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职业教育范例

数字职业教育

数字职业教育范文1

关键词:共享经济;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实施“数字资源服务普及行动”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搭建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推进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然而,资源共享和参与者的态度和意愿密切相关,影响因素多并且复杂。鉴于此,本文从共享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和模式,以此剖析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行为,为建立开放互动环境,促进资源交流、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基于共享经济的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审视

(一)共享经济学理论探讨

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资源逐步紧张、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影响下,共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支撑,共享经济理论也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然而至今尚未形成公认的定义。罗宾•蔡斯认为共享经济是个人向群体出让物品使用权或提供劳务,从而获得一定的佣金或酬金,其单价往往远低于一对一交易,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本文根据上述共享经济的定义,提出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定义,资源共享是多人(多对象)参与,依托网络平台,免费或收费方式数字资源供平台用户使用。从共享经济学的角度看,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具有供求双方,发生了免费或收费的交易或交换;二是交易对象是数字教学资源,通过共享能够提高利用率,创造社会价值;三是具有共享平台的交易媒介,供方和需方都可以通过注册来享用平台上的资源,实现资源的快速流程和配置优化,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二)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现状

近十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等项目的引领下,涌现出一大批精品在线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及应用平台。但就实际调研结果不难发现,已建立的数字资源应用情况并不理想,“重建设,轻应用”“重数量,轻质量”“重拥有,轻共享”等现象仍普遍存在,这种功利观念违背了资源建设的初衷。

(三)以共享经济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资源建设过程中,管理理念、共享模式、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显著问题。1.理念问题。共享理念提出时间不长,共享经济尚未得到普及,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在理念上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导致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工作承担主体不明、院校之间资源分配不均,以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力共建、广泛共享和充分应用。因此,需要转变教育发展观念,以共享经济学为指导,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制,激发高职院校的建设动力,切实推动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2.模式问题。共享经济模式虽然非常多,但是尚未深入到教育领域,大多数院校缺乏教学资源共享意识,资源共享过程中独占性趋向突出。由于尚未出现行之有效的共享模式,很多院校领导及教师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视作办学或个人劳动成果,属于学校或个人资产,核心资源不得轻易分享,或者需要进行一定条件交换,否则出现学校在竞争中将失去优势,产权得不到保护等问题。这种保守封闭的思想观念大大阻碍了院校间的友好合作,妨碍了资源共享。因此,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实现深层次共建共享需通过结合实际应用要求完善配套政策,通过解决共享过程中的产权、利益分配等相关问题,从模式的优化引导共享观念的转变。3.机制问题。数字化教学资源本身具有互通性质,为达到资源“互通、互用”的效果,必需进行顶层设计,以共享经济理论为指导,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然而,实际运行中,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各项考核评估的指挥棒下,院校彼此间竞争与排斥非常明显,没有切实可行的资源运行机制保障,数字资源项目在验收后仍会由于缺乏后期对资源共享平台的维护及使用情况的跟踪,无法实现持续性应用推广。因此,急需完善的运行机制,引导持续性更新、推广资源应用,将资源效用发挥到极致。

二、共享经济视角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探讨

鉴于上述问题,需要创新机制,加大政策项目支持,推进院校深度合作,推动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本文提出在组织管理、绩效评价、权益分配和信息沟通等方面机制创新,驱动持续健康发展。

(一)基于共享经济的组织管理机制创新

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是最基本的保障,应以共享经济理论为指导,引导院校发挥各自优势。根据职业院校的特点,选取区域内院校重点专业优秀师资团队、从事教育技术开发的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组成资源建设团队,分别从专业建设、教育技术应用和岗位实际需求角度进行资源高质量开发,合理配置开发团队保证了建设的整体质量。同时,成立由行政部门、院校和行业企业代表组成的领导小组,共同顶层设计、明确职责、强化合作。

(二)基于共享经济的绩效评价机制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切实激发建设者的积极性和建设效率,实现数字资源的优质化。首先,要本着“差异化、实绩化”的原则,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确定建设院校的地位与作用。充分考虑区域内建设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区域各院校在建设数字资源时的投入力度与成本;并且依据此差异性,合理科学的评价各院校的实际业绩。借助联盟管理机构的行政手段对资源建设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控制与调整,定期完成资源的绩效评估,推广优质数字资源,修改完善“水”资源。同时对资质申请进行严格把关,对于评估为优质资源的单位进行持续、滚动支持,以实现优质数字资源不断更新换代,做到资源的与时俱进和实用性。其次,要本着“有效性、全面性”的原则,选取合理指标评价区域内院校相关教学资源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效果。通过共享平台实时监测学习者的行为信息,及时了解学习者的信息反馈等过程性、形成性数据,评价资源的应用效果,以期达到资源的有效性。同时通过专家、教师、学习者三位一体评价体系,实现资源评价指标的全面性。

(三)基于共享经济的权益分配机制

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中,既要明确建设院校与建设者的义务,同时也必须给予一定的权利,合理保障其权益,这就要求行政部门、管理机构必须制定公平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首先,对于区域内的建设院校,既要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纳入到院校质量评估体系中,同时对于评估为优质等级的院校在相关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其次,对于优质数字资源建设者而言,教育部门与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在其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优先考虑。在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如何充分保护好优质数字资源的知识产权是亟需解决且尤为重要的问题。知识产权问题不仅影响着建设院校与建设者的积极性与权益,也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字资源建设者必须严守底线,杜绝知识产权纠纷。管理机构必须建立知识产权归属机制和保密机制。通过明确归属问题保障合法权益;通过科学合理的加密保护措施,保障建设者的自主知识产权,让优质数字资源得以健康共享。

(四)基于共享经济的信息沟通机制

信息沟通顺畅是保障区域内院校合作顺利的基本前提。院校间优势互补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旨在惠及区域内院校全体师生,这就需要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机构,要求各资源开发院校设置专职或兼职信息联络员,保障信息在建设团队间及时传递,同时通过信息沟通平台解决校内全体师生的资源平台应用问题。一方面,除了参与资源建设的教师外,其他教师参与应用与共享,通过信息沟通渠道反馈意见,促进质量和效用的提升。区域内开设相似专业的院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资源共建共享交流活动,推动区域内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层层宣传和推荐,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区域内院校间资源共建共享带来的切身利益,通过接触优质教学资源,丰富学习内容,改善学习质量,提高就业能力。

三、共享经济视角下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构建

要卓有成效地推进区域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不仅需要从机制上创新和突破,还需要科学合理的实施模式。本文以交易成本理论、零边际成本理论、长尾理论等共享经济中的重要理论为指导,提出契约模式、经纪模式、协作模式和联合模式。

(一)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契约模式

以交易成本、零边际成本等理论为指导,各院校在相互签订协议,明确院校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即采取契约模式。职业学校在协议范围内享有获得其他院校优势学科教学资源的权利,通过获取优势学科资源,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而实现快速提升。同时区域内各院校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本校特色专业和专家的优势,履行自身的义务,实现互利共赢。

(二)共享经济视角下的经纪模式

经纪模式指在约定的平台上共享资源,委托第三方进行管理,这一模式能够避免产生不必要的产权或使用纠纷,有利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具体运行中,要在资源分类共享的方式和资源应用管理上赋予资源开发者一定权限,提高资源管理的灵活性;在课程选择上,应该注重系统化及层次化。

(三)共享经济视角下的协作模式

协作模式实际上属于一种合作约定,不具有真正的法律效力,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若区域内院校之间在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出现争议或违反约定,可以通过协商或修改约定来解决问题,或者通过行政部门协调解决。协作的目的是在发挥集群效应,通过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院校教学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四)共享经济视角下的联合模式

联合模式指院校间通过共同开发课程,梳理整合优质资源,通过学分互认制度鼓励联盟院校学生跨校在线选课学习。这一方式,能充分发挥区域内院校优势专业建设水平、师资力量的影响力,带动联盟其他院校专业的发展,同时也推动教师团队在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水平方面的提升。

四、湖南省职业教育数字资源共建共享实践

湖南省经过长期积极探索,在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湖湘特色。2011年以来,以共享经济理论为指导,按照“省厅主导、学校整合、校企合作、开放共享”的思路,组织全省70多所高职院校,建立了“湘职在线课程建设联盟”,整合了数百门优质课程,联合资源平台服务商,开展大规模开放课程(MOOC)教学和小规模私密课程(SPOC)教学服务。成立了联盟领导小组,探索了在线选课机制、学分互认机制,推进了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发挥了最大效应。建立了“科学、合理、平等”的众筹交易机制、绩效评价机制、遴选奖励机制,激发“联盟”成员单位深度参与;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护资源开发者的劳动权益与知识产权权益,构建公平合理的权益分配机制;为保证“联盟”协作、提高、有效,建立了“多维一体、平等畅通”的信息沟通机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教技[2018]6号,2018-04-18

[2]刘怀金,聂劲松,吴易雄.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思路、战略与路径———基于教育信息化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5(09):89-94

[3]邵迎春.高职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误区探析[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7(03):119-123

[4]赵娟.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7(12):17-21

[5]庄三舵.大学城校际资源共享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

[6]鲁钊阳.高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机制与模式研究———以重庆市大学联盟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6(03):6-11

[7]李鸿冠.基于高职院校联盟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建议———以“计划单列市高等职教五校联盟”为例[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8(04):74-78

数字职业教育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职业教育;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国家和人们越来越重视科技与教育的结合。科技与教育的关系相当密切。科技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为科技的发展输送人才。因此,将科技与教育相融合是推进两者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有些人对数字化校园的概念感到非常的陌生,其实,它就是指让信息技术贯穿与整个校园,让一些教学基础设施和教学活动、教学资源都依附于信息技术。比如: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录播室、信息室等一些教学设施。除此之外,还包括一些校园微信平台等等。又或者是,教师的教学资料系统化、完整化。这些还有科学技术的就是数字化校园。目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一点也不低于普高的重视度。相反,他们还重视职业教育多一些。相对于普高的教育,职业教育更需要信息技术的渗透。因为,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性、专业性。因此,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数字化校园不仅仅是买进一些信息化的教学设施,或是教师教学时应用一些教学设施,它还更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数字化。它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来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来完善学生自身的学习和管理能力。从而达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下面,我就结合实际生活来从资源的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家长与教师沟通以及提高管理学生的水平这四个方面来浅谈一下,数字化校园建设对职业发展的作用。

1资源的共享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首先,要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科学技术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保障。资源共享这一事件,更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做支撑。当然,这里的资源共享不仅仅是教师之间的共享,同时,它还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共享。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教师之间发现彼此的不足,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还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效率。除此之外,资源的共享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不仅仅是彼此看相同的资料,更是要在资源共享时,进行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以及互相争论。这样一来,学生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灵感、碰撞出新的火花。有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发现更多的问题。同时,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自然而然,职业教育就会向前不断地发展。

2工作效率的提高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工作效率的提高。进而推动职业教育不断地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人们工作效率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事情都是电脑在操作,在某些职业中,人已经被电脑所替代。不用多说,数字化校园更多的是电脑在进行运作,人只需要将一些信息放入电脑中,然后,给它设定一些计算机语言,它就可以运行了。此时,人们不需要在来干预它。你的干预有可能会造成不好的结果。因为,电脑的操作比人们的操作更精确、更迅速。人做某项事情时,有可能出现误差,而电脑基本上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因此,数字化校园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助于家长与教师的沟通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不仅仅给学生、老师带来了巨大的方便,同时,它也给家长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便于家长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情况,了解学校的相关信息。比如: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微信平台,然后,每个家长都加入这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家长可以透过微信平台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同时,也可以及时了解学校的消息。这样一来,将学生、学校、家长连接在一起,三者之间的距离好像拉近了,有利于家长和教师多交流、多沟通,家长和教师和谐相处。家长什么事可以在微信平台上和教师沟通,教师也可以也家长及时的沟通。这样一来,家长就能及时的了解学生的信息,也可以及时的管教学生。学生的发展不是单靠教师就可以了,它还需要家长的配合。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教师、家长的联系、沟通创造了平台。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4提高管理学生的水平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对学生的管理。因此,提高管理学生的水平对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字化校园更有利于学生的管理。学生的管理是非常有难度的。因为,学生数量多,而且非常的杂。因此,学生的管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将学生系统化的管理,在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情。例如,全校实行一卡通的办法。进校门刷卡、吃饭出刷卡、出校门也刷卡。这样一来,学生的行动都有了痕迹。这样就有利于对学生系统的、全面的管理。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方便,也保障了学生的安全。管理学生的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是离不开科技的。为了教育的发展,许多学校都建立起数字化校园。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来管理学生、管理老师以及管理学校。如今,数字化校园已经越来越成为许多校园的示范。许多学校都相应的建立有着自己学校独特文化特点的数字化校园。因为,数字化校园不同于传统的校园,它是以科技为载体,让学生和教师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不断地改善自身的错误。达到人与校园和谐相处。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生.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困境及解决方法[J].咸宁学院学报,2011(08).

[2]王运武.协同学视野下的数字校园建设——数字校园建设中的战略协同与团队协同[J].咸中国电化教育,2012(07).

[3]顾永安.关于新建本科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若干思考[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2).

[4]段延娥,戈连柱.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字校园建设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04).

数字职业教育范文3

[关键词]交互式数字教材;教材建设;职业教育

当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PAD等个人数字终端得到广泛普及,数字化学习、阅读、交流变得越来越普遍,如何开发建设面向现代数字化教育环境的交互式数字教材受到普遍关注。与具有稳定、封闭和静态等特性的传统纸质教材不同,交互式数字教材是一个同时面向课内和课外的泛在学习系统,它集成了移动学习、富媒体和云服务等领域的前沿技术,能依据学习者情景化、动态化、形象化的自主学习需求,有效整合内容资源、物理设施、软件工具、网络服务、社会环境等多个层面和维度的因素,将学习内容进行富媒体编排设计和交互设计,并面向多用户终端进行设计呈现,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可扩展、移动、交互、沉浸式的学习体验[1]。数字教材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其形态与功能特征随着技术环境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的静态型数字教材,仅在出版形式、载体、教材形态上与纸质教材相异,对教学资源的拓展非常有限。随后出现的多媒体数字教材,主要以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资源来构成教材内容。而现阶段发展的交互式数字教材,不仅呈现强大的富媒体表现能力,而且支持开放、便捷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能创设更真实复杂的数字化学习情境,从而促进学生更主动有效地学习[2]。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职业教育中使用交互式数字教材,其富媒体特性将更形象地阐释基础理论知识、更直观地呈现操作技能,其开放交互特性将更有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一、交互式教学教材开发原则

根据梅瑞尔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和波纹环状教学开发模式,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建设中需要遵循下列几个原则。1.教材内容应以面向完整任务为中心,由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序列任务环环相扣组成,教材内容中应提供完成相关任务的样例示范。同时在综合考虑阅读终端和阅读软件的基础上,教材内容应具有动态可扩展性,以满足师生个性化教与学的需求。2.重视学生原有知识框架对新知识的建构意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信息加工过程,教材中应合理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3D等富媒体资源来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联通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增加经验基础、减少认知负荷、促进知识迁移,从而实现有意义学习。3.教材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而不是“以设计者为中心”,合理运用人机、人人等多种交互功能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反思和辨析知识技能的机会,注重学习分享体验,提供外部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交互式数字教材开发建设的前期分析

这阶段主要包括内容分析和学习者分析。内容分析的主要任务是明确课程特点、核心知识模块及各知识模块间的关系,明确课程能力结构和学习目标。学习者分析则是对学习者的先前经验、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兴趣动机和使用情境等展开分析。这些都将为后续进行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知识图和学习路径的设计、功能和媒体呈现的用户体验设计提供基础。高职“网络创业实践”课程内容广泛,研究对象复杂,与商品学、管理学、广告学、营销学、谈判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综合,具有较强的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课程以实际具体的网络店铺运营为核心知识模块,由市场定位、产品规划、网络店铺建设管理、网络营销推广、客户服务与物流管理等系列知识模块按网络店铺运营的实际工作流程有序组成。课程主要学习对象是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学习者在学习本课程前,已具备基本的市场调研能力、商品图片拍摄与处理能力、网络推广与活动策划能力、网络客户服务与管理能力等,能熟练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自主学习与社会交往。首要教学原理认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既有知识的获得,又有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网络创业实践”的课程目标定位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网络店铺运营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互联网+”创新创业意识,具有初步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基于上述分析,“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建设将采用任务导向的内容组织模式,用实际网店运营案例串联各系列知识模块的学习。在媒体资源的选择上,将兼顾课程内容特点、学习者特点和个性化需求,通过各媒体资源间的全方位融合,来营造出真实的生活情境,注重学习者体验,在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中使学习者获得知识,增长技能,升华情感。

三、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知识图与学习路径设计

当今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建设犹如一部电影“大片”制作,需要课程负责人、企业专家、媒体制作、技术开发等众多人员分工协作,知识图与学习路径的设计通过类似工程制图的形式,来展示课程核心知识和教材内容的组织方式,为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把握与探讨课程内容、教材设计思路提供基础。知识图就是一种可视化的以保证知识完备性的知识分析工具,在课程目标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依据一定规则对课程内容作结构化表征,以明确关键知识、知识层次及其与课程目标的关联程度。学习路径设计则是在知识图基础上,遵循学习者认知规律,为不同特征学习者设计的一系列可能的个性化学习线索的图示化表征[3],它为学习者提供多种方式切入课程内容,有利于真正促进知识建构和提升用户体验。知识图与学习路径设计对保证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学习方式的一致性具有重要作用。在“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知识图设计中,根据梅瑞尔在首要教学原理中提出的“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的思想,首先确定基于真实情境的完整商业实战项目。鉴于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宁波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基地近年来发展迅速,与本地多家企业在淘系(包括淘宝和天猫)网店运营中合作紧密,本教材就以基地近年来校企合作最为成功的吉吉女鞋淘宝企业店运营为核心完整任务,按照网店运营实际作业过程,把教材内容进行知识重构,设计了市场调研、商品拍摄与图片处理、网店开设与商品管理、网店装修、促销推广、物流配送、客户服务、运营数据分析等八个序列任务。在借鉴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所提出的课程知识图绘制规则[3]基础上,以网店装修中的“PC旺铺装修”子任务为例,对完成本任务的关键知识技能,既“自主装修设计”及其所包含的店招设计、海报设计、宝贝推荐和详情页设计等知识技能点进行结构化表征,具体如图1所示。高职学生通常动手实践能力强于理论学习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强于抽象思维能力,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掌握完整的网店运营过程,我们将相关知识与技能“锚定”在吉吉女鞋淘宝企业店运营的具体情境中,但不只是进行静态的知识结构表征,还要建立灵活动态的“激活—展示—应用—整合”的活动图式。具体来讲,为便于高职学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知识技能点并完成学习,在交互式数字教材设计中,将网店运营各序列任务的学习路径确定为:学习导入、案例示范、新知学习、任务实践、知识点小结、知识拓展、练习与测验。在案例示范部分,教材主要以吉吉女鞋淘宝企业店的运营贯穿始终,有店铺相关简介、各运营阶段的问题陈述及具体解决方案的策划与执行。而在任务实践部分,教材将提供多个其他企业网店运营案例与存在问题,需要学习者自主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同时针对不同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教材设计了多条学习路径供自由灵活选择,如可以按照已有设计逐次展开系统学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有选择性地进入相应模块进行学习。

四、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功能与呈现形式设计

交互式数字教材要能通过丰富的资源集结、高效的互动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除了需要注重内容设计和组织之外,还应重视用户的体验设计,即学习者对数字教材使用方式和设计意图的感知和回应,它将直接影响学习者能否快速有效地激活迁移已有知识或经验,来建构新的知识或操作技能。为实现高质量的数字教材用户体验,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移情设计原则,通过模仿学习者本能,用最自然的方式创建学习环境,满足实现任务的各种需求[4]。在“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功能与呈现形式设计中,我们重点突出以下设计细节。1.利用富媒体辅助知识理解、案例演示。“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充分使用了图片、音频、视频、动画、3D等富媒体资源来生动表现吉吉女鞋淘宝企业店在各阶段运营中的特点和要求,并对如何作运营规划与实施进行案例演示。与以往纸质静态教材相比,富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直观清晰,更能调动学习者思维,从而吸引学习者更深入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和技能点。2.注释、书签、笔记、高亮、链接等功能与学习重难点的融合。“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支持注释、书签、笔记、高亮等移动学习功能,并结合教材内容重难点做出应用学习辅助的明确提示,引导学生根据个性需求合理使用。同时,教材还提供便捷的链接扩展功能,对于诸如客单价、DSR、转化率等网店运营专有名词、术语,或事件、人物、地理信息等加以标注,并可链接扩展至百科、在线词典或其他相关网站,以满足学生“把书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的需求。3.方便快捷地边学边练边测与及时反馈。“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通过提供游戏化、情景化、难易程度自主选择的交互练习和测试,以增强学习者的参与感和学习体验感。同时,对教材中诸如选择、判断、连线、填空和匹配等题型都实现及时反馈功能,即给出评判,分析出错之处所涉及的知识技能点,提供参考答案,并针对此类问题系统自动推送2~4个相关测试题,以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能举一反三。4.同异步人机、人人交互。多样化交互是现阶段数字教材的鲜明特色,合适的交互功能设计能够丰富教材的资源和学习活动,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活动。例如,在“网络创业实践”数字教材每一个序列任务中,学习者能够随时将学习笔记分享到网络社区,或围绕某个学习主题展开同步或异步讨论。在具体设计中,我们需要关注合理的交互设计呈现频率、针对的教材内容重难点及合适的表现形式。5.学习行为统计分析。在“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中,我们设计了记忆学习痕迹,支持断点续学功能;阅读、笔记、练习、测试等教材学习行为数据的记录、查阅、统计与分析功能。在具体教学应用中,与云班课平台实现数据互传,教师可以随时查阅学生的教材学习进度和内容,进行学习跟踪、提醒与指导。

五、交互式数字教材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交互式数字教材因其富媒体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动态性等特征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在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大三年级“网络创业实践”课程教学中,我们将“网络创业实践”交互式数字教材与云班课配合使用开展翻转课堂式教学。首先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云班课里上传“网络创业实践”云教材,确定教材自学内容和资源,设置预习过关任务。例如,将教材中“网店开设与商品管理”序列任务中的“商品”设为自学内容,并确定教材链接指向的淘宝大学“宝贝上架”视频为拓展自学资源,要求每位同学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都能将所售商品进行正确,若有什么问题,可通过教材内置讨论区进行咨询交流。接着在教材自学阶段,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自学内容,参与在线答疑、讨论来完成教师设置的预习过关任务;而教师通过对学生在交互式数字教材中的学习行为记录、学生预习过关任务完成情况和在线讨论情况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学生教材资源自学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学生展开个性化学习评价和形成性考核,同时为下一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数字教材的改进升级积累资源。最后在课堂内化阶段,通过课堂内讨论、探究或实践操作,来解决上一阶段学生课程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解决完成后,教师设置较前阶段预习过关任务更具复杂性的典型任务,学生可以自主探究或小组协作等形式展开学习,教师通过在旁观察或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教学、小组指导或集体讲解,直至最后任务完成,学生实现知识(技能)的建构和内化。基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有利于将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不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发展空间,同时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批判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教育开展交互式数字教材研究是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为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和教学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未来,为了更好地促进交互式数字教材对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尚有许多问题有待于展开进一步研究,如关于交互式数字教材的开发标准体系、用户体验设计、支持服务系统设计、教学应用模式及对学生认知发展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2):75-84.

[2]张桐,杨孝堂,杜若.远程教育全媒体数字教材发展与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7(3):138-142.

[3]黄荣怀,张晓英,等.面向信息化学习方式的电子教材设计与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12(6):27-33.

数字职业教育范文4

我国参赛的包括电子技术项目在内的多数项目,存在一种较普遍的现象:我国选手具备速度方面的优势,能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比赛的全部内容,国外参赛者往往不能按时完成全部任务,但是在最终成绩上,我国选手却逊色于发达国家选手。原因多是作品的质量、精度不高,设计过程缺乏创新,操作过程不够规范。成绩虽然令人遗憾,但参赛过程恰恰印证了我国的职业教育培训尚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大赛揭示出的具体问题有:重视高端技能、忽略基础技能;单独重视技能、轻视理论基础;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只看结果、忽略过程;操作规范、质量意识等职业素质严重缺失。

二、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观念上轻视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岗位的技术技能,当前限制职教发展的根源是社会对于操作类岗位的歧视,社会观念影响了选拔与招生,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学生不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后的第二选择,这种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这种偏见也存在于职教系统内部,教师、学生与学校本身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偏差使得职业教育无法真正反映出“思想教育是灵魂,基本文化是基础,职业训练是特色”的本质。教师不能给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理念,学生不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也就不能主动获取一技之长,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初衷。等、靠政策扶持并不利于自身发展,严酷的市场环境才能造就强悍的行业。要想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观念,首先要从教师自身观念转变做起,帮助学生形成强劲的社会生存竞争力。

2.忽视基础技能的培养参加世界技能大赛的实践还反映出我国对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够。电类的基础技能水平难以用客观指标量化,国内技能竞赛项目多偏向于高难度、设计型,导致参赛院校“集中资源”的急功近利现象,一些学生绕过专业基础,直接瞄准竞赛项目,短时间内的确取得了成绩,但却不一定能适应未来的岗位需要,习惯于经验借鉴而缺乏自主分析能力,在创新和解决异常问题时就会遇到困难。电子类职校毕业生的主要工作方向是生产一线,在制造业实际生产中,对装配、调试、技术改造及一般初级操作类岗位的需求远大于研发、设计岗位,从企业需求与大多数学生利益的角度出发,职业培训的重点应该回归基础。另外,职业素质、操作习惯大多是在初级训练阶段养成的,基础技能训练应该引起重视。

3.理论与实践脱节

大环境影响下的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上一度混同于普通高校,有相当的执教人员仍遵循研究型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流于照本宣科。例如,追求定理的推导与严密证明,使学生空有计算与推导的理论方法,导致有的学生在做题时能熟练使用基本电路理论,而在实际电路原理理解、故障分析时却一头雾水,忽视了基本理论的内涵和具体应用。在学生不能完整掌握课程知识体系时又经常简单化为概念陈述。一体化教学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在执行过程中效果不尽完美的原因在于项目设置形式化。师资能力和教学以外的繁重任务是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重要原因。当前,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引进标准限定为硕士和博士,并不利于尽快扭转这种局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另一种极端是只重操作,基础理论和思维逻辑被严重忽视,学生对实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知原因,不会解决,全程处于迷惑被动的状态,因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失去学习兴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专业技能性导致学校过于强调培养“岗位型”人才,从而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视了理论基础。具体到电子技术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扎实的理论是手工操作技能提高的基础。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些基本专业课程所包含的基础知识,可使学生对电子技术具有初步的了解并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在现实中,一些学生对于电的基础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导致对基础课程的掌握仅限于理论层面,并未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知识框架与科学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实训中,许多学生自主确定操作步骤,不知道调试依据。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高度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基础知识的做法确实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任何专业都需要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够提高技能,而技能的掌握也可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学生对基础知识与整个专业内容的理解。如果不能在入门阶段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技能掌握上必然会出现问题。

4.忽视质量与规范性操作

世界技能大赛的竞技要求与规范表现出当今世界对于产品质量与操作的精准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而产品的质量、要求标准、规范与精确度这些硬性指标,正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不足甚至盲区。如我们日常大量使用的充电器,在维修中发现有的与原厂的电路完全相同,但因为组装不规范造成故障多发。在电子技能培训中,经常出现不遵循标准的焊接装配程序、只求功能实现不考虑指标的精益求精等现象。忽视细节的人才培养观和不良习惯,源于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一些行业、企业不具备一种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及高水平的服务的意识,只关注产量与总产值的增长。另外,中学及以前阶段只看结果不重过程的学习模式也影响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质量、标准、规范与精确度会影响产品成本及企业效益,从长期来看,我国的经济模式是要逐步实现集约化的,质量与细节会越来越受关注,不具备安全意识、不能按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不能提供高水平服务的技工将被淘汰。严谨的态度和规范的操作本属于职业素质范围,在大赛中暴露出我国在这方面的严重缺失,有必要专门列出,以引起重视,应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强化规范性操作,重视细节。

5.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我国早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主要传授职业道德和经验、技术、技巧、能力等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作用,规模化生产中师徒方式不再适用,而国内的学历教育偏重原理、概念、理论体系,现实要求把这些隐性知识的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内容。职业素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专业技能、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三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最缺乏的就是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的培养。如果说兴趣是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动力,那么职业素质所包含的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就是职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人才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变化,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作为人生价值观指导行动的高素质人才。我国现阶段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虽较过去有所加强,但明显不足以满足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仍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单纯的对规范、规则的死记硬背无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提高,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将扩大到日常行为的考核作为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强化手段,更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电子技术专业职业教育改革探索

1.用正确的职业理念引导教学

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教师要认清职业教育的本质,用先进的职教理念引导正确的教育方法。转变教师职业理念的有效方法是参加行业实践,掌握实践经验。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开展了广泛的企业调研,走访不同经济发展地区有代表性的院校,查找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参加企业锻炼,帮助教师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企业需求。企业调研与校企合作收到了显著效果,通过企业实习改变了许多陈旧观念,教师不再抱怨“差生”多,而是调整授课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在授课中将企业实际介绍给学生,将在企业具体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与学生分享,在传授给学生具体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带给学生先进的职业理念,作为学生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参照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及用工要求,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把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诚实正直、自我激励、解决问题的技能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目标,调整了电子技术实训教学大纲,初步设置了基础、核心和扩展三个层次共39个模块的课程知识架构,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改、补充。

2.重视基础技能,夯实基础理论

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的掌握与具体实践环节脱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与学生就业脱节的一个共同的、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不灵活。世界技能大赛更加注重对参赛者实际操作能力———基础技能的考察,所以,无论从企业的角度还是从世界技能大赛的角度来看,基础技能的掌握都是当今社会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在项目设置、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中都以基础模块为重点,基础技能的重要性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可,扩展模块为学生进一步提高技能开拓了空间。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要扭转这种情况,就要在实训环节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动手操作较少、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可通过调整实训中心自动化和电子类实训课程、增加初识项目培训的方式,把中学的相关知识补充到基础技能训练中。从欧姆定律、电压电流的测量开始,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由学生自主探索电的特性,形成对电学的感性认识。不能单凭考试成绩高估学生水平,对很多学生而言,初识课是他们第一次观摩实物,第一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别有利于专业兴趣的养成。在职业教育中,尤其是在电子技术专业领域,理论对于实践具有核心指导作用,稍进一步的技能提升都需要科学的思维和扎实的理论作为基础。所以,培养基础技能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础知识教育。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师应注重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并使知识成为他们实用而科学的工具,成为能够运用于实践的特殊技能,抛弃“虚”的,补充“需”的。在课时紧张、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应调整公共基础科目的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基础科目知识解决岗位上的实际问题,不再纠缠于定理的证明推导。我校工程实训中心组织教师观摩了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其全新的组织、授课方式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课程之间不再有界限,电路知识、数学方法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授课实践中借鉴国外经验,对电子技能实训中的各种现象、预期都找出相应的理论依据,使认真实习的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习变得轻松,感觉到所学知识是有用的并能够主动加以应用。加强基础知识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帮助学生理解基本电路理论,同时训练测试、归纳能力。要求讲解调试方法时说明调试依据,讲解排故时解释并查找依据。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注重因材施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有了焊接、组装、测量、调试、软件操作等技能基础,有了基本电路理论支撑,能认真对待这些基础训练并达到训练目标就足够了,而对部分有更高需求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3.完善考核机制,加强职业素质培养

旧的师带徒的职业道德培养方式不适用于当前的经济模式,学生不能主动地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融入自身价值观,院校与教师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对专业技能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生在校期间开始。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如果单纯追求任务完成和指标实现,则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出现掩盖、抄袭、拼凑等行为,反而破坏了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在基础技能培训阶段,所需理论知识相对简单,通过动脑与动手整合知识与技能,是培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基础素质养成的最佳阶段。检测和评价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重要手段,全面合理的考核方法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纳入考核范围,可使考核的范围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以往这类考核由于掺杂太多主观因素容易引起争议,导致最后的结果多流于形式,忽略了考核的实质,最后又偏向考核技能、注重结果。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试行的过程考核涵盖了职业道德内容,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标准,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考核学生的职业作风,对好习惯给予奖励,对不良行为提出警示,遵从职业素质对职业生涯的影响度,使日常行为考核在总成绩中的占比过半,并在试行过程中有意识地提高了行为习惯及平时表现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将各种与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表现都纳入日常表现考核中,将专业兴趣、操作规范、严谨、诚信等等都作为考察项目,为了保证评价的公平性,该部分由教研室制定统一标准,对考核指标加以细化和量化,部分指标只筛选优秀和较差,在实施过程中工作量增加不多,借用CIS考核系统进一步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考核范围的合理性,在学生中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4.注重校企合作

使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才能牢牢把握住当前行业的发展方向及社会人才需求方向,才能使教育与就业不脱节,才能消除二者的界限,从而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只有把握住企业的前进方向,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才能推动企业和行业乃至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院校应开拓校企合作途径,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让学生充分而又完整地了解企业需求,学校及时而全面地掌握最新发展方向与技术成果,将职业教育环节与学生就业环节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校企合作的形式有很多,如企业制定职业标准,引导学校课程内容改革;企业与行业通过推行资格认证证书反映社会需求方向;通过到企业实践与考察的方式加强职教教师队伍建设等等。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足,当下我国的校企合作开展并不顺畅。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我校的工程实训中心一方面不断巩固已有的企业资源,并开拓新途径,调整课程以配合企业生产;另一方面吸引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组,通过教师带学生的方式实现了教师、学生同时参加校企合作,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了解企业研发、生产实际,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具有显著效果,师生之间沟通更加直接顺畅,学生的一些不良操作习惯得以及时纠正,教师则将与企业合作的经验及时推广到班级授课中。

四、结语

数字职业教育范文5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教学资源库

利用信息化技术构建专业教学资源库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三教”改革、实施数字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具体举措,也是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重要路径[1]。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自 2013 年开始申报建设,2019 年获批教育部第二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由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牵头主持,中国化工教育协会和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主持,联合 29 家参建单位进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应用推广,通过共建共享平台的资源认证标准,扩大优质课程资源覆盖面,以便为在校学生、教师、企业员工、社会学习者等提供服务,增强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为培养化工类相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重要支撑。

一、资源库建设情况

职业教育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要求开展建设,参建院校和参建单位严格对照建设任务分配表,已制定资源建设标准、奖励激励制度、资源持续更新及应用推广等工作标准和工作制度;专业教师依托教学资源库改革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持续提升学习者的业务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了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 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要求,开发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标准,按照精细化工合成、复配、分离、分析等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重构基于精细化学品生产过程“5PMC(五平台、活模块、精课程)”课程体系(见图 1),既满足不同精细化工企业的共同需求,又适应不同精细化工企业个性需要,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及岗位要求相对应。根据岗位工作过程开展模块教学,并通过课程标准及课程活动方案设计加以体现[2-3]。针对市场需求,结合精细化学方法及化工过程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的需求,及时将微通道反应器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配方纳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实训条件建设中,将有机合成工等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

(二)构建一体化设计资源库构架

以服务于全国精细化工技术及相关专业领域教师、学生、在职人员学习、培训的需求为出发点,依据企业对精细化工技术及相关专业人才岗位职业能力需求,校企协同在广泛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运行模式,建设学习园地模块、素材资源模块、精细化工 2.0 模块、行业动态模块、责任关怀模块、国际交流模块、共建共享模块、认证标准模块、交易机制模块、技能大赛模块和民族化工模块等 11 个模块资源,形成学习园地 + 资源中心 + 行业应用平台 + 推广应用平台 +国际交流平台“一园地一中心三平台”构架(见图 2),引领精细化工技术专业“三教”改革,助推产业升级。

(三)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情况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对接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重点,根据国内精细化工行业从研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生产操作到贸易销售等不同职位,各参建校企在广泛市场调研和论证基础上,确定了专业教学资源库基本框架和具体内容:跟踪精细化工产业高端,适应“互联网 + 职业教育”的需求,服务学生、教师、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确立“学生学、教师教、员工培、社会用”的目标,构建“教学做”一体化运行模式。将“责任关怀”理念融入职业教育,在课程教学、实训条件建设、教学评价等方面融入责任关怀培养要求,开发教材、实训教学项目等,在企业、兄弟院校积极推广“责任关怀”相关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丰富范旭东先生“爱国、科学与实业精神”内涵,弘扬和传承范旭东精神,将匠心培育根植于具体的实践工作岗位与课程技能操作中,将范旭东精神培养融入高职学生学习与实践全过程。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组严格贯彻执行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校企共同建立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训结合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适应“互联网 + 职业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匠精神培育和职业素养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开展专业调研,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改进课程体系,建立基于国际化工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技能综合评价体系,引领全国同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目前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中心已完成 12 门核心课程,近 20000 个素材资源,500 门微课,30个技能训练模块,34 门个性化课程,11 门社会培训课程,3 门创新创业课程以及相关专业标准、行业企业标准等,校企共同开发 20 余门活页式云教材。结合国家双碳战略,聚焦绿色化工产业和精细化工 2.0,引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标准,借助“VR”技术及各类信息化手段升级实训条件,建成集教学、实训、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共享型实训基地;各参建院校对师资队伍结构进行优化,选派骨干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实践,共同参与技术研发、服务推广等,提升了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同时参建院校聘请企业专家作为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联合开展专业教学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专项培训,提升兼职教师教学设计实施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双师结构合理、社会服务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高水平双师队伍。结合中石化南化公司等参建企业培训需求,开展企业新员工岗前技能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职业资格培训、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成了区域共享示范性社会培训中心。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组从资源库建设与推广应用、教学改革、经费使用和协同机制等四个方面构建系列制度,规范资源库建设与运行,加强资源库建设过程监控,明确责权利、保护知识产权,探索课程资源交易机制,确保资源库持续更新、平衡长效运行。我校设立“资源库教学研究与改革专项”建设项目,针对校企共建共享机制、1+X 证书制度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推广应用教学改革成果。

二、资源库应用成效

(一)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数据

“职业教育数字化学习中心”(亦称“智慧职教”网站)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建设和运营的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和在线教学服务平台[4]。智慧职教平台是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指定建设平台,精细化工技术专业资源库也在智慧职教平台开展建设,特别是疫情期间,为各参建和参与院校精细化工技术专业的在线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服务,使得教学团队和学生能够利用建设的在线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从“课前 - 课中 - 课后”将教学资源库课程资源与建设平台深度融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及讨论节约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知识视野。项目组深入研究了学习平台,不断完善网站,设计了教师用户、学生用户、企业用户、社会学习者用户四类用户。根据智慧职教在线开放课程应用数据统计结果,截至 2021 年 8 月 29 日,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用户 34060 人,其中学生25737 人、教师 2376、企业用户 2907 人、社会学习者3040 人;素材 18610 个,其中视频类素材 8211 个、动画类素材 2699 个、静态资源占比 37%。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自建设以来,资源库课程访问数达到595068 次,用户访问数达到 965997 人次。

(二)学生反馈情况

2021 年春季学期期中,选取参建院校 2019 级精细化工技术专业 562 名同学作为调查样本,针对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应用,开展学生满意度、资源建设及自主学习情况调查,其中 532 名同学对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使用表示非常满意或者比较满意,满意度达到 94.66%,521 名同学表示资源库中的视频等资源对于专业知识点学习有极大帮助或较有帮助,占比92.70%;527 名同学表示资源库现有建设资源极为丰富或较为丰富,占比 93.77%。从利用资源库开展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学生课前可通过智慧职教平台接收教师的教学任务开展预习,课后可根据各自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利用教学资源库中的相关素材,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反复观看,加深理解与提升;同时还可利用资源库交流平台把不懂的问题及时反馈给老师,在线上与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了学习效率[6]。

(三)企业用户和社会学习者反馈情况

针对企业用户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自身技能但又无法进行全脱产进修的实际情况,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企业用户提供了学习平台,可以更加灵活地开展个性化自主学习,提升自身专业技能[7]。项目组利用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培训课程和教学资源,与中石化南化公司等参建企业开展企业员工入职培训和技能培训,自资源库建设以来,已开展相关在线考试 6245 题次,企业用户在线学习时长达到 65425 分钟;针对近年来的社会招生人员的实际情况,与继续教育学院开展精细化工专业社会学习者的相关教学工作,目前利用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课程教学资源已完成 62人次的社会招生人员课程教学;项目组利用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等课程资源,积极探索与联建院校间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利用产教融合等企业交流的契机,积极与合作企业进行对接,加强推广应用。在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教育部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教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中国高职教育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江苏化工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省石油化工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委员会等单位支持下,宣传精细化工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开展相关社会人员网络课程学习[8]。

三、结语

数字职业教育范文6

世界发展越来越快,人们也紧跟信息技术的步伐,在现在的教学中,已经不是把传统的教学作为主要的模式,更多的是让教学也跟上时代的进步,大多都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用这种教学,不仅带动整体教育,还能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能让同学们的持久性更长。在职业教育电子技术教学中,这种技术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以信息技术在这种教学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在应用中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

辅助工具;依赖性;多变性;多样性

社会发展越来越不简单,它其中包含了信息、工业等发展,面对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接受新的技术已经成了我们应该承担的使命。职业教育的水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的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教育中,信息技术也开始被纳入到教学中,而这种方式也有了显著的效果。如何更好的把信息技术运用到职业教育中,如何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都成了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电子技术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我们已经进入真正的信息时代,很多的人都已经离不开网络,甚至已经开始“病入膏肓”没有网络无法生活,这些不仅仅是体现我们技术的发展,更多的是我们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不足,从而进行改革。从课改这十几年以来,信息技术就走进了教室,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可以说是给整个教育行业带来了福音,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捷径。除此之外,未来教育的发展、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多变性,都在职业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程度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电子技术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现状

虽说信息技术已经走进了职业教育的课堂,但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的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实效教学不重视,认为这样的教学并不会帮到同学们;其次是老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再者就是学校的资金有限,不能给同学们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1、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教学不重视其实效性

很多的老师认为,信息技术可以完全替代老师,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全部都是采用课件教学,但由于不重视其实效性,大部分时候都是没有一个明显的效果,但老师认为这样的做法是对的,仍然继续用信息技术太做掩护,认为只要有多媒体给同学们教学,他们就可以掌握电子技术,这样的想法在实际中是不正确的。如果没有掌握好方法,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还不如传统的方式,所以,没有“生命”的信息技术教学是没有任何实效性的。

2、教师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教学

信息技术的应用仿佛给广大的教师群带来了无数的方便,但是老师也开始过分的依赖于这样的教学方式,从而对教学的方式方法根本不在乎,也不会在教学中设计出更多有用的教案,大多都是采用一种课件,不停地给同学们来回放送PPT,使得整个课堂非常的零散,没有一点组织性,同学们在接受知识的时候都略显被动,对于教学知识也觉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这样的信息技术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没有一点可取性,也是不被认可的。

3、购买设备的资金有限,设备较为落后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都是利用信息设备,但是信息设备的置办都需要建立在经济的基础上,信息技术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对于职业学校来说,资金是非常有限的,而置办信息设备也成了一大难题,由于设备较为落后,学校的网络环境就没有那么完美。在教室或者机房中,如果硬件设施没有跟上技术的步伐,那么,老师在教学演示中,就很难把教学内容传播出来,这样一来,信息技术教学就增加了难度。

三、职业教育电子技术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对策

1、转变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

老师在电子技术教学中,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学思路,要用实践中的经验去证实,选用一些能解决问题的媒体,让老师可以掌控好整堂课的节奏,对于能独立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课堂就没有必要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其实就是一种工具的体现,它个教科书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优势,老师的作用就是如何把信息技术转变成辅助工具,从而研究出能够帮助到大家的教学方式。

2、不依赖于信息技术,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

之所以采用信息技术,就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同学们,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主要还是围绕教科书来展开,把书上的内容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电子技术虽然也是我们科技发展的基础,但是教学的目的最终还是以传授知识为主。例如:在老师在播放课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错别的改正,对于每位同学的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播放跟电子技术相关的影片时,一定要多去给同学们设计问题,让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不只是用眼睛在看,而是用心看。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才是更有效的,在教学形式上一定要注意其方式,不能一成不变。

3、加大对信息设备的资金投入

对于现在的职业学校,他们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因为自己是个职业学校就放弃自己。所以,学校的管理层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信息技术建设上一定要加大投入,可以像当地的教育部门进行申请,得到他们的认可,这样一来,就能完善其信息设备。同学们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多,他们就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在学习上也会更加的努力,老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他们平时课上的表现进行整合,也可以建立一个互动的平台,在学习电子技术的同时,还能让师生之间、同学们之间得到更好的交流,老师也可以根据同学们在平台上的反馈和提问,为同学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四、结论

总之,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电子技术的教学中越来越重要,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的观念,不能把信息技术当成教学的唯一,从而过分的依赖于它,职业学校也要加大信息设备的投入,为同学们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职业教育就会越发的多彩,为教育事业再创辉煌。

作者:胡伶俐 单位:重庆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皮健.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01:223-224.

[2]盛知文,张新宇.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推广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06:115.

[3]刘延春.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职业,2015,21:32-33.

数字职业教育范文7

1数字化出版的内涵及特点

所谓数字化出版,即“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用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数字化出版将改变传统期刊出版流程,实现采编、出版、发行整个生产流程的数字化。相对于传统纸质出版,数字化出版具有物理空间利用率高、复制成本低廉、版本更新和发行快捷、获取信息方便且全面、互动性强和收集反馈信息快等特点。

2数字化出版为高职院校学术期刊带来的机遇

据统计,我国共有9000多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6000多种,而高职学报则占据着高校学报的半壁江山。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主办的《船舶职业教育》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的正式学术类期刊,创刊于2013年5月,由于创刊时间短、办刊经验不足、编辑业务欠缺等方面的原因,期刊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困境与挑战。期刊数字化,无疑为《船舶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1有利于扩大期刊的知名度

《船舶职业教育》的主办单位是北方唯一一所以培养船舶工业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虽说学院办学特色强,具有较强的科研水平,然而在传统纸质出版环境下,《船舶职业教育》的知名度远远不够,其受关注程度远不如其他高校专业类的学术期刊。在中国高校学报的出版格局中,高职学报的实力相对来说较差,这是一个很无奈的事实。为了取得更大的发展,《船舶职业教育》已经迈出数字化进程的第一步:加入中国知网。在每期稿件定稿后,将电子版传给中国知网,中国知网将文章到数据平台,而读者和作者可以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查阅到期刊文章的内容,既方便又快捷。加入中国知网,使《船舶职业教育》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大大提高了《船舶职业教育》的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

2.2有利于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

众所周知,高职学术期刊大都不是核心期刊,这使其很难与其他高校核心期刊进行竞争。尤其《船舶职业教育》的创刊时间不长,作为其学术依托的渤海船舶职业学院,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导致办刊之初发展之路尤其艰难。再加上高职学术期刊以刊登刊载地方性、应用性、技术性文章为主,目前的期刊评价指标对其显失公平。期刊数字化,在很大程度上使高职学术期刊获得了与其他学报公平竞争的机会。因为读者在搜索相关领域的科研成果时,只需键入关键词、题目等,便可查询到相关领域的文章,并不会去在意是否核心期刊的文章,这就打破了纸质出版时代“以刊论文”的局限,为高职学术期刊提供了一个与核心期刊公平竞争的机会。

2.3有利于提高期刊稿件的质量

由于网络的快速传播,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明显加强。在创刊之初,《船舶职业教育》并未实现数字化出版,其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够,很难吸引到外校教师的优秀稿件,甚至学院内部教师的优质稿件都投往知名度高的其他期刊。实现期刊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后,《船舶职业教育》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强,也吸引到越来越多读者对刊物的关注,外校教师投稿自然而然地增加。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可以发现,《船舶职业教育》的被引频次和被下载频次呈逐步上升的趋势。现在外稿在期刊所有稿件中的比例占到一半以上,其中不乏优秀稿件。由此可见,《船舶职业教育》正逐步走出创刊之初的发展困境,已经引起广大读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稿件质量逐渐提高。

数字职业教育范文8

关键词:高职;信息技术;教材建设

教材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民族文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满足人民对更高质量教育需求的重任[1]。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年)》和《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4个教材管理办法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2019年国务院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2021年教育部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3],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指导方针,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具体要求。本文依据《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结合我院计算机教学改革与研究课题组近年来参与职业教育医药类专业教材建设的实际情况,开展高职医药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的探索,以期为新时代高职教材建设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高职医药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1.1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教材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这“一坚持五体现”指明了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为加强新时代教材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4]。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以来,从教材规划、管理制度等各方面逐步完善上层设计,统筹推进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政治上有问题的教材坚决不能使用,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课程思政要求,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尺寸教材,悠悠国事。”教材建设是国家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打造精品教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5]。

1.2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体的职业教育,理应根据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尽快调整教学内容。因此,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成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客观要求[6]。职业教育要发挥落实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精神的作用,要根据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持续推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不断改革创新,顺应时展。新时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教师、教材、教法带来了巨大变化,同时也促使传统教材向数字化信息化教材转型升级,开发能够支撑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以及实现纸质教材与数字化资源一体化的新形态教材成为教学的实际需要。

1.3职业教育类型和教育特征的内在要求

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应突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类型和特征,突出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体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职业教育特色。坚持促进学生就业、创业,面向市场,坚持职业教育服务行业发展的方向,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展教材建设,培养企业满意的专业人才。2019年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讲话中指出,“教材建设的重点是解决陈旧老化的问题”“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现代技术日新月异,职业教育应紧跟技术发展潮流,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也要做到淘汰落后过时的旧知识,呈现新知识新技术。

2高职新形态教材建设的实施路径

2.1贯彻立德树人,落实课程

思政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中国教育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满足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体现新形势下的国家意志,体现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培育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弘扬当代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将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教材内容深度融合。在教材建设中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例如,在编写《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时,可以结合“表格制作”这一知识点,以“人民英雄谱”的形式介绍英雄人物的英勇表现和感人事迹,强调他们的名字和功绩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丰碑上。同时这也反映了我国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和伟大的建设成就,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2.2结合专业岗位教育,突出职教特色

一直以来,高职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影子,无法在理论教学上有突破性变革,一味强调教材的理论体系完整,内容艰深,并不符合当前专业岗位要求。在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教材应紧随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对接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体现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学变革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与时俱进,体现专业岗位的教育特性,突出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2.3“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形态教材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教学理念持续更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重点,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形态教材建设将围绕数字化教学进行快速发展。新形态教材建设的重点是让数字化教材活起来、用得上,能体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理念,有利于数字化教学的开展。相比过去以纸质教材为主、多媒体课件为辅的静态教材,新形态教材可以动态更新教材内容,随着行业、岗位新技术的应用进行增减或更新;结合教学过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提升教材质量,满足教学需要。

2.4以学生为中心,精编学生满意的教材

过去,教师觉得好用的教材就是好教材。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成为主流,这就需要教材提供丰富的学习元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我测试练习题等,有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好的教材不单单是教师好教,重要的是学生好学、好用。因此,在教材建设过程中要重点考虑学生的需要,不仅要在内容上符合学生的特点,在教材设计和形态上也应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5遵照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构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重要性,提出“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课程标准是教学内容与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作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教学规范,教材编写必须严格遵照课程标准,落实课程思政要求并突出职业教育特点,体现新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同时,教材设计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相适应,突出理实一体、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2.6组建优秀编写团队,打造高质量教材

教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编写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经验、态度以及对教材编写目的和要求的理解等。一般来说,编写符合教学要求的高质量教材,需要一个优秀的编写团队。教材编写团队成员要熟悉本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动态,要有长期承担本专业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经历,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作风正派,责任心强,有编写教材的经验,能够严格把关,保证编写质量和进度。教材内容必须确保政治的正确性和专业的科学性,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和课程教学标准,教材内容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和育人目标的实现。此外,团队成员不限于一线教师,还可以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和信息技术人员参与。

3高职医药类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新形态教材建设探索

3.1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体现教材的育人功能

当前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很多课程内容中已加入思政元素,但是要做到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还需要深入研究和仔细分析。为此,教材编写团队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构,部分课程内容设计见表1。将《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医药专业教学相结合,把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中国担当、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充分体现新教材的育人功能。

3.2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材有机融合,发挥新形态教材的优势

纸质教材以文本、图片为主,而新形态教材以纸质教材为基础,包含了海量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了立体化、自由开放的学习环境,为教师提供了有意义的教学参考。当前,数字化教材建设已经不是简单地把纸质教材内容做成PPT,必须结合课程的专业特性选择合适的数字化形态,特别是具体操作项目,一定要有相关教学视频。信息技术课程以计算机操作为主,屏幕录制是最好的选择。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的一般流程见图1。(1)要注意视频内容设计,以实际操作演示为主,避免大量文字介绍。(2)要先设计规划、撰写脚本,再开始录制。脚本一般包括“线索+讲解内容PPT+画面内容+时间预计”。(3)有必要的字幕,各级标题统一协调、字幕清晰,显示字幕的时间要足够,视频结尾要有制作人员名单和制作单位署名。(4)解说语言准确、流畅、简练,发音标准,声像同步,一般解说词与字幕提示内容一致。(5)操作速度不要过快,所有操作按规范执行,录制前反复练习几次以保证录制质量。(6)剪辑修改时添加字幕和解说音频。解说音频可以通过“文字转音频”软件实现,解决没有专用录制场地、没有专用录音设备等问题,还可以保证语音标准和语调速度一致。

3.3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效衔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线上教学成为广大师生的唯一选择,推动了线上教学平台的迅速发展。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教材建设要结合教学平台的开发应用,充分利用教学平台的各种先进功能发挥新形态教材的优势,满足新时期的教学需要。而随着技术发展和教学需要,教材建设的重心也发生了迁移,从“以纸质教材为主、数字资源为辅”变为“以教学平台为中心、纸质教材为基础、数字资源为辅助”(见图2)。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有效衔接,关键在于教学平台。优质教学平台能够将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相融合,实现教、学、练、考以及管理等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完成教学评价与追踪,满足新时期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