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国际教育范例

中学国际教育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1

在教育领域,英语成为发展的重点,将英语国际化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我国初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方面有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国内和国外文化背景的不同所造成的,从而使我国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缺乏热情与活力。初中英语教学与国际理解教育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更进一步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

新课标下;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分析

随着我国总体实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在教育领域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适应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趋势。尽管这样,我国在教育上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特别是在英语教学方面。这要求教师在完成英语基础课程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将英语进行国际化,适应全球化的总体要求。通常所讲的国际理解教育,其实就是指将英语学习作为学生了解和认识国外文化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化可以对国外进行吸收借鉴,让学生在不同文化交融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提高他们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从而使其各个方面得到锻炼,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1我国初中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对国际理解不足,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较少:

要对学生进行英语国际理解教育必须是以外国文化为基础,我国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的,例如不能够对国际进行准确的理解,同时在英语学习中没能跟中国文化很好的结合。英语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正是基于英语的这种特殊性,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过程应该注重结合本国的文化,使我国文化通过英语这一媒介在国际上更好地传播。我国自对外开放以来,越来越注重与国外进行合作交流,这使得英语教育在我国初中教育领域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与此同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越来越多,英语教学在国家教育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往往只注重了技巧,忽视了对于语言应用的教育。其实,外语和汉语存在相同点,都是用来交流的一种工具。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更应该注重对于语言实用性方面的教育。

1.2缺乏国际教育与理解意识:

我国在初中教育上往往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在文化和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不足,从而让学生对英语存在错误的理解,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而已,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们在国际教育和理解方面并未予以关注,从而使我们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与国际相融合,无法对国外文化进行充分地了解。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单单把它看成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英语,并能够灵活地运用,与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们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上缺少国际教育和理解,会让学生降低学习的热情,从而偏离了英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

2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

2.1提高中学教师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对学生进行英语技巧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作用,最终引导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学习,从而展现英语教学的魅力。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对学生进行国际化的教育。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通过自身进行角色扮演来切实体会不同的文化所存在的差异,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学生在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多加入一些本国的文化,通过文化交叉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首先从自身做起,必须对国外文化有足够的了解和一定的认知,从而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教师学生共同的改变和进步,提高我国初中英语教学的质量。

2.2进行多样的校园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我国实行的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上通常只注重课本的上的知识,缺乏对学生课外知识的涉猎。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时候可以多利用课外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学习到更多的英语知识,更加全面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区分好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在对文化进行学习的时候做到准确恰当。设定不同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切实进入到一个拥有国外文化的氛围中,在真实情况下对英语进行学习。除了运用以上这些方式以外,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资源,那就是我们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他们是完全在一个英语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对于国外的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在英语学习方面拥有很高的话语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外教这一资源对学生进行英语国际教育,必定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在枯燥的学习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讲座培训,给他们放映经典的英语电影,在愉悦的气氛中对英语进行学习。

2.3革新教学方法:

作为中学教师要有国际化的意识,所用的教学手段要与世界接轨。教师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国家理解教育理念融合与课堂教学之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搭建高效、科学的教学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尝试将西方发达国家的风土人情制作成课件,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英语课堂的无限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3结语

通过对英语国际理解教育方法在我国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发现,采用这种方法以后,完全弥补了我国传统教育模式所存在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就是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国外的文化,发现国内和国外文化所存在的差异,通过两种不同文化的交叉与融合,使学生在一种新模式下进行英语学习,找到更合适更有效的学习方法,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得到质的飞跃。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迎合了当前我国在教育上实施改革的要求,适合学生今后对英语的认识和学习。学生更好地对国外文化进行了解和认识,也为我国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所以,初中英语国际化理解教育方法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它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要求,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能够更好地促进我国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初中英语教学的目标。

作者:吴晶晶 单位:杭州市拱宸中学

参考文献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2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计算机的运用是融合了很多学科,对提高生产行业的工作效率是有很大的贡献,由此,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对计算机的水平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教育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要深入分析和改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能真正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未来实际的岗位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1经济发展对中职计算机教学效果的影响

现在人们在生活上、工作上、运用到的信息传递等其他功能的工具计算机已经随处可见,运用的范围很广泛,加上当今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如何培养计算机人才这个教育话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上,培养的学生是要求具备拥有熟练的操作能力,较好的应用能力,能满足企业的岗位需求,学生自己能有意识去锻炼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水平,为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上,计算机专业以及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中就有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直接受到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影响。

2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在不断进行教育改革,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不断改善教育环境,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1)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和学习质量低下。在教学方式上,大部分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之老师是按部就班,直接照教材里的内容,搬到屏幕上,老师讲授过多的信息量,面对乏味枯噪的知识点,学生提不起学习的激情,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了,这样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质量低下;2)对于计算机基础的知识没有真正掌握。评价学生是否优秀,考试的成绩几乎是成了评价的唯一标准,加上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要把所学的计算机理论运用到未来的实际操作上,只是单纯背诵,死记硬背计算机理论,而到了实际的操作,学生根本不会操作;3)学生的自主操作时间不多。在课堂上,由于老师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而给学生进行讲解,教材内容很多,最终导致老师讲解占用了很多时间,实际学生的自己动手操作计算机的时间是很少的。

3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学生能有更好的学习条件,面对各种各样的教材,要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要为学生选择最合适的教材。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做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哪些知识技能学生是需要真正掌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上,要分清侧重点,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后,在准备教学方案是上,要注意层次分明,循序渐进,难度是逐步上升,能符合逻辑顺序和认知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高注意力,对学习能保持积极热情,更好的学到知识技能。举个例子:在office办公软件的讲解,老师要先给学生讲解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像输入文字,字体的设置,对齐方式等等,紧接着给学生讲解更深层次的知识,如何插入页眉页脚等等。

4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跟教学方法有很强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也跟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影响。一节课,老师在课堂上能用创新,生动活泼的方法给学生讲解知识,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反之,采用单一呆板的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听着听着渐渐失去耐心,学习质量就不高,所以,老师在授课时,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4.1讲练结合的教学法

老师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可以选择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就是在授课过程中,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学生,学生一边听课一边动手操作,这样以来,可以巩固刚学到的新知识,加深理解,更好掌握新知识,把所学的理论当场运用到实际中。

4.2粗细结合的教学法

为了提升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解决能力,老师可以选择粗细结合的教学法,就是那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引导学生自己学会理解,这就是粗讲;对那些比较复杂的问题,老师就需要详细讲解,指引学生,直到学生都听懂,这就是细讲。

5结合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结合多媒体,因为运用多媒体手段,能向学生演示,更加直观生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更能提高。在使用多媒体过程中是哪个,老师要注意以下两个地方:1)为了让学生更直观能跟上老师演示的步骤,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学生的电脑桌面是可以看到老师的演示,这时候,老师就要控制学生的电脑桌面。2)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老师使用多媒体,老师的板书就展示在电脑上,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也就减少了,所以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锻炼学生思考的思维。

6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合适的教学步骤能提升教学效果,所以,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时间,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联系时间,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要以教学目标教学环节为依据进行教学的设计,必须遵循逻辑的严谨性原则,合理协调教学的顺序,提升教学质量。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很重要,只有亲自操作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提升教学效果。

7结语

当今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针对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并适当结合多媒体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利科.浅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致富向导.2012(29).

[2]韩雪松.论计算机基础教育中的网络文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01).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3

1.1研究对象

以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情况为研究对象,选取仓山区50名专职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上网登录中国知网,从中查找有关体育教师锻炼对教学效果影响的论文总集等相关内容。从而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问卷发放与回收:通过向仓山区中学专职体育教师发放问卷,共发放50份,回收42份,有效问卷42份,回收率84%

1.2.3数理统计

将调查的有关数据整理,运用体育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4归纳分析法

对统计的指标数据,分别进行列表对比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形式

由图1显示,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方式依次为间歇性有氧运动(45.24%)、跑步登山等户外(38.1%)、观看视频静力性拉伸(26.19%)、健身房锻炼(16.67%)、趣味舞蹈(14.29%)、以自己的专项为主(11.90%)、八段锦太极拳(9.52%)、其他(0)。数据表明,中学体育教师这一群体有课余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强,这与体育教师的训练和工作习惯有密切关系。据调查得知,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方式多样,随着年龄的递增锻炼方式趋于简单。25-35岁的教师选择锻炼的方式更倾向自己通过网络和健身房锻炼,41岁以上的教师更多的选择自己的专项,跑步登山等户外运动,间歇性有氧运动及太极拳八段锦。年轻女教师选择趣味舞蹈和健身房进行锻炼的较多,部分女教师还选择看视频静力性拉伸。球类专项的教师大部分选择与家人一起,通过自制运动器材、选择自己的专项进行锻炼。没有参加锻炼的教师年龄大多在36-41岁,这部分教师多因没时间,上课时间长需要休息。体育教师课余锻炼的方式,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专项选择不同的锻炼方式,大多因兴趣爱好,运动习惯等原因所致。

2.1.1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的目的

根据图2得知,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的目的明确,以保持身体机能(83.3%),增进免疫力、预防疾病(80.20%),为学生中考做准备(60.9%)为主,辅以减肥(32.5%),其他(21.8%),娱乐(17.1%)。说明,此群体教师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以更加饱满的精神、更加强健的体魄投入到工作中。

2.1.2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的效果

经调查结果显示,(100%)中学体育教师在课余锻炼后都能够感觉身心愉悦并放松。说明此类教师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让人们增强体魄,还能愉悦心情,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很大程度上将会提高教学效果。

2.2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强度及参与的区间

从数据可得,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有3个时间模块,30min以内25人占比59.52%,30-60min13人占比30.95%,60min以上4人占比9.52%。锻炼时间男教师较女教师长,在30min以内的以女教师居多。锻炼强度心率大都在80-120次/min,三分之一的教师心率在120-150次/min,这部分教师锻炼时间大都在30-60min及60min以上,且锻炼时间在60min以上都是男教师选择下午进行锻炼。锻炼区间分为3个,早上3人(7.14%)、傍晚24人(57.14%)、晚上15人(35.71%),早上参与锻炼的教师年龄分布在25-30岁和41-45岁。选择傍晚和晚上锻炼的教师,是由于在当天上课时间少,锻炼环境舒适且有自己的锻炼习惯的氛围下进行。

2.3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情况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情况对教学效果是如何影响的呢?众所周知,由于体育学科的特殊性,体育教师需要对教授的动作进行示范,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而体育教师示范的好与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我区83.33%的中学体育教师有进行合理的锻炼,保持了正常的身体机能,维持了原有的教学水平,能够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良好基础。相反,我区极少数中学体育教师没有进行课余锻炼必然会使身体机能下降(体重增加,心肺能力降低)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仓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情况较好,锻炼人数占比83.33%,少数教师没有进行锻炼,主要原因为没有时间及上课时间长。(2)仓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方式多样,年轻教师多采用网络和健身房锻炼,年长教师更倾向于自己的专项和太极拳等。锻炼目的较明确,即为了保持身体机能、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及为学生中考做准备。说明我区中学体育教师有较强的自我锻炼意识和职业责任感。(3)仓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课余锻炼强度相对较好,锻炼时间在30min之内,区间大多在下午及晚上,锻炼后心率在80-120次/min,但女教师锻炼时间较短,需科学加强锻炼强度。

3.2建议

(1)坚持每天锻炼,灵活选择锻炼场地及时间,立足小场地、小时间、小情景模拟,随时随地进行锻炼,比如可采取跳绳、室内足球、健身操等体育项目。(2)灵活采取多样化锻炼手段,例如采用现代化锻炼方式或做家务、学习抖音APP舞蹈短视频、家人集体游戏等方式进行锻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2011.

[2]覃强.桂林市高校体育教师锻炼情况调查分析[J].贵州体育科技,2008.

[3]鲁晓璐.河南省高校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D].河南大学,2010.

[4]蔡木明.昆山市小学体育教师体育锻炼现状调查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8.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效果

就现阶段的计算机教学而言,大多数学生还处于理论高于实践的想法之中,每天用大量的时间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却疏于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作为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要让学生们意识到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就业,而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计算机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更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就业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一、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经济以及科技大力发展的大背景下,现阶段各个行业都在要求求职人员专业与求职的职位的专业对口,大量的急需对口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要求学生多方面知识功底扎实,无论是数学能力还是逻辑能力,又或是电子设计与计算机构造方面,同时还要会设计系统软件,注重培养头脑灵活、基本功扎实的计算机人才。由此可见,计算机学习要求学生操作能力强、逻辑思维灵活。但是在现在的计算机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对于操作的重视程度相对偏低,大多数老师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的方式,教师教学生学,较为死板。其次,逻辑思维能力也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逻辑思维可以帮助他们的事业更上一层楼。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少之又少。所以,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以及学习兴趣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把学生关于动手操作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目标,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

二、学生社会实践的增强

在职业学校上学的学生,都希望自己毕业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为了让学生毕业以后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教师应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他们毕业以后迅速适应社会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学会合作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比如在教授计算机维护常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组内的每一个人都是组成这个整体的主要成员,每个小组内推选出一个学生来担当组长,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完成计算机学习计划,互相探讨如何对计算机进行日常维护,如何提高计算机的使用寿命等问题,班级内部的小组也会产生竞争,同学们既学会了合作又体验到了竞争,还学会了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加深记忆。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既学会了如何组织工作制定计划,又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计算机的操作也会在合作中越来越熟练,理论知识也会越来越记忆深刻,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些能力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教师应在学生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合理的培养与锻炼。

三、依照学生开展培训

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该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知识,虽然学习内容枯燥,但掌握了理论知识会对计算机的整体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计算机教师应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对学生定期的开展计算机能力培训,加强每一位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创造的来源,只有好的创新思维,才会创造好的作品,创新能力在计算机学习中尤为重要。计算机专业教学不止是教会学生计算机方面的技术以及方法,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作风,来设计具有特色的计算机软件。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行为方式以及兴趣爱好等,对他们进行辅导,因材施教,激发出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他们对于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在计算机专业学习时,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是有必要的,而且起到关键的决定作用。老师不应该轻易地否定学生的思想,抑制学生的求知欲,因为创新不能被抑制,更不能在思维定型中生成。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计算机软件作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职业学校中,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重中之重,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计算机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生学会计算机的同时,还要使其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使教育质量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俊靖.提高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教学效率的有益探索[J].赤子(上中旬),2016(03):255.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5

(一)从国家课程改革角度看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课程,法律意识教育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新课程在初中学习阶段要求学生:了解国情,了解世界,放眼未来。了解国情包括:对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的了解。对不同民族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了解。对国际规则具体要求的了解。做到明确国际社会政治、国际经济及当今国际文化的现状及现代国际交往的规则。能够做到尊重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要培养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本认识能力,能够从人类发展和全球进步的角度思考国际热点问题。关注世界人口、贫困、环境、和平、发展等问题。这些要求包含着国际理解教育的问题,包含着不同国家法律教育的问题。

(二)从法律教育现状看

当前在初高中阶段的法律教育都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新课程启动后,淡化知识系统性,在中学还没有建立、健全系统的、专门的法律知识教育体系,使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没有正规的制度保障,引发社会、学校、教师普遍对学生法律教育缺乏重视,出现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更别提在系统法律知识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国际交往中不同法律的理解。另一方面,我国中学生法律教育的视野不够开阔,具有相对封闭性。这种教育习惯性地强调民族性,而忽视了国际性。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法律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社会生产力发展还不均衡,地区之间在经济、法制、文化、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现代文明及法律意识淡薄,在权利意识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由此看来,在中学法律意识的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中学生法律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离不开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和途径的扩展。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和途径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教育的实效性。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的法律教育主要是从两个层面进行渗透:一方面,利用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已有的法律知识展开较为详尽的教育,建立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在讲解法律知识过程中注意找准契合点进行渗透。例如: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男女不分性别,一律平等。国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平等是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念。我国法律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主体,在法律面前是平等的),这些和国际理解教育是相通的。再如,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各国合作,共同应对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这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我国法律也强调人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尊重主权,强调合作。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根据时事教育的需要,补充相关内容渗透法律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结合。

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们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我们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中国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根据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际规则意识的教育。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将更为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我们要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也要遵守国际规则。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和途径,不应该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是不全面的、不完善的。还应该关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周的升旗仪式、各种民族传统节日的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等各种实践活动逐步形成法律教育与国际理解的结合,形成符合法律要求的国际理解的价值观、行为态度。我校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对课程建设采取“加法”与“乘法”相结合。“加法”就是增开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课程,增长学生的国际知识、视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而“乘法”则是将国际理解教育的思想、理念,通过日常的学科教学予以贯彻实施,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充分挖掘跨学科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的交集,丰富学科教学的教育内涵。

(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中学生法律意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多元观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以培养学生理解国际的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活动。例如,学校开展的模拟联合国活动;初中年级开展的英语文化周活动;高中年级组织的国际问题的英语演讲和英语辩论比赛;在方庄社区开展外国人生活情况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等。通过形式丰富多样的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国际社会的法律要求、伦理准则、价值判断标准等进行有机融合、渗透,以达到增强学生理解、自立、自治、认同的目的,有效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将法律意识与国际规则的理解落实到自觉行动中。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渗透法律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共生观念。

法律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是通过多渠道进行的,我们不能忽视环境育人的巨大功效,要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和法律教育。环境育人是法律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窗口,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法律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开展又可以优化学校的教育环境,直接发挥舆论的导向、监督、育人功能,如借助校刊(学生刊物)、校园网、宣传橱窗和学术讲座等方式促进国际理解教育,切实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四)通过学生自治,强化中学生法律意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人本观念。

教育结果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变化,包括内化和外化。其中更重要的是内化,在中学生的法律教育与国际理解教育中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内化,培养学生参与民主生活与管理的意识,国际理解教育的人本观念。通过拓宽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渠道,让学生体验参与学校民主生活与管理,有效加深对规则的理解,培养民主素养。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学生会、团委、年级自治会、班级委员会的竞选,亲身参加民主活动,有效增强权利与义务意识。

三、在中学生法律教育中渗透国际理解时应注意的问题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6

关键词:基础教育70年;识字教学:汉字识记

自古至今,汉字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封建时代传统汉字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训诂,重汉字的构造和字体的演变而轻现实的文字应用。新中国成立后,社会语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由于实际应用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使识字教学相关理论向更高阶段推进,基础教育识字教学的实验和研究也打开了新的局面。

一、中国基础教育

70年识字教学的变革历程自20世纪中叶以来,基础教育领域识字教学方法的变革与其他一般事物的发展一样,是前进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其发展的总趋势契合了事物发展前进上升的螺旋式,大体可以被梳理为沿袭继承、初成体系、改良完善和孳乳派生四个阶段。

1.沿袭继承。20世纪中叶之前,各类关于汉字学的专著已奠定了汉字识字研究的基础,如姜建邦所著的《识字心理》、艾伟所著的《汉字问题》等,其中《识字心理》首开从心理学角度对现代汉字教育教学进行研究的先河。自20世纪50—80年代,研究者在沿袭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高了对识字教学效率和效果的重视,将视野聚焦于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这标志着汉字的识字教学研究历史将开辟新纪元。

2.初成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有关现代汉字学与现代汉字教学的研究开始觉醒,识字教学相关理论体系的雏形初步显现,如苏培成所著的《现代汉字学纲要》、傅永和所著的《规范汉字》。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将汉字学理论体系与其他学科理论体系交叉耦合的学术现象,如现代汉字学与心理学交叉耦合,有昌学汤所著的《汉语错别字心理分析》;现代汉字学与教学论交叉耦合,有戴汝潜所著的《汉字教与学》。

3.改良完善。进入21世纪,国外诸如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等基于科学心理学的理论被引入国内进行翻译及出版,皮连生、戴汝潜等人均从科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包含识字教学的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教学设计的本土化探究,识字教学相关理论体系得到了科学化的改良。1994年“首届小学汉字识字教学国际研讨会”、2006年“第二届汉字教育国际研讨会”、2018年“第三届汉字教育科学化国际研讨会”等诸多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学界开始将研究视野聚焦于探索汉字教育教学的科学化发展道路上。

4.孳乳派生。随着教育部2001年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印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11年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础教育识字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的迫切要求,研究者结合时代要求和小学语文的学科前沿与学术热点,从不同角度围绕如何改善识字教学效果展开了深入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其一,重新审视汉字学习的意义,尤其强调其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其二,针对某种识字法在基础教育识字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其三,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识字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其四,针对以汉语言作为交流语言、以汉字作为交流文字的汉语言区识字教学现状的比较研究等。

二、中国基础教育

70年识字教学的经验梳理基础教育识字教学发展的70年间,教师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引介有关现代汉字构形、学生识字心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多场教研实验,通过实验总结出许多经验方法。

1.分散识字。分散识字也可称随课文识字,起源于后的20世纪20年代。分散识字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1],教学内容按“生字—课文”的顺序讲授。分散识字重视把生字放在特定的语境中,旨在实现生字与课文、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的兼顾与耦合。

2.集中识字。集中识字的教学试验始于小学,起初的辽宁黑山北关小学与后期加入的景山学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发展为“两山一所”的集中识字教学流派。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苏培成在《现代汉字学纲要》中将集中识字教学法的要点总结为:先识字,后读书;“基本字带字”是归类识字的好方式;识字与读书相辅相成,有分有合等等。

3.注音识字法。注音识字法并非始自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中,而是始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成人扫盲运动。为快速有效地完成艰巨的扫盲任务,探索一种能够适应全国范围内扫盲运动的识字教学方法成为了问题的切入点。1982年注音识字被应用于基础教育实践,黑龙江省首先在小学开展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实验。

4.字理识字法字理识字法起源于1994年湖南省岳阳市小学的教学实验。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教独体字,后教合体字”[1],象形字和指事字属于独体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属于合体字,然后如庖丁解牛一般地对汉字进行解构、重组,以每一个析出的部分为单位,以每一个“结构—重组”为识记的基础。

5.炳人识字法。炳人识字法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种针对儿童学前教育阶段的识字方法,基本思路是使用歌谣帮助儿童初步认识字形并记忆读音。这里所指的歌谣是一种讲究合辙押韵、顶针连环的七言一句的韵文,配有专门对应每句韵文的律动操,强调边说边做,并且适用于小组学习或集体学习。

6.字族文识字法。“字族文”是以某一字族为主要生字而创编的文情并茂的新型课文文体,含韵文体、散文体和韵散体三类[2]。字族文识字法则是要根据汉字的孳生繁衍规律,围绕着“母体字”这一逻辑起点,将一组结构规律化的汉字编为一族童谣,使分散的识字教学资源序列化。20世纪90年代四川省井研县教育局课题组着手进行了第一轮实验,并且按汉字的构字规律编制了配套教材。

7.部件识字法。部件识字法也可称部件析形识字法。1965年部件识字构想在《文字改革》上被提出。现代汉字结构层次分为笔画、部件和整字,而部件识字的基本思路是对汉字进行外部结构分析,析出部件,以汉字部件为线索进行识记。部件识字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瞬时识记效率,还能提高平时工具书检索效率。

8.双脑识字法。“双脑”是指人脑和电脑的配合,基本思路是将识字与用计算机打字相结合,所用的是专为小学生设计的一套区别于全拼输入的双拼码,采用26个英文字母拼出汉字,由上海实验学校于1991年首先引进。双脑识字符合汉字本身声韵双拼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单位时间生字初学和后续复习的效率,优化学习者的识字学习效果。

9.韵语识字法。韵语是一种包含丰富语意而又合辙押韵的词句。该方法依托一系列具有适当密度汉字的韵语,对汉字的形与音进行多次复现,基本思路是韵语识字—尽早阅读—循序作文。该方法重视对儿童读、写、说能力的培养,将汉字识记与适度抄写相结合,将循序作文视为发展预期,并设计了配套的教材和教法,于199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且受到广泛好评。

10.其他方法。除此之外,还有张继贤根据字根将汉字编为字组的字根识字法,黄剑杰以现代科学分类为基础的科学分类识字法,李卫民联想串字成文的联想识字法,赵明德利用汉字智力游戏教具的立体识字法,解构出偏旁带字的解形识字法,以形示义的成群分级识字法,以汉字启蒙代拼音启蒙的汉标识字法等等。

三、中国基础教育识字教学

70年对新时代的启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及合作者,教师教学工作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间接体现。解决问题要解决问题的症结,了解识字教学的嬗变史,有助于得到以追求识字教学质量、应对新时代基础教育发展要求为指归的启示。

1.引入基础的现代汉字学理论。“所谓识字者谓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也。”[3]在文字学习“识”和“记”的过程中,拼音文字的单位是字母,它的教学侧重点在于引导学习者记忆字母序列;而汉字作为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它的单位是一种语素,关照在教学中,就是侧重引导学习者掌握汉字的表意方式。基础教育识字教学要有意识地援引有关现代汉字学相关理论,适当讲解汉字文化,利用汉字的系统性,引导学生借助汉字学习形音义,逐步达成“认识—理解—记忆—应用”的学习期望。

2.整合多元的识字教学资源。汉字知识和识字教学资源的杂乱无序或模糊不清,也是儿童学习者识字学习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识字教学效率,需要整合基础教育领域的识字教学资源,使其序列化、体系化。“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4],同时“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4]。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发掘中国传统汉字文化、探索云环境下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利用校本文化中的隐性识字教学资源以及融合多样的先进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

3.顺应儿童的识字心理机制。“语文学习不仅遵循认知结构发展的普适规律,也有其特殊性。”[5]由于儿童学习者认识外界事物、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的认知能力发展的特殊性,极易出现笔画增删、笔画形态错误、部件偷换、整字形态错误等汉字使用偏误。基础教育识字教学应遵循学习者的认知发展规律,以追求高效率为指归,又兼顾高质量,从汉字形音义规律入手展开教学,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识字心理机制,探索认识与记忆汉字过程中形、音、义之间联系的建立过程。

4.重构智能的识字教学模式新样态。人工智能正以清晰的路径变革着基础教育识字教学生态系统,探讨如何实现以教学模式的新样态对接新时代,存在着逻辑合理性与现实需求。理论层面上,对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模式进行继承与创新,能够为选择识字教学的实践攻关方向、确定识字教学“应然”的科研课题以及进一步制定基础教育识字教学发展长远规划等提供导向性情报。实践层面上,重视建立针对错字、别字及不规范字的应急机制,实现基础教育识字教学信息化从融合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代际跃升。

5.科学评价儿童的错别字现象。第一,评价要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教学过程中的奖惩从来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第二,评价要合理运用诊断性—形成性—终结性的、定性—定量的、自评—互评—师评的多元评价方式。第三,评价要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第四,评价要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素养的整体性,识字写字要兼顾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等,不能将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割裂开来。第五,评价要讲究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250.

[2]四川省井研县教育局课题组.“字族文识字”教学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1994(5):49—53.

[3]艾伟.汉字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4.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7

1、电子书籍。

电子书籍与各类纸质版同步,但使用费用要便宜许多,支持PC、触屏手机、平板电脑多种设备在线与离线阅读,如当当网、亚马逊网均有丰富的类似资源。

2、电子期刊。

主要包括电子报纸(如中国贸易报电子版等),电子杂志与期刊(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上的期刊),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三种类型。

3、教育网站。

部级教学资源网站,如MOOC课程、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各类培训机构开发的教育培训网站,如环球外贸培训网站、百度外贸培训实战班;网络媒体机构开发的网络课程,如网易公开课等。

4、国家部门或行业网站。

如商务部网站、海关总署网站等网站;专门从事网络贸易的企业网站,如阿里巴巴网站、环球资源网等外贸平台,可以直接让学生来操作,这些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

5、各类论坛。

如福步外贸论坛,福布斯外贸论坛、阿里巴巴外贸圈等,这些论坛上的跟帖也是网络教育资源之一。

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实践

1、教师教学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教学中通过网络教育资源将最新政策变化或行业动态信息融入课程;将网络上大量涉及国际贸易工作情景的图片或视频等素材融入教学,将某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例如学习电子商务运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利用阿里巴巴的免费外贸平台-速卖通,以组为单位创建免费的网店,可在真实情境下开展店铺装修、产品图片、国外客户联络、对外报价等一系列的实践性教学。

2、学生学习过程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网络多媒体的迅速发展,给学生创设了广阔自由的学习环境。教师在世界大学城上建立网络课程平台,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学生可随时随地多次开展各种探究性学习。学生也可根据教师提供的国际贸易部门官网主动登录学习,成为新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学生还可根据教师提供的网络精品课程及学习计划开展自主学习,可以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教学方法。如爱课网上与国际贸易精品共享课现共有8门,推荐北京师范大学赵春明教授的《国际贸易》学习理论方面的知识,推荐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的陈科鹤教授的《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学习国际贸易操作方面的技能。

3、教学考核测评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测评学生,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因此学生测评学生不能仅凭一次考试成绩定结论,而应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指定一些与国际贸易相关网络教育资源,安排指导性的学习计划,通过网络定期设计相应的检测试题,指定测试时间,这样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可快速地反映出来,通过类似的多次的网络测试,结合其学习的态度、学习笔记,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4、交流互动与网络教育资源整合

网络时代,网络成为了一个大课堂,超越了时空、身份、地位的障碍,交流更加顺畅和自由。如学生可以外贸福步论坛上学习外贸同行们的交流跟帖,也可以就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发贴提问,让来自外贸工作一线的人员帮忙解答。教师也可在世界大学城这类公共教育平台上建立自己的网络课程,专门开辟了课程讨论区,教师定期讨论题,学生们在后跟贴自由发表看法与观点,开展讨论。

三、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对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的作用

1、教与学的形式更多样化

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后,教师则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翻转课堂教学法用于对于国际贸易中抽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的教学;讨论式教学法用于对国际贸易中相关法律法规学习;体验式教学运用于操作性的技能学习;ISAS教学法则针对一些专题学习。多样化教学形式交叉并用,使理论性强的课程变得生动形象,不再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更高了。

2、拓展了课程教学的时空

整合了网络教育资源后,教学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教学地点不再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教学时间也不再只有那课堂上的45分钟,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随时都可以学习,随处都是课堂。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师生可以突破传统的师生身份,充分交流,相互启发与学习,教学相长。

3、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在整合了网络教育资源后,克服了传统教材内容更新慢的缺点,借助网络将最新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发展、动态、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及时融入课程教学,从而使学生能要第一时间接受最新知识的学习与技能,能保持教学的现实性与时代性。

四、结束语

中学国际教育范文8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高中政治;跨文化交流人才;核心素养

国际理解教育指的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为增进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青少年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初步学习并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及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国际理解教育要涵盖对世界基本问题的认识、国际交流合作、了解其他国家的行为规范等。如何将国际理解教育融入到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是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

首先,推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世界的变化趋势,国家对高中课程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改革。高中政治学科具有立德树人的功能,担负着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交流合作意识等重任。在高中政治学科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能够有效推动高中政治教学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国际责任感和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其次,丰富高中政治课程内涵。高中政治是一门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政治课程教学要积极使用开放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将政治观念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能够丰富政治课程内涵,有效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再次,加深学生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要想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学习和吸收他国的优秀文化和经验。所以,学校要将国际理解教育渗透到高中政治教学之中,让学生增加对国际问题的关注和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加深学生对国际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高中政治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措施

1.提升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

要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学校就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各种培训来提升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第一,制定教师学习制度,督促教师增加对国际文化的了解,提高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理念的认识。第二,组织教师参加有关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学习,让教师实际接触国际项目并参与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研讨中去,提升教师的国际素养,让教师具有全球视野与胸怀,具有与国际文化对接、交流与沟通的能力。第三,邀请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专家为教师讲课,将最新的理念及时传递给教师,指导教师更好地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教学工作。第四,让教师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去,加强教师在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让教师能够真正感受国际文化,而不是单纯停留于理论层面。

2.在课程内容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

高中政治课程中渗透着大量的国际理解教育知识,教师要注重挖掘有关素材,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让学生正确认识国际文化,树立全球意识,学会用世界的眼光看问题,具有平等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和竞争能力。例如,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模块包含着丰富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教师应把握好适当的教育时机,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国际文化的多样性,培养理解、包容不同文化的胸怀和品质,认识到各种优秀文化互相学习、融合,才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3.在活动中提升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

国际理解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开展各种特色活动,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让学生在了解全球化问题的同时提高交往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培养全球现代公民意识。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将课堂中学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实践活动应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加深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例如“模拟联合国”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联合国机构及其基本工作,扮演各国外交官,通过会议谈判的形式讨论国际问题。这样,学生既能熟悉联合国的运作方式,又能探讨国际热点问题,以此提升国际理解能力。总之,国际理解教育为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但同时高中政治课程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在高中政治课程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更好地融入世界,树立全球意识,为学生以后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学校要积极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规律与方法,注重提升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在课程内容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在活动中提升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培养跨文化交流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建新.政治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的渗透[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07).

[2]王爱敏.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探索[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