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法制课范例

中学法制课

中学法制课范文1

关键词:中职经济法;教学方法;研究

推进中职经济法教学改革,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探索符合中等职业教育规律、适应中职学生学习习惯、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由于经济法体系庞大、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强调记忆,该学科教学要想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在课程教学方法上科学选择。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坚持对教学内容理解、识记与运用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研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公式法

所谓公式法,是指对于经济法中的有关概念、基本原理、重点内容,采取列举公式形式予以标注。其优点是形式新颖别致、能够简化记忆、学生印象深刻,容易对所学知识达到浏览成诵、过目不忘的效果。比如:在《公司法》部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牢固记忆和深刻理解公司的概念,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司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等企业法律形态特征的关键。在我国,公司是由股东以营利为目的依法设立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指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认购的股份(指股份有限公司)为限对公司全部债务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法人独立财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的社团法人。这一概念文字较长,读起来非常拗口,若采用公式标注法,则可以将公司概念表述为:公司=法人+社团性+营利性。再如:我国《公司法》分别在第28条、第30条和第35条规定了公司设立时的股东出资不足法律责任、股东出资不实法律责任和公司成立后股东抽逃出资的法律责任。这三个概念在文字描述上非常雷同,有的甚至仅有一字之差,但其发生的时间、适用的情形、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却迥异。由于上述三项法律责任形式在《公司法》中的描述非常繁琐复杂,不但学生感觉法律条文艰涩难懂,而且容易使学生在记忆上产生混淆。而运用公式则可以非常简单地表述为:股东出资不足责任=出资+违约+连带,股东出资不实责任=补足+连带,股东抽逃出资责任=返还+连带。在此不难看出,运用公式法描述这三个法律条文,表述简洁明快、区别一目了然、学生易记易懂、做题游刃有余,不但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学生举一反三、知识迁移,实现能力转化和素质提升,还利于教师拓展知识范围,挖掘法条背后的深意,围绕法律原理对法律规范展开详细讲解。

2口诀法

笔者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对于表述内容繁琐复杂、文字描述过长的法律条文,如果不编制记忆口诀,而单纯地照本宣科,不但教师自己在课堂上感觉力不从心,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学生也会因为法律条文过长、内涵过于丰富,而提不起精神,甚至产生厌学心理。比如:我国《公司法》第151条具体描述了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公司的股东为了公司利益应如何提起诉讼的问题。该条文共分为两款,第一款规定了股东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第二款规定了股东直接提起诉讼的具体程序。该法条共计350余字,是我国《公司法》中最长的条文之一,而且规定的情形异常复杂,学生记忆非常困难。而采取“董高害公司,请求监事(会)告;监事害公司,请求董事(会)告,被拒、三十、急,原告是自己”这样的记忆口诀,学生则会非常轻松地掌握该法条内容。再如:我国《企业破产法》中关于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时间做了非常详细周密的规定,由于该法条所涉及的时间节点较多,而这些时间规定又毫无规律可循,学生很难准确记忆,而运用口诀“5通7异10裁定,正常、特延双15”来记忆就显得非常简单,学生不但不会出现记忆上的差错,而且朗朗上口的记忆口诀,还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图表法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或者调节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就其本质而言属于社会本位法,就其作用而言属于平衡协调法,就其构成体系而言属于以公法为主、公私兼顾的法。因而,经济法具有经济性、专业性、政策性、政府主导性以及综合性等特征,这也是经济法难教、难学的瓶颈所在。经济法教材中有相当多的知识内容区别不明显,导致学生无法做出区分、正确辨别,需要教师必须讲清讲透,并引起学生注意。如同属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人有限公司与普通有限公司同为我国《公司法》所调整的有限公司的形态,二者之间有很多相同之处,如:股东有限责任、公司内部治理机构设置和股东、董事、经理职责规定等。但二者毕竟属于同一类型公司的两种形态,其间的细微差别容易为教师和学生所忽视,以至于学生在学完相关内容后,对二者间的区别毫无印象。而采用图表对比法清晰明了、对比鲜明,可以很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

4简称法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教学内容采取简称的方式,方便学生即时记忆、课后回忆、知识联想和加深理解。如:在讲解合伙企业的概念时,是指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有收益,共担风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而笔者将其简称为“四共、无限”。再如《合伙企业法》同时规定: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笔者在教学时将“国有公司、国有独资企业、上市公司、公益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简称为“红五类”,而将该法律条文描述为“红五类不得扑(普)火(伙)”。比如:《公司法》第198条、第199条和第200条分别规定了股东出资不足、出资不实和抽逃出资的行政责任。从上述三个法条规定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公司股东的三种违法出资行为共同的行政责任都是处以5%-15%的罚款。同时,我国刑法也相应规定,对于股东出资不足、出资不实和抽逃出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2%-10%的罚金。这些法律规定,不但涉及到行政处罚的罚款问题,还涉及触犯刑法中的刑事罚金问题。如果让学生强行记忆如此复杂的法律条文,不但学生苦不堪言,而且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但是若用“三五香烟二十根”这种脍炙人口的简称记忆法则迎刃而解。

5结语

中学法制课范文2

客观而论,当前初中政治学科教学主要存在下述两类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效率。其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因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思想性较强的学科,不符合新时代初中生的个性追求,加之教材中很多内容需要背诵,又再次“有悖于”学生喜好。同时,教材中部分内容远离生活实际和社会认知,如“民主选举、民主参与”等政法结合层面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这些知识和他们生活不相干,故而对政治课鲜有兴趣。其二是学科教学方法落后。虽然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但仍有部分初中政治课堂依然在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法,“满堂灌”的局面依旧没有改变,使得学生更加深了对原本应具有时代感和探究性的政治学科的偏见。

2改善初中政治课程教学质量的实践路径

2.1创设新颖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各学科必须重视的教学要素,也是初中政治教学改革的追求所在。上课伊始,犹如一部戏剧的开幕,导入作为“教学大戏”的首要步骤,能否抓住学生情感的中枢对于教学的成败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压力大,精神长时间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敏感性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比如,采用演讲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等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创设与课本内容相契合的情景,使课堂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增强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新鲜感,使之更贴近学生的兴趣与个性发展,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使政治教学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2对课堂讲授艺术处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关键。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授新技巧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当其发挥得宜,运用得当,便能有效带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思维,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为使学生能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之中,教师应努力通过新旧知识的衔接来进行突破,可以在新授课时带领学生回顾旧有知识,对旧有知识进行一个总结与反思,联系新授课内容,使学生达到一个知识的正迁移,逐渐夯实基础。此外,对于学习基础十分薄弱的学生,教师应该在课后对其予以适当辅导,使其能够跟上教学进度。通过上述铺排引导,在学生了解基本知识概念的前提下进行新课的导入,既能够增进知识间的联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与了解。

2.3巧妙设计课堂的提问,营造活泼互动的教学氛围。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技巧,藉此深化学生对认识的理解,突破政治教学重难点。经教学观察发现,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或多或少都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他们会感到紧张、焦虑,甚至胆怯,这些都将影响他们回答问题的水准。此时教师要多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与表现,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民主气氛,包容学生的错误,耐心地进行解释,及时对他们敢于质疑、勇于答题的举动予以肯定与表扬,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

2.4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多方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把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作为突出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途径。由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开放民主的研讨与探究,通过开展教学问题的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激起学生的思维波澜,丰富其认知体验。如教学社会的五种形态,教师可有计划的铺设以下几个问题:“五种社会形态下生产力水平的标志,生产关系的特点各是怎样的?”“有多少个阶级社会?其剥削的特点各是怎样的?”“比较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公有化制度,个人消费品分配及人们思想道德如何?”在问题情境中,给学生充分的想象时间和空间,全方位的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边议,点燃其思维的火花,使之通过归纳知识进行类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又避免了同类知识的混淆,更深刻地把握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一知识点。

3结语

中学法制课范文3

关键词:书本基础;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哲学是一座高山,拾阶而上,谛听来自智者的纶音妙语;俯首凝神,让思接千载,心游八方。每个足迹都写满了人类探索的经验,每种方法都搭起了人类进步的阶梯。———摘自高中政治《必修四》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刚刚实现了人生的一次飞跃,从初中升到高中,我们即将开始人生的一段新的美好时光,开始一段新的学习生活。我们将要学什么,怎样学好,大家可能现在还有点迷茫。让老师以自己的经历、经验,给你们一些建议,让你们有所准备,从容应对。下面我从四个方面给大家的政治课学习作出一些说明建议。

一、高中政治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

高中思想政治课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必修课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相对于初中政治来说,高中政治更具有学科化的特点,每一学期都是一个学科(高一上:《经济生活》、高一下:《政治生活》、高二上:《文化生活》、高二下:《生活与哲学》),这是一个貌似分离,却交织通融的庞大体系。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设6个课程模块,包括:一、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二、经济学常识,三、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四、科学思维常识,五、生活中法律知识,六、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都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基本观念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索学习和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教学安排

我们已知高中政治课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因为选修部分不属于学业水平测试和高考内容,学校不安排课堂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阅读学习、交流。而必修部分既是文理科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内容,又是文科生的高考内容,即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我们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高一上学期学习必修一《经济生活》,高一下学期必修二《政治生活》,高二上学期学习《文化生活》,高二下学期学习《生活与哲学》。高二期末,所有必修内容全部学完,全体学生迎接学业水平测试。而到高三,理科生不再学习思想政治课,文科生的主要任务是对四个模块的内容进行二~三轮的复习,迎接高考。这里有要向理科生说明的一个问题,政治虽然不是你们的高考学科,但是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内容。学测成绩和高考二本、三本的录取关系不大,但对于我们二中学生,我们将要冲击的是全国名牌大学,有的学生还要参加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而这些学校的招生依据之一就有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所以希望我们学生认真学好每一门课程。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特点

思想政治课在初中叫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同学通过对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了解到一些心理、法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初中思想品德总的来说,是以识记内容为主,相对简单,理解、运用要求不高,而且中考又是开卷考试,所以同学们学起来较容易,可能在平时学习中不费劲。在这里我们还要向大家说明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政治课的一些不同,希望同学们转变认识,转变态度。首先,不再是开卷考试。无论是学业水平测试,还是高考,都是闭卷形式,同学们要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其次,高中思想政治课从内容上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不仅内容宽泛,而且理论性强。例如高一马上要学习的必修一《经济生活》,就是四个模块中较难的一个。它立足于我们现实的经济生活,阐述了一系列经济学方面的理论观念。同学们的思维要经历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就要求同学们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法建议

中学法制课范文4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启发式教学;教学模式

一、中学政治课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是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效率的要求

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它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起点,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大胆设想,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和技能,并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二)是提升教师认知水平,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要求

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教学思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统一过程。中学政治课的现实感很强,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在中学政治课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有很强的必要性。一个良好的教学过程必须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和学生良性互动、协调推进的过程。因此良好的教学过程要求必须运用启发式教学,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是增强政治课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明力的要求

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从学生的思维立场出发,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启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启发式教学能够让学生深入理解老师所教授的内容,体验到政治课的乐趣。学生从现实生活理解知识,政治理论变得鲜活生动,政治课的说明力增强,立体感更加强烈。学生在学习政治课理论的同时,能更好地反省自身,从而使政治课理论能够更好地内化为自身的行动。

(四)是适应国家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人。同时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方式,老师要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摒弃传统的以讲授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要求改变传统教学灌输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掘和培养。

二、中学政治课启发式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对启发式教学方法研究和掌握程度不足

许多老师缺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的积极性,对启发式教学的认识不够,关注度不高。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就要求教师对启发式教学理论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要保证启发式教学的顺利进行。老师由于不了解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如同“盲人摸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持排斥的态度,没有真正掌握启发式教学方法,不能在上课时跟随老师的引导进行积极思考。

(二)启发式教学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启发过程中往往倾向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普遍认为成绩好的学生反应快,思维敏捷,有助于自己在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在教师的观念里,他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拖慢自己的上课节奏,同时也会耽误好学生。教师们的思维观念没有转变过来,即使运用了启发式教学,也缺乏普遍性,这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宗旨和原则。

(三)认为启发式教学就是多问多答

在政治课上,许多老师进行非常多的提问,并叫学生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是这样的提问只是流于形式,老师认为只要课堂能活跃起来,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启发式教学。不可否认的是,课堂上多问多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但形式主义的问答只会使政治课失去意义。老师在问答的基础上,需要精心设计出几个发散性的问题,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才具有重大作用。

(四)存在着启而不发的现象

在中学政治课中,笔者发现政治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答案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水平的差异,学生不能够得出老师满意的答案,老师没有很好地进行二次启发,而是直接代替学生得出答案,学生没有思维的突破口,思维方式没有转变,不能够得到进步,政治课中的理论有时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有时有点困难,教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要不断进行启发。

三、中学政治课运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

(一)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论,教师要加强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加深对启发式教学的理解,重视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价值意义,积极大胆地进行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探索。教师在备课中,要有意识地把启发式教学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可以将自己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按启发式教学的要求去严格要求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启发式教学的认知度。而且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将启发式教学思想贯彻到自己的教学环节中来,加强政治课理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做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启发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中学政治课中,教师扮演的是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在课堂上则是真正的主角,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开展的质量。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学生在整个政治课堂中处于主要地位,教师则起到辅助作用。启发式教学倡导在政治课上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启”之下进行“发”,学生自己得出答案,而不是老师直接讲出答案。这样启发式教学就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教学质量会得到更大的提升。

(三)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启发形式的多样化

运用启发式教学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是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政治课堂中,老师要把问题作为启发式教学的起点,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老师在课堂进行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新式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它的形式不是固定僵化的,而应该是多样化的,这需要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在运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创设具体的教学场景,让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同时老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资料中探寻问题的破解之道。政治理论来源于现实生活,老师可以将身边的案例以及时事新闻展示在多媒体上。

(四)优化教学模式,做到启发结合

政治课堂中问题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出发点,通过老师的设问来吸引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解决每一个问题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产生对政治课堂的浓厚兴趣。探究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的学习,学生自己找出疑惑点,然后老师在针对性的讲解下,解决学生的疑惑,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最终使学生的思维与老师的思维一致的过程,争取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东艳.启发式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陈红梅.谈谈中学思想政治启发式教学的意义及要求[J].成功(教育),2012(7).

[3]朱克晨.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启发式教学问题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7).

中学法制课范文5

关键词:中职学生;政治课;教学质量;措施

一、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基础

(一)政治课教师的素质是关键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思想政治课以外,很少有思想与道德素质方面的直接教育,所以,增加了思想政治课数量,也就间接提高了学生们的道德素养、政治知识和思想水平。政治教育伴随着学生学习的每一个阶段,对学生来说不可或缺,学生的思想、内涵及观念都能在政治教育中得到提升。因此,可以说政治教育能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想要实现这个目标,教师应该树立自信心,坚持到底。

(二)教师教学前对教材必须做到“三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熟悉所要教授的内容,真正做到旁通、变通以及精通。只有真正做到这三点,教师才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旁通,是指教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习最根本的目标是将所学的知识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这也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变通指的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教材知识,依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的变动,在解决各种类型的问题时运用多种思维模式,不能过于死板。这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来说,是基本的要求。精通指的是教师要真正了解教材的内容,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教师只有真正精通教材的内容,仔细研究教材、教学大纲以及相关的参考资料,才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应该注意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性。

二、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具体做法

第一,不停地使学生思考。教师应该注重发散学生的思维,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能够增长自己的学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悟性,这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之处。所有具有创造性的学问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再经过一步步严谨地分析后得到解决答案的。只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们的思维才可以得到充分调动,而教学的目标也会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达到。第二,提问时教师要巧妙设疑。对学生而言,思考能够发散自己的思维,也能够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脑海里对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思维模式,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探索,进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课堂中设定讨论环节,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指点,促使问题能够朝着既定目标不断推进,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讨论之后,教师要安排学生验证最终精心筛选的问题,这可增加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第三,组织学生登台演讲。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尝试方法就是让学生能够在三尺讲台上进行研究。以笔者为例,常在每个学期制定教学计划时把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题筛选出来,然后将其进行标号列网,最后将这些标出来的题分发给各个学生小组,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一定的指导,促使学生找出重难点,并由小组推出主讲人,进行形式多样的登台演讲。学生讲完后,师生共同做出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级,记入学生本学期平时成绩。第四,教师讲课,要注重“趣、思、实、活”。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完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课堂上首先要体现出四个字,即“趣、思、实、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觉悟、能力与知识并进。“趣”指的是教学中善于抓住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尝试多种教学方式,且善于运用有趣的话语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指的是教师应该发散学生的思维,认真设计每一堂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些具有很大思考价值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够主动思考,提升自身动手和动脑的能力。“实”指的是在教学中脚踏实地,善于发掘学生的喜好,然后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课堂上引入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可信度,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应该采用灵活的学习方式,不能死板。师生之间应该尽可能多地展开交流和沟通活动,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运用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活跃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的基本原则

(一)教师有教法,也要教会学生学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多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沟通交流,教师需要基于课本及学生兴趣特点探寻适宜的教学方式,提升授课质量,并给予学生最优的学习方法。教法无止境,学法也无止境,方法上的探索未有穷期。

(二)教师讲课要讲究语言节奏

教师的授课媒介是授课语言,适宜的授课语言可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讲解导言部分时,可适当放慢速度,多多关注学生的思绪;在对基本概念进行讲解时,不但要放慢节奏,还要分出强、弱,对于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章节应该逐字逐句地读出来;在讲解趣味性内容和一般性知识的过程中,节奏要灵活生动。要注重课堂的活跃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节省教授时间。语言节奏还应该与学生的精神状态相互结合。对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快节奏;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要适当放慢,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重复;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部分,节奏应该拿捏有度,有快有慢,语调注意适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三)教师授课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思想政治课的灵魂和生命。坚持这一原则,就要正确处理“矢”和“的”之间的关系,用教学理论之“矢”去放实际生活之“的”,以更好地分析说明问题。基本做法:一是教师在讲解课本中基础知识及理论时,可以采用适合的案例来讲解,运用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思想探讨社会现象,使学生对共产党的思想和方针有深刻理解。二是探寻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共同点,将两者进行巧妙结合,寻找最佳结合点。教师应重视教育的针对性与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征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育的真实目的。三是授课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同学所关注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学生共同交流讨论,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立场。

(四)教师的课堂小结要有“乐感”

在传统的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兴趣,再加上教师重视不足,单纯采用简单枯燥的课堂教学形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当一节课在最后进行总结时,学生往往情绪不高,想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就要做到画龙点睛,将课堂小结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教学本身是一项复杂、繁琐的任务,教师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对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多。教师只有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和积累,才能娴熟掌握教学规律,自如运用教学技能,从而上好政治课。

参考文献:

[1]陈鹏.新形势下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17(6).

中学法制课范文6

[关键词]主题情境教学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主题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围绕设定好的主题,利用情境演绎、情境再现、情境推理等方式来进行案例阐述,将知识点与案例相结合,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道德与法治课知识。

一、为什么要开展主题情境教学

(一)主题情境教学法主题情境教学法的理论体系已足够完善。主题情境教学法是经过了较长时间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才得出的,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经足够完善,教师对其进行发展、传承并将其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是行得通的。从主题情境教学法的发展历史看来,其提出的目的是更好地传播学者所提出的哲理思想。以前,为了让普通百姓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学说,各个派别的学者使出浑身解数,以百姓的日常琐事作为案例来阐释理论,以便民众接受自己的理念。在这样的长期探索过程中,学者们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清晰的教育方式,即“发问—对话—讨论”。由此可见,运用主题情境教学法是为了让受教育者领会案例所蕴含的理论和知识。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遵循古法,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创新,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会教学内容。

(二)主题情境教学法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讲为主,该教学模式早已显现出它的弊端。学生在僵化的教学模式中,思维很难得到启发。在开展主题情境教学时,教师要提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只是带领和引导作用。在主题情境教学中,学生能够思考实践案例所涉及的理论,并思考如何运用这些理论。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课堂地位逐渐提高,并最终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发展趋势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

(三)开展开展主题情境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主题情境教学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理论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从实例中理解理论和验证理论。在课堂中补充生活元素,道德与法治课堂就不会显得那么枯燥和乏味。并且利用情境来讲解课堂内容,可以给课堂增加故事性和趣味性,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二、开展主题情境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选择案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应帮助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选择能够让学生运用辩证思维的案例,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例如,教师在教授《友谊与成长同行》这一课时,可以将一些学生小故事作为教学案例。如两个好朋友因为彼此交了新朋友而闹矛盾,同桌之间因为一件小事而起了冲突等等。利用真实故事时需注意保护当事人的隐私权,要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加以修饰,以免被学生认出来。在课堂上采用真实事例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他们遇到难题。

(二)充分准备案例。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需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视角和思维层面去看待问题和挑选案例。开展主题情境教学对于教师的准备工作要求是极高的。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考量。教师需要根据案例的内容去串联教材的章节,看选择的是单个单元教学还是多个单元合并教学。在案例选择完成之后,教师还要根据选择好的案例去设计案例展示的形式。是利用语言阐述案例、PPT图文展示案例还是由初中生自己演绎案例等。这些形式都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根据材料的准备情况以及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最终确定。例如,教师在进行《走进法治天地》这一单元的备课时,可以选择《生活需要法律》这一章节进行单章节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日常生活中因触犯法律而受到惩罚的事例。考虑到学生接触这类事件的机会较少,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相关的视频资料,以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案例的始末。教师还可以制作一个PPT,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将案例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三)科学设置问题。科学设问是开展主题情境教学的关键。课前,教师根据案例和教材内容,设置能体现教学重、难点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探索教材理论知识,并尝试运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或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要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课内到课外,并且要有针对性,寓“理”于“问题”之中、寓“理”于“情境”之中。例如,教师在教学《我与集体共成长》这一框题时,通过情境“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设置问题:他们四人是不是集体?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什么?从而引出集体的概念、集体的共同目标等知识点,并顺理成章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集体中该为集体做些什么。通过科学巧妙地设置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表现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能与教师互动交流,同时快速掌握教材知识。这样才能增强他们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使他们能主动配合教师完成学习任务。

(四)精心设计讨论。在主题情境教学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讨论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要对案例进行分析与探究,使之能够与教材内容相契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讨论。为了使学生之间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于案例的看法更加全面和多样,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感,可谓是一举两得。例如,教师在教授《网络改变世界》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围绕“网络改变了世界什么?”这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让各个小组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上交一份讨论成果。接着教师对学生提交的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提炼出几个问题来引出本课的案例。案例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在案例介绍完毕后,教师让学生再次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将之前的思维导图发还给学生,让他们回头思考之前的分析是否正确后,再提交一份思维导图。在讨论的最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将案例升华,并与课本内容相结合。而学生在小组讨论之后,对于网络的理解更加深刻了,也更加容易接受教师教授的知识。总的来说,主题情境教学是一个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极有好处的。教师在运用主题情境教学法时,要注意扮演好讲解员和指导员的角色,合理把握课堂节奏,还要注意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参考文献]

[1]王宗江.初中道德与法治主题情境教学法初探[J].才智,2019(9):99.

[2]邱兰英.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友善”主题教学融合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26):71-72.

[3]王莉.主题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8(6):83-84.

[4]庄晓琴.例谈主题情境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6):239-241.

中学法制课范文7

一、情景教学的积极作用

情景教学是当下教育课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它有效地将现代课堂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为学生打造了多元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兴趣是人们展开主观行为的基础,当然对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对讲课内容的兴趣越高,注意力越集中,自然上课效率便越高,反之,则不然。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递给学生最主要的是理论知识,由教师讲解书本理论知识为主,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和无趣性,难以契合初中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探索需要,在课堂中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不想学甚至是不愿意学的现象频频发生,对学生自身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行为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利的影响。首先,情景教学的生动性能很大限度丰富道法课堂,将无趣的理论知识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课堂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道法课堂学习效果。在道法课堂的情景教学中,教师利用先进和教学方式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课堂,根据本课内容的主题思想为学生寻找相关图片和视频放映到大屏幕上,丰富课堂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情景教学下规范小组合作,按着学习的某一内容教师自行设计规定情景,分小组合作讨论得出学习成果,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共享学习成果,促进大家共同学习发展。其次,在道法课程融入情景教学后,不仅能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能扩大学习范围,让学生在有限的道法课堂中获得更多更有效的知识。教师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出合适的上课方案,在激发学生兴趣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适当进行发散,了解课堂之外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丰富个人知识体系。初中道法课堂与生活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道法课本中的许多插图和标题背后所蕴涵的道理十分深刻,与初中阶段开展道法课程的目的相吻合。教师根据初中道法课本的固有内容和现实状况相结合,把课本传递的道法课程用另一种易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在有效吸收课本内容的同时也让学生探知了新的知识领域。最后,在初中道法课堂与情景教学的结合中,看似是对教学方式的变革,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对教师团队的考验。情景教学是当下流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它是在快时代下衍生出来的一种教学思维,同时它也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思维和明确捕捉新鲜事物的眼光。在情景教学的有效实践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开发自身设计多样课堂的可能性,源源不断地补充优秀专业知识和技能,丰富自身的专业素养,会有效的鞭策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以应对日益发展着的教育社会。

二、思考情景,融入优秀文化知识

情景教学法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上课方式,它以生动的学习课堂,所涵盖教学内容众多以及上课效率高等众多优势受教师喜爱。初中道法课堂是一门理论知识较多,而实践知识缺少的状态,如何在其课堂中设计合适的情景首先是初中道法教师所重点考虑的;其次,道法课程涉及范围广,内容多,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也较为重要,教师除了普通授课之外,还要考虑在情景教学所包含的大容量中融入更多与道法相关的优秀思想道德或文化知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一,更新教学观念。在当下核心素养和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教育重点偏向于以人为本,比起结果更加在乎的是学生在学生过程中的体验和所得。初中道法教师在上课时,要明确道法课程是要教给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荣辱观。在情景教学课堂中,要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情况,强化学习过程,加强道法课程学习中的情感体验,适当弱化死板的成绩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真正提升学习思维观念。第二,明确教学内涵。情景教学对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提高,教师要想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十分明确教学课程的主要内涵,时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堂体验。初中道法课堂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可以很大限度地将课堂扩大化,学生除了道法知识外可能也会获得一些繁杂的网络知识。因此,教师在上课时,课堂设计要紧贴课程内涵,时刻为学生传递正确的学习价值,营造良好高效的学习氛围。第三,选择合适的延伸知识。在情景教学中知识是具有无限的传递性的,许多教师除课堂内容外,也会在其中为学生选择相对的课外知识讲述。教师在挑选时,不能盲目追求知识传递的速度,要为学生选择合适,其特质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知识,让它与课堂内起到相辅相成的效果,以促进学生道法知识的良好吸收。

三、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第一步就是创设情景。情景是课堂教学实践的载体。教师需要整合、应用多种元素,构建一种精确、生动的情景,使之作用于学生的多重感官,让学生从课前散乱状态快速转向课时聚焦状态,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启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创设情景:第一,明确情景内容。在开始进行情景创设之前,教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提炼可用于情景教学法的信息,结合初中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分析教学情景与学生成长的契合点,同时还应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热点中挖掘素材,作为情景内容的支撑。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课中,教师可根据教材提炼信息,并从“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等内容创设情景;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困扰学生的问题融入情景;最后通过学生身边的案例完善情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第二,明确情景主题。教师需要在把握情景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情景主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拓展学习与深入探讨。在情景教学中呈现主题的方式有很多,如问题导引、实物表现、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情景内容进行主题构建。例如,在“深深浅浅话友谊”这一课中,教师根据“友谊的天平”这一主题设计情景:A 和 B 是同桌。一天在手工课上,大家都在专心致志地制作手工模型,A因为没有准备好材料在座位上东张西望、很是焦急;同桌B知道后,马上将自己材料工具拿出来,跟A一起分享,A 终于完成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在期中考试前夕,大家都在抓紧时间复习功课,B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想问问 A,A 正忙着做题,满脸不耐烦地说“我也不会做。”如果你是 B 你会怎么做?这样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进入情景,带入角色,探究“友谊的天平”这一主题。第三,细化情景设计。在情景教学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设计情景内容与情景主题;学生则应发挥主体作用,通过独立思考或者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情景,充实细节。教师在具体情景的创设过程中,可以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并且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化被动为主动。现代教学技术具有图文并茂,韵律结合等特点,现代教育技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环境中,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不仅可以完善情景,更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互动交流,让学生在情景中感知知识、发展能力、塑造情感价值。

四、体验情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核心环节是体验情景。在这一环节,学生真切地体验替代了传统教学中的知识灌输,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参与感知生活中常见的情景,并在与学生的互动、与教师的交流中深化认知,理解在平凡的生活中蕴涵的道理,进而主动反思自己的生活,逐渐在理论认知与生活实践中搭建沟通的桥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把握教学节奏,引导学生主动体验情景。第一,在情感预热阶段,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确定体验小组,尽可能为每一名学生提供相同的参与机会,激发学生体验情景的热情。为了进一步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效率,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故事教学情景。讲述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故事情景则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和倾听,能让学生明白为人处事的道理,并带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启迪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有效教学手段。第二,在情景体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展示真实的行为,暴露真实的思想,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匡正教育,强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例如在“生活需要法律”这一课的学习中,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人只要不违法,那法律就和他没关系。”针对这种观点,教师结合生活中的情景引导学生体验,让学生认识到法律不仅规范人的行为,也保护人的权益。这样学生才能逐渐纠正错误的观点,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第三,在反思阶段,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规范自己。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在情节教学中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反思是尤为重要的,开设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增加知识,而学生的课程反思正是体现着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在情景教学中,学生可以获得较为强大的感知能力,有的学生可以直接将教学感知能力转换为情感体验,在情节教学中直接获得教师所需要让他们明白的道理,但部分学生在情景教学之后对课程的吸收效果不太良好,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依据自我的体验感受,分析情景体验中存在的问题,并主动纠正,保证情景教学效果。

五、引导反馈,促使学生情感升华

情景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运用的最后阶段是情感升华。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通过情景引导学生实现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发展,让学生不仅能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升华,更能以此规范行为实践,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来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运用之间的距离。为促进学生的情感生活,教师应进行如下指导:第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调查,引导学生在反馈中升华情感。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评价机制,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成员自我表现和组内整体表现,明确自我优势,反思自我缺憾,在此基础上反馈收获,不断完善自我认知体系,以实现认知的提升和情感的发展。第二,回归现实生活,通过生活实践促使学生主动规范自我。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与实际生活有着较强的关联性,生活也是学生的一位好老师,在生活中学生也同样能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将教学与实践生活相联系起来,从而发挥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大教学价值。例如,在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生活行为的引导,组织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法律,并做到知法、守法,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第三,教师根据实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为学生在初中道法课堂创建良好的课堂体验。在初中道法课程情景教学的最后,情景升华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道法教师也包括在其中。教师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教师道法和资质水平也不断影响着学生上课效果,在道法课堂的情感升华下,教师也可以从道法课程中增加许多知识,逐渐明白道法课堂授课的真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同时,教师在课程之余,要不断地探索适合初中道法课堂中情景教学的方式,创建出多种多样的能吸引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主动性。此外,教师在上课之余也要关注学生在情景教学中的实际反映,有任何不合适的地方都要及时的挑战;同时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也要细心记录下课堂实践效果,不断从实践中总结课堂经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结语

中学法制课范文8

关键词:初中科学;思维品质;能力培养;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符合初中科学课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因材施教,创新思维活动方式,不断开阔学生视野,活化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科学潜能,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

一、思维活动要独特新颖

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挖掘问题所隐含的细节性信息,培养整体、全面思考问题的科学素养。思维的新颖性需要教师提供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趣味性强的素材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还能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界限,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最终创造出新颖、独到、有意义的思维成果。如在教学“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教师通过视频创设这样的情境:一辆载满浓盐酸的卡车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交通事故,1.5吨浓盐酸泄露,造成土壤酸化。看完视频后,教师向同学提问:“如果你们是消防员,会采取什么措施呢?”一位同学回答:“可以用高压水枪冲洗周围的酸雾。”另一位同学的建议是可以在事发地旁边挖一个大坑,防止浓盐酸扩散,便于后续处理。但马上就有同学反驳:“不能用水冲洗浓盐酸,因为水把浓盐酸稀释之后会变成稀盐酸,稀盐酸会与其他金属发生反应,这样得不偿失。”这时有同学反问:“那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这位同学继续说道:“妈妈平常在蒸馒头时,会加发酵粉,淀粉在酵母的作用下生成有机酸。为了口感好,妈妈还会加入适量的小苏打,这样蒸出的馒头又香又好吃,而小苏打呈碱性。所以,我认为消除浓盐酸最好的方法就是就要加入碱性物质。”听完这位同学的讲解,其他同学瞬间恍然大悟。借此,教师引出问题:“酸和碱反应会生成什么物质呢?”同学们的回答五花八门。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奇思妙想,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实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获得真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提出多种多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思维活动要灵活多变

初中科学课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就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科学理论知识,并在解决相应的科学问题时实现理论知识迁移,达到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灵活性的练习题目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时,在上述例子中,学生已经知道酸碱可以发生反应,为了继续训练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可以继续提问:“大家想好判断酸碱之间发生反应的方法了吗?”有同学建议用检验反应前后温度变化的方法。教师反问:“那你怎么判断反应前后温度已经发生变化了呢?”同学的回答是可以用手摸锥形瓶。对于他的回答,教师在肯定的同时,继续向其他同学征求其他方法。有同学说可以利用温度计来判断。教师在肯定这位同学的补充后,继续提问:“利用温度判断酸碱反应是物理方法,你们有什么化学方法吗?”有同学回答用pH试纸检验,当pH为7时,酸碱之间就发生反应了。有的同学建议用酸碱指示剂验证酸碱反应。最后,教师指导学生用具体的实验操作验证同学们提出的种种方案,并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科学课培养学生思维活跃性的教学目的。

三、思维活动要有深度、广度

初中科学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制造认知冲突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在教学“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屏住呼吸,让他们感受氧气的重要性,然后提问:“当天气快要下雨时,鱼儿为什么会露出水面?”有的同学回答是因为水中缺氧。教师可以反问:“那如何增加水中氧气的含量呢?”有的同学回答使用增氧泵,还有同学建议加入水草。对于同学加入水草的建议,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水葫芦属于水草吗?同学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某一湖泊中水葫芦大量生长导致湖泊中鱼虾死亡的视频。学生对此可能非常不解,存在很多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中,教师正式进入本节课的教学。为了消除认知冲突,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产生寻找答案的意愿,从而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这一过程不仅能激活并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思维活动要不断更新

学生思维活动的不断更新体现在思维的批判性上,它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又能凸显现代人文精神。教师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发现和思考问题的平台,让学生在质疑中不断寻找证据,以此获得真知。比如,在教学“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时,教师首先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两张图片:同一棵植物在干旱环境与阴暗潮湿环境中的形态,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后,教师继续引导:“根据研究发现,一株玉米从幼苗到结果,一生中需要吸收200千克的水,保留在植物体内的水以及生理过程中用到的水约2千克,那剩下的198千克的水到哪里去了?”有的同学认为水往低处流,是在土壤里;其他同学反驳说,有可能是在太阳的照射下,水分蒸发到大气中去了。针对双方的辩论,教师马上带领学生回归课本,让学生们在教材中寻找正确答案。学生们带着质疑听课,专注力特别高。这样的思维活动设置,能使课堂气氛更活跃,让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更扎实,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之,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需要适应新课标要求,不断优化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式,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时,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品质。通过独特新颖、灵活多变、有深度、有广度、不断更新的活动,传授给学生处理、判断、整合复杂科学知识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盛琼.初中科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2]翁庆双.变知识传授为观念建构———基于观念建构的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与实践[J].浙江教育科学,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