掘、应用程度,更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教与学形成的和谐“共振”程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进而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强调分析与概括的过程。当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之后,学生就能使自己的学习心理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同时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从而增进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促进自身创新思维意识的形成。另外,教师还应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平等的“适学”氛围,使得学生能够获得一种愉快、宽松的外部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和保护,或应让学生有充分发挥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多提问题,相互争论,给学生创设探索未知的时间和空间,即凡是学生有可能想出、说出、做出的,教师就应该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想、去猜测、去动手操作。还有就是课堂教学还应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构成一种立体交叉、相互辐射式的信息交流,因为它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解放思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在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态中,学生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火花。可以相信,每一位数学教师只要更新数学教学观念,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培养学生自我创新的思维,那么,我们创造性的劳动,必定会培养出一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生。法国教育家弗雷内说过:“知识不是单方面靠教师向学生传授。提供知识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得探求方法,培养思维能力,具有创造性和批判精神,才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所以,在中学数学教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还要积极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独立思维、创造思维,使主导性、主体性、主动性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真正收到实效,才能培养出数学学习中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宗琴.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6).

[2]陈淑英.浅论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5(61).

中学数学教学范文7

1、适应新教育改革的需要。当今的教育学习中,教育工作者偏向于对课本原本知识讲解,而忽视了学生挖掘自身的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是与新课程标准像违背的。因此加强对数学学习科学性指导,开发创新性教育方式是适应新教育制度工作的,是新课程标准下教育方式的内在要求。

2、挖掘学生潜力和学习能力的需要。教育工作始终是教与学互相结合的产物,单方面的教与学都不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成为如今教育工作的新标准和新目的,尤其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方法性和综合性解决问题标准较高,这更需要加强对学生数学学科学法的指导工作,努力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其可以做到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学法的指导是适应学生潜力挖掘的需要。

3、加强学生学习团队协作能力的需要。传统的教学工作下,全部学生接受一个教学者的教育工作,对老师工作的要求较高,而内部间的沟通交流并不明显,而且显现出严重的缺失。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成绩的提高与降低都无法追出根本原因,只能自己盲目地探索和查找问题。通过教师的学习方法指导后不仅可以针对每个人找出不同的成绩提高或降低的原因,而且可以把老师和同学形成一个整体,充分的进行沟通的交流,互相借鉴学习经验,还可避免进入学习困难的误区等。

二、数学学法指导的主要方法

1、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信心。初中生由小学到中学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转型阶段,课程的增多和内容的丰富使学生在学习中显得措手不及,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指导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各个指导并积累经验,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并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用鼓励的方法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并严格规定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在教学工作中还应该对课程的生动性和活跃性做出重要的改变,营造严谨又不失活跃的课堂气氛来缓解学生压力,使每个学生乐于并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2、正确运用学习方法并总结经验。数学总是数字与数字之间的作用产生出不同的结果,一道题的解题方法多样而且会区分简单和较难两种,正确的学习方法总是能够节省时间并给解决问题带来学习乐趣。教师通过正确的方法教授学生巧妙地解题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性产生兴趣而且可以充分的激励学生善于动脑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外,班里还可以定期举行内部学习方法讨论会,学生成绩各阶段的代表进行发言,讨论学习经验和方法,对不同意见进行重点分析和解决,并由老师针对不同学生做出总结和科学性的指导,以保证全体学生的综合成绩的提高。

中学数学教学范文8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意识;策略

虽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推进,但中学数学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在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机械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出现了创造力匮乏以及高分低能等一系列问题,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教师却仍在抱怨学生越来越难教。其实,教给学生知识或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只是中学数学教育的起点,我们需要重视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从而让其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

一、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意义分析

1.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能够让学生学会学习

简而言之,学生涉及到了知识的同化与迁移,同化的重点在于更好的理解知识的重点与内涵,进而为知识的迁移运用打好基础。而迁移的重点则在于将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环境之中,这既是一个“温故知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同化还是迁移均需要学生的反思意识参与其中,当然若新知识就旧有知识结构出现冲突,也需要借由反思来对旧有知识结构进行改造,让其能够更全面的兼容新知识。这里所指的“迁移”不仅是知识点之间的迁移,更包括不同学科之间的迁移,教师需帮助学生理顺已知到未知、新旧知识的关系,进而使所要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全面化。

2.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能够优化思维品质,让其掌握正确的思考技巧

思维将直接影响到学生认知活动的成败,而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也是其在该领域中实现有效发展的途径。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是优化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前提,能够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这方面的实践有助于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并提升其思维的广阔性,在此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刻度。无论对何种层次的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训练都是有必要的,它能够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复杂的数学世界中“抽丝剥茧”,进而发现“真相”。培养反思意识,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考技巧,让其在面对新知识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学数学涉及到的知识包罗万象,有些需要从概念切入完成特定问题的解答或知识点记忆,而有些则需要从图像切入。掌握正确的思考技巧,能够让其在学习或解题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反思意识培养的目标下教师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

二、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反思意识的具体内容

1.数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中学数学课本中会涉及到很多的公式、定理,它们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是学生们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初中阶段的数学难度有了相应的提升,而高中数学的难度则实现了进一步突出,这一现状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增添了诸多困难。许多概念或是定理若是只靠死记硬背,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种机械、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影响到它们对特定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教师需寻找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们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做题时要注重自己不会或是做错的题目,只有多反思,深入探究其内涵,才能提升数学成绩,培养数学思维。

2.数学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中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可以尝试从以下层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首先,在学生做完一道题之后,就引导其对题目进行反思,这是一个“温故而知新”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根据问题的特点并依靠解题规律、思路以及解题途径来揭示数学问题的思维过程。课上可以拿出几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一环节的工作,同类型题目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抓住这一联系则能够在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需根据特定题目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数学的学习应打破常规、大胆创新,若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将难以有所突出,所以我们需要鼓励学生走出“思维定势”,进行一题多解。综合已有的实践案例分析,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借此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便能够达到正迁移的效果,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可尝试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尝试一题多解的练习,需明确练习的目标,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如此才能够保证实际效果。

3.明确反思任务

无论基于何种教学性质、何种学段的反思意识培养,明确反思任务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前提。它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们布置难度适宜的反思任务,并引导学生摆正对于反思意识培养的认识。例如,在考试结束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失误,让他们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就问题入手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制定下阶段的学习目标。这是一个升华、创新的过程,需要教师以及学生尝试转变自身的思维。对学生而言,他们只有认清自己的数学学习漏洞,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断反思,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所提升。在能够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在明确反思任务的过程中多花一些时间,以此来教给学生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对学生而言,自主探究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要优于以教师为主进行讲解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以我们需要让学生通过总结反思去提炼规律、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认清过去一段时期内数学学习中出现的漏洞,也能够达到端正学习态度的效果。因此,即便课时安排再紧张,在反思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明确反思人物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

三、培养学生反思意识需要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反思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具备与问题情境相适应的逻辑分析能力、观察力以及想象力,还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因此,如果让一个从未经过这方面训练的学生去参与反思探索的过程,根本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它们无法在反思回顾中获取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知识迁移运用的技巧,因此反思探究活动也便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日常教学中中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尝试从简单的问题切入并逐步提高问题难度。开始阶段可以只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并表述出解决问题的大致方案,而后续的训练则应当更加具体、细化,教师也需要把控好各个环节,确保反思意识的培养能够达到理想效果。

2.持之以恒原则

针对中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训练应当形成习惯,而任何习惯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让他们能够不断感受到反思意识所带来的好处,如此才能够让其积极投入到这方面的实践练习之中,进而不断强化训练效果。新形势下,反思意识的培养训练应当成为中学数学教学常态化的目标,由初中切入、积累,在高中拓展、深化,确保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到实践训练所带来的好处。

四、总结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是一个新命题,它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工作。笔者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黄孝玲.中学数学学习中反思意识的培养[J].中学理科园地,2016,(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