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检查论文范例

质量检查论文

质量检查论文范文1

1.研究样本的选择与编校质量检查分析办法

笔者选择北京大学2014年版12种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中除了《读书》之外(《读书》是思想文化评论刊物,极少列参考文献,与本文研究主题关联不大)的《编辑学报》《编辑学刊》《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现代出版》《中国编辑》《中国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共11种期刊作为研究对象,每种期刊分别从2018年第1期、第2期不同栏目中随机抽取3篇论文,总共66篇论文708条参考文献(同一文献表中的多条相同文献只算作1条,下同)。笔者对照“2015国标”有关规范要求,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通过百度学术、当当网、京东商城、亚马逊、孔夫子旧书网、360搜索引擎等途径搜索相关资源(尽量找到所引文献的原作原貌PDF版或封面、版权页照片)来判断这些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是否规范、著录项是否正确,然后对这些文献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结合自己的编校工作经历与相关学习研究来加以分析探讨。

2.“2015国标”视域下研究样本的参考文献编校质量检查结果统计

“2015国标”颁布实施以来,学术界、出版业界对其可行性与优缺点进行了探讨,与此同时,不少学术期刊在编校工作中仍然沿用旧标准或其他相关标准甚至无视标准规范的存在,这就导致学术期刊普遍存在文后参考文献多种著录格式并存的现象,甚至同一种期刊也有不同的著录格式。应该说,保证参考文献著录项准确无误是参考文献编校工作的底线要求,而且只要抱着怀疑的态度并认真细致地核对所引文献的原貌即可避免大部分著录项错误。从表2统计结果来看,部分刊物在提高参考文献著录项准确性方面仍然需要更加重视。比如此次研究样本里有个文献表总共是13条文献,其中存在著录项有误的文献就有7条(包含4处题名错误和3处期刊页码错误)。另一个文献表漏列了2条参考文献(内文里有相应的注码,文献表的文献序号因为漏列了这2条文献而缺乏连贯性)。核心期刊的稿件质量普遍很高,其出版单位将编辑力量集中于组约优质稿件上,这是非常值得称赞与学习的。从本文的研究角度来看,核心期刊如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参考文献编校质量就更能在学术界与出版业界发挥引领作用了,而且做好这项工作既有利于科学文化成果的分享与传播,同时也是规范开展编辑出版工作的要求,因此探讨提高学术期刊参考文献编校质量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2015国标”视域下研究样本的参考文献编校质量检查结果分析与探讨

3.1关于参考文献表名称、文献序号的著录问题

此次研究样本的文献表名大多数称为“参考文献”,少数称为“注释”,也有既列“注释”又列“参考文献”的,还有将解释说明文字列在“参考文献”表里的。所使用的文献序号以方括号居多,也有使用圈码的。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B/T1-2006》14.8“参考文献与注释的区别和关系”[5]和“2015国标”3.10、3.11和7.1的有关说明来对注释与参考文献进行合理分工与规范。此次研究样本(比如《现代出版》)中的注释说明文字可列在文末以“注释”之名冠之,其序号可将①、②、③改为(1)、(2)、(3),而那些属于写作论文时阅读过或引用的信息资源则可列在文末以“参考文献”冠之,其序号则用方括号[1]、[2]、[3]。

3.2关于多次引用同一文献的著录格式问题

此次研究样本有多个文献表存在多次引用同一文献的著录格式与“2015国标”10.1.3的说明不符的情况。比如有篇文章里的文献注码和文后参考文献序号都是按照顺序逐一标注,其文献表里是这样处理多次引用同一文献这个问题的:

3.3关于责任者著录问题

“2015国标”明确指出,主要责任者包括著者、编者、学位论文撰写者、专利申请者或专利权人、报告撰写者、标准提出者、析出文献的著者等。如果对著录格式不规范的次数进行逐一累计(下同),那么此次研究样本中,有明确责任者却没有著录的就有5处,责任者著录不全的有12处,责任者著录有误6处,西文著者只大写其姓首字母的有11处,与“2015国标”其他相关著录格式要求不相符的有20处。现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表现做如下探讨。

3.3.1责任者标注不全

根据“2015国标”8.1.2,如果采用顺序编码制,著作方式相同的责任者“超过3个时,著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或与之相应的词”。研究样本中,有6条参考文献有多个作者但只著录第一作者或者第一、第二作者或者漏著录“,等”。比如:王福军,等.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J].编辑学报,2016,28(1):12.《编辑学报》和其他一些学术期刊可能是为了节约版面,遇到有2个或者2个以上作者的文章,其页眉只列第一作者并加“等”字。比如上面这个例子,《编辑学报》刊登这篇文章时其页眉写的是“王福军等:互联网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体融合路径”,著者在列参考文献以及编校人员在核对参考文献著录项时一看到页眉的作者只列第一作者并加“等”字,就需要以文章题目下方的作者署名信息为准,比如此条文献有4位作者,需要将其作者“王福军,等”改为“王福军,冷怀明,郭建秀,等”。关于译者等其他责任者著录问题,研究样本中存在著录不全、不著录译者或者译者著录位置与“2015国标”要求不符的情况。根据“2015国标”4.1.1,译者等其他责任者在参考文献著录时属于任选项目。笔者认为,不少优秀作品尤其是经典名著往往有不同的译者,译者不同即为不同版本,著录译者可以明确显示其版本。如果著录译者信息,应根据“2015国标”8.1.2的说明和4.1.2的著录格式来处理。

3.3.2欧美著者姓名著录格式不统一

根据“2015国标”“用西文或汉语拼音字母书写的著者的姓名,其姓全大写,其名缩写首字母”的表述和8.1提供的示例,欧美著者的姓需要大写全部字母。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欧美著作的著者信息都不是按照“其姓全大写,其名缩写首字母”的格式来著录的。按照“2015国标”5“著录信息源”的说明即“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专利文献等可依据题名页、版权页、封面等主要信息源著录各个著录项目;专著、论文集中析出的篇章与报刊上的文章依据参考文献本身著录析出文献的信息”,应当根据所引文献的原貌来著录欧美著者的姓与名,而不必非得“其姓全大写,其名缩写首字母”。不知这样理解对不对。如果这样理解是对的,在判断研究样本的欧美著者姓名著录格式是否规范以及在做学术期刊稿件的欧美著者姓名著录格式规范工作时,我们就不能不核对所引文献的著者著录信息就简单地将其姓的所有字母改为大写。

3.3.3著录了作者的国籍、朝代

此次研究发现有份期刊的参考文献普遍著录作者国籍,这与“2015国标”的要求不同,“2015国标”提倡不著录作者国籍。段明莲、陈浩元认为参考文献不标注作者的国籍或朝代名是参考文献著录国家标准所倡导的[6],黄城烟等人也认为标注国籍或朝代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宜遵循简明与实用的原则,但如果统一标注不应算错[7]。

3.4关于题名著录问题

题名包括书名、刊名、报纸名、专利题名、报告名、标准名、学位论文名、档案名、舆图名、析出的文献名等。在此次研究样本中,题名或其他题名存在文字错漏的有18处,漏标副书名、副标题的有4处。这些错漏,只要认真核对所引文献原文,基本上都可以消除。比如:在同一个文献表中有2条文献出自同一本期刊同一作者同一研究成果的前后两部分,其题名分别是《成果述评:我国国民阅读研究现状述评(上)》和《成果述评:我国国民阅读研究现状述评(下)》。如果不核对原文就会觉得应该没什么问题,核对后才发现后半部分的题名应该是《方法、问题与对策:我国国民阅读研究现状述评(下)》。此外,根据“2015国标”著录格式要求,其他题名信息需要完整而准确地列出来并将其前面的破折号改为冒号。据笔者统计,此次研究样本共有5处漏标副标题,73处没有将副标题前的破折号改为冒号。笔者在编校工作中也发现,在包含题名和带有破折号的副题名的所引文献中,如果题名之后是冒号或者问号的,在著录参考文献时,其他题名信息中的破折号改为“:”后会感觉有点怪,不知应当如何处理比较合适。

3.5关于析出文献著录问题

这类问题主要有2个:一是专著中的析出文献,其版本著录位置不符合“2015国标”,按照“2015国标”规范要求,版本的位置应在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之后。二是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期刊期数著录有的错误,有的不规范(主要是个位数的期数多加“0”)。此次研究样本中,存在误将出版月份当作期刊期数的情况。如“电脑迷,2012(3)”的期数应为“6”,《电脑迷》是半月刊,所引论文出自2012年3月出版的第6期。通过中国知网搜索,页面里显示的“发表时间”有时不能准确反映期刊期数,需要点击相关页面查看这篇文章所在期刊年期数,最好下载全文来核对,这样最可靠。此次研究样本中,刊名错漏有4处,高校学报漏标版别3处。比如刊名“技术学院”应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从论”应为“学报编辑论丛”,“广播大学”应为“广播电视大学”,有条文献引用的期刊应该是《新疆新闻出版》而不是《出版广角》,另1条文献引用的期刊是“出版发行研究”却误作“数字出版”。有不同版别的高校学报应注明版别。

3.6关于出版项著录问题

出版项包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是参考文献著录的必备项目。此次研究样本中,有2个文献表的十几条专著文献条目没有著录出版地,出版年著录错误也有数次。专著出版时间只需标注出版年,不用具体到月份,出版年标注不应与期刊期数相混淆。比如“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中的(9)就是多余的,应该将其删掉。

3.7关于书刊页码和报纸版次著录问题

书刊页码著录问题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指页码著录错误。此次研究样本中,存在乱标页码和转页页码没有著录的情况。笔者在核对参考文献时发现百度学术和一些学术期刊往往不著录转页页码,估计这些同行对“起讫页”中“讫页”的理解与以下看法相同:所引内容(引文文献)在转页上才需要著录转页页码,阅读型文献(比如有篇文章其所在页码为第237-239页再加第256页的半页)只需著录其起始页(237)或起讫页(237-239)[8]。笔者在学术期刊编校工作中发现知网是标注转页页码的,比如将上述例子的页码标注为“237-239+256”。转页的内容可能是正文的末尾、参考文献或者英文摘要,也可能是这三者的任意组合,无论是哪种内容都属于该论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的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对“起讫”的解释是“起止”,因此笔者在编校工作中倾向于采纳知网的上述做法。二是指页码标注方式与“2015国标”8.8.2规定不符。此次研究样本中,普遍存在没有区分引文参考文献和阅读型参考文献,其所标注的不是所引内容所在页码的情况。引文参考文献著录引用信息所在页码,有利于快速准确地找到所引信息的原文,这样既能体现治学研究的严谨性,也能为与所引信息有关的后续研究提供追本溯源的便利条件,丰富研究资源。报纸版次是“2015国标”明确必须著录的项目,此次研究样本中,没有著录报纸版次的共有10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报纸版次带有字母,如《第一财经日报》2017年8月4日第A01版,有些报纸版次不带字母。“2015国标”A9所提供的示例,其报纸版次著录采用的是第二种形式。为了更好地理解“2015国标”报纸版次著录格式,笔者在网上搜索示例中的前2个,没能找到这2篇文献的电子版原文,于是到中国知网上查看《中国青年报》的版次著录形式,比如第1版,该报原貌版印的是“1”,中国知网著录的是“001”。如果核对参考文献时编校人员不找到原文来查看,而只是按照中国知网的著录格式来著录就与报纸原貌不符。有些报纸会将同一期报纸分作A、B、C等多叠,每叠单独排序,比如《南国早报》,作者在报纸版次著录、编校人员在核对时,按照报纸版次著录原貌来著录才准确。

3.8关于电子资源更新、修改日期及引用日期著录问题

此次研究样本有将近20条文献的电子资源所著录日期放在文献条目的末尾,这是不规范的,应当按照“2015国标”4.6.2的著录格式放在文献类型标识/文献载体标识与获取和访问路径之间。有个文献表里的10条电子资源既没有著录更新或修改日期也没有著录引用日期,也许作者、编校人员认为所引文献的网址里已包含有日期,不必重复标注。笔者在核对《大学教育》所刊发论文的电子资源以及在此次研究中都发现有不少电子资源无法找到其更新或修改日期,因而无法著录。关于更新或修改日期是否必备项目,“2015国标”起草人之一、《编辑学报》主编陈浩元在其与冯秀兰合著的〈对《GB/T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标准解析》中几个问题的辨析〉一文中认为:“需要说明的是,从新标准给出的多个示例表明,对于电子资源,‘(更新或修改日期)’不是必备的著录要素,而是有则必备,如果无法确认,也可以不标注)。”[9]张宏等人认为著录电子资源的更新或修改日期可以让人了解所引文献有多新、是不是最新版本,在新媒体时代很有必要,并提供了获取网页上没有显示所引文献修改或更正日期的操作方法[10]。

3.9关于网址著录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编校人员在核对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所著录网址时,往往发现网址无法正常打开,这给编辑出版质量把关工作带来困难。“2015国标”为解决这个问题指明了方向,即在参考文献中著录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DOI)。张宏等人认为:“无论电子资源的获取或访问路径如何变化,DOI是永久不变的,它是电子资源的唯一身份标识。通过DOI,即可获得该电子资源的摘要、关键词等相关信息,甚至全文。所以新标准(即“2015国标”——笔者注)规定,专著、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连续出版物、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专利文献等的电子资源除了必须标注获取和访问路径外,DOI也必不可少,这就减少了电子文献访问路径变化或不存在的几率,同时提高了检索效率。”[10]此次研究样本中,标注了DOI的期刊有《编辑学报》《编辑之友》《出版发行研究》《出版广角》《出版科学》《科技与出版》《中国科技期刊研究》,这些期刊的做法值得大为推广。总之,从本次研究样本来看,《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参考文献著录的格式规范程度与内容准确率都很高。

4.学术期刊提升参考文献编校质量的思考

4.1增强学术期刊参考文献著录规范意识,学习掌握与灵活运用相关编校辅助工具

规范著录参考文献是确保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的一项基本要求。学术期刊编校人员应该认真学习、熟练掌握、严格执行国家最新相关标准,不断总结经验,善于吸取同行的先进理念和工作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对这项工作的把关效率与把关能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技术进步一直是解放生产力、推动创新实现的重要力量,在期刊出版行业中也不例外。出版界与科技界共同开发完善了一些参考文献编校辅助软件,学术期刊出版同行对EndNote、NoteFirst、NoteEx⁃press等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探索[11-14],给同行很多有益的启发与引导,编校工作人员要善于学习,与时俱进,勇于实践,敢于创新,成为能有效运用先进技术来优化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4.2从源头上抓好参考文献的质量

学术期刊应该在征稿启事、投稿指南中要求作者按最新国标正确、规范著录参考文献,并提供示例。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作者创作源头把好质量关,也是有效的质量保障措施。为了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笔者逐一在中国知网出版事业类核心期刊(除《读书》杂志)的检索网页上分别用“征稿”“投稿”等主题词来搜索其征稿启事、投稿指南或投稿须知,还找到这些期刊官网上的投稿要求(有的期刊没找到官网,有的官网上没显示投稿指南或投稿须知),发现部分编辑部不是很重视充分发挥征稿启事、投稿指南在引导作者运用最新国标来规范著录参考文献方面的作用。笔者2018年10月5日搜索中国知网相关网页时,在投稿指南、投稿须知里注明参考文献著录要参照相关国标的有《出版发行研究》(“参考文献的标注范式按国家标准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15])、《出版科学》(“请按照国家有关标准GB7714—2005)”[16],)、《中国编辑》[参考文献的“具体格式请参照《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15)执行”[17]]。笔者的上述考察结果与侯集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基本一致[18]。与此同时,在检索参考文献有关研究论文时,笔者发现《编辑学报》《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等期刊多次在其刊物上刊登该刊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也发表了不少有分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这应该是其参考文献编校质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研究者建议,为了提高参考文献质量把关工作效率,在征稿启事或投稿须知里注明,提交原稿的同时附上所著录的参考文献原作(期刊所引论文首页或书籍版权页)的复印件或者其超链接[19-20],实践证明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术论文的规范性与研究性,也有利于编辑判断其科学性与创新性以及快速有效地核对所引信息,从而大幅提高参考文献编校质量。

4.3提高审稿与编校稿件的能力与水平

一方面,在审稿时要注意审核参考文献。审稿时要按照“2015国标”的要求对稿件参考文献的著录情况进行审核,提出修改要求并引导作者做好规范工作,使其格式符合规范、内容正确。编辑在和作者沟通时要耐心、细致、诚恳,让作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增强参考文献著录的规范意识与能力。另一方面,编校时要注意审校参考文献。编校时要严格按照“2015国标”将稿件参考文献中的错漏之处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正。要尽量找到所引文献的原作来核对有关事项,有时还需要与原作的出版单位了解有关情况,以确保其准确无误。现以笔者工作实例来说明。有篇论文原稿的参考文献中有这样一条文献:“郭沛、甄红军、张玉华:《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开放办学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13/14期.”。编校时,笔者除了将其著录格式进行规范,还核查相关文献信息。首先在所引期刊期数方面,中国知网和百度学术都认为此文出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Z2期,而维普网则认为此文出自2014年第13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为了了解其究竟,笔者致电《中国高等教育》编辑部,联系到该刊编辑部负责人后获知,正确的标注应该是第13、14期,这是暑假出版的合刊即正刊而不是增刊。中国知网此处将合刊标注为增刊的做法是欠妥的。另外一个例子也能说明这一点。有篇论文原稿有这样一条参考文献:“薛思清.新时期计算机专业离散数学教学模式与内容研究[J].高等教育,2015(12):68-69.”其著录格式是规范的,但其所标注的刊名、页码、期数有误。笔者核查时输入此条文献的篇名,百度学术显示出自《亚太教育》2015年第36期第72页,中国知网显示出自《亚太教育》2015年第36期第72+69页。下载全文后发现,中国知网的信息是准确的,但从所下载的论文页眉看到“高等教育2015.12”的标示,没有标示刊名和期数。这就很容易被认为是出自《高等教育》2015年第12期,实际上是出自《亚太教育》(旬刊)2015年12月出版的第36期《高等教育》栏目。可见,期刊刊登论文时最好在每篇论文的首页页眉上正确显示刊名和期数,而不是显示栏目名和出版时间。《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在页眉和页脚放置读者阅读(有作者姓名、篇名、起讫页码)、研究者引用论文(有刊名、年卷次期数、论文起讫页码)和作者投稿(有官网网址)时关心与使用的有关该刊的重要信息(见图3、图4、图5),《出版科学》也在论文首页页脚处注明了刊登该文的刊名、卷次、期数和起讫页码(见图6)。这样做为论文使用者能提供方便,值得期刊界参考。

4.4充分发挥质检工作在提升学术期刊参考

文献著录编校质量中的积极导向作用质量检查是奖优罚劣的有效手段。假如没有相关质量检查和受众的监督,哪怕经常强调要重视抓好编校质量但其效果不理想的可能性会很大,毕竟做好编校质量工作需要持之以恒、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光靠从业者的自律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而质量检查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要充分发挥由本单位或管理部门或行业协会组织的期刊质检工作在提升期刊编校质量上的积极导向作用,将参考文献编校质量纳入质检范畴,并将质检结果作为考核编校人员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以增强编校人员的规范意识和把关能力,促进学术期刊质量的有效提升。

质量检查论文范文2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系统;护理工作;应用研究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学信息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分支,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医院相关部门的信息收集、分析、储存以及交换等功能。现阶段,经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良,信息化管理系统已经完全有能力成为新的管理方式,就目前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急诊、护士站、护士档案、绩效考核以及护士培训等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成效来看,其具有极大的推广、使用价值。

1信息化与护理

信息化技术是依据计算机技术不断演变、发展形成的以智能化为主要特点的新型技术,可以有效地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分析、交流以及利用。通过信息化技术可以将行业中的管理进行现代化转变,以此实现现代化管理的目的。通过对信息的处理,不仅可以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在进行内外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还可以有效提升工作效率。护理是以提升病患健康水平为核心的一项工作,由于其工作中的内容与信息化技术可以完美切合,因此现阶段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其与护理工作进行结合,以此不断地完善护理工作、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信息化管理系统便应运而生[1]。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于护理工作中可以极大提升护理工作的综合效率,增加工作中的精准性以及有效性,是目前护理工作最为有效的一种现代化管理系统[2]。

2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1应用背景

护理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推行,使得日常护理工作量增多、护理人员数量增加,护理管理工作也相应变得困难。传统护理工作存在信息传递慢、监督不到位、组织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目前护理工作中的要求。因此,为了实现护理工作的规范性、合理性,能够更好、更快地进行数据的收集、分析、处理,并及时进行反馈,以此提升护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以及优质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便成为了当前最佳的选择。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应用成本已不在难以承受,并在医学影像等数字化医疗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阶段,山东省淄博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挂号收费系统、电子病历系统、计算机医嘱录入系统、医院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正在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系统升级,以此增加工作中的精准性以及有效性,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化服务,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3]。

2.2在护理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2.2.1门急诊管理系统

门急诊的患者流量日常占有较大的比例,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易出现秩序混乱,有较大的安全隐患,而在门急诊中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会改变这种状况。患者在就医时不仅可以在挂号处挂号,还可以在线上进行网络挂号,以此节省等待时间。患者挂号后信息将会录入到计算机中,通过自动叫号系统可以进一步减少患者就诊秩序混乱的情况,提高门急诊护理分诊的工作效率[4]。此外,在门急诊患者医疗卡、检查申请单、药品发放、检查化验等工作中使用射频与条码识别技术,将会更好地减少患者等待时间,在完善患者各类信息的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提升护理服务质量[5]。

2.2.2病房护士站信息化管理系统

(1)患者基本信息的管理系统。患者办理入院手续后,护士站系统将会显示出患者的基本资料以及病区、病床使用情况等详细信息,护士根据系统显示内容便可在患者达到病房前完成床位的分配以及准备工作。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会依据医嘱安排显示出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产生的费用明细,患者确认无误后便可扣取相应的费用,这种便捷的费用管理方式可以更好地显示账单明细,并极大减少了患者办理手续的时间[6]。(2)患者医嘱管理系统。医生将患者的医嘱信息录入到信息化管理系统后便会在护士电脑终端中显示,护理人员在进行确认后便可进行相应的操作,极大提升了医嘱处理效率,并且在进行医嘱的核对时可进行顺序的调整。医嘱核对流程便捷,可针对单一病人、单项医嘱进行逐一核对,并且系统将会记录每次进行核对的人员、时间。在患者需要进行转科治疗时,系统将会停止长期医嘱并将患者原始医嘱转至对应科室,将患者相关信息与床位进行分离,数据随患者转移,以此更好地适应病区床位信息多变性的特点。(3)患者基本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将患者体温、血压等与疾病治疗相关的诊治信息录入系统中,病区便可根据病人的信息进行相关治疗,如期间病人的病情发生变化,医生则可将长期和临时医嘱录入系统并传输至护士站系统,护士进行二次确认后系统会根据医嘱的种类、功能性、发展等特性进行整理。护士在按照医嘱进行护理后将信息反馈至系统,医生便可及时获得患者病情变化情况,以此及时调整治疗方式。由此可见,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在护士站管理工作中不仅可以强化对患者的动态管理,还可以降低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2.2.3科室护理工作评价与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科室护理工作评价内容主要有:Ⅰ级、Ⅱ级、Ⅲ级、特级护理质量检查表、护士长夜病房查房评分表、急诊科工作质量评估评分表、急救物品管理质量检查表、门诊工作质量评估评分表、供应室工作质量评估评分表、导管室管理质量检查表、病房管理质量检查表、病历质量检查评分表等。以上护理工作评价内容将由护理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度并交由病区进行记录、填写,之后统一提交至系统库中,护理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便可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以及评估,护理部将依据护理质量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评价结果掌握全院各科室护士的工作量、人员分配等情况,为合理、科学分配护理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依据。此外,各科室护士长将根据系统评价反馈结果了解各病区的护理工作状况,以此更好地提升护理工作的综合效率与服务质量。

2.2.4护士档案、培训与绩效考核管理系统

护士档案、培训与绩效考核管理系统是由人员档案管理系统、业务考核系统、人员培训系统以及科研论文系统构成。其中,人员档案管理系统主要记录护理人员的基本资料,可进行查询、增加或删除信息等操作,使护理管理人员更加全面地掌握护理人力资源情况。业务考核系统可对护士日常护理工作进行记录和评估,护理部通过此子系统可以得到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满意度,并将此结果作为护理人员晋升以及评优的主要依据。人员培训系统与科研论文系统是主要针对带教人员的教学情况、科研论文和成果的数量、参加学术交流和带教实习的护理人员培训情况,为护理人员的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3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信息管理有待规范,标准化程度低

根据目前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际中的使用情况来看,部分信息化管理系统缺乏规范性,并且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医院对于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均是依据各院的实际需求设计的,因此缺乏信息、数据的共享、交换能力。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的基础就是标准化,此基础将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能力产生重要影响。标准化程度越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稳定性、移植性管理维护性就越完善,并可以极大地增加系统的生命周期、减少研发成本和系统的开发周期。由此可见,在进行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时,应打造护理学科信息管理指标体系,使护理管理具有标准化、信息分类与编码的专业化、护理管理工作的流程化。

3.2基层护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信息化管理系统起步较晚,目前仍有临床护理人员不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因此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能较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眼下应对护理人员行进相关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并通过重点培养骨干人员,采取以一带多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普及,不断提升护理人员的系统操作能力。

4护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范化与展望

现阶段,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以护理管理制度作为规范基础,以此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优化。在构建此系统之前应由专人对护理工作中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保障护理系统的规范化,并将护理人员的考核标准、岗位职能要求、专业知识技术标准、护理工作规章制度等有效纳入到此系统之中。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的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对系统进行完善,及时与系统开发人员进行沟通,通过提出问题、意见或建议,逐步弥补系统中的不足、优化系统功能,而不是盲目让人去适应系统。为了使信息化管理系统在日常工作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出作用,应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使护理人员可以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知识。通过有效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使护理人员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应用于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之中。在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的同时,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化服务,提高患者服务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萍.医院护理信息化建设在临床及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42):9,12.

[2]石芬芬,朱莹.新时期护理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11):169-170.

[3]张利,薛晓英,魏淑霞,等.护理管理系统信息分析与功能设计[J].中国数字医学,2018(7):55-57.

[4]王姗姗.数字化医院门急诊医疗质量管控方法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5]战鹏飞.医院信息化管理探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质量检查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专业认证;毕业设计;质量保障;持续改进

一引言

目前,聊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已开始启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工程管理专业是对实践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而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环节,是总结检查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成果、评定授予学位的重要依据,更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以聊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指出目前毕业设计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对应专业认证的要求,提出毕业设计质量保障及持续改进机制,切实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二毕业设计质量保障研究现状

关于毕业设计内容和过程的质量监控研究,赵岩松等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融入毕业设计实施过程,形成目标制订、科学出题、过程考核和结果反馈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闭环体系[1];唐鸿儒等介指出严密的组织和关键节点监控能有效地保障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实践效果[2];刘海彬等分析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并构建了以全程质量监控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毕业设计的实施效果[3];马超群等分析了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准则与质量标准子系统、质量组织与管理子系统、质量监控子系统、质量评价子系统、反馈与修正子系统五个子系统,阐述了各个系统的结构和主要任务,并就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提出了措施建议[4]。对毕业设计质量改进的研究,孙晶等基于持续改进理念,构建了“评价-反馈-改进”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提出了基于“内外部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教学活动”逐层递进的改进体系,并从毕业要求支撑度方面阐述了持续改进的实践情况[5];高扬等以工程教育认证为背景,提出采用加强过程化管理完善保障机制,建立反馈机制持续改进培养质量,在本科教学全过程中采用渐进递增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6];张薇探讨了PDCA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对发现、解决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持续改进,进而提升毕业论文质量有较好的效果[7];尹慧敏等将PDCA循环法应用在毕业设计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中,使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标准化,以达到毕业设计质量的连续提高[8];徐虹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控制建立多模块设计方案,改进毕业设计从最初选题、修改过程、评阅答辩到成果反馈等阶段质量控制方法,建立方便时效的本科质量控制体系[9]。总结目前的研究发现,多数学者针对毕业设计实践中的问题,探索了从毕业设计内容和选题、过程指导、成绩评定等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构建了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提出了相关的质量保证措施;有学者则从某一个方面(如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或采用某一种技术(如PDCA或互联网技术)进行的研究;孙晶等对毕业设计的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三毕业设计质量问题分析

基于毕业设计质量研究现状分析,结合近几年的毕业设计指导经验,发现目前聊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制度尚需完善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聊城大学教务处和建筑工程学院都下达了一系列文件,采取了相关措施,如答辩前的评阅和、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的使用等,但毕业设计工作从开始启动、选题、过程管理到最后的答辩、评优涉及多个环节,以及院系领导、指导教师、学生多方主体,而且与毕业实习密切相关,与毕业设计要求相适应的标准和检查保障机制尚需完善。

(二)缺少与毕业要求达成的关联

毕业要求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是学生完成学业时应该取得的学习成果。参照《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其他相关文献,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至少与全部12条毕业要求中的10条有对应关系,且多为中高度支撑关系[5][10]。而根据《聊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2018版)》,目前仅初步建立了毕业设计教学要求与4条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的对应关系,且在毕业设计的选题、过程指导和考核评优等过程尚未做到时时以毕业要求达成为目标。

(三)缺乏持续改进机制

在毕业设计结束后,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仅被记录到学生的档案中,很少被作为综合分析的材料,更缺少毕业设计支撑能力指标点达成情况的评价。本届毕业设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下届学生毕业设计中通常还会出现,毕业设计质量很难提高。

四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

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建立的总体思路为:建立完善的学校、学院、系三级毕业设计质量监控制度;贯穿毕业设计全过程,用好“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具体化毕业要求,建立毕业设计内容对毕业能力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一)建立学校、学院、系三级质量监控制度

通过学校教务处、建筑工程学院和工程管理系三个层面的教学质量监控和一系列毕业设计管理制度、质量检查制度及相关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对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组织、指挥、调控、监督和评价,从制度上保障监控保障体系的落实与协调运行。在宏观层面,学校教务处在教师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质量检查、教学事故认定、优秀毕业论文评选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为毕业设计的高质量完成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在中观层面,建筑工程学院也有关于毕业设计检查和评价的相关文件,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学院应设立相应的质量监控点,对毕业设计关键环节进行检查和审查。在微观层面,工程管理系主要是落实学校和学院的相关政策规定,布置和安排毕业设计任务,并在毕业设计全过程进行经常性的检查。

(二)重视毕业设计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对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应该贯穿毕业设计全过程,包括选题、过程指导以及成果评价三个阶段。毕业设计选题阶段包括动员会、指导教师的选定、毕业实习与资料收集、题目的确定、开题五个步骤[11];毕业设计过程指导应该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辅助,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素质培养为目标”,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角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12];成果评价阶段最容易出现问题,主要工作有毕业设计的和外审、答辩、成绩评定、优秀论文评选等,是重点的监督检查阶段。在毕业设计中,聊城大学从20毕业生开始要求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使用主体有管理员、专业负责人、教师和学生,主要可从师生双选管理、过程文档管理以及评审答辩和成绩管理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操作,如图2所示。该系统的使用对毕业设计的顺利实施和质量保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建立毕业设计内容与毕业要求达成的关联

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最后一门综合性实践教学课程,毕业设计在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关联度矩阵中,支撑了12条毕业要求中的绝大多数,且多为中、高度支撑。通过深入剖析具体的毕业能力指标点,强化毕业设计对具体毕业能力的支撑力度,建立毕业设计对能力指标点的高度、中度、低度支撑关系,尤其要拓宽对核心毕业能力的支撑程度。明确毕业设计环节支撑的毕业要求后,可以依此确定达成度评价表,将学生最终的成绩与毕业设计这个环节支撑的具体指标点明确化,这样学生做毕业设计、教师指导毕业设计、评阅老师以及答辩委员会给出成绩,就都有了可以参照的依据和改进的目标,最终可以考核每名学生在毕业设计环节是否达成了毕业要求。

五建立“评价—反馈—改进”的毕业设计质量改进机制

持续改进的教学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即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对照与毕业设计相关联的毕业要求能力指标点,在毕业设计全过程要及时发现问题、做出改正,在毕业设计结束后要综合评价,参考质量评价的PDCA循环方法,建立一种完整有效的“评价—反馈—改进”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达到以持续保证和提高质量为目的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持续改进毕业设计教学活动,需要针对全体毕业生做大数据分析,得出全体毕业生在毕业设计中薄弱环节的毕业要求表现,通过结合数据分析,获取毕业生、指导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修订毕业设计质量监控机制,并在下一届的毕业设计中得以实践,同时追踪毕业设计环节中薄弱的毕业要求表现支撑所应对的上游课程并强化之。

六结语

质量检查论文范文4

1.规范性强,填写有“法”可依。

“样表”对以往过程文件中一些容易混淆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规范和明确,均做出统一规定和注释。

2.示范性好,大量减少师生反复修改而增加的工作量。

工科学院毕业生文字能力普遍偏弱,Word软件使用不熟悉,导致过程文件中字体不统一、文字大小各异等,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反复给学生讲解修改,很难集中时间和精力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内涵进行指导。“样表”对各个部分填写内容的字体要求、文字大小、行间距、参考文献格式等做了详细的标注,一目了然地展示给师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节约了师生大量的时间,实践证明,今年的毕业设计(论文)过程文件的规范性显著提高。

3.填写内容更加清晰明确,避免填写内容过于空洞。

以往的工作表格对学生任务有规定,而对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的填写意见往往没有要求,很多时候都是填“同意”或“审核通过”,甚至有的文不对题。“样表”对该部分内容的填写要求做了明确规定,引导教师从合理的方面去评价学生的工作。

4.学生成果要求更具体,成果质量有保障。

以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相关成果要求为基础,针对建筑工程学院5个专业的各自特点,“样表”又对各个专业作了更具体的规定,促使成果质量的提升。如建筑学专业成果要求:(1)设计图纸不少于15张,A3版面排版(不包括封面、目录、设计说明),报优的同学必须有4张A1展板。(2)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4000字,团队项目设计说明书字数不少于8000字,要把相应的图纸成果穿插到说明书中去,要图文并茂。(3)遵照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相关要求进行撰写和排版。

二、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阶段做好师生动员等准备工作,召开三个会议

1.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启动会议。

会议主要是对当年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部署,同时检查准备工作情况、协调工作困难、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等。参会人员包括全体院领导、正高职称教师、实验中心主任、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和教务工作人员,体现出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视度。

2.新进教师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培训会会议。

主要针对学院新进教师和外聘教师,由教学院长对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工作进行讲解和明确要求,教学秘书对毕业设计(论文)管理系统的操作进行讲解培训,让该部分教师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动员会。

会议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论文)的意义、目的、步骤、内容以及各阶段的任务和纪律,让学生足够重视毕业设计(论文)。会后指导教师和学生见面,指导工作正式开始。

三、全过程监控,各阶段措施得力保质量

1.重视选题工作。

提倡教师将科研课题给学生真题真做和结合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做到一人一题,团队项目选题要保证既有合作内容又有独立完成的任务。重视选题更新率,更新率不能只是个统计数字,落实更是关键。专业负责人要对教师申报题目的难易程度、广度、深度、工作量及合理性把好第一关。选题完成后,学院组织教学委员会、二级督导,对选题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及可行性进行审核,确保选题质量。

2.重视中期检查工作。

各专业分别抽取10%的学生进行中期答辩,同时有报优意向的同学必须参加中期答辩方能取得评优资格。其他没有参加中期答辩的同学应在场旁听,并接受指导教师的中期检查,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表,上交中期成果。学院专门设计了中期检查答辩表,要求学生在答辩过程中陈述前期的工作进展,后续工作计划和预期达到的成果,有效保证了后续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3.重视答辩工作。

要求各专业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原则上每个答辩小组不少于4位专业教师,其中至少有1名高级职称教师担任答辩组长,每位学生汇报10分钟,教师提问10分钟左右,学生答辩10分钟,答辩秘书要做好详细记录。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二次答辩,先进行小组答辩,再按评优比例确定部分学生参加大组答辩,评优答辩组全部由高级职称教师构成,最后成绩总评由答辩委员会确定,同时评选出学校及学院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四、细化规章制度,针对新问题及时出台补充规定

1.为了更有效的管理,做到权责分明。

在学校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又制订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实施细则》。明晰了毕业设计工作中,系、教研室、专业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如对指导教师的要求包括:(1)对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面对面的答疑和指导工作,跟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与质量,做好指导记录工作,应避免记录过于简单,以备学院检查。(2)指导学生按照学校统一格式正确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论文)或计算书,同时各阶段材料从系统导出并认真核对,格式按照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样表填写。(3)如果学生有弄虚作假、抄袭别人成果或由其他人代替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情况,指导教师未发现且同意提交答辩,一经查出,学院将扣除该指导教师本环节一半工作量,等等。

2.针对新问题特别是毕业实习结束后,学生在各自实习单位继续实习或者准备研究生复试等方面原因而未能及时返校。

质量检查论文范文5

本文着重论述了测绘工程监理的职责、质量保障措施、实施过程。通过讨论现行长江电子航道图预处理人工质量控制体系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说明引入测绘工程监理机制的必要性和作用。

关键词:

监理;人工质量检查;长江电子航道图

测绘监理学作为监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作用是依据现行测绘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标准和有关政策,确保测绘行为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并对测绘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一、引入测绘工程监理制度到源数据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长江电子航道图作为我国第一条内河数字航道图,于2007年开始研制,2008年第一段全场369.5公里的长江下游南(京)浏(河口)段数字航道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2009年长江干线2687.8公里航道的电子航道图全面贯通,并于2010年3月起试用至今,期间,长江电子航道图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其版本也由最初的狭义海图(1.0版)升级到了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综合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对公共服务、航道及港航企业管理、船舶航行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的长江电子航道图2.0版,其打破了长江航道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提升了航道部门服务能力及水平。

(一)源数据生产流程

源数据生产经历了预处理和源数据编辑处理两个过程,形成了中间数据即制图资料,最终形成电子航道图源数据。控制源数据的质量,需要从数据来源、源数据编辑过程和编辑后的质量检查等环节入手,依据各环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减少错误和控制质量。制图资料是长江电子航道图源数据的来源,因此,长江电子航道图源数据质量控制必须贯穿于电子航道图制图资料的质量检查、源数据的制作和质量检查全过程。

(二)源数据质量控制流程

根据长江电子航道图源数据制作流程,其质量控制流程包含四级:1)制图资料制作完成后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初检(QC0)。2)源数据编辑处理过程中进行实时质量控制(AQC)。3)源数据编辑完成后,利用计算机程序执行质检操作(QC1)。4)人工质量检查(HQC)。其中,QC0和QC1是利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的,AQC是实时质量控制手段,HQC是人工对数据进行抽查。HQC作为抽样检验,是一种测后检验,而监理工作是包括测前、测中、测后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和检查,能有效预防各类质量问题的发生。

(三)现行的一线HQC措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现行的一线HQC措施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一线班组自查,然后是测绘处检查,最后由航道科审核,尽管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然无法满足各类规范对测绘质量的高要求,原因有四点:1)受其自身测绘经验与水平的制约,自查过程把关不够严谨,对全局缺乏掌控,对细节缺少重视,导致提交的成果时有错误;2)由于测绘处和航道科的日常工作十分繁琐,特别是2.0版电子航道图试运行以来,测绘处任务量加大,不仅要按期完成航道维护测量任务目标及电子航道图调绘工作,还要完成对内对外经营创收任务,同时还从事其他事务性的工作,有时难以很好地兼顾航道维护班组测绘生产;3)测绘处、航道科与各航道基地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与工作性质都有所差异,在生产中难以进行有效沟通,针对其生产中发现问题的沟通得不到有效反馈,各班组测绘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成图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4)航道维护班组的测绘工作缺乏系统的管理,他们在工作中除了要完成各类航道维护的事务性工作外,还要完成测绘生产的各项技术性工作,任务量较大,有时难以平衡。

(四)引入测绘工程监理机制的可行性探讨

人员从业要求:进行预处理生产监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熟悉预处理生产的相关规范和流程,具有丰富的生产工作经验和敏锐的发现问题能力,保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质量为先的工作原则。人员选用探讨:测绘处职工作为电子航道图预处理工作的主体,在执行测绘监理工作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其一,长期从事预处理工作使测绘处职工都积累的大量的实践经验,逐渐成为了实用型人才;其二,他们大都具备一定的测绘知识基础,能够将工作中发现的值得改进的各个方面,转化成QC项目或科技论文等形式发表推广,进而提升整体一线班组的测绘实力;其三,他们熟悉预处理生产流程、仪器操作及使用方法、各自辖区水道特点,能够在源数据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有效巩固现行的HQC质量控制体系;其四,他们担任监理工作能够更为直接的深入一线测量,了解并及时改进不足,调动航道维护班组职工的测绘工作积极性,培养更多优秀的测绘人才;其五,在测绘处的工作期间他们具备了一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有效提高一线测绘水平,解决一线生产难题,确保一线测绘质量。

二、结语

随着数字航道、智能航道航道的发展,航道维护班组的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测绘生产,随之而来的测绘管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通过引入测绘监理机制可以有效做到从源头管理电子航道图生产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整体提高一线班组工作效率,减少返工率,为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刘飞 阳传华 郭尧 朱婷婷 单位:长江岳阳航道管理处测绘处

参考文献:

[1]JT/T765-2009,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

质量检查论文范文6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实践;测绘工程

引言

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较强学科,建设特色鲜明而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广应用”的复合型测绘工程人才。本专业贴近国家发展战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切合学校办学定位,“海洋强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沿海开发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举措为测绘工程专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统筹推进为测绘工程拓展了新空间;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为测绘工程应用创造了新场景[1]。

一、教学实践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的需要和课程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

(一)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出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一方面规范和统一教学要求,强调课程讲授需有教学大纲、教材、参考书、教案、讲稿、课件、思考题和相应的教学手段;教学由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自学、作业练习、考试考查等环节组成;课堂讲授要按复习引入、讲授、小结、布置作业和预习内容程序进行。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特点和内容属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尝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采取实习实验、专题讲座、模拟实践、自学辅导等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坚持将教学方法改革纳入课堂教学质量考核体系,通过督导组听课、学院领导及系教师观摩课堂教学等方式,督促教师积极革新教学手段,通过期中教学检查以及学生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等方式检验教学效果。二是提倡和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如采用讲授讲解、课堂提问、讨论、学生自学、老师课后辅导、模拟实践、分组比赛、案例教学和翻转课堂等多种形式,着力改变传统的单一讲授的授课方式。并结合大学更加注重课外学习的特点,针对测绘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本专业各科教师在每学期开学初布置参考书目,布置要访问的网站,要求学生看书、多访问网站,对课堂教学做好准备、补充和延伸。三是理论联系实际,探索多种教学方法。测绘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如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法,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或布置有探究性的作业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很多专业课程采用理论和实验相融合的教学法,如地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海洋测量、数字地形测量学、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运用实验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理论能力和应用技能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也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在数字地形测量学中选择现实隧道控制测量案例、在海洋测绘学中引入沿海滩涂水下地形测量案例等作为课程学习的分析对象,引导和鼓励学生将测绘学的方法和技能综合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些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比赛,如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科技论文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通过模拟实践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测绘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项目,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课程上通过电化教学、多媒体课件等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和可视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为形象地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本专业课程教学多媒体使用比例达到100%。同时,鼓励全体专业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方法改革,如《大地测量学基础》《遥感概论》《海洋测量实验》等课程使用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SPOC网络教学平台[2—3],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多名教师获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此外,积极推广网络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推广QQ、微信、博客、云班课、雨课堂、微弹幕等社交媒介平台教学互动,随时提问、随时答疑,增加师生实时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效。四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8项校级教改课题,公开发表9篇教改论文,开展了10余项横向课题;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校级优秀教学质量奖3项;获得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江苏省高校微课竞赛三等奖1项,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测绘工程专业实施一专业一竞赛活动,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各类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大学生竞赛技能训练课表并积极实施,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与竞赛。测绘工程专业两个创业计划团队在第三届江苏省高校测绘地理信息创新创业大赛中分获特等奖和一等奖,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优胜奖,获得2017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科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两名指导教师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江苏赛区三等奖。同时,本专业教师除参与本科生教学外,还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指导工作,指导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社团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近四年来专任教师及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获得省级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校级竞赛各层次奖项多项。四年来本专业教师还指导学生在“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盐城市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专业教师指导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在省级评比中获奖,在校级评比中多次获优秀论文和优秀团队论文一等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大力推进以实践应用为导向的测绘工程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基本实现了实验训练“设计体系化、资源共享化、资料真实化、环境场景化、管理规范化”的“五化”要求。建立以“双赢”“共振”为特征的校外实验基地,将市场、行业的积极要素与学校的人才、学科等优势条件结合起来,实现校企之间在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实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双赢”与“共振”。构建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渗透与互补为特点的“四个平台、五类课程”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即基础训练平台、课程训练平台、综合训练平台和创新(创业)平台等四个平台,始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开展技能训练课程化改革,使技能训练规范化、常态化。本专业重点抓好实习计划的制订、实习指导、管理和实结等环节。其中具体要求包括实习前要精心准备计划、联系落实实习单位及实习动员;实习指导工作包括怎样开展实习活动和成绩评定等;学生实习管理包括制定详细的实习方案、实习纪律和实习任务等;实结包括学生小结、小组意见、实习单位意见和评优工作。在实习实践环节中,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与效果,实施“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实习指导教师两结合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指导。在实习成绩评定中贯彻过程性、全方位的评价方针,既强调实习过程,也注重实习成效,将实习企业对实习生的评价纳入到实习成绩的评定中,将实习实践过程视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

二、专业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一)具有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1.教学检查制度。定期进行教学检查,一是学期初教学秩序检查。确保学期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期中教学质量检查。在二级学院自查的基础上,学校组织检查组通过听取汇报、听课、检查教学文件和教学档案、召开师生座谈会、进行问卷调查以及二级学院之间互查互评等形式进行检查和评估。期中教学质量检查结束时召开教学督导反馈会,将督导员和信息员的检查情况分类汇总,反馈至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进行整改。三是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学期结束,召开由分管教学副院长参加的学期结束工作会议、教学督导反馈会。期末考试期间,安排中层干部和教学督导组成员对教师监考情况、学生考风考纪以及考试环境等进行巡视,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考试成绩在提交教务系统之前,各二级学院对考试课程试卷的批阅质量安排人员开展专项检查。2.听课制度。为加强教学运行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督导小组,在每学期负责对青年教师、拟评职称教师进行听课。为进一步加强二级学院的教学督导工作,各学院成立院级教学督导组,通过深入课堂、调研分析,督导组成员每学期听10节课,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加以改进。《盐城师范学院教学督导工作规定》对听课领导干部主体、听课范围、听课次数、听课方式、听课管理以及听课信息反馈与处理等问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保证课堂教学效果。3.激励与奖惩机制。学校对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方面做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实行奖励资助。如设立教学成果奖、教学质量奖、教学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教案和优秀实习指导教师等奖项。同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及时处置教学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凡被认定为教学事故的,一律进入个人业务档案,并在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职称晋升、聘任中实行“一票否决”,并扣发相应的岗位津贴。4.实施教学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由学生网上评教、本学院同行教师互测、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三者构成,其中学生评教占70%、同行测评占10%、领导及督导专家测评占20%。考核结果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聘任、职称晋升以及奖惩的重要依据。5.毕业论文管理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过程管理,使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切实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做好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论文的培育工作,学校在每年秋季学期都会针对下一年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做专门的通知,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论文撰写。春季学期结束之前针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工作,围绕选题、开题、教师指导、中期检查、论文定稿、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委托督导组成员对即将进行的毕业论文工作各环节实施检查与评估,及时进行交流沟通,提出改进建议。

(二)建立系统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为了保证教学过程有常态化监控机制,学校出台了《盐城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管理规定》,并据此定期对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实施有效监控与评价,保障毕业要求达成。为高效落实质量保障体系,本院建立“多环节运行机制”,其运行方式:一是信息收集与反馈。通过网上评教、课程考核、专业满意度调查以及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定期进行评教、评管、评学并及时反馈。突出对学生课堂学习、实习实践教学等培养环节及结果的评价,专业教学质量报告。二是分析决策。根据质量标准对本专业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师资队伍、设备经费等关键环节进行审定,对办学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三是质量改进。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教育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改进措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四是资源保障。主要是涉及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教务处、评估处、人事处、财务处、国资处、后勤集团等相关职能部门,根据分析决策环节提出的改进方案相互协作,为教学质量改进提供师资保障、经费保障和设施保障。五是跟踪监督。对教学质量改进过程、改进效果跟踪监督,对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保证教学质量改进落到实处。开展一系列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质量活动,具有系统的评价规程。一是教学督导听课制度,教学督导会通过推门听课方法,对全校绝大部分教师进行评价并给出量化评价结果。二是教师职称晋升的教学评价制度,所有教师在职称晋升的前一年必须接受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考核,其中晋升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达到优秀等级。三是青年教师会讲竞赛制度、微课竞赛制度等。学校每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和微课比赛,确保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四是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学校实行常态化的网上评教、评学活动,网上评教、评学有明确的实施方案,评教、评学结果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二级学院。近年来,通过完善的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和严格的制度措施,确保了本专业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三、结束语

测绘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经过努力,测绘工程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成效显著,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声誉,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测绘工程专业通过引进高层次人才与整合现有的师资力量相结合,打造了一支精干有力的师资队伍;通过加强科研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在地理科学省级实验教学中心设立测绘工程实验室,不断完善办学的软硬件条件;立足区域特色,面向市场需求,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合作,增强办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专业建设得到了长足发展。目前该专业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粗具规模,并以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海洋科学等作为学科支撑,使得本专业学生在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大赛取得了优异成绩。注重多学科协同发展,围绕“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地”进行海岸带测量测绘是学院测绘工程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文林,杨英,唐建军.试论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固体物理学”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4):184—185.

[2]夏秀芳,孔保华,崔立雪.基于“MOOC+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林区教学,2020(4):14—17.

质量检查论文范文7

目前,多数高职学生经过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后,在第五学期课程结束后开始选择课题,然后带着论文指导书,边实习边撰写毕业论文;学校在第六学期组织中期检查,了解毕业综合实践进展情况;在第六学期后期,毕业综合实践结束,学校组织答辩工作,并给出成绩。在整个过程中,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方面:

毕业综合实践阶段和找工作阶段存在着冲突,多数学生在短期内频繁跳槽,实习岗位也跟着变化多样,占据了大量的精力。而一旦找到合适的岗位上岗预就业后,由学生变成了准员工,主要精力就转放在工作上。于是就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认真准备毕业论文,直到答辩前匆忙准备,采取各种方式应付了事,严重影响了毕业综合实践成果的质量。

(2)教师方面:

一方面由于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化,指导教师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进行指导。两者的交流会因时空限制,不能连续、及时地开展。对教师来说,无法督促学生及时提交毕业论文等材料,经常会出现前中期时间很充裕,到后期却要忙通宵,加班突击,对材料的提交时间没办法控制。第二方面,指导教师少,学生人数多,一般一个指导教师指导超过10个学生,便难以做到对每个学生都给予认真细致的指导。

(3)管理方面:

对职能部门来说,由于缺乏实习跟踪与反馈信息的管理系统,无法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单位落实情况、论文进展情况、教师指导情况等信息,出现管理无法到位的现象。此外,大量繁杂的手工管理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影响到管理质量和效率。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方面对毕业综合实践质量的严重影响,采用信息化管理就是适应信息时代变化的需要,同时解决了过程管理和指导不到位的问题,保证了毕业综合实践的质量。据笔者的统计,截至2014年5月,浙江省47所高职院校中的41所学校已经建立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毕业综合实践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综合实践的组织和管理提供全程服务,为身处异地的师生提供信息交流平台。

2毕业综合实践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探索

笔者所在学校从2013届毕业生毕业综合实践工作中开始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了校外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实现了从顶岗实习单位落实、选题、教师指导、毕业论文撰写、成果整理的全过程管理和网络化管理,具有较强的管理功能。

2.1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的运行流程

2.1.1平台的组织机构和职责

平台实施两级管理模式,教务处作为平台主管部门,负责制定毕业综合实践的规章制度,制定工作流程,汇总各二级学院毕业综合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顶岗实习单位、毕业综合实践题目、毕业答辩小组名单和总结等资料;维护和完善网络管理平台,对平台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数据;组织各二级学院交流。各二级学院则成立毕业综合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制度实施细则;委派指导教师,组织落实实习单位,开展选题和审题等工作;组织学生动员工作,召开安全宣传会,并做好安全检查、毕业综合实践进度与质量检查;成立答辩小组,组织答辩,审定保存毕业综合实践成果等。

2.1.2平台的角色权限

平台的使用对象包括各级领导、专业主任、指导教师和学生等。校管理员负责平台的初始设置,导入师生基本信息,设置各类人员角色,下发学校文件,汇总二级学院资料;二级学院管理员设置各专业的毕业综合实践起止时间,设置二级学院的各类角色,并建立师生的对应关系,设置答辩信息,下发二级学院文件,保存学生成果材料;教师在线布置作业、批阅实习周记、下发任务书,并指导学生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学生在线完成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单位信息、实习信息及企业指导师傅信息等)并及时汇报实习进展情况和撰写毕业论文。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限功能,一人可以担任多种角色,可以查看不同信息。平台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2.2毕业综合实践过程监控

第一,学生到实习单位报到后一周内,将个人实习信息、企业指导老师信息等输入到平台中,同时开始以周记形式将实习进程、工作任务以及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写入平台中汇报给指导教师。如发生实习单位变更的,可以重新录入单位信息,以便指导教师随时掌握实习情况。第二,选题确定后,师生通过平台上传下载完成任务书和开题报告,当学生所写内容通过教师评阅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避免出现答辩前匆忙应付的情况。各级管理人员则通过平台对选题、开题的进度、质量、教师指导人数等进行检查和督促,确保工作有序开展。第三,通过事先设置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的提交时间,指导教师可以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度,对不认真进行毕业设计、不及时提交论文材料的学生进行教育,避免出现答辩前匆忙修改现象。教师对学生材料的评阅情况、对学生学习指导情况、师生交流情况都会记载在平台上。各级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对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进行监控,及时督促教师履行工作职责。第四,后期可检查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学生的成果完成提交情况、答辩的具体安排等。各级管理人员则通过平台信息及数据统计功能,对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认真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意见,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工作的质量。

3毕业综合实践信息化管理的实践成效

3.1实现了全程动态网络化管理,做到了分散实习集中管理

通过毕业综合实践管理平台,实现了从选择指导教师到递交实习报告,从布置选题到论文定稿,从初定实习岗位到签订就业协议书,完成了全过程的网络化管理;通过平台,学生可以书写周记、在线提问、完成作业、上传开题报告、上传论文等,教师可以批阅周记、布置作业、回答问题、下发任务书、批阅论文等,两者实现远程在线指导与学习,建立起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实现了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平台,突破了师生之间的时空界限,分散实习的学生可以集中在平台上管理,有效解决“放养式”实习带来的管理难度。

3.2提高了毕业综合实践的指导质量,体现了学生指导个性化

结合学校对周记撰写的要求、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提交规定、实习单位及企业指导师傅信息填写要求,平台可以依据不同专业设置实习起止时间,设置周记撰写的时间和字数要求,设置毕业设计(论文)材料提交时间点,从而适应不同专业对实习管理过程的特殊要求,也避免了临时补救、指导流于形式等情况的发生。指导教师通过批阅周记,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同时,对照材料提交进度,指导教师可以及时督促学生提交材料,并对学生每一稿的写作情况提出具体切实的修改意见,有效提高了毕业设计的质量。

3.3实施了流程化的管理,促进了管理效率的提高

质量检查论文范文8

本文着重论述了测绘工程监理的职责、质量保障措施、实施过程。通过讨论现行长江电子航道图预处理人工质量控制体系的局限性和不适应性说明引入测绘工程监理机制的必要性和作用。

关键词:

监理;人工质量检查;长江电子航道图

测绘监理学作为监理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作用是依据现行测绘行政法规和技术标准,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标准和有关政策,确保测绘行为的合法性和科学性并对测绘项目进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一、引入测绘工程监理制度到源数据生产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长江电子航道图作为我国第一条内河数字航道图,于2007年开始研制,2008年第一段全场369.5公里的长江下游南(京)浏(河口)段数字航道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2009年长江干线2687.8公里航道的电子航道图全面贯通,并于2010年3月起试用至今,期间,长江电子航道图实现了多项重大突破,其版本也由最初的狭义海图(1.0版)升级到了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综合生产、服务、应用为一体,对公共服务、航道及港航企业管理、船舶航行等方面产生重要作用的长江电子航道图2.0版,其打破了长江航道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提升了航道部门服务能力及水平。 

(一)源数据生产流程

源数据生产经历了预处理和源数据编辑处理两个过程,形成了中间数据即制图资料,最终形成电子航道图源数据。控制源数据的质量,需要从数据来源、源数据编辑过程和编辑后的质量检查等环节入手,依据各环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以减少错误和控制质量。从流程图可以看出,制图资料是长江电子航道图源数据的来源,因此,长江电子航道图源数据质量控制必须贯穿于电子航道图制图资料的质量检查、源数据的制作和质量检查全过程。

(二)源数据质量控制流程

根据长江电子航道图源数据制作流程,其质量控制流程包含四级:1)制图资料制作完成后利用计算机程序进行初检(QC0)。2)源数据编辑处理过程中进行实时质量控制(AQC)。3)源数据编辑完成后,利用计算机程序执行质检操作(QC1)。4)人工质量检查(HQC)。其中,QC0和QC1是利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的,AQC是实时质量控制手段,HQC是人工对数据进行抽查。HQC作为抽样检验,是一种测后检验,而监理工作是包括测前、测中、测后的全过程控制、管理和检查,能有效预防各类质量问题的发生。

(三)现行的一线HQC措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现行的一线HQC措施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一线班组自查,然后是测绘处检查,最后由航道科审核,尽管这些措施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然无法满足各类规范对测绘质量的高要求,原因有四点:1)受其自身测绘经验与水平的制约,自查过程把关不够严谨,对全局缺乏掌控,对细节缺少重视,导致提交的成果时有错误;2)由于测绘处和航道科的日常工作十分繁琐,特别是2.0版电子航道图试运行以来,测绘处任务量加大,不仅要按期完成航道维护测量任务目标及电子航道图调绘工作,还要完成对内对外经营创收任务,同时还从事其他事务性的工作,有时难以很好地兼顾航道维护班组测绘生产;3)测绘处、航道科与各航道基地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工作任务与工作性质都有所差异,在生产中难以进行有效沟通,针对其生产中发现问题的沟通得不到有效反馈,各班组测绘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成图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4)航道维护班组的测绘工作缺乏系统的管理,他们在工作中除了要完成各类航道维护的事务性工作外,还要完成测绘生产的各项技术性工作,任务量较大,有时难以平衡。

(四)引入测绘工程监理机制的可行性探讨

人员从业要求:进行预处理生产监理工作的人员,必须熟悉预处理生产的相关规范和流程,具有丰富的生产工作经验和敏锐的发现问题能力,保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质量为先的工作原则。人员选用探讨:测绘处职工作为电子航道图预处理工作的主体,在执行测绘监理工作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其一,长期从事预处理工作使测绘处职工都积累的大量的实践经验,逐渐成为了实用型人才;其二,他们大都具备一定的测绘知识基础,能够将工作中发现的值得改进的各个方面,转化成QC项目或科技论文等形式发表推广,进而提升整体一线班组的测绘实力;其三,他们熟悉预处理生产流程、仪器操作及使用方法、各自辖区水道特点,能够在源数据生产过程中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有效巩固现行的HQC质量控制体系;其四,他们担任监理工作能够更为直接的深入一线测量,了解并及时改进不足,调动航道维护班组职工的测绘工作积极性,培养更多优秀的测绘人才;其五,在测绘处的工作期间他们具备了一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有效提高一线测绘水平,解决一线生产难题,确保一线测绘质量。

二、结语

随着数字航道、智能航道航道的发展,航道维护班组的工作重心将逐渐转向测绘生产,随之而来的测绘管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通过引入测绘监理机制可以有效做到从源头管理电子航道图生产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整体提高一线班组工作效率,减少返工率,为长江电子航道图的发展保驾护航。

作者:刘飞 阳传华 郭尧 朱婷婷单位:长江岳阳航道管理处测绘处

参考文献:

[1]JT/T765-2009,长江电子航道图制作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